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示地图 | 
|  | 
|  | 
|  | 
|  | 
| 甘肃、青海、宁夏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歌曲。 花儿 | 
|  | 
| 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地方民歌曲调 | 
|  | 
| 流行于 青海 、 宁夏 、 甘肃 一带的一种民间歌曲。是当地 汉 、 回 、 土 、 撒拉 、 东乡 、 保安 等族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在 青海 又称“少年”,对其中的词称“花儿”,演唱称“漫少年”。 | 
|  | 
|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王富贵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 
|  | 
| 花儿又名少年。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临夏,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回族群众喜爱花儿,是花儿的创造者、演唱者、继承者和传播者。花儿是心头肉,不唱由不得自家,可见回族对花儿的喜爱程度。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山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或句末用上滑音。在文学上除具有河州花儿的一些特征外,还派生出一些变体,有时也采用信天游或一般民谣体。演唱形式有自唱式和问答式。曲目无令之称,属抒情短歌。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在歌颂纯真的爱和控诉封建礼教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生死苦难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 | 
|  | 
| 据统计,河湟地区有上百种。不同的曲调有着不同的“令”。 按流行地区分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宁令”等;
 按照演唱民族划分为“土族令”、“撒拉令”、“保安令”、“东乡令”等;
 按照花儿的衬词又分为“白牡丹令”、“尕马尔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儿令”、“溜溜儿山令”、“杨柳儿姐令”“水红花令”、“咿呀咿令”等
 | 
|  | 
| 青海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盛况空前的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届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峰青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于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的确令人神往。 西宁凤凰山花儿会 多于农历四月八举行。届时艳阳高照,满目青山,歌手们携情侣,带酒食,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歌声传遍四野,气氛热烈至极。
 民和县峡门花儿会 历史悠久。每年五月端阳节在满山遍布眼眼清泉的乱泉滩举行。人们头戴杨柳帽,手提节日饭,痛饮清泉水,放声唱花儿,别是一番情趣。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十五日是高峰。歌手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引吭高歌,心情格外激动,歌声格外动听。
 五峰山花儿会 于农历六月六日在素有“风景胜地”之称的五峰山澄花泉边举行。
 大通县六月六的老爷山花儿会 则又以演唱源于藏族的“长寿令儿”的花儿见长,这里峰回路转。林木葱笼,悠悠白云上飘荡着声声花儿,一片诗情画意。
 此外,丹麻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
 十分有趣的是,各地的花儿会,不仅风情各异,而且都和特别美丽而动听的传说,独特的习俗连结在一起。欲知花儿事,想观花儿情,还是亲临其境上采撷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花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漫花儿
 屈吴山花儿会就是西北地区非常著名的花儿会之一。每年四月除八,靖远、会宁、海源……等地的男女老少都要倾巢出动,到屈吴山去踏青,赶庙会,青年男女还要对花儿。不过和大多数地方的花儿有所不同的是,屈吴山花儿会不用自己背干粮,那儿的寺庙免费供应大家吃喝,所以我家附近村庄的妇女每年都要到屈吴山去帮忙做饭。
 花儿其实是学术界的一种叫法,我们当地人叫做“漫花儿”,更准确地说叫“漫花”,由于当地发音多带“儿”音,所以“漫花”外人听起来就是“漫花儿”了。从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儿”的关键在于“漫”,与我们常说的“漫谈”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花儿会”这天,青年男女就会背上干粮,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儿”,类似其他地方的赶庙会或踏青。他们以歌会友,或单打独唱,或一问一答,互相对唱,总之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儿”。一直以来,我都在想是不是因为“花儿会”都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举行,所以才以“花儿”来命名?但不管怎么样,它都是充满无限浪漫色彩的最有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
 哎~,王家的哥,
 你去给我娘家说:
 今儿个不娶明儿个娶,
 黑头发变成了白籫籫,
 ······
 | 
|  | 
| 花儿的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儿以爱情为主线,广泛地展现着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多侧面地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不但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表现水平,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珍贵的史料性。基本内容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和本子歌。
 一、情 歌.....
 情歌是花儿的主体.艺术水平高超,充满思想激情,集中了历代人民群众的天才智慧,是花儿中最动人、最精彩、最丰富的部分,产生的时代远,流传的时间长,有着多方面的价值。
 [一]表现赞美爱慕之情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男女青年的相互赞美爱慕之情,是产生爱情的序幕,“情人眼中出西施”的情节多在此时:
 红嘴鸦落的了一(呀)河滩,
 咕噜雁落在了草滩;
 拔草的尕妹妹坐(耶)塄坎,
 活象似才开的牡丹。
 牡丹是这里人们心目中的花中之王,把自己见到的人比喻为“才开的牡丹”,可谓赞美之至了。以花喻人还嫌不实,他们用人间最尊贵的美人作比:
 天上的月亮们出来(呀]了,
 星宿的光气(哈]压了;
 尕妹的模样们长全的了,
 皇上的正宫(哈)压了。
 封建帝王的正宫娘娘,是美貌绝伦的,尕妹的模样超过了“正宫”,其爱慕之情是至高无上了。以人喻人还嫌不足,他们将传说中最美好的形象融化到歌声中:
 羊羔们吃草者转花(了)崖,
 雾拉者山根里过来;
 尕妹是人间的人(.啊]不是,
 天仙女落凡者下来。
 这类男歌手赞美女青年的唱词相当多见。女歌手对男青年也是有选择的: 。
 太子山根里(嘛]扎筏(了)子,
 鞭麻梢绾下的萋子;
 阿哥是人里的条梢(耶)子,
 好似象天上的鹞子。
 “条梢子”即出类拔萃的人。勇敢、骄健的鹞子形象是相当高的赞美之词。尕妹是拔草的庄稼人,阿哥是放筏子的“鹞子”,穷苦人爱的是穷苦人,真是天配的对子。他们对整{本赞美的深化,便出现了大量歌颂具体形象的花儿:
 白银丝鞍子的梅花(呀)镫,
 高丽铜包下的臭棍;
 红麦子碱色的大(啊)眼睛·
 风吹者太身材摆动。
 突现出了‘‘红麦子脸色”,“大眼睛’’及随风摆动的“大身材”。有的观察得更为细致入微:
 脸如(嘛]银盆的手(呀)如雪,
 黑头发赛丝(呀]线哩;
 嘴是(嘛]樱桃者一点(了)血,
 尕妹是才开的牡丹。
 含蓄地道出了‘‘孔雀吸牡丹”,语言优美委婉·意思是一目了然的。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女子,性格是相当泼辣的,她们常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追求爱慕之人:
 日头们出来者照(耶)山川,
 照的是阴山(嘛)阳山?
