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花戲樓聯繫方式 地址:亳州市城關北渦水南岸
電話:0558-5522493
郵編:236800 花戲樓投訴電話 亳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58-5286888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花戲樓位於亳州城北關,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是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專供演戲的建築。它座北面南,建築面積3163.1平方米,院內以大殿為主建築,戲樓輔襯,坐樓建於兩側,供看戲飲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圍高大,音響不易疏散。
大殿兩側各有一深徑小院,西為禪堂,東為財神殿(現無)。戲樓兩側為鐘樓、鼓樓,現存鐘一,鼓已遺失,鐘上鑄年號為康熙二年。鐘樓外側各有樓房三間,為山陝商賈所居住,故大關帝廟具有古代娛樂(戲樓)、宗教(帝廟)、商務(會館)三種性質。
大殿分前後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結構,雕繪富麗堂皇,是觀戲所用;後殿又分前後兩部,前部山墻開兩便門,西門“便禪門”,“東門”“通神道”。登四步臺階入後殿,殿宇高大宏偉,這是敬關公的所在,正是大關帝廟的主神祭位。廟門外主有石獅一對,高2.4米;鐵旗桿一對,高16米,座上鑄銘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歲次辛已秋吉日鑄造旗桿一對,重二萬四千斤,陝西從藥材邦弟子敬獻鐵桿一對,永保四方平安吉慶有餘。”正面門上石橫額刻有正楷題字“大關帝廟”,大磨磚墻鑲滿立體透刻磚雕,有整出戲文六,故事、圖案、花紋七十餘種,觀之琳琅滿目。
花戲樓,本是大帝廟的一座舞臺。因其上面雕刻彩繪絢麗奪目而得名。戲樓座南面北,舞臺前伸,形如“凸”狀,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鋪飾,金碧輝煌。舞臺上方懸有藻井四圍懸枋和徒垂蓮。柱間有大枋,大枋與懸枋之間,懸有棚券,柱頭懸獅垂魚。枋之面外皆鑲大木透雕,共有三國戲十八出。第出戲的人物,車馬風物景色,雕刻工藝立形完善,給人以真實感,其它還有花卉、奇禽異獸。均雕刻玲瓏剔透。由此可見花戲樓的建築秀麗玲瓏,雕繪精湛,別具一格,為請盛世的代表作,對研究我國戲劇的發展、雕繪藝術的精華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戲樓位於亳州城北關,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據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關帝廟碑記》稱:亳州北關大關帝廟,建於國朝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大關帝廟坐北面南,建築面積3163.1平方米,院內以大殿為主建築,戲樓輔襯,坐樓建於兩側,供看戲飲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圍高大,音響不易疏散。大殿兩側各有一深徑小院,西為禪堂,東為財神殿(現無)。戲樓兩側為鐘樓、鼓樓,現存鐘一,鼓已遺失,鐘上鑄年號為康熙二年。鐘樓外側各有樓房三間,為山陝商賈所居住,故大關帝廟具有古代娛樂(戲樓)、宗教(帝廟)、商務(會館)三種性質。大殿分前後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結構,雕繪富麗堂皇,是觀戲所用;後殿又分前後兩部,前部山墻開兩便門,西門“便禪門”,“東門”“通神道”。登四步臺階入後殿,殿宇高大宏偉,這是敬關公的所在,正是大關帝廟的主神祭位。
廟門外主有石獅一對,高2.4米;鐵旗桿一對,高16米,座上鑄銘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歲次辛已秋吉日鑄造旗桿一對,重二萬四千斤,陝西從藥材邦弟子敬獻鐵桿一對,永保四方平安吉慶有餘。”正面門上石橫額刻有正楷題字“大關帝廟”,大磨磚墻鑲滿立體透刻磚雕,有整出戲文六,故事、圖案、花紋七十餘種,觀之琳琅滿目。
