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廟。 |
|
孔庙 kǒng miào
祭祀孔子的廟宇 |
|
見“ 孔子廟 ”。 |
|
孔廟聯繫方式 地址:麯阜城中央。
郵編:272100 孔廟投訴電話 濟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537-2235006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孔廟景區榮譽 aaaa級景區 世界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 孔廟門票價格 45元 孔廟節慶活動 孔子文化節9月26日╠╠10月10日 孔廟開放時間 8:00-17:00 孔廟最佳旅遊時間 遊麯阜三孔,四季皆宜,但習慣上人們偏好3-11月遊麯阜,每年此刻,為麯阜旅遊旺季。 孔廟導遊圖 孔廟特別提醒 遊麯阜要註意避開黃金周,麯阜旅遊三孔是必看得,其他可酌情一覽。 孔廟美食 遊麯阜三孔,瞻仰先人欣賞古跡之餘,您還可大飽口福。麯阜市內傳統美味佳餚古色古香,首屈一指,且食宿方便,服務周到。
最有名氣的是與孔廟、孔府鄰近,格調高雅具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闕裏賓捨。其特別推出的魯菜精品孔府傢宴、孔府喜宴、孔府壽宴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
距“三孔”聖跡近在咫尺的杏壇賓館,所推出的“孔府宴”及各種美食精品,距孔府、孔廟僅200米的大成旅遊賓館,所提供的由特級廚師、糕點師精心製作的魯菜、川菜、及多種風味小吃,都頗有名氣,值得品味。
孔府宴誠然很貴,黑豆腐、饊子也是麯阜有名的小吃,味道一般,但很便宜,吃得飽. 孔廟住宿 麯阜最高檔的賓館三星級闕裏賓館,門市價要400元。二星級賓館有位於市中心靜軒路1號的麯阜大成集團旅遊賓館及城南雪泉路上的杏壇賓館等。
麯阜不挂星級的賓館、招待所很多,一般標準房的價格在90╠╠150元之間,公共衛生房一般15元/床。
孔廟購物 麯阜最有名的特産是楷雕、碑貼、尼山硯。此外,絹花、琉璃等其他工藝品亦小有名氣。 孔廟交通 1路 中醫院、汽車站、孔府東門(鼓樓)、郵電局、顔廟、萬古長青坊、孔林。
5路 麯阜火車站、魯國盛世、六藝城、論語碑苑、汽車站、電影院、人民醫院。
孔廟玩法 參觀、學習、旅遊、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孔子的廟宇 ,位於麯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孔廟始於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堂”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衹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 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其後,歷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 桓帝令修孔廟,並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於廟”。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詔 在魯郡“修起舊廟”,但當時孔廟的規模並不甚大。西晉末年“廟貌荒殘”。東魏興和元年(公 元539年)修繕孔廟,“雕塑聖容,旁立十子”,為孔廟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國都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修建“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詔“州、縣皆立孔子廟”。唐代修廟5次, 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擴大舊製....凡增廣殿堂廊廡316間”。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達21次之多。 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當時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築120餘楹“化為灰燼”。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歷時5年,耗銀15.2萬兩。到了清朝, 孔廟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當時孔廟又毀於雷火世 宗胤真除親到太廟祭孔外,又“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廡制度規模,以至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為加快工程進度,還調集了12個府、州、縣 令督修,共用了6年時間。歷史上,孔廟先後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形 成了目前這樣的宏大規模。
現在的孔廟的規模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建築仿皇宮之製,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綫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孔廟占地約200畝,南北長達1公裏多。四周圍以高墻,配以門坊、角樓。黃瓦紅垣,雕梁畫棟,碑碣如林,古木參天。宋朝呂蒙正有文贊道:"繚垣雲矗,飛檐翼張.重門呀其洞開,層闕鬱其特起。......”這一具有東方建築特色的龐大建築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築學家稱為世界建築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歷代萬千勞動者的血汗,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金聲玉振坊
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因此,後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金聲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夾抱,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闢天邪”,俗稱“朝天吼”。兩側坊額淺雕雲竜戲珠,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書法傢鬍纘宗題寫的。坊後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是二竜戲珠的石階,橋下清流呈半圓繞過,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塊封蓋,衹有泮橋獨存了。橋後東西各有一幢石牌,立於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人稱“下馬碑”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尊敬,就連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輦而進,可見孔廟的尊嚴。
欞星門
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在泮水橋後,四楹三間。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竜頭閥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縧環花紋。明代時此門為木製,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時“易以石”。
欞星門裏建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製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聖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聖廟”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為今名。坊為漢白玉石刻製,三間四柱,柱飾祥雲,額坊上飾火焰寶珠。
後人為贊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即他的貢獻如同一奪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兩坊建於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建築為木構,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鬥拱,明間十三踩,稍間九踩,中夾小屋頂五踩。坊下各飾有8衹石雕怪獸。居中的4衹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闢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聖時門
據《孟子》記載:“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據此,清世宗於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聖時門”。聖時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3間,弘治年間擴為5間中設拱門3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墻皮,券內是杏黃的墻裏,前後石階上各有石刻竜陛。由拱門內望,令人有深邃莫測之感。
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緑蔭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橋縱跨,一水橫穿,碧波渙渙,荷葉田田,環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利名,稱“壁水橋”。
橋南東西二門,甬道相連,東匾“快睹門”,取李渤“如景星鳳凰,爭先睹之”語,即“先睹為快”之意;西匾“仰高門”取自《論語》“仰之彌高”語,贊頌孔子學問十分高深。此是孔廟的第二道偏門。過去衹有皇帝祭祀纔可走正門,一般人衹駔從仰高門進廟。
弘道門
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四棱碑為“麯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麯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1966年移入孔廟保管的。
大中門
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鬱,禽鳥翔集夏天鸛飛鶴舞,白鷺翩翩,鼕春鵲鳴雀喧,昏鴉噪晚,顯得十分幽深。
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共5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後經明弘治時重修,今門係清代所建。門左右兩旁禹有緑瓦拐角樓一座,係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為使孔廟象皇宮一樣威嚴而建的。角樓均3間,平面作麯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臺之上,臺之內側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之用。
奎文閣
入大中門,迎面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鬥拱佈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後改為此名。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群竜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
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麯相鈎,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魁)星演化為文官首。後代封建帝王為贊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黃瓦歇山頂,三重飛檐,四層鬥栱。內部兩層,中夾暗層,層疊式構架,底層木柱上施鬥栱,鬥栱上再立上層木柱。奎文閣結構合理,固堅異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來,經受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和多次地震的搖撼,雖然康熙年間的大地震使麯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堅固的旁證仍然無恙,巋然屹立,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之一。閣西碑亭中記載康熙年間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閣堅固的旁證。閣前廊下石碑二幢,東為“奎文閣賦”,係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名書法傢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着明代正德間皇帝命禮部重修賜書庋藏的情況。