 尕妹妹锄田者坐(呀)地边,
 照的是过路的少年。
 “照”是看的意思。她们对男性的试探也积极响应:
 天不下雨们者雷(啊)干响,
 惊动了四海的龙王;
 过路的阿哥的好(呀)声嗓,
 有心了我俩人对上。
 在男女爱慕之人用歌相识后,感情的距离就逐渐拉近,气氛也趋宽松:
 一对的白兔娃下山(了)来,
 一打(吧)颠倒地卧来;
 老远里霎照了跟前里来,
 一说(吧)三笑地坐来。
 面对面的接触,加深了相互的了解,产生了富有情意的诸多花儿:
 胡麻花开下的一片(呀)兰,
 俊不过山里的牡丹;
 尕妹的跟儿里坐一(呀)天,
 喝一碗凉水者喜欢。
 还有:
 帐房(哈)下给者山根(呀)里,
 牛羊们山脑里赶哩;
 阿哥们坐给者妹跟(呀)里,
 六月(呀)天,
 日子们还嫌个短哩。
 他们在注重外貌美的同时,也在多方面试探追求爱慕者的心灵美:
 千廛(嘛)牡丹的打(耶)鱼网,
 绿叶子长给者树上;
 维人(嘛)要维个好(啊)心肠,
 萋看在银钱的份上。 ’
 对那些寻花问柳的剥削阶级老爷、少爷们,他们是早有认识的:
 骑马了霎上个倒对的山,
 倒对山山高(嘛)路远;
 维人了耍维个有钱的汉,
 有钱汉心黑(嘛)意短。
 藐视金钱,藐视‘‘为富不仁’’的剥削阶级,他们宁愿过“衣服们破了是破穿(呀)上,鞋破了麻绳啦连者”的清贫而高尚的生活。
 (二)表现热烈爱恋之情
 爱慕、追求过程的延续,使爱情有了浑厚、真诚的基础:
 园子里长的是绿韭(耶)菜,
 霎叫(呀)割,
 叫它(嘛)绿绿的长者;
 尕妹是阳沟(嘛)阿哥是水,
 委叫(呀)断,
 叫它(嘛)淡淡的淌者。
 建立的爱情象“淡淡常流水”,永远不停息。情感已发展到亲密无间、如胶似漆的程度了,许多情真意切、动人心魄的花儿大量涌现:
 半个天睛来(嘛)半个天阴,
 半个里烧红(呀)者哩;
 两个的身子(嘛)一个(就)心,
 尕心们连实(呀)者哩。
 心心相连,难舍难分。对相互的爱情深信无疑,也是这类唱词的特点:
 [33]胭脂川买下的胭脂(了)马,
 回来了转槽上吊下;
 我俩的婚缘(哈)铁打(了)下,
 生死的簿子上造下。
 他们热烈爱恋,形影难离;
 [34]冰冻(嘛)三尺的口子(呀)开,
 雷响(嘛)三声者雨来;
 尕妹妹牵连者走不(了)开,
 坐下是没心肠起来。
 即便是不得已短暂的分离,他们也要设法弥补:
 [35]大红(嘛)洋缎的卧龙(呀)带,
 二龙(吧)吸珠的转带;
 你把我希罕的我把你爱,
 一天(吧)三趟的看来。
 他们对对方的赞美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36]男:花园里开的是野(呀)林柏,
 刺玫花为王(呀)者哩;
 尕妹是天上的白(啊)云彩,
 小阿哥歇凉(呀)者哩。
 [37]女:鸭子的嘴长(嘛)爪爪们短,
 清水上绾莲(呀)花哩;
 听见(嘛)阿哥的脚步们响,
 心急者扒肝(耶)花哩。
 真可谓是息息相关,心心相印了。他们自由相识,多为私订终身的爱情,随着来往的密切而受到外界人的观注,这在封建社会是有伤风化”、“大逆不道”的,干涉、阻挠甚至武力威胁的事情经常发生,但他们是无所畏惧,情志坚定:
 [38]男:月亮里扎花者减(啊)色了,
 丝线(哈)风吹者乱了;
 昨晚夕打你者为(呀)啥了,
 阿哥的心疼者烂了。
 [39]女:三十把鞭子的四十根棍,
 换人者打,
 浑身(哈)打成个病了;
 打死(吧)打活的我没有认,
 只因(呀)为,
 我俩的.缘法们重了。
 任何艰难险阻是挡不住热恋者的脚步的: 、
 [40]关老爷的红脸(嘛)三(呀)绺须,
 葡萄花盅,
 要喝个糯米的酒哩;
 尕妹的庄子是刀枪(呀)林,
 你有了心,
 闯一条宽大路走哩。
 这类花儿是以感情的炽烈,行为的赤诚而强烈地感染人的。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爱情,冲破封建藩篱的勇敢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其艺术生命也是经久不衰的。
 (三)表现别离相思之情
 生活的艰辛.常使情人们别离,这就产生了许多缱绻旖旎、思情撩人的花儿:
 [41]女:打马的鞭子们闪(呀)折了,
 走马的脚步们乱了;
 心上的阿哥们出(啊)门了,
 尕刀子绞心者烂了。
 [42]男:大羊(嘛)离了个羊(耶)群了,
 满山里转,
 尕羊羔没吃的奶了;
 指甲(嘛)连肉的离。(呀)开了,
 心扯(呀)烂,
 鱼离了河里的水了。
 用“心上绞刀子”、“河里的鱼儿离开水”的痛苦来表现别情离绪,语言形象逼真。别离是痛苦的,随之而来的相思之苦更是难以忍受的: .
