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亦作“ 東嶽 ”。 指 泰山 。在今 山東省 境。又名 岱宗 、 岱嶽 ,或省稱 岱 。《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 毛 傳:“嶽,四嶽也。東嶽 岱 ,南嶽 衡 ,西嶽 華 ,北嶽 恆 。” 漢 揚雄 《法言·吾子》:“觀書者,譬諸觀山及水,升 東嶽 而知衆山之峛崺也。”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詩》:“願蒙矢石,建旗 東嶽 。” 明 李夢陽 《鄭生至自泰山》詩:“昨汝登 東嶽 ,何峯是絶峯?” 葉楚傖 《和倉海秋懷》詩:“ 東嶽 難封 司馬 文,北門先上犒牛勳。” |
|
東嶽,即泰山。初名岱山,亦名岱宗,為我國五嶽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它拔地通天,巍然屹立於山東東部,總面積426平方千米,最高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1987年5月被聯合國定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産。
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遊覽勝地。
泰山景區分麗、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麗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綫;幽區緑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絶頂一段,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鬱,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衆橋過黑竜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裏坦途緑蔭,溪深𠔌幽。
岱廟:岱廟位於泰安城內,南起泰安門、通天街,北抵泰山盤道、南天門的中軸綫,為歷代封建帝下到泰山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從秦、漢起歷經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廟主殿天贓殿為我國王大官殿建築之一,始建於北來。殿內正中奉把“東嶽泰山神”像,殿壁繪“東嶽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畫,東為出巡,西為返回,畫面以儀仗人物為主,場景陣勢浩大,人物生動逼真。壁畫長62米,高3.3米。殿東漢柏院內有五株漢柏,傳為漢武帝於植。岱廟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餘塊,多藏於漢柏院內。大殿前還有秦始皇的無字碑。院北東御座是帝王來泰山封禪時休息的地方。北廳陳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內有秦李斯小篆《泰!11刻石》。岱廟實為歷史文物、詩文、繪畫、書法、雕刻藝術之綜合博物館,而碑刻藝術之書法,可謂集我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登泰山有東西兩路,一般從東路上山至極頂,再回到中天門,循西路的公路下山。東路從岱宗坊開始,至極頂共有9千米,上山蹬道計6293級石階。中天門是遊人小憩或食宿之處,這裏還有索道可直上岱頂月現峰。
岱宗坊:建於明代,為泰山之門戶。入門不遠,路東有王母池,前院為正殿,殿前有王母池和王母泉;後院有七真殿和蓬萊閣。四周濃蔭蔽日,為消暑勝地,過去帝王登山多在此小慈。王母池北上不遠,牌坊林立,“天門”石坊首當其衝,“孔子登臨處”石坊、“無階”石坊等接碴而至,越“無階”石坊即到“紅門宮”,其名乃因西北崖上有兩塊紅色岩石排列似門而得名。
鬥母宮:一組較大的道觀建築群,前有寄雲樓,中有鬥母殿,後有聽泉山房,東面有潭疊瀑勝景,依山傍水,環境幽雅。
經石峪:有一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刻隸書《金剛經》全文,字大達半米,筆力剛健道勁,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壺天閣、回馬嶺、中天門:危峰四起的壺天閣,因閣建在𠔌底,三面山巒環繞,一面古柏遮掩,若壺中觀天。壺天閣稍北即是“回馬嶺”,傳說宋真宗遊泰山騎馬至此,懼山路陡峭,撥馬而回,故名。翻過回馬嶺,沿山路而上就到了中天門。這裏地勢開闊平坦,北望南天門,雲梯高懸;南瞰衆群山,逶迄足下。這裏是東西兩路匯合處,現建有很多旅遊服務設施,可在此小憩和食宿,泰山索道就建在此西首。
五鬆亭、十八盤:亭前古鬆參天。史載,秦始皇遊泰山至此遇大雨避於鬆下,免於雨淋之苦,遂封該鬆為“五大夫”。由此往前就是險路一八盤了。這裏兩側山壁陡峭,中間蹬道盤旋,行人幾乎直上直下,不勝有高、陡、危、奇之感。一般把升仙坊以下稱“慢十八、以上稱“緊十八”,每盤有石階二百蹬,緊慢十八緊相連,恍如上青天,故有“升仙”之稱。
南天門、碧田祠:攀上南天門,極目展舒,天高地闊,心曠神恰,真有上天之歡快。進入南天門,便是依懸崖、臨深𠔌的平坦“天街”,走過天街就是碧霞詞。碧霞詞是岱頂上最大的建築群。詞內建築皆銅鐵之瓦,正殿內供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銅像。道教認為元君乃東嶽大帝之女,是受玉帝之命照察人間善惡之神。大殿前有明代銅碑兩座,飼內有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南神門上有歌舞樓。在碧霞詞東北大觀峰石崖上,摩崖碑刻遍布,其中《紀泰山銘》為唐玄宗封泰山時所書。
玉皇頂:泰山極頂——玉皇頂,頂上有玉皇殿,頂東有觀日亭,頂西有望江亭,頂東南還有拱北石,這些乃為觀岱頂四大奇觀之處。 |
|
| 【東嶽】 (雜名)泰山之神也。吳澄山嶽碑曰:“嶽者地祇,其祭壇而弗廟。五嶽四瀆總立廟,自拓拔氏始。唐乃各立廟於五嶽之麓。東嶽之遍於天下,則肇於宋之中葉。” |
|
東嶽村 東嶽社區, 東嶽社區居委會 東嶽居委會 東嶽鎮 東嶽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