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 : 中国 >北京 >门头沟区 > 平原
显示地图
目录
平原
作者: 毕飞宇 Bi Feiyu
  故事仍发生在王家庄,摹写了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以端方、三丫为代表的乡村青年,以吴蔓玲、混世魔王为代表的下放知青,以老骆驼、顾先生为代表的“牛鬼蛇神”,他们充满梦想与幻灭、挣扎与奋斗的独特心路历程……
No. 2
  吾村十里皆平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广阔平坦的原野 Broad flat plains
  广阔平坦的原野。《左传·桓公元年》:“秋,大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汉 王粲 《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唐 方干 《哭秘书姚少监》诗:“晓向平原陈葬礼,悲风吹雨溼铭旌。” 刘半农 《晓》诗:“太阳的光线,一丝丝透出来,照见一片平原,罩着层白蒙蒙的白雾。”
No. 4
  指 战国 时 赵国 公子 平原君 。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诗:“蛾眉笑躄者,宾客去 平原 。” 唐 白居易 《长斋月满携酒与梦得对酌》诗:“若怕 平原 怪先醉,知君未惯吐车菌。” 明 许自昌 《水浒记·分飞》:“气概雄,论交四海芳名重, 魏齐 应有 平原 拥;就不然的时节,他做丧家之狗天涯哄。”
No. 5
  指 晋 陆机 。 机 尝官 平原 内史。 晋 陆云 有《与兄平原书》。 明 薛薰 《答王允升省中对雨见忆之作》诗:“ 康乐 愁霖唱, 平原 苦雨诗。故人吟此曲,赠我慰相思。”
No. 6
  陆地上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的宽广低平的地区。世界最大的平原为巴西的亚马孙平原,中国最大的平原为东北平原
平原的定义
  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坡度在5°以下。它以较低的高度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它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以较小的高度来区别于高原。
平原的类型
  平原的类型较多,按其成因一般可分为构造平原、侵蚀平原和堆积平原,但大多数形成一般都是河流冲击的结果。堆积平原是在地壳下降运动速度较小的过程中,沉积物补偿性堆积形成的平原。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海积平原都属于堆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冲积平原。侵蚀平原,也叫剥蚀平原,是在地壳长期稳定的条件下,风化物因重力,流水的作用而使地表逐渐被剥蚀,最后形成的石质平原。侵蚀平原一般略有起伏状,如我国江苏徐州一带的平原。构造平原是因地壳抬升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平原,如俄罗斯平原
  平原的其他分类很多,成因复杂。根据海拔高度,平原可分为低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和高平原(海拔200米—500米之间)。根据地表形态可分为平坦平原(如冲积平原),倾斜平原(如海岸平原、山前平原),碟状平原(如内陆平原、湖成平原)、波状平原(如冰碛平原,多河流泛滥平原)等。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平原,和非构造平原,非构造平原分为:堆积平原和侵蚀平原
平原的形成
  平原是地壳长期稳定、升降运动极其缓慢的情况下,经过外力剥蚀夷平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
  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而成。它的特点是地面平坦,面积广大,多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两岸地区。
  侵蚀平原主要由海水、风、冰川等外力的不断剥蚀、切割而成。这种平原地面起伏较大。
