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詩詞: | 《題汪水雲詩捲 Question Wang Water clouds Poetry volumes》 | 
 缺失
 | 
| zhào yún (?-229) zhào yún (? -229) | 
| 趙雲(?-229) : 三國蜀漢大將。字子竜,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他力戰救護劉備的夫人及幼子。劉備入蜀,他留守荊州。劉備得益州,任他為翊軍將軍。公元227年隨諸葛亮駐軍漢中,第二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因寡不敵衆,退回漢中。 | 
|  | 
| (?—229) 中國三國時蜀國將領。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竜。劉備為曹軍敗於當陽長坂,棄妻子南逃,他力戰救護甘夫人,身抱備子劉禪,使其免於難,因功遷牙門將軍。不久從劉備得益州,歷任翊軍將軍、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 | 
|  | 
| 容貌 身長八尺,姿顔雄偉 官職 牙門將軍 偏將軍領桂陽太守 留營司馬 翊軍將軍 中護軍 徵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軍將軍
 爵位 永昌亭侯
 謚號 順平侯
 子女 趙統(長子)、趙廣(次子)
 曾效力過的勢力 公孫瓚、蜀漢
 《大辭海》:趙雲(?—229)
 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竜。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終寡不敵衆,退回漢中,次年卒。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
 | 
|  | 
| 《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趙雲傳記及其裴註原文: 趙雲字子竜,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雲別傳曰:雲身長八尺,姿顔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徵討。時先主亦依托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麯,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雲別傳曰:初,先主之敗,有人言雲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竜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範。範寡嫂曰樊氏,有國色,範欲以配雲。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時有人勸雲納之,雲曰:“範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遂不取。範果逃走,雲無纖介。先是,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裏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徵,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雲別傳曰: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捨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傢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 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 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衆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 。公軍敗,已復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竜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徵,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𠔌道,曹真遣大衆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𠔌,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雲別傳曰: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𠔌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鼕賜。”亮大善之。
 七年卒,追謚順平侯。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奬,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謚,時論以為榮。雲別傳載後主詔曰:“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謚。”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 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陣戰死。
 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顔,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緻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 
|  | 
| 初平二年,趙雲受常山郡人民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對趙雲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麽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嚮於將軍您。”趙雲自此隨公孫瓚四處徵討。 當時劉備亦依附在公孫瓚處,見趙雲,奇之,深加接納。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據山東附近的土地,袁紹亦派數萬大軍前來爭地,公孫瓚便上表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趙雲隨劉備出徵,為劉備掌管騎兵。
 後來,趙雲因為兄長去世,嚮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知道趙雲此去便不會再回來,因此握着趙雲的手不捨得分別。趙雲感動之餘,嚮劉備辭別說:“我永遠不會背叛您的恩德。”
 建安五年,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後前去依附袁紹。趙雲至鄴城求見劉備,二人同床眠臥。劉備密譴趙雲招募兵士數百,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部麯,袁紹並不知道此事。趙雲從此便追隨劉備,後來隨他至荊州。(羅開玉《二十五史新編·三國志》:趙雲身高八尺,姿顔雄偉,早年在郡衙當差。初平二年,袁紹稱冀州牧後,與公孫瓚相爭,常山郡人公推趙雲為頭目,率領大夥去投奔公孫瓚。也在這一年,劉備亦來投奔公孫瓚。劉備對趙雲非常親熱,常給以幫助。趙雲亦視劉備為長者,為知己,有心相依。經過幾年的奔波和反復觀察,趙雲對公孫瓚的表現明顯感到不滿意,感到他胸無大志,不識大體,衹顧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尋機離去。不久,趙雲因兄喪請假回傢。劉備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依依不捨。趙雲告辭時說,我終不會背叛您對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劉備被曹操打敗後去投袁紹。當時,劉備單身逃出,狼狽不堪。在鄴城遇見趙雲,與雲同床眠臥,密派其外出招募隊伍數百人,對外皆稱劉左將軍部麯。從此,趙雲追隨劉備,轉戰南北,終身不渝。)
 建安七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曹操派夏侯惇、於禁等領軍進攻劉備,雙方戰於博望。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趙雲於戰鬥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而趙雲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知道夏侯蘭明於法律,因此為他嚮劉備請命,並推薦他擔任軍正。趙雲不將這位同鄉為自己所用,免除結黨營私之嫌,由此可看出趙雲謹慎、明智的處事態度。
 建安十三年,劉備兵敗,嚮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於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此時情勢危急,劉備便丟下妻兒,僅帶着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嚮南逃逸,這時趙雲卻反而嚮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時,有人看到趙雲嚮北而去,因此對劉備說,趙雲必定是嚮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用手戟擲那告狀的人說:“子竜是不會棄我而去的。”不久之後,趙雲果然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着劉備的妻子甘夫人,三人都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張大可《三國史》:長阪之戰,劉備丟失全部輜重和本部兵馬,兩個女兒被曹純活捉。劉備的甘夫人及子劉禪,在趙雲的奮力保護下纔得脫險。)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太守。趙範有一名寡嫂名為樊氏,有國色,趙範欲將她許配給趙雲,。但是趙雲不同意,推辭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範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範果然藉機逃走,而趙雲則毫無牽涉。
