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廣東 >韶關 > 翁源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Wengyuan County
  翁源縣位於韶關市南部,北江支流翁江上遊,東靠連平,南接新豐,西鄰英德、麯江,北依始興、江西。地理坐標為:東經113°39′22〞-114°18′15〞,北緯24°7′4〞-24°40′。全縣總面積2234平方千米,總人口38萬人(2006年)。
  全縣最高峰為海拔1300米,最低點為海拔100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0.3℃,最高氣溫為39.2℃,最低-5.1℃,無霜期為305天,平均年日照總時數為1801.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760.4毫米。
  面積:2234平方千米
  人口:38萬人
  代碼:440229
  郵編:512600
  駐地:竜仙鎮
  拼音:Wengyuan Xian
  區號:0751
  車牌:粵F
基本概況
  翁源,南朝梁時置縣,是廣東歷史上16個最早建製縣之一的千年古縣,蓋因山水奇秀,物産豐饒,故古有“仙邑”之稱。
  翁源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南部,因其處於北江支流翁江之源而得名,南臨廣州,北靠江西、湖南,是珠江三角洲通嚮內地的必經之路,被稱為“粵北南大門”。
  翁源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0.3℃,最高氣溫為39.2℃,最底-5.1℃,無霜期為305天,平均年日照總時數為1801.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760.4毫米。全縣最高峰為海拔1300米,最低點為海拔100米。 全縣總面積2234平方公裏,土地總面積215792.1公頃,轄17鎮一場,人口38萬人,其中勞動力人口15萬人。縣城設在竜仙鎮,常住人口6萬人;規劃區面積20平方公裏,建城區面積8平方公裏。全縣有25所中學(包括3所職業中學)、1所技工學校、156所完全小學,2間縣人民醫院、1間中醫院、16間鄉鎮衛生院。
  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京珠高速公路越境而過,在翁源設有翁城出入口。106國道和1944、1912省道三大幹綫縱橫貫通境內,境內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全縣采用了先進的數字光纖傳輸係統,城鄉電話、移動通訊、互聯網一應俱全。
  自然資源豐富。境內已勘查明的各類礦産25種,主要有煤、鐵、鉛、鋅、鎢、錳、硅、石灰石、翡翠岩、大理石等。山地面積200萬畝,可供開發利用的荒坡地4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7%,活立木蓄量587萬立方米,是廣東省“緑化達標縣”。水力資源藴藏量16萬千瓦,尚待開發利用的7.58萬千瓦。全縣小水電裝機容量約4萬千瓦,年發電量近2億度,是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之一。縣境有集雨面積100平方公裏以上的6大河流,水源充足,供水係統配套,城鄉居民生産、生活用水相當充裕。
  山川秀美,人文集萃。“竜僻靈池梅岩書堂皆勝地,仙開翁水雙臘如珠盡韶天”,盡可概括其鐘靈毓秀之氣象。東華山自然風景區,張光營自然保護區,鐵竜水竜宮和翁城仙獅洞,晚唐詩人邵謁讀書地三華書堂石,還有客傢人居住遺址湖心壩客傢群樓、江尾思茅嶺八卦圍,以及三華李生態觀光園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千百年來,翁源孕育出了不少名人志士,有32首詩載入《全唐詩》的晚唐詩人邵謁,受明神宗皇帝贈聯“破虜平蠻,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纔兼文武世無雙”嘉奬的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嶙,有20世紀四十位傑出旅美華人之一、中華世紀英才、美國油畫大師塗志偉等等。
  物寶天華,是“嶺南夏令果王”三華李的故鄉。三華李、六裏柑、九仙桃等名優水果久負盛名,江尾米面、周陂冰花餅等客傢小食別具特色,溪黃草茶、雷霸電池、蔗糖、繅絲、戶外傢俱等名牌産品享譽國內外。
  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了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步伐,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緊緊抓住執政興縣這一第一要務,積極實施“招商引資、城市經營、民營經濟”三大戰略,不斷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産業化”進程,掀起新一輪的發展熱潮。
  經濟發展加快。工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電力、輕紡、燃化、林産、建材、製糖、製藥、食品、飼料、機械、五金、電器、印製等為主的工業體係,其中青雲山中藥廠、日榨1500噸的糖廠、年産200噸生絲的繅絲廠、年産40萬噸的三傢水泥廠、電池廠、織造廠、服裝廠等企業,已成為翁源經濟的主要支柱。農業基礎厚實,通過調整農業生産佈局,初步建立起了糖蔗、蠶桑、蔬菜、速生豐産林、毛竹、肉食牛羊等六大商品農業基地,高産、優質、高效農業呈現強勁的發展熱頭。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外嚮型企業蓬勃發展,目前全縣已擁有“三資”、“三來一補”企業50多傢。
  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5周歲人口教育完成率、初中階段入學率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傢和省規定的標準,高考成績名列全市七縣(市)三區前茅,1999年普通高考中出現了全市第一個省高考“狀元”。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達標工作通過省、市驗收,農村合作醫療基本普及,縣第一人民醫院被評為“韶關市十佳醫院”,縣中醫院被評為“廣東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得到很好貫徹,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完成了全縣廣播電視光纖聯網,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日益提高。文化設施日臻完善,文化活動得以開展,不斷推出文化精品,《九麯水彎彎》等劇目得到好評,建設“文化大省”工程得到很好貫徹。城市規劃得到重視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縣城新區經省級機構有關專傢完成設計,文體行政區、金沙銀沙小區和城西工業區佈局合理,現各區建設已經啓動。
農業概況
  農業種植以糧食為主,其次是甘蔗、蠶桑、花生、蔬菜、水果、黃豆、蕃薯等作物。其中以糧食、糖蔗、蠶桑、蔬菜、水果為支柱産業。目前,糖蔗、蠶桑已經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大規模的良性生産,糖蔗種植面積4萬畝,年産糖蔗20萬噸。蠶桑種植面積7000多畝,産繭670多噸,蔬菜種植通過粵北最大蔬菜批發市場——翁城蔬菜批發市場輻射,形成以翁城鎮為中心基地嚮周邊鄉鎮擴散,目前,全縣年蔬菜復種面積26.19萬畝,水果生産形成以三華李為主,柑桔、九仙桃、枇杷等多種優質水果組成的規模體係,全縣水果種植面積15446畝。蔬菜、蠶桑、水果、糖蔗等已成為我縣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
