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通風 : 飲食 : 東北話 > 二月二
目錄
二月二的簡介
  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苗、壯、滿、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溫剋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竜節、青竜節、竜擡頭日之稱。因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𠔌、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遊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朗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竜擡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竜、扶竜、熏蟲避蝎、剃竜頭、忌針刺竜眼等節俗,故稱竜擡頭日。清鹹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為春竜節,取竈灰圍屋如竜蛇狀,名曰引錢竜,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試犁、炒蝎豆、戴蓬草、祭竜王、敬土地、謁高禖、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布依族二月二要進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節日當天,傢傢殺雞敬祖,吃兩色(黑、白)糯米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 是日有許多關於竜的活動,故稱竜擡頭日。二月二竜擡頭之俗,早見於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捲二春場》:“二月二日,曰竜擡頭,放元旦祭餘餅,薫床炕,曰薫蟲兒,謂引竜,蟲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令人呼為竜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竜鱗餅,食面者謂之竜須面。閨中停止針綫,恐傷竜目也。”竜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俗雲“竜不擡頭天不雨”,竜擡頭意味着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又,古以為竜為鱗蟲之精,百蟲之長,竜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蜇、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扶竜頭、引青竜、剃竜頭之舉,又有食竜皮、竜須、竜子、竜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
二月二的由來
  民諺曰:“二月二,竜擡頭。”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廿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鼕眠的竜,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擡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竜節,又叫竜頭節或青竜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竜神。《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雲:“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竜神。” 人所共知,竜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的圖騰。所以我們自豪地宣稱:炎黃子孫是竜的傳人。千百年來,人們把竜視為帶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竜擡頭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民間一個重要節日了,許多習俗也多與竜有關。實際上“二月二,竜擡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竜形星座、角宿恰似竜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竜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綫上出現,故稱“竜擡頭”。 二月二春竜節由來已久。留下許多風俗。明人瀋榜的《宛署雜記》中雲:“二月引竜,熏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竜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明宮史》載:“初二日……各傢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歲時記》中也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竜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竜鱗,食面者謂之竜須面。閨中停止針綫,恐傷竜目也。”其中一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80年代中葉,在豫北一帶還保留着吃黍米的風俗。二月二早上,傢傢戶戶都要煎黍米糕,群衆稱之年糕,還流傳着這樣的歌謠:“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鬍須燒着了。”中午皆吃“老竜布蛋”。即玉米蛻皮俗稱玉黍米加麵條。 其實,人們關心“竜擡頭”用各種形式進行紀念,根本原因是與農業生産有關係。正如這首民謠所云:“二月二,竜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因為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百姓們通過各種紀念活動,寄托了祈竜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在民間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竜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滿朝大臣都參加春耕生産,足見春耕不誤農時之重要。在北方,二月二又叫竜擡頭日,亦稱春竜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為什麽要“二月二”竜纔擡頭呢?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蘇、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麽希望通過對竜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麽是竜“擡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一鼕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竜擡頭了,意味着竜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一般人對“二月二竜擡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竜擡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恆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一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恆星把這個圓分為28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一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7個宿。對這28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一組,稱之為東方蒼竜。其中角宿象徵竜的頭角,亢宿是竜的頸,氐宿是竜的胸,房宿是竜的腹,心宿是竜的心,尾宿、箕宿是竜的尾巴。在鼕季,這蒼竜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綫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綫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竜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綫以下,衹是角宿初露,故稱竜擡頭。《說文解字》在解釋“竜”字時說:“竜,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竜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一條動物之竜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竜初露頭角,即是竜擡頭。
