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平遠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西鄰江西省。總面積1381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大柘鎮,郵編:514600。代碼:441426。區號:0753。拼音:Pingyuan Xian。 |
|
平遠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粵、贛、閩三省交界處。地理坐標位於北緯24°23′~24°56′,東經115°43′~116°07′。
平遠建縣於公元1562年,位於粵贛閩三省交界處,現有人口25萬。全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裏,縣城設在大柘鎮,城區規劃面積11.8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5.04平方公裏,有5萬人。
平遠縣總面積1381平方公裏。其中山地、丘陵11.16萬公頃,耕地10347.6公頃。縣境地質構造比較復雜,由火山岩、侵入岩、變質岩等構成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尤其是突出的南、北兩端形成丹霞地貌——石正南臺山至中行大河背一帶丹霞地貌和差幹五指石丹霞地貌,呈現秀麗的自然景觀。縣境周圍山地環繞,北部和西部以山地為主,地勢較高,由西北嚮東南傾斜。全縣總面積中,山地占11.26%,丘陵占53.44%,盆地占28%。
平遠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21.7℃,年降水量1637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873小時,無霜期達300天以上;地帶性的自然土壤為紅壤,有利於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和多種商品生産基地。礦産資源豐富,縣內礦藏有磁鐵礦、金礦、稀土、石灰石、煤炭、錳、鎢、鈷、銅、花崗岩、珍珠岩、輝緑岩、沸石等數十種。其中稀土具有儲量大、配分全、價值高、易開採的特點;鐵礦以品位高、低硫磷而著稱;珍珠岩是華南地區的優質礦藏。水力資源豐富,是全國首批100個電氣縣之一。森林資源豐富,是全國造林緑化先進縣,省用材林基地縣,森林覆蓋率達75%,主産鬆、竹、杉等。旅遊資源獨具特色,省級風景名勝區五指石以“森林生態、丹霞地貌、人文古跡”三大景觀著稱;粵東名勝南臺山,雙峰並峙,形如醒獅高踞,狀似仰天臥佛,山下藴藏豐富的偏硅酸????優質礦泉水。溫泉開發潛力大,距離縣城14公裏的熱水溫泉和南臺溫泉,是洗療休養的理想勝地。
平遠人民勤勞務實,民風淳樸,社會治安良好。境內交通方便,公路距廣州443公裏、深圳413公裏、汕頭210公裏,縣城距梅縣國際機場、梅州火車站、梅揭高速公路入口處40公裏。國道206綫跨越縣內五個鎮並繞縣城而過,縣至鎮公路全面實現水泥硬底化。全縣電話普及率達13%,數字通訊發展迅速,縣內企事業單位在網上建立網頁,進入政府網絡工程。 |
|
平遠縣工業已形成以建材、電力、輕化、礦冶、機械、稀土、食品、木材加工為主的工業體係,主要産品有300多種。農業已建成以生産優質米、臍橙、金柚、椪柑、李果、茶葉、西瓜、烤煙、花生、甜玉米、反季節蔬菜、生豬、甲魚等農副産品商品生産基地。第三産業蓬勃發展,城鄉市場繁榮,農貿、邊貿流通活躍。豐富的資源、良好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吸引了一批來自日本、美國、港、澳、臺等國傢和地區的商人前來投資設廠,生産經營涉及稀土、傢私、建材、水電、種養等七大係列,外貿出口逐年增長。
國民經濟穩步增長。初步核算,2007年全縣總産出582667萬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第一産業總産出98152萬元,比上年增長6.8%;第二産業總産出325140萬元,比上年增長21.3%;第三産業總産出159375萬元,比上年增長13.3%。2007年全縣生産總值238532萬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59965萬元,增長1.8%;第二産業增加值93146萬元,增長16.8%;第三産業增加值85421萬元,增長14.8%。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2007年生産總值中三次産業結構為23.8∶39.3∶36.9,對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第一産業比重下降11.2個百分點,第二産業比重上升9.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比重上升2.0個百分點。
2007年全縣稅收收入24225萬元,比上年增加6469萬元,增長36.4%,其中:國稅收入15876萬元,增長35.1%,地稅收入8349萬元,增長39.0%。全縣一般預算收入合計10261萬元,比上年增加2034萬元,增長24.7%,其中:各項稅收收入8288萬元,增長25.2%;非稅收入1973萬元,增長22.7%。
據梅州市市統計局反饋的價格調查結果,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4.8%(上年為100%),上漲4.8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上升11.0%;糧食價格上漲8.4%;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23.2%;居住類價格上漲2.9%;水、電、燃料類價格上漲3.5%。市場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3.8%,上漲3.8個百分點。工業産品出廠價格指數102.9%,上漲2.9個百分點。農産品價格指數111.5%,上漲11.5個百分點。