奎文閣前有兩座禦碑亭,亭內外共有四幢明代禦碑。每幢高6米多,寬2米多,碑下的龜趺高1米多。碑額精雕盤竜,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容多是尊崇孔子。東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暫缺”。字楷書,書體端莊,結構嚴謹,以精湛的書法著稱於世。石碑立於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習稱“成化碑”。
此院東西各有一所獨立的院落,名曰“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員在此戒齋沐浴。東院是“衍聖公”的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稱“駐蹕”。現舉界有孔子生平事跡展覽。西院是從祭官員的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廢棄,僅存院落.清道光年間,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薫將孔廟內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謁廟碑130餘塊集中鑲嵌在院墻上,改稱“碑院”碑碣或流暢奔放,飄逸自如;或豐潤溫雅,神采飛動;或端莊典雅,質樸古拙;精品衆多蔚然大觀.。
十三碑亭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6進庭院。院落狹長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鬥栱飛翹,檐牙高啄,黃瓦耀金,櫛次鱗比。十三碑亭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禦碑亭”。亭內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道北5座碑亭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8座亭中,4座為金、元建築,東起第三、六座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餘4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鬥栱豪放,佈置疏朗,是孔廟現存最早的建築。
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曰趰屓(bi,xi),據說是竜的兒子。傳說竜生9子,各有所能,趰屓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幢是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趰屓,水盤,約重65噸。這塊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裏之外的麯阜,不能不使人驚嘆。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墻朱欄內還鑲着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後所刻。如從書法藝術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了元末紅巾軍、明代中期劉六、劉七、明末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農民革命歷史難得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院兩側,東建毓粹門,西建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
大成門
十三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
“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啓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三門並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金聲”是擊鐘的聲音,表示奏樂之始;“玉振”是擊磬的聲音,表示奏樂之終,用以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婦,並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
於大成門南端的十三碑亭係金代以來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們充分運用傳統的勾心鬥角的建築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築結構空間的問題。
杏壇
“杏壇”二字,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杏壇設教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北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裏卻無記載.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後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
杏壇十字結脊,四面懸山,黃瓦朱欄,雕梁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每當初春,紅花搖拽。乾隆皇帝曾為之賦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兩廡
大成殿東西兩側的房子叫“兩廡”,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這配享的賢儒大都是後世儒傢學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韓愈、王陽明等。在唐朝僅有20餘人,經過歷代增添更換,到民國時,多達156人。這些配享的人原為畫像,金代改為塑像,明成化年間一律改為寫有名字的木製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龕中。現在兩廡中陳列着歷代石刻。
“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東廡中保存着40餘塊漢、魏、隋、唐、宋、元時的碑刻,最為珍貴的是“漢魏北朝石刻”共22塊。西漢石刻,首推“五鳳”;東漢石刻,以“禮器”、“乙瑛”、“孔宙”、“史晨”碑為隸書珍品;北朝以“張猛竜”碑為魏體楷模。西廡內陳列的100多塊“漢畫像石刻”,也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這些石刻,內容豐富,既有神話傳說的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捕撈、歌舞、雜技、行醫、狩獵,是研究我國漢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細緻精巧,有的粗獷奔放,各具風格。兩廡北部陳列的584塊“玉虹樓石刻”,是清乾隆年間孔子後裔孔繼涑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傢的手跡臨摹精刻而成的。這些石刻原被棄置在麯阜“十二府”的玉虹樓下,1951年移入孔廟,1964年裝鑲展出,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大成殿
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臺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凌空,雙重飛檐中海蘭色的竪匾上木刻貼金的群竜緊緊團護着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書。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周繞回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檐飛翹,鬥栱交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雲竜圖案,金箔貼裹,祥雲繚繞,群竜競飛。四周廊下環立28根雕竜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承以重層寶裝覆蓮柱礎,原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調徽州工匠刻製,清雍正二年火後重刻。兩山及後檐的18根八棱磨淺雕石柱,以雲竜為飾,每面淺刻9條團竜,每柱72條,細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記下了雕刻的竜的總數,共1296條。前檐的10根為深浮雕,每柱兩竜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10根竜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竜姿栩栩如生。這是麯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據說清乾隆皇帝來麯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築藝術,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才華和智慧。郭沫若曾為之贊嘆。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製。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嚮的是復聖顔回和述聖孔伋,西位東嚮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嚮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嚮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頭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製。塑像都置於木製貼金神龕內,孔子像單龕,施十三踩鬥栱,龕前兩柱各雕一條降竜,繞柱盤旋,姿態生動,雕刻玲瓏,異常精美。四配十二哲兩位一龕,各施九踩鬥栱。龕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籩、豆、爵等禮器。殿內還陳列着祭祀孔子時中和韶樂樂器和舞具。殿外懸有10塊匾額、3副對聯,門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題書的“生民未有”匾額,殿內正中是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南面懸挂着乾隆皇帝題書的“時中立極”等匾額。每塊匾額長6米多,高約2.6米,雕竜貼金,精美華麗。
殿建於兩層臺基上,前連露臺,高2米多,東西寬約4.5米,南北深約35米,鎸花須彌石座,雙層石欄幹,底層蓮花欄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兩塊浮雕竜陛。露臺是祭祀時歌舞行禮的場所,現在第逢孔子誕辰(農歷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樂舞----八佾舞。
寢殿
沿大成殿回廊後轉,層欄圍繞,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廟三大建築之一的“寢殿”(另兩大建築為奎文閣、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寢殿闊7間,深4間,間金妝繪,枋檁遊竜和藻井團鳳均由金箔貼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淺刻鳳凰牡丹一如皇后宮室制度。殿內神龕木雕遊竜戲鳳,精美異常,龕內有木牌,上書“聖聖先師夫人神位”。
亓官氏,禮器碑作並官氏,宋國人,19歲嫁與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纔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孔子死後,“即孔子所居之堂為廟”,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後重修時已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置供桌。
聖跡殿
聖跡殿是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畫聖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於寢殿之後,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後的第9進庭院。殿係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廟原有反映孔子事跡的木刻圖畫,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120幅的“聖跡圖”。