工業狀況
  翁源工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電力、輕紡、燃化、林産、建材、製糖、製藥、食品、飼料、機械、五金、電器、印刷等為主的工業體係。其中青雲山中藥廠、日榨工業蔗2000噸的糖廠、年産200噸生絲的繅絲廠、年産40萬噸的三傢泥廠、“八仙泉”礦泉水廠、磷肥廠、電池廠、織造廠、服裝廠企業,已成為翁源經濟的主要支柱。外嚮型企業蓬勃發展,目前全縣已擁有“三資”、“三來一補”企業53傢。溪黃草茶以其顯著功效獲首屆中國保健品博覽會金和第二屆中國專利新技術新産品博覽會金奬;“5.7”R20型電池、“翁青”牌水泥、“開虹”牌膠印油墨、聚合鬆香、“威士鼎”襯衣等産品分別獲全國、省、市質量評比或科技進步奬;“八仙泉”礦泉水被指定為全國七運會選用飲料、首屆金雞雞百花電影交易會專用飲料;藤織工藝品、公園椅等係列遠銷東南亞和南美洲等地。
行政區劃
  翁源縣轄7個鎮:竜仙鎮、壩仔鎮、江尾鎮、官渡鎮、周陂鎮、翁城鎮、新江鎮。縣人民政府駐竜仙鎮。
  竜仙鎮
  規劃區面積20平方千米,建城區面積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萬。
歷史沿革
  翁源,因其處於北江支流翁江之源而得名,南朝梁時置縣。
  2000年,翁源縣轄18個鎮:竜仙鎮、三華鎮、六裏鎮、仙鶴鎮、連新鎮、紅嶺鎮、江尾鎮、壩仔鎮、岩莊鎮、周陂鎮、官渡鎮、廟墩鎮、南浦鎮、貴聯鎮、鐵竜鎮、翁城鎮、新江鎮、礤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0956人,其中:竜仙鎮 74263人、南浦鎮 16370人、貴聯鎮 2534人、岩莊鎮 12864人、壩仔鎮 24723人、仙鶴鎮 11763人、江尾鎮 17490人、三華鎮 8579人、六裏鎮 17665人、官渡鎮 12000人、廟墩鎮 7767人、周陂鎮 20767人、礤下鎮 11213人、翁城鎮 28649人、新江鎮 27291人、連新鎮 6619人、鐵竜鎮 6432人、紅嶺鎮 3967人。
  2002年,翁源縣轄18個鎮(竜仙 江尾 壩仔 南浦 周陂 六裏 翁城 新江 岩莊 貴聯 礤下 廟墩 三華 官渡 鐵竜 連新 紅嶺 仙鶴),156個村委會、14個居委會。
  1999年,翁源縣轄15個鎮,155個村委會。鎮級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下的有江尾、礤下、三華、官渡、鐵竜等5個鎮,其中三華鎮衹有44平方千米;101至150平方千米的有仙鶴、壩仔、周陂、六裏、翁城、紅嶺等6個鎮;151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南浦、岩莊、竜仙、新江等4個鎮。人口在1萬人以下的有紅嶺和鐵竜鎮;1萬人以上至2萬人的有礤下、三華、仙鶴、岩莊4個鎮;2萬人以上至3萬人的有官渡、六裏、江尾、南浦、周陂6個鎮;3萬人以上的有竜仙、翁城、新江、壩仔4個鎮。
  2000年,翁源縣區劃調整:1、撤銷岩莊鎮,其行政區域並入壩仔鎮,鎮人民政府駐壩仔。新的壩仔鎮轄22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384平方千米,總人口48826人。2、撤銷紅嶺鎮、仙鶴鎮,其行政區域並入江尾鎮,鎮人民政府駐江尾。新的江尾鎮轄24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面積334平方千米,總人口42626人。3、撤銷南浦鎮、三華鎮,其行政區域並入竜仙鎮,鎮人民政府駐竜仙。新的竜仙鎮轄34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面積433平方千米,總人口117449人。4、撤銷礤下鎮,其行政區域並入周陂鎮,鎮人民政府駐周陂。新的周陂鎮轄18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201平方千米,總人口41771人。5、撤銷六裏鎮,其行政區域並入官渡鎮,鎮人民政府駐官渡。新的官渡鎮轄19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240平方千米,總人口44427人。6、保留翁城鎮,該鎮轄16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和翁城農場,面積133平方千米,總人口33916人。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7、保留新江鎮,該鎮仍轄19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面積337平方千米,總人口41103人。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8、撤銷鐵竜鎮,其行政區域劃入新江鎮,保留鐵竜林場,設立中共鐵竜林場委員會。原鐵竜鎮的竜集、竜體、竜化村委會改為鐵竜林場竜集、竜體、竜化工區。3個工區和居委會由林場管轄,面積96平方千米,總人口5727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翁源縣轄7個鎮(竜仙、江尾、壩仔、周陂、翁城、新江、官渡)。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翁源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東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遊。東靠連平,南鄰新豐,西挨英德、麯江,北依始興、江西。東經113°39′2″至114°18′5″,北緯24°07′30″至24°37′15″。東西極端長66.5公裏,南北寬55公裏,總面積2217平方公裏。
  翁源縣
  地形
  縣內屬半山區丘陵地帶,群山環抱,連綿起伏,山脈多為自東北—西南走嚮,地勢亦自東北嚮西南傾斜。境內千米以上山峰有13座。最高峰為北部的七星墩,海拔1300米;次為南部青雲山,海拔1246米;東部雷公礤,海拔1219米;最低點是官渡,海拔100米。中部多為中低山脈及零散土丘。山地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80%。山脈之間多為中小型盆地及河流衝積的階地,盆地方圓幾十公裏或幾公裏不等。由於中上石炭係壺天群灰岩廣泛分佈於全縣各地,在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很多,全縣已發現較大溶洞107個。地貌表現千姿百態,地形較為復雜。
  地質
  地質發展史
  翁源縣在上古生代時期,距今約400億年,處於南嶺準地槽發展時期沉積巨大厚度的復理石、砂頁岩建造。隨後,由於受加裏東運動的影響發生了強烈隆起,引起了一係列的褶皺和斷裂,岩層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構成了現有基底的褶皺形態,並在泥盆紀沉積前存在一個侵蝕面,表現為下泥盆紀桂頭群底部存在礫岩層,以角度不整合覆蓋於泥盆紀變質岩上,沉積了下泥盆紀(D1)陸相磨柱石沉積建造。到中泥盆紀,南嶺地槽復活,海水由西嚮東侵入使本區處於淺海瀉湖相環境,沉積了東崗嶺組碳酸????及砂頁岩沉積物。由於海水時進時退,從中泥盆紀後期至下石炭紀沉積了以海浸為特色瀉湖,淺海相沉積碎屑岩、碳酸????沉積建造,而且以淺海相碳酸????沉積建造為主。到了下石炭紀,海水進退頻繁,沉積了以海退為特色的海陸交錯相測水含煤組建造。中石炭紀以後,地殼繼續下沉,海水淹沒了翁源部分地區,使之處於深海之中,沉積了中上石炭統壺天群灰岩。此後,受印支運動強烈影響,使地殼又逐漸上升為陸地。在相當長的一段地質年代裏,遭受雨水溶蝕,形成了今日所見喀斯特地形,表現在地層順序上缺失了二疊係和下三疊係的沉積物。印支運動後期,到了上三疊紀地殼纔緩慢下沉,在局部地段沉積了海陸交錯相的含煤碎屑沉積物,從上三疊係底部角礫岩不整合於中上石炭係之上,證明大規模的燕山運動使本區進入一個較大的構造旋回。全縣大部分地區繼續上升,燕山運動有大量黑雲母花崗山岩入侵,地殼不斷隆起,並遭受風化剝蝕。從燕山運動開始,地殼發生變動,局部海水變遷,在斷裂凹陷盆地中又沉積了一些下侏羅係海陸交錯相的含煤砂頁岩建造,從下侏羅係蘭塘群底部含煤砂頁岩層,以角度不整合於泥盆係或石炭係之上足以證明。到了侏羅紀末期,燕山運動發生了大規模褶皺、斷裂,伴隨大量岩漿侵入。由於燕山運動的持續發展,岩層再一次發生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形成了以北東為主的褶皺形態和斷裂,大量的酸性岩漿侵入本縣北部和南部地區,此期岩漿攜帶大量金屬成礦物質,在晚期形成了以高溫氣成脈狀黑鎢礦為主含錫、鉬、鉍、銻、汞的多金屬礦體,在花崗岩體外圍接觸帶附近形成了矽卡岩型為主的鐵、銅、鉛、鋅等多金屬礦床。