 建安十四年,在平定荊南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部麯萬人之後,劉備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建議雙方結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兩年之後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而嚮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留守荊州,並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管理軍事事務。此時孫夫人放動畫片《三國演義》中的趙雲縱驕橫,放任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為。劉備知道這消息之後,認為趙雲為人嚴肅、穩重,一定能加以整頓,因此特命趙雲掌管內事。孫權聽說劉備西徵益州之後,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並叫她帶劉禪一起歸吳。幸得趙雲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並成功奪回劉禪。(黎東方《細說三國》:趙雲也不僅是牙門將軍,他一度當了桂陽郡太守。劉備在離開荊州,前往益州之時,把他調回公安城,當“留營司馬”,對孫夫人及她的男女衛隊監視。孫夫人回江東企圖把阿鬥抱走,他會同張飛,用武力強迫孫夫人留下了阿鬥。)
 建安十八年,劉備與劉璋决裂,從葭萌進攻劉璋勢力,並召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 諸葛亮與趙雲、張飛等率軍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縣。在攻剋江州後,兵分兩路,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次年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柳春藩《三國史話》:諸葛亮等在攻下江州後分兵三路,一路由張飛統領,經由墊江嚮北收服巴西(今西川閬中),出成都之北;一路由趙雲統領,沿江西下,直取江陽(今四川瀘州),再下犍為(今四川彭山東北),出成都之東南;一路由諸葛亮自己統領,由中路西下德陽(今四川遂寧東南),直取成都。)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捨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雲反駁說:“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用傢為,現在國賊不衹像匈奴衹有一個,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後,再使衆人返回家乡去耕耘田地,這纔是最好的决定。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産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當即便采納了趙雲的建議。(張大可《三國史》:益州安定以後,許多人主張把成都城內外的土地房屋分配給諸將。趙雲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現在國賊禍亂漢室,切不可追求安樂,等到天下安定,諸將各回本土,安傢立業。現在應該把土地房屋歸還給本土人民,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徵調賦稅,這樣既能得民心,又能滿足財政軍備的需要。趙雲這番話很有政治遠見,劉備采納了,把土地房屋歸還了益州土著士民,着手蜀漢政權的建設。 )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率軍進攻漢中,次年黃忠在定軍山斬夏侯淵,於是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並先運大量的軍糧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便領軍出擊,當時趙雲屬下的士兵也隨着黃忠一起出擊。 但是黃忠的軍隊過了約定的時間之後仍未回來,擔心的趙雲便帶着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 結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與敵人交手,曹操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曹軍陣列,且戰且退。曹軍散而復合,趙雲突圍而出並退入蜀軍的營寨內,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並救出張著,將他帶回營寨內。此時曹軍已追至蜀軍的營寨前,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營寨,見曹操大軍殺到,便要閉門拒守。 趙雲進入大營之後,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後令蜀軍偃旗息鼓。 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雲設有伏兵,便嚮後退去。此時趙雲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軍士以弩箭射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次日劉備親自來到趙雲兵營察看昨日戰鬥之處,贊嘆說:“子竜一身是膽也!”於是設宴歡慶直到黃昏,軍中稱呼趙雲為“虎威將軍”。(呂思勉《三國史話》:先主既得漢中之後,還治成都,要拔擢出一個人來鎮守漢中,當時大傢都以為要用張飛,張飛也以此自許,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關羽、張飛是先主手下資格最老的兩員猛將,當時敵國的人也都稱他們為萬人敵。先主從起兵以來,不分兵則已,要分兵,關羽總是獨當一面的。此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要再找一個獨當一面的人,以資格論,自然是張飛了。再次之則是趙雲,隨先主亦頗久。爭漢中之時,趙雲亦頗有戰功,先主稱他“一身都是膽”的。然而這時候要鎮守漢中,先主卻破格擢用了魏延。)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殺害關羽之仇,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魏國之後,吳國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斃命,但其子曹丕篡盜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占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遊以討伐逆賊,那麽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魏國,反而先打吳國。而且與吳國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但憤怒的劉備不聽諫言,執意東徵,留趙雲都督江州。(柳春藩《三國史話》:對於劉備的東徵,在蜀漢內部,有些人是持異議的。如趙雲就曾對劉備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先滅掉曹魏,孫吳自然就會降服。現在曹操雖死,但曹丕篡漢,應當利用人們對篡漢不滿的情緒,早日出兵占據關中,控製黃河、渭水上遊,討伐兇逆。關中、關東地區主張正義的人,一定會帶着糧食趕着馬車來迎接王師。因此,不應把曹魏擱在一邊,先和孫吳爭戰。戰爭一旦起來,一時解决不了,將造成不良的後果。”趙雲這一先進兵討伐頭號敵人曹魏的意見,是可取的。但劉備聽不進去,他奪回荊州的决心下定了。)
 章武二年,劉備東徵大軍敗於夷陵,劉備由秭歸逃回永安,趙雲進軍至永安,而吳軍已退。
 建興元年,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
 建興五年,在平定南中並和東吳結盟之後,諸葛亮率領諸將進駐漢中準備北伐,趙雲隨諸葛亮轉駐漢中。
 次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𠔌道出兵,並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𠔌,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阻擋,諸葛亮令趙雲、鄧芝在斜𠔌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雲、鄧芝由於兵弱敵強,失利於箕𠔌,而趙雲隨即聚攏部隊,固守箕𠔌,沒有造成大損。部隊撤退時,趙雲親自斷後,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戰場,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衹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雲亦被貶為鎮軍將軍。
 蜀軍退兵時,諸葛亮曾問:“街亭退兵時,我軍編製皆混亂成一團,箕𠔌退兵,編製整齊一如出軍之時,這是何故?”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後,因此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製整齊。”當時趙雲軍中尚有多餘的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趙雲部隊將士。趙雲說:“我軍軍事失利,怎麽還能要賞賜呢?請將這些物資全部納入赤岸府庫,在十月寒鼕的時候再賞賜給將士們使用。”諸葛亮對趙雲品行大為稱贊。(馬植傑《三國史》:趙雲、鄧芝的部隊亦因兵弱敵強,失利於箕𠔌,“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退軍時,雲親自斷後,兵將未有離失,軍資什物,亦無若何損失。)
 建興七年,趙雲病逝。後主劉禪於景耀四年追謚趙雲為順平侯。
 後主下詔曰:“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謚。”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 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大將軍、順平侯。