 [43]男:淅阳(嘛)陇州的固关(了)峡,
 黄牛铺街道里过了;
 头想了父母者二想了你,
 血痴们嘴皮上坐了。
 [44]女:芥子花开开是遍地(呀)黄,
 胡麻花打蓝(呀)伞哩;
 白日(嘛)晚夕的不见个你,
 心急者拔肝(呀)花哩。
 [45]男:大马(哈)骑上了过(呀)雪山,
 尕马儿走了个四川;
 一晚夕想你者三更(了)天,
 肋巴骨扳成了算盘。
 出门人白天里翻山涉水,四处奔忙,晚上休息时思念家中的花儿,难以入眠,手扳着肋巴骨盘算着回家的日子。尕妹妹想烂心肝,产生了浸透泪水的花儿:
 [46]三更里梦见的好睡(了)梦,
 不见的阿哥(哈)见了;
 猛者(嘛)惊醒是不见个你,
 清眼泪泡塌个炕了。 ‘
 [47]大雨(嘛)倒给了整三(耶)天,
 毛毛雨毛给了两天;
 哭下的眼泪(哈)担子(啦)担,
 尕驴上驮给了九天。’
 [48]桦木的对窝里踏蒜呀哩,
 什样锦端馍(呀)馍哩;
 想起个阿哥是泪淌呀哩,
 打转个平轮的磨哩。
 “眼泪泡塌炕”,把眼泪“尕驴驮给了九天”,已表现出了极度的相思之苦,又大胆夸张,眼泪“打转了平轮磨”,把无限的情思用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了。当眼泪流干,思情继续时,则出现了:
 [49]城头上擂鼓的张翼(呀)德,
 城根里斩蔡(耶)阳哩;
 想你者眼睛里哭出个血,
 黑云里盼太(呀)阳哩。
 [50]兰州的木塔(嘛)、藏里的经,
 拉卜楞寺院的宝瓶;
 疼烂了肝花者想烂了心,
 望麻了一对的眼睛。
 “眼睛哭出血”、“望麻了眼睛”还不见亲人回还,则使他们重病缠身:
 [51]白蛇的娘娘(哈)青蛇们救,
 盗草者治了个病了;
 吃不下五谷者扶墙者走,
 心扯者你身(呀)上了。 :
 “白蛇娘子的病’’是能治好的,相思病则是难以用药物治愈的:
 [52]罂花的瞢荧是鸦片的烟,
 尕刀子割下的可聆;
 相思病离不了救命(呀)丹,
 吃药是枉费的银钱。
 出门人难以归家,也思情如焚:
 [53]狼打者垭豁里吼三(了)声,
 虎打者林棵里过了;
 尕妹的名字(哈)喊三(了)声,
 心打者腔子里破了。
 有些长年颠波在外,难以回家的人们,常常吞下相思的苦果:
 [54]七道子梁上(嘛)过(耶)来了,
 唐汪川显显地见了;
 一身的白肉们想(啊)干了,
 再不吃阳间的饭了。
 长相思、空相思。词亲意切,波澜起伏:出门人的辛苦、家中妇女们的痛苦尽溢无余。对我们认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是有积极地揭示意义的。
 (四)表现忠贞不渝之情
 对爱情的真诚、专一是劳动人民的美德,也是花儿闪光的内容:
 [55]山里的松柏树冬夏里青,
 铁桦树它是个实心;
 维你者半路里起二(呀)心,
 太子山倒插在海中。
 象松柏树长青,象铁桦树实心,太子山不能倒插在海中,我怎能会有二心呢?铮铮有声,毫不含糊。当他们爱情遭到封建礼教和反动统治阶级的干涉、迫害时,一首首富有反抗精神的花儿放射出惊人的火花:
 [56]天上的黑云们结疙(呀)瘩,
 地上的庄稼(哈)雨打;
 绳捆(嘛)索绑的背扎了下,
 我俩人犯下的啥法?
 还有:
 [57]清水们打得(嘛)磨轮子转,
 磨口里淌的是细面;
 宁叫(嘛)皇上的江山们乱
 决不叫我俩的路断。
 把反动的官府、神圣的皇权不屑一顾,去捍卫自己美好的爱情,一些山盟海誓的花儿准确地表达出他们的心愿:
 [58]男:千万年黄河的水(呀)不干,
 万万年不塌的青天;
 千刀(嘛)万剐的我(才)情愿,
 舍我的尕妹是万难。
 [59]女:青草的山上(嘛)挡(耶)牛羊,
 红花儿多,
 山崖上越开者越旺;
 阿哥们抛我的心霎(呀)想,
 我抛下你,
 西海里闪出个太阳。
 事物发展的自然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来转移的,违犯自然规律的“西海出太阳”的事情是绝不会出现的,那么“我俩的婚姻将会象“黄河的水”“不塌的天”永世长存。想象奇特,夺人心魄。黑暗的社会酿造了无数劳动人民的爱情悲剧,但他们“活不分手死一搭”,生死相依、视死如归:
 [60]男:十八辆车子(哈)摆尾(了)头,
 关山上排了个队了;
 手拿了钢刀(者)割过(了)头,
 血身子尕妹(啦)坐了。
 [61]女:一对的竹杆(嘛)蓝黄的旗,
 打上者进庙(呀)观哩;
 死了是好撇(嘛)活难了舍,
 一路儿到阴(呀)间哩。
 他们对真诚爱情的态度是:
 [62]青铜的灯盏是十八的转,
 降龙木刻下的底盘;
 等上个千年者心不(呀)变,
 五百年修下的婚缘。
 多么壮烈!多么气魄!气势汹汹的邪恶势力能算什么呢?深刻地反映着人民群众与反动统治阶级、封建礼教的尖锐冲突,多层次地表现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上面的传统情歌,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朴的爱情,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及人民群众崇高、健美情操,是富于认识、教育和美感作用的。情歌中也有一些见异思迁、中途情变和格调不高的 唱词,这是封建社会的“病毒”侵害的结果。许多的花儿中也作了严厉的鞭笞。只要我们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仍不失为珍贵的艺术宝藏。
 (五)表现自由恋爱之情
 新中国的建立,劳动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政府颁布了婚姻法,青年男女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他们自由恋爱,在劳动生产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63]尕犏牛碾场者跑里(呀)圈,
 尕骡子拉的是外圈;
