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佛教用語 : 經濟 : 中國倫理學 : 飲食 : 流行歌麯 > 無為
目錄
無為. Wu Wei  

《無為》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wú wéi wú wéi
  道傢思想,指要依天命,順其自然,沒必要有所作為
No. 4
  儒傢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罰
No. 5
  不要,不用
No. 6
  無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No. 7
  道傢主張清靜虛無,順應自然,稱為“無為”。《老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為,而合於道,無為言言,而通乎德。” 明 方孝孺 《懶齋記》:“道傢之説貴無為而主靜。”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三篇:“然 老子 之言亦不純一,戒多言而時有憤辭,尚無為而仍欲治天下。”
No. 8
  儒傢主張選能任賢,以德化人,亦稱為“無為”。《禮記·中庸》:“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離合根》:“故為人主者,以無為為道,以不私為寳。” 宋 王安石 《贈上元宰》詩:“民欺自不忍,縣治本無為。” 明 李贄 《藏書·儒臣傳一·德業儒臣後論》:“聖人之學,無為而成者也。”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列國並立,則爭雄角智,一統垂裳,則拱手無為。”參見“ 無為而治 ”。
No. 9
  佛教語。指無因緣造作,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為“無為”。 漢 牟融 《理惑論》:“佛道崇無為,樂施與持戒,兢兢如臨深淵者。” 唐 李邕 《大相國寺碑》:“莊嚴不獨於示相,功德何止於無為。”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袁宏論佛說》:“其教也,以修善慈心為主,不殺生,專務清浄。其精者為沙門。沙門, 漢 言息也,蓋息意去欲,歸於無為。”
No. 10
  不知所為;無事可作。《詩·陳風·澤陂》:“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宋書·張暢傳》:“今端坐無為,有博具可見藉。” 唐 韓愈 《示兒》詩:“酒食罷無為,棊槊以相娛。”
No. 11
  沒有作用;無用。《國語·吳語》:“危事不可以為安,死事不可以為生,則無為貴智矣。”《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
No. 12
  無所作為。 宋 王安石 《上時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以曠日持久。” 明 李贄 《三教歸儒說》:“然則今之無纔無學、無為無識而欲緻大富貴者,斷斷乎不可以不講道學矣。”
No. 13
  別做;不做。《左傳·哀公二十六年》:“乃盟於少寢之庭,曰:‘無為公室不利!’” 唐 韓愈 《北極贈李觀》詩:“無為兒女態,憔悴悲賤貧。” 明 劉基 《三月八日偕徐成中等遊南鎮得禽字》:“願作膠與漆,無為商與參。”
No. 14
  不用;何必。《西京雜記》捲二:“ 揚雄 讀書,有人語之曰:‘無為自苦,《玄》故難傳。’”《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無為守窮賤,轗軻常苦辛。” 宋 王安石 《車螯》詩之二:“無為久自苦,含匿不暴陳。”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乃知天地間,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無為多畏忌。”
No. 15
  猶無從。《世說新語·方正》“ 阮宣子 論鬼神有無者” 劉孝標 註引 漢 王充 《論衡》:“如審鬼者死人精神,人見之,宜從裸襢之形,無為見衣帶被服也。何則?衣無精神也。”
No. 16
  (10).無人幫助。《左傳·昭公十三年》:“ 子産 歸,未至,聞 子皮 卒,哭,且曰:‘吾已!無為為善矣。’”
No. 17
  (11).無事。特指無戰爭,無軍役之事。《詩·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 漢 蔡琰 《鬍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 漢 祚衰。”
No. 18
  不認為,不覺得。《左傳·成公二年》:“ 晉 師歸, 範文子 後之。 武子 曰:‘無為吾望爾也乎?’” 楊伯峻 註:“為同謂。”
謂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 That conform to nature, not seeking make a difference
  謂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易·繫辭上》:“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孔穎達 疏:“任運自動,不須營造,是無為也。”《莊子·天道》:“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現有以“無為”命名的縣,在安徽省巢湖市。