 由於蜀漢初期少給謚號,劉備在位時衹有法正有謚號,劉禪時也僅有諸葛亮、蔣琬、費禕三位宰相、寵臣陳祗以及由魏國投誠的夏侯霸等人有謚號,後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和趙雲都被追謚,當時的輿論認為這是很大的榮譽。
 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繼承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沙場。
 趙雲戎馬一生,驍勇善戰,膽略過人,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士呼其虎威將軍。趙雲見識卓遠,清楚認識到吳蜀關係為唇齒相依,力主維護孫、劉聯盟;為人剛毅謹細,劉備軍曾俘獲夏侯惇部下夏侯蘭,蘭乃趙雲同鄉,雲知其明於律法,推薦他為軍正,但不安排為自己屬下,其慎慮如此。蜀軍街亭失利後,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雲親自斷後,所屬兵將及軍資什物都無甚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餘物資奬賜趙雲將士,趙雲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反而受賞,諸葛亮對其德行十分贊賞。昔日平定桂陽後,趙雲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範之寡嫂有天資之色,範欲將寡嫂配趙雲,趙雲認為範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後來趙範果然逃走。巴蜀初定時,劉備欲將巴蜀田宅分賜諸將,趙雲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傢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房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從其言。趙雲為國,不被天姿國色所迷;為民,不為良田豪宅所動,時人與後人皆敬其德。
 | 
|  | 
| 辛未(公元191年):初平二年。 趙雲為本郡所舉,率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喜雲來附,卻嘲雲曰:“聞貴州人皆歸袁氏,君何獨迷新版《三國演義》中的趙雲(聶遠 飾)而能反乎?”雲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之徵討。劉備時亦依托於公孫瓚,見趙雲,奇之,深加接納。公孫瓚遣劉備為田楷拒袁紹,趙雲隨之前往,為劉備主騎兵。後以兄喪,辭瓚歸鄉。
 庚辰(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趙雲見劉備於鄴。
 壬午(公元202年):建安七年。
 趙雲與夏侯惇等戰於博望,生擒並推薦夏侯蘭。
 戊子(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趙雲於長阪身抱劉禪、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遷牙門將軍。赤壁戰後,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以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原太守趙範。趙範有一寡嫂樊氏,國色,範欲以之配趙雲,趙雲辭之。
 辛卯(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
 劉備入益州,趙雲領留營司馬。後與張飛勒兵截江留後主。
 壬辰(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癸巳(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
 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率軍入川支援劉備。在攻剋白帝、江州後,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平定江陽、犍為等郡縣。
 甲午(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
 趙雲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合圍成都。益州既定,拜翊軍將軍。時議欲以成都中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雲駁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傢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即從之。
 己亥(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
 趙雲於漢水大破曹操兵。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中號為虎威將軍。
 辛醜(公元221年):章武元年。
 劉備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趙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劉備不聽,遂東徵,留趙雲督江州。
 壬寅(公元222年):章武二年。
 劉備失利於秭歸,趙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癸卯(公元223年):建興元年。
 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丁未(公元227年):建興五年。
 趙雲隨諸葛亮駐漢中。
 戊申(公元228年):建興六年。
 趙雲與鄧芝率疑軍據箕𠔌,以誘魏軍,為諸葛亮祁山伐魏主力爭取時間。魏大將軍曹真舉衆拒趙雲。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𠔌。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諸葛亮問鄧芝曰:“街亭之敗,兵將不復相錄。箕𠔌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時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鼕賜。”亮大善之。
 己酉(公元229年):建興七年。
 趙雲病卒。
 辛巳(公元261年):景耀四年。
 謚曰順平侯。
 註:
 :《真定縣志》:常山趙雲,身長八尺,姿顔雄偉,剛毅任使,尤擅騎射,郡人景仰。
 :《資治通鑒》:劉備見而奇之,深加接納,雲遂從備至平原,為備主騎兵。
 :《資治通鑒》:或謂備:“趙雲已北走。”備以手戟擿之曰:“子竜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身抱備子禪,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華陽國志》: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
 :《資治通鑒》:亮問鄧芝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𠔌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趙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庫,須十月為鼕賜。”亮大善之。
 | 
|  | 
| 陳壽《三國志》: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三國志》載楊戲《季漢輔臣贊》贊趙子竜、陳叔至: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陳壽: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
 劉備:子竜一身都是膽也。
 劉禪: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謚。
 姜維: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 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
 盧弼《三國志集解》:樊氏國色,而子竜不取,賢於關羽之乞娶秦宜祿妻去遠矣。
 《舊唐書·薛登傳》: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捴;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
 宋蕭常: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係民心,留軍資以須鼕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清學者王復禮:順平真儒將哉。其律己也嚴,接人也慎。其見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當陽救主,奮不顧身。漢水立功,威還似虎。語雲,膽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圓而行欲方。其順平之謂乎。
 清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使如趙雲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朱可亭《歷代名臣錄》:雲與關張及馬超黃忠。號五虎將。陳壽以其強摯壯猛。比於灌滕。
 範光宙《史評》:然則雲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雲乎哉?
 王夫之《讀通鑒論》: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老將如趙雲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餘民,承愚暗之衝主,以嚮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嚮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雲之言,輟東徵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於許、雒,而徒流於猇亭乎?
