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公交站 [顯示全部] : 中國 >陝西 >鹹陽 >鹹陽市區 > 漢陽陵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漢陽陵投訴電話鹹陽旅遊投訴電話:0910-3210445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啓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傢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地跨鹹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
  1990年5月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漢景帝陽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查、測繪、鑽探、發掘和研究,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發掘研究成果。漢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公裏,南北寬1至3公裏,面積約12平方公裏。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製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帝陵座西面東,居於陵園的中部偏西;後陵、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一號建築基址等距分佈於帝陵四角;嬪妃陪葬墓區和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南北兩側,左右對稱;刑徒墓地及三處建築遺址在帝陵西側,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園棋盤狀分佈於帝陵東側的司馬道兩側;陽陵邑則設置在陵園的東端。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佈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唯我獨尊的皇傢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
  漢陽陵帝、後陵均為"亞"字形,座西面東的探明,在西漢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這次發現基本解决了學術界關於漢陵面南還是面東這一長期爭論不休的難題,否定了漢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進行佈局的論點,解决了漢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難題。
  帝陵園內86座從葬坑的鑽探發現和試掘為漢陵的田野調查、鑽探和發掘提出了新的課題,為帝陵制度的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這些從葬坑的分佈和坑內陪葬物品的放置,無疑與當時宮廷的制度等有關,因而對這批從葬坑的發掘和研究,對漢代宮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習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價值。
  帝陵陵園南門闕是目前發掘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闕遺址,它的發掘對於門闕的起源、發展,門闕制度的形成、影響,以及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闕門遺址還出土有目前發現最早的磚質圍棋盤、陶質脊獸和最大的板瓦等。
  位於帝陵東南、後陵正南的南區從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區從葬坑,分別占地96000平方米。90年-97年,先後對南區的14座坑進行了部分試掘或整體發掘,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糧食的倉庫,還有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及成組的陶、鐵、銅質生活用具,全面展現了漢代的軍旅場景,可能與西漢時期的"南軍"、"北軍"有一定關係。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東南。此處地形隆起,外貌呈緩坡狀。根據考古鑽探得知,遺址平面近方形,邊長約260米,外圍有壕溝環繞。遺址中心部分的最高處放置着一塊方形巨石,當地群衆叫做"羅經石",經測定為正南北方向。據研究推測,它可能為修建陽陵時標定水平、測量高度和標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測量標石。這處建築遺址地勢高亢,佈局規整,規模宏大,應該是陽陵陵園中最重要的禮製性建築之一。
  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約1.5公裏處,其面積達8萬平方米,70年代初被發現,估計葬於此地的刑徒在萬人以上。72年發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發現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無序,屍骨凌亂,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無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鉗"、"鈑"等類鐵製刑具,有的還有明顯的砍斫痕跡。
