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萨尔远古动物化石投诉电话昌吉回族自治州旅游投诉电话:0994-2350280
新疆旅游投诉电话:0991—883190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吉木萨尔县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天山山脉东段北麓,北纬43.30一45.30,东经88.30~89.30,总面积12743.9平方公里。县境北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的喀拉麦里山与富蕴县毗连,西接阜康市,东邻奇台县,南至泉子街山区,以冰达坂分水岭与吐鲁番及乌鲁木齐县为界。县境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地层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远古动物化石,是新疆也是全国著名的化石点之一。它和奇台的将军戈壁不仅是地区相连,而且在化石资源上又可相互媲美。现就其已公布并命名的几种远古动物化石简介如下。一、袁氏三台龙:1928年10月,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发现于吉木萨尔三台潘家台子早三叠世地层,因而得名。这是一个压扁的小动物个体,长仅7厘米,开始归属于有鳞类,后经德国著名恐龙专家、杨钟健的博士导师许耐(p.vonhuene)、哈佛士特(habbstotter)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等共同研究,归属意见不一致。1949年,旅美华侨戈定邦将3个个体带往美国,并经许耐看过,认为属前棱蜥。最后经杨钟健鉴定认为是水龙兽的一种,并不是恐龙。据新华社1979年4月28日报道,旅美华侨戈定邦最近把一块45年前精心收藏的袁氏三台龙正型标本献给了祖国,使其重返家乡。二、苏氏巧龙:吉木萨尔县五彩湾尖山沟中侏罗纪地层出土。尖山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远古时期,这里是气候温和、水草丰美,树林葱郁的沼泽地带,也是恐龙和其他爬行类动物的天然乐园。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这里发现了一批化石。其中有一具蜥脚类素食性恐龙化石,它身长仅4.3米,为一幼年个体。由于它体形小巧玲珑,并为纪念该所已故约恐龙修复与装架专家苏有玲先生而命名为“苏氏巧龙”。此后经昕究所装架复原后1987年10月在乌鲁木齐市新疆地质矿产陈列馆展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展出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为自治区各族群众及青少年提供了解中生代后期恐龙世界的良好机会。中外广大观众参观后都惊叹不已。1992年4月,又在克拉玛依勘探开发研究院内的新疆石油地质陈列馆展出。同年8月,另一具复制品,回到吉木萨尔“老家”,在县文化馆展出。据悉,1998年1月9日至2月12日,北京地质博物馆举办“恐龙与鸟类起源展”,展出了10多具恐龙骨架,其中也有苏氏巧龙。三、二齿兽:二齿兽是一种远古时期爬行类动物。属爬行纲兽孔目缺齿亚目的一科。因雄性兽上颌骨有两个大牙,故名二齿兽。它生活于沼泽地带,以植物为食。是晚二叠纪最普遍的爬行动物,距今约2.3亿年,至三叠纪即大批死亡.在吉木萨尔县先后发现过3种二齿兽。1.吉木萨尔兽。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地质学家袁复礼在吉木萨尔县东小龙口考察时发现,其特征:头骨稍呈三角形,吻稍尖,眼孔靠前,眼孔侧上视,鼻孔位于头前端,顶骨部分狭长,顶骨增深,额骨前伸,鼻梁短,上颌齿突不甚发达,牙齿较小,下伸。距今约2.3亿年。当初袁复礼误认为是恐龙化石,并定名为“天山龙”1934年,古生物专家杨钟健将修整后的头骨进行研究,始知是二齿兽。1963年,古生物专家孙艾玲在《中国的肯氏兽》一书中指出,它比二齿兽属的一般成员更进步些。因此建议另立一部属,命名为“新疆吉木萨尔兽”。2.陡壁弓板兽。1964~196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吉木萨尔县弓板沟的泉子街组顶部的灰绿色粉岩里发现大量的二齿兽类化石。其头骨骼部分不甚完整,头骨和下颌的前部较完好。经专家鉴定认为是二齿兽类的一种新属。特征是头骨较高,长牙,肩胛骨短宽、弯曲。定名为“陡壁弓板兽”。3、巨型条纹兽。