Show Map |
|
|
格罗兹尼(车臣语:Соьлжа-ГIала、Sölƶ-Ġala或Джохар-ГIала、Dƶoxar-Ġala;俄语:Гро́зный, Groznyy),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位于高加索山北麓。
格罗兹尼由沙皇俄国军队建城于1818年,其名俄语意为“威胁”,是俄军控制北高加索的主要要塞之一。该城1989年时人口曾达到40.1万人,后在两次车臣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破坏,1999年时人口仅有15万人,次年进行选民登记时,仅有9833人前来登记。 |
|
格罗兹尼街景 格罗兹尼(Грозный)是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首府。这座城市由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亲自命名,取“雷帝”二字。格罗兹尼是在1818年俄罗斯帝国军队建立的格罗兹尼城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俄罗斯北高加索石油城,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首府。人口39.3万(1985)。1818年建为要塞, 1870年建市。十九世纪末罗斯托夫至巴库的铁路建成后,随石油开发而迅速兴起。格罗兹尼石油区的中心。工业以石油采炼、化工及石油机械制造为主。两座炼油厂的原油年加工能力约1400万吨。有石油学院和石油天然气科研机构。有输油管道通里海西岸的马哈奇卡拉等地。
清真寺既然“格罗兹尼”在当地方言里就是“可怕和残酷”的意思,那么,这个车臣的首府早已注定将成为嗜血之城。1818年才建立的格罗兹尼城,是按照作战要塞来设计的,城内堡垒密如蛛网,易守难攻。所以,这里爆发的两次巷战,堪称越战后最血腥的战役。1994年后,它因“让俄罗斯军队战栗”而闻名于世。
早在1994年,格罗兹尼就要了上千俄罗斯士兵的命。据说,杀进格市的一个千余人的作战团仅剩下一名军官和10名士兵活着离开;进入市区的26辆俄军坦克被车臣武装击毁了20辆;俄军的120辆装甲车也损失了102辆;车臣武装甚至将俄军死尸垒成沙包当作街头碉堡——死去的士兵丧失了最后的尊严。5年后,俄罗斯阵亡士兵的尸体再次被污辱。2000年1月24日是第二次格罗兹尼巷战最惨烈的一天。俄军尸横遍野。天特别冷,尸体都没有腐烂,车臣武装踏着它们前进。 |
|
- n.: Grozny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