  陪葬墓園區西起帝陵東側約1100米處,東到馬傢灣鄉米傢崖村塬邊。全長2350米,占地約3.5平方公裏。整個墓區被壕溝分成若幹個方塊,成為墓園,這些墓園東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盤狀分佈。這次發現的陪葬墓園數量衆多,圍溝完整,佈局規整,排列有序,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這一發現在西漢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概況
  陽陵是漢景帝劉啓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傢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 地跨鹹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
  漢景帝“景”字的意思
  在我國古代,帝王除自己的名字外還有年號、徽號(也稱尊號) 、謚號和廟號等名號。“景”字是劉啓的謚號。所謂謚號,據傳是在西周初年,周公旦和太公望在去世將要埋葬時武王姬發為評價他們協助武王伐紂的功績而選取給予的具有紀念性和評價性的文字,一般為一個或兩個字。“謚”是行為功績的意思,“號”是對功績的表彰。最初,謚號是對有特別重大功績的人以美好的稱謂,後來則發展為“美謚”和“惡謚”兩種。皇帝的謚號一般在其死後由大臣和嗣君根據其生前功績擬定,起到蓋館定論的總結作用。“景”字據《說文》解為:光也,從日。而據《謚法解》: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可見“景”字是一個具有美好意義的謚號。景帝沒有廟號,因為廟號在漢代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衹是少數幾個皇帝纔有。西漢皇帝有廟號的為:漢高祖,漢太宗(文帝),漢世宗(武帝),漢中宗(宣帝)。
  1990年5月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漢景帝陽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查、測繪、鑽探、發掘和研究,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發掘研究成果。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公裏,南北寬1至3公裏,面積約12平方公裏。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製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帝陵座西面東,居於陵園的中部偏西;後陵、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一號建築基址等距分佈於帝陵四角;嬪妃陪葬墓區和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南北兩側,左右對稱;刑徒墓地及三處建築遺址在帝陵西側,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園棋盤狀分佈於帝陵東側的司馬道兩側;陽陵邑則設置在陵園的東端。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佈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唯我獨尊的皇傢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
  陽陵帝、後陵均為"亞"字形,座西面東的探明,在西漢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這次發現基本解决了學術界關於漢陵面南還是面東這一長期爭論不休的難題,否定了漢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進行佈局的論點,解决了漢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難題。
  漢陽陵帝陵封土高約31米,陵底邊長160米,頂部東西54米,南北55米,陵園為正方形,邊長4l0米,四邊中央各有一門,均距帝陵封土110米。
  帝陵園內86座從葬坑的鑽探發現和試掘為漢陵的田野調查、鑽探和發掘提出了新的課題,為帝陵制度的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這些從葬坑的分佈和坑內陪葬物品的放置,無疑與當時宮廷的制度等有關,因而對這批從葬坑的發掘和研究,對漢代宮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習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價值。
  帝陵陵園南門闕是目前發掘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闕遺址,它的發掘對於門闕的起源、發展,門闕制度的形成、影響,以及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闕門遺址還出土有目前發現最早的磚質圍棋盤、陶質脊獸和最大的板瓦等。
  位於帝陵東南、後陵正南的南區從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區從葬坑,分別占地96000平方米。 90年-97年,先後對南區的14座坑進行了部分試掘或整體發掘,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糧食的倉庫,還有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及成組的陶、鐵、銅質生活用具,全面展現了漢代的軍旅場景,可能與西漢時期的"南軍"、"北軍"有一定關係。
  漢陽陵出土的漢俑十分引人註意。他們衹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約60釐米高,赤身裸體且沒有雙臂。據研究,這些陶俑在剛剛完工時都身着各色美麗的服飾,胳膊為木製,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圓孔,以便木胳膊可以靈活轉動,但經過千年的風霜之後,衣服與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衹剩下了裸露而殘缺的身軀。兵馬俑的隊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勻稱,但也有一些顴骨突起,面貌奇異,可能是當時的異民族兵員。比起秦始皇兵馬俑的肅穆與剛烈,陽陵漢俑顯得平和而從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安詳的社會氛圍。