  無為縣歷史悠久,無為縣名“始於城口置無為軍,思天下安於無事,取無為而治之意以名之”。春秋、戰國時,無為縣境屬楚居巢。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居巢縣。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屬淮南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屬廬江國居巢、臨湖、襄安縣。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罷廬江國為廬江郡。東漢初平四年(193)屬廬江郡居巢、襄安縣。三國時屬吳廬江郡濡須。晉太康元年(280)屬廬江群居巢、臨湖、襄安縣。鹹和四年(329)屬豫州。太元(376-396)中,在縣境西北僑置扶陽縣。南朝時,梁太清元年(547)屬南譙郡蘄。隋開皇元年(581)屬廬州襄安縣,縣治在今巢湖市區東北2.5公裏處。始設無為鎮(今無城鎮)。唐武德三年(620)以襄安縣地置巢州,又在縣境西北置開城、扶陽縣。七年(624)廢開城、扶陽縣,改巢州為巢縣,無為鎮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置無為軍,領巢縣、廬江二縣。熙寧三年(1070)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無為軍為無為路,屬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巢縣三縣。
  明洪武元年(1368)無為州領巢縣1縣,屬中書省。不久復屬廬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無為州不領巢縣,與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同屬廬州府。民國元年(1912)4 月,改無為州為無為縣,仍屬廬州府。民國3年6 月屬安慶道,民國17年廢道,直屬安徽省。民國21年屬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7年7月屬第五專署,10月屬第三專署。民國29年4 月屬第一專署 。
  1927年8月,中國共産黨開始在無為建立組織,從此,無為人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無為縣委組建蘇维埃政權,領導無為縣人民舉行“六洲暴動”,揭開了無為人民武裝奪取政權的序幕。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日軍民獨立自主地開展武裝鬥爭,使無為發展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全縣計有無為、臨江、湖東、無南等4 個縣行政區和1 個準縣級的江流行政辦事處,隸屬皖江行政公署領導。
  解放戰爭時期,無為全境仍按照抗戰時期區劃一分為四,共轄21個區(鎮),隸屬皖西第四專員公署。此期,全縣人民掀起“支前參戰”熱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無為泥汊江岸發出,以其輝煌業績載入史册。1949年7月,無為全境的4 個縣級行政區正式合併,成立統一的無為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無為縣始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1952年1 月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65年7月復屬巢湖專區,2000年隸屬新設立的巢湖市。
  地理位置
  無為位置 無為縣地處皖中,南瀕長江,北依巢湖,與蕪湖、銅陵市隔江相望,距省會合肥百余公裏。距馬鞍山90公裏、距南京120公裏、距杭州市300余公裏。面積2433平方公裏,她通江達海,承東啓西,是皖江開發開放的前沿,與“長三角”山水相連,人文相親。113公裏的長江“黃金水道”環繞東南,皖贛鐵路斜貫東北,蕪湖、銅陵兩座大橋為無為插上了騰飛的雙翼,籌建中的江北高速、廬銅鐵路、無為長江大橋將再添一道絢麗的彩虹。
  無為廬江戰鬥
  1938年10月,新四軍第4支隊根據國民黨安徽省政府電令,派出第7團、手槍團和特務營,討伐無為、廬江兩縣勾結日軍、破壞抗日的原任縣長及其反動武裝。23日上午,手槍團和特務營攻人無為縣襄安鎮,全殲駐襄安的無為縣警備司令部和保安大隊,俘警備司令等600餘人。當日下午,第7團和特務營攻入無為縣城,先後又殲5個保安大隊。11月2日深夜,攻入廬江縣城,經10小時巷戰,活捉警備司令,殲保安大隊1000餘人。兩次討伐戰共殲2800餘人,繳獲各種槍1600餘支。
  無為特産
  無為板鴨,名揚全國。板鴨是無為的名片。在無為,做板鴨的不計其數,出名的大多在城裏,城南馬傢、城東燕傢,可謂婦孺皆知的老字號,鹵水配料和熏烤火候,都是祖上秘傳,從不示人。無為人不必用口嘗,看色澤聞香味,就能斷定品質好壞,外地人在這方面永遠搞不懂。所以無為人給外地人送板鴨,常常要交代是“馬傢”還是“燕傢”,以示正宗,可儘管如此,外地人還是不解奧妙。至於無為人外出做板鴨,即便不正宗,衹要挂“無為板鴨”的招牌,一定就名聲響亮。
  無為花生米的産地是位於無為城西的嚴橋鎮,原料精選農民自種的花生,挑選子粒飽滿圓潤的,配上茴香、八角、橙皮、????、白糖等多種調料浸泡後晾幹,再下鍋焙烤,類似炒花生米。在當地花生米的品牌有很多,但是最出名的應該是"李老奶奶"這個品牌了,據說采用的是李氏傢族祖傳秘方,知名度很高,在烘焙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存了花生米原有的營養成分,具有“香、酥、甜、脆”等特點,老少皆宜。
  無為剔墨紗燈
  為剔墨紗燈-特徵介紹
  無為剔墨紗燈,又名宮燈,有300餘年歷史,安徽省志列為皖地八大特産之一。相傳北宋米芾就任無為知軍時,運用繪畫技藝在燈籠壁面繪上人物、山水、竜鳳、花卉等圖案,藉以與民同樂。無為紗燈在藉鑒吸收歷代流行的衊紮、紙糊、染色“彩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將木工、雕刻、漆工和繪畫藝術融為一體,經過加工、成型、油漆、繪畫、剔墨等項工藝製作而成。框架取料檀木或紅椿,並用竜頭鳳頭、象鼻、虎腳裝飾,燈壁四周鑲罩紗絹,繪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經剔墨工藝和點睛手法,畫面人物眼睛,在燭光穿射下頻頻閃眨,栩栩如生。