  由於燕山運動的地質作用,使全縣普遍隆起,進入了長期風化剝蝕階段和山間陸相盆沉積階段,如滃江上遊竜仙到江壩一帶,沉積了陸相紅色砂頁岩沉積建造的上白堊係流紋質、凝灰質紅色砂頁岩,其底部砂礫岩中還含有花崗質的長石砂岩和花崗礫石。
  到了新生代,進入喜馬拉雅山的構造階段,翁源全境表現為地殼普遍上升,第三係很少分佈(僅在縣城北東桂竹水庫北面見有),第三紀本區處於上升為主的風化剝蝕,這從第四係底部普遍存在的巨砂泥層可以證明,其礫石大小不一,磨圓度很差,粒徑大者數米,一般為10~30釐米,到了第四紀中期纔開始在山間盆地、凹陷地帶及河流兩岸堆積了第四係的含礫粘土層。滃江兩岸的低山崗上的礫石(如縣城東石子下、江尾葸嶺的走馬崗、仙鶴到壩仔的鶴子崗、壩仔到江尾的荒垌崗、翁城到新江的山崗)是古河床上升的結果。新構造運動存在的另一個特徵是周陂高石橋溫泉的噴量有逐年增大的趨勢。
  翁源縣
  青雲山大斷裂活動還在繼續,從躍進水庫蓄水量的減少,以及沿此斷裂帶南端礤下陳村水庫日益幹枯、滲透(漏水)等情況來看,可以證明新構造運動還在繼續活動,其破壞作用突出表現為滑坡、塌方和極靈敏傳播地震波等。
  地層
  縣境地層發育較為完整,自老到新地質年代有:前泥盆係、泥盆係、石炭係、上三疊係、下侏羅係、上白堊係、第三係和第四係。
  1.前泥盆係(D2)
  輕微變質泥質岩,由灰黑色千枚況狀頁岩、板岩或灰質頁岩及硅質岩(變質雲母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組成。
  2.泥盆係(D)
  (1)中下泥盆係桂頭群(D1-2)厚度500米以上
  下部:灰—灰黑色或淺紫色塊狀石英砂岩和砂岩為主,夾粉砂岩及頁岩,靠底部還有爍石層。
  上部:為淺色石英砂岩,往下還見有淺色厚層狀含礫石石英砂岩,底部夾有1~2米左右的礫岩數層。
  (2)中泥盆係東崗嶺組(D2)厚度約500米
  下部:淺色泥質粉砂岩、鈣質泥岩,偶見薄層砂岩,夾淺色泥灰岩,近底部泥質粉砂岩中含鐵質,靠頂部為泥灰岩,鈣質粉砂岩和灰岩組成。灰岩中有瘤狀、條帶狀構造,中間夾青灰色鈣質泥質岩,偶爾有砂岩薄層,底為青灰色鈣質白岩薄層。
  下部:泥灰岩含鐵質較高,鐵、銅、硫、鉛、鋅主要貯存此層中。如礤下陳村,周陂竜田、坑尾肖屋、山尾,新江涼橋,鐵竜新子山,鬆塘中村等鐵礦或多金屬礦多是産於該地層中,此層盛産腕足類化石。
  (3)上泥盆係(D3)厚度1125米,由天子嶺組及帽子峰組組成
  天子嶺組
  中下部:為中厚層狀,花斑狀灰岩夾薄層狀粉砂質灰岩(花斑是白雲質及泥質組成),嵌於灰岩中,可互相連成條帶,瘤狀構造,在厚層狀灰岩中可見有同心環狀的“藻類化”痕跡,最底有薄層泥質灰岩,厚度為725米。
  上部:灰—深灰色,薄層泥質灰岩,産腕足類化石,雲南貝YunnaneiIa及短咀貝PoaronYnenasP,厚度達100米。
  帽子峰組
  鈣質頁岩、粉砂岩、泥質粉砂岩,有管狀砂岩及管狀粉砂岩,頗有特徵,尚有炭質頁岩及中粒砂夾層,厚度達300米。
  3.石炭係(C)
  本係岩層厚度1040米,由下石炭統孟公坳段、測水段和梓門橋段及中上石炭統壺天群組成。主要分佈於滃江流域一帶丘陵地區,整合覆蓋於泥盆係之上。
  (1)下石炭係孟公坳段(C1Ym):為淺海相碳酸????與砂泥質沉積物,其岩主要為灰岩、泥灰岩、鈣質砂頁岩,厚度大於160米。
  (2)下石炭係石凳子段(C1ds):屬淺海相碳酸????建造,岩性為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岩夾頁岩含貴州珊瑚(Kweienowphyuon,sp)長身貝(Gigantoprodctos,sp)及海百合莖厚度大於250米。
  (3)下石炭係測水段(C1dc):為海陸交互相含煤砂頁岩組成,岩性以粉砂岩、頁岩夾灰岩、含菱鐵礦結核,在炭質頁岩中見有7~11層煤綫,可採煤層3~7層,岩層厚度170米。
  (4)下石灰炭梓門橋段(C1dz):岩性特徵為中厚層狀,灰至深灰黑色灰岩,間夾泥岩,含燧石條帶,厚度不清,與中上石炭係壺天群呈過渡關係。
  (5)中上石炭係壺天群(C2+3),岩層總厚度460米,整合於下石炭係之上。
  淺白色、淺紅色或灰白色厚層狀灰岩,白雲質灰岩,上部富含燧石條帶,下部稍含燧石結核。
  4.上三疊係(T3)
  翁源縣
  為海陸交錯相碎屑沉積岩,岩性為石英砂岩、粉砂質泥岩夾煤層(無工業價值),底部含有爍石層,岩層厚度大於400米。呈角度不整合於中上石炭統壺天群之上,僅出露於縣城西北方向的鐵竜一帶。
  5.下侏羅係(J1)
  縣城西南的官渡及東南部躍進水庫一帶僅見下侏羅係蘭塘群,為海陸交錯相含煤碎屑沉積岩。岩性下部為砂頁岩,礫岩夾灰岩及煤層(厚度小、煤質差,無工業價值);上部為砂頁岩,礫岩,總厚度大於1000米。不整合於古生代下石炭係或泥盆係之上。
  6.上白堊係(K2)
  出露於縣城往北至壩仔一帶,見有白堊係燈塔群陸相紅色碎屑沉積物。岩性特徵,底部為礫岩層,中部為含鈣質,凝灰質砂岩及頁岩,上部為流紋岩,凝灰岩組成,岩層厚度350米,不整合於泥盆係或石炭係之上。
  7.第三係(R)
  僅在縣城東北桂竹水庫北面有發現,為第三係丹霞群,由陸相碎屑沉積物,紅色砂礫岩組成,厚度為130米,不整合於泥盆係之上。
  8.第四係(Q)
  廣泛分佈於山間窪地凹陷地帶和山坡地段的堆積、衝積層,由砂礫岩和粘土組成的植被層;在河流或溪流兩岩的緩衝地帶則由粘土和砂礫組成的階地(梯田)或衝積小平原(現有農田)。
  構造
  翁源地處粵北山字型構造東翼前弧,由於受到北面貴東岩體與南面佛崗岩體入侵影響,發育了一係列北東嚮擠壓構造帶。隨後受新華夏構造的疊加,形成北東20°~30°的壓性斷裂和褶皺,北西嚮及近南北嚮張性斷裂使區內構造顯得較為復雜。
  褶皺
  區內為一軸嚮北東的滃江復式嚮斜,由於受後期貴東岩體影響,在水源山(寶峰山)背斜兩側形成次一級的北西或近於南北嚮的嚮斜。
  滃江復式嚮斜
  位於青雲山北部、九連山西坡、貴東岩體南緣、滃江流域一帶,呈北東-南西走嚮,嚮斜核部由晚古生代的岩層組成,褶皺形態以北東為主,北面受後期貴東岩體的再次入侵的影響,寶峰山(又稱水源山)隆起兩翼,形成次一級的翁城-新江嚮斜和江尾-壩仔嚮斜。
  滃江復式嚮斜兩翼,幅寬約20公裏,北東-南西方向長達100多公裏(本縣境內56公裏)。
  背斜
  在南面佛崗岩體和縱北面貴東岩體影響下,使區內形成了以青雲山為主體背斜和次一級的黃竹坪小背斜,後期熱水岩體的侵入形成了中部的寶峰山背斜,將滃江復式嚮分成若幹次一級的小構造。
  斷裂
  翁源縣
  由於受南北構造壓力的影響,形成了以北東嚮為主的斷裂。
  青雲山大斷裂:走嚮北東-南西,從青雲山腳起嚮西延伸到礤下天光腦三岔水,長達22公裏,傾南東,垂直斷距150~250米,為一個遞衝斷層,傾角在50°以下,上盤為中下泥盆係砂礫岩,覆蓋於中泥盆係東崗嶺組之上。
  老隆山斷裂:位於青雲山東南部,北東—南西走嚮,延伸長達11公裏,斷距達千米以上,下侏羅係蘭塘群直接與北西盤中泥盆係東崗嶺組接觸。
  石背斷層:南西起於石背,嚮北東延伸到連平陂頭一帶,走嚮北東55°,斷距410米,傾嚮東南,傾角50°,為一逆衝斷層,上盤測水煤組與中上石炭係壺天灰岩直接接觸。
  竜仙民主-八泉庵斷層:西南起於民主犀坑,往北東延伸到桂竹水庫北面的八泉庵。境內延伸長達18.5公裏,往北延伸到陂頭一帶,嚮東南傾斜,斷距大於500米,為逆斷層上盤泥盆—石炭係覆蓋於第三係丹霞群之上。
