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渭南 [顯示全部] : 中國 >陝西 >鹹陽 > 渭河
顯示地圖
目錄
簡介
  渭河,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流域範圍主要在陝西省中部。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至陝西省渭南市 潼關縣匯入黃河。南有東西走嚮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渭河全長818公裏,流域面積13.43萬平方公裏。上遊以及北岸涇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中、下遊渠道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山海經.海內東經》:“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註河,入華陰北。”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渭水》:“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𠔌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張籍《登鹹陽北寺樓》詩:“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納的支流有葫蘆河、涇河、洛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其中涇河年輸沙2.96億噸,在各支流中輸沙量最大。關中平原是中國水利事業發展最早的地區。西元前246年秦開鄭國渠,引涇水註入洛河,全長125公裏,灌溉面積280萬畝。漢武帝又開白公渠引涇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嶺北麓還有從長安(今西安)引渭入黃的漕渠,既是水運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後經歷代擴建,使渭河中下遊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歷史上著名的産糧區。
水文狀況
  渭河流域地貌復雜,山地包括橫貫陝甘的秦嶺山脈北坡及六盤山、隴山,斷陷盆地包括關中衝積平原及黃土臺原,黃土高原包括隴東、寧南、陝北的高原溝壑及丘陵溝壑區。河源至寶雞峽出口為上遊,長430公裏,河道狹窄,川峽相間,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寶雞峽至鹹陽鐵橋為中遊,長177公裏,河床寬淺,沙洲較多,水流分散,為遊蕩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漸變緩為1/1500。鹹陽至潼關河口為下遊,長211公裏,華縣船北以下,河道蜿蜒麯折,單股無汊,由於泥沙淤積和受黃河三門峽水庫回水影響,河道縱坡由1/5 000漸變為1/6 000。渭河下遊在三門峽水庫修建前為輸沙近於平衡的相對穩定河道,渭河入黃口高程(潼關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門峽水庫建成後,由於回水淤積影響,潼關渭河入黃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響渭河下遊河道也淤積擡高,常有洪泛發生,因而在渭淤36斷面以下的208公裏,兩岸修建堤防控製,並建有一些護灘控導工程。大堤維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務較大。後三門峽樞紐經過兩次改建並 改變水庫運用方式,潼關渭河入黃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穩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範圍內大部分為深厚的黃土覆蓋,質地疏鬆,且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富含碳酸鈣,易被水蝕;加之歷史上長期濫墾亂伐,植被遭到破壞,以及廣種薄收、單一經營的農業生産方式,因而水土流失嚴重,使渭河成為一條多泥沙河流。
  由於地質構造上的原因,渭河屬不對稱水係。北岸支流源遠流長,主要流經黃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懸殊,泥沙含量大,以懸移質為主,是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南岸支流較短,主要流經土石山區,比降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質為主,水力資源較為豐富。500平方公裏以上的一級支流,北岸匯入的有秦祁河、鹹河、散渡河、葫蘆河、牛頭河、通關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匯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頭河、黑河、澇河、灃河、 灞河。其中涇河、北洛河雖然是黃河的二級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積大(涇河45421平方公裏、北洛河26905平方公裏),年徑流量分別為21.4億立方米及9.9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分別為3.09億噸及1億噸,其徑流和泥沙都是黃河支流中較多的河流。加之涇河、北洛河分別在渭河入黃口以上174公裏和16公裏處匯入渭河,歷史上北洛河還曾直接入黃河,與黃河關係密切。因此,習慣上都將這兩條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視為一級支流,常與渭河本流並稱為涇、洛、渭河,並在歷次規劃中將涇河、北洛河從渭河流域中分離出來單獨規劃,而渭河治理規劃則不包括涇河及北洛河。
