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交站 [显示全部] : 中国 >陕西 >咸阳 >咸阳市区 > 汉阳陵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汉阳陵投诉电话咸阳旅游投诉电话:0910-3210445
  陕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29—85261437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
  1990年5月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发掘研究成果。汉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汉阳陵帝、后陵均为"亚"字形,座西面东的探明,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这次发现基本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汉陵面南还是面东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否定了汉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进行布局的论点,解决了汉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难题。
  帝陵园内86座从葬坑的钻探发现和试掘为汉陵的田野调查、钻探和发掘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帝陵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这些从葬坑的分布和坑内陪葬物品的放置,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等有关,因而对这批从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
  帝陵陵园南门阙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
  位于帝陵东南、后陵正南的南区从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区从葬坑,分别占地96000平方米。90年-97年,先后对南区的14座坑进行了部分试掘或整体发掘,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可能与西汉时期的"南军"、"北军"有一定关系。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东南。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根据考古钻探得知,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外围有壕沟环绕。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放置着一块方形巨石,当地群众叫做"罗经石",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据研究推测,它可能为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这处建筑遗址地势高亢,布局规整,规模宏大,应该是阳陵陵园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
  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约1.5公里处,其面积达8万平方米,70年代初被发现,估计葬于此地的刑徒在万人以上。72年发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发现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无序,尸骨凌乱,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无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钳"、"鈑"等类铁制刑具,有的还有明显的砍斫痕迹。
  陪葬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米,占地约3.5平方公里。整个墓区被壕沟分成若干个方块,成为墓园,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这次发现的陪葬墓园数量众多,围沟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这一发现在西汉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概况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 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
  汉景帝“景”字的意思
  在我国古代,帝王除自己的名字外还有年号、徽号(也称尊号) 、谥号和庙号等名号。“景”字是刘启的谥号。所谓谥号,据传是在西周初年,周公旦和太公望在去世将要埋葬时武王姬发为评价他们协助武王伐纣的功绩而选取给予的具有纪念性和评价性的文字,一般为一个或两个字。“谥”是行为功绩的意思,“号”是对功绩的表彰。最初,谥号是对有特别重大功绩的人以美好的称谓,后来则发展为“美谥”和“恶谥”两种。皇帝的谥号一般在其死后由大臣和嗣君根据其生前功绩拟定,起到盖馆定论的总结作用。“景”字据《说文》解为:光也,从日。而据《谥法解》: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可见“景”字是一个具有美好意义的谥号。景帝没有庙号,因为庙号在汉代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的,只是少数几个皇帝才有。西汉皇帝有庙号的为:汉高祖,汉太宗(文帝),汉世宗(武帝),汉中宗(宣帝)。
  1990年5月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发掘研究成果。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阳陵帝、后陵均为"亚"字形,座西面东的探明,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这次发现基本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汉陵面南还是面东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否定了汉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进行布局的论点,解决了汉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难题。
  汉阳陵帝陵封土高约31米,陵底边长160米,顶部东西54米,南北55米,陵园为正方形,边长4l0米,四边中央各有一门,均距帝陵封土110米。
  帝陵园内86座从葬坑的钻探发现和试掘为汉陵的田野调查、钻探和发掘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帝陵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这些从葬坑的分布和坑内陪葬物品的放置,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等有关,因而对这批从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
