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文水縣位於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脈東麓,東靠汾河,與祁縣、平遙相望,西依呂梁山,與離石交界,北與交城、清塗相鄰,南與汾陽接壤。東經112°03′,北緯37°27′。總面積1064平方千米。總人口42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郵編:032100。代碼:141121。區號:0358。拼音:Wenshui Xian。
行政區劃
文水縣轄7個鎮、5個鄉:鳳城鎮、開柵鎮、南莊鎮、南安鎮、劉鬍蘭鎮、下麯鎮、孝義鎮、南武鄉、西城鄉、北張鄉、馬西鄉、西槽頭鄉。
歷史沿革
因境內有文峪河水而得名。
春秋屬晉,稱平陵縣,戰國為大陵。西漢設大陵縣,別置平陶縣,北魏廢大陵縣置受陽縣,平陶縣徙往今平遙,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為文水縣,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是武則天故裏,改名武興縣,神竜元年(705年)改稱文水縣。1958年並入汾陽縣,1959年復置縣。
2000年,文水縣轄7鎮11鄉:城關鎮、南安鎮、開柵鎮、南莊鎮、劉鬍蘭鎮、下麯鎮、孝義鎮、溝口鄉、宜兒鄉、南武鄉、西城鄉、南白鄉、上麯鄉、南齊鄉、北張鄉、西槽頭鄉、馬西鄉、蒼兒會鄉。總人口40164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64800 開柵鎮 31213 南莊鎮 21455 南安鎮 17531 劉鬍蘭鎮 31201 下麯鎮 26829 孝義鎮 27914 溝口鄉 2289 宜兒鄉 27893 南武鄉 22372 西城鄉 25725 南白鄉 16903 上麯鄉 13027 南齊鄉 14265 北張鄉 26791 馬西鄉 12435 西槽頭鄉 15323 蒼兒會鄉 367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至2001年4月,文水縣基本完成撤並鄉鎮工作。經山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1月12日晉政函(2001)16號函《關於文水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批準,文水縣鄉鎮調整情況如下:一、將溝口鄉和宜兒鄉並入城關鎮,設立鳳城鎮。以原溝口鄉、宜兒鄉及城關鎮的行政區域為鳳城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城內大陵街118號原城關鎮辦公樓內。二、將蒼兒會鄉並入開柵鎮,設立新的開柵鎮。以原蒼兒會鄉和開柵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開柵村。三、將上麯鄉並入劉鬍蘭鎮,設立新的劉鬍蘭鎮,以原上麯鄉和劉鬍蘭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劉鬍蘭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劉鬍蘭村。四、將南白鄉並入南安鎮,設立新的南安鎮,以源南白鄉和南安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南安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南安村。五、將南齊鄉並入下麯鎮,設立新的下麯鎮,以原南齊鄉和下麯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下麯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下麯村。六、原南莊鎮、孝義鎮、西城鄉、南武鄉、北張鄉、馬西鄉、西槽頭鄉建製保持不變。