 李景星 《四史評議》: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皆為蜀之名將,故合傳。
 鐘惺《史懷十七捲》: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牛運震《讀史糾謬》:趙雲別傳載雲從先主本末及辭賜田諫東徵,皆卓然識大體。
 魏裔介《兼濟堂文集》:趙子竜論,論曰:昭烈崛起涿鹿,提一旅之師.,崎嶇於曹孟徳袁本初劉景升呂奉先之間。卒能三分,鼎足剏業西南。文武佐命自以諸葛闗張為先。然吾觀趙順平,大節磊磊,非特名將,誠可謂古之大臣也。當陽長阪之役,非順平則阿鬥母子不免於厄。北山之戰,非順平則不能有漢中。故昭烈稱之曰:子竜一身都是膽也。餘謂膽者,忠義之聚也。非忠義發於性,生烏有如是之膽哉。而其不欲居成都田宅, 引霍去病之言曰:匈奴未滅,何以傢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湏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故土。乃其宜耳。又其諌先主東伐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謂宜早圖闗中,因河渭上流以討兇逆。其識尤偉。惜先主違諌自用以致敗。衂王業中頽良。可嘆也。倘用順平之言,捨孫權而取闗中,秦隴響應,漢室可興矣。蓋先主生平,頗有知人之明,而用兵之識,暗於時勢權謀故,其自將也,往往緻敗。而順平之將畧,亦未竟其所長。然先主能知順平於微賤,以是終身感契,得自奮發史册,功績焜燿古今。陳夀以為灌滕之徒,果其儔乎。
 李光地《榕村語錄》:趙雲張嶷不獨有將略,其見事明决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
 瀋國元《二十一史論贊》: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
 林暢園 :以孫夫人之橫,但任趙雲法正二人便足以製之,賢者之有益於人國如此。
 葉山:斯趙子竜所以艱難百戰而求先主也. 然則舜之於堯. 禹之於舜. 臯陶稷契之於禹. 伊尹之於湯. 太公之於武. 幸之幸者也. 孔明之於劉禪. 陸贄之於唐徳. 李綱趙鼎之於宋髙. 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奮鵬:子竜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李澄宇 :趙雲於長阪一役,抱後主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又孫夫人還吳,雲與張飛截江奪後主,此兩事至今赫赫在目,卒與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同獲美謚,有以哉。
 薑宸英 :趙關張及武侯之後,先後殉國,一時君臣相得之雅。奕世猷同,休戚千載。而下為之慨慕不已。
 郝經《續後漢書》: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輙中。
 | 
|  | 
|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的趙雲趙雲開始跟隨公孫瓚徵討,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趙雲七進七出,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劉備入西川,趙雲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劉備死後,趙雲跟隨諸葛亮北伐,子竜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雲英武瀟灑,武力超群,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衆喜愛的小說人物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顔,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醜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衝鋒陷陣未嘗敗績,長坂坡救阿鬥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衆的謀略。隨諸葛亮吊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而趙雲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
 死後被後主追封大將軍,謚順平侯。
 《三國演義》有贊趙雲詩曰:
 紅光罩體睏竜飛,徵馬衝開長阪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應得顯神威。
 八面威風殺氣飄,擎王保駕顯功勞。非幹後主多洪福,正是將軍武藝高。
 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衹有常山趙子竜。
 昔年救主在當陽,今日飛身嚮大江。船上吳兵皆膽裂,子竜英勇世無雙。
 昔日戰長阪,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竜,一身都是膽。
 鋼槍匹馬冠三軍,前後無雙勇絶倫。昔日當陽今漢水,子竜端的膽包身!
 長阪坡前血戰時,皆言人馬似竜飛。今觀漢水全無敵,方表將軍有虎威。
 憶昔常山趙子竜,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留百世芳。
 央視《三國演義》有歌一篇:
 雖未譜金蘭 前生信有緣 忠勇付漢室 情義比桃園
 匹馬單槍出重圍 英風銳氣敵膽寒
 一襲徵袍鮮血染,當陽常志此心丹
 子竜 子竜 世無雙 五虎上將威名傳
 嘉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贊趙雲詩
 司馬溫公(應為司馬光)有長阪詞:
 當陽草,當陽草,點點斑斑如血掃。
 藉問當時何事因?子竜一戰徵旗倒。
 曹公軍將魂魄飛,殺入重圍保傢小。
 至今此血尚猶存,不見英雄空懊惱。
 林漢泉古風:
 當年玄德走江陵,路次當陽少甲兵,
 忽被曹瞞驅鐵騎,軍民膽落盡逃生。
 趙雲獨仗英雄氣,捨命渾如落葉輕,
 槍攪垓心蛇動蕩,馬衝陣勢虎飛騰;
 懷中抱定西川主,紫霧紅光射眼明。
 斬將奪旗世罕比,擎天保駕功業成。
 我來少憩長阪下,斑斑莎草血猶腥。
 子竜子竜在何處?仰天長嘆三兩聲。
 全忠全義真堪羨,永遠標題翰墨青。
 【《三國志平話》】
 “趙雲使一條槍名曰涯角槍,海角天涯無對。《三國志》除張飛,第一條槍。”
 《三國志平話》為元代新安虞氏所刊,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三國故事小說。
 三國故事在中國流傳甚久,在李昉《太平廣記》的捲二百二十六有引用杜寶《大業拾遺記》的記載,其中就有六種三國傀儡戲的劇目;而晚唐李商隱的《驕兒詩》則有“或謔張飛鬍,或笑鄧艾吃。”的記載。即在隋唐時民間就已有表演與談說三國故事的風氣。根據《東京夢華錄》及《東坡志林》記載,北宋時就有專門「說三分」的說書人。宋、元、金的戲麯中,也出現不少三國的相關戲劇,其中已出現明顯的「尊劉貶曹」的傾嚮,因此屬於劉備一方的武將常被視為正義的代表。
 趙雲在《三國志平話》中登場時為袁紹之將,當時劉備失了徐州,與關張相失,欲嚮袁譚藉兵以討曹操,袁譚久不能决,因此在晚上歸館之後,帶酒口念短歌一首,歌曰:
 天下大亂兮,黃巾遍地;四海皇皇兮,賊若蟻。曹操無端兮,有意為君;
 獻帝無力兮,全無靠倚。我合有志兮,復興劉氏。袁譚無仁兮,嘆息不已!
 此時,西廊下有一將聽得玄德此歌,應聲而和曰:
 我有長劍,則空揮嘆息。朝內不正,則賊若蛟虯。壯士潛隱,則風雷未遂。
 欲興幹戈,則朝廷有倚。英雄相遇,則扶持劉邦。斬除曹賊,與君一體!