  近南北斷裂:在新華夏構造運動影響下,形成北北西或北北東嚮張性或張扭性斷裂。斷裂呈橫切滃江復式嚮斜之態,多為逆衝斷層,斷距400~1000米,主要發育於熱水岩體兩側的圍岩中。其代表有馬東—民治斷層、小徑山—大寶山斷層,其次是佛崗岩體頂端的陳村斷層。此三個斷裂帶中都有充填交代的矽卡岩型的多金屬礦床(其上部為鐵帽)。
  翁源縣
  橫石水發源於始興縣黃茅嶂,至翁城象嘴朱屋流入英德,於竜口匯入滃江。集雨面積642平方公裏,河長54公裏,其中縣內集雨面積478平方公裏,河長41公裏,河床比降3.88%。支流有礬洞水,集雨面積119平方公裏,河長25公裏,其中縣內集雨面積76.3平方公裏,河長11.9公裏,河床比降15%。
主要氣候
  翁源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沿翁韶公路附近山脈以南地域為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地帶。氣象上常以氣溫作為劃分自然季節的標準。把月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4℃的月份作為夏季,小於14℃作為鼕季,大於或等於14℃到24℃作為春、秋季,則翁源的自然季節為夏長、鼕短、春秋短暫。
  縣內平均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12.3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光照1586.2小時,1996年達到1811.8小時,而1997年衹有1377.4小時。
  年平均氣溫20.6℃,年總積溫7434℃。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8.2℃,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1.3℃。年平均降雨量1693.9毫米,1997年多達2156.2毫米,1991年少至1116.4毫米。
  翁源春季為3~4月,夏季為5~9月,秋季為10~11月,鼕季為12月至次年2月,夏季達5個月,而鼕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年份平均氣溫在10℃以上,適宜作物生長,故縣境內四季宜耕,作物常青。四季分明,季節特徵明顯。
  季風明顯,風嚮隨季節而轉變。夏季多偏南風,鼕季多偏北風,春秋兩季南北風相互交替。年偏北風頻率為46.5%,偏南風頻率為21.4%,靜風為32.1%。隨着風的轉變,光溫水季節也有明顯變化,春季低溫寡照,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鼕季多霜。
  光溫水分配不均。縣內山地氣候變化劇烈,局部性災害嚴重。縣內春暖遲,有92.3%的年份出現不同程度的低溫陰雨天氣。1988年2月27日、1990年2月23日及2000年2月20日均出現了持續12天的長低溫陰雨過程,嚴重影響春播。1988~2000年的十三年間,衹有1997年未出現低溫陰雨天氣。大於或等於12℃穩定回暖期為3月10日,而80%保證率安全播種期則要推遲到3月24日。
  夏季雨量集中,天氣潮濕酷熱,多有雷陣雨或暴雨,引起山洪暴發。1988年至2000年共出現73次暴雨,其中4-6月46次,占63%,雨量占年總雨量的44.5%。日最大雨量為2000年9月1日185.2毫米,滃江出現罕見的洪峰。山地雷暴多,1988年至2000年共有雷暴日925天,其中4~9月806天,占87.1%,時有人畜遭雷擊傷亡及電子設備、電器受損的雷擊事故。
  秋季,九月初,北方冷空氣入侵縣境,空氣乾燥涼爽,雨量少,常有秋旱或秋鼕連旱,個別年份甚至出現秋鼕春連旱。
  鼕季,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是霜凍出現期。1988年至2000年有霜日數90天,平均每年6.9天,1988年多至12天。鼕季也時有冰雪,1993年1月中下旬冰凍日數7天,同時降雪日數5天,積雪厚度2釐米。1996年2月19~21日連降三天雪,造成嚴重冷害。
行政區劃
  翁源縣地處粵北山區。總面積為2217平方公裏,總人口38萬人,行政區劃設7鎮一場,156個村委會,18個社區居委會,1982個村小組。
  竜仙鎮:(含南浦、三華)居委會6個,村委會:34個,村小組:388個。
  原竜仙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6個,村小組187個。
  翁源縣
  原三華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7個,村小組60個。
  原貴聯:村委會1個,村小組141個。
  壩仔鎮:(含岩莊鎮)居委會2個,村委會22個,村小組325個。
  原壩仔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3個,村小組197個。
  原岩莊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9個,村小組128個。
  江尾鎮:(含紅嶺、仙鶴):居委會3個,村委會24個,村小組275個。
  原江尾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2個,村小組138個。
  原紅嶺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4個,村小組29個。
  原仙鶴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108個。
  官渡鎮(含六裏):居委會2個,村委會19個,村小組235個。
  原官渡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1個,村小組103個。
  原六裏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132個。
  翁城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7個,村小組163個。
  新江鎮:居委會2個,村委會19個,村小組251個。
  周陂鎮(含礤下):居委會2個,村委會18個,村小組304個。
  原周陂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2個,村小組178個。
  原礤下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6個,村小組126個。
  鐵竜林場:居委會1個,村委會(工區)3個,村小組:33個。
   回目錄
民族人口
  民族
  境內居住的主要是漢族,還有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10956人,其中漢族308749人,占全縣總人口99.29%;少數民族220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1%。除瑤族外,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解放後因工作關係或婚姻關係而定居翁源的。
  翁源縣