2001年,文水縣轄7鎮、5鄉:城關鎮、南安鎮、開柵鎮、南莊鎮、劉鬍蘭鎮、下麯鎮、孝義鎮、南武鄉、西城鄉、北張鄉、西槽頭鄉、馬西鄉。 |
|
文水縣位於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脈東麓,東靠汾河,與祁縣、平遙相望,西依呂梁山,與離石交界,北與交城、清塗相鄰,南與汾陽接壤。東經112°03′,北緯37°27′。總面積1064平方千米。總人口42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郵編:032100。代碼:141121。區號:0358。拼音:Wenshui Xian。 |
|
文水縣轄7個鎮、5個鄉、199個行政村:鳳城鎮、開柵鎮、南莊鎮、南安鎮、劉鬍蘭鎮、下麯鎮、孝義鎮、南武鄉、西城鄉、北張鄉、馬西鄉、西槽頭鄉。 |
|
因境內有文峪河水而得名。
春秋屬晉,稱平陵縣,戰國為大陵。西漢設大陵縣,別置平陶縣,北魏廢大陵縣置受陽縣,平陶縣徙往今平遙,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為文水縣,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是武則天故裏,改名武興縣,神竜元年(705年)改稱文水縣。1958年並入汾陽縣,1959年復置縣。
2000年,文水縣轄7鎮11鄉:城關鎮、南安鎮、開柵鎮、南莊鎮、劉鬍蘭鎮、下麯鎮、孝義鎮、溝口鄉、宜兒鄉、南武鄉、西城鄉、南白鄉、上麯鄉、南齊鄉、北張鄉、西槽頭鄉、馬西鄉、蒼兒會鄉。總人口40164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64800 開柵鎮 31213 南莊鎮 21455 南安鎮 17531 劉鬍蘭鎮 31201 下麯鎮 26829 孝義鎮 27914 溝口鄉 2289 宜兒鄉 27893 南武鄉 22372 西城鄉 25725 南白鄉 16903 上麯鄉 13027 南齊鄉 14265 北張鄉 26791 馬西鄉 12435 西槽頭鄉 15323 蒼兒會鄉 367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至2001年4月,文水縣基本完成撤並鄉鎮工作。經山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1月12日晉政函(2001)16號函《關於文水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批準,文水縣鄉鎮調整情況如下:一、將溝口鄉和宜兒鄉並入城關鎮,設立鳳城鎮。以原溝口鄉、宜兒鄉及城關鎮的行政區域為鳳城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城內大陵街118號原城關鎮辦公樓內。二、將蒼兒會鄉並入開柵鎮,設立新的開柵鎮。以原蒼兒會鄉和開柵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開柵村。三、將上麯鄉並入劉鬍蘭鎮,設立新的劉鬍蘭鎮,以原上麯鄉和劉鬍蘭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劉鬍蘭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劉鬍蘭村。