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广东省兴宁市
興寧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東北部興寧盆地,廣梅汕鐵路,梅河高速綫上,毗鄰江西省。全市人口中絶大部分為客傢人,當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鮮明的客傢特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具代表性的客傢城市之一。 |
|
兴宁市
興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韓江上遊,分別與本省梅州、豐順、五華、竜川、平遠及江西省尋鄔接壤。距廣州377公裏、深圳347公裏、汕頭185公裏。建縣於東晉鹹和六年(331年),1994年6月8日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2105平方公裏。其中,寧江盆地面積302平方公裏,是粵東北地區最大的盆地。
興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韓江上遊,分別與本省梅州、豐順、五華、竜川、平遠及江西省尋鄔接壤。距廣州377公裏、深圳347公裏、汕頭185公裏。建縣於東晉鹹和六年(331年),1994年6月8日撤縣設市。全市總面積2105平方公裏。其中,寧江盆地面積302平方公裏,是粵東北地區最大的盆地。
興寧山川秀麗,風景如畫。古八景“神光夜氣”、“雞鳴春曉”、“墨池書屋”、“竜母遺跡”等聞名遐邇。新八景以神光山、合水水庫旅遊區為代表。神光山旅遊區緊鄰興城,秀麗的山川、美麗的傳說與古老的寺、壇、池融為一體,以宗教文化和風景名勝稱著於海內外,為粵東著名宗教勝地和旅遊區,尤其在重陽佳節,往神光山登高遠望的海內外遊客和方圓數十公裏的群衆絡繹不絶,熱鬧非凡。合水水庫風景區,兼具山、水、田園之勝景,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被列入《中國名勝風光大辭典》。黃蜂窩茶山旅遊區、羅浮渡田河旅遊區等一批新的旅遊景點各具風采,聲譽日隆。 |
|
郵編:514500 代碼:441481 區號:0753
拼音:Xīng Níng Shì,Xingning Shi
興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扼東江、韓江上遊。地理坐標為東經115°30′-116°,北緯23°50′-24°37′。北部與江西省尋鄔縣毗鄰,東北部與平遠縣、梅縣相接,東部與梅縣交界,南部與豐順縣、梅縣相連,西北部與竜川縣相鄰,西南部與五華縣接壤。總面積2104.85平方千米。總人口113萬人(2003年)。轄3個街道(興田、福興、寧新)、17個鎮(竜田、合水、黃陂、黃槐、石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葉塘、大坪、羅崗、羅浮、寧中、徑南)。市人民政府駐興田街道中山路市府大院,距梅州57千米,距廣州377千米。 鏈接:地圖
地勢南北狹長,四面環山,中間為盆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4℃~21.4℃,年降水量1540.3毫米。205、206國道於此交錯,廣梅汕鐵路橫貫境內。興寧屬純客傢,《羅傢通書》推算、客傢山歌具客傢文化特色。名勝古跡有神光山、合水旅遊區、興寧學宮內出土的戰國時代編鐘。 |
歷史沿革 Historical evolution |
兴宁市 历史沿革兴宁市 历史沿革
古代屬竜川縣地。東晉置興寧縣,以境內寧江而得名。此後這裏逐漸發展成廣東、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地區性重貿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稱。1994年撤縣設市,由地級梅州市代管。 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興寧組軍抵抗元軍。 明代才子祝枝山55歲時授廣東興寧縣知縣,63歲任京兆應天府通判。由於不滿官場腐敗之風,一年後他就藉故辭官,回故裏度殘年。
晉置縣,因興寧江而得名。一說縣內興旺無內患而得名。
興寧建縣於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由古竜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竜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長樂縣(今五華縣)後,縣境相對穩定。1958年鼕,平遠縣並入興寧,兩年後復置平遠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製,興寧隸屬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興寧撤縣設市,為縣級市,由梅州市代管。從此,興寧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拉開了農村經濟嚮城市經濟邁進的序幕,為建成“經濟繁榮、科教領先、社會安定、生活小康、中等發達”的粵東商貿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0年,興寧市轄28個鎮:興城鎮、寧中鎮、寧新鎮、寧塘鎮、竜田鎮、壢陂鎮、坭陂鎮、葉塘鎮、新陂鎮、刁坊鎮、竜北鎮、合水鎮、石馬鎮、羅崗鎮、羅浮鎮、黃陂鎮、黃槐鎮、崗背鎮、坪洋鎮、大坪鎮、葉南鎮、永和鎮、徑南鎮、徑心鎮、新圩鎮、水口鎮、下堡鎮、宋聲鎮。總人口871507人,各鎮人口: 興城鎮 86332 寧新鎮 39996 寧中鎮 38753 寧塘鎮 16623 新陂鎮 44889 刁坊鎮 35282 壢陂鎮 15312 永和鎮 33872 徑南鎮 11614 徑心鎮 13534 坭陂鎮 44514 新圩鎮 28238 水口鎮 28025 下堡鎮 12495 宋聲鎮 6751 羅浮鎮 38622 羅崗鎮 52973 黃槐鎮 30814 黃駛鎮 40429 崗背鎮 22544 坪洋鎮 10120 竜北鎮 15577 合水鎮 13304 竜田鎮 35350 石馬鎮 26227 大坪鎮 40348 葉塘鎮 40348 葉南鎮 22931 福興虛擬鎮 24145 四望嶂礦務局虛擬鎮 154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興寧市轄28個鎮(興城、竜田、合水、崗背、竜北、黃陂、黃槐、寧塘、石馬、徑心、永和、寧新、瀝陂、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葉塘、大坪、羅崗、羅浮、寧中、徑南、下堡、寧聲、葉南、坪洋),470個村委會、58個居委會。
2003年,興寧市轄28個鎮(寧中、徑南、下堡、坪洋、宋聲、葉塘、興城、竜田、羅崗、羅浮、黃槐、黃陂、崗背、合水、石馬、大坪、葉南、新陂、寧新、徑心、坭陂、水口、刁坊、寧塘、壢陂、新墟、竜北、永和),共有27個居委會、470個村委會,10941個村民小組。面積2104平方公裏,人口111.34萬。
2004年,撤銷宋聲、下堡鎮,並入水口鎮;撤銷壢陂鎮、並入坭陂鎮;撤銷徑心鎮,並入徑南鎮;撤銷崗背鎮,並入黃陂鎮;撤銷坪洋鎮,並入大坪鎮;撤銷竜北鎮,並入合水鎮;撤銷葉南鎮,並入葉塘鎮;撤銷寧塘鎮,並入寧中鎮;撤銷興城鎮、寧新鎮,設立福興、興田、寧新3個街道辦事處。撤並後興寧市共有17個鎮(竜田、合水、黃陂、黃槐、石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葉塘、大坪、羅崗、羅浮、寧中、徑南)和3個街道(福興、興田、寧新)。
截至2008年2月20日,興寧市轄3個街道(興田、福興、寧新)、17個鎮(竜田、合水、黃陂、黃槐、石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葉塘、大坪、羅崗、羅浮、寧中、徑南)。 |
|
興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扼東江、韓江上遊,地跨東經115°30′至116°,北緯23°50′至24°37′。北部與江西省尋鄔縣毗鄰,東北部與平遠縣、梅縣相接,東部與梅縣交界,南部與豐順縣、梅縣相連,西北部與竜川縣相鄰,西南部與五華縣接壤。全市總面積2104.85平方公裏。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興城鎮位於300多平方公裏的寧江盆地中部,是粵、贛、閩三省陸路交通樞紐,粵東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興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規劃面積51.9平方公裏,至2003年建成面積12.8平方公裏。興城距廣州377公裏,至深圳347公裏,至汕頭185公裏,至韶關407公裏,至江西尋鄔縣128公裏,至福建竜岩282公裏,至梅州城區57公裏。全市年平均氣溫21℃,降水量1540毫米。
