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文廟大成殿投訴電話滄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317-2080122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文廟大成殿坐落在滄州運河區曉市街北側市群藝館內。大成殿原係孔廟主殿,東西18米,南北9米,正面五門,殿內立柱24根,出檐2米,頂為緑釉。建築雄偉。始建於宋遼年間(約1120-1150),明初創修規製漸備,明清以來歷經17次修建。1981年河北省撥款修整,面貌一新,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文廟大成殿投訴電話晉中旅遊投訴電話:0354-2636528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地理位置山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遙城東南隅雲路街北側,為國內現存最早的大成殿之一。景點介紹文廟占地1萬多平方米,由三組建築組合而成。中軸綫為孔廟,左右為東西二學。。廟前東西南牌坊三座,廟內四進院落,檑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等主體建築,順序排列在中軸綫上,或西廊廡以及時習齋、日新齋等,以對稱的格局配屬兩旁。大成殿較古,餘均經明清重建。大成殿始建年代已無考,重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平面近方形,坐落在一個方形高臺基上,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五脊六獸,正脊兩端安置有2米多高的琉璃鴟尾。造形華麗,光澤奪目。面寬進深各5間,單厚檐歇山頂,鬥拱碩大,出檐極遠。殿前月臺寬敞,周以石欄圍護,東、西、南各設石級,檐柱粗大,直徑達47釐米,屋檐下鬥拱疏朗雄偉,用料碩大,有住頭鋪作、補間鋪作和轉角鋪作三種。為祀奉方便,殿內減去明間兩根柱子,故空間寬敞。殿內頂設天花板,將梁架分為明伏、草伏兩部分:明伏嵌削規整,草伏製作略粗糙。前後槽用乳伏搭牽相構。內柱上有復梁拼成草伏承重,其中用四椽伏、平梁、叉手、侏儒柱、駝峰等層層支疊。梁枋斷面,大多為三與二之比,顯然是宋金之製。殿內藻井,用小型鬥拱疊架而成,體形規格,製作精巧。我國文廟甚多,但屢經重建,早期實物多已不存,除河北正定文廟大成殿為五代遺物,山東麯埠孔廟中尚存一金代碑亭外,宋、金時期的大成殿此為已知者的罕見之例。 |
|
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明、清各代多次重修。殿呈歇山式,九脊頂,四角單飛檐,重椽鬥拱,三下昂六鋪坐。長20米,寬12.4米,高12.2米。殿內五間,竪明柱8根,柱直徑0.6米。造型雄偉壯觀。後墻外壁正中有明朝御史大夫李邦珍書寫的3米見方的“魁”字。舊城搬遷後“魁”字移至玉都觀保存。此殿為祭祀孔子之處。解放後,曾加改造,用做縣政府的會議室。 |
|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城西25公裏處興平市東城區縣門街。占地246.92平方米。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坐北朝南,五大開間,面寬18.5米,進深14.3米,柱徑56釐米,柱高4米。殿階下東西兩側竪有明崇禎二年(1629)鑄造的鐵塔2座,高5.4米,另有一北魏石獅和宋徽宗御制大觀聖作碑一通。殿內藏有唐代白玉塔頂盤一個,直徑約1.5米,另有明代巨型銅造像兩尊。1964年進行了修葺,目前保護完好 |
|
原位於山西省浮山縣城中心,即舊是縣衙之西側.始建於元至元二年(1265).元大德年間和明洪武、 正統 、成化、 嘉靖、萬歷年間及清康熙、 同治年間均有重建,為縣內頗負盛譽之建築群.原廟中有尊經閣、 經一亭、 明倫堂、 大成殿、 乾門、 欞星門等,從北嚮南一字排列.東西兩廂分別建有廊莞、明宦祠、 鄉賢祠、 忠一堂、 碑亭等.再外首,東側有:宗聖祠、 魁星樓、 節孝祠 、文昌閣;西側有訓導宅、 射圃 、觀德亭、 學鋪等.原廟內有歷代王臣先賢御書匾額及修建廟宇之石碑多幢.這一建築群除大成殿外,多已毀於戰亂.大成殿為文廟之主體建築.築於高臺之上,係單檐五脊歇山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五踩鬥拱全部坐於柱頭上,無補間鋪作,外檐鬥拱五鋪作出雙昂計心造,平面纔用減柱和移柱法,設金柱四根.直昂和假昂真華頭和假華頭參雜並用,柱基作復盆式.屬元代建築之遺物,為省級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自元創建之今已700餘年.其件雖經多次維修,然因年深日久,風雨飄 ,部分木建多有風化.元大德七年(1303),清康熙三十四年(1696)兩次大震後,西邊柱子下沉,部分柱木脫落,前檐櫞木斷折嚴重,殿頂脊獸無存.1998年縣委、政府决定對大成殿搬遷保護,即由縣城中心遷至堯山路東端.1988年9月3日動工,1989年5月竣工,歷時8個有完成了遷建任務,搬遷後的大成殿仍保持元建之規則和風貌. |
|
明洪武二年修築的文廟大成殿,殿前有清乾隆年間所立康熙平定準噶爾叛亂《御制太學碑》。市文化館庫存和私人收藏的歷代陶古書畫達3百多件。其中惠王塚出土的漢代陶樓、陶雞,造型精緻,為山東省歷史博物館收藏;原楊家乡(現屬黃夾鎮)小史傢村出土的北齊《刁薄墓志銘》磚,明末大書法傢邢侗《來禽館真跡》、《瑞露館刻石》,義和團所用寶劍,抗日戰爭時期二十九軍的大刀片等,都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