  漢族(客傢民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漢族人口308749人,占總人口的99.29%,其中客傢漢人占大多數。翁源客傢民係是在民族遷移的過程中形成的。據考古材料及有關資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翁源就有人群繁衍生息,爾後歷經數千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把許多“謫徙民”強遷至嶺南,漢晉和南北朝,中原漢族人民又幾次南遷,至宋代,徙居於翁源的漢人已有一定的規模,“嗣後戶口殷繁”。期間金兵南侵、宋室南遷,南宋末“元兵擾攘”,這些歷史大變動又促成了漢民族的大遷移,戰亂、災荒迫使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途經閩西、贛南輾轉至翁源。據各姓族譜記載,翁源大部分姓氏是福建、贛南遷來,其中福建上杭來者最多。早者有自宋代的陳、劉、吳氏,元代的張、甘氏。其後,明清各朝來者漸多,尤以明代遷翁的居多,有陳、溫、王、黃、郭、何、李、林、葉、官、丘、瀋、吳、塗、張、楊、鐘等姓。清代遷翁亦有一定規模。由於南來的中原移民大都定居在閉塞的山區,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較少受到外來影響,因而一方面保持了客傢人固有的傳統習俗,另一方面客傢人本身強烈的宗族觀念和長期形成的文化禮俗,使他們形成了獨特的生活集團,保存了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乃至語言面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了翁源的客傢民係。
  少數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有21個少數民族,共有220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1%,分佈於全縣各鎮場;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12個民族和增加540人。其中:瑤族144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46%;壯族419人,苗族98人,土傢族89人,其他少數民族161人。瑤族皆為“過山瑤”。民國以前常無定居,出沒於深山密林之中。據有關資料記載,明天順年間(1457—1463)翁源就設有撫瑤總、撫瑤頭管理瑤族事務,並朝貢方物(資料參見清雍正《古今圖書集成職務典》1393及清康熙《金通志》29)。但今之定居於縣境之瑤族卻皆為民國期間從麯江、英德、始興等地遷來的。瑤族新江最多,有354人,其次竜仙306人,鐵竜273人,40~80人的有六裏、貴聯、仙鶴、翁城、壩子、三華等6個鎮。壯族419人,分佈於周陂、岩莊、江尾、翁城、竜仙、官渡、新江、南浦;蒙古族,主要分佈於竜仙(9人);回族,分佈於岩莊、翁城;侗族,分佈於江尾、岩莊;藏族,居住岩莊;滿族,居住於竜仙;黎族,居住於壩子;苗族,居住於竜仙。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實行各個民族一律平等政策,並對少數民族予以優待,漢族和少數民族相雜而居,緊密團结,共同為家乡建設辛勤勞動,少數民族的社會政治地位日漸提高。
  人口
  人口規模
  全縣實行人口控製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人口的自然增長得到控製,出生率每年都穩定在20‰以下,死亡率維持在5.5‰左右。至2000年,全縣總戶數97946戶,總人口370550人,其中農業人口301971人,非農業人口68579人;暫住人口為27168人。2000年總人口比1988年322132人增加48418人,平均每年增加4035人,增長15.03%,平均每年增長1.25%。1988年至2000年,全縣共增加49945人,平均每年增加3842人。
  由於經濟落後,大量年輕人到外地務工經商,常住人口數與戶籍人口數比較相差較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310956人,與年末戶籍人口370550人對比少59594人。
  2006年末全縣總戶數105096戶,總人口387512人,其中農業人口280473人,非農業人口10703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81‰。
  人口結構
  民族構成翁源是漢族聚居民區,其他民族除瑤族外均因工作婚姻等原因遷入,主要分佈於城鎮、廠礦。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有漢族308749人,占全縣普查總人口的99.29%,少數民族2207人,占全縣普查總人口的0.71%。少數民族由瑤族、壯族、蒙古、回、苗、土傢族、藏、黎、滿、侗等21個民族組成。
  翁源縣
  性別構成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翁源縣男性人口為159731人,占普查總人口的51.37%;女性人口151225人,占48.63%。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62)。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較,男性比女性上升了0.55個百分點。
  年齡構成翁源縣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各種年齡組所占人口的比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所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30.89%下降到2000年的30.54%;15-64歲年齡組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3.94%下降到2000年的61.56%;65歲以上年齡組所占比重由1990年5.79%上升為2000年7.9%。老年人口呈增長趨勢。
  人口年齡構成類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0~14歲的少年兒童人口占總人口的30.54%,年齡類型屬成年型地區類型(國際標準成年型地區為30%-40%);65周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90%,相對於全省老年人口所占比例6.05%高出1.85個百分點,比全國高出0.94個百分點,年齡類型屬老年型類型(國際標準老年型地區為大於7%)。年齡構成逐步從成年型嚮老年型過渡。2000年人口老化指數為7.9%,比1990年上升2.73個百分點。
  文化構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翁源縣具有小學文化程度127561人,占總人口的41.02%,比1990年的138289人減少10728人,減少7.76%;初中文化程度96282人,比1990年的73439人增加22843人,增長31.10%;高中文化程度的29472人,比1990年的26147人增加3325人,增長12.72%;大學專科以上的5750人,比1990年的2270人增加3496人,增長1.5倍。
  2000年,文盲人口有22893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4650人減少21757人;文盲率由1900年的15.68%下降到2000年的8.01%。
  2000年,在業人員中,小學文化程度的有5679人,占36.57%,初中6382人,占41.09%;高中1630人,占10.50%;大學畢業和肄業517人,占3.33%,文盲或半文盲693人,占4.47%。
  各行業在業人口的文化程度:農林牧副漁業,大學專科和肄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15%,中專、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7.44%,小學文化程度占46.10%,文盲或半文盲占6.31%;工業部門在業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學專科和肄業及以上占2.55%,中專、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占76.26%,小學文化程度占19.90%,文盲或半文盲占0.69%;文教衛生體育在業人口的文化程度,大學專科和肄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2.55%,中專、高中文化程度占53.9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13.38%。