  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東南。此處地形隆起,外貌呈緩坡狀。根據考古鑽探得知,遺址平面近方形,邊長約260米,外圍有壕溝環繞。遺址中心部分的最高處放置着一塊方形巨石,當地群衆叫做"羅經石",經測定為正南北方向。據研究推測,它可能為修建陽陵時標定水平、測量高度和標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測量標石 。這處建築遺址地勢高亢,佈局規整,規模宏大,應該是陽陵陵園中最重要的禮製性建築之一。
  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約1.5公裏處,其面積達8萬平方米,70年代初被發現,估計葬於此地的刑徒在萬人以上。72年發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發現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無序,屍骨凌亂,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無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鉗"、"釱"等類鐵製刑具,有的還有明顯的砍斫痕跡。
  陪葬墓園區西起帝陵東側約1100米處,東到馬傢灣鄉米傢崖村塬邊。全長2350米,占地約3.5平方公裏。整個墓區被壕溝分成若幹個方塊,成為墓園,這些墓園東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盤狀分佈。這次發現的陪葬墓園數量衆多,圍溝完整,佈局規整,排列有序,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這一發現在西漢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998年以來,陝西省委、省政府根據該省實際情況,結合漢陽陵遺址分佈密集、規模宏大,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十分豐富等特點,本着滾動開發的原則,在核心區內徵用了2894畝文物保護和建設用地,擬將漢陽陵建成一個功能、設施、質量等均為世界一流的大遺址保護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統一的漢文化綜合旅遊風景區。1999年9月30日,經陝西省文物局評審驗收,漢文化旅遊景區的先期工程--漢陽陵考古陳列館正式竣工並嚮社會開放。陳列館陳列面積1400平方米,展綫350米,展出文物1770件。同時,還限製性開放了南區從葬坑、羅經石遺址、帝陵排水渠道、南門闕遺址和帝陵從葬坑等六個零散景點。
  在今後幾年裏,陝西省將投巨資開發和建設陽陵,隨着陽陵考古事業的發展,這裏將會成為世人矚目的旅遊勝地和考古與文物保護基地。
  陽陵的考古科研成果是舉世矚目的,它的鑽探、發掘、研究成果為西漢帝陵的埋葬、陪葬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研究西漢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大量詳實的實物資料,為西漢諸陵的考古研究中起到了先導和藉鑒的作用,漢陽陵考古陳列館的對外開放則嚮世人展示了整個"文景之治"的盛況。
漢陽陵大事記
  1、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陝西巡撫畢沅為陽陵書立正名碑。
  2、1906--1910年,“陝西省高等學堂教習”日本人足立喜六對包括陽陵在內的西漢諸陵、漢長安城等進行初步的考古調查。
  3、1963年4月,漢陽陵被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1972年,陝西省博物館發掘清理陽陵刑徒墓地,揭開了陽陵考古發掘工作的序幕。1978 年初,杜葆任先生發表《漢陽陵附近的鉗徒墓》一文,確認了陽陵的刑徒墓地。
  5、1990年5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鹹陽機場專用公路修建的考古鑽探中發現從葬坑數座,馬上組建了以王學理為隊長,尚志儒為副隊長的漢陵考古隊,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和進一步的鑽探,發掘出大量彩繪裸體陶俑,發現了南區從葬坑。
  6、1990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同志來陽陵考古發掘工地參觀視察。
  7、1991年3月,漢陵考古隊對南區從葬坑的16、17、20——23六座從葬坑開始進行科學發掘。
  8、1991年春,漢陵考古隊90年的發掘成果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9、1992年4月,《漢景帝陽陵南區從葬坑第一號簡報》發表,公佈了南區從葬坑16、17號坑的發掘成果。
  10、1994年4月,《漢景帝陽陵南區從葬坑第二號簡報》發表,公佈了南區從葬坑20——23號坑的發掘成果。
  11、1995年1月,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調秦漢研究室焦南峰、馬永嬴來陽陵。新組建陽陵考古隊(簡稱陽陵隊),焦南峰任隊長,王保平任副隊長。
  12、1995年11月,陽陵隊發掘陽陵南區10號從葬坑(局部),出土大量彩繪裸體武士俑。
  13、1997年3月,陽陵隊對陽陵帝陵陵園南門闕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南門闕的建築形式為一組兩座對稱的“三出闕”。
  14、1997年6月開始,陽陵隊為配合高陵縣涇河工業園區的建設,對陽陵陪葬墓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鑽探,發現了數量衆多的陪葬墓園,並發掘了其中的部分墓葬,出土了大批漢代珍貴文物。