二月二的發展
  中國遠古對竜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續下來,把竜視為管雨水的動物神越來越明確,所以《左傳》桓公五年說:“竜現而雩”,是說驚蟄以後竜就要出現了,這時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戰國時的地理、神話著作《山海經》中也說,應竜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竜“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於想象中的竜能騰雲駕霧,於是迷信竜能給人帶來祥瑞,來到人間便可以化身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稱為真竜天子。 直接藉助竜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書中提到舞竜求雨的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竜”的舞蹈場面。這些都可以看作後世耍竜燈的濫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禦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傢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嚐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竜擡頭”聯繫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竜擡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竜擡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竜須面”;還要烙餅,叫作“竜鱗”;若包餃子,則稱為“竜牙”。總之都要以竜體部位命名。【二月二的傳說】諺“二月二,竜擡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竜前去播雨。小竜貪玩,一頭鑽進河裏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竜水”,攪渾河水。小竜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竜被擊敗,衹好播雨。其實,所謂“竜擡頭”指的是經過鼕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竜擡頭,蝎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竜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竜,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竜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嚮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竜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竜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竜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竜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傢傢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竜王和玉帝看見。竜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嚮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傢傢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衹好傳諭,詔竜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着:“二月二,竜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竈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竜”的頭銜。吃水餃叫吃“竜耳”;吃春餅叫吃“竜鱗”;吃麵條叫吃“竜須”;吃米飯叫吃“竜子”;吃餛飩叫吃“竜眼”。
二月二的民俗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竜擡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竜頭節、春竜節或青竜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竜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二月二——春餅之竜鱗餅,食面者謂之竜須面。閨中停止針綫,恐傷竜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麵條,婦女還不能操作針綫活,怕傷害了竜的眼睛。《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竜擡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竜頭,意謂竜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傢鹹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竜擡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竜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竜擡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於“二月二竜擡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竜的崇拜、“竜擡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 農歷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間的傳統節日之一,名叫“竜擡頭”,也稱“竜頭節”。“二月二竜擡頭,傢傢男子剃竜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春節前剃頭理發到了二月二,已經一個多月,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二月二竜擡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竜擡頭,傢傢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竜”字,叫剃“竜”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傢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二月二,傢傢人傢接女兒”。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傢,正月不空房。同時還有“出嫁的閨女正月不能看娘傢的燈,看了娘傢的燈死公公”的迷信說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傢。