四、將南白鄉並入南安鎮,設立新的南安鎮,以源南白鄉和南安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南安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南安村。五、將南齊鄉並入下麯鎮,設立新的下麯鎮,以原南齊鄉和下麯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下麯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下麯村。六、原南莊鎮、孝義鎮、西城鄉、南武鄉、北張鄉、馬西鄉、西槽頭鄉建製保持不變。
2001年,文水縣轄7鎮、5鄉:城關鎮、南安鎮、開柵鎮、南莊鎮、劉鬍蘭鎮、下麯鎮、孝義鎮、南武鄉、西城鄉、北張鄉、西槽頭鄉、馬西鄉。
文水一些村名的由來
百金堡
據該村老爺廟碑文記載,本村原史百金濮,清朝乾隆年間遭水淹,改名百金堡,堡即堡壘,意即堅固而不易被摧。
北武度
相傳,南北武度曾為一村,名仁厚堡,清道光年間遭水災,村中被衝成水溝,為通行修過渡槽,因該村在渡槽之北,故名北武渡,後俗稱北武度。
北武澇
據該村清嘉慶二十二年修復關帝廟碑文所記,“初名武澇泊,唐天授二年改名朱雀泊,泊涸始立屯建村,因以得名也。後遭河水衝擊如鴻溝,界綫分南北”,該村在鴻溝之北,取名北武澇。
北張
北張、南張清代以前為一村,名仁恩村。清初遭水災,村中被衝下一條東西走嚮的河槽,此後分成兩個村,因張姓居多,南面的叫南張傢莊,北面的叫北張傢莊。後簡稱北張。
北鬍:
古代曾名獨傢鎮,後因村中鬍姓居多,村周有堡,又在南鬍傢堡之北,改名為北鬍傢堡。
伯魚
古時,此地因地勢低下,形成自然水泊,泊裏多魚,故稱泊魚。後歷汾水淤積後,人們漸遷來此居住,改泊為伯,故稱伯魚。
段城
原名上安村,後被汾水衝毀,衹留下一小段,故名段村。
大象
相傳原名丘井(秋景)村,為一小村,後歷遷居者漸多,成為大村,村貌似大象,更名為大象村。
東西槽頭:
早在明朝以前,東西槽頭是一個村,叫憐捨村。明末清初時,因洪水暴發,將該村東西攔腰衝斷,並留下一個自然渠道。出於生産、生活之需要,群衆在村中間的渠上,選擇了個窄淺處,凳了一個水槽,從此,人們就把憐閤村自然地叫成“凳槽頭”。明朝天啓年間,現在的西槽頭村出了個劉興漢進士,此人在山東艮陽作官,由於治理有方,一度曾愛重用。但鑒於當時皇律不清,姦臣當道,明信讒言,又要治罪於他,在調途中,吞金而死。後人為了區分劉進士的祖籍,又將“凳槽頭”分別稱為“東凳槽頭”和西凳槽頭“。直到解放初期,又改為現在的“東槽頭”和西槽頭”。
狄傢社,同裴傢會義同,後因北宋名將狄青生於此村,得名狄傢社。
集靈源:
相傳在幾千年前,叫陰陽二井村,也稱蒺藜園。後因準備在西梁上修廟,夜間颳了一場大風,將準備在建材全部颳到現在的廟址,人們認為這是神仙顯靈,在此建廟後,改村名為集靈源。
開柵
古名柵城,東漢末年,魏王曹操於此地設防駐兵,立木柵為城,所以叫柵城。相沒到明代,因其地勢高燥,背山面陽,日照長,氣候也較溫暖。故又改名開陽鎮。清代初期兩名並稱為開柵。
樂村:
相傳,古時有清泉寺,村周建有土堡,曾名清泉堡。子夏遊學路經此地時,見風景秀麗,氣爽宜人,便贊道:此乃快樂之地也。故名樂村。
梁傢堡
相傳,因元魯花王梁錦陽葬於此地,故名梁傢堡。
麻傢寨
該村原與裏洪村為一村,宋元豐年間遭水災,村子被衝割為南北兩村,得名南裏洪村,後因麻姓居多,又改名麻傢寨。
麻傢堡
據該村“重建樂樓記”碑刻記載,乾隆三十年名中堡村,光緒十一年被洪水衝毀重建,又因麻姓居多,更名為麻傢堡。
南明陽
因該村位於磁窯河之南,古時,當地人將河流經的一段稱明陽河,故曾名明陽河南村,後俗稱南明陽。
南關
唐代原名太和鎮,宋元符年間,縣城遷於現址,太和鎮位於縣城南門外,故更名為南關。
南齊
據該村北“竜王廟”內鐵鐘記載,清代前南章、北齊、杜村為一村,名劉洪村。後由於汾水泛濫,把村子衝為三片,改名為劉南社。以後人們將西南面的稱為杜村,北面的稱北齊,南面的稱南章
南北辛店
