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白居易 Bai Juyi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 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
|
诗人: 齐己 Qi ji
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东楼莫碍渐高势, 四海待看当午时。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半夜婵娟影,正对五侯残酒池。 |
|
诗人: 张祜 Zhang Hu
中秋月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
|
诗人: 朱庆馀 Zhu Qingyu
自古分功定,唯应缺又盈。一宵当皎洁,四海尽澄清。 静觉风微起,寒过雪乍倾。孤高稀此遇,吟赏倍牵情。 |
|
请鉴赏:
|
其他著名篇章 Other notable chapter |
中秋月 其他著名篇章
唐·李峤《中秋月》诗: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唐·齐已《中秋月》诗: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唐·方干 《中秋月》诗: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唐·白居易《中秋月》诗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
北宋·王禹偁《中秋月》诗
之一:“明可监秋毫,供吟属我曹。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
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霖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
之二:“何处见清辉,登楼正午时。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
冷湿流萤草,光凝宿鹤枝。不禁鸡唱晓,轻别下天涯。”
北宋·晏殊《中秋月》诗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另在《红楼梦》中贾雨村在中秋夜的作诗亦名《中秋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
苏轼的《中秋月》简介 Su Shi's "the moon" Introduction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格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四寒;可“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押。
〖注释〗
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
苏轼的《中秋月》赏析 Su Shi's "the moon" Appreciation |
〖主旨和写作手法〗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状物的两句〗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抒情的两句〗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
电影《中秋月》 The movie "the moon" |
电影《中秋月》 电影《中秋月》
外文名称 Festival Moon
故事片名(黑白)
香港凤凰影业公司1953年摄制。
编剧:沈寂
导演:朱石麟
〖主要演员〗
扮演者-剧中人
韩非-陈明生
吕宁-小明
江桦-蕙珍
龚秋霞-明生母
摄影 Cinematography:董绍咏 Shaoyong Dong
〖故事梗概〗
中秋节的前一天中午,人人保险公司小职员陈明生与母亲及妻子蕙珍、儿子小明一家四口围坐一桌吃饭,气氛十分沉闷。蕙珍手头仅剩三十元,远远不敷送节礼之需,而小明忽又掏出一张催交学费的通知书。蕙珍嘱咐明生,只有向公司方面借点薪水,方能度过难关。
明生晚上回家,袋里仍是一文不名。路过二楼黄家时,黄先生笑脸相迎,催讨一笔刚好到期的欠债。妹妹静芬送来一盒月饼和一只鸭子。夜阑人静,夫妻俩辗转不寐。债要还;孩子的学费要交;妹妹的婆家很势利,要回礼;经理的礼,更是非送不可。中秋节清晨,明生把一只鸭子留下,给母亲过节,做通了孩子的工作,将一盒月饼与找寻出来的一瓶陈酒,送给经理。到了经理门前,见公司里其他也去送礼的同事,手里拎的起码是四色礼。他自惭形秽,嗒然返回。妹妹悄悄溜回家中,将私房钱塞给哥哥,促明生赶快前去送礼。明生随即买了两听香烟,连同鸭子、月饼、酒,配成四色礼,再去经理家 。经过二楼,又被黄先生截住,不问情由,把礼物统统拿去顶债。
在无可奈何之中,蕙珍去当铺当掉了仅有的一件比较像样的旗袍,明生当掉了手表。薄暮时分,终于把礼送到经理家 。皓月当空,夫妻俩噙着泪水,喃喃自语:经理家的礼总算送了,但孩子的学费怎么办?钱全用完了,米也没有了,明天怎么办?以后的日子更怎么办?
幕后花絮
国语黑白时装写实伦理片,凤凰影业公司出品。本片的编剧沈寂1952年被香港政府驱逐出境。本片反映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表现了陈明生一家母兹、妻贤、子孝的伦理深情。小市民的辛酸,写得淋漓尽致,十分生动,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处境。本片是朱石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温和敦厚中渗透着对势利社会的批判讽刺,悲中有喜,笑中带泪(罗卡语)。影片主题明确,把艺术性、思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在公映时,叫好又叫座。朱石麟原来... |
|
中秋月饼 | 咏中秋月 | 中秋月下 | 闰中秋月贴 | 中秋月二首 | 中秋月五首 | 中秋月长句 | 爱在中秋月 | 阳关曲·中秋月 | 和杨卿中秋月 | 中秋月直禁苑 | 旅中秋月有怀 | 和舍弟中秋月 | 中秋月下醉笔 | 渔家傲中秋月 | 中秋月饼活动 | 念奴娇中秋月 | 次歆琳老中秋月 | 中秋月下怀永叔 | 和郭户部中秋月 | 和崔中丞中秋月 | 杨坤爱在中秋月 | 万山不隔中秋月 | 长信宫中秋月明 | 念奴娇咏中秋月 | 宋赵佶闰中秋月帖 | 宋赵佶闺中秋月帖 | 和元守中秋月夜韵 | 次韵莫少虚中秋月 | 和世弼中秋月咏怀 |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 中秋月一作廖凝诗 | 绿色中秋月饼盒回收活动 | 次韵和王校勘中秋月 | 和野堂惠老中秋月蚀韵 | 中秋月望十六终夜如昼 | 杨坤 爱在中秋月 | 念奴娇 中秋月 | 二年陵阳不见中秋月 | 中秋月(一作廖凝诗) | 念奴娇(咏中秋月) | 渔家傲(中秋月) | 和萧太秀中秋月言内事 | 中秋月色甚佳病不及观 | 中秋月有云翳再用韵 | 宝来福满中秋月饼礼盒 | 中秋月正圆纯金礼品套装 | 中秋月彩如昼,寄上南海从翁侍御 | 中秋月蚀邦人鸣钲救月不约而齐中原旧俗犹有存者感而有作 | 乙卯中秋月色彻晓喜而有赋呈诸亲旧 | 中秋月出复雨有怀叶子文汤明叔 | 中秋月试院中作呈莫少虚 | 陈坤 搜狗音乐 爱在中秋月 | 自中秋月圆木犀开后倡酬络绎今可以止矣再书数句殿其后 | 陈坤搜狗音乐爱在中秋月 | 中秋月彩如昼寄上南海从翁侍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