  华北平原的形成一直可以追溯到一亿三千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时期。那时北方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高耸的太行山。到了距今三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时,太行山再次抬升,东部地区继续下陷。久而久之,就在山麓东部形成一大片扇面状冲积平原,由于黄河、海河、滦河等水系每年都要挟带大量泥沙,自西而东冲刷和堆积到东部低洼地区,使古冲积扇面积不断向东延伸扩大,最后终于形成了坦荡辽阔的华北平原
平原的特点
  世界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原不但广大,而且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交通发达,是经济文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方。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另外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如煤,石油等也富集在平原地带。
  黄淮海平原基本特点
  黄淮海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简称。黄淮海平原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它大体以黄河为轴线,往南到淮河,属淮河水系,通称黄淮海平原 ,这一平原,东北为沂蒙泰山区,西部为伏牛山区,面积15万方平方公里。黄河以北,到燕山山麓,西迄太行山麓,属海河及滦河水系,通称海河平原,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两个平原自然条件有所差别,但都和黄河紧密相关,因而在治理上是互相联系的。
  黄淮海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地,历代逐鹿中原,要争夺这块战略要地。历代安邦定国,又要治理这片灾害频繁的平原。它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精华所在。为什么黄淮海平原的治水问题,如此复杂,以至持续至今,这是黄淮海平原在治水中面临自然和社会的几个基本特点所决定的。
  (一)黄河是黄淮海平原的主要造就者,又是平原许多灾害的主要根源。
  (二)流经西北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黄河,挟带大量泥沙而下,在漫长的第四纪,形成了如今的黄淮海平原。近代的黄河,每年平均输沙量仍高达16亿吨,其中一部分填海成陆,使河口不断延伸,继续在扩大平原;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河道,使河床不断升高,引起历史上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一旦决口,或者北上阻塞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坏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或者南下阻塞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坏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留下的故道,成为一带沙丘,背河两侧又形成两条带状盐碱地。可以说平原的洪涝碱沙的形成或者加重,无不和黄河在关。
  (三)季风型气候,使平原农业得以长期维持,同时又造成频繁的旱涝灾害。
  黄淮海平原从北到南,年平均降水量从500毫米到800毫米。从年平均值看,能够维持天雨型农业(即依靠降水进行农业生产)。但是,黄淮海平原的降水主要受太平洋季风的强弱和雨区进退的影响,地区上分布不均匀,季节间和年际间变化更是剧烈。
  全年降水的60—80%集中在6至9月。在海河平原,又大部分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20多天里。在这段时间里,降水主要是以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形式出现,1975年8月5日至7日,淮河上游洪汝河、沙颍河发生大范围的特大暴雨,中心的林庄,三日雨量1650毫米,最大一日1005毫米,其中6小时830毫米。海河流域1963年8月上旬大面积的特大暴雨,中心地区,7日雨量2050毫米,其中最大一日为865毫米,超过当地一年的平均降水量。
  季节间的先旱后涝,涝后又旱,年际间的旱涝,多年间的连旱连涝,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极不稳定的基本原因。