相傳,以前有一姓辛的人傢,在此開設客店兩座,即南店、北店。以後附近居住的人多了,故名為南辛店,北辛店。
炮守堡:
該村原屬祁縣,官府在該村設有警報哨卡,以鳴炮通報消息,故名炮守堡。
橋頭村
明代稱仁義鎮。舊為本縣東西之交通要道。到清同治年間,因村東河水泛濫成災,搭橋通行,該村位於橋頭,故更名為橋橋頭村。
青高
原名許村,因連年遭洪災,取高於水面、受澇不淹、免災禍之意,故更名青高。
上段
清鹹豐年間名豪傢堡,後被汾水淹沒,村子衹留下一段,故更名為上段。
石永
曾名石傢莊,後歷方言將石傢莊讀作“傻莊”,為避傻之貶意,又照原名廠傢傢莊本意,更名石永。
蘇傢堡
原名李傢莊。後歷宋朝並州刺史蘇國華在此地建莊立戶,至此蘇姓逐年增多,更名為蘇傢堡。
神堂村
古代因該村位於縣境之西南,曾名西南隅村。後因村西北有隱唐洞,相傳為唐玄完曾到此洞朝聖,又傳孔子弟子子夏曾設教於此,後來便成為歷代文人朝拜之地。元大德十一年,在村北建子夏廟,設堂供奉,故更名神堂村。
上賢村
相傳該村原名上先,唐時有一皇太子,因朝亂被迫出傢於此,修梵安寺避難修善,人們稱為上等賢人,就改先為賢,稱為上賢。
上河頭
明代前叫維賢村,明末清初時,因“維賢”易與“危險”混淆,取在河上頭免遭洪災之意,故更名為上河頭。
私評:
宋元符年間(1099年),為避水患,文水縣城移到現址後,叫東門外。當時村西北有座茶壺廟,因位於交通要道,廟內常有過客食宿。清末該秀纔樊士宏常來廟裏聊天,且無私為民寫狀,申冤評理,名揚四方,人們奉送他《評高月旦》金匾,因非官辦,幫將村名改為私評。
西韓村
相傳,明代從洪洞大槐樹下遷來郗、韓兩姓,取名郗韓村,後俗稱演變為西韓村。
索傢堡
居民始居者為索、馬二姓,曾得名索馬堡,後遭水災被淹,馬傢離鄉未歸,故改名為索傢堡。
文倚村
原名文峪村,因靠近文峪河而得名。明末清初,修河築埝,取其傍河之意,改史文倚村。
南、北武澇村
朱雀泊 在文水縣南二十裏,唐天授二年(691)賜名。 後稱武澇泊,今有南、北武澇村。
武村
原名夏傢堡,清嘉慶年間村人武彥文中舉,兩次出任縣令,執法如山,深得民心,村人為懷念他,故將夏傢堡改名為武村。
新立村:
據考,300多的前,部分村的天主教徒移居於此,另立新付,故名新立村。1965年取天主教徒心嚮毛澤東之意,經縣人民委員會批準,更名嚮東村,1984年仍恢復新立村原名。
新崖底村
該村原坐落在文峪河出口處,名崖底村。1959年因修建文峪河水庫,搬遷到雲周西村定居,村名未變,後歷與蒼兒會鄉崖底村同名,1982年經縣人民政府批準更名為新崖底村。
孝子渠:
相傳孔子的弟子子夏,曾遊學於我縣西山,其子思父心切,素知該父好山,遂沿我縣西山尋訪,寒鼕一日,風雪交加,其子凍死於該村旁邊渠裏,故得名孝子渠。
孝義鎮:
據明萬歷年間碑文記載,該村原為鬼市、忠義、南夏祠三部分。鬼市附近多墳,常有人來上墳以示孝心,後人將該村名首取孝字,又取忠義之義字,故名孝義村。後因村大且為集市貿易中心,故改為孝義鎮。
西宜亭
該村原名水泉鄉。相傳,古時有位騎白馬者在此憩息飲馬,白馬將井水飲去很多,人們認識是二郎神顯靈,在井旁蓋了一座二郎廟,此後取神仙宜停留之意,改水泉鄉為宜停村。明朝萬歷年間發大水,宜停村被衝成兩片,居西的名為西宜停,俗稱將停簡化為亭。1954年文峪河發大水,又將該村衝毀,移至村西今文峪河西另建新村,仍名西宜亭。
下麯
原名李端鎮,因汾水故道在此彎麯,並由北嚮東繞村流過,因該村位於彎麯之中,且位於河西,故名下麯。
小南峪:
據該村南窪寺內鐵鐘記載,曾名神仙峪。相傳,該寺徒弟要到距寺二裏的十步前井中取水,路上經常與人參娃子打架,徒弟遵照師傅的指教,將“符”貼在人參娃子的身上,獲食後成仙。離別時,徒弟憐惜師傅無人取水,遂告寺內槐樹下有水,師傅遵方挖之,水長流不息,此後該村更名為神仙峪。後又因該村山腳下有條嚮南山𠔌,為別於大南峪,又更名為小南峪。
徐傢鎮
據傳,宋“白眉毛”徐良,為晉祁徐傢鎮人,後劃歸文水,徐傢鎮因徐亮姓氏而得名。
楊樂堡:
楊樂堡位於縣城東二十五裏,東南臨汾河,隔河和祁縣相望.
