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五代十國 > 銅雀臺
目錄
《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詩人: 劉長卿 Liu Changqing

  嬌愛更何日,高臺空數層。含啼映雙袖,不忍看西陵。
  漳河東流無復來,百花輦路為蒼苔。青樓月夜長寂寞,
  碧雲日暮空徘徊。君不見,鄴中萬事非昔時,
  古人不在今人悲。春風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舊宮路。
  宮中歌舞已浮雲,空指行人往來處。
《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詩人: 王建 Wang Jian

  嬌愛更何日,高臺空數層。含啼映雙袖,不忍看西陵。
  漳水東流無復來,百花輦路為蒼苔。青樓月夜長寂寞,
  碧雲日暮空裴回。君不見鄴中萬事非昔時,
  古人不在今人悲。春風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舊宮路。
  宮中歌舞已浮雲,空指行人往來處。
《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詩人: 羅隱 Luo Yin

  強歌強舞竟難勝,花落花開淚滿膺。
  衹合當年伴君死,免交憔悴望西陵。
《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詩人: 劉庭琦 Liu Tingqi

  銅臺宮觀委灰塵,魏主園林漳水濱。
  即今西望猶堪思,況復當時歌舞人。
更多詩歌...
請鑒賞:

  賈至 Gu Zhi: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汪遵 Wang Zun: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李鹹用 Li Xianyong: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梁瓊 Liang Qiong: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連文鳳 Lian Wenfeng: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趙文 Zhao Wen:銅雀臺 Dongjak Taiwan
No. 6
  亦作"銅爵臺"『末建安十五年鼕曹操所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間﹐連接榱棟﹐侵徹雲漢。鑄大孔雀置於樓頂﹐舒翼奮尾﹐勢若飛動﹐故名銅雀臺。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古鄴城的西北隅﹐與金虎﹑冰井合稱三臺。
No. 7
  亦作“ 銅爵臺 ”。 漢 末 建安 十五年鼕 曹操 所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間,連接榱棟,侵徹雲漢。鑄大孔雀置於樓頂,舒翼奮尾,勢若飛動,故名 銅雀臺 。故址在今 河北省 臨漳縣 西南古 鄴城 的西北隅,與 金虎 、 冰井 合稱三臺。《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建安 十五年﹞鼕,作 銅雀臺 。” 晉 陸翽 《鄴中記》:“ 銅爵臺 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濁漳水》:“ 鄴西 三臺……中曰 銅雀臺 ,高十丈,有屋百一間。” 清 趙翼 《鄴城懷古》詩:“霸圖開國古 漳 濱, 銅雀臺 高逈入雲。” 呂志伊 《讀史感賦》:“而今立馬西陵望, 銅雀臺 荒繐帳空。”
樂府平調麯名 Yue-ping tone Commissioned Work
  樂府平調麯名。又名“銅雀妓”。 宋 郭茂倩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六·銅雀臺》題解:“一曰《銅雀妓》。《鄴都故事》曰:‘ 魏武帝 遺命諸子曰:“吾死之後,葬於 鄴 之西崗上,與 西門豹祠 相近,無藏金玉珠寳。餘香可分諸夫人,不命祭吾。妾與伎人,皆著銅雀臺,臺上施六尺牀,下繐帳,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屬。每月朝十五,輒嚮帳前作伎,汝等時登臺,望吾西陵墓田。”’……後人悲其意,而為之詠也。”
歷史簡介
  銅雀臺與建安文學
  緣起::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後,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銅雀一隻,荀攸言昔舜母夢見玉雀入懷而生舜。今得銅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於是决意建銅雀臺於彰水之上,以彰顯其平定四海之功。
  銅雀臺在哪裏?在史書裏,在漢賦、唐詩、宋詞裏,在電視劇《三國演義》裏,都出現過。這就是今邯鄲市轄的臨漳縣城西17公裏的"古鄴城遺址保護區"內的三臺村西。
  銅雀臺位於河北臨漳縣境內,距縣城18公裏。這裏古稱鄴,古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銅雀臺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毀,地面上衹留下臺基一角。據文物保護部門介紹,近年來到此訪古的遊客不斷增多,臨漳縣準備以曹魏時期三臺原貌為版本,動工重建銅雀臺等鄴城三臺。目前這一總投資7562萬元的項目已經有關部門批準。按照規劃,除了重建三臺,還將建設三臺文物展覽館、鄴城模型和銅雀臺文化公園。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後,在這塊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自三國曹魏起到隋400餘年間,後趙、冉魏、前魏、東魏、北齊6個割據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臺式建築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臺、特別是銅雀臺,達到了我國古代臺式建築的頂峰。銅雀臺初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後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墻為基礎而建的大型臺式建築。當時共建有三臺,前為金風臺、中為銅雀臺、後為冰井臺。歷史上的銅雀臺到底是什麽模樣?我想或許與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摸樣差不多。據史書載,銅雀臺最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按漢製一尺合現在市尺七寸算,也高達63米。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臺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臺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文學相關