 此將即為常山趙子竜也。
 後來趙雲便以劉備為仁德之人,捨了袁紹跟隨劉備。之後劉備、趙雲聽說古城有一「無姓大王」,使一條槍丈八神矛,萬人難敵。劉備懷疑是張飛,趙雲便出戰「無姓大王」,硬戰六十合,趙雲氣力不加,敗回馬本陣裏來。劉備乃認出「無姓大王」果然就是張飛,兄弟相認。
 當陽長坂一役,趙雲單馬入曹軍中,欲尋劉備傢族,遇見甘夫人時,她右腹已受箭傷,深可見腸,在把阿鬥托附給趙雲之後,於墻下身死。趙雲乃推倒墻,蓋其屍。之後趙雲懷抱阿鬥南走,撞入曹軍軍陣,曰:“我於百萬軍中與主公救阿鬥!”後有詩曰:
 奇哉趙子竜,凜凜一心忠;先主敗荊州,傢族又不從。一生不顧死,再入虎狼叢;
 忠孝保弱子,敢當百萬雄。春秋有伍相,漢世有子竜;到今千載後,誰不仰高風?
 趙雲血戰之後抱著阿鬥終於見到劉備。劉備接過阿鬥,擲於地上曰:“為辱子,幾乎折了吾之良將趙雲!”。至劉備平定益州乃恩封五虎將軍,將關公封壽亭侯,張飛封西長侯,馬超封定遠侯,黃忠封定亂侯,趙雲則封為立國侯。
 《三國志平話》雖然文筆粗鄙,與歷史大勢不符處甚多,但已可看出《三國演義》的基礎。其中描寫古城會時,趙雲曾戰敗於張飛;當陽長坂一役,趙雲亦衹射殺一將;恩封五虎將軍時,趙雲居於末位,對照明代《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可以明顯看出趙雲在民間傳說形象的提升。
 【傳統戲劇】
 在傳統戲劇方面,趙雲在京劇中為著名的武生角色,特徵為扮相俊逸,身段威武穩健,嗓門洪亮。著名的京劇大師楊小樓便以扮演趙雲,表演《長坂坡》的劇目著稱,有“活趙雲、活子竜”的外號。
 以趙雲為主要角色的京劇故事如下:
 劇目簡介
 《磐河戰》
 袁紹與公孫瓚會戰於磐河,袁紹命大將顔良、文醜出戰。當時趙雲也在袁紹帳下,因與其理念不合便不被重用,趙雲見公孫瓚兵敗,乃出馬殺敗顔良、文醜,救了公孫瓚。
 《藉趙雲》
 劉備嚮公孫瓚藉趙雲,劉備素來喜愛趙雲將材,一路上一直試探趙雲心意,問他天下諸侯誰為英主,最後竟得趙雲認同自己,乃領趙雲至徐州。但是張飛不服,趙雲乃打敗曹軍猛將典韋,纔讓張飛亦心服。
 《長坂坡》
 劉備逃奔江陵,於當陽長阪被曹操大軍所追,妻兒都在亂軍中失散。趙雲乃匹馬單槍,闖進曹操萬軍之中,陸續救出糜竺、簡雍、甘夫人等,最後尋到糜夫人,但糜夫人已身受箭傷,乃將幼子阿鬥托給趙雲,自己投井而死。趙雲懷抱阿鬥,奪得寶劍,奮力血戰得脫,將阿鬥交還劉備。劉備卻將阿鬥摔在地上說“為此孺子幾乎損我一員大將”,趙雲為之感泣。
 《取桂陽》
 趙子竜奉軍師諸葛亮之命,帶領三千人馬奪取桂陽。桂陽太守趙範親自迎戰,並安排校尉陳應接應,企圖前後夾攻取勝。結果戰不過子竜,不得不開城投降。子竜在弄清趙範是真投降後進入城內。在款待子竜時,趙範表示願將國色寡嫂許與子竜為妻,子竜嚴詞拒絶。
 《截江奪鬥》
 孫權乘劉備入益州時,用張昭之計,假稱吳國太染病,派心腹周善到荊州接孫夫人歸吳,並囑她帶回劉備之子阿鬥,以作人質。孫夫人不疑,乃懷抱阿鬥登船歸吳,趙雲駕船趕來,力勸孫夫人留下阿鬥,夫人不從,趙雲乃奪回阿鬥,此時張飛亦駕船趕到,乃殺死周善,和趙雲一起帶阿鬥回荊州。
 《陽平關》
 黃忠斬夏侯淵後,曹操聞訊大驚、親率大軍至陽平關報仇。諸葛亮欲斷曹軍糧道,黃忠討令,趙雲恐其勞乏,擬替他一行,黃忠不服老,請令前往。燒糧後,曹軍勢衆,將黃圍困核心,幸得趙雲及時解圍,殺退曹軍。又名《子竜護忠》。
 《鳳鳴關》
 諸葛亮初出祁山伐魏,趙雲請為先鋒,諸葛以其年老激之,趙雲歷數戰功,堅决前往;至鳳鳴關,果力斬魏軍大將韓德父子五人。又名《力斬五將》、《刀劈五將》。(該劇是唯一一出趙雲用刀戲)
 元雜劇中,關漢卿在《單刀會》中有“趙子竜膽大如鬥”之句,在《襄陽會》《黃鶴樓》《隔江鬥智》等近十本雜劇中,趙雲都作為較重要角色出場。雜劇時代,“五虎將”一稱呼已經極為普遍,而且“趙子竜膽氣豪”是劇作傢們的共識。趙雲作為主角的雜劇有《趙子竜大鬧泥塔鎮》一本,但已失傳。趙雲謹慎細心的特點亦被加以強調,出演趙雲的演員都會被特別要求,必須要表現出趙雲膽大而又細心的特點。
 在一個早期流傳的故事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次諸葛亮令趙雲率軍去攻取一座城池,諸葛亮事先策畫整個軍事計畫,何時出發、何時用餐、何時行軍、何時渡河、何時攻城都按表製定完成,趙雲衹要照著既定的行程表執行即可。但是在趙雲出發之後,諸葛亮纔發現計畫中有一個嚴重的疏失,即按照原定的時間,那條河正值漲潮,士兵們將無法渡河,當諸葛亮正在擔憂整個行動將會失敗的時候,卻傳回趙雲已按照預定的時間攻下城池的消息,原來趙雲知道河水會漲潮,在出發之前就已經先準備好渡河用的舟筏,因此順利完成計畫。在這個早期故事中,趙雲謹慎細心的程度甚至在諸葛亮之上。
 【遊戲】:
 《三國趙雲傳》係列 臺灣第三波 戰場動作 以趙雲為主角,虛構趙雲的一生,玩傢操縱着趙雲在戰場上斬將通關。
 《傲世蒼竜趙雲傳》 臺灣智冠 策略模擬 由玩傢操作趙雲及其軍隊,進行模擬戰略,以完成各關卡任務。
 《真三國無雙》係列 日本光榮 戰場動作 玩傢可選擇扮演三國時代的武將,投入三國時代的知名戰場中進行戰爭。趙雲為其遊戲的招牌人物之一。
 【影視】:
 電影《赤壁》中的趙雲(鬍軍飾) 《三國志之見竜卸甲》 導演:李仁港 以趙雲為主角,由香港、南韓聯合出資,李仁港兼任編劇、導演,劉德華、洪金寶、李美琪主演,已於2008年4月上映。
 《赤壁》 導演:吳宇森 為有史以來投資額最高的華語電影。鬍軍飾演的趙雲為其中主要角色之一,為了吸引人氣,此部電影將以趙雲長阪坡救主一戰作為整部電影的開頭。
