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中文名: 三蕊兰
种拉丁名: neuwiedia singapureana
形态特征: 植株高40--50厘米;根状茎向下垂直生长,长数厘米至10厘米以上,直径1—1.5厘米,具节,节上发出略带木质并呈支柱状的根。叶多枚,近簇生于短的茎上;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25--4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收狭成明显的柄;叶柄长5—10厘米,边缘膜质,基部稍扩大而抱茎,背面的脉明显凸出。总状花序长6--8厘米,具10余朵或更多的花,有腺毛;花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1.5厘米,背面具腺毛,脉上毛尤多;子房椭圆形,多少具腺毛;花绿白色,不甚张开;萼片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1.5—1.8厘米,宽约4毫米,先端具芒尖,背面上部有腺毛,通常中萼片略小于侧萼片;花瓣倒卵形或宽楔状倒卵形,长约1.6厘米,宽5--6毫米,先端具短尖,背面中脉上具腺毛;中央花瓣(唇瓣)与侧生花瓣相似,但中脉较粗厚;蕊柱近直立,其中花丝与花柱合生部分长约8毫米;侧生雄蕊花丝扁平,长约3.5毫米,宽约0.7毫米,有中脉;中央雄蕊花丝较窄而长,亦具中脉;花药线形,长5--6毫米,两药室基部不等长;花柱长约7毫米。果实未成熟,椭圆形。花期5—6月。
本种提示: 本种花序具腺毛,与n.veratrifoliabl.以及n.zollingerirchb.f.均有明显区别,故作为独立的种较为恰当。
产地分布: 产于香港、海南(保亭、定安)和云南东南部(河口)。生于海拔约500米的林下。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新加坡。
属中文名: 三蕊兰属
属拉丁名: neuwiedia bl.
本属概述: bl,defam.expo.12aug(sero)1833;hoevenetdevriese,trjd-schr.natuurl.gesch.physiol.1:140.1834;rolfeinj.linn.soc.bot.25:231.1889;pfitz.inengler,pflanzenreichⅣ(50)heft12:4.1903;e.f.devogelinblumeal7(2):320.1969;s.c.chenetk.y.langinactaphytotax.sin.24(5):346.1986.亚灌木状草本,直立,通常具向下垂直生长的根状茎和支柱状的气生根。茎通常较短,与根状茎之间无明显界限,一般不分枝。叶数枚至多枚,折扇状,初时常近簇生,后来随着茎的延长而有间隔,基部有柄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苞片较大,绿色;子房3室;花近辐射对称;花被片通常稍靠合,不完全展开;萼片3枚相似或侧萼片略斜歪;花瓣3枚亦大致相似,但中’央的1枚(唇瓣)常稍大或形态略有不同;蕊柱一般较短,上部花丝与花柱分离;能育雄蕊3枚,中央1枚有时较长或较短,侧生2枚的药室有时不等长;花丝明显;连接于花药背面基部上方;花粉不粘合成团块;花柱细圆柱状,顶端具稍膨大的柱头。果实或为浆果状,成熟时果皮腐烂,或为蒴果,成熟时开裂。种子成熟时黑色,有坚硬的外种皮,有时两端有膨胀、延长的附属物。本属模式种:neuwiediaveratrifoliabl.约有10种,产东南亚至新几内亚岛和太平洋岛屿。我国有1种,只见于香港、海南和云南东南部。
亚科中文名: 拟兰亚科
亚科拉丁名: subfam.apostasioideae rchb.
亚科概述: 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rchb,repert.herb.56.1841,"apostasieae";wettstein,handb.syst.bot.4aufl.1040.1935;garayinbot.mus.leafl.harvarduniv.19:86.1960;dresslerinselbyana5:200.1979.地生亚灌木状草本,下部常有支柱状根。叶生于茎上,折扇状。花序有时分枝;花近辐射对称,具3室子房;萼片相似或侧萼片略有不同;唇瓣与花瓣相似或稍大;蕊柱具2--3枚能育雄蕊;能育雄蕊具明显的花丝和2室花药;花粉不粘合成团块;退化雄蕊(来自内轮中央雄蕊)存在或不存在;花柱明显,具顶生柱头。果实浆果状或蒴果状。种子具坚硬的外种皮,球形或较少两端有膨胀、延长的附属物。本亚科模式属:apostasiabl.共含2属,我国均产之。
科中文名: 兰科
科拉丁名: angiospermae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
纲中文名: 单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 monocotyledonea
门中文名: 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 orchidace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