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76 years at one past three p.m. on the March 8th fallen in the northern suburbs of Jilin meteorite shower. The scope of things scattered about 72 kilometers north-south width of 8 5 km, an area of 500 square kilometers, is the world's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of the meteorite shower. Meteorites collected more than 100 pieces, weighing about 千克 2700. One of the biggest meteorite re 1770 kg, is the world's largest meteorite. 吉林陨石雨 是1976年3月8日下午发生在中国吉林市北郊的一次流星雨天文事件。
1976年3月8日15时1分50秒左右,一颗重约4吨的陨石从地球公转轨道的后方以每秒15-18公里的相对速度追上地球,在吉林市郊区附近县镇,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一个大火球在白天从天而降,由于受到高温高压气流的冲击,吉林陨石不断发生破裂,在19公里的高空发生了一次主爆裂,大大小小的陨石碎块散落下来,形成了吉林陨石雨 。它就是现在陈列在吉林市陨石博物馆(吉林市博物馆)的吉林陨石。吉林陨石雨 降落在吉林市、永吉县及蛟河市近郊附近方圆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雨。当时共收集到陨石标本138块,碎块3000余块,总重2616公斤。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吉林1号陨石冲击地面造成蘑菇云状烟尘,并且砸穿冻土层,形成一个6.5米深,直径2米的坑。这块陨石重达1770千克,属于h球粒陨石,该陨石呈棕黑色,上有气印。 这也是世界最大最重的石陨石。一号陨石溅起的碎土块最远达150米,造成的震动相当于1.7级地震,这个震波被吉林和丰满地震台记录下来,使得吉林陨石雨 的陨落有了准确的时间记录:1976年3月8日15时2分36秒。
吉林陨石就其数量、重量、散落范围以及科技含量,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经测定,吉林陨石雨 的母体原是太阳系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带中的一颗行星,年龄约为四十六亿年。大约800万年前,在一次剧烈的天体撞击事件中,吉林陨石从距母体表面约20公里深处被撞击出来,改变了运行轨道,形成了一个新的椭圆形轨道,近日点1.4亿公里,远日点4.1亿公里,同地球轨道有了交叉,使其同地球相撞成为必然。
吉林陨石属石质陨石,学名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或高平衡铁(h群)球粒陨石。鉴定出了橄榄石、斜方辉石、铁纹石、镍纹石、陨硫铁等主要矿物和透辉石、金云母、钛铁矿、铬铁矿、白磷钙矿等次要矿物近四十种,以及某些氨基酸、卟啉、色素、异戊二稀烃、正构烷烃等多种有机化合物。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有关太阳系起源、太阳星云的分馏与凝聚、行星的形成过程、小行星的演化、行星际空间的辐照历史和陨石降落过程的物理化学环境等科学信息,是研究天体演化、生命起源、元素起源、空间技术以及其他多种学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通过对吉林陨石的研究,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吉林陨石的研究成果已被公认为地外物质研究的范例。
吉林陨石雨 降落时,铺天盖地,呼号之声几百里以外清晰可闻。落地的巨响和震波,震碎了无数居民住宅的玻璃窗。场面之宏大,威力之巨猛,如同原子弹。然而,竟无一人一畜的伤亡。可谓一奇。
4月22日下午毛泽东闻讯,刚刚经历过四五天安门事件的他不止一次地站到窗前望着渐渐昏暗下来的天空,陷于思虑、不安、激动。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起史书上的陨石雨记载和人间变化应在自然天象的天人感应学说。