  行業構成2000年人口普查,全縣在業人口155320人。其中從事農林牧漁水利業的人口104930人,占全縣勞動者總數的67.56%,與1990年人口普查下降11.94個百分點;製造業占6.90%,教育文化占3.15%,商業、飲食、物資占8.26%,其他占14.13%。按物資生産和非物資生産部門比較,農、林、工、建築、商業等物資部門占89.96%,非物資生産部門衹占10.04%。
  家庭結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全縣有集體戶986戶、7109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293戶、減少219人;家庭戶83291戶、303847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13486戶,減少19446人;家庭戶平均每戶3.65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減少0.98人。
  人口分佈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09525人,分佈於全縣各鎮。竜仙是縣城所在地,人口最多,有74001人,其次新江鎮33656人,翁城鎮28559人、壩仔鎮24647人、周陂鎮20705人。南浦、官渡、江尾、六裏四鎮的人口在1.7萬人至2萬人,其餘各鎮的人口在4000-15000人之間,紅嶺人口最少僅為3946人。
  人口城鎮分佈2000年底,全縣370550人,其中農業人口301971人,非農業人口68579人,非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19%。
  翁源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城鎮人口5.73萬人,占普查總人口的18.5%,分佈於各鄉鎮政府所在地(街場)。人口較集中的有竜仙鎮(縣城)38164人、官渡鎮3729人、翁城鎮2603人、新江鎮2047人,其他15個鄉鎮所在地的街場人口均在600-2000人。
  人口密度
  根據2006年末人口統計,翁源縣人口密度為174.79人/平方公裏,2000年為167.14人/平方公裏。按2000年末戶籍人口統計,人口密度最高為縣城竜仙鎮372.94人/平方公裏,其他由高到低依次為:三華237.71人/平方公裏,江尾229.53人/平方公裏,官渡223.86人/平方公裏,壩仔219.37人/平方公裏,翁城217.16人/平方公裏,周陂198.33人/平方公裏,礤下154.97人/平方公裏,廟墩152.29人/平方公裏,仙鶴143.39人/平方公裏,六裏132.62人/平方公裏,南浦123.95人/平方公裏,新江114.10人/平方公裏,連新73.54人/平方公裏,岩莊64.98人/平方公裏,鐵竜58.88人/平方公裏,貴聯48.73人/平方公裏。人口密度最小為紅嶺僅為46.38人/平方公裏。翁源縣人口密度呈嚮中心城鎮高度聚集狀態。
物産資源
  翁源縣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東南部,是粵北南大門,東靠連平,南鄰新豐,西連英德、麯江,北依始興、江西。國道106、省道1944和京珠高速公路貫通而過,至廣州200公裏,深圳300公裏,韶關110公裏,交通非常便利。全縣總面積223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0萬畝,其中水田25萬畝,旱地5萬畝,人口38萬人。本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區,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3度,極端最高氣溫為39.2度(1980年7月10日),極端最低溫度-5.1度(1963年1月16日),年無霜期303天,年平均降雨量1742.2毫米,最多1983年為2472.6毫米,最少1963年為1050.9毫米。水資源豐富,主流翁江河貫流全縣,並有7條集雨面積100平方公裏以上支流。全縣有山塘256座(包中型水庫4座),總庫容1.99億立方米,全縣年平均擁有水量0.75億立方米。
  翁源縣
  翁源物華天寶,是“嶺南夏令果王”三華李的故鄉、千年古縣、中國最大國蘭生産基地。農業種植以糧食、甘蔗、蠶桑、花生、蔬菜、水果、黃豆、蕃薯等作物為主,其中以糧食、糖蔗、蠶桑、蔬菜、水果、蘭花為支柱産業。目前,糖蔗、蠶桑已經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大規模的良性生産,糖蔗種植面積6萬畝,年産糖蔗25多萬噸;蠶桑種植面積2.8萬多畝,産繭3.5萬擔;蔬菜種植通過粵北最大蔬菜批發市場翁城蔬菜批發市場的輻射帶動,形成以翁城鎮為中心基地嚮周邊鄉鎮發展,目前,全縣年蔬菜復種面積26萬畝,産量37萬噸。已成為我縣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
  翁源土特産資源豐富,主要有如下幾種:
  1、三華李
  起源於本縣的三華李,以竜仙鎮三華村種植的三華李為最佳,1986年被廣東省評為省優質稀有水果,廣東省十大名、優、稀、特水果之一,得到海內外客商的稱贊。三華李明末開始種植,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稱為夏令果王。三華李品種繁多,有雞麻李、白肉雞麻李、大密李、小密李。以大密李和小密李為主要品種。芒種後,夏至前後成熟。果型白裏透紅,聞之清雅芬芳,入口無澀且有蜜味,爽脆清甜滿口香。産品供不應求,價格昂貴,市場前景非常廣阔。
  2、九仙桃
  原産地在江尾鎮的九仙村,俗稱仙桃,廣東省優稀水果之一。九仙蜜桃,個重約200剋,果大核小,果身飽滿,皮紅肉白,皮外層有紅色小星點,肉質爽脆,蜜味濃香。近幾年九仙桃發展比較快,去鼕今春種植1.8萬畝,目前全縣九仙桃面積2.5萬畝。
  3、沙田柚
  翁源適宜沙田柚種植,一棵樹最多時能結果數百衹,皮薄肉甜、清爽可口、蜜味濃香,具有解酒、潤肺止咳之功能,被譽為“天然罐頭”,遠銷海內外。
  4、江尾米粉
  江尾米粉産於江尾鎮,歷史悠久。米粉選用山泉水和當地精米製作而成,從磨漿、蒸面、曬面到切面、曬幹包裝等皆用手工工作。米粉外觀晶瑩透明、麵條均勻、煮炒皆宜、入口軟滑清爽、口齒留香、回味無窮,既是米粉製品之極品,亦是饋贈送禮之佳品。
  翁源縣
  5、蔬菜
  翁源全年蔬菜種植面積26萬畝以上,特別是荷蘭豆是粵北最大的反季節荷蘭豆種植基地,年種植面積7萬畝,總産8萬噸。翁源産荷蘭豆豆型平直、大小適中、色緑鮮嫩、標豆率高。産品主要銷往海外市場。
  6、糖蔗
  茂源糖業有限公司是韶關市唯一製糖企業,市級農業竜頭企業,國傢良種繁育基地。年産一級白糖2萬噸。99年改製為股份製民營企業後,茂源把第一車間放在糖蔗種植上。每年山坡地種植3.8萬畝,畝産達6噸。全縣種蔗農戶4600戶,其中,30畝以上大戶200戶,種植面積占糖蔗面積70%以上,建成7個比較大型糖蔗基地,全縣糖蔗種植面積達6萬畝。
  7、蠶繭
  韶關市農業竜頭企業之一的翁源縣信達繭絲有限公司是集貿、工、農、科為一體的股份製民營企業。桑園面積2.7萬畝,年産繭3.5萬擔。蠶桑專業村30多個,種桑養蠶戶近5000戶。擁有現代化繅絲廠一傢,年産優質生絲200噸,優質絲棉胎1萬張。
  8、蘭花
  江尾鎮仙鶴群山環抱,山巒疊翠,空氣清新,無“三廢”污染。獨特的山地氣候非常適宜蘭花生長,以仙鶴蘭花種植基地有限公司為依托,在省道S245綫兩旁江尾鎮仙鶴建設3公裏長蘭花長廊,面積7000多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産基地。目前有20戶臺商落戶,品種100多個。全縣花卉面積達1.3萬畝.