  (四)密集的人口和平原的建设,给治水带来很高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可利用耕地有限,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口和耕地在平原的集中。历史上,一次大的水旱灾害,不仅是大面积的农业减产、绝产。往往造成大量人口的流离和死亡,以致引起大的社会动乱。随着历史的进展,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黄淮海平原面积只占全国的3%,现有2.5亿亩耕地和1.5亿人口,均占全国的16%。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有耕地870亩,有520人,为全国平均数的5倍。黄淮海平原又有首都和天津等许多大中城市,现在发生一次大的水旱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波及的社会影响也更广。这是黄淮海平原治水工作中必需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治理与开发
  三江平原的治理与开发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冲积而成,因此得名。包括合江北区和牡丹江地区的21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0.68万平方千米,1989年年末总人口759万,分别占东北全区的11.2%和7.6%。
  三江平原地貌类型以低阶地与漫滩为主,海拔多在50~60米,最低仅34米,因此除大河外,中小河流都无明显河道,多为沼泽性河流,容易泛滥,很多地区在雨季是一片汪洋,只有少数地方有孤丘残山凸起。
  三江平原气候温和,≥10 °c的积温2 400~2 700 °c,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特别适宜于春小麦和大豆生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富,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干流外,流经本区的主要支流还有200多条。平原地下水位埋深多在1~5米之间,易于开采,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适于灌溉。全区水资源总量约为310.9亿立方米,人均水量达4 096立方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还有宜农荒地118万公顷,集中连片,地形平坦开阔,适于大型机械化操作。并有宜牧荒地41万公顷,宜林荒地16.5万公顷,以及6.7万公顷苇塘和天然水面,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
  三江平原是中国农业的新开发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地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由新中国初期的40多万公顷扩大到现在的368万公顷,扩大了8倍多。每一农村人口拥有耕地达0.88公顷,为全国平均的7.8倍。由于人均耕地多,使得这一地区在粮食单产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能提供较多的商品粮。1990年,全区人均粮食904千克,粮食商品率高达82.6%,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粮食近7 000千克,劳均农业总产值达8 035.9元。人均粮食、粮食商品率、劳均生产粮食及劳均农业总产值分别为全国平均的2.3倍、2.6倍、5.2倍和5.4倍。粮食品种以大豆、小麦为主,其次为玉米及水稻,1990年种植面积分别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6.0%、34.6%、16.2%和9.6%,产量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20.5%、37.7%、23.2%和15.5%,和松嫩平原有明显差别。