聖跡圖每幅約寬38釐米,長60釐米,其所表現的聖跡從顔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後子弟廬墓為止,並附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恆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聖跡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傢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傢顧愷之畫的“先聖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孫孔端友於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幾像“,孔子按幾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於宋紹二年翻刻石上。在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禦贊,有宋代紹聖、政和等年號和題跋。殿內還有宋代書法傢米芾篆書的“大哉孔子贊”,還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
|
孔廟聯繫方式電話:59530379,59530379孔廟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孔廟門票價格10元孔廟開放時間8:00-11:30;13:00-16:00孔廟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30)公裏
從杭州至此(272)公裏
從南京至此(289)公裏
孔廟交通公交517路562路北嘉綫822路滬唐綫旅遊6號a綫羅南綫虎南綫翔華綫翔黃綫均可到達
孔廟座落在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南大街,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現占地17畝左右。
孔廟大門"欞星門"前有"興賢"、"育纔"、"仰高"三座牌坊和石獅欄桿。七十二衹姿態各異的石獅,象徵孔子七十二賢徒。孔廟四周的圍墻,稱"萬仞宮墻"。進門的水池,叫"泮池",鑿於元泰定元年(1324年)。
泮池北是大成門,正中五楹,東西角門各一楹,寬達29米,內有7衹石龜座,各負兩米多高的大石碑,記載歷代修理孔廟情況。東角門壁上嵌有幾塊名貴的石碑,有宋紹定二年(1229年)瀋璞撰《嘉定縣學之記》,明宣德十年(1435年)《況郡守政績記》,記載了況鐘任蘇州知府時,懲辦貪污、清理冤獄、興修水利等事跡。
在大成門前後庭院裏,有幾棵竜鳳古柏,據志書記載種植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共16棵,現衹剩大成門前的1棵活着,十分珍貴。
東西兩廡,原來供奉孔門弟子和歷代名儒的牌位,現為嘉定博物館的歷史陳列室。
大成殿重檐飛翹、巍峨雄偉。前置石臺,更顯氣勢。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梁架高昂,枋檁彩繪,保留明代結構。現陳列孔子塑像及孔子和孔廟的資料。
東部有明倫堂、碑廊和當湖書院等建築。明倫堂是歷代儒生講學集會之所,建築別緻,3間寬敞的廳堂,前設抱廈,兩邊又有粉墻漏窗,墻外有小院,院中植桂柏樹木,還有一株百年牡丹。明倫堂陳列着中國歷代科舉考試的資料。
明倫堂西有一條碑廊,是1958年修理孔廟時,將歷年收集的碑刻、墓志和各類石刻嵌於壁間,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庭院東部的當湖書院,也闢為博物館陳列室。書院外墻沿河30多米,還有一條1987年修建的碑廊,內有歷代書畫傢的書法藝術,其中有黃庭堅、文徵明等的珍貴手跡。 |
孔廟(本廟) Temple (the temple) |
孔廟(本廟)位於山東省麯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東經116°58’30”----北緯35°36’42”。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麯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佈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傢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據稱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禦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裏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莊嚴肅穆 的氣氛,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綫上,左有對稱,佈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衹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 遍植成行的鬆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闢出一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於思想的深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贊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墻、緑樹,交相輝映, 既喻示出孔於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傢賢達的東 西兩民,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傢思想的源遠流長。
孔廟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鬥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裏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采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製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采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鬥栱佈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鬥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竜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範、米芾、黨懷英、趙孟頫 、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綱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鎸石柱和明刻聖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餘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綫刻、有浮雕,綫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綫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綫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鎊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鎸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鎸圖案多為小幅雲竜、鳳凰牡丹,清雍正帝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等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竜柱;大成毆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竜姿矯健,雲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竜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跡因為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麯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兩千多年來,麯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傢的保護下,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製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 |
孔廟景區介紹 Confucius Temple scenic introduction |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孔子的廟宇 ,位於麯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欞星門
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在泮水橋後,四楹三間。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竜頭閥 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縧環花紋。明代時此門為木製,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時“易以石”。空廟欞星門
欞星門裏建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製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係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聖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聖廟”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為今名。坊為漢白玉石刻製,三間四柱,柱飾祥雲,額坊上飾火焰寶珠。
後人為贊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即他的貢獻如同一奪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 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兩坊建於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建築為木構,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鬥拱,明間十三踩,稍間九踩,中夾小屋頂五踩。坊下各飾 有8衹石雕怪獸。居中的4衹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闢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聖時門
聖時門 據《孟子》記載:“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據此,清世宗於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聖時門”。聖時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3間,弘治年間擴為5間中設拱門3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墻皮,券內是杏黃的墻裏,前後石階上各有石刻竜陛。由拱門內望,令人有深邃莫測之感。
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緑蔭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橋縱跨,一水橫穿,碧波渙渙,荷葉田田,環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利名,稱“壁水 橋”。
橋南東西二門,甬道相連,東匾“快睹門”,取李渤“如景星鳳凰,爭先睹之”語,即“先睹為快”之意;西匾“仰高門”取自《論語》“仰之彌高”語,贊頌孔子學問十分高深。此是孔廟的第二道偏門。過去衹有皇帝祭祀纔可走正門,一般人衹駔從仰高門進廟。
弘道門
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四棱碑為“麯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麯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1966年移入孔廟保管的。
大中門
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鬱,禽鳥翔集夏天鸛飛鶴舞,白鷺翩翩,鼕春鵲鳴雀喧,昏鴉噪晚,顯得十分幽深。
