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大安鎮歷史悠久,今轄之陸軍村環珠寨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所置安陸縣之縣治。因鎮內各寨門、巷口的名稱均帶“安”字,後人取“大傢安居樂業”之意,而得名“大安”。
大安鎮位於蠃河中下遊,陸豐市北部,東接八萬鎮,西鄰西南鎮,南連河東鎮,北靠陸河縣。全鎮總面積93.5平方公裏,總人口6萬人,轄17個村(居)委會。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産值7489萬元。
大安鎮交通方便,省道陸五公路橫貫全境,實現村村通公路,水、電充足,通信發展迅速。集市貿易興盛,是陸豐市與陸河縣間的商品交流中轉站。 商品農業發展迅速,是一個農業較為發達的農村大鎮。全鎮擁有糧食、水果、林業、大蒜生産基地。其中,作為廣東省“一鄉一品”的大安蒜頭以“粒大肉厚質白、辣味適中、易脫皮、含油量高”的特點而名聞遐邇。此外,大安鎮炎城剪刀廠生産的正正上牌剪刀,具有刃口鋒利、造型美觀、實用大方、不需電鍍、不易生銹等特點,遠銷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6個省、市。
該鎮自然資源豐富。有牛角隆、三溪水兩座中型水庫,蓄水量4656萬立方米。高嶺土儲藏量達4000萬噸,且品位高,各種元素成份齊全,極具開發價值。 大安鎮文物古跡多。靈泉寺,位於大安鎮壓東南的石崆峒山,距鎮城區3公裏,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此處山水清幽,古木怪石多,是遊人的好去處。唐代安陸城故址,位於大安鎮環珠寨村。
大安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9442男19918女19524家庭戶戶數7757家庭戶總人口(總)39394家庭戶男19881家庭戶女195130-14歲(總)172890-14歲男91420-14歲女814715-64歲(總)1966015-64歲男943915-64歲女1022165歲及以上(總)249365歲及以上男133765歲及以上女115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2864 |
|
1. 大安“八仙八騎”--八獸
大安“八獸”,是“大唐文化遺存”的一顆明珠。
據原汕尾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周波和上世紀五十年代曾任大安鎮鎮長的李鎮水兩位老人考證:大安“八獸舞”源於唐武德五年安陸縣奠基慶典,時人以“八獸”出賀。由於“八獸”造型逼真,氣勢非凡,被視為吉祥之物。之後,大凡大型慶典,必出“八獸”。大唐遺風,綿延千餘年,流傳至今。道教始於東漢,興盛於唐代,並延續於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視為漢人的宗教而受到壓製。“八仙”屬道教人物,唐朝已有 “八仙”傳說,但並沒有“八仙騎八獸”的出現,至宋時“八仙”纔定形,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八仙騎八獸”的模樣了。