  三江平原是中国国营农场的重点建设地区,国营农场拥有的耕地占全区36.2%,拥有的固定资产占全区的80%左右,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分别占全区的55%、78%和88%。国有农场机耕、机播、机械收割面积分别占耕地的99.5%、93.4%和87.0%。国营农场不但积累了一套机械化生产和管理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一批精通专业的机械、管理骨干,为今后三江平原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也为整个三江平原农业现代化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多年来三江平原的开发主要*扩大耕地增加产量,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缓慢,中低产田面积大。1990年平均每公顷产粮2 781千克,仅为东北全区平均产量的67.1%。在现有耕地中,每公顷产粮1 500~2 250千克的中产田占41.7%,每公顷产粮1 500千克以下的低产田占38.9%,两者合计占耕地面积的80.6%。三江平原不仅耕地粗放产量低,而且灾害频繁,生产不稳定。本区作物种植结构以小麦、大豆为主,低温冷害较松嫩平原轻,而洪涝、干旱威胁大。全区易涝农田约140万公顷,占现有耕地的38%。全区易旱耕地有86.7万公顷,约占现有耕地的1/4。
  根据三江平原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今后农业的发展应以治水为中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产;同时坚持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开发荒地资源,扩大耕地面积。把本区建设成为以粮、豆为主的、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代表性区域
  世界十大平原
   (1) 南美洲亚马孙平原:5600000平方千米
  (2) 欧洲东欧平原:4000000平方千米
  (3) 亚洲西西伯利亚平原:2600000平方千米
  (4) 南美洲拉普拉塔平原:1500000平方千米
  (5) 北美洲北美大平原:1500000平方千米
  (6) 亚洲图兰平原:1500000平方千米
  (7) 亚洲恒河平原:450000平方千米
  (8) 亚洲印度河平原:300000平方千米
  (9) 欧洲中欧平原:300000平方千米
  (10) 亚洲松辽平原:250000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鱠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地名
  平原,旧省名,1949年设平原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领导。省人民政府驻新乡市。辖新乡、安阳、及湖西、菏泽、聊城、濮阳等6专区。共辖56县、1矿区、5城关镇。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将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菏泽、聊城、湖西3专区划归山东省。
  平原县位于中国山东德州市的东南,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刘备曾为平原县令;唐时一代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平原郡太守,抗击安禄山叛军;近代则为义和团起事的重要据点。平原县有许多的风味小吃,素以恩城北站小菜闻名乡野
  跆拳道品势名
  象征和平及广阔,以自然体、屈立势、猫足立、鹤足立,加上弹拳,反拳、手刀下防、侧防、防手刀、山形防、金刚防、击肘、和另外一些脚法组成。要求缓慢而柔和。
  25个动作
平原县古迹:
  千佛塔
  在平原城北2公里处,津浦铁路西侧,崔家庙村东,有一座青砖垒砌、叠檐斗卷、轩伟峭姿的七级宝塔,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千佛塔,俗称崔家塔。
  据记载,这座塔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塔高7级26米,塔身为八棱柱形,四面有窗,塔门圆顶朝南,门额镶嵌石刻“千佛塔”三字。四面塔窗中,均有光线射入,亮中有雅,暗内有意。
  三百多年来,这座砖塔由于遭受风蚀、雨淋、日晒、积水浸泡及地震等原因的影响,加速了塔体的老化。为了保持古塔的原貌,平原县人民政府投资2万余元,对该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使远近闻名的千佛塔再现昔日风采。
  文昌阁