  銅雀臺與建安文學有着不解之緣。東漢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學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楨、陳琳、徐幹、蔡文姬、邯鄲淳等,他們聚集在銅雀臺,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慷慨任氣,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閔時悼亂,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群衆的悲慘生活,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
  曹操既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傢、軍事傢又是開一代文風的文學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這些文學家被稱為"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聚集是由於曹操對文學的熱愛。他在為諸子設置的官署中專門有"五官中郎將文學"一職,於是曹丕、曹植大都以這一名義將建安七子等衆多文人網絡門下,形成集團。雖然這不是專為文學創作而成立的組織,但卻是文學家的核心,為組織文學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活動方式主要有遊銅雀臺歡宴時的賦詩,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命題創作,始自銅雀臺新成時"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後成為習慣;同一題目大傢同時作,如《柳賦》即曹丕、王粲等同時所作;文學家之間贈答、品評之作,如大量的贈詩及曹丕、曹植兄弟的《與吳質書》、《典論》、《與楊德祖書》等中國最早的文學評論集等。這種組織起來的文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文學繁榮,並為後世的文學活動提供了範例。由於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響,創作風格大體相近,一改東漢以來在文學創作上彌漫的華而不實之風,形成了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建安風骨"。曹操的《登臺賦》、《步出夏門行》,王粲的《登樓賦》、《初徵》,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悲憤詩》、《鬍笳十八拍》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愛。這些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臺所作。
  這個"鄴下文人集團"隨着曹操的去世、曹植的被逐以及一場莫名其妙流行於鄴城的瘟疫而風流雲散,死者大部分葬於鄴城銅雀臺西20裏的曹操墓周圍。400年後唐代詩人溫庭筠拜謁陳琳墓時寫了一首極有感情的詩作"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客有靈應識我,霸纔無主始憐君。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莫怪臨風共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如今的銅雀臺,在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後面,衹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風臺也衹有不足20米高,象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旁問候着過往的行人。而其身旁則是一批依托銅雀臺名氣新建的旅遊設施煥發着勃勃生機,真正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建築文化
  如果不是僅從建築的角度出發,而是兼顧到建築和文化的雙重角度,我們不能不承認,有些歷史上著名的“臺”,應該專闢一章。清人李鬥《揚州畫舫錄》捲十七雲:
  兩邊起土為臺,可以外望者為陽榭,今曰“月臺”、“曬臺”。晉麈曰:
  “登臨恣望,縱目披襟,臺不可少。依山倚,竹頂木末,方快千裏之目。”湖上熙春臺,為江南臺製第一傑作。
  “熙春臺”在瘦西湖內,是清代揚州為迎鑾而建的豪華建築,高出地表,面朝湖水,當時號稱“江南第一”。除了熙春臺外,歷史上還有一些更為著名的臺,像“鳳凰臺”、“銅雀臺”,以及各種“釣魚臺”等。
  “銅雀臺”在哪裏?在史書裏,在漢賦、唐詩、宋詞裏,銅雀臺都衹是一個憑各人想象的虛擬形象。真實的銅雀臺,是在今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十七公裏的古鄴城遺址內的三臺村西。這裏原是三國時鄴城的舊址,前臨河洛,背倚漳水,虎視中原,凝聚着一派王霸之氣。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取得北徵、東進等勝利之後,在此大興土木,建成銅雀、金鳳、玉竜三臺。其中銅雀臺最為壯觀,臺上樓宇連闕,飛閣重檐,雕梁畫棟,氣勢恢宏。建成之日,曹操在臺上大宴群臣,慷慨陳述自己匡復天下的决心和意志,又命武將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興。一時間,曹氏父子與文武百官觥籌交錯,對酒高歌,大殿上鼓樂喧天,歌舞拂地,盛況空前。但如今,歷經了千年風雨洗蝕,昔日的銅雀臺已衹剩下一堆殘垣頽壁。千餘平方米的黃士青磚臺基,孤獨地靜臥在簑草斜陽中,任憑遊人叩問,也終是無言。