 阿哥是模范者上(耶)了县,
 尕妹妹等在了路边。
 他们展开劳动竞赛,男女双双榜上有名:
 [64]青石崖垭豁里水汪(就)汪,
 水库里有我俩的汗哩;
 光荣榜上的个红(呀)镜框,
 镜框里有我俩的像哩。
 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农村逐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65]尕妹妹提篮者把(呀)种撒,
 尕手儿巧,
 活象个天仙女散花;
 小阿哥田野里铁牛(哈)驾,
 力量们大,
 翻起了幸福的浪花。
 [66]什样锦盘子的河州(呀)城,
 八坊是玛瑙的酒盅;
 阿哥是汽车者日夜里行,
 尕妹是汽车的眼睛。
 1980年农村实行了“责任田”,加快了农业发展的步伐:
 [67]小阿哥务劳的自留(呀)山,
 树苗们长成了箭杆;
 尕妹妹务劳的责任(呀)田,
 麦穗象玛瑙的串串。
 时代变化了,情歌的内容也为之一新了,青年男女们有了更高的择偶要求,自由的婚姻也激发出他们巨大的干劲。但综观新的爱情花儿.艺术水平高超的很少,雷同、单调和文人加工的痕迹明显等现象较常见。分析原因,主要是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得到较好解决,经历的曲折少,所以唱词中劳动致富、幸福爱情的内容占了主导地位。其中文化宣传部门提倡引导的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新时期的情歌也应表现出时代的勃勃丰姿,这是需要文化宣传部门认真思考、予以改进的。
 二、生活歌......
 生活歌主要指的是情歌之外的反映人们社会生活内容的花儿,它可说是情歌的副产品,但从发展的趋势看,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人们正在用花儿的形式,表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表现苦难生涪的
 砣儿真实地反映着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历史,凝聚着劳动的汗水和生活的泪水,控诉着反动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他们用花儿倾诉自己苦难的生活;
 [68]东山的日头(嘛)背西(了)山,
 三伏(呀)天,
 脊背上晒下的肉卷;
 一年里三百(嘛)六十(呀)天,
 实可(哟)怜,
 肚子里没饱过一天。
 [69]身没有穿来者头没有戴,
 六月天还穿的毡鞋;
 老羊的皮袄(嘛)毛朝(呀)外,
 不说个难看者难挨。
 极度艰辛的劳动与一年四季老羊皮袄遮体和吃不饱肚子的窘况不正是干百年来劳动人民肌寒交迫生活的艺术再现吗?农民辛辛苦苦地劳累了一年,等到碾场打粮时:
 [70]地里的庄稼们上(哟)场了,
 东家的大骡子到了;
 交过(嘛)团课了皇粮(哈)要,
 穷哥哥没活的路了。
 “团课”为地租。由于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大小官吏的层层揩油等,经常还出现“流血(嘛)流汗的整(呀)一年,不够交官家的粮款”的事情。但巧取豪夺的剥削阶级是不管穷人的死活的:
 [71]财主们大门上来(呀)逼账,
 穷人的眼泪们汪汪;
 没有个银钱者裤子(哈)当,
 大白天蹲给者炕上。
 [72]当过了裤子者没挡住戗,
 又当了破陋的房房;
 财主的嘴大者牙齿们长,
 穷寒人活下的怨怅。
 致使许多农民破产,或者跳进“黑驴(嘛)打滚的利上(呀)利,还不遂心,要抽个毫毛的筋哩”的高利贷火炕;或者落入“掌柜的顿顿嘛吃(呀)长饭,放羊娃刮下的面汤”的做长工、打短工的“人间地狱”,但是,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就还要压榨:
 [73]紫肉(哈)剐干了剐(呀)骨头,
 骨头(哈)砸开了熬油;
 死了是还不如一条(耶)狗,
 罢不下官家的税收。
 逼迫许多农民逃税避债,流落到西北的许多角落。清代河州进士邓隆搜集的一首光绪年问的花儿,忠实地记载了这一场面:
 [74]一对(嘛)尕牛的庄稼(呀)汉,
 二百串大钱的账哩;
 尕牛(哈)卖过了还账呀哩,
 西口外大路上上哩。
 “西口夕卜”指新疆。虽然逃出了虎口,却又陷进了狼窝,“口外”日子仍然难过:
 [75]讨饭(嘛)要馍的上口(了)外,
 口外。(嘛)比口里更坏;
 到外头没有个好穿(呀)戴,
 在家里揭不开锅盖。
 穷苦人是没有“乐土”可去的②。民国时期西北“五马”的统治,更使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
 [76]苦胆的锅锅里熬黄(了)莲,
 马步芳当上了长官;
 抓兵(嘛)要粮的又(呀)派款, ’
 骨头里熬出了青烟。
 出现了年轻人“避兵者家里们不敢的站,山沟里爬给者亮了”;“保甲长好比是摧命的鬼,乡镇长好比个阎王”;“当家的阿哥哈兵抓(呀)上,活扒了尕妹的心肝”;“百姓们难寒者活不(呀)
 成,硬逼者黄河里跳了的悲伤状况,泪涟涟、血淋淋地展示出了残酷、动乱的黑暗时代。 。
 在苦歌中,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妇女的生活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反动统治阶级和封建礼教酿造了一幕幕劳动妇女的悲剧:
 [77]白马上骑的是薛(耶)仁贵,
 黄草(吧)尖上的露水;
 女婿娃尕了者贪(呀)瞌睡,
 娘老子寻给的赘累。
 [78]车户的鞭子是蛇抱(呀)蛋,
 车轱轳辗坏了牡丹;
 嗓子(哈)哭哑者眼(呀)哭烂,
 立逼者嫁了个老汉。
 “誓妻大女婿小”、“姑娘嫁老汉”,这给妇女的痛苦是难以形容的,其根源是把妇女不当人看待,被当作货物买来卖去的封建包办、买卖婚姻造成的。妇女的生活不如牛马,整天挨打受骂;
