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範雲 Fan Yun
孤煙起新豐。候雁出雲中。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別君河初滿。思君月屢空。 折桂衡山北。摘蘭沅水東。 蘭摘心焉寄。桂折意誰通。 |
|
詩人: 範雲 Fan Yun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
|
別詩
【南朝】張融
白雲山上盡,清風鬆下歇。
欲識離人悲,孤臺見明月。
[評]
中國的詩歌經過六朝山水詩歌的階段之後,漸次形成了意象的藝術方式。當然,一種藝術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需要很多的鏈條銜接而成。張融的這首小詩,寫的是離人之悲,卻將目光轉嚮莽莽宇宙、孤臺明月,是典型的意象詩。
作者:張融(444~497)
中國南朝齊文學家。字思光。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出身世族。劉宋時任封溪令、儀曹郎等。入齊後官至司徒右長史。言行詭怪狂放,見者驚異。其文也如其人“詭激”而“獨與衆異”(《南齊書·張融傳》)。代表作《海賦》與晉人木華《海賦》並為名作。作《海賦》,意在超過木華,賦中頗有構思奇特之語。另存詩5首,其中《別詩》情景交融,最具特色。《隋書·經籍志》著錄《張融集》27捲,又有《玉海集》10捲,《大澤集》10捲,《金波集》60捲,均佚。明代張溥輯有《張長史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
別離之際,最易引發人的感情波瀾。詩人們為此寫下無數“消魂”之什。張融這首抒寫離情別緒的詩,乍看上去似平平淡淡,而細味之,個中又有一番濃情深意。
四句詩,有三句寫景。“白雲”、“清風”、“鬆”、“明月”,這都是形容六朝隱士們隱居之所的清雋、超絶。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寫假隱士馳騖官場後,“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青鬆落蔭,白雲誰侶?”這三句不僅僅是自然景物的客觀描繪,而且其中寓含了別者與送別者的隱士身份以及隱士風度。
這三句若僅如是講,就失之為膚論。王夫之雲:“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薑齋詩話》)三句寫景,而沒有一句不是抒寫“離人悲”之情。送別故人,不知始於何時,直到傍晚時分,山上白雲消盡,山中晚風初定,雙方仍依依不捨;但分手在勢,終有一別;故人別去,已是明月高懸。詩人在景物描寫中,暗含了時間的延續。三句詩還為我們描繪了山中隱士送別的清絶空間。頭兩句一個“上”字一個“下”字,把空中的白雲與地上的蒼鬆聯在一起,又以“清風”把二者完整地融為一體。明月高挂,鋪銀灑玉,山中景物異常明澈、空闊、靜謐。這種景物一經第三句點化,送別人的惆悵之情便躍然紙上。三句詩,從時空兩方面抒寫“離人悲”,前者寫離別之難,後者寫別後之悲,可謂情景“妙合無垠”。
寫景抒情、以景寫情可以說是我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規律,僅如是觀,仍失之籠統。從這首送別小詩中,我們可以窺到六朝時與自然合一的人生理想及清俊超脫的人格追求。《南史·謝弘微傳》:“次子(謝)譓,不妄交接,門無雜賓,有時獨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風,對吾飲者唯當明月’。”白雲、清風、蒼鬆、明月在六朝,已不單純是自然景物,也是當時時代思潮的形象體現。因此,我們說這首詩不僅繪景抒情,而且是寫人。作者曾說:“融,天地之逸民也。進不辨貴,退不知賤,兀然造化,忽如草木。”(《南史·張融傳》)所以明代張溥稱贊他說:“白雲清風,孤臺明月,想見其人。”(《張長史集題辭》)
這首小詩集繪景、抒情、寫人於一身,寧靜的景象中深藏感情的起伏,平淡的詞語中可見清絶的人格。 (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