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巨鬣狗
  說起鬣狗大傢一定都很熟悉,說起鬣狗類的演化及其重要成員,大傢也一定知道一些,(不清楚的朋友,請速閱菊石的“繁榮一時——鬣狗類”專貼),這其中有一類成員最引人註目,而資料又最為零亂,使得它們被籠罩着一層神秘的迷霧,它們就是大名鼎鼎的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被冠以鬣狗的名稱,巨鬣狗的身形可與它的那些“親戚”們大不相同,其體形龐大甚至超過現今非洲雄獅,稱其為巨鬣狗真恰如其分!這次我主要想對巨鬣狗生態方面進行一些探討,並結合王曉鳴先生文章中的一些論點進行深化,望大傢喜歡。
  閭春暉
  首先,由於本人資料匱乏,關於巨鬣狗的起源及其在鬣狗傢族演化譜係中的位置,還不怎麽清楚,故本文不予以重點討論,但也希望藉此得到大傢的幫助。
  ps:我觀近期鬣狗的分類譜係又有變化,中鬣狗屬已徹底獨立出鬣狗科(hyaenidae),它們與異鬣狗(allohyaena)、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一起組成了中鬣狗科(percrocutidae)。
  鬣狗類演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衹繁盛於舊大陸,其唯一通過白令陸橋“入侵”過北美大陸的豹鬣狗(chasmaporthetes)雖擁有強大的雙齶,依然是很快滅絶。巨鬣狗當然也不例外,目前它們的化石僅僅發現於歐亞大陸及北非,尤其是在中國的山西、陝西、寧夏、河北等地區,都發現過相當豐富的巨鬣狗類動物化石和遺跡,而最近甘肅和政地區發現的巨鬣狗更是被業界格外關註。
  關於我國甘肅和政地區生活過的巨鬣狗的習性,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王曉鳴先生的一篇文章對其作了一定程度的推測,王先生文章中的主要觀點歸納如下:
  巨鬣狗主要生活在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及北非,那時候舊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正經歷着一個氣候逐漸變化的時期,隨着天氣漸漸變冷變幹,植被普遍由森林嚮草原轉化。與開闊草原相適應的草食動物乃至捕食它們的食肉動物都逐漸傾嚮於嚮奔跑型方向演化,象短劍虎和古獅類在非洲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可就在這個時期,為什麽會突兀般出現了象巨鬣狗那樣的大型個體呢?
  發現於國內外的巨鬣狗頭骨化石
  巨鬣狗頭部復原圖----西班牙畫傢(m.anton)的作品,可惜不清楚,哪位有好的復原圖望能貼上來。
  英國生態學家卡邦(c.carbone)等最近發現,現代食肉類哺乳動物捕獵方式很大程度取决於其體重。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小型食肉獸類,一般體重在21公斤以下(不超過一隻中等大小的傢犬),其獵物一般比自己小得多,例如老鼠、兔子、小羚羊、鳥類等等;而另一類大型食肉獸,即體重超過21公斤(包括獅、虎、豹、狼、鬣狗等),它們通常都選擇比自己大得多的草食動物作為自己的獵捕對象。所以,現今自然界食肉獸類好像有個20公斤左右的關坎,超過這個體重的食肉動物就一定要與比自己重得多的素食動物較量啦。
  所以自然法則常迫使素食動物變得碩大無朋以抵擋掠食動物的進攻,反過來,素食動物體形的增大也不斷刺激着食肉動物發生着改變,其改變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爪、犬齒的不斷進步,出現了劍齒貓科、獵貓科動物,其二就是體形也相應變大,象牛鬣獸類、巨型短面熊等等,本文的主角巨鬣狗類的出現大概也屬於這一點。
