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 廣西 >南寧 >南寧市區 > 廣西民族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廣西民族大學聯繫方式校址:中國廣西南寧市大學東路188號
  郵編:530006廣西民族大學投訴電話南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771-5516551
  廣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71-5529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廣西民族學院創辦於1952年3月19日,原為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廣西分院,1953年改稱廣西省民族學院,1958年定名為廣西民族學院,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準我校更名為廣西民族大學
  
  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得到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關懷。1958年在南寧人民公園,毛澤東主席接見學校各族師生代表;1990年11月,江澤民總書記在溫傢寶等領導人的陪同下到學校視察,對學校的辦學成績和校園環境給予充分肯定和贊揚;2001年3月,鬍錦濤同志出訪東南亞三國時,親切接見了學校在越南、老撾講學、留學的師生代表;朱德、陳毅、阿沛·阿旺晉美、賽福鼎、李鐵映、尉健行、司馬義·艾買提、陳至立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先後到學校視察指導工作。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極為重視民族高等教育事業,將學校確定為自治區重點建設的五所高等院校之一,並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國傢民委對學校實行共建;自治區黨委在《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辦好省部共建的廣西大學和廣西民族學院”。
  
  學校1993年獲中組部、中宣部、國傢教委黨組“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普通高校”稱號,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單位”稱號,先後2次榮獲國務院和國傢民委“民族團结進步模範單位”稱號,多次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民族團结進步先進集體”稱號。1998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3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良好”等級。
  
  學校已經發展成為規模較大,學科門類較齊全,師資力量較強,基礎設施較完備,辦學效益較好,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且具有發展潛力的綜合性少數民族高等學府。
  
  1、辦學規模較大,學科門類較齊全
  現有普高全日製本專科生12401人、碩士研究生476人,留學生342人。學校目前擁有哲學、經濟學、歷史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理學、工學等9大學科門類。學校有16個學院,9個研究中心,2個一級學科和4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0個普通本科專業,1個國傢級人才培養基地;2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1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2個自治區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定點單位。國傢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還將學校確定為全國10個“中國支持周邊國傢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之一,教育部將學校確定為“海外漢語教師來華培訓資助項目執行學校”。
  
  2、師資力量較強,教學科研水平較高
  現有專任教師710人,其中正高職稱107人,副高職稱25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者310人,占教師總數的43.6%。有1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教育部確定的高校骨幹教師1人,廣西優秀專傢1人,廣西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4人,入選自治區“十百千人才工程”3人,廣西跨世紀人才1人,入選“廣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資助計劃”8人,一批教師獲得“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及“廣西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學校教師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成果豐富。1999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傢級課題31項,省部級項目136項;出版各類著作268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63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論文96篇(部);獲各級各類教學科研成果奬200項,其中省部級以上奬勵97項。在2005年國傢級教學成果評奬中,學校獲得二等奬3項。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影響,進入中國百強社科學報和中國期刊方陣之列,在cssci中排名第35位,教育部名刊公示排名第16位,2003年曾獲第二屆國傢期刊奬(百種重點期刊),全國高校的學報中衹有7傢獲此奬勵,2004年,人類學欄目成為教育部首批確定的高校學報名欄。
  
  3、辦學條件較好
  現有校園面積1079畝,另有新校區用地904畝已基本落實,校捨建築面積33.81萬平方米(另有在建校捨建築面積5.48萬平方米),緑化覆蓋率為58.14%。學校先後被評為南寧市最佳花園式單位、自治區緑化先進單位、全國部門造林緑化400佳單位。
  
  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總值7364萬元,有圖書資料112.66萬册,電子文獻資料81.49萬册(篇、件)。圖書檢索、查詢實現電腦化管理,設有電子閱覽室和專業虛擬圖書館,師生可通過校園網在館外查閱圖書資料。
  
  4、開放辦學力度加大,對外交流合作活躍
  學校先後與蘇州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關係。同時,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英國等20個國傢和地區的50多所學校和學術機構簽訂了交流和合作協議;與多個國傢互派留學生。學校先後招收了來自20個國傢的2000多名留學生,纍计派出留學生1500多名。多層次的開放辦學,增強了學校的辦學活力,優化了辦學模式與特色。
  