2007年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55453萬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縣及縣以上完成投資總額46453萬元,比上年增長3.4%。縣及縣以上固定資産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10093萬元,比上年下降33.9%;更新改造投資9302萬元,比上年增長31.6%;房地産開發投資7600萬元,比上年增長3.8%;城鎮私人建房3894萬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他投資15564萬元,比上年增長31.5%。
2007年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910萬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縣城消費品零售總額48757萬元,增長15.7%;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38153萬元,增長1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78750萬元,增長16.0%,餐飲業零售額8160萬元,增長12.1%。
2007年全年貿易出口總額2999萬美元,增長17.6%,全部為“三資”企業出口。
招商引資。全年合同協議投資項75個,合同協議投資金額6.782億元,實際投資金額4.28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9.6%、52.0%和7.8%。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49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4%。 |
|
2007年 全年交通運輸業總産出34686萬元,比上年增長8.6%。完成貨物周轉量40144萬噸公裏,增長8.5%;完成旅客周轉量49434萬人公裏,比上年增長8.5%。2007年末,全縣機動車輛共45081輛,比上年增加2009輛,增長4.7%。機動車輛中,汽車2660輛,摩托車40565輛,拖拉機1856輛。全縣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96.4%實現水泥硬底化。全縣實現了縣區到各鎮一小時交通圈的目標。年末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010公裏,每百平方公裏公路密度達73.1公裏。
2007年 全年郵政、電信業業務總量7680萬元,比上年增長36.4%。2007年末電話擁有量12.82萬戶,增長23.7%,其中:固話擁有量4.52萬戶,比上年減少4.2%,年末移動電話用戶8.3萬戶,比上年增長47.1%。每百戶家庭擁有固定電話61.6部,移動電話113.1部。 |
|
2007年,全縣有普通高中2間,實際招生人數2076人,在校學生5673人。參加高考1653人,考入大專及以上1465人,其中:考入本科494人、專科971人,高中專本升學率73.6%,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職業高中1間,招生170人,在校學生464人,畢業生183人;普通初中16間,普通初中招生4249人,在校學生12774人,畢業生4121人,初中畢業升學率74.7%;普通小學88間,招生1997人,在校學生19104人,畢業生4365人;幼兒園26間,在園幼兒4862人。全縣各類學校教職工人數2834人,其中:專任教師人數2428人。專任教師人數中,任教高中350人;任教初中803人;任教小學1057人;任教幼兒園218人。
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睏難。2007年末,全縣衛生機構18間,其中:縣級綜合醫院3間,共有病床254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9.1張,每萬人擁有病床比上年減少1.3張,下降6.4%。專業衛生技術人員619人,每萬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6.2人,每萬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比上年減少2.6人,下降7.1%。 |
|
據公安年報統計,全縣年末戶籍人口256288人,其中:農業人口172546人。據計生年報,全縣人口出生2634人,出生率為10.29‰,死亡率為5.73‰,自然增長率為4.56‰。計劃生育率93.89%,比上年提高了0.61個百分點。
2007年末全縣共有環境監測站1個。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5325萬元,比上年增長0.7%,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資總額1255萬元,比上年增長9.1%。廢水排放量872.8萬噸,達標量373.8萬噸,達標率為42.8%,達標率比上年提高39.5個百分點;廢氣處理得到進一步重視,廢氣排放量568901萬標立米,大多數水泥廠進行了新式除塵,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0.86萬噸,利用率77.1%,利用率逐年提高。創建省級生態示范镇(長田鎮)1個,市級生態示範村8個。
