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 > 皇覽
  我國古代類書之祖,當首推魏時之《皇覽》。就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叢,凡千餘篇”。此書早已散佚,後世雖有一些輯佚本,但所存不多,難以窺其全貌。
  皇覽序 (皇覽 孫馮翼輯 據問經堂叢書本) 
  魏代諸臣撰集皇覽,據魏志言,乃劉劭、王象奉勅作。史記索隱則雲王象、繆襲等,隋書經籍志復稱繆襲為繆卜。唐志不載,竊疑襲、卜本一人而名字互見,然襲於史無專傳,不可考矣。玉海藝文門備引隋書志,而又有韋誕撰皇覽之說,未知本於何書。阮孝緒七錄所載,本六百八十捲,至隋而僅存一百二十捲。唐時之本,則何承天所合併,亦着於七錄,而闕一捲[隋志雲:皇覽一百二十捲。梁六百八十捲。梁又有皇覽一百二十三捲.亡。唐志:何承天並合皇覽一百二十二捲]。又徐爰合皇覽五十捲,唐志稱八十四捲。何以徐本閱唐而獨增多,且其本既見唐志,則與何本隋志並雲亡者,誤也[隋志雲:徐爰合皇覽五十捲。又皇覽目四捲,皇覽抄二十捲。蕭琛抄.亡]。惟皇覽目及蕭琛所抄,或亡於隋時,故唐志祇載何、徐二本。繆氏舊着,唐人已未及見,後更無論矣。其書採集經傳,以類相從,實為類書之權輿。魚豢魏略稱:為部四十餘,部有數十篇,合八百餘萬字[見魏志楊俊傳註]。今緝逸篇,雖不審昔人所引是否繆着,抑係何徐並合,第其分篇可見者,則有逸禮及塚墓記二篇。劉昭續漢祭祀志補註,載逸禮:春夏秋鼕天子迎四節之樂,刊本誤以逸為迎,證以藝文類聚、北堂書鈔歲時部、太平御覽禮儀部,引語相符,並題皇覽逸禮,知逸禮確為篇名。但其禮似依呂覽月令、淮南時則訓而成,儀文則所記當是漢禮,故劉昭以補漢志,特其標名取逸,義有未詳耳。至藝文類聚人部,引史鰍以屍諫衛靈,太平御覽職官部:太公周召為師保傅諸語,則非記漢事,然皇覽採集經傳搜稽,宜不以代為限。類聚等祇稱逸禮,不題皇覽,或傳寫脫字,今故依次附於篇。若三皇禪雲雲五帝禪亭亭巡狩之禮尊天重民巡循也狩牧也,北堂書鈔禮儀部、文選東都賦註各稱禮記逸禮[太平御覽禮儀部同],禮記二字似有訛舛,其語又與白虎通封禪巡狩篇近似,疑皇覽采諸班固,第諸書未題皇覽,難以臆定,是以錄後存考以俟識者。塚墓記分篇,史記集解、索隱等書,共引六十餘事,雖未盡題塚墓記名,而舉一例餘其類,顯而易見。然漢東平思王塚上鬆柏皆西靡一事,漢書本傳註引稱皇覽,而文選劉峻重答劉秣陵書註引語尤詳,則題聖賢塚墓記。按隋志史部地理類,有李彤撰聖賢塚墓記一捲,乃別自為書。選註劉先生夫人墓志,又引孔子塚一事,語雖與皇覽塚墓記大同,而不得以李彤所撰認為皇覽也。又太平寰宇記引有古今葬地記、古今塚墓記、城塚記,御覽引有蘇州塚墓記,皆不着於隋唐志,當是唐以後書矣。劉昭補註漢禮儀志,述漢傢葬儀,引皇覽而無篇名,觀其文義,以入逸禮、塚墓記俱可相附,漢書貨殖傳註述計然事,御覽文部載金人器銘,則二篇俱不相附。今三事皆別錄終編,以無能分篇也。金人器銘稱皇覽記陰謀,睏學紀聞並同,似記陰謀亦一篇名,而他無考見,則寧為闕疑。餘獨惜此書篇部衆多,而徵引僅取二篇,且又塚墓記見自變量十倍於逸禮篇,致使司馬貞作索隱,專謂記先代塚墓之處,宜皇王之省覽,蓋祇見裴駟集解惟引塚墓記中語,遂強成其說,然則皇覽雖存於李唐,而貞固未見本書也。
  《皇覽》是一部類書,它是由魏文帝曹丕組織許多儒生編撰而成的,其中負責主要工作的有桓範、王象、繆襲等人。該書的宗旨及意圖是“撰集經傳”,即收集圖書文籍。這種“采掇遺忘”的工作其實早自曹操就已經開始了。《皇覽》的編撰原則是“隨類相從”,即凡是同一類的內容都編在一起。作為一部大型的類書,《皇覽》內容廣泛,收羅豐富,包括了五經群書,共分四十多部,每部數十篇,共一千多篇,總共八百多萬字,非常便於查閱相關資料。《皇覽》一書的編輯,有利於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文化遺産的保存,開了我國編纂大型類書的先河。後世的各種類書,大都沿襲《皇覽》的體例格局,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均是。可惜的是,《皇覽》流傳到唐代就失傳了。但曹丕作為身居高位的統治者,能夠組織文士編纂此書,充分說明他對於文化事業是格外重視的,這在歷代帝王之中尤其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