 [79]四川里出下的胭脂(呀)马,
 古河州貂婵(哈)出了;
 一天里挨者(嘛),三顿(了)打,
 一晚夕决的者亮了。
 不合理的婚姻,则是出现婚外恋、成人恋的主要原因。妇女是无辜地、不得已的,这是吃人的社会导致的。痛定思痛。生活愈是痛苦,使人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愈深,其思想意义是很明显的。
 (二)表现反抗斗争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头上的残重压迫,经济上的无情剥削,促使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地奋起反抗,并将反抗压迫、剥削和争取自由爱情的斗争结合起来,汇聚成巨大地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80]大肚子臭虫们咂血呀哩,
 咂憋了满炉上滚哩;
 吃人的牙缝里滴血呀哩,
 到时候算你的帐哩。
 把反动统治阶级喻为“咂血的臭虫”,吃人的狼,一针见血,势不两立。青年男女的爱情受到官府的迫害时,就唱出了惊天动地的歌:
 [81]千万年不倒的太子(呀)山,
 万辈子不塌的青天;
 谁教个我俩的婚姻们散,
 就叫他天塌者地翻。
 有反抗的思想,就有反抗的行动。广大的人民群众纷纷拿起武器,不断地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
 [82]打一把钢刀了清水里淬,
 要杀个吃人的狼哩;
 剥你的皮子者绷鼓呀哩,
 血海的深仇(哈)报哩。
 钢刀淬火更锋利,充分表现出各族人民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河州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的起义斗争,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虽然由于力量的悬殊和统治阶级玩弄阴谋,常使起义遭到镇压,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志是镇压不了的:
 [83]
 白蜡的杆子(嘛)紫红的旗,
 风刮是它个家倒哩;
 大清的江山是血染(呀)的,
 到时候它个家了哩。
 人民群众的鲜血不会自流,反动统治已岌岌可危、为时不远,这
 是很有鼓舞性的。这类花儿旗帜鲜明,矛头直指反动的统治阶级,是直接地促进社会发展的。
 (四)歌颂幸福生活的
 度过漫漫长夜的人,最懂得太阳的光辉,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最懂得共产党的恩情。他们用花儿纵情歌颂解放军、共产党,其数量很大,已成了新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刚解放时赞扬解放军的:
 [94]雷响了三声者天地们动,
 千里的路,
 上来了解放的大军;
 赶走了马匪者救(呀)百姓,
 受苦的人,
 活象是扁石头翻身。
 歌颂毛主席、共产党的花儿更多:
 [95]日头们一出者满天下红,
 东海的水,
 一年(嘛)四季的长青;
 擎天的柱子是毛(呀)泽东,
 老乡们听,
 他就是人民的救星。
 [96]胡麻花开开者打(呀)蓝伞,
 赛翡(呀)翠,
 俊不过河州的牡丹;
 共产党领导者活(呀)一天,
 心里头展,
 喝一碗凉水者喜欢。
 比喻的贴切,感情的深厚是生动感人的。
 [97]夜明珠无光者黑土里埋,
 旧社(呀)会,
 穷苦人难把者头抬;
 手压者腔子(嘛)牙咬者挨,
 新(呀)中国,
 共产党拉拔者起来。
 [98]春风们一吹者万花儿香,
 花心(呀)上,
 尕蝴蝶对对儿飞翔;
 共产党一来者得(呀)解放,
 高原(呀)上,
 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99]高不过蓝天(嘛)深不过海,
 俊不过太阳的光彩;
 幸福的大路(哈)共产党开,
 好不过毛泽东时代。
 饮水不忘挖井人,各族人民对毛主席、共产党的热爱之情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是他们新、旧社会对比的结果。解放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巨大胜利,正是各族人民的革命精神催开的花朵。粉碎“四人帮”后,花儿漫得更响亮了:
 [100]金鸡娃叫明者天(呀)亮了,
 红太阳照,
 祖目的山河们俊了.
 党中央蓝天(哈)擦(呀)尽了,
 头顶上亮,
 脚底下越有个劲了。
 [101]山里的松柏们四季里青,
 河里的流水是常清;
 党的个政策是指路的灯,
 照亮了四化的前程。
 歌颂着党中央力挽狂澜、拨正革命航向的丰功伟绩,也激励人们跟着党中央,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为革命鞠躬尽瘁、功绩卓著的党的领导人,也是花儿经常歌颂的,如:
 [102]好红松长在个石(耶)崖尖,
 冬夏里青,
 风搅雪折不断枝干;
 刘主席一生里光(呀)闪闪
 人心上照,
 他是(嘛)不倒的泰山。
 [103]水葡萄结果是颗连(了)颗,
 满(呀)山洼,
 大红枣结成了串串;
 周总理和人民心(呀)相连,
 一辈(呀)子,
 为革命操碎了心肝。
 敬爱的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如果能听到上面的花儿,当会发出欣慰的笑声的。 当家做主的各族人民用花儿歌颂多姿多彩的新生活,产生了无数感情炽烈,语言清丽的新花儿。他们讴歌着解放;
 [104]白日里盼来(嘛)晚夕里盼,
 盼来了解放的一天;
 拿上了尕镜子往脸上看,
 老汉家变成了少年。 .
