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 金庸人名 : 名人 > 湯和
目錄
湯和
  (1326—1395年),字鼎臣,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傢。
  湯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後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升千戶;寫信邀請朱元璋參加義軍,後隨朱元璋下采石(今安徽當塗西北)、太平(今安徽當塗),功升統兵元帥。其後又下金壇、常州,以功晉升御史大夫。洪武元年(1367年,亦為元至正二十八年)十月任徵南將軍,與吳禎討方國珍,方國珍率部下乘海船逃跑,廖永忠自海道截擊之於盤嶼(今定海盤峙島)。十二月,方國珍投降。浙東悉定。同年又自海道攻取福州,進軍閩中,陳友定留兵二萬守福州,自領精兵守延平。洪武二年正月,湯和、廖永忠等進攻延平。圍城十日,城破,陳友定自殺未果,執送應天處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晉封為中山侯。
  洪武四年(1371年)拜徵西將軍,率廖永忠、楊璟等部由瞿塘趨重慶,大軍進至重慶,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從徐達北伐,伯顔帖木兒降。晉封為信國公。
  洪武十八年(1389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山到沿海防備倭寇,選浙東民五萬八千餘人戌守,使倭寇不敢輕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無法講話,見到朱元璋時,嘴角留着涎水,支撐着嚮他行禮。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詳細介紹
  湯和自幼與朱元璋為同鄉好友,並推薦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後以功授千戶。十四年,在滁州擊敗元軍,升管軍總管。次年,從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縣),渡長江,剋太平(今當塗),俘元義兵元帥陳野先。十六年參加集慶之戰。後從徐達攻鎮江(今屬江蘇),升統軍元帥。二十四年,遷平章政事,率師援浙江長興,與諸將擊敗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俘士卒8000,解圍而還(參見)。二十七年九月,從徐達剋平江(今江蘇蘇州),執張士誠。十月,充徵南將軍出兵浙江,迫方國珍乞降,得士卒2.4萬、海船400餘艘。浙東悉定,遂與副將軍廖永忠率舟師自明州(今浙江寧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連敗元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剋延平(今南平),俘陳友定。八月,以偏將軍從徐達西徵,自山西渡黃河,入潼關,圍慶陽(今屬陝西),俘斬元將張良臣。三年,以右副將軍從徐達徵漠北,俘北元親王、國公以下8.6萬餘人,迫元將擴廓帖木兒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乘勝平定寧夏,追逐北元軍至察罕腦兒(今內蒙古太僕寺旗東南)而還。封中山侯。四年,任徵西將軍,率水師溯長江進攻四川,在徵虜前將軍傅友德部陸路配合下,剋重慶,迫夏政權首領明升出降,夏亡。此後,數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屬陝西)等地練兵、築城、備邊,屢敗擾邊的北元兵,迫北元將伯顔帖木兒乞和。十一年,封信國公,參議軍國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將軍徵漠北,獲北元平章別裏哥、樞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徵蠻將軍,平息貴州思州(今岑鞏)、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還師,得悉朱元璋欲解諸將兵權,自請解職歸裏。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餘戍守,倭寇不敢輕犯。二十一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葬於今蚌埠東郊曹山,名湯和墓。
  湯
湯和民間文化藝術節
  舉辦類似的活動,寧村已經停了10年(1994-2004),每次一活動將會連續3年,這是傳統。最近一次湯和文化節,於公元2009年9月3日(農歷七月十五)於溫州永強。為紀念“湯和公”誕生683周年。
  我很佩服寧村人,他們為我們永強獻上了一份‘文化大餐’,雖然不夠有些人的‘品味’,但起碼這適合我們大部分的永強人,特別受我們的前輩們歡迎。在永強這地方,政府有為我們農民修建什麽文化中心嗎?就算是在溫州,我們的文化娛樂也是空白。
  寧村人自籌資金,無償的付出,他們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排練節目,我看過,一次我姑姑讓我給他們錄音排練用。他們很認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都很開心,樂此不疲。這總比某些人晚上撲剋麻將好吧。
  ……不管怎樣說,一個村能拿出這樣的一臺大型的大型節目很不容易,所以寧村人是好樣的!!
湯和墓
  湯和墓古跡園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東郊曹山。這座墓室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開國大將湯和的。
  墓室是依山傍水的大型磚石建築,墓前有衆多石雕群像,石雕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馬、羊、獅、武士,粗獷而又流暢。
  現在是蚌埠市著名的風景名勝,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百科大全
  Tang He
  湯和
  明開國功臣、著名將領。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幼孤,習騎射,頗饒智略。元至正間投身郭子興軍中,升千戶。後委身事朱元璋,從之渡江,下采石(今安徽當塗西北)、太平(今安徽當塗),取溧水、句容(今均屬江蘇)。又以取鎮江功升統兵元帥。其後,下金壇、常州、無錫、平江(今江蘇蘇州),以功晉升御史大夫兼太子諭德。尋拜徵南將軍,討方國珍。國珍降,浙東悉定,接着進軍閩中,拔延平,執陳友定。朱元璋稱帝後,又取懷慶(今河南沁陽)、澤(今山西晉城)、潞(今山西長治)諸地,拔河中(在今山西永濟縣西蒲山鎮),平關隴,定寧夏(今寧夏銀川),以及徇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皆以功居諸將先,晉封為中山侯。洪武四年(1371)拜徵西將軍,入重慶,平明玉珍。次年從徐達北伐,其後屢戰獲勝,進兵延安,迫使伯顔帖機乞降。十一年晉封為信國公。他雖功高而益恭畏,十八年急流勇退,即請乞骸骨還鄉裏,深合明太祖朱元璋意,為賜第鳳陽。既而倭寇上海,帝令巡視山東濱海,度浙東西地,建衛所城池五十九,選浙東民五萬八千餘人戌守。次年,閩中並海城工竣,乃還報命,請還居新第,賜賚極厚,許每年一朝京師。二十三年以疾失音。二十八年八月卒。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王其榘)
相關詞
歷史文化名村湯和海濱永強寧村中華姓氏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