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麯 : 靖安話 : 朔縣話 > 和尚
目錄
《和尚》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hé shàng hé shàng
  佛教中出傢修行的男教徒
No. 3
和尚
  梵語在古西域語中的不確切的音譯。為 印度 對親教師的通稱。在 中國 則常指出傢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時也指女僧。《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和尚神通,儻發吾謀,明日來者,當先除之。” 宋 莊季裕 《雞肋編》捲上:“京師僧諱‘和尚’,稱曰‘大師’;尼諱‘師姑’,呼為‘女和尚’。”《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院君 王氏 ,夜夢一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喫了一驚。” 丁玲 《母親》一:“後來二老爺又出門了,音信都沒有,說是看破紅塵做和尚去了。”參閱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捲二二、《釋氏要覽上·師資》。
No. 4
  出傢修行的男佛教徒。
基本內容 Basic content
  拼音:hé shang
  英文:Buddhist monk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這個字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傢女衆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傢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衆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元雜劇中稱之為“潔郎”
解釋 Explanation
  和,為三界統稱,尚,乃至高無上的意思,“和尚”之稱華藏世界衹有釋迦能稱得,但後世確把比丘都稱為和尚了,也許是因為釋迦涅磐之後,在世比丘為世間第一福田的緣故吧。
  和尚一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於闐國則稱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秘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和尚尼的(雜阿含捲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見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 Upadhyaya),「和□」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於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纔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於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製中,初出傢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傢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範師,梵語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為什麽和尚要剃光頭 Why monks to shave their heads
  凡是出傢當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髮,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紀,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一個釋迦族部落裏,王子喬達摩·悉達多離傢修行,7年後覺悟成佛,開始在恆河流域布教,廣收門徒。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衹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恆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髮,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發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髮代表着人間的無數和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髮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髮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髮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髮是從父母那裏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挂;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其他儀式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衹要剃掉頭髮,披上類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當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過戒.也不是每年一個.是三個,六個,九個或十二個.
  關於戒疤,請參考:
  《談和尚頭頂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傢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志,於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時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片裏,出現在銀幕或屏幕上的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傢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規定受戒的人部必須用香火灼燒頭頂和手指,以顯示虔誠信佛的决心。這就是中國漢地僧人受戒時燒戒疤的開始。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决議》。該决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製,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所謂傳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願出傢為僧尼的人,設立戒壇,舉行授戒,使之成為正式僧尼。
  從求戒者來說,出傢為僧尼是要有許多條件的,比如個人志願、家庭同意、身無債務、五官端正等等,這在實際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於出傢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聯繫,在寺院中請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師”。通過全寺僧侶瞭解和同意,然後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他剃除須發,授沙彌戒(共有十戒),這就叫做“沙彌”了。沙彌,也就是漢地一般俗稱的小和尚,其實,還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彌在梵文裏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應當勤受師父策勵,息惡行慈。沙彌的年齡一般在七歲到二十歲之間。在這期間,他的“依止師”對他有教育和撫養的責任,年滿二十歲了,經過僧侶開會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他舉行授戒儀式,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條比起沙彌戒來就復雜多了,共有250條,成為正式僧人的條件也因此算是備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從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資格。受比丘戒滿五年後,纔可以離開依止師,自己單獨修道。除了沙彌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後還有一種菩薩戒,有10重戒、48輕戒,但這不是必須受的,根據自願。沙彌戒必須單獨授受,比丘戒允許三人以下同時授受。
