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jiāo lóng dé shuǐ
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解释: 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资料来源: 管仲《管子·形势》:“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
例子: 西伯夸官先饮宴,~离泥沙。(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
| | 蛟龙得到了水﹐就能兴云作雾﹐腾跃太空。《管子.形势》"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原比喻人主得民心﹐即能成其威望﹐有所作为◇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 | jiāo lóng de shuǐ jiāo lóng de shuǐ | 蛟龙欣逢雨水。喻指君主得民心;英雄逢时大有凭藉、施展之机 | | 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此后不复与诸君伍矣。——《北史》 | | 蛟龙得到了水,就能兴云作雾,腾跃太空。《管子·形势》:“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原比喻人主得民心,即能成其威望,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魏书·杨大眼传》:“ 李冲 典选征官, 杨大眼 往求,弗许。 大眼 出一技,见者惊嘆, 冲 遂用为军主。 大眼 顾谓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不復与诸君齐列矣。’” 唐 李商隐 《代李玄为东兆公祭萧侍郎文》:“及春闈献艺,会府试才,騏驥出尘,蛟龙得水。” | 比喻解除困厄 Analogy to lift distress | 比喻解除困厄。《封神演义》第二十回:“ 西伯 夸官先饮宴,蛟龙得水离泥沙。” | | jiāo lóng dé shuǐ
【解释】: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出处】:《管子·形势》:“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
【示例】:西伯夸官先饮宴,~离泥沙。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
【近义词】:如鱼得水、飞黄腾达、一鸣惊人
【反义词】:怀才不遇、蛟龙失水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①蛟龙得到了水,就能兴云作雾,腾跃太空。《管子·形势》: “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原比喻人主得民心,即能成其威望,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②比喻解除困厄。 | | 飞黄腾达, 放虎归山, 养虎为患, 如虎添翼, 后患无穷, 养痈贻患, 养痈遗患, 纵虎归山, 养痈成患, 贻害无穷, 遗祸无穷, 遗患无穷, 遗害无穷, 飞黄腾踏 | | 千刀万剐, 孤雁失群, 安内攘外, 不留余地, 严阵以待, 万剐千刀, 五马分尸, 引蛇出洞, 嗜血成性, 命运多舛, 剗草除根, 血债累累, 血海寃仇, 血海深仇, 诱敌深入, 龙困浅滩, 运交华盖, 虎落平川, 虎落平阳, 除恶务尽, 杀人如麻, 欲取故予, 欲擒故纵, 流年不利, 斩尽杀绝, 斩草除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