據村楊氏後輩傳說,其先祖為北宋名將楊業後裔,大約於金末元初時,流落這裏定居,故稱楊落堡.當時的“楊東堡”僅指西南楊傢落戶之所在,東北為“樊傢莊”,中間是趙傢巷和魯傢街。
無朝末期,連年災荒,戰亂不息,趙、魯兩傢流離殆盡,樊姓也所剩無幾,全村以西南楊傢占多數,從此,這個村便定名為楊樂堡。
解放初期,歷經災荒戰亂的楊落堡,終由三、四十戶,不滿二百人的村莊,發展為二百五十餘戶共一千二百多人,當時人們覺得其“落”字,代有“衰落”之意,取“安居樂業“之意,故改稱”楊樂堡“。
宜兒村
該村因下濕泥濘而多遭水患,曾名泥巴村,當地言音泥巴與宜八諧音,故稱宜八村。後歷泥巴地裏不宜莊稼生長,與人旺財旺相剋,故又改名宜兒村。民國初年,曾認為以“兒”字作村名低人一等,曾登報改名宜安村,又因與平遙義安村重音,未成,今仍名宜兒村。
雲周村
雲州城 在文水縣東四十裏,據《讀史方輿紀要》,北魏末築城,以雲州曾寄治於此,故名。清時稱雲州村,今稱雲周村。
忠義村
相傳,該村曾出一官,忠於朝廷,孝順父母,義於朋友,故名忠義村。北魏時曾設忠義都。
章多
據該村《山神廟》碑文記載,在唐、宋前建村,名叫張它村。明末清初,因該村讀書人多,加之傅山先生的學友郭連成為該村人,又出了王定一、王士升、王守安、王安彩等舉人,還有解元、貢生等多人,因文人多,故更名章多村。
寨子:
相傳,宋二世光義時期,天慶王兵犯中原,宋元帥潘仁美兵睏汾陽城,由八王搬來楊傢將,安營下寨於此,故名寨子村。
名村相關歷史:
東社
在文水縣西北。1947年3月1日我軍在此與閻匪軍作戰,活捉少校副團長張懷玉及官兵945名,打死一百餘人,繳獲武器甚多。
貫傢堡
在文水縣東,1948年夏,閻匪軍在文水平川施行“三自傳訓”,到處大捕亂殺。本村有四位共産黨員為了保存革命組織,英勇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有三位是一傢人。父親李寶榮為支部書記,在敵人追捕無法逃脫的情況下决心不當俘虜,就跳井殉難。兒子李明則在與敵人搏鬥中,用最後一顆手榴彈炸死自己。母親韓桂英誓死不暴露組織,不出賣同志,也壯烈犧牲。
南徐村
俗稱則天廟,宋代建築,有大殿、東西配殿、戲樓,鐘鼓樓,為文物保護單位。俗說此廟是為紀念武則天而建;但碑刻所記並非此意。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則天水母廟碑記》稱: “讀孔聖贊堯之詞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是帝堯之功德,殆與天等量齊觀也。後人以水之澤、物與天同用,故亦有斯名。文邑城北南徐村有則天水母古廟一所,當時創建之意,或亦猷是歟。”
洪福寺
在文水縣南馬村。其中殿有明成化元年介休琉璃匠燒造的琉璃立碑、菩薩、獅瓶、竜吻,塑工精良,形製優美。 |
|
文水,因境內有文峪河水而得名 。位於太原盆地西緣 ,呂梁山脈東麓 ,東靠汾河 ,與祁縣、平遙相望,西依呂梁山,與離石交界,北與交城、清塗相鄰,南與汾陽接壤。
面積1375平方公裏,現轄7鎮11鄉,人口39.66萬。 文水縣轄7個鎮、5個鄉:鳳城鎮、開柵鎮、南莊鎮、南安鎮、劉鬍蘭鎮、下麯鎮、孝義鎮、南武鄉、西城鄉、北張鄉、馬西鄉、西槽頭鄉。
文水,春秋屬晉,稱平陵縣,戰國為大陵。西漢設大陵縣,別置平陶縣,北魏廢大陵縣置受陽縣,平陶縣徙往今平遙,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為文水縣,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是武則天故裏,改名武興縣,神竜元年(705年)改稱文水縣。1958年並入汾陽縣,1959年復置縣。 |
|
該縣西高東低,可分平原、丘陵和山地,東部平原,海拔在 800米以下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為該縣主要的糧棉産區,中部黃土丘陵區,面積較小,這裏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海拔在1300米左右。西部山區,山高坡陡,多呈東西走嚮,大部分生長有松樹和混合林,主要山峰有五竜廟、百花崖、聞則峪山、大東溝堖、大肚崖等,海拔在1700至2000來之間,其中縣境西北的五竜廟為最高,海拔2106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汾河、文峪河、磁窯河、三道川河等。
汾河流經縣東,是該縣與祁縣、平遙的界河。文峪河發源於關帝山,由北𠔌口入境流至開柵嚮南流入汾陽。磁窯河在本境的汾河、文峪河之間,與汾河平行流入平遙西北部。三道川係文峪河支流。文水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半幹旱氣候,年均氣溫10度,一月均溫--6度,七月均溫22度,年均降雨量450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無霜期160至180天。 |
|
全縣主要種植小麥 、高粱、𠔌子、玉米、棉花、蔬菜和梨等。其中南安鎮為果園區.