 夸张可信、虚实有致,无比欢欣.喜悦之情跃然眼前。五十年代初首次赴京的花儿歌手王绍明给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演唱时,把自己的劳动生产情况做了汇报:
 [105]太阳(嘛)上来者麻麻儿亮,
 尕驴的鞍子l(哈)备上;
 背斗(哈)背上者粪(呀)拾上,
 今年的生产(哈)闹上。
 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制造、遗留的民族隔阂,也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逐步消除,出现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景象:
 [106]城外的渠水(嘛)城里头淌,
 开通了万年的城墙;
 千年的仇恨(哈)一(呀)扫光,
 回汉们团结的情长。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各族人民极大的生产热情,科学技术也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上:
 [107]黄牛的角叉们弯(呀)疙瘩,
 黑山羊下下了白眼;
 尕雌牛下下的“西(呀)门达”,
 尕草驴盼下了骡娃。
 “眼”发音(nia)。充满着浓郁劳动气息,每_句唱词都反映着一项科技成果,从这里可看出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生产的进步,也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
 [108]三炮台碗子们哗啦啦响,
 冰糖(嘛)沱茶(哈)泡上;
 尕日子越过者越(呀)美当,
 好似象蜂落者花上。
 新花儿中歌颂的内容是主体,这与各族人民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分不开,是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尽情抒发。许多唱词是情深意美,脍炙人口。一些文化人也学习花儿格律,创编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对花儿唱词水平的提高是具有积极地引导作用的。
 (五)批判反动事物和针砭丑恶现象的对反动事物的批判和对生活中丑恶现象的针砭,是花儿的又一特点。旧社会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花儿旗帜鲜明地给
 予讨伐:
 [109]上山的老虎(嘛)下山的狼,
 凶不过国民党匪帮;
 今日的款子(嘛)明日的粮,
 百姓们活下的孽障。
 对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的批判,更是尖锐、辛辣:
 [110]白杨树高者(嘛)没顶破天,
 山高者遮不住太阳;
 “四人帮”凶者(嘛)没翻过天,
 黑乌鸦变不成凤凰。
 [111]乱国(嘛)害民的“四(呀)人帮”,
 睡梦里想的是篡党;
 “屎泡牛”挡车者不(啊)自量,
 “母老虎”吃天是妄想。
 一字干钧,句句中的,是刺向“四人帮”心脏的匕首。花儿善于揭露斗争的精神,也使封建卫道士们的伪善面目常现出原形:
 [112]星宿们上来者眨眼(了)睛,
 月亮们上来者笑了;
 庙官爷伸手者摸(呀)观音,
 娘娘吃了个醋了。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官僚主义泛滥,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113]细麻杆搭下的闪闪(呀)桥,
 踩上是阳沟里下了;
 官僚(的)主义们当(耶)领导,
 尕庄稼草吃(呀)上了。
 巧妙的比喻与造成的后果前呼后应,讽刺、批判的很有份量。生活当中的不良现象也是需要针砭的,花儿里这类作品较多,富有教育意义。有些人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故弄玄虚,爱摆架子,花儿就给予尖厉的嘲讽:
 [114]杨二郎领兵者上口(了)外,
 丝线们上起的肚带;
 我拿上实心者你(呀)不爱,
 你要的皇上(嘛)秀才?
 [115]燕麦(嘛)眼睛的老鼠(呀)嘴,
 屎肚子好象个案板;
 弓背(嘛)身材的罗圈(了)腿,
 个家(哈)看了个干散。
 毫不客气的态度,有意夸张的语言,常使被贬者受到强烈的刺激,使其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对三心二意、投机取巧的人也有谆谆的告戒:
 [116]嘉峪关口子是一道(子)峡,
 守关的粮子们把下;
 心儿们霎变者眼霎(呀)花,
 维人时一个上站下。
 [117]骑马者霎上个倒堆(呀)山,
 恐害怕马乏(呀)下哩;
 一个脚委踩(嘛)两只(呀)船,
 船开是两耽(呀)下哩。
 刻画吝啬者的花儿更叫人赞叹不已:
 [118]虱子的肋巴(啦)钉一杆秤,
 虼蚤的油挖了九斤;
 你盼者阿哥的庄稼们成,
 田熟了买的个大针。
 在啬皮鬼中,用“大针”做礼品可说是吝啬之最了,但还要更上一层楼:
 [119]三大的麻钱(啦)一(呀)苗针,
 说下的好三(嘛)年哩;
 你好了半年者不(呀)好了,
 我打者要针(嘛)线哩。
 构思绝妙,吝啬者的自画像是谁能比及的呢?社会生活的面是相当广阔的,花儿作为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载体,其涉及的范围是包罗万象的,表现出的思想情绪也是错综复杂的。我们从这些花儿中,可以感觉出历史的发展变化;可以体味出人民群众思想要求;可以洞察出存在的诸多不良弊端,这对我们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和瞻望未来是大有益处的。
 三、本子歌
 花儿唱词有“散花”“本子花”之分。我们在前面见到的花儿.均属于“散花”,即单首或几首独立成篇表达比较简单的内容。反映历史故事的花儿则属于“本子花”的范围,以表现内容的长大、故事的联贯和富有叙事性为特征。“本子花”的最早提出者是1940年出版《花儿集》的编著者张亚雄先生,“但他没有搜集到纯粹歌咏历史故事的长篇“本子花儿”,致使后来的研究者对“本子花”的存在与否难下定论。近些年笔者走访探疑,使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下面分三个方面叙述。