  根據我國學者的推算,甘肅和政地區的巨鬣狗體重可達210到240多公斤,是現代非洲斑鬣狗體重的四倍,比現代非洲獅重六、七十公斤,如果現代獅子與巨鬣狗站在一起,就好像普通人與籃球隊運動員並列一般。與其它鬣狗類“親戚”一樣,巨鬣狗也擁有強大、粗壯地上下頜及前臼齒,可輕易咬碎獵物的骨骼。那麽這樣的巨鬣狗們的捕食對象是什麽呢?加拿大著名生態學家辛剋萊爾(a.r.e.sinclair)等的最新研究表明,現代非洲大型食肉獸類與其捕捉對象的體重比為1:3或更高一點。例如,60公斤重的斑鬣狗可以捕殺210公斤重的成年斑馬,而150公斤重的獅子則可扳倒450公斤重的非洲野牛。如按這個比例,210公斤以上的巨鬣狗應可以捕捉600公斤以上的食草動物。讓我們看看,和政地區與巨鬣狗共生的哪些食草類屬於這個範疇。
  最接近這個體重恐怕是和政的幾類長頸鹿了,如古麟、薩莫獸、山西獸等,此外利齒豬等也比較合適,但問題是,這些動物都比較機警,按照和政巨鬣狗的體形要悄然接近這樣的獵物怕不容易。在和政地區,大而行動遲緩的草食動物還有犀類和象類,但不管是大唇犀還是無角犀,體重都大大超過1噸,其堅硬的皮甲和體魄,足以讓任何食肉類猶豫。而和政最普遍的四棱齒象,其成年個體更是超出巨鬣狗所能應付的能力,(當然,年老的個體或幼崽應在巨鬣狗襲擊的考慮之內)。此外,體重雖然是搏鬥獲勝的基礎,但搏鬥衹是捕獵過程中致死對方的最後一幕,而緊追獵物的能力纔是捕捉獵物的關鍵,而巨鬣狗過於沉重的體形會直接影響其奔跑速度和急變方向的能力。因此,巨鬣狗是否是積極的捕食者很值得懷疑。現代食肉獸中,個體越大就越容易搶占其它動物的食物,所以依仗其超大體型來搶掠同時代其它食肉猛獸的獵物倒說不定是導致巨鬣狗出現的主要原因。試想巨鬣狗們炫耀其兇悍的體魄和大鉗子般的上下頜時,誰又能不退避三捨呢?(以上為王先生文章中主要觀點)。
  與巨鬣齒獸剪刀般的上下頜相比,巨鬣狗的上下頜骨結構更像一把大鉗子
  我個人覺得,強搶獵物確實很可能是巨鬣狗生活中的主要活動。我們將視野回搠到中新世晚期的甘肅和政地區,看一看當時食肉動物中哪些會受到巨鬣狗的騷擾。那時和政地區主要活動的貓科動物是後貓與短劍虎類,其中後貓體形較小,常活動於灌木叢地帶,襲擊古麟、和政羊等作為獵物,它們是一類類似於現今豹類的貓科動物,對於巨鬣狗的出現,自然衹有退縮的份,但它們行動詭秘,可能還會藏匿食物,故巨鬣狗從後貓處得手的機會應不多。而短劍虎則不然,幾衹一起活動的短劍虎憑藉同樣強健的體魄以及能在搏鬥中給對手造成嚴重傷害的劍齒,是决不會將獵物拱手讓給巨鬣狗的,(除非巨鬣狗是成群活動,此還有待考證)。犬形動物中的大型類型犬熊和半熊當時在和政也很常見,犬熊擁有強大的牙齒及頜骨結構;而半熊則有着強健的四肢,尤其比較適合草原生活,在中新世後期半熊已基本排擠犬熊類,成為熊類中最普遍、最成功的種屬,但要把它們從獵物身旁趕開,恐也非易事,因為成年半熊的體重與巨鬣狗相當,所以巨鬣狗強搶的主要對象不在它們,而在於是其“同族親戚”,當時各類鬣狗正昌盛於歐亞大陸,是數量占優的獵食兼食腐動物,對於它們的獵物也罷;得到的動物屍體也罷,巨鬣狗當然從不會拒絶去奪走,因為超大型的體型保證了這一點的奏效,這也就是巨鬣狗出現並不斷增大的原因。
  當然,我們並不能完全排除巨鬣狗是積極捕食者的可能性,因為在中新世晚期的和政地區,也存在着一些適合巨鬣狗獵殺的目標。例如豬類,除王文中提到的丘型齒利齒豬和弓頜豬這些行動迅速的豬類外,和政還生活着脊型齒利齒豬和庫班豬這樣的大傢夥,特別是庫班豬類,其體大如河馬(500到800公斤),是真正的“豬中巨物”,衹有體魄健碩異常的巨鬣狗纔可能對之造成威脅。此外,鏟齒象、西班牙犀那時也很多,它們面對巨鬣狗群時,恐怕也很難不拋下一些病殘、幼體逃命,不過這也是一種推測。
  正如對巨鬣狗起源不清楚一樣,對於其逐漸滅絶的原因我們也無從得知,衹能有待於國內外學者們對其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才能真正揭開巨鬣狗躲在迷霧後的生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