興寧處於粵東北山丘地帶,受北東至南西走嚮的蓮花山脈和羅浮山脈控製。最高峰陽天嶂海拔1017米,最低處水口圩鎮海拔100米,高低差917米。地形地勢總趨勢是北西嚮南東逐漸下降,而南部則由南嚮北遞降。南北狹長,北起陽天嶂,南至鐵牛牯峰(海拔998米)直綫距離100公裏;東西最寬處,徑心分水坳(海拔400米)至葉南筠竹坳(海拔300米)直綫距離36公裏。境內四周山嶺綿亙,中部為300多平方公裏的斷陷盆地。整個市(縣)境形似扁舟。地貌類型主要分為5類:平原、階地、臺地、丘陵、山地。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階地、臺地等3類占總面積的38.1%;海拔200米至400米的丘陵占49.69%;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占12.21%。
興寧北部的羅浮鎮屬東江流域,鎮內河溪均流入東江上遊的渡田河。其餘28個鎮屬韓江流域,鎮內46條河溪水流入韓江上遊的梅江。寧江(古稱左別溪)貫穿興寧南北,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梅江支流,北起江西尋鄔荷峰畲,南至水口圩匯合梅江,全長107公裏,從合水至水口主幹河道長57.5公裏,沿途接納32條山溪小河,流域面積1364.75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65%。
興寧屬南亞與中亞熱帶過渡氣候,年平均氣溫20.4℃。常年最熱月是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高氣溫達38.3℃;常年最冷月是1月,平均氣溫11.4℃,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7至零下6.4℃。年平均降雨量1540.3毫米。夏季降雨最多,占年降雨量的41.5%。年平均日照時數2009.8小時。風嚮比較穩定,以西北風頻率最高,東南風次之。自然環境優越,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四季宜耕宜牧,具有發展農、林、果、牧、漁等各業的有利氣候條件。 |
|
2007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2%,比上年上升0.5個百分點;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8.0%,上升4.5個百分點;外貿出口增長22.2%,回落4.6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穩定性增強,2003年以來,我省經濟增長速度連續五年保持在14%左右,波動幅度在1個百分點之內。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産總值增長14.5 %,總量達30673.71億元,人均生産總值超過4000美元。 |
|
2003年全市農業總産值18.05億元,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63.99億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616元。
1、糧食:2004年全市糧食總播種面積81.38萬畝,平均畝産427公斤,總産34.75萬噸,對比去年面積增8004畝,畝産減7公斤,總産減2243噸,減産0.64%,其中水稻播種面積63.98萬畝,平均畝産481公斤,總産30.80萬噸,對比去年面積減6078畝,畝産減3公斤,總産減4993噸,減産1.60%(糧食減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晚稻受寒露風、幹旱和病蟲害影響損失嚴重,晚稻共減産6841噸)。據統計,2004年良種良法繼續得到大面積推廣。全年優質稻面積43.6萬畝,占全年水稻面積的68%;全年推廣雜交水稻61.6萬畝、水稻拋秧53.5萬畝、水稻免耕13.7萬畝,分別占水稻面積的96%、83.6%和21.4%。
2、茶葉:2004年投産面積2.6萬畝,預計總産幹茶2000噸,對比去年投産面積增118畝,總産減72噸,減産3.47%。其中名優茶投産面積2.33萬畝,總産1850噸,對比上年投産面積增100畝,總産減50噸,減産2.6%。
3、水果:2004年投産面積5.8萬畝,預計總産6.81萬噸,對比上年投産面積增1365畝,總産減308噸,減産0.45%。
4、漁業:全市水産養殖面積40755,其中魚塘17985,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年水産品産量預計為14500噸,對比去年同期水産品産量增1047噸,增長7.8%;全年全市推廣各類優質魚養殖共計250多萬尾,放養面積1.6萬畝。 |
|
土地資源:全市315萬畝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下的宜墾面積占73%。
水資源:興寧位於蓮花山脈北坡,為背風地帶,降雨量相對偏少。據水文觀測資料推算,境內各流域多年平均産水總量31.93億立方米,年蒸發量15.8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13.48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19.81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7.96億立方米,平均産水量每平方公裏64.8萬立方米,每畝平均432立方米,相當於梅州地區每平方公裏産水量80.6萬立方米的80.4%。
動植物資源: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主要動物有100多種,植物600多種。
礦産資源:興寧是廣東省重點礦産資源市之一,現已初步探明有33種礦産230多處礦點。無煙煤、磁鐵礦、石膏礦、釩鈦磁鐵礦、石灰岩礦、螢礦、硫鐵礦、稀土礦、鈾礦、鈷等較為豐富。其中,無煙煤儲量1.47億噸,占梅州市總儲量的52.6%,曾被國傢列為重要産煤基地;釩鈦磁鐵礦已初步探明可開採儲量1億多噸,遠景儲量4.5億噸;磁鐵礦2280萬噸,石膏礦4800多萬噸,螢礦近200萬噸,石灰岩礦5000多萬噸,稀土礦分佈面積621平方公裏。此外,還有豐富的礦泉水和地下熱能可供開發利用。
旅遊資源:興寧山清水秀,自然景觀有神光山、合水水庫、雞鳴山、和山岩、徑南黃蜂窩茶山、羅浮渡田河、寶山、鐵山嶂、獅子岩、溫泉等。合水水庫已列入《中國名勝風光大辭典》。人文景觀景點有客傢圍竜屋、大成殿、文峰塔、人民公園、明星公園、明珠文化廣場、鳳英長廊和客傢文化研究大師羅香林、民主革命先驅何天炯、地震學家李善邦、畫傢羅清楨等名人故居。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
興寧市轄福興、興田、寧新3個街道辦事處和17個鎮:寧中、新陂、刁坊、永和、徑南、坭坡、新圩、水口、羅浮、羅崗、黃槐、黃陂、合水、竜田、石馬、大坪、葉塘。 |
|
興寧人口絶大部分(占99%以上)是操客傢方言的漢族,亦有為數不多(大多數是解放後隨軍政幹部調動遷入)的壯、苗、蒙古、回、瑤等少數民族。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1130988人,其中農業人口904794人,占80%。興寧是華僑之鄉,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30餘萬人。華僑分佈在世界5大洲30多個國傢,大部分在泰國、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各國,僑居歐、美、澳等洲者亦有一定比例。改革開放以來,華僑及港澳臺同胞回鄉探親、旅遊觀光、尋根問祖者日益增多。他們熱愛祖國,情係故鄉,熱心捐資、捐物興辦公益事業投資合資創辦各類企業,為家乡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 |
風俗節日 Customs and festivals |
1.春節 習慣上稱“過年”,是興寧人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過年時出外工作的興寧人都會回傢過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稱為“入年卦”後,人們忙着籌備年食、年貨和應時糕果,釀造富有富有客傢特色的“老酒”,製作用糯米做的“煎堆裏”或“金團裏”以及炸油角等等。農歷十二月二十五興寧人民十分註重取兆意,不可以駡人,不準講不吉利的話。俗語謂:“入年卦,就講好話”。