 (一)纯本子花儿
 “本子花”是以编唱历史故事为主旨。据老人们说,衡量一个歌手的优劣,不但要声嗓好,还需演唱“本子花”。因为“本子花,涉及的内容广泛,是考验歌手知识水平的关键。早在清朝末年,临夏东川有个“老祁爷”,年轻时声嗓好,唱的“本子花”远近闻名,上了年纪后就常在临夏市下驴市的茶馆轻声哼唱或说本子花”。茶馆也因“老祁爷”的到来而生意倍增,卖茶的掌柜的还编了一首花儿赞扬“老祁爷”:
 一对(嘛)尕牛的庄稼(呀)人,
 大地里盘场(呀)者哩
 花儿里多不过老(呀)祁爷,
 老汉里拔黄(呀)者哩。
 “拔黄”且名列前茅。看来当时“本子花”是很兴盛的。从老人们的口中抢救的“本子花”来看,用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编唱的最为普遍,连缀的内容是各章回里比较精彩的片断:
 [121]关老爷曹营里不(耶)占了,
 气坏了曹丞(呀)相了;
 灞陵桥饯行者起身(呀)了,
 大红的袍,
 老爷的刀尖上挑了。
 [122]千里的大路上土扬呀哩,
 五关上斩五(呀)将哩;
 张翼德城头上擂鼓呀哩,
 城根里斩蔡(呀)阳哩。
 [123]灞陵桥饯行的三杯(了)酒,
 敬天者又敬了地了;
 第三杯敬了个刀子(呀)了,
 斩断了蔡阳的气了。
 [124]关老爷蔡阳(哈)斩(耶)下了,
 刘爷(啦)遇了个面了;
 张翼德营盘里敬(呀)酒了,
 三弟兄团乐乐坐了。
 上面是将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及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高度概括提炼的。
 赤壁大战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花儿多有歌咏:
 [125]草船上借箭的诸(呀)孔明,
 尕船上扎上了草人;
 半夜里擂鼓者惊曹(呀)兵,
 十万箭收到了大营。
 [126]黄盖(哈)摆下的苦(呀)肉计,
 愿打者愿挨的去了;
 庞统们献了个连环的计,
 曹操(嘛)上了个当了。
 [127]七星坛诸孔明祭(耶)东风。
 火烧了曹操的战船;
 八十(嘛)三万兵都(呀)折完,
 曹操们华容道回还。
 快速跳跃地显出了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四十七回《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的壮观场面,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用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演唱的也很常见:
 ……
 [128]张士贵做的是督(呀)总官,
 仁贵的功劳(哈)不算;
 揽功的狗婿(嘛)何(呀)宗宪,
 亏坏了打仗的好汉。
 [129]薛仁贵出了个藏君的洞,
 淤泥河救了个驾了;
 唐天子一见者喜欢的凶,
 带上者朝庭里去了。
 [130]摩天岭摆了个龙门(呀)阵,
 盖苏文损兵者丧命;
 李世民收兵者回(呀)长安,
 登了个金銮(嘛)宝殿。
 [131]张士贵满门(哈)绑了个定,
 尉迟恭宝鞭(啦)砸完;
 薛仁贵当上了平豆的王,
 王府们修下的干散。。
 [132]皇上的叔叔是李(呀)道宗,
 假金牌仁贵(哈)害了;
 坐牢者三年(嘛)救(呀)出来,
 挂帅者征西(呀)去了。
 粗线条的构画出了薛仁贵“受亏”、“救驾”、“布阵”、“做王”遭陷害后又挂帅征西的主要故事情节。虽显得简单,其内容是紧密相关的。这类“本子花”还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说岳全传》、《施公案》、《包公案》等。民间戏剧《白蛇传》、《牛郎织女》、《平贵还窑》、《女起解》、《李彦贵卖水》等也有编唱。有些“本子花”只有一、二首,集中表现某一情节,如取材于《隋唐演义》的:
 [133]王彦章离不下苟家(呀)滩,
 李存孝打下的困难;
 五个的挡羊娃一搭里站,
 逼的(嘛)王彦章归天。
 根据传统剧目《女起解》编成的:
 [134]王金龙维下的小(啊)苏三,
 挣下的银钱(哈)化完;
 监牢里受罪者三年(嘛)满,
 洪洞县大堂上团圆。
 这类花儿很象小说、戏剧的内容简介,高度的提炼,一使人一目了然。
 (二)本子起兴的花儿
 利用历史故事起兴,以表达多方面的情感,是“本子花”的变体,流传深远的“杨家将”较典型:
 [135]杨大郎装了个假(呀)皇上,
 金沙滩赴了个宴了;
 多人的伙伙里不见(呀)了,
 人前头流了个泪了。
 [136]杨二郎保驾者去(呀)赴宴,
 袍袖里放出个袖箭;
 你看见官王者心篓(呀)变,
 二阿哥想下的可怜。
 [137]杨三郎马踏者入泥(呀)浆,
 浑身(哈)血染者遍了;
 为你的身子者我(呀)烧香,
 各庙里许下个愿了。
 [138]杨四郎打的是八(呀)卦灯,
 耀的者天下的水红;
 阿哥们活下的光阴们穷,
 恐害怕配不住你们。
 [139]杨五郎出家者当(呀)和尚,
 五台山修下的庙堂;
 宽大路走的(哈)你委(呀)想,
 我俩人独木桥走上。
 [140]杨六郎把的是三关(呀)口;
 手拿了黄铜的锏了;
 清眼泪淌在个枕头(呀)上,
 想死者千里的路上。
 [141]孽障(嘛)死了的杨(呀)七郎,
 背绑者花檎的树上;
 乱箭(哈)射的者他(呀)身上,
 没受的疼痛(哈)受上。
 [142]憨憨(嘛)敦敦的杨(呀)八郎,
 外国里招一趟附马;
 过河(嘛)拆桥的你霎(呀)想,
 实心的阿哥们要下。
 上两句的内容是相互联贯的,下两句的意思就不一定有关系了,其产生的原因比较明显,以“本子花”的形式起唱,反映着歌者水平的高超,后面即兴的抒发情感,符合花儿即兴性,随意性的创作规律。许多用历史故事演唱的单篇独首花儿,均出一辙。如用《西游记》起兴的:
 [143]唐僧(嘛)取经者游(呀)外国,
 八戒(嘛)悟空们保哩;
 离开个尕妹是人(呀)难活,
 昼夜(吧)无明的想哩。
 有的花儿用两三个历史典故并列起兴:
 [144]姜太公无事者坐鱼(了)台,
 刘皇爷他卖过草鞋;
 阿哥们逃难者上门(呀)来,
 尕妹妹拉捞是合该。
 同时列出了《封神演义》中失意无聊的“姜太公”和《三国演义》中卖鞋为生的“刘皇爷”,以衬托“阿哥”暂时遇到困难,其用意是相当委婉的,也表现出了歌者运用历史故事的娴熟才能。
 (三)新编的叙事花儿
 人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故事也是由人民传唱繁衍的。叶平整理的长篇叙事花儿《尕豆过兰州》是人民群众自己编创的长歌,把清朝末年发生在临夏漠泥沟的“马五哥与尕豆妹”的爱情悲剧片断,用花儿的连缀形式表现出来了,内容主要描写尕豆妹克服困难,前往兰州探望坐牢的马五哥的情景:
