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 > Nai-fat
  刘廼发,男,1945年12月生,吉林公主岭市人。1981年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现为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动物分类学、生态学、动物地理学、生态遗传学、分子系统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主持完成近20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省部级项目,现正主持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重点项目我国高山鹑类比较系统地理学研究。完成甘肃、宁夏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大型学术讨论会文集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编出版著作6部,参编6部,译著一部。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奖6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国务院四部委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先进个人称号。
  在分类学领域,确认了大石鸡的分类地位,命名了大石鸡一新亚种,兰州亚种alectoris magna lanzhouensis.发现蝮蛇类一新种,六盘山腹蛇。
  在生态学领域提出了许多主导因子都可以调节种群;主导因子通过调节群落中优势种的种群调控群落结构。发现岛屿和高海拔雉类生殖对策倾向于k选择。并提出环境不可预测性决定岛屿和高山雉类生活史对策的理论。通过种间关系的研究得出:1)越是相近种,生态位相似性越高,重叠值越大;(2)同一群落中近缘种身体大小,按接近1:1.3规律排列;(3)两维生态位面积可作为两维生态位宽度的量度。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应用。
  生态地理学领域发现了沿海拔高度升高啮齿动物头骨和听泡变小,它们的变小不同步,相反耳廊变大。沿海拔升高蜥蜴个体变小,对这些生态地理规律的解释提出了原创性理论:缺氧,低温,食物短缺和生理协同作用限制了高海拔动物的生长发育。
  在动物地理学领域,解释青藏高原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共有鱼种的成因提出了"冰桥"说。依据有鳞与否,提出青藏高原高原鳅鱼类起源于黄河水系的理论。通过雪鸡属(tetraogallus),石鸡属(alectoris ),沙蜥属(phrynocephalus)和麻蜥属(eremias)比较系统地理学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和我国北方地区动物区形成可追溯到中新世,而不是更新世以来才形成的理论。发现石鸡、大石鸡分子系统地理结构属"系统发生连续,部分地理隔离"类型,提出不仅冰川能决定它们的系统地理结构,洪积期泥石流及由他们创造的沟壑也能决定两种石鸡分子系统地理结构。
  生态遗传领域发现温度,降水能决定干旱区石鸡的遗传结构。并提出环境稳定地区的动物种群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发现我国两种石鸡种间渐渗杂交,并阐明了机制。提出渐渗杂交是石鸡新物种形成的途径之一,并预测一个具有a.chukar线粒体基因和a.magna核基因的新的石鸡种在大约150万年后形成。
  从事本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培养,先后教授本科生动物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态学。硕士生动物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行为进化生态学,动物分类原理和方法。博士生生态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鸟类分会副理事长。国家濒危科委协审专家。西北五省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甘肃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农业口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动物学报编委,动物学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