一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傢都接女兒回娘傢。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娛蛤無處藏”。這天,用過年祭祀剩下來的蠟燭點着,照房梁和墻壁,以驅滅害蟲。另外,在這天,孩子們用筷子敲幹瓢,邊敲邊說:“二月二,敲瓢叉,十個老鼠九個瞎。”用筷子敲酒盅說:“二月二,敲酒盅,十窩老鼠九窩空”,以此來驅鼠滅鼠。用白紙條書寫“二月二,諸蟲螞蟻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諸蟲螞蟻直入地”要倒書,然後將其貼在桌腿或床腳上,以避蟲蟻。 “二月二,竜擡頭,大囤滿,小囤流”,用青灰畫糧囤或糧倉,或在門前用青灰畫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大圓接小圓,祈禱豐收,這又是民間一俗。 二月二,有的還有吃食除夕鍋巴和婦女忌用針綫的習俗。據說竜擡頭時動針綫,會傷害竜的眼睛。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傢傢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建國後此俗逐漸淡化。
二月二的食俗
  普通人傢在這一天要吃麵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竜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竜”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竜耳”;吃春餅叫吃“竜鱗”;吃麵條叫吃“竜須”;吃米飯叫吃“竜子”;吃餛飩叫吃“竜眼”。
  吃春餅叫做“吃竜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竜鱗。春餅有韌性,內捲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傢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緑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捲進春餅裏,蘸着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嚮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竜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竜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竜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竜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傢傢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竜王和玉帝看見。竜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嚮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傢傢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衹好傳諭,召竜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饑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嚮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嚮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着蒸豬頭,聽着風趣別緻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製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捲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並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睏,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緑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緑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據說,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傢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傢境貧睏,無法進京赴考,衹得在傢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裏的米不夠吃,又沒菜餚。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裏剝來一把碧緑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緑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並贊不絶口,連問這緑裏夾白的飯是怎麽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二月二在各地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山西省】傳說中,農歷二月初二是萬物復蘇的日子。二月二,竜擡頭。是山西民間普遍流傳的不成節日的節日。在山西,老百姓都習慣於在這一天理發,農村則是剃頭,藉以去掉昔日的穢氣,迎接來年的興旺。一般農村,在二月二時,總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餃子,吃麻花,吃煎餅。
  【西北】二月二在西北,山東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每年春天的開始。
  【東北】二月二在東北,吉林、遼寧、黑竜江、內蒙古東北部,吃豬頭肉、理發、發鞭炮。
二月二的詩詞
  農歷二月二日感懷
  劉小烽
  此日竜擡頭1,
  擡頭竜見喜。
  南屏藉東風,2
  萬裏波濤起。
  註:1.竜擡頭:農歷二月二日為民問竜擡頭節。
  2.南屏藉東風:《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諸葛亮在南屏山築七星壇作法,藉來東風,因此而使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火燒赤壁,大勝曹軍。
  節日迎竜活動;冀中地區,農歷二月初二,又稱二節二,有“竜擡頭”之說。是日清晨,村民爭先恐後擔水引竜。有誰傢先把竜引到傢,誰傢莊稼長得好之說。另外,還有拍炕頭、打旮旯、忌早飯吃粥之習俗。
  二月二的傳說
  武則天稱帝之後,大唐天下一夕姓武。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自稱周武皇帝。這在中國封建史上是一次革命,婦女從“三從四德”的閏闈中走上至高無上的寶座,對封建傳統無疑是一個震憾。傳說中講,武則天做天子,惹怒了玉皇大帝(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男人篡位合乎天理,女人卻不行,連天帝也怒了。這實在可以看出男尊女卑是如何根深蒂固)。玉皇傳命太白金星,叫他通知四海竜王,三年不得降雨人間,以示對武後的懲罰(群主和神祗們為了自己的尊嚴和利益,總是將無辜的百姓作為無謂的犧牲品。三年無雨,誰苦?百姓苦!能叫武後餓肚子嗎?能叫權臣富豪餓肚子嗎?)四海竜王按照玉帝的命令,不但莊稼保不主,老百姓吃水都有睏難了。司管天河的玉竜見生靈塗炭,萬民悲愴,動了惻隱之心,不顧玉帝的命令,决心拯救人間大衆,在天河裏喝足了水,布雲施雨,普降甘霖。玉竜救了萬民,但惹惱了玉帝。玉帝對竜說,待至金黃色豆開花,方放他出去。
  天下百姓,感激玉竜拯救之恩,决心想法子救出玉竜,便約好天下各處人傢,都在二月初二這天爆炒金黃的包𠔌米子。玉竜見此情景,靈機一動,嚮天呼叫太白金黃色星,說:“金豆開花了,放我的時候到了,你還敢違抗玉帝聖旨不成了”太白金黃色閣下嚮人間一看,果然遍地金豆開花,於是信以為真。便放玉竜。此後,為了紀念敢幹違抗天旨普救萬民的玉竜,每逢二月二,人們就爆炒金豆。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竜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竜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着"二月二,竜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關於“春竜節”的兩種傳說。