|
在邢臺市順德路北段西側市政府院內原有一處高大的古老建築,這就是文廟大成殿。
邢臺文廟,唐代稱文宣王廟,宋、元時統稱孔廟,明、清稱文廟。大成殿是文廟的主要建築,位居於全廟的中心。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建造在一個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臺基之上。通體七楹,面闊二十一米;前後三跨,進土十五米。單脊歇山頂,飛檐四起,檐下鬥拱三跳六鋪,脊上二鴟吻東西對列,整個大殿造型,莊嚴肅穆。
順德府文廟的始建時間,據《順德府志》載:“建自唐,尋廢”。邢臺在唐初已為上州,按朝廷規定,必須建立相應規模的文廟。此廟在唐末荒廢後,宋代多次維修。到了元朝建國之初,忽必烈提倡尊孔,“詔修天下孔廟”。於是,順德府文廟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得到重修。明朝天順四年(公元1460)和成化六年(公元1470),又曾先後兩次,由知府親自主持擴修文廟大成殿。正德元年(公元1506),又修建了文廟靈星門,並加築甃泮池石橋。到了明神宗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進士出身的嵩縣人王守誠做順德府知府,到任不久即倡議“拓地擴修文廟”,加築了四周的圍墻,遂使邢臺文廟的規模漸臻完備。入清以後,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又於文廟靈星門左右增建門樓,氣勢更加宏樸。
大成殿是文廟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時代,也是知識分子設饌祭孔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各府、縣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學童入學和年青知識分子考中秀纔後,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
順德府文廟中其他建築均已被毀,惟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被河北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大成殿移建於達活泉公園內。 |
|
大成殿是如臯文廟建築群中唯一幸存的大型古建築,座落在如城東南隅如臯師範附屬小學院內。大成殿為明代全楠木結構。據史料記載,如臯文廟始建於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原址在今人民公園西側,即中禪寺故址附近。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縣今曾易占在廟內建大成殿教堂。南宋初年,文廟被移建到縣城西南隅,即今鬍公祠故址。
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巡????御史吳樓、焦璉,知縣黎堯勳移建文廟於現址,興建大成殿、東西兩廡、明倫堂、齋館、號房、射圃等。明清兩代,先後進行六十多次修繕、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而已完整的建築群。根據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繪製的一幅《如臯學宮圖》可以看到當時文廟恢宏的氣勢和精妙的佈局。
大成殿脊高13米,上蓋九脊單檐,面闊五間共13米,進深三間九檁12米。前有回廊、月臺,四周繞以青石雕欄。雕欄的蓮花紋飾,雕刻正中為主建築大成殿。殿東、西兩廂為東廡、西廡,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大成殿前是戟門,門前立戟,以示莊嚴。戟門東是名宦祠,以紀念如臯歷史上功績卓著的官員。門西是鄉賢祠,紀念歷史上如臯籍有名望的人士。鄉賢祠西為教諭署,教諭署北為訓導署。戟門前是欞星門,門兩側分別竪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碑。欞星門東為儒學門,內建奎光樓,專供藏書之用。奎光樓北有敬一亭、忠孝祠。文廟大門東側竪立崇正學牌坊,西側竪立育真纔牌坊。牌坊外側分別是東雲路巷和西雲路巷。每條巷的兩端建有牌樓。文廟大門前鑿有泮池,池東架文定橋,池西架武定橋。池北設石欄,池南是屏墻,墻外為射圃。大成殿後是明倫堂,堂名乃“太學明人倫之所在”之意。
如臯文廟 明倫堂東是居仁齋(又名經義齋),西是由義齋(又名治事齋)。明倫堂後是尊經閣,始建於明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尊經閣後面是崇聖祠,祠內祀孔子的先人。尊經閣西是遺愛祠,遺愛祠後面是土地祠。學宮四周圍以宮墻,周長194.6丈,整個文廟建築,有殿,有堂,有藏書之樓,有棲士之捨。圓橋璧水,竜遊玉帶,蜿蜒回繞;宮墻內外,嚴翼森峨。其構思之巧妙,結構之嚴整,設置之完善,規模之恢宏,名甲江淮。
由於歷史的變遷,如臯文廟由昔日的鼎盛漸趨衰微。1930年以後,如臯文廟改建為縣立實驗小學。解放後,更名為江蘇省如臯師範附屬小學。原來的文廟僅存一座大成殿。 |
|
永和文廟大成殿 | 郟縣文廟大成殿 | 邢臺文廟大成殿 | 正定文廟大成殿 | 唐代文廟大成殿 | 浮山縣文廟大成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