 由以上各類資料可見,趙雲的形象可以說自古以來便是文武雙全、忠勇兼備的:他一方面是嚴肅厚重、強摯壯猛、剋服戰禍、救主於危難的猛將,一方面又是柔賢慈惠、執事有班、統時選士、跟隨先主經營天下的開國忠臣。趙雲的這種表現,正好符合傳統儒傢社會對武將和人臣的要求,因而特別 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在民間說書人和劇作傢、小說傢的口述以及演義擡高之下,趙雲慢慢成為一個近乎完美的夢幻武將。
 趙雲在傳統民間說書人的三國武將武勇排名中經常名列前十名之一,而近代有一呂二趙三典韋的說法,更是將趙雲的武勇地位提高到三國第二的程度。而《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更進一步讓趙雲成為文武雙全、忠勇兼備的古代將領典範,時至今日,在各種影視媒體和動漫遊戲的大力介紹推廣之下,“常山趙子竜”已是傢喻戶曉、人盡皆知的古代勇將代名詞了。
 | 
|  | 
| 趙雲故裏 現代趙雲祠墓地址: 四川大邑:子竜廟,順平侯趙雲墓.
 趙雲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在大邑縣城東1公裏銀屏山下。塚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有石砌女墻,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正中竪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趙雲,字子竜,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國蜀漢名將。建興六年(228),隨諸葛亮攻漢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懸殊,退守漢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趙雲曾在大邑戍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
 河北正定:趙雲廟.
 一九九六年,正定縣人民政府斥巨資將舊廟拆建重修,對外開放。重修之廟占地二十餘畝,造型古樸,氣勢宏偉,其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順平侯殿。主殿魚貫中軸,左右配殿翼輔兩側,整個佈局開闊大方,整齊勻稱。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樹木點綴其中,由為肅穆典雅。 現展出之趙雲故裏碑,趙雲飲馬槽,均為廟內原存遺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為正定出土文物。其餘木牛流馬,紅崖天書等無不與三國故事有關者。趙雲廟為國傢AA級旅遊景區,與世界文明之隆興寺、容國府毗鄰。景點聊綴,相得益彰。為弘揚民族文化,重現趙子竜雄姿,正定縣旅遊局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的趙雲廟已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新廟基本保留和豐富了原廟的歷史風貌,並與周圍的隆興寺、榮國府等著名景點連成一片、相得益彰。趙雲廟的落成開放為中外遊客及趙雲的海外後裔提供了一處瞻仰憑吊、遊覽觀光的場所。
 臺灣臺南縣佳裏鎮子良裏(子竜裏):子竜廟 .
 出處.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雲:“趙雲字子竜,常山真定人也。”先主劉備贊趙雲一身是膽。世稱趙雲常勝將軍。談三國者,無不論及長坂坡,救阿鬥之故事。雲之英明可謂婦孺皆知,子竜故裏人士引以為榮:後代先賢奉為神明,建廟祭祀,香火頗盛。一九九六年,正定縣人民政府斥巨資將舊廟拆建重修,對外開放。重修之廟占地二十餘畝,造型古樸,氣勢宏偉,其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順平侯殿。主殿魚貫中軸,左右配殿翼輔兩側,整個佈局開闊大方,整齊勻稱。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樹木點綴其中,由為肅穆典雅。 現展出之找雲故裏碑,趙雲飲馬槽,均為廟內原存遺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為正定出土文物。其餘木牛流馬,紅崖天書等無不與三國故事有關者。趙雲廟為國傢AA級旅遊景區,與世界文明之竜興寺、容國府毗鄰。景點聊綴,相得益彰。
 歷史.
 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子竜雄姿,正定縣旅遊局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的趙雲廟已於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新廟基本保留和豐富了原廟的歷史風貌,並與周圍的隆興寺、榮國府等著名景點連成一片、相得益彰。趙雲廟的落成開放為中外遊客及趙雲的海外後裔提供了一處瞻仰憑吊、遊覽觀光的場所。
 清朝記載祠廟另有:
 河南南陽南三十裏屯東趙雲祠墓.
 四川黎州(今漢源)大渡河守禦所安靖壩左趙雲祠.
 湖廣桂陽州(今湖南郴州桂陽)城外芙蓉山下趙雲祠.