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窄,共5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後經明弘治時重修,今門係清代所建。門左右兩旁禹有緑瓦拐角樓一座,係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為使孔廟象皇宮一樣威嚴而建的。角樓均3間,平面作麯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臺之上,臺之內側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之用。
奎文閣
入大中門,迎面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鬥拱佈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後改為此名。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群竜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
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麯相 鈎,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魁)星演化為文官首。後代封建帝王為贊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 奎文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黃瓦歇山頂,三重飛檐,四層鬥栱。內部兩層,中夾暗層,層疊式構架,底層木柱上施鬥栱,鬥栱上再立上層木柱。奎文閣結構合理,固堅異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來,經受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和多次地震的搖撼,雖然康熙年間的大地震使麯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堅固的旁證仍然無恙,巋然屹立,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之 一。閣西碑亭中記載康熙年間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閣堅固的旁證。閣前廊下石碑二幢,東為“奎文閣賦”,係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名書法傢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着明代正德間皇帝命禮部重修賜書庋藏的情況。
奎文閣前有兩座禦碑亭,亭內外共有四幢明代禦碑。每幢高6米多,寬2米多,碑下的龜趺高1米多。碑 額精雕盤竜,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容多是尊崇孔子。東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暫缺”。字楷書,書體端莊,結構嚴謹,以精湛的書法著稱於世。石碑立於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習稱“成化碑”。
此院東西各有一所獨立的院落,名曰“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員在此戒齋沐浴。東院是“衍聖公”的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稱“駐蹕”。現舉界有孔子生平事跡展覽。西院是從祭官員的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廢棄,僅存院落.清道光年間,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薫將孔廟內宋、金、 元、明、清五代文人謁廟碑130餘塊集中鑲嵌在院墻上,改稱“碑院”碑碣或流暢奔放,飄逸自如;或豐潤溫雅,神采飛動;或端莊典雅,質樸古拙;精品衆多蔚然大觀.。
十三碑亭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6進庭院。院落狹長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鬥栱飛翹,檐牙高啄,黃瓦耀金,櫛次鱗比。十三碑亭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禦碑亭”。亭內存碑55 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道北5座碑亭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8座亭中,4座為金、元建築,東起第三、六座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餘4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鬥栱豪放,佈置疏朗,是孔廟現存最早的建築。
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曰贔屓(bi,xi),據說是竜的兒子。傳說竜生9子,各有所能,贔屓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 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幢是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贔屓,水盤,約重65噸。這塊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裏之外的麯阜,不能不使人驚嘆。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墻朱欄內還鑲着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後所刻。如從書法藝術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了元末紅巾軍、明代中期劉六、劉七、明末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農民革命歷史難得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院兩側,東建毓粹門,西建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
大成門
十三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
“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啓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主祭孔子夫婦,並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三門並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金聲”是擊鐘的聲音,表示奏樂之始;“玉振”是擊磬的聲音,表示奏樂之終,用以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
於大成門南端的十三碑亭係金代以來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們充分運用傳統的勾心鬥角的建築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築結構空間的問題。
杏壇
“杏壇”二字,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杏壇設教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北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裏卻無記載.宋天禧二年 (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後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
杏壇十字結脊,四面懸山,黃瓦朱欄,雕梁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每當初春,紅花搖拽。乾隆皇帝曾為之賦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兩廡
大成殿東西兩側的房子叫“兩廡”,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這配享的賢儒大都是後世儒傢學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韓愈、王陽明等。在唐朝僅有20餘人,經過歷代增添更換,到民國時,多達156人。這些配享的人原為畫像,金代改為塑像,明成化年間一律改為寫有名字的木製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龕中。現在兩廡中陳列着歷代石刻。
“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東廡中保存着40餘塊漢、魏、隋、唐、宋、元時的碑刻,最為珍貴的是“漢魏北朝石刻”共22塊。西漢石刻,首推“五鳳”;東漢石刻,以“禮器”、“乙瑛”、“孔 宙”、“史晨”碑為隸書珍品;北朝以“張猛竜”碑為魏體楷模。西廡內陳列的100多塊“漢畫像石刻”,也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這些石刻,內容豐富,既有神話傳說的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捕撈、歌舞、雜技、行醫、狩獵,是研究我國漢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細緻精巧,有的粗獷奔放,各具風格。兩廡北部陳列的584塊“玉虹樓石刻”,是清乾隆年間孔子後裔孔繼涑收集 了歷代著名書法傢的手跡臨摹精刻而成的。這些石刻原被棄置在麯阜“十二府”的玉虹樓下,1951年移入孔廟,1964年裝鑲展出,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大成殿
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臺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凌空,雙重飛檐中海藍色的竪匾上木刻貼金的群竜緊緊團護着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書。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 脊,黃瓦飛甍,周繞回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 殿。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檐飛翹,鬥栱交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雲竜圖案,金箔貼裹,祥雲繚繞,群竜競飛。四周廊下環立28根雕竜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承以重層寶裝覆蓮柱 礎,原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調徽州工匠刻製,清雍正二年火 後重刻。兩山及後檐的18根八棱磨淺雕石柱,以雲竜為飾,每面淺刻9條團竜,每柱72條,細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記下了雕刻的竜的總數,共1296條。前檐的10根為深浮雕,每柱兩竜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10根竜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竜姿栩栩如生。這是麯阜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據說清乾隆皇帝來麯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築藝術,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才華和智慧。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製。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嚮的是復聖顔回和述聖孔伋,西位東嚮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嚮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嚮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頭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製。塑像都置於木製貼金神龕內,孔子像單龕,施十三踩鬥栱,龕前兩柱各雕一條降竜,繞柱盤旋,姿態生動,雕刻玲瓏,異常精美。四配十二哲兩位一龕,各施九踩鬥栱。龕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籩、豆、爵等禮器。殿內還陳列着祭祀孔子時中和韶樂樂器和舞具。殿外懸有10塊匾額、3副對聯,門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題書的“生民未有”匾額,殿內正中是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南面懸挂着乾隆皇帝題書的“時中立極”等匾額。每塊匾額長6米多,高約2.6米,雕竜貼金,精美華麗。孔廟大成殿孔子像
