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 : 皇帝 : 地理學教育 > 永昌
目錄
晉元帝司馬睿永昌
晉元帝司馬睿永昌
  永昌(322年-323年二月)是東晉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的第三個年號,共計2年。
  永昌元年閏十月,晉明帝即位沿用。永昌二年三月改元太寧元年。
武則天永昌
武則天永昌
  永昌(689年正月—十一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號,但是實際上武則天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一般算作武則天的年號。
大順李自成永昌
大順李自成永昌
  永昌為中國明清之際大順李自成的年號,1644年至1645年五月,前後共2年。明末擎天王宮文彩的年號也是永昌(1644年 - 1645年),李崇智的《中國歷代年號考》認為他是尊奉李自成的永昌年號。
永昌(人物)
  [宋]失其姓,玉册官。善刻碑,紹聖元年(一o九四)刻宣仁後山陵采石記。《刻碑姓名錄》
永昌(年號)
  1.永昌 (晉元帝)
  永昌(322年-323年二月)是東晉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的第三個年號,共計2年。永昌元年閏十月,晉明帝即位沿用。永昌二年三月改元太寧元年。
  紀年
  永昌 元年 二年
  公元 322年 323年
  幹支 壬午 癸未
  2.永昌 (武則天)
  永昌(689年正月—十一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號,但是實際上武則天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一般算作武則天的年號。
  紀年
  永昌 元年
  公元 689年
  幹支 己醜
  3.永昌 (李自成)
  永昌 (李自成),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年號。
永昌(地名)
  永昌縣:中國甘肅省金昌市的一個縣
  永昌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商周戰國時期,曾出現過諸多遊牧民族。漢文帝時期,北部匈奴西逐月氏,占據整個河西直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先後派霍去病兩出河西,擊敗匈奴,陸續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從此將河西地區括入漢王朝版圖。其時,今之永昌境內有鸞鳥,番和,驪,顯美,四縣,其中鸞鳥屬武威郡,其餘三縣屬張掖郡,均屬涼州刺吏部,並在番和設農都尉,管理屯田事宜。東漢,鸞鳥,顯美屬武威郡,驪,番禾屬張掖郡。獻帝舉平元年(194),分涼州之金城,張掖,酒泉,敦煌為雍州,州治武威。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復置涼州,領武威,張掖等七郡;顯美屬武威郡,番禾,驪屬張掖郡。鸞鳥縣省。西晉,涼州領八郡。番禾,驪,顯美屬武威郡。永嘉中置焉支縣永寧中,張軌分武威興郡,領今永昌境內焉支,新鄣二縣。東晉十六國時期,今永昌西部邊緣地區屬西郡。東晉大興元年(318),張軌子張 宴 ,另立年號,為前涼。分涼、河、沙三州,領二十三郡。顯美、驪 、番禾屬武威郡,焉支、新鄣屬武興郡。太元元年(376),前秦滅前涼。十一年(386),秦將呂光自稱涼州牧,定都姑臧 ,為後涼。於番禾縣置番禾郡。隆安元年(397),鮮卑禿發烏孤自稱西平王,有甘肅西部,青海一部為南涼。同年,段業稱涼州牧,改元神璽,為北涼,元興二年(403)後涼呂隆為北涼沮渠蒙遜,南涼禿發辱檀所逼。舉國降後秦,後涼亡。後秦以郭將為番禾太守。縣地屬後秦。義熙二年(406)後秦封南涼王禿發辱檀為涼州刺史,遷都姑臧 。番禾等地為南涼所有。七年(411)七月北涼沮渠蒙遜入姑臧 。八年(412)十月遷都姑臧 。以後幾經反復,於義熙十四年(418)東晉授授沮渠蒙遜涼州刺史。番禾縣屬北涼番禾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涼州領十郡,其中番禾郡領彰(鄣)、燕支(即焉支)二縣。西魏,顯美,屬涼州,番禾郡領番禾。北周時,力朝乾(即驪 )、鄣、燕支屬涼州總管府武威郡,廢顯美縣,其地入姑臧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復置武威郡(原涼州)領姑臧 、昌鬆、允吾、番和四縣。並力乾、安寧、廣城、障、燕支五縣地入番禾。