正月初一。人們一清早(零時)就有三牲、果餅、香燭敬“趙公元帥”,大放鞭炮接“財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齊集祠堂祭祖,儀式莊重。50年代以來,此俗已被逐步革除。祭祀儀式 也比較簡單,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別敬祭,大多有長者參加,青年人甚少知其儀式、內容。
初二、初四是探親訪友日。
初三,俗稱“窮鬼日”。這一天人們不外出作客。現舊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這天文娛、體育活動特別多。
正月初五稱“出年卦”,表示已過了年。俗語有雲:“年過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賞燈: “賞燈”為興寧、五華部分地區特有傳統節日,等同於元宵。時間從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不等,視各宗族各村情況而不同,正月十一、十二為最多。期間在“賞燈”節前有“請燈”(正月初五至初十)“升燈”又為“賞燈”節的一個環節、節後有“暖燈”(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有些地方“暖燈”在賞燈的後一兩天,十一都存在“暖燈”的情況)。 |
|
客傢民居
興寧的北邊主要是山區,它的建築以四角樓為主,村子成長方形,二層結構;因為地理關係,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舊是客傢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沒有魚塘的話,要吃魚就睏難了。據老人介紹,四角樓在修建的時候,花費極為驚人,特別是用於建墻和泥的漿水,用的全是糯米漿!由此建成的墻壁,極為堅固,一般鐵釘都難於釘進。
興寧的客傢民居,主要分為北山南水兩大風格。南邊近似水鄉,以圍竜屋為主,主體結構是圍竜屋,屋前有個禾坪,主要是用於曬𠔌等農事及紅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於養魚、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時候,它就成了孩子們嬉水的樂園。大多數村子的前邊都有一條用於農田灌溉的小河,小河裏有魚有蝦。屋後有屬於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裏住着各種各樣的小鳥,與人們和平相處。
客傢圍竜典型——花蠃墩
客傢人從中原南遷而來,要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中生存繁衍,衹能采取傢族群居,建築對外封閉、內部敞開的居住地,這就是客傢圍竜屋。 興寧市的客傢圍竜屋規模較大,造型獨特,被中外建築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一大奇觀。
興寧圍竜屋有大有小,一般是三棟兩橫一圍屋,正中一大門,兩旁一小門。大的也有多橫層、多圍層的,其小門也跟着層數增多而增多。如葉塘黃雀湖黃屋、寧新東興圍攻(九廳十八井)均為三層圍竜,合水官塘下黃屋有四層圍竜,寧新花蠃墩長興圍羅屋計有六層,據知是興寧市內圍數最多最典型的圍竜屋。
圍竜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𠔌、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門之內,分上中下三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俗稱橫屋,一直嚮後延伸,在左右橫屋的盡頭,築起圍墻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圍起來,小的十幾間,大的二十幾間,正中一間為“竜廳”,故名“圍竜”屋。小圍竜屋一般衹有一至二條圍竜,大型圍竜屋則有四條五條甚至六條圍竜,興寧花蠃墩羅屋就是一座6圍的圍竜屋。在建築上圍屋的共同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綫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的“太極圈”,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佈局規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竜”組合成一個整體,裏面以廳堂、天井為中心設立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個人、一百多人或數百人同居一屋,講究的還設有書房和練武廳,令人嘆為觀止。
花蠃墩長興圍羅屋的結構為三堂八橫六圍竜,堂分上中下三堂,橫為三堂兩側縱列的房門對着堂屋的橫屋,圍是堂屋後面半月形的圍屋的橫屋,圍是堂屋後面半月形的圍屋。如不身臨其境,是不能體會到圍竜屋整體結構的意義的。
圍竜屋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於一體,顯示出客傢先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圍竜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並列一起,被中外建築學界稱之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客傢大圍屋的輝煌和衰落,走過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如今,客傢人已走出封閉的圍竜屋,走出狹窄的山門,走嚮遼闊的世界,圍竜屋成為一種歷史的遺跡、一種獨特的景觀。
人民環境
客傢,是歷史上從黃河流域漸次南遷,後大部分聚居於閩、粵、贛邊境,操客傢方言,有着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漢族民係。興寧現境域,古為百越諸族居地。秦漢以降,中原漢族漸次南遷,與當地原居民融合。據本次中國百縣市國情調查,興寧現在的居民,絶大部分是宋元明時期歷經輾轉遷徙定居於此的中原移民的後裔。千百年來,興寧客傢先民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長歲月裏,將中原文化與嶺南古文化熔於一爐,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文化,融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傢精神,孕育出衆多的著名客傢代表人物。
1、第一節客傢之鄉的形成
一、史前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興寧開展過3次文物普查。1959年在水口鎮荷樹拗等地發現鏟、叉、戈、矛、刀等一批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1982年在永和鎮振興管理區貓子窯山挖掘出一批陶罐和陶片,屬新石器中晚期遺存;同年又在葉南鎮中徑大窩裏採集到一批陶片和石器,屬新石器晚期遺存。到80年代未為止,興寧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30多處。興寧博物館收藏了上述遺址出土的各種石器190多件,完整的肉罐9個。這些出土文物和遺址說明早在七八千年前,興寧已有古人類居住。從石器、陶器的用途和陶器上的花紋來看,當時已形成了農業和畜牧業,已有較為可靠的生活資料來源。
二、宋以前南遷漢人與早期居民
宋代之前,中原漢人已有幾次較大規模的南遷。早在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國60萬軍隊攻滅楚國,繼之深入嶺南。續後,秦朝把嶺南作為遷徙中原“罪徒”的一個流放地,加以“經略”開發。終秦一代,南遷的中原人有3批、數十萬人。1984 年3月27日,在新圩鎮大村鬼樹窩崩崗南坡出土6枚完整的編鐘。經廣東省博物館專傢鑒定,為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文物。編鐘的發現說明秦漢之際興寧已有南遷漢人的足跡,他們可能先是駐軍,後代成了嶺南居民。在發現編鐘的村莊有個地方叫秦王坪,相傳就是駐軍的營地。
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漢人亦有多次連續性的南遷轉徙。遣至唐未五代,南遷客傢先民,“其遠者已達惠、嘉、韶等地,其近者則達福建寧化、長汀、上杭、永定等地,其更近者,則在贛南各地”興寧歷史上先後隸屬於惠、嘉,引文中所述應是 包括興寧的。
但據本次中國百縣市國情調查的興寧各姓居民的族譜,興寧絶大多數現居民的祖先是唐未五代以後遷入的。在這之前南遷的漢人仍落籍於興寧者為數不多。唐未五代之前南遷的漢人可能不是現在興寧人的祖先,至少不是絶大多數現興寧居民的祖先。據《興國州羅氏傢譜》記載,唐昭宗時(889~904年)羅昌儒為循州刺史,因唐未社會動亂,道路梗阻,流寓不歸,遂落居於興寧羅嶺。羅姓是迄今有文字可據的最早遷入興寧的一姓。唐未五代之前曾遷居於興寧的中原漢人現落籍於何地,尚有待進一步查考;據已掌握的資料,元、明、清三代,曾有興寧人舉族遷蜀。