  5、教學質量較高,學生創新能力較強
  學校教學質量較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2001年、2005年自治區級教學成果評奬中,學校共獲得一等奬4項、二等奬6項、三等奬7項。學生參加全國、全區各類競賽,取得了較好成績。在1999—2005年的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學校共有2人獲特等奬,9人獲一等奬,26人獲二等奬,51人獲三等奬;在2005年全國大學生越南語口語大賽中,學校共有2人獲得一等奬,3人獲得二等奬,1人獲得三等奬;在2005年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中,學校獲得聲樂專業組二等奬1項,舞蹈普通組二等奬1項;在2005年“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學校獲得哲學社會科類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經濟組三等奬1項。在2005年全國高校珍珠球比賽中,學校男、女珍珠球隊分別獲得了男子珍珠球比賽冠軍和女子珍珠球比賽亞軍;在2005年天津國際大學生竜舟賽中,學校竜舟隊奪得男子組500米第四名;在2005年港城中越竜舟邀請賽中,學校竜舟隊獲得男子1000米直道競速比賽冠軍。學生在校期間發表了大量作品,公開出版了一批文學作品集、調查報告集。
  
  6、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較高,社會聲譽良好
  一是學校被譽為培養民族人才的搖籃。建校53年來已培養了65000多名少數民族幹部和各類專門技術人才。不少的畢業生已成為頗有成就的教授、專傢、學者、黨政軍領導幹部。廣西每個市、縣(區)都有廣西民族學院畢業生擔任縣處以上領導職務。更多的畢業生能長期堅持在民族地區和基層工作,他們以較強的能力、較高的素質,突出的貢獻,為母校爭得了榮譽。二是學校是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重鎮,民族學學科是自治區級重點學科,研究成果豐碩。三是學校的國傢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樹起了“大寫作”品牌,培養和造就了頗有影響的相思湖作傢群。五是學校生源充足,成為學生高考報考的熱門學校。2005年錄取的新生全部是第一志願的考生,外語非通用語種基地班新生全部都是在重點綫以上錄取,其他各專業錄取的新生均超過二本錄取分數綫20分以上。六是畢業生就業率高。2003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95.29%,2004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92.42%(其中,有176人被中直單位錄用)。截止2005年8月31日,200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93.78%。《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傢新聞媒體先後對學校辦學特色和辦學成就進行了報導。
  
  辦學特色與優勢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學校始終堅持面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辦學宗旨,利用沿海沿邊的區位優勢,發展民族學、東南亞語言學特色學科,推進學科滲透,着力於開拓性、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已經形成了突出的辦學優勢和特色。
  
  學校堅持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要教育對象,對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的政策,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根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調整專業結構,增設社會急需、適應性較強的新專業。開設雙語(壯、漢)專業,強化民族文化交流,同時也拓寬學生的就業面。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不僅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掌握科學技術知識,還掌握馬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的民族政策,瞭解我國特別是廣西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把民族語文、民族歷史、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工藝美術、民族傳統體育等內容納入教學計劃,設置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民族學、民族歷史、民族語言文學、民族藝術、民族經濟、民族文化比較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必修課或選修課。進一步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寫作品牌”優勢,加強寫作訓練,提升民族學生人文素質,學生寫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加強。既懂得民族政策、又有較高寫作能力的學生在民族地區受到普遍歡迎。加強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研究,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壯族、瑤族、漢族歷史文化,壯族、瑤族語言文學等方面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並運用到教學中去。采取有效措施,鼓勵畢業生服務民族地區,滿足民族地區對少數民族人才的需要。學校畢業生大多數成為民族地區“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優秀人才,成為當地各條戰綫的骨幹。
  
  學校充分利用毗鄰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以東南亞語言學為依托,發展特色學科,打造學校品牌。學校高度重視東南亞語種越南語、老撾語、泰國語、柬埔寨語本科專業建設,建立了國傢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語源優勢,采取獨特的3+1培養模式(3年在國內學習、1年到語言對象國學習),培養高質量的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學校的越南語、老撾語、泰國語等本科專業以其較長的辦學歷史,獨特的培養模式,較高的教學質量和較大的社會影響,成為學校生源最好、就業率最高、競爭力最強、最受社會歡迎的熱門專業。學校通過亞非語言文學重點學科建設帶動、輻射相關學科專業建設,以東南亞語言學為依托,增設對外漢語、旅遊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藝術等與東南亞經濟文化旅遊相關的學科專業。這些學科專業的學生除學習本專業知識和英語外,還選修一門東南亞國傢的語言,開設介紹東南亞有關國傢歷史與文化的課程,高年級的學生到東南亞相關國傢學習1年或半年,使這些專業的本科生具有教育部規定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掌握一門東南亞國傢的語言並對東南亞的歷史與文化有較多的瞭解,具有比其他高校相同專業畢業生更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競爭力。在服務第一、第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學校非通用語種專業的師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別派出非通用語種高級聯絡官(翻譯)19名和23名,分別占同類人員總數的61.3%和82.1%;派出非通用語種青年志願者164名和230名,分別占同類人員總數的91.5%和96.3%,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民族學學科群、東盟學學科群相互結合的建設,促進了學校民族性、地方性和國際性的統一與融合,構成了開放性的民族教育,強化了整體辦學特色和優勢。
  
