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e > Kyrgyz language of money
Contents
No. 1
  古钱币术语。厌胜钱属。一般分以通用钱号添铸吉语以及吉语为文、加铸图像两类。如“五铢”钱面添铸“君宜侯王”、“长宜子孙”等吉语;“嘉庆通宝”背铸“万年天子”、“天下太平”等。另一类则面文为“长命富贵”、“龟鹤齐寿”,钱背则见各种吉祥及辟邪图像等。
简介
  在我国古钱币中,有一种虽然以币形式出现但不具备流通性质的文化艺术品。这类古钱币极具收藏、欣赏价值。吉语钱就是其中之一,吉语钱是指铸有“吉利祝词”的非流通钱币。钱文都是吉利、祝福的语汇。因民间有寄托心愿和自我安慰的语言兆吉习惯,所以又称此类钱币为“口彩钱”。大多为方孔圆钱,常见的面文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康宁”、“平安吉庆”、“福禄寿喜”、“嘉官进禄”、“福禄双全”、“五福双全”、“五子登科”、“驱邪降福”。表示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祝福和追求,反映了古代民间风尚和习俗。
  吉语钱除少数官府铸造外,大多是民间私铸,设计制作均较精美。铸量最大、版式最多、内容最丰富,且广泛流传于世。吉语钱多用于社会交往,传递感情,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嘉庆通宝
  嘉庆通宝是中国古代“吉语钱”钱币之一。
  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钱径2.2-2.6厘米,重2-4克。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记局名19字。少数钱背星月纹以及记地或吉祥汉字(如:桂、福、寿、康、宁),吉语背文如:“天子万岁”、“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财”、“嘉庆万岁”、“唯和唯一”、“如卖三倍”、“四方来贺”、“五世同堂”等多达20种,为历代古泉所仅见。
  清代钱币特点:一皇帝只用一种年号钱,虽铸量大而形制较简单;除个别例外,所有年号钱均称通宝,钱文:皆为工整楷书,读法均对读,除个别例外。 清代钱币中的嘉庆通宝,马定祥先生在批注《历代古钱图说》时说到,嘉庆通用钱庆字底部攵均少一横,唯见一小平祖钱书作攵。这说明,他尚未见过书作“攵”的母钱、样钱和通用钱。从丁福保先生的《古钱大辞典》到以后出版的各种钱谱上,也都没有收录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版式钱。我姑且称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嘉庆通宝为“攵庆版”。
  “攵庆版”嘉庆通宝 
  清代钱币中的嘉庆通宝,马定祥先生在批注《历代古钱图说》时说到,嘉庆通用钱庆字底部攵均少一横,唯见一小平祖钱书作攵。这说明,他尚未见过书作“攵”的母钱、样钱和通用钱。
  从丁福保先生的《古钱大辞典》到以后出版的各种钱谱上,也都没有收录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版式钱。我姑且称这种庆字底部书作“攵”的嘉庆通宝为“攵庆版”。
  “攵庆版”的嘉庆通宝,除马定祥先生所见小平祖钱外,还有通用钱存世,在我旧藏中即有一枚。此钱径2.5厘米、穿0.6厘米、厚0.1厘米、重4.5克(图上)。它不似母钱,可能是样钱或初铸大样。多年来,我在各地钱币市场留心寻觅,又获得一枚,此钱径2.4厘米、穿0.5厘米、厚0.1厘米,重4.2克(图下)。它应是通用钱。有趣的是,这两枚“攵庆版”,同为宝泉局所铸,竟有两种版别。图上是双点通,宝字下部的繁体贝,下面一横不连右面一竖,开了口。两点一长一短。图下则是单点通,下面一横连着右面一竖,不开口。两点一样大小。它们背穿上各有一星点。
  这两枚钱币实物,见证了早年曾铸行过“攵庆版”通用钱。但据嘉庆七年修纂的《户部钱法则例》记载,宝泉局及直隶、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云南、贵州、江南等省局,每年铸钱六百零七万四千零二十八串,伊犁局为一千五百串,宝源局和四川、浙江两省还不知确数,如全部铸足,数量超过北宋元丰版。铸钱这么多,为何“攵庆版”这样少?
  究其原因,我想恐是铸钱工艺问题。因自明代中叶以后,钱文书体都以工匠为主,宝泉局最初铸行“嘉庆通宝”钱,一定是使用庆字的规范写法,即庆字底部写作“攵”。但规范的写法字形瘦长,像窈窕淑女的细腰,少了阳刚之气,更重要的是,庆字长了,其他三字也不能短,否则很不协调,若四个字都那样苗条,既增加布局的难度,又无法达到审美的要求。于是,聪明的工匠想到了“偷工减笔”借鉴前人铸钱时在钱文上省笔的做法,将庆字底部的“攵”,减去了一横,并无大碍,倒使庆字变得体态丰腴,更好看一些。
  因此,“攵庆版”被淘汰不用。中央户部如此,各省自然仿效。这版式铸行时间短,数量少。即使有部分流传下来,也因只有细小笔画的变化,或是在流通中文字磨损而不为人们注意,所以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