  帝陵陵园南门阙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
  位于帝陵东南、后陵正南的南区从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区从葬坑,分别占地96000平方米。 90年-97年,先后对南区的14座坑进行了部分试掘或整体发掘,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可能与西汉时期的"南军"、"北军"有一定关系。
  汉阳陵出土的汉俑十分引人注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研究,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美丽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灵活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裸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称,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详的社会氛围。
  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东南。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根据考古钻探得知,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外围有壕沟环绕。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放置着一块方形巨石,当地群众叫做"罗经石",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据研究推测,它可能为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 。这处建筑遗址地势高亢,布局规整,规模宏大,应该是阳陵陵园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
  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约1.5公里处,其面积达8万平方米,70年代初被发现,估计葬于此地的刑徒在万人以上。72年发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发现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无序,尸骨凌乱,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无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钳"、"釱"等类铁制刑具,有的还有明显的砍斫痕迹。
  陪葬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米,占地约3.5平方公里。整个墓区被壕沟分成若干个方块,成为墓园,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这次发现的陪葬墓园数量众多,围沟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这一发现在西汉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998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根据该省实际情况,结合汉阳陵遗址分布密集、规模宏大,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等特点,本着滚动开发的原则,在核心区内征用了2894亩文物保护和建设用地,拟将汉阳陵建成一个功能、设施、质量等均为世界一流的大遗址保护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汉文化综合旅游风景区。1999年9月30日,经陕西省文物局评审验收,汉文化旅游景区的先期工程--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正式竣工并向社会开放。陈列馆陈列面积1400平方米,展线350米,展出文物1770件。同时,还限制性开放了南区从葬坑、罗经石遗址、帝陵排水渠道、南门阙遗址和帝陵从葬坑等六个零散景点。
  在今后几年里,陕西省将投巨资开发和建设阳陵,随着阳陵考古事业的发展,这里将会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胜地和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
  阳陵的考古科研成果是举世瞩目的,它的钻探、发掘、研究成果为西汉帝陵的埋葬、陪葬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实物资料,为西汉诸陵的考古研究中起到了先导和借鉴的作用,汉阳陵考古陈列馆的对外开放则向世人展示了整个"文景之治"的盛况。
汉阳陵大事记
  1、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陕西巡抚毕沅为阳陵书立正名碑。
  2、1906--1910年,“陕西省高等学堂教习”日本人足立喜六对包括阳陵在内的西汉诸陵、汉长安城等进行初步的考古调查。
  3、1963年4月,汉阳陵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1972年,陕西省博物馆发掘清理阳陵刑徒墓地,揭开了阳陵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1978 年初,杜葆任先生发表《汉阳陵附近的钳徒墓》一文,确认了阳陵的刑徒墓地。
  5、1990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咸阳机场专用公路修建的考古钻探中发现从葬坑数座,马上组建了以王学理为队长,尚志儒为副队长的汉陵考古队,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和进一步的钻探,发掘出大量彩绘裸体陶俑,发现了南区从葬坑。
  6、1990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来阳陵考古发掘工地参观视察。
  7、1991年3月,汉陵考古队对南区从葬坑的16、17、20——23六座从葬坑开始进行科学发掘。
  8、1991年春,汉陵考古队90年的发掘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9、1992年4月,《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一号简报》发表,公布了南区从葬坑16、17号坑的发掘成果。
  10、1994年4月,《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二号简报》发表,公布了南区从葬坑20——23号坑的发掘成果。
  11、1995年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调秦汉研究室焦南峰、马永嬴来阳陵。新组建阳陵考古队(简称阳陵队),焦南峰任队长,王保平任副队长。
  12、1995年11月,阳陵队发掘阳陵南区10号从葬坑(局部),出土大量彩绘裸体武士俑。