  9、馬牯塘蓮
  馬牯塘蓮産於竜仙鎮馬牯塘村,為當地特殊土質所出特産,蓮藕小而長,皮白帶星點,質脆,味殊香,煲炒鹹宜,遠近馳名。
  10、竹篙薯(食用淮山)
  竹篙薯(食用淮山)主要産於竜仙鎮的莎坪、馬山等村,這裏的土壤適合竹篙薯生長,産出的竹篙薯特別長、大、澱粉多、營養豐富。
  11、果蔗
  産地分佈在翁城、新江鎮,近幾年來由於市場價格看好,果蔗嚮竜仙、江尾等鎮發展。翁源産的果蔗汁多、質脆、口感好。目前,全縣種植面積近3萬畝。
名人文化
  版畫傢——梁太銀
  梁太銀
  梁太銀一九四九生,廣東翁源人,一九七0年入伍到師政治部宣傳科任美術創作員。在部隊期間創作了一批反映部隊生活版畫、國畫作品,75年版畫作品《天山新路》入選全軍美展,77年《軍民情深》《這樣訓練好》入選建軍50周年全國美展,78、79年《爭分奪秒》分別入選西北五省版畫展和全國第七屆版畫展,同年被新疆軍區評為優秀作品奬。
  一九九一年到中央美院國畫係進修,進修期間在北京由中央美院主辦的十人畫展,自己有10幅作品參展,作品《秋林》(國畫)被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從七三年以來不少作品在省內外報刊發表。82年加入廣東省美術傢協會。
  一九七九年到翁源縣文化館工作,曾任文化館館長,文化局副局長,現受聘於韶關市書畫院畫師。
  翰林學士----李林
  翁城明星村松樹崗,有一座翰林墓(夫妻合葬),墓碑中間刻有“皇清誥授內閣纂修史官翰林院檢討韶石李府君、李母梁夫人之墓”。左邊刻“乾隆貳年丁巳歲寒月𠔌旦”。
  李韶石,又名李林,翁城五一村人。九歲能寫古今各體文章,十四歲中秀纔,就讀於官辦學堂。康熙三十二年舉“孝廉”,丁醜年參加京城會試,獲取“會元”(第一名),殿試取得二甲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四年,在澹寧宮禦試,主考官奉旨宣佈:“文章做好謄寫端正的即可呈繳”,李林首先交捲,榮獲“欽定第一”,特命他編修三朝國史及《大清一統志》。康熙帝聖駕南巡,命隨行諸學士即時即景賦詩獻藝,李林榮獲“賦獻第一”,因而名聲大振。供職翰林院期間,鴻文巨著多出其手。
  李林為人正直,極力杜絶送禮行賄,嚴拒私情托請辦事。他常說:“文人立身之本,最重要的就是德行。”故他在翰林院評捲時常焚香禱告天地,但願捲捲能錄到忠孝文,因此評捲極其認真,雖幾經反復審閱,亦不感到睏倦。康熙五十一年,上諭“學士清貴”。
  京教寓所,他仍保持儉樸作風,粗茶淡飯,不尚華服。至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病終,享年79歲。生前有《紀恩詩》4捲、《玉署偶吟草》12捲、《時藝》4捲等著作傳世。
  名校長----許賡梅
  《孤鴻》是創辦翁源縣立中學並任第一任校長的許賡梅二、三十年來的書信集成。內容分5期:第一期記述作者少年遊學,在外漂泊的浪漫生涯;第二期記載了作者在翁源公署掌總務科及為省議會議員時整治翁源社會治安的歷程;第三期反映作者在創建縣立中學期間歷經長期困苦的經過及苦心情形;第四期有縣立中學由啓蒙時期而達全盛時期的記載,也有作者悲觀一切萬念俱灰的思想反映,及倦鳥知返的决心和擺脫塵世的願望;第五期反映全民渴望翁大公路籌辦計劃早日實施及作者重振精神編纂縣志的宏願等。因此,《孤鴻》可以說是翁源解放前歷史進程的年表。
  《孤鴻》出版於1923年,後來由於社會變革丟失了,幾經周折纔尋找到缺頁本,東拼西湊齊全,由定居香港的原縣立中學第三任校長許翰章先生再寫《孤鴻再版序》復印成書,今由翁源縣博物館收藏。
  作者許賡梅(1879-1952),字雪平,周陂人,清末拔貢,畢業於兩廣師範堂。他追隨梁啓超、康有為的維新思想,後來加入孫中山創立的中國同盟會。他關心家乡的教育事業,興辦了全縣最早的鄉村新製小學——敬業小學,後來又積極興辦高級小學,創辦師範班。1916年11月,在三華建立縣立中學,並被推為校長。省議會成立後被推舉為省議會議員,並先後聘為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參事,第七戰區長官司令部參議,省政府參事。1947年當選為國大代表。許賡梅一生造福桑梓,道德品質人所共仰。
  名醫----楊德盛
  楊德盛(1854-1931),自幼習武學醫。一天,利竜街福源店老闆帶其到坳頭楊屋找工做,行至半山腰,見一大群婦女在排隊挑水,泉水很細,一塊約四五百斤重的大石板封住了大半個泉眼,楊蹲下馬步,運足力氣搬開石板,衆人驚嘆不已。老闆認定楊是武林高手,遂領其到官渡坪田鄉楊屋村教習武藝。
  民國初年,翁源縣立中學聘請楊為國術教員。一天,駐校的縣聯團團總陳子巽對他開玩笑說:“你力大無比,能移動紀念堂旁邊那對千斤石柱否?”楊坦然說:“能。”說罷,運足丹田氣,用臀部撞嚮左右柱,左右柱移位了,有驚無險。片刻,又將一對石柱撞回原位。在場師生瞠目結舌,陳團總大加贊賞。
  楊不僅武藝高超,還擅長醫治跌打及刀槍傷。縣聯團團丁官廷階在一次戰鬥中,被子彈打爛了牙槽骨,臉腫得似皮球。楊對團丁們說:“廷階勇士的傷如若治不好,我把命陪給他。”不出半月,官的傷就痊愈了。團丁陳恩沐在圍剿劫賊戰鬥中被子彈射穿喉嚨,生命垂危,楊衹用了幾劑草藥就把他救活了。
  楊晚年在竜仙鎮開了一間“楊德盛醫務所”,他除了善治跌打、刀傷外,還兼治婦、兒科及奇難雜癥。他以“濟世救人”為宗旨,對患者總是酌量取酬,從不多取,因而得到群衆稱贊。
  楊德盛把醫術傳給子孫,成為醫學世傢,其子楊程耀,後任翁源縣中醫院院長,孫子楊榮全先任中醫院院長,後任縣人民醫院院長至今。一傢三代名醫。
  戲劇傢----郭福平
  郭福平,1947年生於翁源縣六裏鎮的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庭成份偏高,屬“可教子女”,有人推薦他到公社文化站工作,亦被有關領導否决。時代局限,命途多舛。