唐武德三年(620)於漢鸞鳥古城置神鳥縣,與番禾縣同屬西道涼州總管府。貞觀元年(627)廢神鳥縣,鹹亨元年(670),於番禾縣雄州。調露元年(679),廢州,番禾仍屬涼州。神竜二年(706),於漢鸞鳥古城置嘉麟縣,景竜元年(707)廢。先年二年(713)復置。開元十六年(728)年,於今永昌塔兒灣一帶置大鬥軍天寶三年(744)改番禾為天寶縣。廣德二年(764),河西沒入吐蕃。鹹通二年(861),張義潮逐吐蕃,剋涼州,灑西復歸唐朝。唐末復沒於吐蕃。五代十國(907-960),涼州為吐蕃、回鶻、党項諸族占領。梁、唐晉、漢、周割據政權,曾以靈武節度使兼領河西節度使。散於涼、甘、瓜、沙四州的張義潮及其歸義軍的後裔,也常“自立守將”,朝廷封以節度使或留後等職務。北宋初,涼州仍為吐蕃占領,宋王朝衹羈縻而已。至道二年(996),秋七月,朝廷派丁帷清知西涼府,府治姑臧 。領姑臧 、番禾、神鳥、昌鬆、嘉麟五縣。三年(997),全國分十五路,西涼府屬陝西路。明道元年(1032)趙德明攻占涼州。景祜五年(1038),李元昊(趙德明子)在興慶府(今銀川)建立西夏政權。番禾置永州,屬西涼府。南宋寶慶二年,西夏寶義元年(1226),成吉思汗取西涼府,滅西夏。封窩闊臺子闊端為永昌王鎮寧河西,後由闊端子衹必帖木兒繼任。鹹淳七年(1271),蒙古國改國號為元。至元十五年(1278),以永昌王宮殿所在地置永昌路,屬甘肅行中書省。永昌之名自此始。順帝至正三年(1343)改設永昌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宋國公馮勝統兵定河西,在金山這陽永昌王署置永昌衛,錄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衛治今永昌縣城東大街,俗稱“大衛”。喜靖二十八年(1549),於永昌衛治置永昌協,設參將一員。統轄衛境內五營 及境外八營兵力。清初,沿用明製。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縣,屬涼州府。康熙十三年(1656)改設永昌協參將為副將。民國二年(1913),廢州改道,永昌縣屬甘涼道。三年(1914)改縣衙為縣行政公署,十六年(1927),改稱永昌縣政府,仍屬甘涼道。同年廢道,全省設六區,永昌屬安肅區,不久撤區,直屬甘肅省政府,二十五年(1936),甘肅省分設七個行政督察區,原甘涼道為第六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公署設威,轄武威、永昌等五縣。 1949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永昌。9月23日,永昌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武威行政專員公署。1955年10月,改稱永昌縣人民委員會。同年,武威,酒泉二專署合併為張掖,永昌縣屬張掖專署。1961年,張掖專署分武威,張掖,酒泉三專署,永昌縣屬武威專署。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縣革命委員會,代替永昌縣人民委員會。1980年,恢復永昌縣人同政府,取消革命委員會名稱。1981年2月,根椐(81)國函字14號<國務院關於甘肅省設立金昌市的批復>文件,在原永昌縣寧遠鄉區域內的白傢咀設置金昌市,永昌縣由武威地區行政公署劃入金昌市。
  永昌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臺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位於東經101°04′——102°43′,北緯37°47′——38°39′。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裏,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裏,總面積7439.27平方公裏,總人口24.3萬人,轄於中國鎳都——甘肅省金昌市。下轄6鎮4鄉,111個行政村,917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境內地勢以山地、平原為主,與戈壁沙漠東西展開,南北山嶺夾峙,相間排列,山地平川交錯,緑洲荒漠綿延。最低海拔1452米,最高海拔4442米,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4.8℃,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無霜期134天。年平均日照2884.2小時,日照率65%。年蒸發量2000.6毫米。