  13、1997年3月,阳陵队对阳陵帝陵陵园南门阙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南门阙的建筑形式为一组两座对称的“三出阙”。
  14、1997年6月开始,阳陵队为配合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区的建设,对阳陵陪葬墓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并发掘了其中的部分墓葬,出土了大批汉代珍贵文物。
  15、1997年10月,阳陵队与斯洛文尼亚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在阳陵南区8号从葬坑(局部),进行文物保护示范工程。
  16、1998年春,阳陵队对帝陵陵园进行钻探,发现汉景帝陵为以东墓道为主、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还同时发现陵园内围绕封土有从葬坑八十六座。1998年秋,阳陵队对后陵陵园进行钻探,发现后陵亦为 “亚”字形,同时还发现从葬坑三十一座。
  17、1998年7月开始,阳陵队试掘帝陵东侧第十三号从葬坑东端部分,发现大批羊、猪、狗等陶塑动物。
  18、1998年9月14日,阳陵考古陈列馆破土动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占奎负责陈列馆基建工作,其后又派胡芳同志协助工作。
  19、1999年初,陕西省政府投资1.6亿元征用了汉阳陵封土周围2894亩文物保护用地,李居西、焦南峰配合省国土资源厅统征办开展征地工作,6月征地工作完成,将土地使用权和征地投资债务一并移交陕西旅游集团公司。
  20、1999年2月开始,阳陵队正式发掘阳陵帝陵东侧第十一号至二十一号从葬坑(现建有地下博物馆)。并建有简陋大棚。
  21、1999年6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到汉阳陵考古发掘工地参观视察。
  22、1999年8月成立了陕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处和筹备处,主管上级是陕旅集团公司,筹建处负责人张耀斌,王德耀。筹备处负责人潘子兴。
  23、1999年8月,陕旅集团公司汉阳陵筹建处开始修建景区围墙、硬化司马道和馆前停车场、道路等。
  24、1999年9月30日,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25、1999年11月,阳陵队《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汉景帝阳陵发现陪葬墓园》、《汉阳陵园内发现大批从葬坑、出土大量珍贵文物》等文发表,对阳陵近五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简略的介绍。
  26、2000年2月,受陕西省林业厅委托,太白林业局正式入主汉阳陵,专门从事汉阳陵的绿化工作。
  27、2000年4月陕西省政府批准《汉文汉旅游景区――汉阳陵规划》。陕西省文物局、陕西旅游集团公司联合成立了汉阳陵博物苑规划设计招标领导小组,张廷皓任组长、张小可任副组长,候卫东、吴晓丛分别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员有李乃夫、曹发展、颜宗岳、谭平、薛凯、崔文、庞宏、毋凡。
  28、2000年6月30日,陕旅集团公司发文(2000年150号)正式成立汉阳陵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8月8日,陕旅集团公司发文(2000年008号)聘任何晓辉同志为汉阳陵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汉阳陵帝陵前两块明代御制祝文碑的基本情况与碑文内容
  在汉景帝阳陵帝陵封土南面现存有五方石碑。其中,明代中后期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汉景帝后所立御制祝文碑两方,清代乾隆丙申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阳陵正名碑一方,现代文物保护标志碑两方。这五方石碑,反映了明清以降各个历史时期官方对汉阳陵的重视和保护,体现了后世对汉景帝文治武功和统治思想的称赞与认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汉阳陵帝陵封土南面距南阙门遗址约70米处,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阳陵正名碑前,曾经呈东西方向依次树立有七方碑刻,至清末(公元1906—1910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实地考察时尚存三方,今仅存两方:明代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汉景帝后所立御制祝文碑。两方碑刻分别树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月和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七月。天启祝文碑为东起第一方,嘉靖祝文碑为东起第三方,余者仅存碑座而不知碑身佚于何时、何处。
  嘉靖祝文碑,青石质,圆首方趺。通高132.5厘米,碑首宽66.5厘米,碑身宽64厘米,厚23厘米。碑首篆额“御制祝文”四字,呈正方形排列。字周有双龙捧日图样及云纹,碑面四边为祥云纹饰。碑文楷书阴刻,现录其文如下:
  维嘉靖元年岁次壬午五月丙午朔初八」日癸丑」,皇帝遣隆平侯张玮致祭于」汉景皇帝」曰:惟」帝克守先□,致治□民,兹于嗣统,景慕良深」,谨用祭」告。尚」飨。
  天启祝文碑,青石质,圆首,现座呈椭圆形。通高195厘米,宽75厘米,厚18.5厘米。碑首篆额“御制祝文”四字,呈正方形排列。字周有云龙纹样,碑面四边亦为祥云纹饰。碑文楷书阴刻,现录其文如下:
  维天启元年岁次辛酉七月丙申朔初七日」,皇帝谨遣锦衣卫加正一品俸都指挥使侯昌国」致祭于」汉景皇帝」曰:惟」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兹于嗣统,景慕良深」,谨用祭」告。尚」飨。碑面左下方四行小字为:陪祀高陵县知县赵□赐立石」高陵县带捕潼关卫候缺经历浙山阴高伯廉」工房吏」礼房吏。
  由于两碑所历时代较长,又孤处于帝陵一侧,多受风雨磨蚀与人为破坏,碑文少量字迹难免有所湮灭,嘉靖碑即有两字难以确认,不过观察两篇祝文格式、内容均较一致,故而可利用天启碑与嘉靖碑相校,补出湮灭的文字为“克守先业,致治保民”。
  碑文中对汉景帝“克守先业,致治保民”的评价,体现出明代官方对景帝顺应时代潮流,继续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认同。
苑区开放时间
  8:30-17:30
门票价格
  淡季(1、2、12月) 65元 旺季 90元
交通
  大唐芙蓉园-汉阳陵:在大唐芙蓉园南门乘游 4路可直达汉阳陵;发车时间为7:30—17:00;途经雁引路、大雁塔、和平门、文昌门、新城广场、北门、张家堡等;票价为一元起步,全程五元。
  西安—汉阳陵:自西安新安医院乘游10路;发车时间为6:30—18:00; 途经交大商场、兴庆公园东门、东门、西闸口南口、北门、龙首村、张家堡等。
  咸阳—汉阳陵:自咸阳火车站乘 5路车即可直达汉阳陵;发车时间为:8:0--18:00;途经抗战路、古渡 公园、石油助剂厂等,正点对开一个班次;票价为4元/张。
自驾车
  自驾车可从张家堡上西铜高速公路向北直至渭河大桥处,然后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线即到。 苑区旅游服务设施 苑区清晰的旅游标志 供游客免费乘坐的旅游观光车 为游客提供地方特色小吃 多处方便的旅游休息处
导游服务
  6种语言的电子语音导游系统
  50名中外文优秀导游员
旅游服务热线