入宋以後,居住在興寧的客傢先民已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群落。根據明正德《興寧縣志》記載:北宋熙寧三年(1070),興寧縣約有6000戶。翌年,興寧分地置長樂(今五華)縣後,有4000戶。宋代戶口以役賦對象列册,足證明官宋前中原漢人定居興寧者已 為數不少。
興寧歷史上的早期居民見於史籍的還有瑤族。明正德《興寧縣志》記載:“瑤之後頗多,大抵聚處山林,砍樹為捨,刀耕火種,采山獵原,嗜欲不類,語言不通。土人與之鄰者不相往來,不為婚姻。本縣瑤民亦衆,隨山散處。”以客傢文化與居於廣東的瑤族居民的文化相比較,可以斷言,古代客傢居民與瑤族居民曾長期和睦相處、相互融合。到了明代,統治者曾對瑤民大舉徵伐撫緝,興寧瑤民逐漸減少。清康熙以後,清政府把瑤民與漢民一體編戶,消除漢瑤界限。至清末,除外遷者以外,縣境內已沒有瑤族居民。清末羅獻修《興寧鄉土志》記述:“國(清)初時,縣東六十裏鐵山蟑尚有瑤民磊石為居,……近百年來,既消歸烏有矣。”
興寧歷史上的早期居民還有疍民。疍民原是居住在中國東南地區的古代百越族之一。秦漢時代,輾轉遷徙到廣東沿海和珠江各支流,舟居水宿,以蛇為圖騰,成為水上居民。他們何時開始定居於興寧,尚待進一步查考,但至遲在元朝未年間。據史籍記載,明朗正統(1436~1450)年間,興寧已有在籍蛋民38戶,船38艘。至清末,置民所剩不多。據《興寧鄉上志》記載:“惟麥姓二三人”尚是疍民。
三、客傢民係的形成
宋代册立戶籍,根據漢人入粵時間先後,分別編入主籍和客籍。廣府民係和福佬民係人粵在先,編為主籍,客傢民係人粵在後,編入客籍,客傢人由此而得名。經歷了幾次大遷徙的客傢民在粵東北以及相鄰的閩贛邊區這個相對封閉的山區定居後,逐漸形成具有特殊的方言、風俗習慣乃至相似的倫理道德觀念等等。客傢先民遷入興寧,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除了繼續外遷的之外仍有百萬之衆,使興寧成為全國40多個純客傢縣市中人口較多、地域較大、最有代表性的少數幾個縣市之一。全縣百人以上的姓有93個。
2、第二節客傢精神
客傢精神其實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但由於它在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特定地理環境中孕育,又具其鮮明的特點、對客傢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至今還産生着深刻的影響。客傢精神在興寧人中的表現,可以概括為以下主要幾點。
一、刻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
在南遷過程中,中原移民歷盡千辛萬苦,磨煉了堅強的意志。來到興寧後,在這個偏僻荒蕪、人煙稀少的山區,為了生存發展,不分男女老幼一齊動手,開墾耕地,卜築定居,開創傢業。農忙時節稍有空隙,便從事手工生産,以致現在許多村莊都帶有傳統産品的名字,譬如“索麻羅”、“墨煙張”、“花燈張”、“布地刁”、“打銀王”、“菜籃陳,,等等。尤其是客傢婦女,一反當時社會上纏足習俗,一力承擔農事、副業和傢務勞動,形成“女人在傢耕田,男人外出出賺錢“的風尚。客傢婦女在生産勞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勤勞刻苦的精神,中外罕見。就是到了現代也仍然如此。在人民公社化時期,興寧的生産隊長中,婦女占80%以上,有的生産大隊,生産隊長百分之百是婦女。
二、勇於開拓、冒險犯難的精神
興寧人生性敢於冒險。男子到了相當年紀,便外出謀生,絶少在傢株守者。近者到鄰縣、鄰省做小販、業手工;遠者飄洋過海,“係一條褲腰帶出門”(興寧諺語),謀生有術,白手起傢,無不充滿冒險精神。
鴉片戰爭後,興寧開始有人遠涉重洋,外出謀生。其中,有一部分被殖民者在汕頭、香港等地設立的“豬仔館”拐騙運送到國外充當勞工,當時稱之為“賣豬仔”。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興寧籍華僑、華裔及港澳臺同胞有30餘萬人。他們為尋求生路,懷抱四方之志,到海夕)“闖世界”。一旦稍有積蓄,就想造福桑粹,顯親揚名。他們在海外開基創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僑居國的人民一起奮鬥,為世界的進步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崇尚科技、革新創造的精神
興寧人比較喜歡爭強好勝,民間流傳“硬氣做贏人”等語,足見其具有不服輸、不甘落後的性格,加上居民文化素質較高,在外出務工、經商等活動中,接受大量信息,致使歷史上有不少人在革新創造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如清鹹豐年間,興寧羅慶輝編纂 的《羅傢通書》(歷法),由清政府“恩準”在民間刊行。清鹹豐年間和光緒年間,能工巧匠陳晃樓等,兩次對木質織布機進行重大改革,發展了織布業。清宣統二年(1910),被清政府授予“中國新顯微鏡製造傢”稱號的興寧蠶業學校教師李任重,研製出顯微鏡、’天體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民國期間,著名地震學家、原興寧興民中學教師李善邦,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臺,後又研製成功大型地震儀,為新中國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寧魚苗場魚苗孵化技術躍上世界先進水平,竜北鋼鐵廠白煤煉鐵技術獲中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奬。全興寧工業産品獲部、省優質産品稱號的達36種。
四、反侵略反壓迫、愛國愛鄉的革命精神
客傢先民的幾次大規模南遷,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客傢人民族意識和愛國愛鄉精神特強,歷史上不乏這方面的事例。南宋未年,右丞相文天祥(江西吉安客傢人)曾以興寧縣城西郊為大本營,號召百姓勤王抗元。在元追兵即將來臨之前,還奮筆疾書了每個1.5米見方的“忠孝廉節”4個大字。後來,村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集資建了“朝天祠”,把文天祥親筆所書4字嵌在桐內兩邊墻上,同時把這裏的地名命名為“朝天圍”。明亡後,興寧人民支持南明政權抗清達七 八年之久。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興寧“三點會”,首領潘亞星率領農民起義,火燒洋教堂,反抗清官兵,起義波及鄰近的五華、竜川兩縣。1949年5月18 日,國民政府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李潔之(興寧人)在中共華南分局的幫助下率部起義,興寧獲得解放。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興寧人民前赴後繼,奮鬥不息,有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
春秋戰國編鐘
1984年3月27日,在新圩大村古樹窩崩崗處,發現春秋戰國(公元770~221)編鐘六個。為紅銅與錫合金製件,宮廷樂器。其器形上大下小為合瓦型。柄肩附紐,鐘口有角,兩側有細長音脊,外表下面有3排6組13個乳釘,背面有3排3組,每組4個共12個乳釘,鐘身正面直上有菱形紋、斜綫紋,下部橫嚮為支雷紋,表面鋼緑表翠,古味蠱然,進之揚聲。其重量分別為28.5、27.5、21、18、(其中2個同重量)16.5市斤,是廣東境內已發現編鐘中最完整,音量音色最好的一套,十分珍貴,它的發現,對研究古代人類文明史,地方民族史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關係、民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春秋戰國編鐘在新圩的發現,也說明了秦漢之際興寧地方已有南遷漢人的足跡。 |
|
說明一下:北方人稱為“糕”的濕面粉製品客傢人稱為“板”,客傢人說的“糕”是餅幹。
砸棕
如果你明白客傢話中,砸是壓的意思,你可能已經明白這是壓製的棕子,這就對了!把糯米飯放在木格子裏壓實,放在油鍋裏去炸,讓我再一次相信你的智慧,你從圖片上看明白,必須不停地翻轉,使砸棕變得金黃。軟和香是砸的特點,如果你擔心小豆豆,我要說你也是對的,衹是可惜了。。
溜鍋板
溜鍋板是個很形象的名詞,它的做法是把粘米調成稠糊狀,用湯匙挑 起順着鍋壁溜下去沸騰的熱油湯裏去。一般是放鹹味,但也有放甜味的,依各人所好這種方法做成的面食,又軟又滑,口感好極了。如果再加點正宗的客傢水鹹菜。。。。。。嘖嘖!!
