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 大話2NPC : 中國 >黑竜江 >哈爾濱 >哈爾濱小區 > 長安城
顯示地圖
目錄
分為長樂宮和未央宮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分佈占全城面積的2/3。城東南部為長樂宮,漢高祖時曾為視朝聽政之所,惠帝以後為太後之宮,占全城面積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宮為朝會之所,占全城面積1/7,其前殿規模宏偉,殿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現高約15米。未央宮北闕附近有貴族邸宅,即所謂北闕甲第。桂宮位於未央宮北,西隔城墻與建章宮相望。平面長方形,周長5300米。桂宮之東有北宮,長樂宮北又有明光宮。長樂、未央二宮之間建有武庫,平面長方形,內設7座庫房,庫房以夯墻隔成若幹間,放置木質武器架。已發掘出武器架石礎及銅鐵兵器、鐵鎧甲等。
城內商業
  城內工商業區集中在西北隅的橫門大街兩側,據文獻記載共有九市。這一帶發現有許多錢範、陶俑,說明當年曾有作坊。
  居民區在城東北隅宣平門附近。文獻記載,長安有閭裏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漢平帝時,人口達24.6萬餘。實際考古勘查確認的居民區,面積過於狹小,估計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宮規模宏偉,已勘查出位置和範圍。城西南至東南一帶為上林苑,內有離宮別館數十處。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傢宮苑,昆明池是為訓練水軍而開鑿,又可解决長安城水源不足問題。南郊則有明堂、辟雍、靈臺和王莽九廟等禮製建築。
  漢長安城主要由皇傢宮室及其附屬設施構成,突出表現了為帝王、貴族、官僚服務的性質,反映了中國早期都城的特點。新莽以後,宮室、城門、武庫先後被毀。其後歷代雖有營造修飾,但未能恢復西漢盛況。
  唐長安城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後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局部修建和擴充。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天祐元年(904)朱溫挾昭宗遷洛陽,毀長安宮室民居,唐長安城遂為廢墟。該城遺址在今西安市區及近郊。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進行正式勘查與發掘。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
  廓城內有南北嚮大街14條,東西嚮大街11條。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於全城中軸綫上,寬達150餘米,是今北京東西長安街寬的兩倍。其他通城門的大街也多寬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錯的大街將廓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裏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朱雀大街兩側的四列坊面積最小,衹設東西兩個坊門,坊內有橫街。皇城兩側諸坊面積最大,四面開門,內置十字街。當時繼承了北魏洛陽城的軍事管製制度,坊門有兵把守,早開晚閉。廓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稱都會,西市稱利人,各占兩坊之地。市內設“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鋪。文獻記載西市附近集居了許多中亞和西亞的“商鬍”、“鬍客”,其西南相鄰的崇紅坊,還設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當時這一帶為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唐貞觀後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於太極宮東北的竜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竜朔三年(663)後這裏成為主要朝會之所。玄宗時又於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遊覽區麯江池,將風景區與都城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創舉。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裏坊製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采用中軸對稱佈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設置了封閉式皇城以處府衙,封閉式裏坊控製居民。其居民區占城內面積7/8,為人口的集中與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長安城的規劃佈局,對東亞一些國傢的都城産生過重大影響。
  隋唐兩朝,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長安城內又坊、有市,坊是住宅區,市是商業區,市坊分開。市有兩個,東市和西市,東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武則天時,於洛陽引漕渠開新潭,使船進入市內,史載洛陽“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
  唐代的長安城很大,面積比明清時的北京城還大24平方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最寬的街道有220米,東市的街道寬15米左右。西市內東西嚮和南北嚮各有兩條街將市內劃分成9個區,每區四面都有街道,各種行業的店鋪臨街而開。一般的店鋪鋪面衹有2小間,大的也不過3間。從出土的遺物看,西市有飲食店、珠寶店等,還附有用於加工的手工業作坊。