群衆生活水平保持增長。據定點抽樣調查,全縣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4440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2.9%。2007年全縣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2849萬元,比上年增長19.8%,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6408元,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0.4%。
2007年末,全縣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有16568人,參加機關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有4448人,參加工傷保險的有6021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有23787人,參加失業保險的有11860人。全年全縣各項社會保險費收入5320萬元,增長35.0%。全縣農村人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139898人,參合率81.9%,參合率比上年提高了16.7個百分點。全縣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數575人,其中:敬老院13間,入院人數201人;外保人數360人;收養孤兒人數14人。目前全縣大部分鄉鎮初步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絡。 |
|
勞動就業形勢保持穩定。截止至2007年底,全縣從業人員12.5萬人,其中:第一産業從業人員8.2萬人,占總從業人數的65.3%;第二、三産業從業人員4.3萬人,占總從業人數的34.7%。在崗職工平均人數13925人,比上年下降11.5%。據勞動部門統計,今年勞務輸出及管理的人數7086人,比上年下降17.2%。全縣城鎮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121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4217人,其中下崗失業人數3280人。登記失業率2.92%,比上年下降了0.05個百分點。 |
|
(一)種植業平穩發展 1、糧食面積穩步增長。2004年全縣種植糧食作物28萬畝,比去年增加1.5萬畝,增長6%。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2萬畝,比去年增加0.7萬畝,增長3.3%,由於受旱情影響,晚稻減産1200噸,全年總産為9.2萬噸,仍比去年增長2%,其中抗倒伏、抗病性強、米質達國傢二級以上的優質稻10萬畝,比去年增長60%。 2、種植結構更加優化。全縣糧經比例更趨科學,全縣種植超甜玉米、西瓜、烤煙、蔬菜等經濟作物7萬多畝,種植效益明顯提高,僅超甜玉米一項可使全縣農民純收入比去年增加700多萬元;生薑銷路十分順暢,每公斤價格在5—7元之間,畝産值可達1萬多元,全縣0.7萬畝生薑總産值6000多萬元。 3、山地開發凸現亮點。臍橙、三華李、碰柑都是我縣的特色水果,其中臍橙更因品質優異而屢獲殊榮,成為我縣農業開發中最大的一個亮點。 4、加工流通初具規模。依托該縣豐富的農産品資源逐步發展加工業,梅菜、柿餅、牛肉幹等産品均占有一定的市場,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緑果業公司和裕興隆食品廠,其中金緑果業公司2003年銷售臍橙50萬公斤,臍橙保鮮分級包裝廠正在緊張建設中;裕興隆食品廠年加工生産腌製大蒜、生薑、蕎頭達15萬公斤。
(二)養殖業發展迅速 1、畜牧養殖規模擴大。我縣畜牧養殖已經由以農村散戶養殖為主逐步嚮百頭以上大戶養殖為主、單純養殖為主逐步嚮“畜—沼—果”綜合開發為主發展,全縣百頭以上養豬大戶95戶,年出欄瘦肉型生豬3.5萬頭,其中已建成的萬頭豬場一個,在建的一個。臍橙“畜—沼—果”模式應用戶70多戶,年出欄生豬近萬頭。目前,縣嘉潤畜牧發展有限公司以提供豬苗、飼料、技術,包回收肉豬的形式與八尺、仁居等鎮的26戶種果戶達成合作養豬項目,預計每年增加生豬飼養量5000多頭。 2、水産養殖效益提高。今年我縣水産當傢品種—草魚的免疫註射率比去年高,發病率低,魚苗成活率高,由農業局統一購買的10萬尾湘雲鯽魚苗在全縣推廣養殖,目前已陸續撈捕上市,預計可增加農民收入10萬多元。
(三)農村經管穩步推進 1、農村承包穩定有序。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99%已簽發到戶,經營權健康流轉,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有序。 2、農財管理民主規範。各村民主理財監督小組積極行使監督權,全面推進村級財務公開日常化和村級財務電算化,農村財務管理實現規範化、制度化。