文水縣礦藏豐富,主要有煤、鐵、石灰石、鉀長石等。工業主要有煤炭、化肥、農機、水泥、機械、化工、製藥、針織、食品加工等行業。
該縣交通方便,307國道縱貫全縣南北,夏汾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城關至祁縣和以縣城為中心的縣級和鄉鎮級公路縱橫交錯,貫穿縣境東部地區。 |
|
文水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16歲的女共産黨員劉鬍蘭同志在敵人的鍘刀面前威武不屈,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毛澤東同志曾為她題寫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題詞。劉鬍蘭烈士紀念館建在縣城東17公裏處的劉鬍蘭村,是瞻仰、參觀和教育青少年的革命紀念地。
縣城北四公裏的南徐村,是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的故裏,唐天寶年間,文水縣奉詔在南徐村北面為武則天修廟塑像,並尊“則天聖母”,現存武則天廟。
城南三十公裏的狄傢村有宋朝著名大將狄青的傢祠——狄青廟,內有狄青木雕,歷史悠久。他十九歲從軍,因屢立奇功,僅十幾年時間便從一名普通士卒升至樞密使,成為了宋最高統帥。宋仁宗,經略史韓琦,范仲淹對其十分賞識。
上賢遺址。位於文水縣城西南10公裏處的上賢村,東起太汾公路西側的土塄,西至上賢村西梁頂,南起上賢村南,北至鄰村馬村界溝,面積約4平方公裏。 上賢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第一批公佈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層厚度大約2——3米。遺址內現已發現兩座陶窖,四處穴居坑,地面散布着灰色繩紋陶、紅陶、夾砂陶片等。至今當地農民在農田基本建設中仍 不斷出土較為完整的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以及漢代的陶器、銅器等。1987年,文水縣博物館在上賢村西坡地處發現一處甕棺葬,在其一穴居坑下方1.2米深處出土陶鬲三件,一件完整,兩件殘缺,三件套合在一起,內斂一具嬰兒骸骨,頭骨散碎,部分小指骨存在,面部眉骨較完整。 梵安寺塔。俗稱“上賢塔”,位於上賢村北,原係梵安寺附屬建築。據《文水縣志》與《山西通志》記載,該塔建於北宋崇寧三年(),但從塔上大量的繩紋磚看來,該塔唐代已有。梵安寺塔高42米,周長26米,為七級樓閣式磚塔。塔頂無塔剎,塔基無石砌根基,整座塔矗立在灰土平面之上,造型殊異,風格獨特,世屬罕見。在第七級上原有一座小廟,內供鐵佛一尊。抗戰期間,八路軍常在廟內設嘹望哨,監視日寇行動,日軍便毀掉小廟,盜走鐵佛,拆掉塔內階梯與階層,使該塔變成了一座上下貫通的內空塔,至今塔身上當年戰爭留下的纍纍彈痕仍歷歷在目,成為日寇侵華罪行的歷史見證。近年,有關部門在塔下發現一地宮,據考原存有石碑,惜早已不知所蹤。梵安寺塔壽享千餘年,期間,不論是風侵雨蝕、雷轟地震,還是人為的破壞,都未能使它屈服。古塔以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牢固的結構,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至今巍然屹立在文水大地上。 由於古塔屢次遭劫而不毀,民間便給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關於它的傳說膾炙人口、遐邇聞名。