  永昌自然礦藏豐富。全縣已經探明的礦産資源約60餘種,礦産地90多處,其中大型礦床約20種,中小型礦床難以定數。除包括鎳在內的鐵、銅、錳、鋅、鋁、鉛、鎢、鈾、銻等金屬礦藏外,非金屬礦産有花崗石、大理石、陶土、膨潤土、石英砂、石灰石、白雲石、硅石、水晶石、冰洲石、王髓瑪瑙等。儲量豐富,潛力無限,亟待投資開發。其中煤炭、花崗石儲量尤為豐富,産量居甘肅省前列。
  豐富的水電資源是永昌縣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的有力支撐。境內地表水資源總量年均5.3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11.6萬千瓦。轄區內建有火電廠一座,裝機容量30萬千瓦,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以上;現已建成梯級小水電站五座,年發電量600萬千瓦時以上,成為鄉鎮企業、合資企業和地方工業發展的能源保障。1996年國務院授予“農村水電電氣化縣稱號”。永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國道312綫和蘭新鐵路東西橫貫全境;縣、鄉公路四通八達,交錯成網,公路硬化率達100%。
  縣城距中川機場280公裏。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2000門,縣城電話普及率達74%,已與國際國內聯網。同時開通移動電話和農村“一點多址”微波電話。西蘭烏光纜東西穿越縣境。
  永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勤勞敦厚的永昌人民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共歷鸞鳥、番和、驪靬、顯美、焉支、嘉麟、天寶、永昌八縣相沿至今。悠久輝煌的歷史為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文物典籍,提供了歷史沿革和自然風情相交織的旅遊資。
  永昌地域廣阔,土地肥沃,農業土地資源開發潛力頗大,其中現存耕地58萬畝是河西走廊的主要産糧區,甘肅省糧油生産大縣,1994年被列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每年為國傢提供的商品糧占全省的十五分之一,商品油占全省的九分之一,甜菜、黑瓜籽、大豆均已形成規模種植。森林覆蓋率高達12.1%。南部祁連山原始森林蒼鬱豐茂,鬆杉柏樺,破土生金。西大河、東大河、金川河三河沿崖楊柳成林,封山育林工程浩大,成效卓越,造林面積14萬畝,有效地防止了風沙移山,禾稼受害,維護了植被完整,生態平衡。祁連山終年積雪形成的雪水資源,不僅養育了永昌的高産農業,而且也使永昌的水産養殖形成規模。本地魚種鯽魚、鯉魚、草魚銷售市場良好,從美國引進的世界四大名魚之一的虹鱒魚早已飲譽絲綢之路。縣境內有中央、省、市大中型企業20余家,以冶金、化工、電力、鑄造等行業馳名全國,有力地帶動地方工業和鄉鎮企業嚮前發展。永昌縣工業示範區在1995年被確定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全縣工業涉及糧油加工、礦業采掘、建築材料、金屬冶煉、紡織地毯、機械製造、造紙等22個行業,160多個品種。其中部分産品已獲得全國全省名牌産品的盛譽,也有部分産品問鼎海外。目前,永昌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社會保險保障等各項事業都已同步齊飛;交通、通訊、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立體交叉,相輔相成。縣內基礎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城市道路寬闊筆直,樓房林立;商業服務漸趨一流,食宿之地、購物中心、娛樂中心和遊覽場所衆多,分佈均勻,質量上乘,強化了城市服務功能。永昌縣委、縣政府已製定了招商引資和扶持外資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誠招天下客商,聯袂振興永昌。以永昌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本着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原則,合作的前景必然廣阔,經濟騰飛拭目可待。
近義詞
永昌
永昌社區
永昌
永昌居民區, 永昌居委會
永昌
永昌
永昌街道
包含詞
永昌村永昌縣永昌鎮永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