  坐落于平原县恩城镇中学院内的文昌阁,古朴典雅,端庄大方,结构精巧,高十二米,共两层,座北朝南,砖木结构,下方上圆尖顶,呈金字状。上下层之间翘檐飞角,翼然如飞。四角雕饰的龙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圆顶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绿宝石般的光彩。游人可沿阶梯登攀,进入上层。登临高阁,极目远眺,方圆十数里鳞次栉比的农舍,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葱郁的树木,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文昌阁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悠悠岁月,文昌阁作为明代古建筑,饱经了风雨沧桑,见证了世事变迁。
  龙门石刻
  “龙门楼”位于“龙门”城东南“水门”之上。“龙门楼”底座正中处有拱形“水门洞”,此洞称为“龙门”,在洞门口门楣处嵌有一青石“龙门”碑刻,碑呈竖长方形状。碑体高1.52米,宽0.64米,厚0.17米。碑的中心处刻有一挥而就、一笔连体的狂草“龙门”二字,字高1米,宽0.5米,异常醒目。字迹形如龙飞凤舞,又似飞龙走蛇,风格神奇独特;起笔处形似“龙头”,运笔苍劲刚毅,如钢筋铁骨;笔势淋漓潇洒,如行云流水,又似水帘瀑布;通体风格古朴苍健,气势磅礴,粗犷酣畅,极富有神韵,令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嘉许称绝。
  虬龙槐
  “虬龙槐”位于平原县腰站镇原驿站官道大街南端,现105国道西侧,腰站村十字街中心。当地百姓对此槐俗称为“千层槐”、“铁裹槐”,据说是因为历代官宦在树干上贴告示,一层
  加一层,暴一层又贴一层的缘故。
  这株古槐,年代久远。当地民间传说是: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灵药,东临泰山的时候(公元前210年)回驾不远,病逝于平原津(据平原旧志记载,平原津在城南40里,现已湮没),曾在这株大槐树底下停尸,至今不招蚊蝇(据实考,秦始皇突发病于平原津渡口、死于回长安的路上沙丘——现为河北省广宗县。病重的秦始皇路经腰站镇,在此树下歇驾较为可信)。
  这株古槐,至今仍然生长葳然,枝繁叶茂,树冠覆盖直径10.8米。尤为奇特的是在繁枝复映下,向西偏南的一枝古干,有主干横出,长得“拱腰苍劲,巨爪雄伸,形态逼真,莽弱虬龙”;“龙鳞龙爪、龙头龙眼、龙须龙牙,历历传神”,无怪乎有人说:“这可能是秦始皇死后回长安的意象在树上长出来了。”此槐景观,至今尤存,20世纪90年代初,选入“中华古槐”一书。
  平原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三国时刘备曾任平原县令,至今仍保留有龙门石刻、文昌阁、森罗殿遗址、千佛塔等一批文物古迹,是清代诗人董元度、当代数学家张鸿基、哲学家任继愈、作家邓友梅等著名人物的故乡。
平原历史人物
  李长水 (1851—1907),男,汉族,今山东省平原县王庙镇(原苏集乡)杠子李庄人。农民出身,当过木匠,开过粉坊,家境中等。 清光绪年间,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加剧,同时,也加强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欺压蠢昧百姓,外国传教士不断向农村渗透。李长水深受其害,经常被本村恶霸地主、洋教徒李金榜所欺,从而激发了他反帝爱国的热情和对洋人的愤恨。他先是拜师练拳,又与本村杨传文结社组织义和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为联合外地义和拳共举驱洋人反洋教之大业,李长水邀请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等27人和本县义和拳坛主在杠子李庄举行“拜师拳会”,并被众坛主推为“二师兄”(朱红灯为大师兄)。李长水还与朱红灯等10余名鲁西北义和拳首领共同提出“保清灭洋”的口号,将义和拳改为义和团,由秘密结社转变公开组织,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深入发展。
  八月上旬,在杠子李“拜师拳会”的影响下,平原县义和团反洋教、驱洋人、惩治二毛子的斗争此起彼伏。十三日,李长水带领本村拳民斗争了李金榜。平原县知县蒋楷连连接到报案后,视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行动为“匪患”,要捉拿李长水,并抓走了杠子李庄的6名拳民。李长水决心反抗屈服于洋人的腐败官府。九月五日,李长水请来朱红灯、本明和尚及茌平、长清、高唐等县的义和团高手近300名,还请来本县的部分义和拳手,在杠子李庄周围搭起帐篷,准备迎战官兵。九月初七,蒋楷亲自带数十名勇壮前去了杠子李镇庄,经过短时战斗,蒋楷大败逃回县城。自此,揭开了义和团平原起义的序幕。