相傳,古代有星相傢察知上賢村一帶風水極佳,將出真竜天子,於是皇帝傳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鎮,故上賢塔又名“鎮竜塔”。塔高聳入雲,擋住了擔山趕太陽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勃然大怒,揮起扁擔,連擊兩下,將塔截為三段。塔頂落在了距上賢村15公裏處的鹼場村,塔根震到了2.5公裏以外的冀村。從那以後,衹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賢村。這就是上賢塔既無塔頂又無塔基的由來。二郎神歇擔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兩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賢坡。西峪口遺址。位於文水縣城□□□公裏處的西峪口村,占地面積()平方公裏。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獸牙裝飾品。在村南山腰約60米處,曾發現過羚羊骨和巨大的古生物頭骨化石。孝義鎮市樓。位於文水縣城西南8公裏處孝義鎮中心。原建於清代,屬磚木結構建築,高18.5米,占地76平方米,樓基與一層、三層係磚修,二層為磚木混合結構,周圍有城垛式圍欄,三層有平座,單檐十字歇山頂。據二層東北角石碑記載,清朝嘉慶十八年()曾對該樓進行過一次重修。一百多年來,孝義鎮市樓久經歲月剝蝕,雕梁畫棟、鬥拱飛檐早已褪盡芳華,但卻更增其滄桑古韻。 石永村市樓。位於文水縣城東南20公裏處石永村中。屬明代早期建築,木製結構,憑四根通天柱和十二根支柱支撐,高17米,占地110平方米。明三層,暗兩層,二層有平座,曾供有佛像五尊,可惜解放初遭毀壞。樓頂為十字歇山頂,琉璃緑瓦,金碧輝煌,麗日照耀,流光溢彩。據碑文記載,明宏治十年(1497年),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五十八年(1798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以及1984年,曾對該樓進行過六次維修和彩繪,使這座歷史悠久的市樓風華永駐,雄姿長存。 狄青廟。位於文水縣城南30公裏處狄傢社村中,又名狄武襄公祠,為北宋名將狄青之傢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諮率昆弟族人於北宋嘉礻右四年(1059年)修建,大元元員二年(1296年),狄青七世孫狄暉重修,現存建築為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修建,1957年東西配殿不幸被拆除,僅剩正殿與山門,1994 年狄傢社村民集資對正殿進行了一定修葺,仍按原製立於八級臺階之上,三楹二柱,單檐硬山頂,檐前無鬥拱,有插飛。廊下東西立碑石數塊,其中狄暉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記》最為珍貴。門面為夾扇門窗,檐下懸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全村公立的橫匾一塊,上書:經文緯武。門頂懸嘉慶丁卯年(1807年)所立橫匾一塊,題詞:宋室名賢。兩匾均為藍底、金框、金字。正殿正中有神閣一座,內供狄青木雕坐像,面目清秀,溫文爾雅,留一綹長須;身披鎧甲,頭戴紫冠,一身元帥裝束。殿內四角立有四個文武待臣,東內側文侍臣舉欽賜尚方寶劍,外側武侍臣端一個面目猙獰的銅面具;西內側文侍臣手捧帥印,外側武侍臣持一桿無纓合箭式大槍。 殿內東西壁原有壁畫,現西壁壁畫已無,東壁有重描後的中堂畫一幅,聯語一副。