  發展設想
  學校的辦學定位是:自治區重點建設的普通高校。立足廣西,面嚮民族地區,以普通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國際教育、繼續教育,穩步發展民族預科教育,力爭把學校辦成在國內和東南亞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民族大學。
  
  學校的辦學思路是: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高水平民族大學為目標,以特色創優作為鞏固學校發展的基礎,以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障,以不斷創新作為促進學校發展的動力,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拓展學校發展空間,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國際性”,逐步構建以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繼續教育、國際教育互動共進、協調發展的辦學新格局。
  
  學校的發展目標是:堅持辦學規模與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好新形勢下規模與質量、發展與投入、教學與科研、改革與建設的關係。力爭到2010年,辦學規模穩步擴大,全日製在校生發展到15000人左右。教學、科研力量明顯增強:具有研究生學位的專任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0%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0%以上,其中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占教師總數的20%以上。碩士學位點增加到40個以上,爭取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教學和科研水平明顯提高:自治區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數量有明顯增加,爭取5年內承擔國傢級科研項目和課題30項以上,有相當數量的科研成果獲國傢級奬勵;年均科研經費達500萬元以上。辦學基本條件更加完善:新增校捨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使校捨建築面積達54.55萬平方米以上;新增教學儀器設備2400萬元,使教學儀器設備值達9660萬元以上;新增圖書48萬册,使適用圖書達160萬册以上。
民大校訓 China colonel Training
  厚德博學 和而不同
  “厚德博學”是大學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必然要求。“厚德”出自《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厚德”即寬厚仁愛的心性與品德之義。“博學”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說的是做學問之道。從寡學到博學,要“學而時習之”(孔子),“學不可以已”(孟子),“樂學、好問、勤思、明辨”,更新知識,加深學養,先博後淵。大凡品德高尚者,都具有高深學養;而學識淵博者,都註重對德的修養。“厚德博學”,是我們每個人追求自身境界提高、豐富充實生命的修養之道,也是大學服務社會、推動社會進步之途。要求我們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結合起來,樹立良好的做人的德行標準,具有捨小我顧大我的雍容大度,清貧飽學而胸懷天下,淡泊名利而志存高遠,意志堅定而毅力超群,“窮而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要忠誠於自己的信仰,執着於所從事的事業,誠以修身,信以立世,厚己德以厚社會之德;要繼承和豐富優秀的知識文化,兼收並蓄、博採衆長,博己學以博社會之學。
  “和而不同” 是大學的活力所在,包含求真、開放、公正、自由、包容、創新之意。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是和諧、協調之意,體現的是由不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多樣性的統一。“同”是相同、同一之意,體現的是由相同因素構成的事物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多樣性的統一,能使這個共同體豐富、發展並生成新事物,生生不息;而單一性的簡單同一,則不能産生任何新事物,趨於衰亡。“和” 是萬物生長發展的根據,也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內在動力。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表現了中華民族兼容並包、博大寬厚的和合思想和哲學智慧。我們追求“和而不同”,既要求學校內部體係包括組織係統、制度係統、文化係統、學術係統的和而不同,又要求學科間的和而不同,學術觀點的和而不同,高校間的和而不同,乃至人際間、國傢間、天人間的和而不同。實現“和而不同”的境界,就是在中華民族的統一體中,不同民族、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異結合,相異相長;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在民族大學裏,各民族師生一同學習生活,多種文化互動融合,相互間互助互諒,互利互惠;和衷共濟,兼容並蓄;多元互動,奮發有為。從而推動學校形成講和諧,顧大局,倡創新的生動局面,推動民族的團结、社會的進步與國傢的繁榮。
  “厚德博學,和而不同”是不可分割、互為作用的整體,其要素完整結合起來,體現我們所追求的精神風貌,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的核心反映,是對長期積澱而彙聚形成的廣西民族大學精神的凝煉。忠誠於黨的民族教育事業,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堅定信念;一心嚮學,註重實踐,勇於創新,堅忍不拔的品格;和而不同,廣納百川,面嚮世界,兼收並蓄的胸懷;民族平等,團结立校,民主寬容,追求和諧的氣度;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搶抓機遇,科學發展的涵養;腳踏實地,敬業負責,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風範。這一切都是“厚德博學,和而不同”的體現,既是廣西民族大學文化的核心價值,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嚮。我們要秉持學校精神,傳揚民族優秀文化,把這一核心價值貫穿到學校組織、制度、治學、育人各個環節,落實到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活動等各個方面,建立厚德博學的堅實根基,營造和而不同的良好氛圍,顧國傢民族之大義,成至真至善之偉業。