这次陨石雨后来与唐山地震联系起来,在民间引起了老百姓不少传说、议论:陨星、地震应在当年中国逝世的三个开国领袖周恩来、朱老总、毛主席上了。1700多公斤最大的陨石象征毛泽东,小陨石象征指唐山大地震死的人。
吉林陨石雨 软棱之大,重量之巨,数量之多,形状之奇,标本收集之丰均居世界首位,它为当代世界科学界带来了大量宇宙信息的同时,也为北国江城吉林市的旅游业增添了奇彩,成为关东大地旅游观光的一道独特景观。 jilin yunshiyu
吉林陨石雨
Jilin meteorite shower
1976年3月8日15时 1分降落在中国吉林地区的一场世界罕见的陨石雨。陨石在地球大气层中高速下降时,因受高温高压气流冲击而发生爆裂,它的碎块象雨一样散落到地面,这种现象称为陨石雨。吉林陨石雨 下落时,当地上空先出现一个大火球,很快分裂成一个较大的火球和两个小火球,鱼贯向西飞行。这个地区有100多万人听见火球高速飞行时由冲击波发出的霹雳般的巨响。陨石雨分布的地区,东西长约72公里,南北宽约 8.5公里,面积近 500平方公里。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广的石陨石雨。共收集到大小陨石样品100多块,总重为2,700多公斤,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0公斤,是人类迄今见到的最大的石陨石。
中国科学工作者对吉林陨石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吉林陨石的形成已有初步的认识。形成吉林陨石雨 的母体是一颗在太阳系空间运行的重约 5吨的流星体,它的运行轨道呈椭圆形,轨道的远日距约4.2亿公里,近日距约为1.5亿公里。1976年3月8日15时,这颗流星体顺着地球公转的方向追上地球,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入射角约16度。进入大气底层时,由于冲击波的作用,它的表面物质受热熔融、气化,形成一个火球(称火流星)。这时它的表面温度约2,500~3,000K,周围空气的温度在 1万度左右。它在距地面30公里以上的高空为直线弹道,在23~17公里高处发生多次小爆裂,而在约19公里的高空发生一次主爆裂,于是,大小不同的碎块以不同的速度和轨道向地面降落。在陨落过程中陨石经历了复杂的受热过程,因而在陨石的表面包上一层厚约1毫米的熔壳,熔壳上有各种形态的气印和花纹。
吉林陨石的87锶/86锶的初始比值为0.7011±0.0016,铷-锶模式年龄为47亿年。这说明在47亿年前,组成吉林陨石的物质开始从太阳原始星云中分离出来,逐渐冷却。当温度冷却到大约2,000K时,高温难熔元素逐渐凝聚,相继形成碳硅石、石墨、锆英石、铬铁矿等难熔矿物。冷却到1,600~1,200K时,原始物质中大量的铁、镍金属凝聚成铁纹石和镍纹石;钙、镁的硅酸盐凝聚成辉石和橄榄石。冷却到 1,100~1,000K时,则形成斜长石、白磷钙矿等副矿物。冷却到1,000~570K时,形成陨硫铁等硫化物。对吉林陨石中球粒的研究证明:星云物质在凝聚中可能形成一些液滴,液滴旋转、冷却、结晶甚至相互碰撞,因而在陨石中可以观测到内旋、重迭、撞裂的球粒。随后,星云中的各种凝聚物聚集成小的团块,并形成各种含水硅酸盐。残留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和氢等气体,在各种催化物作用下,合成碳氢化合物。在吉林陨石中发现了11种氨基酸、嘌啉、色素、正构烷烃和异戊二烯烃等20多种有机化合物。不过,国内有些科学工作者对吉林陨石中是否存在有机化合物尚有争论。星云中的各种气体、尘埃和小团块,逐渐吸积成小的星子或陨石母体。根据吉林陨石测得的铀-铅年龄和铅-铅年龄为45~46亿年,说明吉林陨石母体的固化年龄和地球、月球的年龄近似。吉林陨石的钾-氩年龄为38~36亿年,根据氩在陨石母体内的扩散丢失规律,计算出吉林陨石的母体大约是一个半径为 220公里的小行星的一部分,它原来是埋在这颗小行星表面以下20公里的深处。这颗小行星内部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其他能量的积累,温度增高,在20公里深处大约增高到1,000~1,100K,使某些矿物重结晶,矿物内的某些元素产生扩散平衡,玻璃质脱玻化并形成雏晶和微晶。对吉林陨石矿物和化学成分的综合研究说明,吉林陨石属于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或高铁群 5型普通球粒陨石。对剩余磁性、磁化率和居里点温度测定的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