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 : 佛教地理 : 中國 > 陝西 >西安 >長安區 > 終南山
顯示地圖
目錄
《終南山 Mount Zhongnan》
詩人: 王維 Wang Wei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珠。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Its massive height near the City of Heaven
  Joins a thousand mountains to the corner of the sea.
  Clouds, when I look back, close behind me,
  Mists, when I enter them, are gone.
  A central peak divides the wilds
  And weather into many valleys.
  ...Needing a place to spend the night,
  I call to a wood-cutter over the river.
《終南山 death Zhongnanshan》
詩人: 林寬 Lin Kuan

  標奇聳峻壯長安,影入千門萬戶寒。
  徒自倚天生氣色,塵中誰為舉頭看。
《終南山 death Zhongnanshan》
詩人: 張喬 Zhang Qiao

  帶雪復銜春,橫天占半秦。勢奇看不定,景變寫難真。
  洞遠皆通嶽,川多更有神。白雲幽絶處,自古屬樵人。
《終南山 death Zhongnanshan》
詩人: 王貞白 Wang Zhenbai

  終朝異五嶽,列翠滿長安。地去搜揚近,人謀隱遁難。
  水穿諸苑過,雪照一城寒。為問紅塵裏,誰同駐馬看。
更多詩歌...
請鑒賞:

  裴說 Pei Shui:終南山 death Zhongnanshan
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在陝西省西安市南。秦嶺山峰之一,包括翠華山、圭峰山、南五臺等峰。主峰海拔2604米。風景秀麗,有南山湫、金華洞、玉泉洞、日月岩等勝跡。為西安遊覽勝地。
山名
  山名。 秦嶺 主峰之一。在 陝西省 西安市 南。一稱 南山 ,即狹義的 秦嶺 。古名 太一山 、 地肺山 、 中南山 、 周南山 。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一》。
No. 8
  終南山投訴電話西安旅遊投訴電話:029-87296758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終南山是秦嶺支脈,跨越藍田、長安、戶縣、周至等縣,綿延200千米,雄峙於長安之南。李白詩“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距西安僅15千米,景色詩中有述,去一趟實在不虛此行。可直接由西安騎車去,逆着終南的小徐風一路飛揚而下。交通:西安南關客運站到長安縣,冉山長安縣換乘乘中巴即可。里程:30千米左右。住宿:山上有客棧,50元起價,也可當當日返西安。
地名 Place name
  簡介
  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陝西寶雞眉縣,東至陝西藍田,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主峰位於周至縣境內,海拔2604米。對聯:“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終南山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𠔌有五,小𠔌過百,連綿數百裏。《左傳》稱終南山“九州之險”,《史記》說秦嶺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長安縣志》載:“終南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裏,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至於它的麗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𠔌幽雅,令人陶醉。唐代詩人李白寫道:“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
  終南山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據傳楚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𠔌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道教産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於是樓觀成了“天下道林張本之地”。對終南山的雄偉,張衡的《西京賦》有一段描寫:“終南山,脈起昆侖,尾銜嵩嶽,鐘靈毓秀,宏麗瑰奇,作都邑之南屏,為雍梁之巨障。其中盤行目遠,深嚴邃𠔌不可探究,關中有事,終南其必爭??一是子午道,是西安通往漢中、四川的要道。唐代,四川涪州(今涪陵市)進貢楊貴妃的荔枝,取道西鄉驛,不三日即到長安,因此這條道也名荔子路,現在的(西)安萬(四川萬縣)公路仍循此綫。二是武關道,是西安經商洛通楚、豫的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自南郡由武關歸”,走的即是此道。唐代韓愈去廣東潮州.途經藍關時寫下了“雲橫秦嶺傢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句。
  歷史
  自尹喜草創樓觀後,歷朝於終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樓觀之南築廟祀老子,漢武帝則於說經臺北建老子祠。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道雲集樓觀,增修殿宇,開創了樓觀道派。