  蒋楷战败后,便和恩县知县联名向省府衙门请兵。济南知府昌诒、统领袁世敦、骑兵哨官朱景荣带骑兵一哨、步兵一个营,于九月十日、十一日先后赶到平原。李长水、朱红灯等首领采取了分散官兵兵力的战略,带领义和团千余人转移到地势险要的大芝坊村东的森罗殿。九月十三日,与前去镇压的官兵展开决战,从上午10时打到中午,杀得官兵四散逃窜。在骑兵的援助下(从恩县赶回),官兵败回县城。从而开创了义和团武装起义的先例,对全国义和团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森罗殿大战告捷后,义和团集中转向分散活动。十二月,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朱红灯、本明和尚、本县的祀砚田、张泽、魏奉宣、杨传义等先后被杀害。李长水被逼出走东北,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病逝。
  长江中下游平原
平原文化
  民间艺人
   王芹,女,40岁,山东省平原县腰站镇西咸村人。7岁时开始习画,21岁时,平原县文化馆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绘画培训班。 2003年4月开始铅笔勾画《红楼梦》人物,2004年12月画毕封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宽80公分的《红楼梦》连环画总长100米。2004年元旦期间在腰站镇政府大会议室把自己的百米《红楼梦》长卷向全镇百姓免费展览,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之后,王芹又开始了她的长卷新作《金瓶梅》,2006年初将创作完毕。
  单宝柱,男,42岁,平原平原镇闫庄村人。自小对美术情有独钟,现在从事的职业是室内装饰。曾做过16年的木工,结缘根雕艺术与他的木工基础和美术爱好有很大的关系。1984年的春天,23岁的他开始了根雕艺术,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奇形怪状的树根进行多种角度揣摩研究,然后用灵巧的双手雕刻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动植物。为了更好地研究根雕艺术,单宝柱平时认真观察《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的一举一动,并经常到济南、泰安、青岛等地和一些知名的根雕艺术家切磋交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农民单宝柱的根雕艺术曾在德州电视台和县电台做过专题报道,其部分作品也被知名人士收藏。现在共创作根雕艺术作品200余件。
  寇宝领,男,32岁,平原县腰站镇小白村人。对于剪纸,他既没有老师的言传身教,也没有家人的感染熏陶。有独特的绘画天赋,1987年,在一次省报主办的剪纸比赛中,他的作品“百鸟迎春”得了三等奖;1990年,寇宝领报名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大赛,此次大赛共有参赛选手13万人,他在比赛中,仅用了1小时零20分钟,一幅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剪纸作品在众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并获鼓励奖,成为全国56名获奖者之一。曾拜原山东省民间剪纸协会主席范作信为师,在1993年中国当代民间剪纸艺术大赛中,他有“齐心协力送公粮”等6幅作品获奖。1997年夏天,寇宝领应邀去邓小平的故乡四川广安参加剪纸比赛,并以一幅“国泰民安日,广安庆有余”剪纸作品获得了比赛二等奖。十几年间,寇宝领在《农民日报》、《新疆合作经济报》、《大众日报》、《山东科技报》、《农业知识》等报纸杂志上共发表剪纸作品500余幅,其作品曾多次被外国友人索取收藏。
  平原县部分村名的来历
  平原县有800多个村庄。各村之名,追根溯源,皆有来历:或因居人姓氏命名,或以地理位置称名,或因某姓朝中为官改名,或由当时某些变故更名等等,均铭刻历史的印痕,既寓意深,也富谐趣。下面仅举几例:
  龙门办事处建新街:北齐前辛姓建村,名小辛庄。平原县城建城后,遭遇饥荒,有一道士于齐周两次割己肉煮之孝敬父母,度过灾荒,村人感其德行,改小辛庄为孝信街。“文革”初期风行“破四旧、立四新”,又改名为建新街。
  北任庄:明洪武年间,任姓迁来建村,取名任乡庄。后该村出了任士平一名大官(曾任刑部右侍郎),改为任庄,又因地处县城北,又名北任庄。
  军屯:明洪武年间,燕王朱棣曾在此地屯军垦荒,供作军需,设军户数家,看守粮仓。当时许多饥民流落到此,也借废军营落户开荒,遂成村落,名军屯。永乐年间,又有郑、李、刘、张、马等姓迁至这里,马姓建村军马场,称马庄,其他几姓倚仓建村,故名郑家仓、李家仓、刘家仓、张家仓。至今,六个村仍互相连接。
  十里墅:清初,丁姓在鬲津河边建此村,取名丁家桥。后来,董探花、张翰林等名宦文人来此建宅、置地、修墓地、筑别墅,该村日益富庶,又因距县城10华里,故称十里墅。