(四)農業産業化基地建設成績喜人 1、臍橙産業化基地。全縣現有臍橙面積3萬畝,挂果面積1.5萬畝,2004年總産可達8000噸,産值3200萬元,是廣東省最大的臍橙生産基地,平遠臍橙色豔、香濃、味美,是國傢無公害農産品。 2、油茶産業化基地。梅州小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投入1000多萬元在長田鎮建設萬畝油茶基地,目前已種植2000畝,備耕4000多畝,計劃以長田鎮為中心每年發展油茶1萬畝,到2010年全縣要達到10萬畝,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依托公司生産及其深加工基地,推進油茶産業化。 3、南藥産業化基地。縣南藥資源有限公司2004年已種植新中藥1萬畝,建立中草藥母本園1個,園內繁育有兩面針、青天葵、千斤拔、南板藍、雞血藤等20多種中草藥,加強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技術合作,共建中藥産學研示範基地,完善加工體係建設,加快中藥飲片和中草藥提取物加工廠建設步伐,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以統一培訓、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提供技術、統一收購産品的形式發動全縣農民種植,至2010年全縣要建成10萬畝南藥生産基地,把我縣建成廣東乃至閩粵贛地區有名的中要原材料集散基地和種子種苗繁育基地。 4、特色農作物産業化基地。我縣是廣東省雜交水稻製種基地縣,每年産優質雜交水稻種子30萬公斤,也是梅州市最大的超甜玉米鮮苞生産基地,每年種植超甜玉米1萬畝以上,出産鮮苞近千萬公斤,産值1400多萬元。已建成八尺超甜玉米專業鎮、仁居烤煙專業鎮、中行五籽西瓜專業鎮等專業鎮,特色農作物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2007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出98152萬元,同比增長6.8%,其中:農業總産值58453萬元,增長9.8%;林業總産值3731萬元,增長12.1%;畜牧業總産值26363萬元,比降1.6%;漁業總産值3618萬元,比降1.6%;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産值5987萬元,增長13.6%。全年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370938畝,比上年下降8.4%,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45251畝,比降7.5%;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6517畝,比上年下降5.6%。
主要農作物産量情況單位:噸
主要農作物名稱 2007年實績對比上年 增減%
糧食總産 90789 -17.7
稻穀 79769 -12.0
旱糧 4440 -62.5
薯類 4021 -17.3
大豆 2559 8.7
甘蔗 120 -84.7
花生 3583 5.3
煙葉 1544 -12.3
木薯 1543 -1.5
蔬菜 62552 -4.0
果用瓜 13180 60.8
水果 54937 7.0
茶葉 1481 40.6
年末實有林地面積1526695畝,森林覆蓋率73.7%。纍计造林面積2.2萬畝,其中:跡地更新面積13143畝。纍计造林面積中,按主要材種分:用材林8944畝,經濟林941畝,防護林3334畝。幼林撫育面積11756畝,成林撫育面積1038畝。主要林産品産量:油桐籽189噸,油茶籽351噸,鬆脂86噸,木材采伐34128立方米。森林資源繼續走持續發展道路,保持年生長量大於年消耗量,且林木砍伐量逐年減少。
全年肉類總産13597噸,比上年下降1.6%,其中:豬肉10928噸,比上年下降6.2%。年末生豬存欄104589頭,比上年增加11.2%,其中:能繁殖的母豬5957頭,比上年增加14.7%。當年肉豬出欄151974頭,比上年下降7.9%,;出售和自宰傢禽126萬衹,比上年下降2.6%。
全年水産品産量達5244噸,比上年下降11.2%,其中:優質魚318噸,增長7.1%,一般魚類4835噸,比降11.6%。 |
|
2007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292958萬元,比上年增長24.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産值200251萬元。全縣工業增加值83298萬元,比上年增長1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8798萬元,增長27.5%。全年工業用電量17817.2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4.8%。
全縣主要工業産品産量表
産品名稱 單位 2007年實績 對比上年增減%
鐵礦石 萬噸 89.6 -8.4
水泥 萬噸 122.5 12.8
發電量 萬千瓦時 19564 -10.7
人造板 立方米 175996 43.2
傢俱 萬套 177.2 6.9
混合稀土 噸 426 4.8
稀土分離産品 噸 2299.3 -1.0
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246.32%。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191886萬元,比上年增長24.2%,規模以上利稅總額28958萬元,比上年增長74.2%。規模以上工業産品銷售率95.8%,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産率18.15萬元/人。
全年全社會完成建築業增加值9471萬元,比上年下降1.8%。全縣建築企業實現利潤112萬元,稅金68萬元,分別比上年下降7.2%、9.0%。建築施工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74170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房屋竣工面積108817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2%。 |