  渭河沿岸(渭南段)渭河流域屬於幹旱半幹旱地區,年平均氣溫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發量1 000~2 000毫米,無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徑流量102億立方米(1934~1970年係列),年內變化與降水相似。6~10月為汛期,多暴雨,降水強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間的徑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實測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調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治理渭河幹支流河道的同時,一係列大型水利工程陸續問世。由我國近代著名水利科學家李儀祉在30年代主持興建的涇惠渠,經過整治擴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現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相應由50萬畝發展到135萬畝,成為一個畝産千斤的先進典型灌區。自從寶雞峽塬上幹渠於1971年建成後,引渭灌區灌溉面積已達300萬畝。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擴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達77萬畝。1970年建成的東方紅抽渭灌溉工程,裝機容量25000千瓦,八級提灌纍计最高淨揚程86米,灌地130萬畝。1981年建成的千河馮傢山水庫,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可灌地136萬畝,其引水幹渠於1973年建成了萬米隧洞(實長12614米,過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頭河上的石頭河水庫於1984年建成,最大壩高114米,總庫容1.47億立方米,控製流域面積672平方公裏。水庫設計開發任務是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設計灌溉面積128萬畝,裝機4,總容量2.15萬千瓦。實際裝機3臺,總容量1.65萬千瓦。
  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是葫蘆河、涇河和北洛河,年輸沙量分別為0.66億、3.09億、0.97億噸。河道來水含沙量大,不僅淤積擡高河床,威脅兩岸安全,同時淤庫淤渠,給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帶來問題。
渭河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河流水沙循環通道不暢,河床失穩;
  ②枯水期水量嚴重不足,河道水流連續性受到威脅;
  ③水環境質量達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④河流生態結構受損;
  ⑤洪水風險和洪澇災害問題突出。
維護渭河的主要措施
  ①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係;
  ②構建洪水管理體係;
  ③完善河道監測評價及劣變應對體係;
  ④構建水環境監測及污染控製體係;
  ⑤構建渭河旅遊娛樂生態景觀體係;
  ⑥組建一支河流綜合管理隊伍等。
百科大全
  Wei He
  渭河
  Wei He
    黃河最大支流。流域西起鳥鼠山,東至潼關,北界白於山,南止秦嶺。面積13.5萬平方公裏,分屬陝、甘、寧3省區。年徑流量8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5億噸,是黃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支流水係受秦嶺和祁、呂、賀山地構造體係控製,呈不對稱分佈。南岸支流來自秦嶺、河短流急;北岸支流來自黃土高原,源遠流長。 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裏的支流有葫蘆河、涇河、北洛河。涇河、北洛河水大沙多,習慣上與幹流並稱“涇洛渭”。
    渭河幹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南的壑壑山,長818公裏,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裏。河源至寶雞峽河道長430公裏,在甘肅境內河𠔌川峽相間,有九峽九川,最大的川地為隴西川,長71公裏;最長的峽𠔌是寶雞峽,長130公裏。寶雞峽以下河道長388公裏,貫穿“八百裏秦川”,至潼關附近入黃河。整個流域中山區占29%,植被尚好,水土流失輕微;黃土丘陵區占40%,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關中平原為黃土沉積和河流衝積平原,占31%,是陝西省的糧、棉基地。
    流域屬大陸性氣候,年均溫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為短時暴雨,鼕春隆水較少,春旱、伏旱頻繁。鹹陽站年徑流量54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7億噸。水量主要來自右岸支流,沙量則主要來自左岸支流。
    關中平原水利歷史悠久,最早為公元前8世紀的鹹陽□池,秦建鄭國渠,漢鑿竜首渠、成國渠等。隋、唐更有較大發展,後來水利漸堙廢,至清末所存無幾。民國時期建有涇惠、洛惠、湄惠等所謂“關中八惠”,但實灌面積有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舊有灌區普遍進行改建擴建,並先後建成寶雞峽引渭、東方紅抽灌工程和馮傢山、羊毛灣等大中型水庫。甘肅省境川地灌溉也有較大發展,灌溉面積達55.3萬多公頃。歷史上渭河曾為重要航道,現因河道淤淺,陸運發達,已無航運可言。
    渭河流域有重要的工業城市西安市、寶雞市、天水市。隴海鐵路沿渭河河𠔌橫貫東西,溝通中國沿海與大西北。
    渭河流域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有藍田猿人遺址、秦安縣大地灣和西安市半坡村母係氏族公社遺址及長安縣灃鎬遺址等。臨潼縣的秦兵馬俑、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西安的碑林、大小雁塔等都是中國古文化中的瑰寶。西嶽華山和臨潼縣的華清池更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李健超)
    
相關詞
陝西黃河中國河流鳥鼠山寶雞公園渭南河流
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