  進入唐代,因唐宗室認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別是因樓觀道士岐暉曾贊助李淵起義,故李淵當了皇帝後,對樓觀道特予青睞。武德(618-26年)初,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宗聖宮。當時主要建築有文始、三清、玄門等列祖殿,還有紫雲衍慶樓和景陽樓等,成為古樓觀的中心。以後歷代雖時有修葺,但屢遭兵燹,至清末,宗聖宮僅存殘垣斷壁 ,一片廢墟。此後,樓觀的中心便轉移到了說經臺。新中國成立後,對古樓觀進行了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說經臺為中心的建築群。
  景點
  說經臺主要殿堂有四,即老子祠、鬥姥殿、救苦殿和靈官殿。配殿有二,即太白殿和四聖殿。山門兩側有鐘、鼓二樓,對峙相望。山門前,有石階盤道,蜿蜒而至臺頂。山門西側不遠處有一石砌泉池,名為上善池,內有一石雕竜頭終年吐水不斷。相傳元至元二年(1283年),周至地區發生瘟疫,無藥可醫,死者無數。當時樓觀臺的監院張志堅,晚上作了個夢,夢見太上老君告訴他說:“山門前有塊石板,石板下有泉水一眼,泉內有吾煉就之丹藥,可治民疫。”張監院醒來後覺得很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門前尋找,果然在西邊的石板下,挖出一泉。張監院忙令人取水給患時疫的道士飲用,兩個時辰後疫病神奇地痊愈了。消息傳出後,遠近百姓都來取水治病,時疫遂退。三年後翰林學士趙孟瞓來此遊覽,聞聽此事十分驚奇,遂索紙筆大書“上善池”三字,取《道德經》“上善若水”之意。如今每逢廟會,香客仍爭飲此水以祛病延年。
  說經臺南面峻峰上,有一座八卦形的煉丹爐,傳為老子當年煉丹所用。臺的東南方有一個“仰天池”,傳為老子當年打鐵淬火的水池。池的附近有老子修真養性的“棲真亭”。臺的西邊有化女泉,是老子教訓弟子徐甲之處。傳說老子西遊途中將一具白骨點化成英俊少年徐甲,抵達函𠔌關後,老子將七香草點化成美女考驗他,徐甲經不住誘惑,剛要有所動作,被老子用手一指,立即現出白骨原形。幸有尹喜為其求情,老子方又點化白骨為徐甲,並用拐杖怒觸地面,美女遂化成一眼清澈的泉水。此泉清洌,至今尚可飲用。臺的東北方有一座老子墓,墓為橢圓形,塚方四米,占地二十平方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書“老子墓”碑石。
  說經臺北二裏處為宗聖宮遺址。臨觀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9株歷經千年仍然蓊鬱青翠、蒼勁挺拔的古柏。當地群衆尊稱為“樓觀九老”。其中有一棵樹傳為老子當年係牛所用,被稱為“係牛柏”。樹下留有元代所刻石牛一頭。西南隅有三棵樹,樹上結癭酷似三衹昂首展翅、活靈活現的蒼鷹,人們被之為“三鷹柏”。
  樓觀臺留存有不少珍貴的碑刻,如唐代歐陽詢撰書《大唐宗聖觀記碑》、載隸書《靈應頌》、蘇靈芝行書《唐老君顯見碑》、員半千隸書《唐宗聖觀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書《第一山》、蘇軾行書《遊樓觀臺題字》;元趙孟瞓隸書“上善池”碑等。當然,最有名的還是高文舉所書《道德經》碑兩通。其字體介於石鼓文和大篆之間,書法勁力蒼古,風格絢麗,近看是字,遠看如花,字字珠璣,如梅花初放,被後人譽為“梅花篆字碑”。兩通碑側各有七個冷僻的字,為一般《字典》所不載,據稱為老君十四字養生訣,其意為“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氣丹”。
  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裏茸翠,以樓觀為最佳。”終南山樓觀臺以其悠久的道教歷史、動人的神話傳說和衆多的文物遺跡,吸引着古往今來的信士遊客。
  。終南山峻拔秀麗,如錦綉畫屏、聳立在西安市之西南。翠華山距西安市30公裏,以奇峰異洞、清池古廟著稱。因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曾於山口(大峪口)建太乙官,故又稱大乙山。主要景點有太乙池、風洞、冰洞、翠華廟等。
  太乙池為山間湖泊,傳為唐天寶年間地震造成,四周高峰環列,池面碧波蕩漾,山光水影,風景十分優美,如泛舟湖上,可穿行於峰巔之間,盡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情趣,其樂無窮。 太乙池之西的風洞,高15米,深40米,由兩大花崗岩夾峙而成。洞內清風習習,涼氣颼颼,故稱風洞。風洞之北的冰洞,雖盛夏亦有堅冰,寒氣逼人。 現在,山中有一正岔水庫,瀉水時飛瀑傾流。由山下望去,素練懸空,氣勢磅礴,亦成一景。 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三,翠華廟前皆有廟會。這時,遊人如潮,十分熱鬧。
  南五臺青翠峭拔,富産藥材,古人稱它為終南神秀之最。山頂有觀音、文殊、清涼、捨身、靈應5峰,俗稱南五臺,以觀音臺最著名。 寶泉位於山腰,形如美玉,味似甜蔗,為品茗休憩之佳地。獨鬆閣亦位於山腰,因閣中有一株古鬆,故得此名。閣周鳥語花香,景色如畫,為覽勝之佳地。 觀音臺又稱大臺,位於獨鬆閣之上,有隋國光寺遺址。此臺視角開闊,北眺八百裏秦川,令人胸襟為之一開,心曠神怡。
  圭峰山俗稱尖山,包括紫閣、大頂、凌雲、羅漢諸峰,峭麗挺拔,形如圭玉,故稱圭峰山。主要景點為高冠瀑布。瀑布位於圭峰山北坡,落差超過20米,急流飛濺,直下深潭,響聲如雷。唐岑參有詩云:“岸口懸飛瀑,半空白皚皚。噴壁四時雨,傍村終日雷。”這是高冠瀑布真實而形象的寫照。瀑布上遊巨石突兀,環繞而成一潭,稱車廂潭。潭清見底,細石如鱗,歷歷可數,為尋幽探奇之佳地。瀑布下遊流勢平緩,形成一湖。水面波平如鏡,湖周青山似屏,為嬉戲野營之佳地。
  終南山現已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個地質公園。
詩歌 Poem
  原文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 。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MOUNT ZHONGNAN
  Wang Wei
  Its massive height near the City of Heaven
  Joins a thousand mountains to the corner of the sea.
