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别名】橘网潜蛾。
【目科】鳞翅目,潜叶蛾科。
【学名】ptyllocnistis citrella
【分布】江苏、福建、浙江、海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上海等地区。
【危害对象】柑橘、金橘、柠檬、二月兰、构橘、四季橘等花木。
【危害特征】以幼虫潜蛀入植株的新梢、嫩叶内,在上下表皮的灾层内形成迂回曲折的虫道,使整个新梢、叶片不能舒展,并易脱落;严重时,可使所有秋梢全部枯黄。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仅有2毫米,翅展5.3毫米左右。触角丝状。体翅全部白色。前翅尖叶形,有较长的缘毛,基部有黑色纵纹2条,中部有“y”字形黑纹,近端部有一明显黑点;后翅针叶形,缘毛极长。足银白色,各足胫节末端有1个大型距;跗节5节,第一节最长。
(2)卵:扁圆形,长0.3~o.4毫米,白色,透明。
(3)幼虫:体扁平,纺锤形,黄绿色;头部尖;足退化;腹部末端尖细,具有1对细长的尾状物。
(4)蛹:有前蛹期。蛹扁平纺锤形,长3毫米左右,初为淡黄色,后变深褐色。腹部可见7节,第一节前缘的两侧及第二至第六节两侧中央各有1瘤状突起,上生l长刚毛;末节后缘两侧各有1明显肉刺。蛹外有薄茧,茧金黄色。
【发生规律】一年可发生10代左右,以蛹和幼虫在被害叶上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开始危害,7-9月是发生盛期,危害也严重。10月份以后发生最减少。完成一代需20多天。成虫大多在清晨羽化,白天栖息在叶背及杂草中,夜晚活动,趋光性强。交尾后于第二至第三天傍晚产卵,卵多产在嫩叶背面中脉附近,每叶可产数粒。每头雌虫可产卵40-90粒,平均60粒左右。幼虫孵化后,即由卵底面潜入叶表皮下,在内取食叶肉,边食边前进,逐渐形成弯曲虫道。成熟时,大多蛀至叶缘处,虫体在其中吐丝结薄茧化蛹,常造成叶片边缘卷起。苗木和幼龄树,由于抽梢多而不整齐,适合成虫产卵和幼虫危害,常比成年树受害严重。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杜绝虫源,防止传人;结合冬季修剪,剪除被害枝叶烧毁。
(2)药剂防治:成虫羽化期和低龄幼虫期是防治适期,防治成虫可在傍晚进行;防治幼虫,宜在晴天午后用药。可喷施10%二氯苯醚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杀虫和杀卵效果均好),或25%两维因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5%吡虫啉乳油1 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
|
ganju qianye□e
柑橘潜叶蛾
Phyllocnistis citrella
昆虫纲鳞翅目 (Lepidoptera)叶潜蛾科 (Phylloc-nistidae)。柑橘害虫。成虫为银白色的小蛾,体长约 2毫米,翅展 5毫米左右。前翅披针状,翅基部有两条褐色纵纹,翅中部具“Y”字形黑条纹。翅尖有一黑色圆斑。后翅针叶形。缘毛甚长。幼虫体长 4毫米,体扁平,黄绿色。中国各柑橘区均有分布;也见于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大洋洲。幼虫潜入柑橘嫩叶梢表皮下取食,形成弯曲隧道,被害叶严重卷曲,易于脱落,影响生长,尤以苗□幼树受害较重。在叶上为害造成的伤口,常诱致溃疡病蔓延。长江流域至华南一年发生约 8~15代,夏秋两季发生最盛,以蛹或幼虫越冬。卵多散产于嫩叶背面。幼虫□化后,即潜入表皮下取食,老熟幼虫在近叶缘处把叶缘卷起包围身体,结茧化蛹。
防治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夏梢零星抽发,做好预测预报,掌握在成虫低蜂期长出秋梢以减少虫害发生数量等。药剂宜在新梢萌发不超过3毫米或新叶受害率达5%左右时施用,可用溴氰菊酯、杀灭菊酯、易卫杀、巴丹、杀虫双和亚胺硫磷等。
(刘秀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