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成語 > 執兩用中
目錄
執兩用中
拼音: zhí liǎng yòng zhōng

解釋: 指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宜的辦法。

資料來源: 《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No. 2
  拼音:zhí liǎng yòng zhōng
  典故:指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宜的辦法。
  出處:《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執兩用中”係由“執中”發展而來。先民在長期實踐中發現,一切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故辦理任何事情都必須掌握分寸。衹有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做到適當的程度,才能達到最佳的預期效果。這個最適當的程度就叫做“中”。若能恰到好處地掌握住適度,就叫做“執中”;偏離了這個度,就是失中。由於用適中的方法辦事能符合實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中”就含有合宜、正確之意;又因為用“執中”的方法處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當把“執中”的方法從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時,就叫做“中道”。堯、舜、禹都把“允執厥中”作為世代相傳的治國方法,就是要求實事求是地堅持中道來治理國傢。孔子在全面繼承中道的基礎上,又以托古的方式把虞舜的治國方法概括總結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這樣把“執兩”與“用中”對立統一起來,既豐富了中道的內容,也提升了它的理論高度。正因為衹有作到“執兩”,才能準確地“用中”,於是孔子又從“中”的對立面提出了“過猶不及”的命題。“不及”是沒有達到“中”,其根源在於太拘謹和保守;而“過”則是超過了“中”,其原因在於太放縱和激進。兩者儘管趨嚮相反,但都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因而都是偏離中道而走嚮極端的失中現象。這是“過猶不及”的本義。孔子所謂“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就是說必須把握住“過”與“不及”兩種傾嚮使之不走嚮極端,才能有效地用中道去治理百姓。這就是“執兩用中”的本義。“執兩用中”與“過猶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勉其“不及”。這乃是中庸之道所據以立論的最基本的法則。
成語詞典
  成語名稱
  執兩用中
  漢語拼音
  zhí liǎng yòng zhōng
  成語釋義
  指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宜的辦法。
  成語出處
  《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使用例句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