“八獸”是指麒麟、獅、象、綿羊、青牛、老虎、鹿、馬八衹動物,是傳說中“八仙”的座騎,由六男二女八位兒童扮成八位仙人騎在八獸上進行表演,故也稱“八仙八騎”、“八仙騎八獸”。依據各仙座騎及表演時的出場順序分列如下:一是漢鐘離騎麒麟、二是呂洞賓騎雄獅、三是韓湘子騎綿羊、四是曹國舅騎青牛、五是李鐵拐騎猛虎、六是張果老騎駿馬、七是何仙姑騎福鹿、八是藍彩和騎大象。
八獸舞是廣場舞蹈表演的一種形式。
表演形式主要有“跑、跳、拜”三種。“八獸”造型古樸,表演起來形神兼備:麒麟雍容富貴、獅子耀武揚威、大象慢條斯理、綿羊純善可親、鹿悠然自得、馬矯健昂揚、青牛憨厚可愛、虎威猛可懼。
八獸外形龐大,如老虎,身長9米,體寬直徑1.5米,高近2米,重150多斤;外加仙童體重,總重量超200斤。如此龐然大物,需靠多人協力才能進行表演。
表演時每衹須配身強體壯者6人,由兩人一前一後在獸體內擡着,由於看不到外面路況,須靠外面四人分列兩側指揮,分三班輪換,另加一扮仙人兒童,共7人,八衹計56人。外加一人持叉開路,武畔樂隊5人(鼓手1人,號手2人,鑼、鈸各一人)和帶隊、後勤人員總共計70人。每次出演可謂興師動衆。
“八獸”巡遊,萬人空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夾道爭觀。雖有舞着“鐵姑叉”的“開路神”,腰束紅巾,齜牙咧嘴,不時左、右、上、下各刺三下,以示開路,但還是造成交通阻塞,以至“八獸”隊伍進退不得。這時,“八獸”中的猛虎、大象開始出列跑起來當“開路先鋒”。幾米長的象鼻能伸能縮,出其不意,伸嚮圍堵人群,尤其是一丈多長的虎尾,甩起來虎虎生風,無人不怕,圍觀者霎時如浪涌般散開,驚叫聲、歡笑聲此起彼落。待衆人讓出道來,大象、老虎纔重新歸隊表演。大概是老虎的威猛最讓人印象深刻,以至於有人將大安“八獸”說成“大安墟弄大虎”。
據傳,舊時大安墟有一“官奶”,平時耀武揚威,刁鑽刻薄,衆人皆厭。“八獸”表演者約好在遊行時將她“教訓”一番。及至街上,見該婦站在前沿,瞅準時機,將象鼻對準該婦胸部,猛力一擊,官婦當即四腳朝天,衆人大笑不止。該婦氣憤歸傢,哭訴丈夫,要報“一鼻”之仇。官紳揚言要報復。其手下提醒說,此去奈“更寮腳”如何!?衹好作罷。
舊時大安墟各社頭成立“約館”以保平安,民間稱“更寮”。有東約館、西約館、南約館、北約館等“四約四館”。“八獸”均分四社頭,每社頭兩衹。西社為青牛、老虎;北社為麒麟、象;東社為獅、綿羊;南社為馬、鹿。從製作到表演各項費用均由各社負責,故八獸出演又叫出社。
據長輩介紹:各社頭分若幹“福戶”,大都選擇宮廟作議事地點。如西社北新街(包括米街、周厝巷、鬆柏籃)聚於鬆柏籃埔帝爺公廟;福新街(紙街、後街、堀仔尾)聚於媽祖廟;北社寨內肚(扶安寨)聚於大杜爺廟;南門町聚於石榴腳;東社潭仔墘聚於榕樹腳伯公廟;吳厝內聚於輾師爺廟(原東約館);南社中街聚於佰公廟,桅仔園聚於關帝廟。
舊時大年初一、初二、初四三天,“八獸”必須遊行。另外,正月二十為大安社日、五月十三鬆柏籃埔做大戲、九月初九帝爺壽誕和逢十年或五十年大慶,“八獸”都出社巡演。
海陸豐唱麯舞獅保存着一套禮讓體製習俗。唱麯屬文、舞獅屬武,文大武小,“文武”路上相逢,獅隊須為麯班讓道先行。獅班中有竜獅、獅夷、蛤仔獅、蓋仔獅等,其中以蓋仔獅為尊。唯“八獸”地位特殊,唱麯、舞獅班路上與之相遇都要讓道。大安“八獸”曾到陸城及沿海鄉鎮巡演,所到之處,群衆在街邊村道、巷口傢門設香宴迎接,炮聲不斷,傢長率衆眷頂禮膜拜。
抗日戰爭時期,大安“八獸”成了宣傳抗日的有力工具,多次參與宣傳抗日的遊行集合,“八仙騎八獸,鬼子亡金秋”的童謠與《救國歌》響遍大街小巷,大安人民紛紛以各種形式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八萬學生從軍去”口號的感召下,大安青少年紛紛加入曾生領導的東江抗日縱隊。1945年8月15日(農歷七月初八)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受繳械時間恰是立秋之後的第7天,大安人說這應驗了“鬼子亡金秋”的童謠,更把“八仙八獸”當成“聖物”,8月22日“八仙八獸”出現在慶祝抗日勝利遊行隊伍的最前列。