畫面上有古鬆、明月,一童子正嚮一個儒傢裝扮的老者求學拜師。聯語為北宋著名政治傢韓琦所撰,看盡好花春臥穩,醉殘紅日夜吟多。名將祠堂書此聯語,頗耐人尋味。 狄青(1008-1057),字漢臣,足智多謀,勇猛沉毅。十九歲從軍,因其屢建奇功,僅十幾年的時間,便從一名普通士卒升至樞密使,成為宋軍最高統帥。宋仁宗、經略使韓琦、范仲淹對其十分賞識。史載狄青上陣對敵,因其相貌美似女子,常被敵人譏笑蔑視,故效仿上古蘭陵王,頭戴金色銅面具,以增威儀。衝鋒陷陣之際,敵軍見之,皆驚駭萬狀,望風而逃。 民間流傳着許多有關狄青的傳奇故事。傳說狄青乃是天界武麯星君下凡;又說狄夫人乃西夏雙陽公主。戲麯舞臺上也常上演歌頌狄青的劇目,如:《珍珠烈火旗》、《狄楊合兵》等。歷朝歷代吟詠狄青的詩詞也是舉不勝舉,如:狄武襄吟 (明)楊維楨賓州海月光團團,劍花火樹燒爛斑。將軍如內客未散,捷書已奪昆侖關。當時諫官疑武士,豈知辦賊遽如此。於乎!銅面將軍今豈無,世無承相龐公甘老死。謁狄武襄公祠 (明)範珠宋祚方興虜未平,將軍百戰捍危城。流言難泯生前節,信史猶傳身後名。八尺穹碑蒼蘚合。一區故宅野雲橫。晚來風撼溪山村,仿佛南徵弓馬聲。詠昆侖關之戰田漢一樹桃花慘淡紅,雄關阻塞驛樓空。倭師幾處留殘壘。漢幟依然捲大風。仙女山頭奇石聳,牡丹嶺上陣雲濃。莫雲南嚮輸形勢,樞相當年立戰功。
環境 水多山美。空氣優良,一年西北季風。尤以開柵村為榜樣:開發荒山,植樹造林,為豐富和提高廣大人民群衆業餘生活水平,興修能仁寺、拓展北山迎紫亭、樺皮坡建財神廟、村南深挖養魚廠{沉澱灰塵搞環保} 。
鳳凰城的由來及傳說
宋元豐七年(1084),縣城遭水患廢(當時縣城在舊城莊,建於北魏時期,我們稱文水古城,這還不是文水最早的城,文水最早的城叫大陵城,建於春秋時期,在武陵村與交城大陵莊之間),文水城於宋元豐八年(1085)始建,縣城於元符年間(1098—1100)遷移到此,因狀似鳳凰,故有鳳凰城之稱。
據民間傳說,在文水城快修成時,一天,忽然來了個白發老翁,他仔細看過城的位置和形狀後,對領工人員說:“這座城頭枕子夏山,足踏文峪河,風水太好了!可惜城門開的方向不對,若改一下,就成為一座鳳凰城了。古有‘鳳鳴岐山’,你們來個‘鳳鳴西山’豈還甚好”。說罷飄然離去。官府按照老翁提示,將東西重門改嚮朝南開,東與私評村、西與土堂村連起來,為鳳凰的兩翅,北重門嚮東開,與北關連起來,為鳳凰之頭:重南門朝南開,與南關連接,為鳳凰的尾巴;嶽村、冀周兩村為鳳尾上的長翎。又在城內中心處蓋了1座市樓,在市樓底下打了1眼水井,為鳳凰的心髒;在北關的北頭蓋了1座真武閣,閣的左右各鑿水井1眼,為鳳凰的雙眼。同時,在北門外立一照壁,壁上鑲刻“鳳凰城”三個字。從此,文水鳳凰城的美名便遠近傳揚。 後來有個外籍縣令,一次,去西山周遊,夜半出來小解。眺望縣城,一片紅光,形似一隻鳳凰。又一次,夜間出衙巡城,望見城墻上的堞樓紅光閃閃,好像每個堞樓都點有一盞紅燈,並耳聞有琅琅讀書之聲。回衙後反復思考,認為文水之所以出名人,一定和鳳凰城的風水有關,便産生了嫉妒之心,一氣之下,便下令把市樓底和北關真武閣兩側的水井填了,並將城墻上的72個堞樓拆毀。從此,破壞了鳳凰城的風水,城墻堞樓上的燈光和琅琅讀書之聲,就再也看不見和聽不到了,名人也出的少了。 |
|
- n.: Wenshui County
|
|
文水 |
|
文水縣中醫院 | 文水縣人民醫院 | 文水縣皮革製鞋廠 | 文水縣衛生防疫站 | 旅次文水縣喜遇李少府 | 文水縣風濕專科醫院 | 文水縣下麯鎮眼科醫院 | |
|
|
西城鄉 | 下麯鎮 | 南莊鎮 | 鳳城鎮 | 南安鎮 | 孝義鎮 | 開柵鎮 | 南武鄉 | 北張鄉 | 馬西鄉 | 西槽頭鄉 | 鬍蘭鎮 | 劉鬍蘭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