  史載,銅雀臺原高十丈,殿宇百餘間。臺成,曹操命其子曹丕登臺作賦,有“飛間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之語。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筆立就,也寫下了《登臺賦》一篇,操大異之,傳為美談。其略曰:“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嗟峨兮,浮雙閥乎太清。立衝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衆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可見銅雀臺不但地基高,地基上的建築更高。曹操用重金從匈奴贖回著名纔女蔡文姬,在銅雀臺上接見並宴請她,蔡文姬便在此演唱了著名的《鬍笳十八拍》。銅雀臺及其東側的銅雀園,當時是鄴下文人創作活動的樂園。銅雀臺與建安文學有着不解之緣。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劉幀、陳琳、徐幹、蔡文姬、邯鄲淳等,經常聚集在銅雀臺,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他們慷慨任氣,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他們憫時悼亂,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群衆的悲慘生活。他們在銅雀臺上掀起了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一個高潮。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據《水經註》記載,曹操還曾經在銅雀臺接待王修。嚴纔叛亂,攻打掖門,王修聞變,率領部屬急奔宮門救援。曹操在銅雀臺上望見,說:“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由此看來,銅雀臺不但是文宴場所,而且也是戰略要地。
  曹操既是政治傢、軍事傢,又是開一代風氣的文學家。聚集在他身邊的那些文人,被稱為“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聚集,主要是由於曹操對文學的熱愛。他們的活動方式,則有遊銅雀臺歡宴時的賦詩,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詩,又有命題創作、同題共作、互評詩作等。這種有組織的文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文學繁榮,並為後世的文學活動提供了範例。由於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響,創作風格大體相近,一改東漢以來在文學創作上彌漫的華而不實之風,形成了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的“建安風骨”。曹操的《登臺賦》、王粲的《登樓賦》、曹丕的《典論》、曹植的《洛神賦》、蔡文姬的《悲憤詩》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愛。而這些作品,大都是在鄴城銅雀臺所作。
  十六國後趙石虎時,在曹魏銅雀臺原有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並於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戶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於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中記》記載,石虎時,銅雀臺有殿室一百二十間,房中有女監、女妓。正殿上安禦床,挂蜀錦流蘇帳,四角設金竜頭,銜五色流蘇,又安全鈕屈戍屏風床。石虎又在銅雀臺下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做“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北齊天保九年(558年),徵發工匠三十萬,大修三臺。整修後,銅雀臺一度改名為“金鳳臺”。到唐代,又恢復了舊名“銅雀臺”。元末,銅雀臺被漳水衝毀一角,周圍尚有一百六十餘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明朝中期,三臺還存在。明末,銅雀臺大半被漳水衝沒。如今的銅雀臺,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後面,衹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鳳臺也衹有不足二十米高,像兩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公路旁問候着過往的行人。
  古鄴城是在古邯鄲衰微成一個普通的郡縣以後,在河南土地上崛起的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自曹魏到楊隋四百餘年間,後趙、前燕、東魏、北齊等割據王朝的都城。中國古代的臺式建築肇始於周,成長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日趨完美。曹操在鄴城建三臺,特別是銅雀臺,達到了我國古代高臺建築的頂峰。
  建安十五年(210年)鼕,築銅雀臺。《水經註·捲五·濁漳水》記載:在鄴城的西北隅,以墻為基,臺高十丈,有屋百餘間。魏武望奉常王叔治處也。嚴纔叛亂,攻掖門,王修聞變,率領部屬急奔宮門救援,曹操在銅雀臺上望見之說:“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從此記載看,銅雀臺不但是曹操和賓客們飲宴賦詩的地方,而且是戰備要地。
  按《三國志·魏志》:銅雀臺新成,公將諸子登之,使各為賦。次子曹植,才思敏捷,援筆立就,寫下了《登臺賦》,傳為美談。操大異之。其略曰:“見天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新營。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衝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衆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魏文帝曹丕也寫了《登臺賦》,其名句為:“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嚴以承天。”
  曹操用重金從匈奴贖回漢末著名女詩人蔡文姬,在銅雀臺上接見並宴請了她,讓她演唱了其名著“鬍笳十八拍”。銅雀臺及其東側的銅雀園是鄴下文人創作活動的樂園。
  銅雀臺位於三臺中間,南與金虎臺、北與冰井臺相去各六十步。中間閣道式浮橋相連接,“施,則三臺相通,廢,則中央懸絶”。
  十六國後趙石虎時,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礎上又增加二丈,並於其上建五層樓,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窗都用銅籠罩裝飾,日初出時,流光照耀。又作銅雀於樓頂,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鄴中記》載:石虎時,銅雀臺有殿室一百二十間,房中有女監、女妓。正殿上安禦床,挂蜀錦流蘇帳,四角設金竜頭,街五色流蘇,又安金鈕屈戍屏風床。又在銅雀臺挖兩個井,二井之間有鐵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財寶和食品。 北齊天保九年(公元558年),徵發工匠三十萬,大修三臺。整修後,銅雀臺改名為金鳳臺。唐朝又恢復了舊名。