1964~1966年,中科院考察队在吉木萨尔县东小龙口梧桐沟组最顶部发现的。其特征:大型二齿兽头骨全长,达60厘米以上,枕部低而宽56厘米,鳞骨向两侧扩展,大的颞孔为四方形,间颞部窄长。大松果孔位于顶骨前端,有明显条纹,故名“巨型条纹兽”。生存时代为晚二叠纪。四、水龙兽:水龙兽是爬行纲兽孔目缺齿亚目的一种,在水中生活形似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故名水龙兽。其身长约1米,形态大小似狗,四肢及尾均短,头骨较高,头顶与吻部之间成角度弯曲。鼻孔位置很高,口内除在上颌相当犬齿的部位长有两个大牙外,没有其他任何牙齿,故属二齿兽类。世界最早的水龙兽化石是在南非的卡鲁盆地博福特群发现的,由欧文(owen)在1860年最先报道。我国最先发现水龙兽化石是袁复礼等在吉木萨尔早三叠纪的地层中,时间是1928年9月新疆境内的水龙兽化石,除了1973年在吐鲁番桃树园子沟发现粗壮水龙兽、宽额水龙兽外,1934年、1935年、1937年、1964年在吉木萨尔的水西沟、上苍黄沟的早三叠纪地层中先后发现了4种水龙兽化石,距今约2亿年。1.步氏水龙兽。为纪念曾鉴定“北京猿人”化石的加拿大解剖学专家、新生代化石研究室名誉主任步ackdavidson)而命名。步氏水龙兽发现于1934年,其特征:吻宽,牙横切面呈椭圆形。牙齿上有弱的纵向沟纹,牙前伸,与吻平行。头顶宽短,泪骨伸在鼻骨与前额骨之间。2.赫氏水龙兽。为纪念曾在新疆、内蒙考古工作中做出贡献的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hedenreichfranz而命名。赫氏水龙兽发现于1935年,其特征:吻宽,鼻孔大,位置靠后,前顶骨圆形,组成松果孔的前、左、右边缘,前顶骨前端尖插入额骨间,前额骨向眼眶伸出,鼻骨较靠后,吻部表面有3条弱的纵向突起,吻部和牙齿稍向下。3.魏氏水龙兽。为纪念曾鉴定“北京猿人”的美籍德国人解剖学和人类学家魏登瑞(weidenreichfranz)而命名。魏氏水龙兽于1937年发现,其特征:个体较大,肩胛骨强烈弯曲,远端部分特别扩张,肩胛骨上的突起特别低。与赫氏水龙兽比较,胸骨较长一些。4.杨氏水龙兽。为纪念曾鉴定水龙兽化石的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而命名。杨氏水龙兽于1964年由中科院考察队发现于该县韭菜园组中,其特征:个体较小,额鼻骨呈弧状弯曲,前额骨不大发育,额骨表面平滑而不下凹,眼孔大,但其上缘不向上高过头骨背面,鼻孔位置较前,没有显著的鼻孔后沟,上颉齿突呈三角形。以上4种水龙兽化石均发现于早三叠纪地层中,距今约2.25亿年。吉木萨尔出土的水龙兽化石经组装复原后于1992年4月起在克拉玛依勘探开发研究院内的新疆石油地质陈列馆展出。另,组复制品自1992年8月起回“老家”,在吉木萨尔县文化馆展出。吉木萨尔古动物化石,它集结于大龙口剖面,已得到国际地质学家的公认。其剖面由上二叠统和完整的三叠系组成,且层序清楚,出露良好。其北翼地层发育齐全。南翼可观察到世界罕见的二叠纪~三叠纪生物与沉积过渡层、两系之间孢粉、介形虫、叶肢介,脊椎动物各门类化石丰富,其中晚二叠纪晚期新疆吉木萨尔兽与世界公认的早三叠纪标准化石水龙兽共生。在1996年8月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该剖面已推荐为国际非海相二叠纪一三叠系界线的理想地点。地质旅行委员会确定为75条旅行路线之一,供世界各国的地质学家到吉木萨尔实地观察。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研究爬行动物化石,也是从吉木萨尔的动物化石开始的。他在《回忆录》153页记载:“对于爬行动物化石,我自研究新疆孚远(今吉木萨尔)化石之后,渐增兴趣,并曾将中国爬行动物化石(以美(国)人在蒙古等地之发现者为最多),加以整理,著为《中国之爬行动物》一书问世。此书的发表,对爬行动物各目,如兽形类、鼬龙类、鳞龙类、鳄类、恐龙类的研究工作,均有若干贡献。”此书148页又称:“由于这些化石(指在孚远、奇台等地保存甚好的骨化石)保存完好,且意义重大,所以我对它的研究兴趣日增。袁君亦陆续交来其他材料,使我先后有若干关于下三叠纪中国之惟一水龙群专文发表。此实为我对脊椎动物方面最满意之贡献。”关于吉木萨尔发现的远古动物群的重要性,杨钟健教授在《回忆录》中写道:“就性质而言,新疆之水龙、二齿兽动物群,与南非同层者十分相似,无一新属,故无疑有密切关系。自此群物群见之于世以后,使一般人对于当时动物之迁徙和彼此之关系,以及对于前冈瓦纳古大陆之见解,均有新的认识。而就其材料保存之完整来信那里的化石保存甚多而完好,实为中国最重要的化石产地之一,倘能继续采掘研究,必有更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