石馬番豆
番豆者,花生也。石馬地方的人民用一種頗為奇特方法來製作番豆:先用老屋的磚頭泥(必須是帶硝性的)搗碎加????和番豆在一塊熬熟,撈出又在同樣的泥粉裏滾,混上米漿使泥粘實番豆,曬到半幹,即放在一種特殊的竹容器用火烤,直至幹透。這樣製作出的花生,味道之奇香絶不是市場上的紅泥花生可比。可惜因其製作復雜,食用易粘泥,已經鮮有生産。
雞頸板
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米粉和成小團,放入熱油鍋裏,用鍋鏟壓拍,然後把它翻過來用鍋鏟壓拍,不斷重複,把它壓拍成薄片煎熟。趁熱取出,撒上白糖和碎花生米,細細捲好。用刀切成一圈圈竪起,喲!還真的象雞頸呢,吃一口,又香又甜!
蘿蔔板
蘿蔔具有消痰化氣的功用,味道清甜而價格低廉,深受客傢人的喜愛。用蘿蔔板和粘米粉做成的蘿蔔板,是客傢人的年糕。依各人所好,加入五香粉、蝦仁、香菇、豬肉等配合蘿蔔的清香,倒上兩碗老酒,是興寧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享受。
田艾板
這是一種生長在田埂的艾搗爛和上粘米粉做成的小吃。田艾的味道甘中帶着特別的芳香,入口細嚼,喉間鼻裏盡得享受。小時候,常跟姐姐去撥田艾,印象最深的是長在沙堤上的田艾,胖乎乎的,用它的做田艾板,特別香。
釀豆腐
這也是走嚮各地的四菜之一,衹是外邊的豆腐,實在太差勁。用山泉水做的,那纔是掉在灰裏“拍不得、吹不得”的“高尚”豆腐,配上頭刀肉餡,細火慢煎。。。來了!釀豆腐一碗!!
在現代,釀豆腐為興寧人過年必備的菜餚,根據興寧人的習慣,豆腐取“付唔園”(即怎麽都給不完之意)。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是客傢四菜之一,隨着開放之後的交流,梅菜扣肉已走嚮各地餐桌。網友基本上能夠吃到了,它的變種有水晶扣肉、香芋扣肉等。就我個人來說,梅菜扣肉比較好吃,再肥的肉也不膩人。
黃板
興寧北部山區,有一種衹此一傢的獨特稻米,叫珍珠米。它米粒比大米小呈黃色,産量極低,很少人種。但是用這種又叫禾米的做板,卻有一種非常獨特的香味,初到北部山區的遊客,一定會嘗嘗這種小吃。雖然它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絶對是獨一無二的。
蓼花
蓼花的做法,我說不清楚,它是一種鬆脆香為特點的小吃。它是真正的興寧小吃,我查找過它的資料,解放前就已經很有名了。它不知用什麽方法把粉面搞成一種很特別的鬆脆,表面再沾滿芝麻。一口下去,“咔嚓”聲響,頓時滿嘴留香。
珍珠紅
它曾經代表着興寧最高榮譽,二十年前就在國際上拿過大奬,那時還沒演化到拿奬可以用錢買。它是一種黃酒,用一種特有的珍珠米釀製而成。
雞炒酒
不是每個人都能把酒炒好,從選酒取雞到挑薑都很有學問。恰巧能遇到一位好師傅,他炒的酒肯定是酒氣雞味薑香,喝起來,以碗論。它有三個待點:補身子、特別香、特別順口。
雞炒酒經常被興寧人用作産婦坐月子之用;另當有傢添男丁的時候,該傢就將雞炒酒炒上一大鍋,發於全村每傢一碗。 |
|
興寧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宋代,有竭力反對秦檜對金屈膝求和的探花羅盂郊;明代,有佛教臨濟宗“橫山堂”流派創始人何南鳳,方志學家張天賦,愛民御史王天與;清代有《羅傢通書》創始人羅慶輝,詩人、考據傢鬍曦,數學家饒寶書;在現代,有民主革命先驅何天炯,無産階級革命傢黃文傑、陳但、張中,閩粵贛邊區領導人羅屏漢,愛國民主人士羅翼群,起義將領李振,客傢研究開拓者羅香林,地震研究科學奠基人李善邦,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如心,新興版畫運動先驅羅清幀,新中國電影開拓者袁文殊,“左聯”詩人馮憲章,小說傢白危,化學家羅雄纔等。他們所處的時代各不相同,但在維護國傢、民族利益,建設桑梓文明等方面均作出了貢獻。下面,僅列舉十幾位古今文化名人作簡介。
羅孟郊(1091~1153)號休休,興寧刁坊鎮羅壩村人。北宋宣和年間探花,授職諫議大夫、翰林院學士。任職期間,姦臣蔡京擅權,朝政日非,孟郊疾惡如仇,“令”大學生陳東等上書,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稱他們為“六賊”。不久,欽宗便把“六賊” 中的王黼等治罪。當金人南侵時,欽宗懾於金人的氣焰,欲罷免主戰派右丞相李綱的職務,以討好金人。羅孟郊“復令”陳東上書,要求留用李綱為國效力。及後高宗南遷,秦檜當權,陰謀與金人議和,羅與葉三省等人極力反對,秦檜恨之入骨,命御史羅 汝揖奏謗羅孟郊“飾非橫議”。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2),羅孟郊被貶滴興國軍(行政區名,今湖北陽新縣),次年在貶所逝世。秦檜死後,高宗下詔復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羅已去世,遂追贈他為禮部尚書,敕葬興國軍甘棠山。
羅慶輝(清康熙、雍正年間人,具體生卒年月不詳)興寧福興鎮錦華村人。《羅傢通書》創始人。幼年傢貧,刻苦好學。及長,隨親友赴河南等地做生意。其間,得一位懂天象的人,授以天文、星象、儀度、六王吉兇及預測禍福之術。後入京都,於欽天監內推算歷法,研究中外天文著作。學成,回到興寧家乡編纂通書,名為《廣東省興寧縣羅傢推算通書》(簡稱《羅傢通書》)。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二,欽天監面奉上諭,恩準羅氏所編通書為民書式樣頒行。《羅傢通書》受時代限製,雖小有封建迷信成分,但不乏科學真諦。其推算日月交蝕、月份大小、節氣變化極為精確,對季候風及其流嚮亦有所表述,以此指導人們註意外出航行安全、註意建築方位和安排農事工作等,使用價值頗高。該書刊行數百年,深受人們歡迎,銷量日增,最高年銷量數十萬册。僅行銷全國,而且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在這些國傢,凡有華人之地,便有《羅傢通書》。
鬍曦(1844~1907)字曉岑,號壺園,興寧興城鎮大巷裏人。晚清詩人、考據學家和書法傢。一生詩作甚豐,有《湛此心齋集》共12捲,《湛此心齋詩話》2捲。以方言、諺語入詩,是湛此心齋集》的一大特色。其編輯的《梅水匯靈集》,搜集整理了嘉應五屬歷代詩人的優秀詩作。早年創作的《燕京感事》、《吊關天增》等,愛憎分明,被中外學者譽大推為黃遵憲新派詩的“同道先進”、“公度新派詩之先河”。同黃遵憲、丘逢甲一起被譽為晚清嶺南客傢三大詩人。鬍曦還是一位考據學家,編纂、整理了大量的鄉土文獻,計有《扮榆碎事》4捲、《甘露事類》3捲、《鄉哲良規》2捲、《宋鄉賢羅學士遺事考略》3捲、《興寧圖志考》12捲(今僅存捲一、捲二)等。《興寧圖志考》糾正了阮元《廣東通志》的錯誤,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貢獻之一。鬍曦工書法,後人把他同宋湘、伊秉緩一起曦列為清代客傢3位書法名傢。
何無炯(1877~1925)字曉柳,興寧石馬鎮新群村人。中國國民黨元老、民主革命先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毅然剪掉發辮,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先後結識了孫中山、黃興、廖仲愷等人。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創立同盟會,他與同邑13人毅然加入,並被舉為會計(實為財政部長)。後任同盟會廣東支部長。當孫中山、黃興不在日本時,同盟會群竜無首,組織渙散,何天炯與吳玉章等盡力設法團结各省在東京的會員,使同盟會工作得以正常進行,1911年赴香港與黃興等共同策劃廣州起義,負責運輸聯絡工作。辛亥革命後,歷任駐日全權代表、總統府最高顧問等要職,為民主革命竭盡全力, 1925年在廣州病逝。遺著有《無赫齋詩草》、《山居一年半》和《革命史衡》。
鐘明光(1881-1915)廣東興寧人。字達權。幼傢貧棄學,經商於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嗣赴南洋,接受了革命思想。民國2年(1913年)回國,準備參加討袁軍。不久,二次革命失敗,被迫再渡南洋。民國4年回國,圖謀繼續倒袁,在廣州參加丘漢苗領導的暗殺團。7月17日,嚮袁世凱爪牙竜濟光投擲炸彈,傷竜濟光,並傷斃衛士十七人。事後被捕,慘遭殺害。