殿建於兩層臺基上,前連露臺,高2米多,東西寬約4.5米,南北深約35米,鎸花須彌石座,雙層石欄 幹,底層蓮花欄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兩塊浮雕竜陛。露臺是祭祀時歌舞行禮的場所,現在第逢孔子誕辰(農歷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樂舞——八佾舞。
寢殿
沿大成殿回廊後轉,層欄圍繞,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廟三大建築之一的“寢殿”(另兩大建築為奎文閣、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寢殿闊7間,深4間,間金妝繪,枋檁遊竜和藻井團鳳均由金箔貼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淺刻鳳凰牡丹一如皇后宮室制度。殿內神龕木雕遊竜戲鳳,精美異常,龕內有木牌,上書“聖聖先師夫人神位”。
亓官氏,禮器碑作並官氏,宋國人,19歲嫁與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纔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92年)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孔子死後,“即孔子所居之堂為廟”,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後重修時已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置供桌。
聖跡殿
聖跡殿是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畫聖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於寢殿之後,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後的第9進庭院。殿係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廟原有反映孔子事跡的木刻圖畫,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120幅的“聖跡圖”。
聖跡圖每幅約寬38釐米,長60釐米,其所表現的聖跡從顔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後子弟廬墓為 止,並附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恆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聖跡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傢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傢顧愷之畫的“先聖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孫孔端友於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幾像“,孔子按幾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於宋紹二年翻刻石上。在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禦贊,有宋代紹聖、政和等年號和題跋。殿內還有宋代書法傢米芾篆書的“大哉孔子贊”,還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
文化遺産及其價值 And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
批準時間:1994.12
遺産種類:文化遺産
遺産遴選標準:麯阜孔廟、孔林、孔府根據世界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I)(IV)(VI)入選《世界遺産名錄》。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傢和教育傢。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麯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裏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裏。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麯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價值:規整的建築,藝術的寶庫
現存孔廟占地327.5畝,建築物466間,前後有九進院落,縱嚮軸綫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佈局嚴謹,氣勢宏偉。前三進院落佈置導嚮性建築物,如門或牌坊。第四進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閣奎文閣,其中藏有歷代皇帝賞賜的圖書。第七進院落中有“杏壇”,據說是孔子生前講學處。孔廟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寬54米,進深34米。廊下有28根竜古柱,沒根石柱都用整塊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雙竜對舞,襯以雲朵,山石、濤波,造型優美生動,是罕見的藝術瑰寶。孔廟中還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畫像磚,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廟的東側是孔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始建於宋代,經歷代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占地200餘畝,有房捨480餘間。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莊園,衙 署大堂用於接受皇帝頒發的聖旨,或處理傢族內事務。孔府後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佈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
孔林是延續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傢族墓地。孔林又稱至聖林,在麯阜城北門外,占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墻長達14裏,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傢族墓地。孔林內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00年,內有墳塚 十餘萬座。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全國各地保存了許多歷朝歷代的孔廟,其中以麯阜的孔廟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它與孔府,孔林並稱"三孔",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築群之一. |
|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編號:99,分類號:52,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保護。 |
|
孔廟單張門票成人票價:90元/人
學生(憑學生證),老人(憑老年證),軍人(憑軍官證):半價優惠. |
|
麯阜市文物管理局 (山東.麯阜)
麯阜市孔子故裏博物館 (山東.麯阜) |
|
麯阜位於山東中部。公元前11世紀即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都城,也是儒傢學派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傢孔子的故鄉,他曾在此著書講學。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麯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傢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麯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麯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
2008年7月22日上午,北京奧運會聖火在山東麯阜進行傳遞,孔廟大成殿為起點。 |
|
位於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
<歷史>唐大歷七年(772)觀察使李奇從城西北移建於此。宋太平興國時期(976-983)正式改學宮為孔廟。有經史、御書、稽古三閣,養源、儀道、駕說三堂,以及十二齋捨等,規模百餘畝。後經宋熙寧、明洪武和清鹹豐三度大火,原廟範圍縮小;現存的廟宇,為鹹豐元年(1851)十二月至四年(1854)六月重建的,坐北朝南。上世紀60年代初改為福州少年宮。
<結構>中軸有欞星門、儀門廳、大成殿、兩側有廊廡、官廳、鄉賢祠等。大成殿為重檐九脊頂,高踞於月臺上,為福州城最雄偉的一座殿宇。殿內石柱4根,每根約3.2萬斤。
<地位>1961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用作福州市少年宮。以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北京孔廟 Beijing Temple of Confucius |
中國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在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德十年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宣德、嘉靖、萬歷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建崇聖祠, 清順治、 雍正、 乾隆時又重修, 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為大祀,將正殿擴建。孔廟雖然經過歷代重修, 但其結構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風格。門內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綫上的建築從南嚮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 198 塊,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孔廟從1928年起對外開放,供人遊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為首都博物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國子監街。占地2.2萬平方米。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築,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前有琉璃壁及下馬碑,進門東西有碑亭、神廚、神庫等,並立有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118 方,題刻歷代進士5萬多名。進大成門至第二進院,正殿名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築,面闊9間,進深5間,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殿前月臺三出陛,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殿前有600餘年樹齡的古柏一株,名"除姦柏",亦名"觸姦柏"。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賜名"硯水湖"。大成殿後有崇聖祠,自成院落,為祭祀孔子先祖之地。今闢為首都博物館,展出北京地區出土的歷代珍貴文物。
北京安定門內有條國子監街,又名成賢街。這條街共有4座原汁原味的清代一間式彩繪木牌樓,是北京保留牌樓最多最完整的一條街。街道兩旁槐樹成行,濃蔭蔽日,槐花飄香。北京孔廟就坐落在這條街的東端。
歷史悠久:已有700多年