  “厚德博學,和而不同” 立足於學校的新起點、新任務、新目標,彰顯了廣西民族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建校五十多年來形成的“民大精神”。“厚德博學,和而不同”不僅是學校傳統的承載和學校精神的象徵,體現了廣西民大的獨特氣質和風範,也是全校師生員工共勉的座右銘,是對師生的道德要求、行為約束、品行養成的訓誡,具有強烈的感染、同化、激勵和規範作用。“厚德博學,和而不同”將激勵新一代民大人以其深刻的精神內涵為準則做人做事,治學治校。她不僅是民大人持久堅守的,同時也留待未來一代又一代的民大人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詮釋、演繹和發展其內涵。
辦學規模、學科門類 School size, disciplines
  截止到2009年4月,共設有 16 個學院, 56 個普通本科專業, 2 個一級學科和 40 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覆蓋了哲學、歷史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理學、工學、經濟學 9 個學科門類,並有3個學科列入博士學位授權點建設。學校現有國傢級人才培養基地 1 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 5 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及培育基地 4 個,自治區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及重點建設研究基地 5 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實驗教學示範建設中心 4 個; 11 個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建設項目進入中央與地方共建項目。 2004 年以來,獲國傢級教學成果二等奬 3 項,國傢級精品課程 2 門,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 3 個;承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 1 項,國傢民委教改工程 5 項,廣西新世紀教改工程 46 項;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奬 8 項;獲自治區級優質專業 12 個,自治區級精品、重點課程 16 門。此外,國傢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還將學校確定為全國 10 個 “ 中國支持周邊國傢漢語教學重點學校 ” 之一, “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能力認定考試點 ” 和“ 漢語水平考試( HSK )高等考點 ” 。教育部將學校確定為 “ 海外漢語教師來華培訓資助項目執行學校 ” 。
民大校歌 China big anthem
  理想放飛相思湖
  漫漫人生路 相會相思湖
  兄弟民族情同手足
  師恩如海勝似父母 師恩如海勝似父母
  沐浴明媚陽光
  滋潤春天雨露
  激情歲月 青春常駐
  深情擁抱(呢羅) 擁抱相思湖
  漫漫人生路 歡聚相思湖 湖水蕩漾激揚情愫
  心潮澎湃勇擔重負 心潮澎湃勇擔重負
  攀登科學高峰 緊跟時代腳步 堅定信念 不畏艱苦
  理想放飛(呢羅) 放飛相思湖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盟呀盟呀 塞羅 塞羅 塞羅 理想放飛(呢羅)放飛相思湖!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啊衣。。。。。。 尼呀尼呀尼 的 呀。。
  盟呀盟呀 塞羅 塞羅 塞羅 理想放飛(呢羅)放飛相思湖!
  放飛相思湖!
師資、教學、科研 Teacher, teaching, research
  現有專任教師710 人,其中正高職稱107 人,副高職稱 256 人。具有研究生學歷者 310 人,占教師總數的 43.6% 。有 14 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教育部確定的高校骨幹教師 1 人,廣西優秀專傢 1 人,廣西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 4 人,入選自治區“十百千人才工程” 3 人,廣西跨世紀人才 1 人,入選“廣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學科帶頭人資助計劃” 8 人,一批教師獲得“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及“廣西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學校教師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成果豐富。 1999 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傢級課題 31 項,省部級項目 136 項;出版各類著作 268 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4633 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錄論文 96 篇(部);獲各級各類教學科研成果奬 200 項,其中省部級以上奬勵 97 項。在 2005 年國傢級教學成果評奬中,學校獲得二等奬 3 項。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影響,進入中國百強社科學報和中國期刊方陣之列,在 CSSCI 中排名第 35 位,教育部名刊公示排名第 16 位, 2003 年曾獲第二屆國傢期刊奬(百種重點期刊),全國高校的學報中衹有 7 傢獲此奬勵, 2004 年,人類學欄目成為教育部首批確定的高校學報名欄。辦學條件現有校園面積 1079 畝,另有新校區用地 904.19 畝已基本落實 , 校捨建築面積 33.81 萬平方米(另有在建校捨建築面積 5.48 萬平方米) ,緑化覆蓋率為 58.14% 。學校先後被評為南寧市最佳花園式單位、自治區緑化先進單位、全國部門造林緑化 400 佳單位。