  一種說法:“春竜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竜王,三年內不得嚮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竜王聽着民間人傢的哭聲,看着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絶,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竜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竜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竜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傢傢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竜王擡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嚮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傢傢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衹好傳諭,詔竜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第二種說法:“二月二,竜擡頭,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靂一聲驚天地,怎知竜王心裏愁。在這泥土氣息濃郁的童謠裏,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東海竜王生了三個竜子,就缺一個竜女。竜王想,要是再有個公主,兒女雙全,那該有多好啊!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就給竜母吃了一料仙丹,不久,竜母就懷孕了。第二年二月二,竜母果然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兒。小公主一天天長大了,對竜宮的生活厭倦了,渴望到人間去尋找真正的幸福。竜母知道女兒的心,她勸公主說:“孩子,竜宮裏無憂無慮,要什麽有什麽,為什麽要到人間去呢?”竜女說:“竜子竜孫們衹知道吃喝玩樂,我一定要到人間去,尋找真正有樂趣的生活。”竜母見女兒决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竜宮,還給她帶了一個錦囊。竜女依依不捨地告別母親,飛過九十九條河,越過九十九座山,來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裏望了望,衹見遠遠地都幹裂着嘴巴,莊稼都低垂着頭,太陽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遠處,一個青年在田裏吃力地勞動,公主走過去,問道:“這麽旱的天,你種地會有收穫嗎?”農夫苦笑着說:“有什麽辦法呢?傢裏的老母親還靠我養活呢!”竜女很同情他,從錦囊中取出幾粒紅豆,嚮地裏一撒,一會兒,田裏就升起厚厚的濃霧,幹枯的禾苗泛出了緑色。農夫一看趕忙嚮她行了個禮,說:“仙姑,這兒方圓幾百裏都遭了大旱,還請仙姑救一救窮睏的百姓。”竜女非常感動,她想,他真是個好人,一心想着別人。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她從錦囊裏抓了一把紅豆拋上天,頓時電閃雷鳴,一場大雨酣暢地下了下來。雨過天晴,山青了,莊稼緑了,人們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夥子感激地嚮姑娘道謝,公主臉上飛起了紅雲,說:“不用謝我,衹求我倆百年合好。”小夥子聽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領回傢。再說公主離宮出走的事被竜王知道後,竜王非常惱怒,還不讓竜母去看女兒。竜母天天想念女兒,每年陰歷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擡起頭來嚮女兒離開的方向痛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她的眼淚化作了春雨。”
民俗與節日
  【二月二竜擡頭的由來】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竜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竜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着“二月二,竜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竜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傢傢戶戶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傢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竜”。這一天,傢傢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竜頭”、“吃竜膽”、“金豆開花,竜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明代已見此俗。瀋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為竜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竜回。”明人於奕正、劉侗《帝京景物略》捲二,春場記載:“二月二曰竜擡頭,煎元旦祭餘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竜,蟲不出也。”竜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其崇高的地位,古時認為竜是天子的象徵,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竜擡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竜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
  【二月二竜擡頭的傳說】
  農諺“二月二,竜擡頭”,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竜前去播雨。小竜貪玩,一頭鑽進河裏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竜水”,攪渾河水。小竜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竜被擊敗,衹好播雨。其實,所謂“竜擡頭”指的是經過鼕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竜擡頭,蝎子、蜈蚣都露頭。”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竜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竜,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竜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嚮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竜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竜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竜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竜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象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傢傢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竜王和玉帝看見。竜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嚮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傢傢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着:“二月二,竜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竈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竜”的頭銜。吃水餃叫吃“竜耳”;吃春餅叫吃“竜鱗”;吃麵條叫吃“竜須”;吃米飯叫吃“竜子”;吃餛飩叫吃“竜眼”。