  石庄:东汉末年,曹操曾在此驻军垦地,有一石姓人家来此居住,曹军走后,石姓建村,人口渐多,取名石庄。
  恩城镇大庄:明永乐年间,李姓建村。村西有一片大洼,大雁飞来,常在大洼栖息,人们取村名为大雁李,简称大庄。
  大洞子头:北宋初建村,名毛庵寺。宋仁宗八年,王则造反,占据贝州城。官兵前来镇压,攻城不下,便使兵士、民夫从该村开始挖地道数条,直至贝州城内,王则大骇,遂撤出贝州城,官兵未屠城。人们感官兵不杀之恩,将贝州改为恩州,毛庵寺因仍有地道,改名洞子头,并以一大地道口为界,分为两村,东者谓大洞子头(简称大洞),西者谓小洞子头(简称小洞)。至明万历年间,大洞子头的马姓迁出,又建一村,名马庄。
  北站:相传商代驿道通过此处,并建有驿站。苏获向纣王进献美女妲姬过此,宿于驿站,称此地“很太平”,遂改为太平驿。明代驿改站,因处恩县城北,又称北站。
  东烟台、西烟台:战国时期建村,村中有一烽火台,后分为两村,分别称东烟台、西烟台。至今仍有烽火台遗址。
  腰站镇腰站村:隋大业年间建村,北宋年间称药家镇。明代北京至南京驿道过此,并设站、铺,改称谭家铺。清乾隆年间,漕粮旱路过此,因其地处高唐、恩县两县中间站,又改称腰站。
  锅培口:明代建村于相家河西堤上。有一年,该河大堤溃决,村民各揭自家铁锅共数十口,堵住决口,保住大堤和村庄,遂将村命名锅培口。
  前、后槐王庄:明永乐年间,王姓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在前、后两地建村,为不忘大槐树,取名前、后槐王庄。
  东、西韩营:西汉时建村。大将韩信夜渡平原津,在此扎营,奔袭齐之历下军,胜之。此村取名韩信营,简称韩营,现分东、西韩营两村。
  王凤楼镇王凤楼村:明永乐年间,田姓在此建村,后因传染病人口大部分死亡,几近村灭。一王姓迁来居住,建起土楼,且渐富,遂改名王富楼,又演变成王凤楼。另有一传说:明万历年间,有山西省一落第之士王友才,携全家来此居住,夜间忽然一只凤凰飞来栖于树上,霞光万丈,周围树上百鸟朝凤,莺歌燕舞。稍顷,凤凰飞走,百鸟停鸣,一切归于寂静。王友才大为惊喜,认为是吉祥喜庆之兆,遂改村名为王凤楼,寓“凤栖王楼”之意。其妻先后生二女,起名大凤、小凤。王姓繁衍生息,渐成一大村。
  桃园办事处大营张村:明永乐年间,张姓从北京东石门迁来建村,取名张庄。清乾隆皇帝东巡时,因该村井水甜,村子大,曾在村前扎营居住,后人改名为大营张。
  仇庄:元末明初,仇、侯两人一卖豆腐,一磨香油,来此定居。后又有张、谭、杨、牛四姓迁来落户,形成一个大村。世代流传几句顺口溜:“千年仇,万年侯,一家磨豆腐,一家磨香油。”
  饮马店:明崇祯年间,孙、管、杨三姓迁来落户,取名太平庄。清乾隆皇帝南巡泰山,经过此处,因村庄水井多,水甘甜,遂令三千军马在此歇息饮水。后人为纪念此事,遂改名饮马店。
  王庙镇张官店:战国时建村,人员渐多,成为一邑。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此邑为县城置平原县。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平原县城由该邑迁来今治。该地作为平原县城驻地,时间长达七百七十多年。三国时代刘备坐守平原县令,就发生在这里。后张姓人辞去巡抚之职回家开店,故此演变为张官店。
  沙集:明洪武年间建村,取名义和庄。清末,义和团一部曾在村东沙堆上祭刀,又因是集市,故改名沙集。
  张老虎庄与捉虎屯、前杠子李、后杠子李:明正德年间,张姓带一头水牛迁来建村,取名水牛张村。因张姓多体健骠悍,“像群老虎”,又改称张老虎庄。后有与张老虎有宿怨的人分别迁此处建村,一称捉虎屯,一称前杠子李庄(意为能打虎),一称后杠子李庄(意为能赶虎)。
  前曹镇簸箕张庄:传说战国时建村。著名军事家孙膑曾在此用兵摆阵,故名迷惑寨。后因村中张姓家家编簸箕、簸箩,又演变现名。
  鸣鸡店:西汉宣帝年间建村,因种谷多,名小米店。传说东汉末年,张飞鞭打督邮后星夜逃跑至此村,正当鸡叫,又因庄西有座大寺院,故演变为鸣鸡寺。后该村立集多街店,又演变为鸣鸡店。
  吏部王:明代建村。王姓有人在当朝任吏部尚书,故演变今名。
  张铁嘴庄:明代张姓靠桥建村,取名张家桥。后该村出了一名能说会道的人,人称张铁嘴,故演变成村名。
  张达子庙:金代建村名小杨庄。元代蒙古族张姓奉命住此村监视汉人,该人宽厚,不告密,不做坏事,后有人感其德,为他建庙,故改村名为张达子庙。
  刘万斛:元代建村,村人刘万斛中了举人,村人皆喜,故以人名命村名。
  坊子乡曹庄:东汉末建村,相传曹操在此驻过兵,取名曹庄。
  王公屯:相传元代有个皇帝在此住宿,王姓在此建村,取名王宫殿,后演变为现名。
  三唐乡曲六店:明末,曲姓排行六的一人迁来建村,后人渐多,又开一店,故名曲六店。乾隆二十二年,乾隆曾在此设大营驻跸。又据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在此设过行宫。