  029- 86031470
  029- 87880866
  029-33715373
中国历史
  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 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1990年5月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汉景帝阳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测绘、钻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发掘研究成果。阳陵陵园平面呈不规则葫芦形,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至3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帝陵,后陵,南、北区从葬坑,刑徒墓地,陵庙等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帝陵座西面东,居于陵园的中部偏西;后陵、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一号建筑基址等距分布于帝陵四角;嫔妃陪葬墓区和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南北两侧,左右对称;刑徒墓地及三处建筑遗址在帝陵西侧,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园棋盘状分布于帝陵东侧的司马道两侧;阳陵邑则设置在陵园的东端。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四角拱卫,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 阳陵帝、后陵均为"亚"字形,座西面东的探明,在西汉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这次发现基本解决了学术界关于汉陵面南还是面东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否定了汉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进行布局的论点,解决了汉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难题。 帝陵园内86座从葬坑的钻探发现和试掘为汉陵的田野调查、钻探和发掘提出了新的课题,为帝陵制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这些从葬坑的分布和坑内陪葬物品的放置,无疑与当时宫廷的制度等有关,因而对这批从葬坑的发掘和研究,对汉代宫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习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价值。帝陵陵园南门阙是目前发掘的时代最早,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阙遗址,它的发掘对于门阙的起源、发展,门阙制度的形成、影响,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阙门遗址还出土有目前发现最早的砖质围棋盘、陶质脊兽和最大的板瓦等。位于帝陵东南、后陵正南的南区从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区从葬坑,分别占地96000平方米。 90年-97年,先后对南区的14座坑进行了部分试掘或整体发掘,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可能与西汉时期的"南军"、"北军"有一定关系。罗经石遗址位于帝陵东南。此处地形隆起,外貌呈缓坡状。根据考古钻探得知,遗址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60米,外围有壕沟环绕。遗址中心部分的最高处放置着一块方形巨石,当地群众叫做"罗经石",经测定为正南北方向。据研究推测,它可能为修建阳陵时标定水平、测量高度和标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测量标石 。这处建筑遗址地势高亢,布局规整,规模宏大,应该是阳陵陵园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之一。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约1.5公里处,其面积达8万平方米,70年代初被发现,估计葬于此地的刑徒在万人以上。72年发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发现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无序,尸骨凌乱,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无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钳"、"釱"等类铁制刑具,有的还有明显的砍斫痕迹。陪葬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东到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塬边。全长2350米,占地约3.5平方公里。整个墓区被壕沟分成若干个方块,成为墓园,这些墓园东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盘状分布。这次发现的陪葬墓园数量众多,围沟完整,布局规整,排列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这一发现在西汉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998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结合汉阳陵遗址分布密集、规模宏大,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等特点,本着滚动开发的原则,在核心区内征用了2894亩文物保护和建设用地,拟将汉阳陵建成一个功能、设施、质量等均为世界一流的大遗址保护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汉文化综合旅游风景区。1999年9月30日,经陕西省文物局评审验收,汉文化旅游景区的先期工程--汉阳陵考古陈列馆正式竣工并向社会开放。陈列馆陈列面积1400平方米,展线350米,展出文物1770件。同时,还限制性开放了南区从葬坑、罗经石遗址、帝陵排水渠道、南门阙遗址和帝陵从葬坑等六个零散景点。在今后几年里,陕西省将投巨资开发和建设阳陵,随着阳陵考古事业的发展,这里将会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胜地和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阳陵的考古科研成果是举世瞩目的,它的钻探、发掘、研究成果为西汉帝陵的埋葬、陪葬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大量详实的实物资料,为西汉诸陵的考古研究中起到了先导和借鉴的作用,汉阳陵考古陈列馆的对外开放则向世人展示了整个"文景之治"的盛况。
包含词
咸阳汉阳陵汉阳陵俑坑汉阳陵遗址
汉阳陵博物馆汉阳陵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