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e > Tinbergen order
Contents
No. 1
  丁伯根法则(tinbergen’s rule)
  丁伯根法则是由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关系的法则。其基本内容是,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
  丁伯根法则的产生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及其在外部均衡调节上的思想,与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国内货币的紧缩以改善外部均衡。但是国内货币的紧缩对国内经济有紧缩作用,因而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与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都是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从而换取外部均衡的改善。这在古典主义的世界里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在工资价格充分弹性及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假设下,内部均衡将自动达到,政府根本就没有维持内部均衡的必要。然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种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的外部均衡调节思想很难实行。这是因为1930年代诞生的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一个民选的政府也必须维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政府在内外均衡的问题上有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的境地是以前的国际金融理论所无法解决的,无论是吸收分析法,还是货币分析法。
  为解决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基础性的工作由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给出,其理论精髓被总结在“丁伯根法则”中。在此基础上,米德给出了丁伯根法则一个实际中的一个特例(“米德冲突”可以视为内外平衡矛盾的一个特例),从而将丁伯根法则运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冲突的实际中。
丁伯根法则的产生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及其在外部均衡调节上的思想,与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国内货币的紧缩以改善外部均衡。但是国内货币的紧缩对国内经济有紧缩作用,因而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与价格铸币流动机制都是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从而换取外部均衡的改善。这在古典主义的世界里之所以行得通,是因为在工资价格充分弹性及货币数量论的经济学假设下,内部均衡将自动达到,政府根本就没有维持内部均衡的必要。然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种以牺牲内部均衡为代价的外部均衡调节思想很难实行。这是因为1930年代诞生的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一个民选的政府也必须维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政府在内外均衡的问题上有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的境地是以前的国际金融理论所无法解决的,无论是吸收分析法,还是货币分析法。
  为解决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基础性的工作由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给出,其理论精髓被总结在“丁伯根法则”中。在此基础上,米德给出了丁伯根法则一个实际中的一个特例(“米德冲突”可以视为内外平衡矛盾的一个特例),从而将丁伯根法则运用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冲突的实际中。
理论贡献
  鉴于丁伯根提出的经济目标和有效政策工具的框架结构对各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政策意义,他荣获了196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百科
  Tinbergen’sRule,即实现n种经济目标需要有n种相互独立而且有效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