  是金子總會閃光。郭福平許多作品在報刊上發表,得到社會認同。縣電影院請他去編寫幻燈宣傳稿。高校恢復招生那年,以優異成績被韶關師專中文係錄取。在校期間,他創作了《柑熟時節》、《轉正》、《閃光的鑰匙》、《新書記》等作品,其中《柑熟時節》獲廣東省業餘文藝創作一等奬,《轉正》獲二等奬。畢業後,被慧眼識纔的文化部門領導直接分配到市創作室當創作員。由於作品碩果纍纍,被提拔為市文化局副局長,兼任市藝校校長。由省作傢協會會員,再加入中國戲劇傢協會會員,評為國傢二級編劇。2001年被推選為市文聯主席。郭福平從事創作三十多年,筆耕不輟,佳作連連。擔任行政職務以後仍“忙裏偷閑”,堅持不懈進行寫作,還到翁源鐵竜鎮挂任副書記職務,體驗生活,捕捉素材。從業餘作者到專業作傢再到擔任領導職務期間,纍计發表作品一百多萬字,結集出版個人專集(部)6個,1988年《送禮》獲省話劇院首屆小品大奬賽一等奬,1993年大型採茶戲《青山水東流》獲省第四屆魯迅文藝奬,拍成電視後又獲全國電視戲麯片二等奬。2000年大型採茶戲《霜雪山梅紅》和2002年長篇報告文學《“寒極”春光》(集體)均獲省“五個一工程”奬。此外,還有一批作品獲省、市和國傢級奬項。著名表演藝術傢紅綫女在評論文章中稱贊《青山水東流》是“一朵散發着陣陣清香的山茶”。2005年又出版長篇報告文學《瑤山紅豆杉》。郭福平的豐碩成果,譜寫了他輝煌的人生。
  黃花崗烈士----李祖恩
  李祖恩(1891-1911),翁城鎮五一村人。少時勤奮好學,性格開朗,不受世俗禮法的約束,崇拜取義成仁之士,常懷一顆報國之心。李15歲時毅然從軍,在軍中練就了一副好筋骨,也掌握了許多軍事知識。1910年退伍後,經何剋夫介紹,加入同盟會。1911年,國民革命黨黨員黃興、趙聲等人召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於廣州,準備舉行起義,並招納青年志士,李欣然應從,與姚雨平等人,在廣州沙河密設機關,輸送槍械。同年3月29日,起義軍奮起反清救國,焚攻廣州督署,祖恩隨起義人員衝鋒陷陣,“雖見斷腿折臂猶復踏血前進”。當義軍戰至川竜口時,祖恩不幸落入敵手,英勇就義,年僅20歲。中國國民黨為追念前功,闡揚先烈,在黃花崗建造了烈士陵園,將李祖恩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名刻於紀念碑上,永為國人瞻仰。臺北圓山忠烈祠亦鎸其英名,同享臺灣最隆重之祭典。
  塗志偉
  塗志偉六裏鎮竜船村人。自幼勤奮好學,酷愛畫畫,畫藝精益求精,曾因癡情於作畫而暈倒在畫室。1970至1972年,在縣文化館搞美術工作;1975至1978年,在韶關師範學校任教員;1981年至1987年,先後在廣州美術學院、華南文藝學院、廣州美術業餘大學任講師。1975和1981年,獲廣州美術學院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美術碩士學位。
  他在幾十年中,從中國最著名的歷史事件中,創作了不少寫實油畫。透過他嫻熟非凡的手筆和絢爛的色彩,給予畫面物體以生命,每個細節都表達得非常傳神。在國內外舉辦個人展、聯展和其他展覽近百次,並屢獲大奬,1994年獲全美國油畫傢協會舉辦的中西大展金奬、1996年又獲全美國油畫傢協會主席特別奬。油畫本源自西方,卻有東方人問鼎桂冠,塗志偉被西方傳媒譽為“亞洲第一人”。
  塗志偉現為翁源籍旅居美國著名畫傢,20世紀旅美傑出華人,中華世紀英才,美國國傢級美術評委,被美國政府授予“油畫大師”稱號。
  明朝民族英雄——陳璘
  陳璘
  陳璘(1543~1607)字朝爵,號竜崖,明代翁源縣竜田鋪(今周陂鎮竜田村)人。陳璘少懷大志,身材魁梧,體力過人。他在國傢民族內憂外患之際,從軍報國。為平定地方叛亂和鏟除地方割據勢力,他出生入死幾十年,領兵南徵北戰,多次討平粵北、粵西、粵東事端,並曾在今河北省中部和山東省一帶抗擊倭(日本)寇的侵擾,成為屢建戰功、能徵善戰的一代名將。
  萬歷二十一年(1593),陳璘出任朝廷直隸的駐守南澳島的第九任副總兵。在位時,他帶頭捐出薪俸購買樹苗,帶領島上官兵廣為植樹,還親自為此舉撰文《南澳山植樹記》並立碑以紀,古樹和石碑至今仍在。
  萬歷二十五年(1597),倭寇大舉侵犯朝鮮,並欲吞我遼陽等地。朝廷命他統領廣東5000水兵援朝抗倭。第二年二月,陳璘提升為禦倭總兵官兼水師提督,轄副將陳蠶、鄧子竜等,統率水軍1.3萬人,戰船500餘艘,與朝鮮名將李舜臣及其水軍一道痛擊倭寇。陳璘赴朝抗倭,指揮了舉世聞名的露梁海戰以及昆陽、昌善戰役,血戰數十番,毀倭船七八百艘,斬溺倭兵兩萬餘人,將倭寇首領石曼子擊殺於半海,生擒倭帥平正成、平正秀而歸,為明代援朝抗倭覆滅倭軍水陸師立下了首功,後被欽命為湖廣州總兵官。萬歷三十二年(1604),陳璘又晉升為左都督、特進光祿大夫(正一品)。萬歷三十四年奉命調回廣東任總兵官。萬歷三十五年五月,陳璘病逝於任內,同年九月朝廷以其平亂抗倭有功封贈“太子太保”。萬歷皇帝恩準在陳璘的故鄉翁源竜田村建造“竜田城”,城內設“太保祖祠”和“太保祠”,欽賜祠聯曰:“闢土開疆,功蓋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纔兼文武世無雙。”朝鮮人民在全羅南道海南郡皇朝裏(今韓國德鬆裏)建造了“陳璘別廟”,並畫像賦詩欽揚陳璘的功勳。
英文解釋
  1. n.:  Wengyuan County
近義詞
翁源
相關詞
????業公司????務局義務教育通知學籍管理
包含詞
翁源縣????務局翁源縣檔案局
翁源縣委黨校翁源縣中醫院
翁源縣人民醫院翁源縣衛生防疫站
翁源縣婦幼保健院翁源縣竜仙第二中學
翁源縣鐵竜鎮工藝廠翁源縣博源毛織服裝廠
廣東省翁源縣廣播電視大學翁源縣青雲山藥業有限公司
廣東省翁源縣南浦化工廠翁源縣中醫院第二門診部
翁源縣中醫院第三門診部廣東省翁源縣衛生防疫站
翁源縣科技教育局關於進一步規範我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籍管理工作的通知至節宿翁源縣與葉景小酌
翁源縣官渡經濟開發區衛生防疫站翁源縣商業綜合公司服裝門市
分類詳情
張開官渡鎮張開竜仙鎮張開壩仔鎮張開江尾鎮張開周陂鎮
張開翁城鎮張開新江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