 [145]黄啦啦云彩(嘛)大点子雨,
 黑风打山尖上过了;
 没想个活人者只想了你,
 性命打刀尖上过了。
 [146]千思(嘛)万想的难团圆,
 活拔了尕妹的心肝;
 遭难的马五哥见一面,
 死者(嘛)兰州者心甘。
 [147]头一站坐在了陈家湾,
 坐下的家里们难寒;
 老两口看见者心可怜,
 装给了几大(嘛)麻钱,
 [148]三天里没吃上半碗饭,
 空乏的身子们可怜;
 心想者马五(啦)见个面,
 鼓硬腔,
 爬上了牛心山山尖。
 [149]马五(啦)成亲是没指望,
 活者是连死了一样;
 我要到兰州看一趟,
 宁叫他一刀子串上。
 [150]黑云彩罩住了牛心山,
 九眼泉打了个闪电;
 追的人撵到了洮河边,
 众乡亲给下的难看。
 [151]尕新姐抹下的青头面,
 大嫂子脱下的布衫;
 姐妹们尕豆(哈)巧打扮,
 装成个新姐是干散。
 [152]尕兄弟摘下的大桃杏,
 大姐姐送的是手巾;
 亲亲(嘛)热热地尕豆送,
 蒙过了追的人的眼睛。
 [153]河里头清不过漠泥沟河,
 河边里马五(啦)坐过;
 哭下的眼泪(哈)没人说,
 难辛多,
 眼泪们大路(哈)漫过。
 [154]亲亲(嘛)热热的说下的话,
 死里(嘛)活里是一搭;
 再能和马五(啦)说上个话,
 头割下,
 血身子一搭里站下。
 [155] 听了个话头是心儿里酸,
 手掐者算,
 一辈子欢乐了几天?
 贪脏(嘛)枉法的清朝的官,
 冤枉(啦)断,
 亏死了一对的少年!
 既有人物、时问、地点、事件的交待,也有心理活动的描写,抒情和叙事有机的结合,情景交触地展现出了以往悲壮的故事。塑造的形象是富于反抗、优美感人的,连缀的手法也是相当成功的,开了叙事花儿的先河。说明花儿故乡的各族人民正在使花儿放出异彩。
 “本子花”是大量存在的,由于内容的庞杂及对演唱者的过高要求,影响了自身发展、传播。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本子花”中的艺术精品还是随处可见的,特别是一些用本子起兴的花儿,前后结合紧密,借古抒情,古为今用,自成一体,别有一翻情趣。“本子花”对英雄人物的褒奖、对千古罪人的贬斥是爱憎分明、毫不含糊的,这对人们产生的教育作甩相当巨大,西北的各族人民所具有的嫉恶如仇,扶正驱邪的可贵性格,是深受其影响的。
 | 
|  | 
| hua’er 花儿
 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形式。因在其唱词中青年女子常被喻为“花儿”而得名。有的地方又把这种山歌称为“少年”。最初产生在甘肃省洮河、大夏河和青海省湟水、大通河流域,后来逐渐流行于甘、青、宁、新四省(区)的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裕固等民族之中。花儿内容丰富,曲调高昂优美,章法结构独特,语言生动形象,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民歌形式之一。
 花儿因格律、 曲调、 流传地区和演唱形式的不同,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统。
 ①河湟花儿。流传范围较广,多为单人独自演唱。主要流行于甘肃的临夏、广河、永靖、和政、东乡、积石山、肃南等县;青海的循化、化隆、民和、乐都、互助、大通、湟中等县;宁夏的西吉、固原、海原、同心等县以及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河湟花儿的基本结构为每首四句。前两句多为比兴,后两句点明本题,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格式:
 齐头齐尾式:每首四句,各句字数相同(七、八字句最为常见)。但在节奏上一、三句为四顿,单字尾;二、四句为三顿,双字尾。一韵到底者居多。
 单双句交错式:每首四句,一、三句字数相同,四顿,单字尾;二、四句字数相同,三顿,双字尾。单双句各自押韵。而单句与双句之间,字数、顿数和韵脚则必然不同,在节奏上构成一种独特的错综美。
 折断腰式(又称“两担水”):每首六句,实际上是在上面两格式的一、三句之后各添加一个三字(或四字)的半截句。
 ②洮岷花儿。为甘肃省所独有,歌手多为汉族。演唱时,大都采用联唱、对歌的形式。这种花儿分成北路、南路两个流派。北路派流行于康乐、临洮、渭源等县,以《两莲令》(又叫“莲花山调”)为代表;南路派流行于岷县、宕昌、临潭一带,以《阿鸣令》(又叫“扎刀令”)为代表。
 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在演唱过程中,都要增添一定数量的衬字、衬词及衬句,以补乐曲音节的需要(《阿鸣令》因受曲调限制,衬字、衬句较少)。在花儿流行地区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花儿赛歌会。它起源于民间祀神娱人的庙会和农业祭祀活动。著名的花儿会场有:甘肃省康乐县莲花山(农历六月一日至六日)、和政县松鸣岩(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岷县二郎山(农历五月十七日);青海省大通县元朔山(农历六月六日)、乐都县瞿昙寺(农历六月十五日)等。其中莲花山花儿会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时可达三、四万之众。莲花山花儿会分为拦路听歌、朝山对歌、联欢夜歌和祝酒歌四个阶段。唱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
 在花儿赛歌会上
 (柯杨)
 
 | 
|  | 
|  :  hua er n.:  flower child,  a folk song popular in Gansu, Qinghai and Ningxia Provinces,  flower
 | 
|  | 
|  n.  fleur
 | 
|  | 
| | 历史 | 戏曲 | 戏剧 | 歌曲 | 音乐 | 青海 | 小品 | 民歌 |  | 管弦乐 | 流行 | 花儿乐队 | 岷县 | 当归 | 民间文化 | 药材 | 特产 |  | 宁夏 | 通俗 | 临夏 | 民俗研究 | 回族 | 更多结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