花戲樓,本是大帝廟的一座舞臺。因其上面雕刻彩繪絢麗奪目而得名。花戲樓的建築年代:據《創建戲樓題名》記載:戲樓建於康熙十五年,比廟晚建二十年。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關帝廟碑記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樓,藻采歌臺,固已極規模之宏敞,金碧之輝煌矣。”這當是東西座樓建始,戲樓增加藻井彩繪。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記:“關帝廟特華內極雕縷藻繪之工,遊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戲樓木雕及門墻磚雕,據考可能始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最遲不會晚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現存花戲樓原貌應是這個時期的藝術建築,可見當時戲劇盛行,舞臺與戲院建造都十分講究。
戲樓座南面北,舞臺前伸,形如“凸”狀,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鋪飾,金碧輝煌。舞臺用六根抱柱頂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礎雕有故事圖案。舞臺正中屏風透雕二竜戲珠,上懸匾額曰“清歌妙舞”,中間上下場門有二額“想當然”、“莫須有”。臺前懸挂木對聯曰“一麯陽春喚醒今古夢,兩般面貌做盡忠姦情”。舞臺兩旁小臺有二側門,額上題“陽春”、“白雪”。舞臺上方懸有藻井四圍懸枋和徒垂蓮。柱間有大枋,大枋與懸枋之間,懸有棚券,柱頭懸獅垂魚。枋之面外皆鑲大木透雕,共有三國戲十八出。第出戲的人物,車馬風物景色,雕刻工藝立形完善,給人以真實感,其它還有花卉、奇禽異獸。均雕刻玲瓏剔透。其餘藻井,梁枋之間布滿彩繪,有戲文、人物、花鳥、山水等,還有各種圖案。由此可見花戲樓的建築秀麗玲瓏,雕繪精湛,別具一格,為請盛世的代表作,對研究我國戲劇的發展、雕繪藝術的精華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一九五六年二一月二十二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花戲樓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伯靈翁廟的山門,據說建於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該建築有兩部分組成,面對伯靈翁大殿的一方,是演出用的戲樓,面對大街的一面,是伯靈翁廟的山門。戲樓在結構上屬於九脊歇山頂、挑角單檐式建築。屋頂由三色琉璃瓦覆蓋,組成古樸大方的菱形圖案。屋檐下邊有22根攢鬥拱和4個轉角鋪就。面闊四柱三間, 主間寬3.80米,東西次間寬2.05米, 進深皆為6.50米。面嚮大街的山門,門額上建有單檐三坡、挑角廈式門樓一座。它依附於戲樓屋檐之下,小巧別緻,風格獨特。花戲樓內雕梁畫棟,粉壁彩屏,各種青石雕刻玲瓏剔透,精巧雅緻。
花戲樓的建築風格,為研究明清建築藝術及其風格演變,提供了翔實的實物資料。花戲樓在中國建築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當初建戲樓,是窯主和窯民聯合捐的款,可戲樓一蓋好,黑心的窯主們就稱戲樓是他們所蓋,不準窯民們到窯神廟來看戲。窯民們很有骨氣,决定再蓋一座戲樓,和窯主們唱對臺戲。窯民們提出“每天多挖一把泥,早日蓋起爭氣樓”。就這樣,窯民們齊心協力,很快就在戲樓的背面,蓋起了一座面嚮大街的戲樓。窯主們惟恐新戲樓壞了他們的風水,限定窯民建造的戲樓衹能低於原戲樓,不準超過一分一釐。窯民們無奈,也衹好把戲樓蓋得矮了一點。從此以後,每逢廟會,面嚮大街的小戲樓下,有成百上千的人來看戲,戲班子也越演越好。而窯神廟院裏看戲的人卻寥寥無幾,戲班子越唱越沒勁。窯主們縱然氣得暴跳如雷,可是又有什麽辦法呢? |
|
花戲樓街道 |
|
中華花戲樓 | 相約花戲樓 | 西陽花戲樓 | 亳州花戲樓 | 毫州花戲樓 | 花戲樓街道 | 宣城西陽花戲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