解放以來,“八獸”多次參加過政府組織的各種大型活動,成了對外文化交往的“名片。”海豐縣蘇维埃政府成立慶祝大會、汕尾鳳山媽祖廟會、碣石玄武山廟會、陸豐市建市慶祝大會、東海鎮迎仙橋重修落成剪彩等大型活動都活躍着“八獸”的身影。
“八仙八獸”亦曾蒙受“奇冤”。第一次大革命失敗,是年正月白軍進入大安境內,同年農歷二月初八,“八獸”被迫作為偽政府的反動宣傳工具。之後,恢復正月二十正常出社。1958年鼕,大安區政府在大安田心仔召開萬人會議,成立大安人民公社。大安“八獸”參加祝賀。公社一幹部硬說“八獸”是偽軍的、反動的,便一刀砍掉“八獸”,使大安“八獸”長時間“隱居江湖”,直至撥亂反正後的1979年纔重現於世,參加國慶大典。
“八獸”舞歷來是大安人最為喜愛的民俗節目之一,李鎮水老人介紹了舊時大安“八獸”表演情況。
出社前,“八仙”穿戴上相應的服飾後由化妝師根據角色繪上臉譜。 “八獸”表演者穿上草鞋。據說,草鞋可以闢邪,底加皮革,上大鐵絲,不怕玻璃鐵釘,和着鼓點,踏地有聲,因有“六耳”,俗稱“六耳鞋”。各切準備就緒,匯集於北社帝爺公廟前,即現在的大安鎮文化廣場,舉行“化眼”和“點睛”的儀式。
廣場上早已設好神壇,“師公”開壇設法,辦符開光,“八獸”架在木椅上按大小一字兒排開(各種獅表演前都是放在地上,衹有“八獸”架在木椅上),“八仙”站列一旁。
“師公”辦符開光後,還要表演“上刀山”、“過火海”等節目,接着為八位仙童“化眼”,道士口中念念有詞,用柳枝將符水灑在八位仙童身上,這叫“化眼”。意即此八童非童也,乃真“八仙”也,是八仙的替身和代言人。
接着,道士手提朱筆,口中念念有詞,依次在八獸眼中各點一筆,這叫“點睛”。意即此時起,此八個龐然大物即八仙所騎之神獸也。
據老人說,沒有通過“化眼”和“點睛”的“八仙八獸“,不是真的“八仙八獸”,通俗地說,它們就沒有法力為民賜福和驅邪了。
儀式完畢,接着進行巡遊表演。舊時大安有四大宮廟,分佈於四社頭,八獸每到一社,必先參拜。大型的節慶還有其他的表演隊伍參加,執大旗、扛排風、挑花籃、精彩紛呈,奏八音、辦土景,一路浩浩蕩蕩。首先在玉虛宮參拜元天上帝後,從廣場出發,主要路綫:南門町→扶安寨→打鐵街→籃箖大巷→周厝巷→米街→堀仔尾,參拜媽祖;又經後街→中街→魚街→圍仔,參拜華光爺;再經油車頭→街仔頂→豬仔街,參拜碾師爺;最後經石榴腳→上五宮→重回廣場帝爺宮。此時,已周遊大安列街列巷。
各社頭有專門製作“八獸”的藝人,他們對各獸的製作各有所長。據知情者說,近代的製作藝人有:西社的康娘桂、陳榮製作青牛、林子付製作猛虎;北社的黃標製作大象,楊貴之父製作麒麟和雄獅。“八獸”個個都是龐然大物,製作耗時耗資。因室內空間限製,衹能分解成各部位製作,出社時纔組合而成。製作材料有竹、木、麻、鐵、布等。
據藝人李成介紹,“八獸”頭部製作先用竹片、鐵絲紮架,再用豬血料糊牛皮紙,最後上色彩繪;體部製作先製好長方形木梯,前後裝置扛八獸的扁擔,中間上置一小凳及扶木,用竹篾均勻固定在木梯上,形成圓柱形獸體,之後,在上面披上麻袋布,再披上用布縫製的各種獸皮,最後根據獸體外觀彩繪即成。各獸製作稍有差異,如綿羊,還要粘上棉花,猛虎尾巴的長度等於虎的體長,內用長竹片、大鐵絲綁製,使之在遊行時能不斷的顫動。大象的鼻子要能伸縮自如。總的一句話,八獸的製作,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轉述)