 湖北當陽(長阪)有子竜閣,子竜路;赤壁有子竜灘;監利有子竜崗。湖南常德安鄉有子竜庵;桂陽有蒙泉(又名萬軍泉,趙雲八角井)及平陽戍。四川成都和平街原名為子竜塘街,和平街小學在相傳是順平侯洗馬池故址;成都竜泉石經寺(歷名靈音寺,天成寺)相傳初為趙雲祭祀傢廟。四川金堂鴻都觀後有洗馬池,雲頂山有漢將軍柏;廣漢有白馬寺仁聖宮。重慶長壽有趙雲寨;重慶市中大陽溝白竜池相傳為趙雲駐江州白竜馬廄,奉節有子竜屯兵處臥竜崗。陝西寧強有子竜駐軍處子竜山,另外在河北省正定縣政府附近的子竜廣場也正式開放。
 | 
|  | 
| 漢末三國 劉備:子竜一身都是膽也。
 劉禪: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謚。
 姜維: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 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
 陳壽《三國志》: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楊戲《季漢輔臣贊》贊趙子竜、陳叔至:徵南(趙雲)厚重,徵西(陳到)忠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陳壽: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
 唐
 《舊唐書·薛登傳》:至如武藝,則趙雲雖勇,資諸葛之指捴;周勃雖雄,乏陳平之計略。若使樊噲居蕭何之任,必失指縱之機;使蕭何入戲下之軍,亦無免主之。將長於摧鋒,謀將審於料事。
 《大唐平百濟國碑銘》:標秀氣於文昌,架李霍而不追,俯彭韓而高視,趙雲一身之膽,勇冠三軍;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志,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闕四字)而難(闕一字)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鬆筠,風霜不能改其色。
 宋
 蕭常《蕭氏續後漢書》: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係民心,留軍資以須鼕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朱黼《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論趙雲伐吳之諫):可謂深切著明。知天下大體矣。
 陳造《江湖長翁集》(論漢水之謀):皆可為法矣,彼皆大不得已,所謂出死入生轉敗為功者。
 元
 郝經《續後漢書》:雲忠繾綣禦侮。始終不渝。為漢爪士。功烈志膽。曹樊之儔。雲尤識慮經遠。壯而不疏。每進忠益輙中。
 明
 牛運震《讀史糾謬》:趙雲別傳載雲從先主本末及辭賜田諫東徵,皆卓然識大體。
 鐘惺《史懷十七捲》: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範光宙《史評》:然則雲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雲乎哉?
 王士騏《諸葛忠武侯全書》:光明洞達,可為濫賞之戒。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將而已。
 瀋國元《二十一史論贊》:而趙雲之辭田宅請滅魏,皆有古大臣識量,寧得僅以以名將律之。
 李光地《榕村語錄》:趙雲張嶷不獨有將畧,其見事明决持重老成,實古重臣之選。
 李賢《明一統志》:智勇兼全。子竜可謂有古大臣之風。
 張溥《歷代史論》(論趙雲伐吳之言):其明大義,斷大策,同於魯肅,然度先主不能聽也。
 李紀《詳註史略補遺大成》:(昭烈)用趙雲而取漢中,遣關羽而攻樊城。
 楊時偉《狂狷裁中》:子竜心貫金石,義薄雲天,不減關張。
 葉山:斯趙子竜所以艱難百戰而求先主也. 然則舜之於堯. 禹之於舜. 臯陶稷契之於禹. 伊尹之於湯. 太公之於武. 幸之幸者也. 孔明之於劉禪. 陸贄之於唐徳. 李綱趙鼎之於宋髙. 其有良工之苦心乎。
 徐奮鵬:子竜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王夫之《讀通鑒論》: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老將如趙雲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餘民,承愚暗之衝主,以嚮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敗固不能自必也。嚮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雲之言,輟東徵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於許、雒,而徒流於猇亭乎?
 清
 王復禮《季漢五志》:順平真儒將哉。其律己也嚴。接人也慎。其見理也明。其去私也力。若夫當陽救主。奮不顧身。漢水立功。威還似虎。語雲。膽欲大而心欲小。志欲圓而行欲方。其順平之謂乎 。
 計大受《史林測義》(論趙雲諫東徵):時則不愧諸葛忠武之大節。而有古大臣之風烈已。
 陳允錫《史緯》(論趙雲諫東徵):此策甚高,備不從以取敗,天不祚漢也。
 朱可亭《歷代名臣錄》:雲與關張及馬超黃忠。號五虎將。陳壽以其強摯壯猛。比於灌滕。
 李景星 《四史評議》: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皆為蜀之名將,故合傳。
 愛新覺羅·弘歷(乾隆):使如趙雲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倘用順平之言. 捨孫權而取關中,秦隴響應,漢室可興矣。
 趙作羹《季漢記》(評分田之諫):觀雲此議,得為治之本矣。
 朱軾(即朱可亭)《史傳三編》:故孫臏減竈而虞詡增竈,趙奢增壘而趙雲開壘,虛實強弱之形,兵事固倏忽而異變也。
 盧弼《三國志集解》:樊氏國色,而子竜不取,賢於關羽之乞娶秦宜祿妻去遠矣。
 李澄宇《讀三國志蠡述》:趙雲於長阪一役,抱後主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又孫夫人還吳,雲與張飛截江奪後主,此兩事至今赫赫在目,卒與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同獲美謚,有以哉。
 林暢園師:以孫夫人之橫,但任趙雲法正二人便足以製之,賢者之有益於人國如此。(《三國志旁證》引)
 《同治桂陽直隸州記》:順平虎臣,略地領鎮。卻婚辭宅,毅志彌奮。
 嚴如熤《三省山內邊防論》:褒中棧道棧閣,用趙雲王平輩忠謹慎密,良將專司之。其意固有在也。
 | 
|  | 
| 現代趙雲祠墓地址 四川大邑:子竜廟,順平侯趙雲墓
 前人參拜趙雲墓畫--來自日本網站 趙雲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在大邑縣城東1公裏銀屏山下。塚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四周有石砌女墻,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正中竪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趙雲,字子竜,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國蜀漢名將。建興六年(228),隨諸葛亮攻漢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懸殊,退守漢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趙雲曾在大邑戍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
 河北正定:趙雲廟
 河北趙雲廟 一九九六年,正定縣人民政府斥巨資將舊廟拆建重修,對外開放。重修之廟占地二十餘畝,造型古樸,氣勢宏偉,其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順平侯殿。主殿魚貫中軸,左右配殿翼輔兩側,整個佈局開闊大方,整齊勻稱。更以碑庭刻石,花草樹木點綴其中,由為肅穆典雅。 現展出之趙雲故裏碑,趙雲飲馬槽,均為廟內原存遺物,部分古代兵器、陶器為正定出土文物。其餘木牛流馬,紅崖天書等無不與三國故事有關者。趙雲廟為國傢AA級旅遊景區,與世界文明之隆興寺、容國府毗鄰。景點聊綴,相得益彰。為弘揚民族文化,重現趙子竜雄姿,正定縣旅遊局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的趙雲廟已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新廟基本保留和豐富了原廟的歷史風貌,並與周圍的隆興寺、榮國府等著名景點連成一片、相得益彰。趙雲廟的落成開放為中外遊客及趙雲的海外後裔提供了一處瞻仰憑吊、遊覽觀光的場所。
 臺灣臺南縣佳裏鎮子良裏(子竜裏):子竜廟 .