  元末,銅雀臺被漳水衝毀一角,周圍尚有一百六十餘步,高五丈,上建永寧寺。明朝中期,三臺還存在。明末,銅雀臺大半被漳水衝沒。
  該臺馳名中外,歷代名人題詠甚多,其中唐代詩人杜牧在他的《赤壁》中曾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名句。
  古詩
銅雀臺賦
  曹植
  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闋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竜與金鳳。
  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雲天垣其既立兮,傢願得乎獲逞。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休矣!差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傢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尊貴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皇。禦竜旂以遨遊兮,回鸞駕而周章。
  思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願斯臺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註釋
  1.此詩又見李商隱集。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在長江南岸,即三國時赤壁大戰之地。
  2.不與:若不與。
  3.銅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造銅雀臺,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水經註·濁濟水篇》:"鄴西三臺,中曰銅雀臺,高十丈,有層百一間。"二喬:《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裴註引《江表傳》曰:"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此論兵之詩,立意奇特,不寫赤壁史實,卻以假設發言:若無東風助周郎,說不定戰爭的勝負就相反了。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種歷史偶然論。而另一層深意,大約是杜牧自負深知兵法,認為周瑜當時之用兵,並無必勝的把握,就算萬事俱備,衹欠東風,但若無東風,則萬事皆成徒勞矣。前人以為杜牧過分誇大了東風的作用。其實杜牧的見解是非常有道理的,戰爭的勝負,的確需要百慮而無一失,有一失則足以毀百慮。古今中外無數戰事是因一着不慎而導致滿盤皆輸的,這其實是極普遍的真理。
相關詩詞
銅雀臺賦
  曹植
  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
  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闋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
  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竜與金鳳。
  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
  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
  雲天垣其既立兮,傢願得乎獲逞。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
  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休矣!差矣!惠澤遠揚。
  翼佐我皇傢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
  永尊貴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皇。禦竜旂以遨遊兮,回鸞駕而周章。
  思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願斯臺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相關典故
  在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孔明用智激周瑜時,篡改了曹植的《銅雀臺賦》,將“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
  共。”
  衆所周知,二喬,即大喬、小喬,分別是孫策、周瑜的妻子。孔明為了促使周瑜聯合起來抗擊曹操,特用激將法來激怒周瑜,使周瑜聽孔明背誦完修改版《銅雀臺賦》後,果然馬上被激怒,離座指北而駡曰:“老賊欺吾太甚!”並當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於是,孔明的激將法湊效了。
  當然,羅貫中的這斷記載,也不是沒有根據的。早在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赤壁》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見,我們完全可以推測,羅貫中在描寫這一段時,多少受了這句詩的啓發吧。
近義詞
銅爵臺
相關詞
曹操汪遵唐詩建安文學
包含詞
銅雀臺賦詠銅雀臺
銅雀臺瓦銅雀臺辭
銅雀臺怨悲銅雀臺
即銅雀臺魂斷銅雀臺
祭祀銅雀臺大宴銅雀臺
擬上銅雀臺友人銅雀臺硯
銅雀臺玉板篆詠史詩銅雀臺
魏帝當時銅雀臺魏武何悲銅雀臺
銅雀臺臨野馬岡銅雀臺西八九丘
相和歌辭銅雀臺同謝諮議詠銅雀臺
銅雀臺一作張瑛詩銅雀臺一作張琰詩
重慶銅雀臺整形醫院相和歌辭·銅雀臺
詠史詩·銅雀臺銅雀臺(一作張琰詩)
銅雀臺(一作張瑛詩)銅雀臺一作宋之問詩
銅雀臺一作瀋佺期詩君不見銅雀臺邊多事土
是花是雪無意看。雨摧殘。雨摧殘。探春未還。到春還、似不如閑。感恨千般、憔悴做花難。不惜與君同一醉,君不見,銅雀臺,望老瞞。(時鄰居聲妓有物化之感。)銅雀臺(一作瀋佺期詩)
銅雀臺(一作宋之問詩)是花是雪無意看雨摧殘雨摧殘探春未還到春還似不如閑感恨千般憔悴做花難不惜與君同一醉君不見銅雀臺望老瞞時鄰居聲妓有物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