  唐末長安城被毀後,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長安廓城與宮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襲,為京兆府城。元代為奉元路城。明洪武年間改稱西安,置秦王府,並嚮東、嚮北擴展面積約1/3。穆宗隆慶年間,又在夯土城垣外側包砌了青磚。明西安城平面長方形,周長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百科大全
  Chang’an Cheng
  長安城
  Chang’an City
  中國隋唐時代按規劃建造的都城,位置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城始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因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曾封為大興公,故命名為大興。隋亡唐興,仍定都於此,改名長安。唐初曾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修建。因始建於隋,建成並興盛於唐,故一般稱為隋唐長安城
  城址 西周、秦、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朝代曾在長安城一帶建都。隋統一全國後,因原漢長安城宮殿破壞嚴重,官署民居混雜,城內用水不足,决定在原漢長安城東南另建新城。隋開皇二年,隋文帝命左僕射高穎任總裁,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愷製定規劃。當年六月動工,先修築城墻,開闢道路,建造宮殿,然後修建坊市,到第二年三月已初具規模。
  規模 據文獻記載,隋初大興建城時的規模為外郭東西18115步,周圍67裏。從1957年起,經多次勘察查明,城墻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周圍長36公裏,同文獻記載接近。城內面積約84平方公裏,為現存明清長安城的7倍。唐初在城北竜首原建大明宮後,城市面積為87平方公裏,城北尚有廣阔的禁苑。據宋《長安志》記載:城內長安、萬年兩縣共有8萬戶,其中包括人口衆多的許多貴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廟的僧道,教坊的舞伎、樂工,再加上常駐軍隊約10萬人,總人口將近100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
  唐長安城復原示意圖
  總體佈局 隋唐長安城的佈局受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的影響,將宮城、皇城和居住裏坊嚴格分開,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傳統,采用中軸綫對稱佈局。宮城位置居中偏北,設置官衙、官辦作坊和倉庫、禁衛軍營房等。宮城南面為皇城。皇城內左有太廟,右有太社。皇城外東、南、西三面為居住裏坊,北面為禁苑。
  道路係統 為嚴格的方格網狀,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其中通嚮城門的幾條主要幹道,十分寬闊,如在中軸綫上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居住裏坊內的道路為十字形或一字形,寬約15~20米,與全市性道路分為兩個係統。同東城墻平行築有夾城,夾城內為皇帝專用道路,可通興慶宮和城東南的芙蓉池(後改名麯江池)。
  裏坊製 全城劃分為110個坊,以朱雀大街為界,東歸長安縣管轄,西歸萬年縣管轄。坊有4種規模,最大的約80公頃。有些坊內有大府第和大寺廟。坊四周築有坊墻,大都開4個坊門,朱雀大街兩側的小坊衹開東西兩個坊門。三品以上的貴族官吏纔許在坊墻上開門。裏坊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日出開坊門,日落時擊鼓閉坊門。
  市場設置及其他 長安城在朱雀大街兩側,東西主幹道南,設置東市和西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面積各約100公頃。市內有井字形街道,寬14~16米。市中設肆和行,按行業集中。兩市都有外國商人(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居多)開的店鋪。全城河道分東西兩區,通宮城和禦苑,又與東西兩市溝通,便於商品運輸。城外渠道經渭河入黃河,便於漕運。街道兩旁植行道樹。
  影響 隋唐長安城是按規劃在平地上建造起來的大城市。城墻和道路的方向為正南北、正東西,直角相交,反映了當時先進的測量技術。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規劃對當代和後世國內外的都城建設規劃有較大影響,如渤海國上京竜泉府、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西)、平安京(今京都)等均模仿長安城的佈局。
  (董鑒泓)
近義詞
長安城
相關詞
宮殿大明宮唐代楊鴻勳建築遺址經濟放生池貿易
包含詞
唐長安城漢長安城長安城村
長安城郊長安城西長安城東
長安城堡泰富長安城西漢長安城
觀長安城圖西聞長安城乃在長安城
長安城中央卻到長安城一到長安城
西遊長安城寄嚮長安城長安城社區
如在長安城西望長安城虛住長安城
長安城藥店唐長安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
長安城裏商人長安城雜貨店長安城引路人
長安城哈爾濱隋唐長安城遺址長安城中月如練
長安城中百萬傢長安城中賊毛起長安城中足年少
長安城堡大酒店長安城裏太平人長安城中花片飛
長安城頭頭白烏長安城連東掖垣漢長安城遺址研究
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漢長安城遺址陳列館西安長安城堡大酒店
陝西西安漢長安城遺址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陝西漢長安城陶俑官窯窯址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君不見長安城北渭橋邊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