孔廟是祭祀著名的思想傢、教育傢,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廟宇,源遠流長。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建成,初具規模。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崇聖祠,用於供奉孔子五代先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擴建大成殿,孔廟始成今日的規模。整座孔廟分三進院落,占地約22000平方米,采用了主體建築沿中軸綫分佈,左右對稱的中國傳統建築佈局。在7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這裏成為元、明、清三代統治者尊孔崇儒,宣揚教化,主興文脈的聖地,也成為衆多志在功名的讀書人頂禮膜拜的殿堂。這組比故宮還年代久遠的皇傢古建築濃縮了千年儒傢文化精髓,凝固了一段數百年的漫漫科舉之路。徜徉在古柏參天、石碑林立、崇基高堂的孔廟裏,遠離都市的喧鬧,觸摸歷史、文化的脈搏,以寧靜淡泊的心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實在是件雅事。
建築輝煌:凸顯皇傢氣派
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製。整座孔廟建築佈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皇傢氣派。
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墻,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中間的禦路石上高浮雕海水竜紋圖樣,五竜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製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衹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製。兩側有神庫、緻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製。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裏便鐘鼓齊鳴,樂舞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大成殿始建於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竜井口天花,其規製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制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的禦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贊語,是珍貴的文物。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為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傢廟。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緑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顔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瀋、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傢祭祀性建築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史料珍貴:衆多名碑有記載
孔廟歷經7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遺留下來彌足珍貴的文物,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和孔子儒學的重要史料和實物。
在孔廟的第一進院落禦路兩側分四部分樹立着198座高大的進士題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這些進士題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共計51624人。在衆多的進士當中有我們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張居正,於謙、徐光啓,嚴嵩,紀昀、劉墉及近代名人劉春霖、瀋鈞儒等。穿梭在這片時間跨度達數百年的碑林中,輕撫舊貌斑駁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跡,不免讓人發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感慨。
在孔廟與國子監(古代皇傢大學)之間的夾道內,有一處由189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傢經典:《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𠔌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12年手書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經共計63萬餘字,規模宏大,楷法工整,內容的準確性和刻製的精美度都優於西安的“開成石經”,而在規模上也是僅次於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大碑林。相傳乾隆命和珅、王傑為總裁,彭元瑞、劉墉為副總裁來考訂經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經核訂蔣衡手書的經稿,並把俗體字均改為古體字,使經文更加完善規範,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贊賞,被授以太子太保銜。這使和珅嫉恨非凡,權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間挖去石碑上全部改過的古體字。直到和珅垮臺後,古體字跡纔得以重新修復,至今碑面上還有一塊塊挖補的痕跡。
中心院落禦
道的西側有口古井。由青石板組成的花瓣形井臺,石質井圈。由於坐落在德勝門、安定門內一帶水綫上,當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質清純甘冽,相傳進京趕考的舉人們在拜謁孔子後都要飲一下井中聖水,據說飲後能文思泉涌,妙筆生花,寫出一手好文章。而用井水磨墨,寫出的字墨香四溢,筆勁流暢。故乾隆賜名“硯水湖”。雖然現在井中水位很低,也沒有人飲用,但這口井雅緻大氣的名字及動人的傳說,為孔廟增添了幾分文采。
2005年4月北京孔廟開始了50年來的第一次大規模修繕,這次修繕以古建復原和維護為主,恢復清代的建築規模和樣式,宏偉大氣的孔廟將再次重現人們面前。 |
|
衢州孔廟
浙江衢州的這座孔廟,建於八百多年的南宋時代。當時金兵大舉侵犯中原,帝京開封淪陷,徽欽二帝被擄。新帝宋高宗南渡,孔子的四十七代孫衍聖公亦自山東老傢南逃,受皇傢照顧,賜居於衢州。衍聖公原指望趙傢皇帝在抗金戰爭中獲勝北返中原,重歸故土,可是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且把“杭州當汴州”。這位小小的奉祀官亦無可奈何,乃求助於朝廷及地方官府資助,沿襲麯阜孔廟型製在衢州建造了這座孔氏傢廟。
建炎二年(1128年),孔子四十八世嫡長孫、衍聖公孔端友扈蹕南渡。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建都臨安(杭州),衍聖公孔端友偕從父孔傳詣闕上疏,因功賜傢衢州。紹興六年(1136年),宋高宗下詔,權以衢州州學為孔氏傢廟,並賜田五頃,以奉祭祀和贍養族中幼單孤寡。
寶祜元年(1253年)仲夏,北歸無望,衍聖公孔洙及衢州知府孫子秀奏請新建傢廟,宋理宗撥款三十六萬緡,詔建傢廟於城東北菱湖芙蓉堤上,“其製略同於麯阜”,“廣至二百二十有五楹”,次年仲春落成。有玄聖殿、鄆國夫人殿、齊國公殿、魯國太夫人殿,祠祀沂水、泗水二侯於兩廡之中,還有思魯堂和詠春亭等建築。
至元十三年(1276年),菱湖傢廟毀於兵燹,旋遷於城南,但“其製已非寶祜之舊”。至元十九年(1283年),廷議認定孔氏南宗為聖人之宗子,元始祖乃召孔子五十三世嫡長孫、衍聖公孔洙赴京,令其載
爵返麯阜奉祀祖廟,孔洙以廟墓在衢為由,讓爵於麯阜族弟孔治,元始祖贊其“寧為榮而不違道,真聖人後也”,改任其國子監祭酒歸守江南廟祀。從此,孔氏大宗失爵。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剋衢州,命衢州守將王愷修葺孔氏傢廟。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衢州知府瀋傑嚮明孝宗朱祜樘上疏,稱:“衢州聖廟,自孔洙讓爵之後,衣冠禮儀,猥同氓庶。今訪得洙六世孫孔彥繩,請授於官,俾主祭事。”次年,即正德元年(1506年),接位的武宗朱厚燳秉承先皇旨意,封孔彥繩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這樣,衢州孔氏大宗在失去爵位224年之後,又得到了封號。
正德十五年(1520年),朝廷撥下巨款,遷建孔氏南宗傢廟於先義坊西安縣學宮舊址(即今廟址新橋街),次年落成,並建有孔府,占地十畝餘。建廟時栽下的銀杏樹與柏樹至今仍枝繁葉茂。
萬歷十二至十六年(1584年~1588年)間,衢州知府廖希元主持傢廟修葺。
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大成殿、廊廡及儀門等,兵部尚書李之芳為之碑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聖祖手書“萬世師表”匾額。
雍正四年(1726年),清世宗手書“生民未有”匾額。
乾隆三年(1738年),清高宗手書“與天地參”匾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朝廷撥銀修葺傢廟、重建廟前跨街牌坊。
嘉慶三年(1789年),清仁宗手書“聖集大成”匾額。
道光元年至三年(1821年一1823年),衢州兩任知府周鎬、譚瑞東先後集資對傢廟進行大修,全城官佐及五縣士民踴躍捐銀捐物,其中左營守備劉竜標捐資猶巨。此次大修,將思魯閣從大成殿後移至大成殿西面,並將大成殿加高五尺,部分楹柱改木為石,崇聖祠以下,盡皆拓新,建成今日之規模。清宣宗手書“聖協時中”匾額。
鹹豐二年(1852年),清文宗手書“德齊幬載”匾額。
同治三年(1864年),駐衢閩浙總督左宗棠捐銀700兩修葺傢廟,府縣兩級亦相繼撥款。清穆宗手書“聖神天縱”匾額。
光緒七年(1881年),清德宗手書“斯文在茲”匾額。
宣統元年(1909年),溥儀頒“中和位育”匾額。
民國六年(1917年),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手書“道洽大同”匾額。 |
山東麯阜孔廟、孔府、孔林 Qufu Confucius Temple, Confucian and Cemetery |
山東麯阜孔廟、孔府、孔林於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占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麯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麯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傢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傢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麯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
|
新餘孔廟孔廟,東吻魁星閣,南擁袁河之水,位於新餘市二中校園內。 唐大歷間(766-779年),知縣杜臻創建,有大成殿五間,中虛八楹。此後屢有興廢,為崇學尊孔,宋至清共十九次維修,李大有、謝諤、章穎等十二人先後有記。孔廟包括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大成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廨捨、明倫堂等建築,環以宮墻。基信體建築大成殿,前置牌匾,中揭“大成殿”三字,殿中楣高懸康熙至同治七帝御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聖集大成”、“聖協時中”、“德齊幬載”、“聖神天縱”七匾。 宮墻兩門,分挂“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二匾。清末以來,孔廟日趨朽敗,1982年文物普查時,除大成殿、大成門及兩廡殘存外,附屬建築及文物毀滅殆盡!為使孔廟免於泯滅,1987年4月,開始維修孔廟。修復後的孔廟通面闊21.5米,通進深60.25米,通高14.6米,其主體建築大成殿面積約500平方米。整個孔廟的建築風格保持了清代孔廟建築的特徵。 |
|
德陽孔廟德陽孔廟 四川德陽孔廟(本人又稱文廟)是中國西部地區保存完整、規模宏大、具有濃郁地方特色,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陽孔廟始建於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當時在城東,後因年久失修塌毀。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重建於城南東隅及德陽城區南街現有位置。經成化、弘治、萬歷年間的多次修葺,已有宮墻、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三楹)、崇聖祠(三楹)、東西廡(各三楹)、節孝祠、孝子祠、鄉賢祠、名宦祠、名倫堂等建築,明未又毀於兵燹。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重建,康熙、乾隆、嘉慶年間又進行過多次修建和修葺。清道光二十八年至鹹豐五年.