|
平遠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雨量充足,年平均氣溫21.7℃,年降水量1637毫米,年均日照時數1873小時,無霜期達300天以上;地帶性的自然土壤為紅壤,有利於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和多種商品生産基地。礦産資源豐富,縣內礦藏有磁鐵礦、金礦、稀土、石灰石、煤炭、錳、鎢、鈷、銅、花崗岩、珍珠岩、輝緑岩、沸石等數十種。其中稀土具有儲量大、配分全、價值高、易開採的特點;鐵礦以品位高、低硫磷而著稱;珍珠岩是華南地區的優質礦藏。水力資源豐富,是全國首批100個電氣縣之一。
森林資源豐富,是全國造林緑化先進縣,省用材林基地縣,森林覆蓋率達75%,主産鬆、竹、杉等。旅遊資源獨具特色,省級風景名勝區五指石以“森林生態、丹霞地貌、人文古跡”三大景觀著稱;粵東名勝南臺山,雙峰並峙,形如醒獅高踞,狀似仰天臥佛,山下藴藏豐富的偏硅酸????優質礦泉水。溫泉開發潛力大,距離縣城14公裏的熱水溫泉和南臺溫泉,是洗療休養的理想勝地。
土地資源
2001年平遠縣有耕地157219畝,占全縣總面積的6.75%。其中水田面積128325畝,旱地面積28894畝。
水資源
全縣有豐富的地表水、淺層地下水和溫泉。河流年平均流量為12.563億立方米,人均擁有量為5200餘立方米。縣境河流總計理論水電可開發量4.1萬千瓦。
生物資源
全縣生物資源豐富,主要有林木、竹、藥材、花卉、野生禽獸等。2001年全縣有林地面積153萬畝,活立木蓄積量343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5.2%。
礦類資源
縣境有豐富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鐵礦藴藏量7800餘萬噸,其中平均品位達58%的優質磁鐵礦2370餘萬噸;無煙煤藏量2400多萬噸;稀土礦,經國傢地質部門勘查,屬品位較高,開採條件較好的中型礦藏;石灰石,藏量2億噸以上 。
旅遊資源
平遠縣內有省級旅遊風景名勝區——五指石旅遊區、南臺山旅遊區和黃田水庫旅遊區。此外,還有平遠公園、熱水溫泉、紫林山等旅遊景點。縣迎賓館被省旅遊局評定為旅遊定點單位。2001年6月,“平遠縣五指石旅行社”成立,有力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 |
|
縣委領導——
書 記:肖文浩
副書記:張映平
副書記:陳徵宏
常委:凌志達
常委:朱少輝
常委:張麗霞
常委:翁世濱
常委:張慶賢
常委:凌聲宏
常委:陳穎明
常委:楊斌宗
常委:溫助民 |
|
平遠縣轄12個鎮(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差幹、上舉、泗水、長田、熱柘、中行、河頭)。 |
|
明嘉靖四十二年(1863年)設縣,因在武平、安遠之間,取二名尾字而得名。
平遠明朝建縣後,設4都2圖,即義田都、義化都、長田都、石窟都,石窟一圖、二圖。明祟禎年間割石窟一圖二圖與鎮平,仍有四都,後改劃為15鄉。
民國26年 (1937)調整為13鄉,全縣劃為160保,1758甲。
民國30年 (1941),實行新縣製,按《縣各級組織綱要》規定,全縣調整為142保,1676甲。
建國初,全縣設7個區,3個市,56個行政村。1950年調整為4個區,2個鎮,13個鄉。1954年,劃為4個區,71個小鄉,2個鎮。
1956年撤區並鄉,成立13個鄉,1個鎮,71個村。1958年"政社合一",全縣成立4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61年與興寧分縣後,平遠縣調整為14個公社,3個農場,1個鎮。70年代中期,劃為16個公禮,1個鎮。
1983年11月,恢復區、鄉建製,取消政社合一的隊製。全縣設14個區(差幹、仁居、黃畲、八尺、中行、河頭、上舉、泗水、東石、壩頭、大柘、石正、長田、熱柘),1個區級鎮(大柘鎮),95個鄉,3個城鎮管理區,4個縣屬國營農林場。
1986年11月撤區建鄉設鎮。全縣設立5個鎮 (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11個鄉(差幹、黃畲、河頭、中行、上舉、泗水、壩頭、茅坪、超竹、長田、熱柘),149個村,7個城鎮居委會。1994年,11個鄉改鎮建製,全縣設16個鎮。
2000年,全縣轄16個鎮:大柘鎮、差幹鎮、仁居鎮、黃畲鎮、八尺鎮、中行鎮、河頭鎮、上舉鎮、泗水鎮、東石鎮、茅坪鎮、壩頭鎮、超竹鎮、石正鎮、長田鎮、熱柘鎮。總人口215856人,各鎮人口: 大柘鎮 46255 石正鎮 27862 東石鎮 24236 仁居鎮 14888 八尺鎮 12849 差幹鎮 7091 黃畲鎮 5167 河頭鎮 8833 中行鎮 7519 上舉鎮 5939 泗水鎮 8718 茅坪鎮 5990 壩頭鎮 11723 超竹鎮 10325 長田鎮 7840 熱柘鎮 1062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平遠縣轄16個鎮(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差幹、上舉、泗水、壩頭、茅坪、長田、熱柘、超竹、中竹、河頭、黃畲),153個村委會、7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平遠縣轄15個鎮(差幹、黃畲、中行、河頭、上舉、泗水、壩頭、熱柘、長田、茅坪、大柘、石正、東石、仁居、八尺),共有7個居委會、153個村委會,1439個村民小組。面積1380平方公裏,人口24.51萬。2003年9月,撤銷超竹鎮、黃畲鎮和茅坪鎮的鎮級行政區劃建製。原超竹鎮並入大柘鎮,原黃畲鎮並入仁居鎮,原茅坪鎮並入東石鎮。
