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文質:[元](約公元一三三八年前後在世)字學古,甬東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元惠宗至元中前後在世。隱居吳之婁江。詞章奇放,好為長體,酒酣長歌,聲若金石。嘗與楊維楨玩梅花燈,賦詩,為人傳誦。質詩有學古集《元詩選》傳於世。
2.
文質,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它包括“文”與“質”兩個方面。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何晏《論語集解》引包鹹註:“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質少。彬彬,文質相半之貌。”邢□疏:“文華質樸相半彬彬然,然後可為君子,”孔子又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論語·顔淵》)原來是就一個人的內在品德及言談舉止說的。“文”指外在表現,“質”指道德品質。這是一方面的意義。後世文論沿用“文”、“質”,在許多情況下是指語言風格範疇的華美和質樸,如蕭繹《內典碑銘集林序》說:“夫世代亟改,論文之理不一,能使豔而不華,質而不野。”又如蘇軾論陶淵明詩的特點,稱“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再如後世的“尚質”、“尚文”之說,等等。文質,運用到後來的文論上,也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即“文”指辭采、表現,大體上相當於今人所說的作品的形式;“質”則指內容。由於文學風格上的華美和質樸,最終是與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緊密相聯繫的,所以這一點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遠。如劉勰在《《文心雕竜》》中評論有些作傢作品時所用的“文”、“質”概念,就是從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上立論的。很多著名的作傢和理論傢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以至黃宗羲、葉燮等,對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也都有精闢的論述。文質,具有藝術風格和形式內容方面的意義,但不論從風格的華美與質樸方面看,或從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方面看,很多有成就的作傢和理論傢,都是在強調“質”,即強調質樸或內容的前提下,要求華、樸相濟,“質”、“文”兼備的。不過在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中,也常常有偏尚質樸、偏重內容或偏美辭藻、偏於形式的傾嚮。
武狀元文質
文 質 (生卒不詳),浠水縣人,字東進。善騎射,有異材,明嘉靖年間會試第一。清光緒十年版《黃州府志》及其墓志均記載為武狀元,任錦衣衛都督。其子應詔,由進士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父子二人,一封為昭義將軍,一封為昭勇將軍。其墓在縣北。 | | wenzhi
文質
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它包括“文”與“質”兩個方面。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何晏《論語集解》引包鹹註:“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質少。彬彬,文質相半之貌。”邢□疏:“文華質樸相半彬彬然,然後可為君子,”孔子又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論語·顔淵》)原來是就一個人的內在品德及言談舉止說的。“文”指外在表現,“質”指道德品質。這是一方面的意義。後世文論沿用“文”、“質”,在許多情況下是指語言風格範疇的華美和質樸,如蕭繹《內典碑銘集林序》說:“夫世代亟改,論文之理不一,能使豔而不華,質而不野。”又如蘇軾論陶淵明詩的特點,稱“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再如後世的“尚質”、“尚文”之說,等等。
但“文質”運用到後來的文論上,也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即“文”指辭采、表現,大體上相當於今人所說的作品的形式;“質”則指內容。由於文學風格上的華美和質樸,最終是與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緊密相聯繫的,所以這一點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遠。如劉勰在《文心雕竜》中評論有些作傢作品時所用的“文”、“質”概念,就是從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上立論的。很多著名的作傢和理論傢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以至黃宗羲、葉燮等,對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也都有精闢的論述。
儘管“文質”具有藝術風格和形式內容方面的意義,但不論從風格的華美與質樸方面看,或從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方面看,很多有成就的作傢和理論傢,都是在強調“質”,即強調質樸或內容的前提下,要求華、樸相濟,“質”、“文”兼備的。不過在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中,也常常有偏尚質樸、偏重內容或偏美辭藻、偏於形式的傾嚮。
(敏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