(1848年~1855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年間的基本格局。
德陽孔廟占地面積20800平方米,有古建築20餘處。文廟坐北朝南,三進四合院中軸對稱佈局,建築佈局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綫,左右對稱排列,由南嚮北中軸綫依次為:萬仞宮墻(照壁)、欞星門、泮池、泮橋、戟門(大成門)、禮樂亭、大成殿、啓聖殿。兩側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東西廡、東西禦碑亭、東西配殿等。廟前為文廟廣場,廟北有後花園。
德陽孔廟主體建築大成殿坐落在文廟中院,整個建築雄偉、莊嚴、華麗,是文廟庭院中建築最高、體量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古建築,它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文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七間33.97米,進深四間14.78米,通高21米,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面係黃色琉璃瓦覆蓋,正脊飾以飛竜,中間置寶頂。殿內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和祭孔祭器、禮器、樂器陳列,有燭臺、爵、鐙、籩、簋、豆、硎等祭器、禮器,牛、羊、豕三牲俎,以及祭孔時演奏中和韶樂的編鐘、搏鐘、編磬、特磬、琴、瑟、簫、笛、塤、鼓、祝(起樂之器)、敵(終樂之器)等樂器及指揮樂舞場面的麾、節等。殿前有寬闊的拜臺,可觀賞場面盛大、古樸典雅的仿古祭孔樂舞。清代以來,大型祭孔活動,每年兩次,時間為每年仲春上旬丁日和仲秋上旬丁日。1990年以來,德陽孔廟按照清代格局和禮製恢復了祭孔樂舞表演。
德陽孔廟以其宏大的規模,完整的建築群,嚴謹的佈局,成為我國西部地區文廟的代表性建築。著名古建築專傢梁思成先生在考察了德陽孔廟後指出:“德陽孔廟建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古建築專傢羅哲文先生認為:“德陽孔廟廟規模大,保存完整,特點非常突出,這在全國也不多見。”德陽孔廟的建築在全國文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個禮樂亭位於大成門與大成殿之間的中軸綫兩側,排列在一條綫上,內側兩座為雙檐六角亭,外側兩座為雙檐四方六角亭,造型各異,別具一格,在全國文廟中獨一無二。1949年鼕月,賀竜元帥在德陽孔廟參加德陽解放儀式後,指着禮樂亭說:“這樣的禮樂亭在全國文廟中實屬少見,要好好地保護”。萬仞宮墻(照壁)長30米,高11.64米,比北京孔廟照壁高大,屬國內地縣孔廟中最高大的萬仞宮墻。欞星門為八柱五間五樓衝天柱式石牌坊,造型別緻,雕刻精美,是南方文廟石刻欞星門中的精品。泮池中置三座單跨石拱橋,橋為梯步拱面形,中間橋跨度為14.9米,左右兩邊橋跨度為13.8米,為其他孔廟所少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為磚式重檐枋,具有南方建築風格,這與國內地縣文廟中普通的木坊比較,獨具地方特色。孔廟後花園保存完好,這在孔廟中極為罕見。
門票:10元 |
|
佛山孔廟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祖廟路21號祖廟公園內,是清宣統三年(1911)由本地一批尊孔士紳集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佛山孔廟和尊孔活動場所,原包括孔聖殿、會客廳、亭子和花園,占地約2000平方米。修復後的“孔聖殿”為單檐歇山頂,面寬、進深各三間,穿鬥式結構,殿內置孔子石刻像,並於東西兩壁增嵌《孔子廟堂碑》拓本刻石。
佛山孔廟在祖廟大院內,舊稱尊孔會。是清未宣統三年(1901)本地一批尊孔士紳集資所建,屬小型紀念性建築物和尊孔活動場所,而並無依照一般文廟之製。原建築包括孔聖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園等計置,占地紅2000平方米。現僅孔聖殿一單體建築保存尚好外,餘均蕩然無存。
此建築面積近300 平方米。該殿室內神龕置有“孔子石刻像”,是按山東麯埠孔廟的孔子石刻像拓本重刻的;左右兩壁之上,嵌有《孔子廟堂碑》石刻,為唐代著名書法傢虞世南所書碑記拓本翻刻,上有翁方綱的考記題跋。原藏於李可瓊“七十二窗樓”,由其名人送出;殿內的明間還有大型雕花硬木隔扇屏風,無形製碩大而又清雅脫俗;該殿前檐明間檐柱花崗石柱礎亦很有特色。
1981年為配合祖廟的開放,市政府撥款修葺復原,在殿內左右兩壁裝置了收集於佛山“李氏大祠”的六組磚雕裝飾;恢復了神龕及其周圍的面貌,還擴建美化了花園,增設了“佛山碑廊”,“佛山鐘廊”,“古洛芝蘭”牌坊以及明代石刻麒麟照壁等;又有橋亭水榭、麯徑回廊之美景,加上緑樹成蔭,花以錦,更添其迷人秀色。鑒於其歷史、建築和藝術上的價值,1984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市政府撥款26萬元更換孔廟被白蟻蝕的廊柱並依原貌重修。
現為第一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
|
石羊孔廟前有一座石橋,橋下池塘裏一群群小魚自由自在的遊來遊去。走過石橋,就來到孔廟的大門,門頭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朱紅的圍墻、灰色的墻瓦,使得整座大門顯得古樸而又很有氣勢。邁入大門,裏面又是一番天地,一株株柏樹參天而立,大得要兩三個小朋友才能圍攏,看來他們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樹木蔥蔥鬱鬱,長得十分茂盛,把整個院子都遮住了,站在樹下,感到十分涼爽、幽靜,真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順着臺階拾級而上,就來到了孔廟的主建築——大成殿。擡頭往上看,一塊巨大的牌匾出現在我們眼前,上面書寫着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萬世師表”。據說,這幾個字是清朝的一位皇帝書寫的。進入殿門,,一眼就可以看到上方端坐的一座金黃色的銅像,這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傢孔子。他頭戴珠冠,手捧竹簡,雙目炯炯有神,看來他正在讀書。這座銅像是世界最大的孔子銅像,它長2.3米,重約2000公斤。銅像兩旁還有幾根柱子,上面盤旋着張牙舞爪的金竜。大殿裏昏暗的光綫、金亮的銅像、飛舞的黃竜,給人帶來一種既神秘又莊重的感覺。