  學校教學儀器設備總值 7364 萬元,有圖書資料 112.66 萬册,電子文獻資料 81.49 萬册 ( 篇、件 ) 。圖書檢索、查詢實現電腦化管理,設有電子閱覽室和專業虛擬圖書館,師生可通過校園網在館外查閱圖書資料。對外交流學校先後與蘇州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關係。同時,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英國等 20 個國傢和地區的 50 多所學校和學術機構簽訂了交流和合作協議;與多個國傢互派留學生。學校先後招收了來自 20 個國傢的 2000 多名留學生,纍计派出留學生 1500 多名。多層次的開放辦學,增強了學校的辦學活力,優化了辦學模式與特色。學生能力學校教學質量較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 2001 年、 2005 年自治區級教學成果評奬中,學校共獲得一等奬 4 項、二等奬 6 項、三等奬 7 項。學生參加全國、全區各類競賽,取得了較好成績。在 1999 — 2005 年的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學校共有 2 人獲特等奬, 9 人獲一等奬, 26 人獲二等奬, 51 人獲三等奬;在 2005 年 全國大學生越南語口語大賽中,學校共有 2 人獲得一等奬, 3 人獲得二等奬, 1 人獲得三等奬;在 2005 年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比賽中,學校 獲得 聲樂 專業組二等奬 1 項,舞蹈普通組二等奬 1 項; 在 2005 年 “ 挑戰杯 ” 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學校獲得哲學社會科類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經濟組三等奬 1 項。在 2005 年全國高校珍珠球比賽中,學校男、女 珍珠球隊 分別獲得了男子珍珠球比賽冠軍和女子珍珠球比賽亞軍;在 2005 年天津國際大學生竜舟賽中,學校竜舟隊奪得男子組 500 米 第四名;在 2005 年港城中越竜舟邀請賽中,學校竜舟隊獲得男子 1000 米 直道競速比賽冠軍。 學生在校期間發表了大量作品,公開出版了一批文學作品集、調查報告集。社會聲譽一是學校被譽為培養民族人才的搖籃。建校 53 年來已培養了 65000 多名少數民族幹部和各類專門技術人才。不少的畢業生已成為頗有 成就的 教授、專傢、學者、黨政軍領導幹部。廣西每個市、縣(區)都有廣西民族學院畢業生擔任縣處以上領導職務。更多的畢業生能長期堅持在民族地區和基層工作,他們以較強的能力、較高的素質,突出的貢獻,為母校爭得了榮譽。二是學校是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重鎮,民族學學科是自治區級重點學科,研究成果豐碩。三是學校的國傢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四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樹起了“大寫作”品牌,培養和造就了頗有影響的相思湖作傢群。五是學校生源充足,成為學生高考報考的熱門學校。 2005 年錄取的新生全部是第一志願的考生,外語非通用語種基地班新生全部都是在重點綫以上錄取,其他各專業錄取的新生均超過二本錄取分數綫 20 分以上 。六是畢業生就業率高。 2003 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 95.29% , 2004 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 92.42% (其中,有 176 人被中直單位錄用)。截止 2005 年 8 月 31 日 , 2005 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 93.78%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傢新聞媒體先後對學校辦學特色和辦學成就進行了報導。辦學特色與優勢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 , 學校始終堅持面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辦學宗旨,利用沿海沿邊的區位優勢,發展民族 學、東南亞語言學特色學科,推進學科滲透,着力於開拓性、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已經形成了突出的辦學優勢和特色。
  學校堅持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要教育對象,對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的政策,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根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調整專業結構,增設社會急需、適應性較強的新專業。開設雙語(壯、漢)專業,強化民族文化交流,同時也拓寬學生的就業面。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不僅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掌握科學技術知識,還掌握馬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的民族政策,瞭解我國特別是廣西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把民族語文、民族歷史、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族工藝美術、民族傳統體育等內容納入教學計劃,設置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民族學、民族歷史、民族語言文學、民族藝術、民族經濟、民族文化比較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必修課或選修課。進一步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寫作品牌”優勢,加強寫作訓練,提升民族學生人文素質,學生寫作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加強。既懂得民族政策、又有較高寫作能力的學生在民族地區受到普遍歡迎。加強對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研究,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壯族、瑤族、漢族歷史文化,壯族、瑤族語言文學等方面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並運用到教學中去。采取有效措施,鼓勵畢業生服務民族地區,滿足民族地區對少數民族人才的需要。學校畢業生大多數成為民族地區“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優秀人才,成為當地各條戰綫的骨幹。