2004年10月,撤銷壩頭鎮,並入大柘鎮。2004年11月,撤銷壩頭鎮的鎮級行政區劃將其並入大柘鎮行政區劃。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設12個鎮:即差幹、仁居、八尺、河頭、中行、上舉、泗水、東石、大柘、石正、長田、熱柘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平遠縣轄12個鎮(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差幹、上舉、泗水、長田、熱柘、中行、河頭)。 |
|
平遠客傢人,是古代中原漢族的後裔,在長期手産生活中形成了客傢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
一、生産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傢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紮、禾鐮、蕩耙、木製竜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傢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苎,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傢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二、生活習俗
服飾
舊時用自織的織傢機布製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挂,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現在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鞋帽 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鼕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鼕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飲食 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曾瓦 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火局
雞”、“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板”、“豬油板”、“鍋篤板”、“黃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傢民居是“圍竜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擡梁式”和“穿鬥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嚮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竜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三、婚姻習俗
解放前,平遠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傢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傢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傢生有男孩後,就嚮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傢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纔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傢、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樸而熱烈。
四、祭祀習俗
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傢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平遠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平遠各姓均有祖祠,設於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傢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
|
- n.: Pingyuan County
|
|
平遠 |
|
中學 | 廣東省 | 省一級學校 | 梅州市 | 教育 | 水庫 | 東石鎮 | 客傢人文始祖 | 大柘鎮 | 世界客屬名人 | 更多結果... |
|
|
村莊平遠縣 | 平遠縣中醫院 | 平遠縣文化館 | 平遠縣城南中學 | 平遠縣人民醫院 | 平遠縣第一小學 | 平遠縣婦幼保健所 | 廣東省平遠縣衛生防疫站 | 平遠縣八尺鎮玻璃工藝鏡器廠 | 平遠縣百貨公司仁居服裝門市 | 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平遠縣林業專業辦公室 | |
|
|
長田鎮 | 大柘鎮 | 河頭鎮 | 仁居鎮 | 東石鎮 | 石正鎮 | 八尺鎮 | 差幹鎮 | 上舉鎮 | 泗水鎮 | 熱柘鎮 | 中行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