大殿兩旁有兩座偏殿,裏面安放着七十二賢人的塑像,它們形態各不相同:有的手捧書捲,好像正在專心緻志地讀書;有的互相打量着,好像正在交談;還有的一手拿着書,一手貼在下巴上,好像正在沉思……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這七十二賢人是孔子的弟子中最傑出的,他們後來都成為了國傢的棟梁。 |
|
廣東 肇慶市 德慶孔廟是我國南方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孔廟, 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慶孔廟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重建於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整個廟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建築群,可以說是集殿、壇、閣、祠、廡(也就是廊)以及池、橋等各式建築於一身,現在整個景區主要由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名宦祠和鄉賢祠、尊聖義祠、東西兩廡、崇聖殿、尊經閣、仰聖園等組成,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將近五千平方米(4889?O)。其中大成殿和仰聖園更是特色顯著,被譽為我們孔廟的兩岸大鎮廟之寶。
德慶孔廟被稱為國之瑰寶,以古、奇、雄、厚四大特點而為世人稱道。
孔廟建築藝術精湛,建築風格獨特,廟內以南北為中軸,共分左、中、右三路建築群,有殿、壇、閣、祠、廡(廊)以及池、橋等各式建築。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成殿是我們孔廟的主體建築,它保留着宋、元兩代木構建築的風格和特點:單體建築的屋頂坡度增大、建築風格漸趨柔和、大量使用“減柱法”。
隨着儒學的南傳,德慶更大規模地發展教育事業,在德慶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就興建了德慶孔廟,一是紀念孔子,二是提高對文化教育的重視。
德慶是竜母的故鄉,是嶺南孔文化的重要傳播基地,我們全面修復建設德慶孔廟並舉行傳統的祭孔活動,德慶孔廟在舉行春季祭孔後,還將在秋季孔子誕辰日(公歷9月28日)前後隆重舉行一年一度的秋祭活動2003—2004年,分別修建了明倫堂、魁星閣、崇聖殿、尊經閣、圍墻、仰聖園,並對學宮(孔廟)周邊建築進行穿衣戴帽改造,擴建了學宮(孔廟)古街(西段)。
現在整個景區主要由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名宦祠和鄉賢祠、尊聖義祠、東西兩廡、崇聖殿、尊經閣、仰聖園等組成,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將近五千平方米(4889?O)。其中大成殿和仰聖園更是特色顯著,被譽為我們孔廟的兩岸大鎮廟之寶。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Kong Miao
孔廟
Confucius Temple
中國歷代帝王祭祀孔子之地。位於山東麯阜市內。孔子死後第2年(公元前478),魯哀公將孔子的三間故居“因以為廟,歲時奉祀”。西漢以來,歷代不斷給孔子加封追謚,孔廟規模逐漸擴大。現存孔廟為明清兩代所建,占地21.8公頃。前後院落九進,有三殿、一閣、一壇、三祠、兩廡、兩堂、十三亭、五十四門坊、碑碣二千餘通。氣勢雄偉,佈局嚴謹,左右對稱,是中國現存的寶貴古建築之一。大成殿是孔廟主體建築,初建於北宋,清代重建,高32米,重檐九脊,金碧輝煌,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殿之首。大殿正面並列的十根深浮雕二竜戲珠盤竜石柱更為罕見的建築藝術珍品。奎文閣、杏壇、聖跡殿、東廡、西廡及碑亭等藝術價值亦高。廟東南側有高 5米的漢白玉孔子雕像。孔廟及附近的孔府、孔林合稱“三孔”,均係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府西與孔廟毗鄰,舊稱衍聖公府,為歷代衍聖公官署和私邸。歷代重修、擴建,規模宏大,南北九進院落分中、東、西三路,樓房廳堂463間,占地16公頃。主體建築在中路,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最北為花園,是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官衙與內室相結合的建築。府內保存歷史文物數萬件,明清兩代孔府檔案近萬件。孔林在麯阜城北1.5公裏處,又稱至聖林,係孔子及其傢族的專用墓地,占地200余公頃,周以高大寬厚的林墻,長達7.5公裏餘。林內古樹參天,郁郁葱葱,林下墓塚纍纍,碑碣林立,石儀成群。
(李樹德) |
|
- n.: Confucian temple, a Confucian temple
|
|
孔子廟 孔廟村 孔廟居委會, 孔廟社區 |
|
旅遊 | 孔子 | 景點 | 儒傢 | 中國 | 文廟 | 大成殿 | 臺灣 | 建築 | 古跡 | 臺南市 | 武功山 | 瀘水河 | 蒙崗嶺 | 安福鳳林橋 | 平遙 | 古都 | 文物 | 衢州 | 古建築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