羅屏漢(1907~1935)原名慶良,別名志鴻,興寧大坪鎮白雲村人。土地革命時期閩粵贛邊區主要領導人之一。歷任中共興寧、江西會昌縣委書記、粵贛省蘇维埃執行委員。閩粵贛邊區遊擊縱隊司令員、粵贛邊區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1929年前後創建興(寧)、五(華)、竜(川)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會昌獲得解放,中共會昌中心縣委成立,鄧小平任中心縣委書記,羅屏漢任組織部長兼會昌縣委書記,在擴軍支前、發展蘇區生産,特別在黨的思想、組織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羅屏漢協助鄧小平組織江西軍區第三作戰區軍民,多次打退進犯閩、粵之敵,為保衛紅都瑞金、鞏固中央蘇區貢獻了力量。爾後,率領閩粵贛邊區遊擊縱隊配合主力紅軍粉碎蔣介石的圍剿,有效地牽製粵軍北上“圍剿”中央蘇區的兵力,保衛了中央蘇區南大門。為此,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曾撰文表彰羅屏漢所立戰功。
羅清楨(1905~1942)興寧寧新鎮高陂村人。著名版畫傢,新興版畫運動先驅。早年畢業於上海新華藝術大學西畫係。後任中學教員,其間與摯友陳鐵耕(興寧人)等一道投入魯迅倡導的新興版畫運動。魯迅對其作品極為贊賞,曾推薦《起卸工人》、《前瞻中的回憶》等作品到法國、蘇聯參展,均獲國際版畫藝術界好評和奬勵。在“文化圍剿”的白色恐怖下,羅清幀遭受通緝而毫不畏懼,繼續積極推動新興版畫運動。魯迅在《木刻紀程》中稱道:“據我所知道,現在似乎已經沒有一個研究木刻的團體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個人,如羅清幀,已出《清幀木刻集》二輯……這都是值得特記的”。抗日戰爭爆發後,創作《全國人民總動員》、《抗戰三部麯》、《戰地真容》等一係列戰鬥性強、藝術性高的作品,深受抗日軍民歡迎。在羅清幀帶領下,興寧人陳鐵耕、荒煙、張慧、王立、羅映球等一批批青年版畫傢脫穎而出,成績斐然。
羅香林(1900~1978)字元一,號乙堂,興寧寧新鎮水樓村人。著名歷史學家、客傢研究開拓者。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係,師從梁啓超、王國維等著名學者。歷任中山大學、香港大學、珠海書院教授,獲香港大學終身名譽教授銜。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生平著書41種,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他首創族譜學,乃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犢學之後,開拓了歷史研究新領域;其客傢研究導論》、《客傢源流考》、《客傢史料匯篇》等開創性著作, 為客傢研究之學奠定基礎。抗日戰爭期間,羅香林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費盡心力,將館藏善本與重要圖籍,舶運至柳州石竜,之免罹戰火。羅香林畢生獻身學術,盡瘁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享譽中外文史學界,人稱其為梅州八先賢之一。
李振(1900-1988)廣東興寧縣刁潭村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曾任第十八兵團司令。於1949年12月率部在四川起義後,被委為人民解放軍川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及西南軍區高參室副主任。
李善邦(1902~1980)興寧葉塘鎮田心村人。中國現代地震科學研究開拓者之一,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及代理所長等職。李早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物理係,民國期間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並在北京創建中國第一個用小型機械地震儀裝配的地震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設計製造大型和小型的51式水平嚮地震儀,裝配全國11個地震臺站,為監視全國地震活動和開展地震科學研究奠定基礎;他主編的《中國地震目錄》第一、二集,為國傢基本建設提供大量基本數據。李善邦畢生致力於地震研究,著述甚豐,其尤以50萬言巨著《中國地震》為地震科學研究奠定根基,贏得國內外地震學界的好評和尊敬。
張中(1907~1990)原名張佛湘,興寧永和鎮大成村人。早年參力革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國傢檔案局局長、黨組書記,並當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他致力於國傢檔案事業的開創和建設,多次著文宣傳黨和國傢關於檔案工作的方針、政策,指導全國檔案工作,傳播和普及檔案專業知識,培養檔案專業人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張嚮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關於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提案,提案被采納後,又積極組織檔案法的起草工作。1980年,他曾率中國檔案工作代表團赴倫敦出席第九屆國際檔案大會。張中病逝後,治喪委員會公告稱其為“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無産階級革命傢、新中國檔案事業的主要領導人”。
張如心(1908-1976)興寧人。1926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後,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研究部部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總政治部《紅軍報》主編、後方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34年參加長徵。到陝北後,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員,軍政學院教育長、延安大學副校長。1946年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教務長,東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校長。1953年後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高級黨校中央黨史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袁文殊(1910~1993)筆名舒非法,興寧大坪鎮小坑村人。著名戲劇電影評論傢,新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袁歷任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中國電影傢協會副主席等職。他早年畢業於廣東戲劇研究所,1931年發表處女作一獨占鰲頭幕話劇《領帶》。1934年初,袁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傢聯盟,“七七”事變後,率隊到各地演出抗日救亡活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袁在上海、“匕京擔任電影界領導職務,為團结電影界人士,繁榮創作,推動電影事業的發展而不辭辛勞。其主要著作有獨幕劇集《民族公敵》、電影文學劇本《遼遠的鄉村》、論文集《電影求索集》和《影壇風雲錄》。直至彌留之際,袁文殊仍念念不忘黨和人民的事業,將其稿費12萬元贈送家乡辦學。任電影界領導職務,為團结電影界人士,繁榮創作,推動電影事業的發展而不辭辛勞。其主要著作有獨幕劇集《民族公敵》、電影文學劇本《遼遠的鄉村》、論文集《電影求索集》和《影壇風雲錄》。直至彌留之際,袁文殊仍念念不忘黨和人民的事業,將其稿 費12萬元贈送家乡辦學。