  學校充分利用毗鄰東南亞的區位優勢,以東南亞語言學為依托,發展特色學科,打造學校品牌。學校高度重視東南亞語種越南語、老撾語、泰國語、柬埔寨語本科專業建設,建立了國傢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語源優勢,采取獨特的 3+1 培養模式( 3 年在國內學習、 1 年到語言對象國學習),培養高質量的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學校的越南語、老撾語、泰國語等本科專業以其較長的辦學歷史,獨特的培養模式,較高的教學質量和較大的社會影響,成為學校生源最好、就業率最高、競爭力最強、最受社會歡迎的熱門專業。學校通過亞非語言文學重點學科建設帶動、輻射相關學科專業建設,以東南亞語言學為依托,增設對外漢語、旅遊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與貿易、藝術等與東南亞經濟文化旅遊相關的學科專業。這些學科專業的學生除學習本專業知識和英語外,還選修一門東南亞國傢的語言,開設介紹東南亞有關國傢歷史與文化的課程,高年級的學生到東南亞相關國傢學習 1 年或半年,使這些專業的本科生具有教育部規定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掌握一門東南亞國傢的語言並對東南亞的歷史與文化有較多的瞭解,具有比其他高校相同專業畢業生更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競爭力。在服務第一、第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學校非通用語種專業的師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別派出非通用語種高級聯絡官(翻譯) 19 名和 23 名,分別占同類人員總數的 61.3% 和 82.1% ;派出非通用語種青年志願者 164 名和 230 名,分別占同類人員總數的 91.5% 和 96.3% ,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民族學學科群、東盟學學科群相互結合的建設,促進了學校民族性、地方性和國際性的統一與融合,構成了開放性的民族教育,強化了整體辦學特色和優勢。學校領導校 長:何竜群
  黨委書記:鐘海青發展設想學校的辦學定位是:自治區重點建設的普通高校。立足廣西,面嚮民族地區,以普通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國際教育、繼續教育,穩步發展民族預科教育,力爭把學校辦成在國內和東南亞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民族大學。
  學校的辦學思路是: 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高水平民族大學為目標,以特色創優作為鞏固學校發展的基礎,以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障,以不斷創新作為促進學校發展的動力,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進一步拓展學校發展空間,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國際性”,逐步構建以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為主體,繼續教育、國際教育互動共進、協調發展的辦學新格局。
  學校的發展目標是:堅持辦學規模與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好新形勢下規模與質量、發展與投入、教學與科研、改革與建設的關係。力爭到 2010 年,辦學規模穩步擴大,全日製在校生發展到 15000 人左右。教學、科研力量明顯增強:具有研究生學位的專任教師占教師總數的 60% 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占教師總數的 50% 以上,其中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占教師總數的 20% 以上。碩士學位點增加到 40 個以上,爭取 成為 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教學和科研水平明顯提高:自治區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數量有明顯增加,爭取 5 年內承擔國傢級科研項目和課題 30 項以上,有相當數量的科研成果獲國傢級奬勵;年均科研經費達 500 萬元以上。辦學基本條件更加完善:新增校捨建築面積 15 萬平方米,使校捨建築面積達 54.55 萬平方米以上;新增教學儀器設備 2400 萬元,使教學儀器設備值達 9660 萬元以上;新增圖書 48 萬册,使適用圖書達 160 萬册以上。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九十。
  學校地址:廣西南寧市大學路188號
  郵編:530006
相關詞
人物名人計算數學銅鼓科學技術史紗紙科技史科技人類學
道教煉丹術學校中學附屬中學數計學院圖書館
學者政治學
包含詞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廣西民族大學商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廣西民族大學人民武裝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圖書館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生通訊社廣西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政法學院廣西民族大學附屬中學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武裝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數計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化學與生態工程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