  無為主導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電綫電纜産業全年實現産值181億元,增長28.6%;羽毛羽絨産業企業總數發展到57傢,全年實現交易額20億元;船舶製造産業企業達15傢,年造船能力達100萬載重噸,實現産值22億元;煤化工産業取得突破,總投資350億元、全縣矚目的“一號工程”—安徽華誼煤基多聯産精細化工循環經濟示範基地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已完成投資10多億元。企業實力不斷增強。200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33傢、達到156傢,其中産值超億元企業新增 5傢、達到36傢。上交稅金超千萬元企業新增2傢、達到21傢,其中華菱集團和江淮集團分別實現産值22.2億元和14億元,上交稅金1.5億元和1億元。全縣有3傢企業躋身“中國私營企業納稅百強”排行榜,2傢企業入選“全國企業集團競爭力500強”。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與陳帥佛談無為
  任法融 所謂無為並不是空待功成的無所作為——可嘆世間又有幾人知道無為也即無所不為。存之非求,我自不動,如此而已;人擇非己,我自不顧,如此而已。若心已見,卻放而任之,悔也;若機已臨,卻望而豫之,枉也。
  陳帥佛 若不行,自當無悔而不歧於己道,自當無枉而不逆於時勢;若行之,自當無疑而不悔於己道,自當無退而不枉於時勢。以心為略,以機為術,行之無疑無退不悔不枉,纔是無為之本也。陳帥佛說道教以“道”為基本信仰,認為“道”是無為的。
   以“無為”為名的作傢:無為的作品《鄉土雲和》
  無為,原名黃育盛,出生於浙江雲和山區,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雲和縣政協委員。主要作品有《鄉土雲和》,是介紹雲和鄉土風情的一本書,於2009年6月第一次出版。
百科辭典
  wuwei
  無為
    道教教義。道教對社會政治和處世的基本態度。認為治理天下要順乎社會,與民休養生息,個人處世要擯棄妄自作為,追求清靜寡欲。河上公註《老子》稱:“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
    “無為”是《老子》的重要的概念之一,原指凡事順其自然,而不加以不必要的幹預。但無為並非不為;不過要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教沿襲了道傢的無為觀並有所衍化。早期道教以無為而無不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緻太平的根本,抨擊“貪寵有身”的人,“必欲好衣美食,廣宮室,高臺榭,積珍寶”,而令百姓勞弊。認為“有身不愛,不求榮好,不奢侈飲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必無為,守樸素,合道意矣”(《老子想爾註》)。魏晉以後,“無為”成為道士全身和修仙的基礎,強調“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以求全身、去危、離咎。因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要“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抱樸子內篇·論仙》稱“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後世之內丹傢更以金丹術為“無為”,《道樞》引《大丹篇》雲:“無為之道莫過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符焉。”
     (陳耀庭)
    
佛教百科
  【無為】 (術語)梵語Asamskr!ta。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即真理之異名也。此無為法有三種六種之別,三無為中之擇滅無為,六無為中之真如無為,是正為聖智所證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實相,曰法界,皆無為之異名也。無量壽經上曰:“無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經曰:“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肇論曰:“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絶於有為。”探玄記四曰:“緣所起法名曰有為,無性真理名曰無為。”華嚴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為,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無所作為,故名無為無為即是常也。”大乘義章二曰:“釋有二:一對法外四相以釋,色心等法為彼法外四相所為,虛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無為。二對法體四相以釋,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終異後滅前後集起,評之曰為,虛空等三無彼為故,名曰無為。”
佛教百科
  【無為】無因緣的造作,即真如的別名。
英文解釋
  1. :  Wu Wei
  2. n.:  inaction,  letting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  help sb.to change,  don't
近義詞
無為
相關詞
人物民族英雄烈士黃埔係旅遊西班牙景點安徽
將軍戰爭抗日板鴨特産美食佛寺潮汕
巢湖銅陵地方森林公園革命地理河流哲學家
思想傢明朝更多結果...
包含詞
無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