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间葡萄膜炎 |
|
眼科 |
|
中间葡萄膜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居多,为一种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基底部、周边视网膜与脉络膜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本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成不同类型。schepens和welch分为锯齿缘附近大片渗出及播散性炎症两型。brockhurst等分为良性型、继发性脉络膜视网膜脱离型、恶性进行型、慢性血管闭塞型、慢性迁延型五型。henderly等(1986)根据病情轻重和预后优劣分为三型:1、良性型 预后较好,发病数月后眼底周边部和前房角渗出消失。或遗留视网膜萎缩斑及虹膜周边前粘连。2、血管闭塞型 开始在近锯齿缘处有渗出物,视网膜周边血管伴有白鞘。病变逐渐向后扩展,血管发生闭塞,可导致视神经萎缩。3、严重型 眼底周边部有大块雪堤状渗出,并形成睫状膜和玻璃体机化膜;膜上有血管,常引起脉络膜或视网膜脱离,预后不良。
无论以上任何类型,在病程之初病者均无明显感觉,或仅有视物朦胧及飞蚊症,只有在眼底后极部或晶状体后囊(后囊后面或后囊下皮质)受到损害后,才出现视力障碍。 |
|
中间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基底部、周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炎症性和增殖性疾病。在以往文献中,此病有多种名称,如后部睫状体炎、慢性后部睫状体炎、睫状体扁平部炎和周边葡萄膜炎等。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将此类疾病统一命名为中间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多发于40岁以下,男女相似,常累及双眼,可同时或先后发病。通常表现为一种慢性炎症过程。 |
|
1、症状:发病隐匿,多不能确定确切发病时间,轻者无任何症状或仅出现飞蚊症,重者可有视物模糊、暂时性近视,黄斑受累或出现白内障时,可有显著的视力下降,少数患者可出现眼红、眼痛等。
2、体征:玻璃体血球状浑浊、睫状体扁平部雪堤样改变、周边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及炎症病灶,是最常见的改变。同时也可出现眼前段和后极部视网膜改变。(1)眼前段改变:可有羊脂状或尘状kp,轻度前房闪辉,少量至中等量前房细胞,可出现虹膜后粘连、前粘连及天幕状房角粘连。一般无睫状充血,但儿童患者可出现睫状充血、房水中大量炎症细胞等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体征。(2)玻璃体及睫状体扁平部改变:玻璃体雪球浑浊最为常见,多见于下方玻璃体基底部,呈大小一致的灰白色点状浑浊。雪堤改变是特征性改变,是指发生于睫状体扁平部深向玻璃体中央的一种舌形病灶,多见于下方,严重者可累及鼻侧和颞侧,甚至所有象限。(3)视网膜没落膜损害:易发生下方周边部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和周边部的视网膜脉络膜炎。
1、黄斑病 囊样水肿最常见,尚可出现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等改变。
2、并发性白内障 常见,主要表现为后囊下浑浊,与炎症持续时间和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关。
3、其他 视网膜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视乳头水肿和视神经萎缩等也可发生。 |
|
根据典型的玻璃体雪球样浑浊、雪堤样改变以及下方周边视网膜血管炎等改变,可做出诊断。但在临床上易被误诊或漏诊,因此应进行详细检查,对以下情况应进行三面镜、双目间接眼镜及周边眼底检查:①出现飞蚊症并有加重倾向;②其他原因难以解释的晶状体后囊下浑浊;③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黄斑囊样水肿。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发现视网膜血管炎、黄斑囊样水肿、视乳头水肿等改变,有助于诊断。 |
|
1、定期观察
对视力大于0.5、且无明显眼前段炎症者,可不给予治疗,但应定期观察。
2、治疗措施
对视力下降至0.5以下、并有明显的活动性炎症者,应积极治疗。①有眼前段炎症者,按前葡萄膜炎治疗。单眼受累,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后tenon囊下注射,可选用地塞米松(5mg/ml),曲安西龙(40mg/ml)和醋酸泼尼龙(40mg/ml),一般注射量为0.5ml。②双侧受累者,宜选用泼尼松口服,初始剂量为1-1.2mg/(kg?d),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减量,用药时间一般宜在半年以上,再验证难以控制时,则宜选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环孢霉素a等,由于需长时间的治疗,在使用此类药物过程中应注意全身毒副作用。③手术:药物效果不佳,可行睫状体扁平部冷凝;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可行激光光凝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可性清楚炎症介质、有毒有害物质、抗原等物质,有助于控制顽固性炎症。但由于手术本身对炎症具有刺激作用,甚至术后有导致眼球萎缩的危险,因此,一般应在各种药物治疗无效时,或确需清除玻璃体积血时,才考虑选用此种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