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uel Beckett
Contents
Samuel Beckett (1906~1989) 

Samuel Beckett

Samuel Barclay Beckett (/ˈbɛkɪt/; 13 April 1906 – 22 December 1989) was an Irish novelist, playwright, short story writer, theatre director, poet, and literary translator. A resident of Paris for most of his adult life, he wrote in both French and English.

Beckett's idiosyncratic work offers a bleak tragi-comic outlook on existence and experience, often coupled with black comedynonsense and gallows humour. It became increasingly minimalist in his later career, involving more aesthetical and linguistic experimentation. 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last modernist writers, and one of the key figures in what Martin Esslin called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His best-known work is his 1953 play Waiting for Godot.

Beckett was awarded the 1969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his writing, which—in new forms for the novel and drama—in the destitution of modern man acquires its elevation." He was elected Saoi of Aosdána in 1984.

No. 2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 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1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的创作应分为两个部分:小说和戏剧。他最初是写小说步入文坛的,有三部曲小说《马洛伊》、《马隆纳之死》和《无名的人》,但因为他在戏剧方面的卓越成就,使他首先是一个戏剧家。
  1953年,一出名叫《等待戈多》的戏剧在法国塞纳河畔上演,轰动了法国剧坛,使贝克特一举成为荒诞派戏剧流派中最重要的作家。1969年,由于“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的成功,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自此以后,他相继创作了《结局》、《哑剧1》、《倒下的人们》、《最后一盘磁带》、《尸骸》、《哑剧2》、《啊,美好的日子》、《卡斯康多》、《喜剧》等10多部剧本,奠定了他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结局》(1957)所要揭示的主题是:人的生存状态是荒诞的、痛苦的。全剧只有4个人物,4个人物都是病人。主人公汉姆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瘫痪症患者,终日坐在轮椅里;汉姆的父母都失去了双腿,各人坐在一个垃圾桶里,不时从里面伸出头来要东西吃;仆人克洛夫也患着一种怪病,只能站,不能坐。全剧唯一的动作就是仆人推着汉姆的轮椅在室内转动,汉姆把这叫做“周游世界”。室内一无所有,像地狱般地阴森可怕,室外光秃秃的,像死一般地沉寂。整个场面都显得十分凄惨,剧中所有的人都处在绝望的痛苦中。剧名取为“结局”,这也是有其意义的。剧中的主人公汉姆说:“结局在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然而还在延伸。”戏剧结束并不意味着人生痛苦的完结,它还在延伸……
  《啊,美好的日子》(1963)所要揭示的主题与前剧差不多。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只有一队老年夫妇。戏剧开始时,女主人公维妮半截身子已埋入黄土中。她却好像刚刚起床似的,打开眼前摆出的提包,取出梳洗工具,不停地摸索着牙膏、口红、眼镜等,两手不停地动作,犹如昆虫细肢的颤动。她的第一句台词是“啊,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她接下去讲的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毫无上下文联系的意识流字句:商品广告、营养药品、口红、过去的生活片断……到第二幕,黄土已埋到她的颈部了,可她还在赞美说:“啊,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她也照样在寻找生活的乐趣,甚至唱起轻佻的情歌。一切都在按程序重新开始。作者就是这样来无情地、深刻地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已荒诞不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人完全是被习惯与本能支配的对象,他们的精神已错乱到麻木不仁、自我欺骗的地步。
English Expression
  1. n.:  Samuel Beck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