  Clouds, when I look back, close behind me,
  Mists, when I enter them, are gone.
  A central peak divides the wilds
  And weather into many valleys.
  ...Needing a place to spend the night,
  I call to a wood-cutter over the river.
  全部註釋
  1.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裏,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裏,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2.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志》:"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裏。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帝都,此指長安。
  4.青靄:山中的嵐氣。
  5.海隅: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此為誇張之詞。
  6.分野兩句:言終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兩種景象,各山𠔌間的陰晴變化也有所不同。
  譯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着山一直蜿蜓到海邊。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𠔌迥異陰晴多變。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
  想在山中找個人傢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賞析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傢所謂“意餘於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傢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衹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衹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嚮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嚮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衹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着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鬆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纔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纔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為我們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阔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裏。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衹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衆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緻,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薑齋詩話》捲二)瀋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捲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麽,他怎麽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嚮,從”隔水“的樹林裏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作者
  王維開元二十九年曾隱於終南山,本篇大約作於此時。這是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詩寫終南山的宏偉氣勢和變化萬千的韻緻,表現出一種隱逸情懷。《唐詩鏡》:"'陰晴衆壑殊',一語蒼然入妙"。《唐詩選》引玉遮曰:"'入看無'三字妙入神"。《唐賢三昧集箋註》:"四十字中無一字可易,昔人所謂四十位賢人"
相關詞
交通秦嶺公路隧道亞洲第一隧道代稱中醫山峰中醫詞典
百科大全旅遊密法寺院本學上師倚天屠竜記神雕俠侶劉詩詩
陝西地理
包含詞
遊終南山望終南山
終南山館終南山翁
歸終南山陝西終南山
秦嶺終南山終南山下作
尚憐終南山終南山正緑
墻上終南山終南山北面
君看終南山幸見終南山
前對終南山君問終南山
階下終南山退朝望終南山
貽終南山隱者自終南山晚歸
奉使登終南山終南山二十韻
題終南山僧堂終南山玉柱洞
終南山盤虯洞終南山療養院
贈終南山傅山人送憔鳳之終南山
翰林院望終南山題終南山白鶴觀
題終南山隱者室秦嶺終南山隧道
終南山道宣律師終南山下拋泉洞
終南山雙峰草堂作終南山國傢森林公園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終南山用風字韻應詔
終南山蟠竜子肅禪師語錄秦嶺終南山特長公路隧道
秦嶺終南山公路隧道終南山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
和人秋歸終南山別業春歸終南山鬆龕舊隱
和劉郎中望終南山秋雪終南山,寄紫閣隱者
隨州聞劉易入終南山贈徐中書望終南山歌
酬吳促庶竜圖終南山終南山圭峰禪師宗密
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文宗問終南山蛤蜊瑞相圖贊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內史詩
邠詩人張𠔌齊物先生馳名京師四方晚隱於終南山黃池𠔌陝右多畫為醉仙因贈繪者秘閣賜讌送右諫議大夫種放得假歸終南山應製
成都鳳道人遊終南山謁種徵君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製
登華岩寺樓望終南山贈林校書兄弟終南山因寄蘇奉禮士尊師苗員外
輞口遇雨憶終南山因獻王維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
敬和崔尚書大明朝堂雨後望終南山見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