2. 大安鎮南溪滾地金竜
根據廣東省陸豐市大安鎮南溪村老人黃天樞藏書中的記載和部分知情者的敘述,“滾地金竜”始創於南宋,明嘉靖年間,黃氏光昭公一支從福建漳州移居廣東陸豐南溪村,帶來《滾地金竜演史傳》的傳本。黃氏南溪“滾地金竜”繁衍了十七代。後來由該村的金竜藝師、傳統武術師傳到陸豐潭西鎮深溝村,大安鎮的安博、下安聯、頂潭、安塘村,西南鎮的兩軍、下村,陸豐城東鎮的上神山村等地。
南溪村“滾地金竜”表演時,由二人鑽入“竜身被套”,一人舞竜頭,一人舞竜尾。整個表演過程分為“開場見禮”、“打圍巡洞”、“遊潭戲水”、“抻筋洗鱗”、“伏蟄聞雷”、“迎雷起舞”、“駕雲飛騰”、“收場還禮”八個舞段,表演中模仿的竜旋舞飛騰、戲水嬉耍、沉思奮醒、柔靜盤麯、勇猛奮進等動作。伴奏用威武雄壯、嘹亮開闊的海陸豐正字戲的“牌子大鑼鼓”,大嗩吶按不同的表演情節吹奏不同的麯調,有【宮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頭】等麯牌。表情豐富、套路衆多、舞段精彩、技藝兼善是這個舞蹈的基本特點。
1996年,南溪村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滾地金竜被編入《中國舞蹈志》,並在國傢和省級地區的重大活動中多次獲奬。 |
|
大安鎮歷史悠久,今轄之陸軍村環珠寨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所置安陸縣之縣治。因鎮內各寨門、巷口的名稱均帶“安”字,後人取“大傢安居樂業”之意,而得名“大安”。
大安鎮位於蠃河中下遊,陸豐市北部,東接八萬鎮,西鄰西南鎮,南連河東鎮,北靠陸河縣。全鎮總面積93.5平方公裏,總人口6萬人,轄17個村(居)委會。2000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産值7489萬元。
大安鎮交通方便,省道陸五公路橫貫全境,實現村村通公路,水、電充足,通信發展迅速。集市貿易興盛,是陸豐市與陸河縣間的商品交流中轉站。 商品農業發展迅速,是一個農業較為發達的農村大鎮。全鎮擁有糧食、水果、林業、大蒜生産基地。其中,作為廣東省“一鄉一品”的大安蒜頭以“粒大肉厚質白、辣味適中、易脫皮、含油量高”的特點而名聞遐邇。此外,大安鎮炎城剪刀廠生産的正正上牌剪刀,具有刃口鋒利、造型美觀、實用大方、不需電鍍、不易生銹等特點,遠銷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6個省、市。
該鎮自然資源豐富。有牛角隆、三溪水兩座中型水庫,蓄水量4656萬立方米。高嶺土儲藏量達4000萬噸,且品位高,各種元素成份齊全,極具開發價值。 大安鎮文物古跡多。靈泉寺,位於大安鎮壓東南的石崆峒山,距鎮城區3公裏,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此處山水清幽,古木怪石多,是遊人的好去處。唐代安陸城故址,位於大安鎮環珠寨村。 |
|
- : Da'an Town
- n.: Da’an Zhen
|
|
大安 大安鎮鎮 |
|
|
|
南溪村 | 大安村 | 安樂村 | 梅林村 | 東七村 | 河二村 | 安北村 | 東莞村 | 石寨村 | 旱田村 | 安博村 | 博聯村 | 安慰村 | 陸軍村 | 磁西村 | 博貝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