伍晉南(1911-2001)興寧人。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徵。曾任第三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第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工委書記、吉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歷任廣西省委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書記處書記,陝西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鄧逸凡(1912-2004)興寧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第一軍團師政治部秘書、軍團組織部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徵和直羅鎮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組織部科長、師教導大隊教育處處長,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第五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平型關等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縱隊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總隊政委。參加了魯南、萊蕪、淮海、渡江等戰役。建國後,歷任解放軍政治學院教育長、副院長。廣東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張作梅(1918-1998)金屬材料和機械工程學家。興寧人。194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機械工程係。1949年獲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工程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機械電機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長春分院副院長,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王佛鬆(1933-)高分子化學家。興寧人。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係。1960年獲蘇聯科學院化學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8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黃華華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男,1946年10月生,廣東興寧人,漢族,1969年9月參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學歷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中央黨校二年製中青年幹部研究生班)。
劉志庚
東莞市委書記,男,漢族,1956年6月生,1973年10月參加工作,籍貫廣東興寧,學歷博士研究生學歷,198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漢族。
李興平(1979-)網站hao123(網址之傢)創辦人。後來百度宣佈以1190萬人民幣和4萬股股票成功收購Hao123網址之傢。據百度副總裁梁鼕回憶:此次收購,是百度上市前的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
駱方明(1983-03-24~)中國國傢麯棍球主力隊員,1992年在廣東興寧市體校開始足球訓練,教練陳洪濤1999年正式進入廣東男子麯棍球隊;教練從德全2003年進入國傢男子麯棍球隊,教練卓納德2004年;進入國傢青年麯棍球隊,教練莊曉東;2005年進入國傢麯棍球隊,教練金相列。
主要成績:
2002年 全國錦標賽第3名
2003年 全國錦標賽第1名
2004年 亞洲青年錦標賽第7名
2005年 東亞運動會第2名
2005年 全國錦標賽第3名
2006年 多哈亞運會亞軍
2008年 北京奧運會第11名 |
|
知恥而後勇
1:2005年8月7號黃槐鎮大興煤礦發生礦難,123人罹難,(此前的7月14號也曾有一起礦難,造成16人死亡。)18名責任人被捕,礦主曾雲高後來僅判刑10年。(此人曾擁有梅州市第四屆人大代表、興寧市第二屆人大代表和擁有“興寧市十大傑出青年民營企業傢”“發展興寧經濟突出貢獻者”的稱謂)。
2:興寧魚苗場在“四大傢魚”孵化技術上大大超過已研究二十幾年的日本,並且領先世界。在興寧魚苗場“四大傢魚”孵化技術成功後,日本來訪,一月後技術外流,時任興寧縣縣長被撤職。 |
|
1:1994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興寧撤縣設市,為縣級市,由梅州市代管。
2:2005年8月7號大興煤礦發生特大事故,123人全部遇難.(此前的7月14號也曾有一起礦難,造成16人死亡。)
18名責任人被捕,礦主曾雲高後來僅判刑10年。(此人曾擁有梅州市第四屆人大代表、興寧市第二屆人大代表和擁有“興寧市十大傑出青年民營企業傢”“發展興寧經濟突出貢獻者”的稱謂)
3:興寧貪官百出,官商勾結在礦難前後都異常嚴重,人民仍然選擇外出謀生,並大多認為留在本地(興寧)沒發展。 |
|
1.興寧電器廠發明世界第一臺聯合收割機(簡陋型)。
2.興寧魚苗場在“四大傢魚”孵化技術上大大超過已研究二十幾年的日本,並且領先世界。
3.興寧電器廠生産出國內首臺10兆千伏變電器。
4.興寧球閥廠曾經譽稱“中國閥門第一廠”。
5.謝育新、郭億軍、張小文、蔡錦標四名來自同一所小學(城鎮三小)、同一所中學(興寧一中)球員同時入選當時的中國男子足球國傢隊。
6、一個面積衹有2100平方公裏的粵東縣級市興寧市,近80年來涌現出了包括原廣東省省立文理學院院長羅香林、原東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如心等45位大學校長,被譽為我國“大學校長”搖籃。
7 翰墨飄香“墨煙張”
興寧市福興街道辦事處新聯村境內居住着張姓人傢,這裏就是曾經一度聞名遐邇的“墨煙張”。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這裏幾乎傢傢戶戶都會一項傳統的手工藝——製墨條,並盛極一時。上個世紀80年代,墨條的使用漸漸被墨汁所替代,當地製墨業從此一蹶不振。
“墨煙張”原稱大社下,相傳在200多年前有一位製墨工匠經過大社下時,因身體有病,棲息在村裏的一個涼亭內,由於缺醫缺食,病情不輕,附近張姓群衆見狀便把他接到傢中,為他治病,悉心照料。數月後,這位工匠恢復了健康,他被張姓群衆的善良所感動,於是把自己燒煙製墨的技術傳授給了張姓群衆,從此,大社下的群衆開始興起燒煙製墨業,而當地也被稱為“墨煙張”。
燒煙製墨所需技術、設備、場地都非常簡單,一個密封的燒煙室、一間熬膠房、一套模具及一些簡單的器具便可製出墨條。“墨煙張”所用製墨原料主要是鬆香或者鬆渣、牛皮,製墨程序比較復雜,全過程必須用手工操作完成。由於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了梅片、冰片和貴重的麝香等香料藥材,所以製作出來的墨不但質高味香,而且保留時間長。