 子竜永昌宮主祀三國時代蜀國英雄趙子竜〔趙雲〕,俗稱「子竜爺」或「子竜爺公」,始建於民國四年,民國七十八年重建。建廟由來乃相傳明鄭時期,采屯田政策,有一林姓軍人攜眷拓墾於今「廟後溝」一帶,某日從溝中撿拾一塊刻有「趙子竜」三字的木頭,遂雕為趙子竜神像,並立草廟奉祀,稱為「永昌宮」。今廟貌係民國四年由經營糖廓致富的林波所倡建,大抵模仿佳裏鎮的金唐殿外貌而建。臺灣主祀趙子竜的廟宇,除了佳裏鎮永昌宮,還有臺中大肚鄉大肚村臺興宮,雲林虎尾鎮埒內星拱雲宮,以及臺南東山鄉東原村子竜廟。
 清朝記載祠廟
 河南南陽南三十裏屯東趙雲祠墓.
 四川黎州(今漢源)大渡河守禦所安靖壩左趙雲祠.
 湖廣桂陽州(今湖南郴州桂陽)城外芙蓉山下趙雲祠.
 其他
 湖北當陽(長阪)有子竜閣,子竜路;赤壁有子竜灘;監利有子竜崗。湖南常德安鄉有子竜庵;桂陽有蒙泉(又名萬軍泉,趙雲八角井)及平陽戍。四川成都和平街原名為子竜塘街,和平街小學在相傳是順平侯洗馬池故址;成都竜泉石經寺(歷名靈音寺,天成寺)相傳初為趙雲祭祀傢廟。四川金堂鴻都觀後有洗馬池,雲頂山有漢將軍柏;廣漢有白馬寺仁聖宮。重慶長壽有趙雲寨;重慶市中大陽溝白竜池相傳為趙雲駐江州白竜馬廄,奉節有子竜屯兵處臥竜崗。陝西寧強有子竜駐軍處子竜山,另外在河北省正定縣政府附近的子竜廣場也正式開放。
 | 
|  | 
| Zhao Yun趙雲(?~229)中國三國時期蜀國名將。字子竜,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初從公孫瓚,後隨劉備。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劉備兵敗長坂(今湖北當陽境),趙雲救其妻、子脫險,因功升牙門將軍。在攻取巴蜀、漢中時,屢建戰功,升翊軍將軍。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率軍南進,欲奪回漢中,蜀將黃忠領兵截取其軍糧,逾時未歸。趙雲率數十騎接應,與曹軍遭遇,退回軍營,偃旗息鼓,大開營門。曹軍追至,疑有伏兵而退。趙雲急令齊擊戰鼓,發射勁弩,曹軍驚駭,自相踐踏,溺漢水死者甚衆。蜀建興元年(223),升中護軍、徵南將軍,後任鎮東將軍。六年,趙雲自漢中進駐城(今陝西眉縣境),魏將曹真來攻,雖寡不敵衆而失利,但仍能聚衆固守,後又親自斷後,安全撤退。次年卒於軍中。趙雲運籌周密,作戰勇猛,被譽為一身是膽。他遠見卓識,力主維護孫、劉聯盟;巴蜀初定時,曾勸阻劉備分田賜將,以安撫民衆,增強實力。                 任昭坤 | 
|  | 
| Zhao Yun 趙雲
 中國三國時期蜀國名將。字子竜,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初從公孫瓚,後隨劉備。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劉備兵敗長坂(今湖北當陽境),趙雲救其妻、子脫險,因功升牙門將軍。在攻取巴蜀、漢中時,屢建戰功,升翊軍將軍。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率軍南進,欲奪回漢中,蜀將黃忠領兵截取其軍糧,逾時未歸。趙雲率數十騎接應,與曹軍遭遇,退回軍營,偃旗息鼓,大開營門。曹軍追至,疑有伏兵而退。趙雲急令齊擊戰鼓,發射勁弩,曹軍驚駭,自相踐踏,溺漢水死者甚衆。蜀建興元年(223),升中護軍、徵南將軍,後任鎮東將軍。六年,趙雲自漢中進駐□城(今陝西眉縣境),魏將曹真來攻,雖寡不敵衆而失利,但仍能聚衆固守,後又親自斷後,安全撤退。次年卒於軍中。趙雲運籌周密,作戰勇猛,被譽為一身是膽。他遠見卓識,力主維護孫、劉聯盟;巴蜀初定時,曾勸阻劉備分田賜將,以安撫民衆,增強實力。
 (任昭坤)
 
 | 
|  | 
|  n.:  Zhao Yun
 | 
|  | 
| | 姓氏 | 漢字 | 字典 | 三國 | 人物 | 歷史人物 | 明朝 | 猛將 |  | 馬超 | 昆麯大師 | 女將 | 官職 | 地理 | 中學 | 美女 | 曹操 |  | 張飛 | 長坂橋 | 小說 | 典故 | 旅遊 | 成都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