  燒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産。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衆信仰”比極少數思想傢(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慧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和尚的戒疤就好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就是等級的表示。剛剃渡的小和尚在經過幾個月的新生訓練後,會參加一個簡單的小測驗,測驗及格後,廟裏的老和尚會用綫香幫他們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如果表現良好,例如看鎖碼頻道不再流口水或是默寫金剛經時不再要左顧右盼,則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樂福"。
  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廟裏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疤;而像少林寺、清真觀或竜發堂等重要寺廟的住持,則可能是有八或九個戒疤的[高級和尚]或是[特級和尚]。然而這第十個疤卻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擁有的,除了達摩祖師、六祖禪師以外,十個疤的[上帝級和尚]不超過五個。不光是頭上有,身有也可以有,比如說:手臂。
  補充:除漢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沒有燒戒疤的規矩。這可能與《梵網經菩薩戒本》燃身供養之說有關。唐朝已有煉頂以艾燃頂的習俗,這個習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據說是在元代。當時異族統治者想藉以識別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衆裏面去。
  元將,伯牙吾臺氏。從討李璮,戰老僧口,斬獲甚衆。從攻襄陽,贊畫有方。從丞相伯顔渡江,與宋軍戰於柳子、魯洑、新灘、沌口。後二年圍潭州,城破,諸將欲屠城,和尚力持不可,一城賴以全活。後官常德路達魯花赤,復擢嶺南、廣西道提刑按察使。
老撾和尚 Laos monk
  在老撾大部分男人小時候都當過和尚,5歲左右被送進寺院,叫NOVICE,跟和尚學習佛法、英語、法語和其他知識。如果20歲的時候還不離開寺院,就直接升為MONK,也就是正式的和尚。不過大部分的人到時候都會還俗,用受過的教育來找一份工作。對於一個老撾男人來說,如果沒當過和尚,簡直就是人生的最大憾事。
佛教百科 Buddhism 百科
和尚 佛教百科
  【和尚】  古印度稱師長為Upadhyaya,音譯為鄔波陀耶或鄔波遮耶,省音為烏社、和尚等。意為親教師、博士等。古又意譯為近誦、力生。其義為弟子受業於師,經常近隨於師受經誦經,仗師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兩種:一是出傢的受業和尚,俗稱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壇上和尚,俗稱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鉢法流者亦可稱他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對女性和尚的稱呼與男性和尚相同,衹在前冠一“尼“(梵語陰性詞綴-ni)稱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現在有稱尼僧、尼和尚為尼姑。依據律製,和尚之尊稱原本限於僧,到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圖澄來洛陽,深受石勒、石虎敬重,號曰大和尚,這是國王公卿稱僧人為和尚之始。唐代有鑒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稱,是指傳戒和傳法和尚。漢地佛教叢林(僧團)裏的職稱有嚴格規定,全寺僧人稱這個大僧團的住持一人為和尚,其餘僧人則不能稱和尚和尚任期已滿,則稱退居和尚,俗稱老和尚。由於佛教在中國歷史悠久,和尚一詞深入民間,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內部的稱呼,凡見僧人都一律稱作和尚,按其年齡大小稱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鄉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稱某和尚等,這是極不妥當的。(無名氏)
佛教百科 Buddhism 百科
  【和尚】吾師的意思,是僧徒對其親教師的尊稱。
佛教百科 Buddhism 百科
  【和尚】 (術語)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傢用上字其餘多用尚字。本為印度之俗語,呼吾師雲烏社,至於闐國等則稱和社,和闍(Khosha)等,和尚者其轉訛也。羅什三藏翻為力生,以依師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晉書佛圖澄傳曰:“法常與法佐對車夜談,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見澄,澄已知之。於是國人每相語曰:莫起惡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見正史之始也。魏書釋老志,浮圖澄為石勒所宗信,號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見此。翻譯名義曰:“和尚外國名,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寄歸傳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泛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若依梵本經律之文,鹹雲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北方諸國皆喚和社,緻令傳譯習彼訛音。”百一羯磨一曰:“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時俗語,非是典語。”玄應音義十四曰:“和尚菩薩內戒經作和闍,皆於闐國等訛也。應言鬱波弟耶,此雲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逐近受經而誦也。又言鄔波陀耶,此雲親教,舊譯雲知罪知無罪名為和尚也。”慧苑音義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謂之塢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謂之殟社。於闐疏勒乃雲鶻社,今此方訛音謂之和上。雖諸方殊異,今依正釋。言塢波者,此雲近也,陀耶者讀也。言此尊師為弟子親近,習讀之者也。舊雲親教師者是也。”業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鄔波陀耶。在唐譯言,名之依學,依附此人學出道故。自古翻譯,多雜蕃鬍。鬍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轉雲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釋,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遠意,失其近語。真諦所譯明了疏,則雲優波陀訶。稍近梵音,猶乖聲論。餘親參譯,委問本音,如上所述。彥琮譯雲鬱波弟耶,聲相近也。”秘藏記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烏邪,漢傢訛誤以烏邪為和尚。加以烏邪是俗儒之稱,而名道人,大誤耳。正可雲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為人師者為拔底耶。拔底耶者,親教義也。”
英文解釋
  1. n.:  bonze,  talapoin,  a Buddhist monk,  Buddhist monk
法文解釋
  1. n.  moine bouddhiste, bonze
相關詞
人物佛教比丘日本禪宗大師佛教百科百科大全
禪師香港法師雕塑木魚文物少林寺挂單
身份更多結果...
包含詞
做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