當地尚存一間完好的墨廠,雖然經過幾十年的風吹雨淋,墨廠墻壁上“張坤記墨廠”五個大字仍色澤如新。16歲便開始在墨廠製墨的75歲製墨藝人張漢昌見證了“張坤記”的興衰。他告訴記者,打他記事起,“張坤記”便已經開辦,是當時規模較大的一傢墨廠,解放後,這傢墨廠更名為福興墨廠,納入了村辦企業。墨廠昌盛期間,有30多名工人,日産墨條六七十斤。生産的墨不但在本縣、本省,江西、福建、海南等地暢銷,而且遠銷香港、臺灣、新加坡、日本等國傢和地區。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墨煙張”的燒煙製墨業達到了高峰,幾乎傢傢戶戶都會製墨,鼎盛時期,村裏製墨作坊有二三百戶、工廠幾十傢,在縣城還有二十多傢專門經營“墨煙張”的商號,“墨煙張”一度名揚國內外。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墨條這種手工製作的産品逐漸被機械生産的墨汁所代替,漸漸退出了市場,到了20世紀七十年代,當地煙墨生産的作坊和工廠已經很少了,至八十年代初,整個“墨煙張”完全停止生産。
當地産的墨條有方條墨和圓條墨,大的有半斤重,小的墨條80條纔重一斤。墨條有名稱,常用的品牌有:五百斤油、朱子傢訓、金不換、竜翔鳳舞、九如等。“墨煙張”的墨製作精細,色澤烏黑發亮,且磨得越久越香,書寫的字久不褪色,成為衆多書法傢和美術傢的至愛。由於製墨過程中加進了梅片、冰片、麝香和鬆香,“墨煙張”生産出來的墨還能治皮膚瘡毒、腮腺炎,止血,在群衆中廣為使用。
如今,“墨煙張”生産的墨條在市場上已經難以尋覓。在當地百姓及收藏傢手中搜尋到三根墨條。三根墨條中大的有二兩重,墨身上雕着一條栩栩如生的翔竜,上書“竜翔鳳舞”、“文雅齋墨”、“張兆記監製”等字樣,這墨條是專門供書畫傢、美術傢使用的;小的兩根如小拇指般粗細,是供中小學生使用的。
“墨煙張”生産墨已經成為歷史,但曾經的輝煌卻是“墨煙張”人永遠的驕傲。在加快“文化梅州”建設、發展旅遊業的今天,“墨煙張”人又重燃對燒煙製墨的濃厚興趣,並已開始重新操起了製墨模具。燒煙製墨可以說是當地難得的一個民間工藝,作為“墨煙張”的後人,他們有責任讓它保留並流傳下去。依靠保留的技術、設備及製墨藝人,他們决定重新發展這一古老的手工藝。相信不久以後,大傢又可以再次欣賞到烏黑發亮、香味濃郁、文化內涵深厚的墨條。 |
|
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447所,其中:小學386所,初級中學39所,普通高(完)中14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公辦幼兒園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擁有全國示範性高中1所,國傢重點職業技術學校1所,省一級學校7所,梅州市一級學校8所,興寧市一級學校54所。全市現有在校生161521人,其中高中生24488人,職中學生3525人,初中生60754人,小學生72754人;中小學教職工11502人,其中高中2091人,職中146人,初中3862人,小學5403人;具有本科學歷4673人,占42.3%,專科學歷5470人,占49.5%;具有高級職稱的有641人,占5.8%,中級職稱7322人,占66.3%,初級職稱2774人,占25.1%。全市學校占地面積413.5495萬平方米,校捨建築面積131.4221萬平方米。 |
|
書 記: 江理達 主持市委全面工作
副書記: 陳略宇 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
陳鋼麟 協助書記主持市委日常工作
常 委: 江理達、陳略宇、陳鋼麟、吳壽康、謝偉堂、李昌竜、張小奎
羅利娜、羅穎安、何志平、陳志寧、鐘光振(挂任)
主任:
江理達。
常務副主任:
彭旺賢
副 主 任:
羅純輝、袁水祥、劉忠平、劉衛星、羅幹忠。
市 長: 陳略宇 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
常務副市長: 羅穎安
協助市長主持市政府日常工作,分管經貿、招商、經協、外經、安全監督、公安、司法、消防、環保、供電、二輕、中小企業、霞嵐釩鈦磁鐵礦工作,聯繫工會、工商聯
副 市 長: 何劍清 分管交通、公路、國土資源、計劃生育、發改、統計、物價、糧食、????業工作
李福泉 分管衛生、民政、工商、食品藥品監督、質監、打私、對臺、宗教、殘聯工作
何建元 分管農業、林業、水利、農機、氣象、畜牧、扶貧工作
夏思光 分管財政、國稅、地稅、勞動保障、社保基金、建設、公共事業、房管、審計、金融、保險、證券工作
肖衛華 分管教育、文廣、廣電、外事僑務、體育,聯繫僑聯
李政訪 分管科技、檔案、地方志、郵政、電信、移動、聯通、信息化建設工作
羅苑銘 分管市政府辦公室、監察、人事編製、應急、法製、保密、駐外辦事處、人民武裝、人防工作
市長助理: 黃濤 分管旅遊、商業、供銷、物資、石油、煙草工作。 |
|
- n.: Xingning City
|
|
興寧, 興寧區 |
|
初等教育 | 中學 | 教育機構 | 教育場所 | 高級中學 | 坭陂 | 興寧坭陂中學 | 旅遊 | 廣東 | 鄉鎮 | 風景區 | 森林公園 | 歷史 | 水資源 | 更多結果... |
|
|
興寧市????務局 | 興寧市中醫院 | 興寧市文化館 | 興寧市陽天酒廠 | 興寧市英才學校 | 興寧市沐彬中學 | 興寧市技工學校 | 興寧市南方學校 | 興寧市寧新中學 | 興寧市寧中中學 | 興寧市人民醫院 | 興寧市第二中學 | 興寧市第一中學 | 興寧市司城中學 | 興寧市羅浮中學 | 興寧市皮膚醫院 | 興寧市中醫醫院 | 興寧市港興賓館 | 興寧市富和工業園 | 興寧市田傢炳中學 | 興寧市礦務局醫院 | 興寧市衛生防疫站 | 興寧市婦幼保健院 | 興寧市恆新工藝廠 | 興寧市壢陂工藝廠 | 興寧市港興迎賓館 | 興寧市興百大酒店 | 興寧市寧安大酒店 | 興寧市紡織機械廠 | 興寧市黃嶺印染廠 | 興寧市石馬服裝廠 | 興寧市黃陂服裝廠 | 興寧市工藝美術廠 | 廣東省興寧市廣播電視大學 | 興寧市教師進修學校 | 興寧市竜田職業高級中學 | 興寧市智能職業技術學校 | 興寧市東方藝術學校 | 廣東省興寧市兩海會館 | 興寧市職業技術學校 | 興寧市霞嵐釩鈦磁鐵礦 | 興寧市中等專業學校 | 興寧市思妍化妝品有限公司 | 廣東省興寧市實驗學校 | 興寧市金雁電工有限公司 | 興寧市慶興紡織有限公司 | 興寧市刁坊紡織工藝公司 | 興寧市坭陂鎮針織廠 | 興寧市聯發巾印染廠 | 廣東省興寧市棉紡廠 | 廣東省興寧市服裝廠 | 興寧市黃陂鎮服裝廠 | 興寧市狗肉王大酒店 | 興寧市飲食服務上華飯店 | 興寧市坭陂鎮藤器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觀豐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萬通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宏興工藝廠 | 興寧市第二人民醫院 | 興寧市中醫院骨科中心 | 興寧市皮膚病防治院 | 興寧市新圩鎮福利工藝廠 | 興寧市黃陂鎮木製品工藝廠 | 興寧市刁坊鎮大橋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興新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鴻運工藝廠 | 興寧市刁坊鎮竹器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東興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騰興工藝廠 | 興寧市新圩鎮工藝製造公司 | 興寧市新圩鎮步東工藝廠 | 廣東省興寧市萬通工藝有限公司 | 興寧市紡織品公司紡織品大樓 | 興寧市金駒紡織製衣有限公司 | 興寧市紡織品公司興田營業部 | 興寧市紡織品公司針織批發部 | 興寧市府前招待所金竜大酒店 | 興寧市刁坊鎮藤竹工藝福利廠 | 興寧市新圩鎮鴻興禮品工藝廠 | 興寧市興達玩具設備有限公司 | |
|
|
坭陂鎮 | 大坪鎮 | 永和鎮 | 水口鎮 | 竜田鎮 | 新圩鎮 | 福興街道 | 合水鎮 | 黃陂鎮 | 石馬鎮 | 刁坊鎮 | 新陂鎮 | 葉塘鎮 | 羅崗鎮 | 羅浮鎮 | 徑南鎮 | 寧新街道 | 黃槐鎮 | 寧中鎮 | 興田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