  桃园站:相传为东汉末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所。明清,北京至济南的驿道由此通过,设桃园站,渐形成村,以站名村。
  虎皮张村:北宋年间建村,名庄科。后明燕王扫北时变为废墟。永乐年间,张、马两姓迁此重新建村,发现庙钟有“虎瓶张”三字,以此命村,后讹传为现名。
  王打卦乡王打卦村:明永乐年间,王姓迁来建村,称王家庄。后王姓一家财主与一名御史打官司,将家业花光,不得已进行打卦,靠此收入在京城继续告状,终将官司打赢,为此更为今名。
  义和庄:明永乐年间,陈姓迁来建村。后因与邻村发生土地纠纷,全村人既讲理,又讲团结、讲义气,胜了邻村,故改现名。
  王杲铺镇王杲铺村:北宋初,有个名王杲的人建村,取名王杲屯,并在驿道设铺接待移民,为念其恩德,故更名为王杲铺。
  张华镇范庄:明崇祯年间,原为范阁老墓地,范姓守墓发展成村,故名。
百科辞典
  平原
  plain
    PingyuQn
  平原(Pl ain)地面平坦或起伏微缓的
  宽广地区。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均坡
  度小于3“。平原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
  交通发达,人口稠密,是人类政治、经济、
  文化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也是军事活动的
  主要地区。
  平原是由地壳的缓慢下降与外力堆积
  或地壳微弱上升与外力剥蚀相互作用形成
  的。一般分为3类:①构造平原。由地壳上
  升或海面下降,使水下原始倾斜面露出水
  面而成。其表面与组成平原的岩层层面一
  致,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岩层向海倾斜,
  具有宽阔的低地,是农业和沿海城市发展
  的地区,军事上是易于进行海上登陆的地
  域。②侵蚀平原。由各种外力的侵蚀作用使
  原始起伏地面逐渐夷平而成,表面常有微
  小起伏,或有残丘和薄层岩屑堆积,一般底
  质坚硬,便于机械化部队机动,不易构筑工
  事。中国江苏徐州附近的平原和山东胶东
  半岛(见山东半岛)的丘陵起
  伏平原即属此类。③堆积平
  原。由各种外力搬运的碎屑堆
  积而成,是平原中分布最广的
  一种类型,多分布在盆谷底
  部、河口附近和湖海边缘,表
  面常有小丘冈、凹地、小湖沼
  等微小形态。雨季易积水泥
  泞,行军不便。例如中国的华
  北平原。世界上的平原约占世
  界陆地面积的1/2,多分布
  于大陆中部,主要有欧洲东欧
  平原、亚洲恒河平原、北美洲
  大平原和世界最大的南美洲亚
  马孙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
  千米)。中国平原总面积约112
  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东部
  地区,有最大的东北平原(面
  积约35.5万平方千米)和华北
  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
  三角洲平原等。
  平原因所处地理位置、形
  成条件、地面切割程度、河湖
  分布状况、气候、生物以及人
  文地理条件的不同,对国家或
  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不同程度
  的影响。军事上,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易攻
  难守,适于大兵团、宽正面、大纵深、多兵
  种协同作战。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
  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主要战场都在
  平原地区。(钱振)
  一少污补一_一公鳄臀鳄臀
  赘警耀湾)
  东北平原一隅车夫摄
    
英文解释
  1. n.:  level,  park,  plains,  field,  plane,  flat
  2. adj.:  plain,  wide area of flat open country,  large area of flat land,  prairie
法文解释
  1. n.  plaine
近义词
平原县, 平原村
平原社区
平原镇
平原乡
平原街道
相关词
中国地理长江四大平原百科大全黑龙江三江百科辞典
地质环境农业农垦网络词语南美洲环境自然吉林
辽宁东北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更多结果...
包含词
平原县平原镇平原君准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