   這一天,其它習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竜擡頭,竜不擡頭我擡頭。”起床後還要打着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不動針綫,怕傷了竜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傷了竜皮,等等。
   從科學角度看,農歷二月初二還是“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閑,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竜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據說,這一天如果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了
  春餅
    春餅是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
包含詞
二月二日二月二春
二月二春餅心期二月二
明朝二月二二月二十二
二月二十九日二月二竜擡頭
二月二日大雪二月二日即事
二月二吃粑粑西湖二月二十日
十二月二十六日二月二日夢中作
二月二十四日作十二月二十日作
二月二十九日作二月二日席上賦
二月二日遊洛源二月二日新雨晴
二月二日聖燭節二月二日江上行
二月二日壽玉林十二月二十二日
藥王山二月二廟會二月二十四日即事
丙辰二月二日喜晴二月二日東屯感懷
二月二十五日醉吟十二月二十三日作
二月二十六日晚雨西安衆邦二月二商務酒店
壬申十二月二十八夜雷二月二十八日禱雨竜湫
十二月二十六夜聽雨閏二月二十日遊西湖
二月二十九日雪三首二月二日阻風呈風行
二月二十一日贈沃令二月二十四夜賦梅花
十二月二十一日迎春二月二十日再鎖宿四絶
十二月二十七日趨溪十二月二十六日趨府
乾隆五十九年二月二鷓鴣天十二月二十二日
二月二十六日夜大雷雨沁園春二月二日壽玉林
二月二日遊江會寶歷寺戊午二月二十四日會碧
連年二月二日出都門二月二十日盧姊生辰
二月二十三日夜鬆軒作天復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二月二,吃粑粑己未十二月二日緻齋惠照
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聽二月二十七日祭風師歸道中作
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復用韻二首紹熙癸醜二月二十六日蔣助教言正招遊陽華婆娑岩下薄暮乃歸得詩五絶以紀其事
二月二日夜夢遊瀋氏園亭二月二日夜夢與客並馬行黃河上息於古驛
二月二十九夜大雪三首初食大原生蒲萄,時十二月二
得三七捨侄書云二月二十五日同族人至湖山賞海棠花枝繁麗宛如神仙窟宅感而有作二月二日遂寧北郊迎富故事
二月二十日領客登介亭分韻得梅字二月二十八日立春次韻王山長俊甫
二月二十日立春係癸巳歲予年已六十七白劉唱和有雲共把十千沽一鬥相看七十欠三年因此遣興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筆古體
乙未十二月二十四日立丙申春予忝七十二月二十四日雪蓋予三年於淮纔見此耳時東師授淝水捷書西來走筆呈趙公藉官奴與幕友一醉
壬寅立春在辛醜十二月二十九日歸□□□三宿沁園春(二月二日壽玉林)
滿江紅(戊午二月二十四日會碧_·,三用韻)二月二十六日蔡叔庸至剪燭聽雨
二月二十三日華亭小泊二月二十七日病後始能扶頭
二月二十四日西樓觀雪二月二十七遊仙洞次壁間韻
田傢以二月二日晴雨占𠔌價枕上口占二月二十一日見雪於籍溪
庚辛二月二十二日宿齋省中二月二十四日問潭孔昭疾見庭下雨中花雲木芙蓉也楚詞雲搴芙蓉兮木末言芙蓉水花不在木末也
二月二十四日至魏塘七首魏塘荒僻春來無雜花一枝可慰逐客二月二十六日見籬外桃花盛開如爍紅霞因為絶句一首
淳熙乙未春予有桂林之役自湘潭往省先塋以二月二日過碧泉與客煮茗泉上徘徊久之二月二十六日旦聞東堂啄木聲忽記作福昌尉時在山間環捨多老木臘後春初此鳥尤多聲態不一今琵琶箏中所效既不類又百不得一二雲
二月二十一日東園桃李未開有感二首己卯十二月二十日感事二首
二月二十日野步城南晚與吳伯承諸友飲裴臺分韻得江字二月二日遊寶歷寺馬上作
淳熙已酉二月二日皇帝登寶位鎡獲厠廷紳輒成歡喜口號十首十月二月二日晚同嚮景先閱江船忽雨作從教授假蓋繼以詩來次韻
二月二十五日行次渭原走寄熙帥範巽之二月二十五日登裴臺坐上口占
二月二十九日早離廣德大雨日午晚晴又雨宿黃蘖坊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許夜來初不覺也
二月二十八日周提宮葉緻政樓司理過訪錦園二月二十四日楊廷秀郎中諸友約遊西湖佘以小疾不至分韻得子字
二月二十一日何司業集客於張園玉牒給事命予賦詩紫微捨人左史捨人亦以見委因成七言十韻一首二月二十七日立春夜不寐
二月二十三日南雄解舟二首二月二十四日,寺丞田文清叔及學中舊同捨諸丈拉予同屈祭酒,顔丈幾聖學官諸丈集於西湖,雨中泛舟。坐上二十人用"遲日江山麗"四句分韻賦詩,餘得"融"字呈同社
二月二十七日大雪中過吉水小盤渡西歸三首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
二月二十六日雨中熟睡至晚強起出門還作此詩意思殊昏昏也二月二日曉夢會於廬陵西齋作寄陳適用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懷簡所思者出官經硤石縣(天復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二月二十三日作,兼呈晦叔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卜算子(二月二十六日夜大雷雨,枕上作)鷓鴣天(十二月二十二日)
減字木蘭花(許侍郎奕碩人生日十二月二十二日)丙寅二月二十二日撫州如歸館雨中有懷諸朝客
二月二日宴中貽同年封先輩渭二月二十四日夜大風異常
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書報已取安康襄陽路將至九江矣悲喜交懷作長句木蘭花(十二月二十日盧姊生辰)
臨江仙(二月二十二日錦薫閣賞花)鷓鴣天(十二月二十二日與許幹譽賞梅)
憶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鬆軒作)木蘭花(二月二十六日晚雨,集客湖上)
浣溪沙(連年二月二日出都門)二月二十七日病起行花下聞春禽有感
二月二日太常緻齋晨起呈景仁次道二同捨群玉殿十二月二十三日錫宴
二月二十六日出郊訪無畏詩禪暮歸奉寄代上傅帥十二月二十三日生辰
二月二十一日枕上聞鶯時霖雨之後二月二日臘祭前一日緻齋惠照清叟察言觀色院三絶
丁酉二月二十日同部中諸公遊下竺禦園坐枕流亭觀放閘桃花數萬點隨流而下繼至集芳亦禁峑也海棠滿山鬱李繞檻殆不類人間世明日入部而桃花數枝伶俜窗外未時內直則海棠鬱李各一株方開遂賦二二月二十六日攜傢遊青原歸入陽園酴醾盛開誦子中兄攡雲搖碧露繁星之句賦此詩
二月二十二日葛守送羊羔酒戲占小詩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二月二日遊江會寶歷寺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佈的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初食大原生蒲萄時十二月二
二月二十四日寺丞田文清叔及學中舊同捨諸丈拉予同屈祭酒顔丈幾聖學官諸丈集於西湖雨中泛舟坐上二十人用遲日江山麗四句分韻賦詩餘得融字呈同社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二月二日遊江會寶歷寺
臨江仙二月二十二日錦薫閣賞花二月二十二日錦薫閣賞花
木蘭花十二月二十日盧姊生辰鷓鴣天十二月二十二日與許幹譽賞梅
二月二十二日與許幹譽賞梅木蘭花二月二十六日晚雨集客湖上
浣溪沙連年二月二日出都門憶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鬆軒作
壬寅立春在辛醜十二月二十九日歸三宿壬寅立春在辛醜十二月二十九日歸
滿江紅戊午二月二十四日會碧三用韻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復用韻二首
卜算子二月二十六日夜大雷雨枕上作減字木蘭花許侍郎奕碩人生日十二月二十二日
許侍郎奕碩人生日十二月二十二日二月二十三日作兼呈晦叔
出官經硤石縣天復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