  15、1997年10月,陽陵隊與斯洛文尼亞文物保護中心合作在陽陵南區8號從葬坑(局部),進行文物保護示範工程。
  16、1998年春,陽陵隊對帝陵陵園進行鑽探,發現漢景帝陵為以東墓道為主、有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還同時發現陵園內圍繞封土有從葬坑八十六座。1998年秋,陽陵隊對後陵陵園進行鑽探,發現後陵亦為 “亞”字形,同時還發現從葬坑三十一座。
  17、1998年7月開始,陽陵隊試掘帝陵東側第十三號從葬坑東端部分,發現大批羊、豬、狗等陶塑動物。
  18、1998年9月14日,陽陵考古陳列館破土動工。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占奎負責陳列館基建工作,其後又派鬍芳同志協助工作。
  19、1999年初,陝西省政府投資1.6億元徵用了漢陽陵封土周圍2894畝文物保護用地,李居西、焦南峰配合省國土資源廳統徵辦開展徵地工作,6月徵地工作完成,將土地使用權和徵地投資債務一並移交陝西旅遊集團公司。
  20、1999年2月開始,陽陵隊正式發掘陽陵帝陵東側第十一號至二十一號從葬坑(現建有地下博物館)。並建有簡陋大棚。
  21、1999年6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到漢陽陵考古發掘工地參觀視察。
  22、1999年8月成立了陝西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籌建處和籌備處,主管上級是陝旅集團公司,籌建處負責人張耀斌,王德耀。籌備處負責人潘子興。
  23、1999年8月,陝旅集團公司漢陽陵籌建處開始修建景區圍墻、硬化司馬道和館前停車場、道路等。
  24、1999年9月30日,漢陽陵考古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25、1999年11月,陽陵隊《漢景帝陽陵考古新發現》、《漢景帝陽陵發現陪葬墓園》、《漢陽陵園內發現大批從葬坑、出土大量珍貴文物》等文發表,對陽陵近五年來的考古發掘成果進行了簡略的介紹。
  26、2000年2月,受陝西省林業廳委托,太白林業局正式入主漢陽陵,專門從事漢陽陵的緑化工作。
  27、2000年4月陝西省政府批準《漢文漢旅遊景區――漢陽陵規劃》。陝西省文物局、陝西旅遊集團公司聯合成立了漢陽陵博物苑規劃設計招標領導小組,張廷皓任組長、張小可任副組長,候衛東、吳曉叢分別任辦公室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員有李乃夫、曹發展、顔宗嶽、譚平、薛凱、崔文、龐宏、毋凡。
  28、2000年6月30日,陝旅集團公司發文(2000年150號)正式成立漢陽陵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8月8日,陝旅集團公司發文(2000年008號)聘任何曉輝同志為漢陽陵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漢陽陵帝陵前兩塊明代御制祝文碑的基本情況與碑文內容
  在漢景帝陽陵帝陵封土南面現存有五方石碑。其中,明代中後期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漢景帝後所立御制祝文碑兩方,清代乾隆丙申年(公元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所立漢陽陵正名碑一方,現代文物保護標志碑兩方。這五方石碑,反映了明清以降各個歷史時期官方對漢陽陵的重視和保護,體現了後世對漢景帝文治武功和統治思想的稱贊與認同,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漢陽陵帝陵封土南面距南闕門遺址約70米處,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漢陽陵正名碑前,曾經呈東西方向依次樹立有七方碑刻,至清末(公元1906—1910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實地考察時尚存三方,今僅存兩方:明代皇帝派遣大臣祭祀漢景帝後所立御制祝文碑。兩方碑刻分別樹立於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月和明熹宗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七月。天啓祝文碑為東起第一方,嘉靖祝文碑為東起第三方,餘者僅存碑座而不知碑身佚於何時、何處。
  嘉靖祝文碑,青石質,圓首方趺。通高132.5釐米,碑首寬66.5釐米,碑身寬64釐米,厚23釐米。碑首篆額“御制祝文”四字,呈正方形排列。字周有雙竜捧日圖樣及雲紋,碑面四邊為祥雲紋飾。碑文楷書陰刻,現錄其文如下:
  維嘉靖元年歲次壬午五月丙午朔初八」日癸醜」,皇帝遣隆平侯張瑋致祭於」漢景皇帝」曰:惟」帝剋守先□,緻治□民,茲於嗣統,景慕良深」,謹用祭」告。尚」饗。
  天啓祝文碑,青石質,圓首,現座呈橢圓形。通高195釐米,寬75釐米,厚18.5釐米。碑首篆額“御制祝文”四字,呈正方形排列。字周有雲竜紋樣,碑面四邊亦為祥雲紋飾。碑文楷書陰刻,現錄其文如下:
  維天啓元年歲次辛酉七月丙申朔初七日」,皇帝謹遣錦衣衛加正一品俸都指揮使侯昌國」致祭於」漢景皇帝」曰:惟」帝剋守先業,緻治保民,茲於嗣統,景慕良深」,謹用祭」告。尚」饗。碑面左下方四行小字為:陪祀高陵縣知縣趙□賜立石」高陵縣帶捕潼關衛候缺經歷浙山陰高伯廉」工房吏」禮房吏。
  由於兩碑所歷時代較長,又孤處於帝陵一側,多受風雨磨蝕與人為破壞,碑文少量字跡難免有所湮滅,嘉靖碑即有兩字難以確認,不過觀察兩篇祝文格式、內容均較一致,故而可利用天啓碑與嘉靖碑相校,補出湮滅的文字為“剋守先業,緻治保民”。
  碑文中對漢景帝“剋守先業,緻治保民”的評價,體現出明代官方對景帝順應時代潮流,繼續推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政策的認同。
苑區開放時間
  8:30-17:30
門票價格
  淡季(1、2、12月) 65元 旺季 90元
交通
  大唐芙蓉園-漢陽陵:在大唐芙蓉園南門乘遊 4路可直達漢陽陵;發車時間為7:30—17:00;途經雁引路、大雁塔、和平門、文昌門、新城廣場、北門、張傢堡等;票價為一元起步,全程五元。
  西安—漢陽陵:自西安新安醫院乘遊10路;發車時間為6:30—18:00; 途經交大商場、興慶公園東門、東門、西閘口南口、北門、竜首村、張傢堡等。
  鹹陽—漢陽陵:自鹹陽火車站乘 5路車即可直達漢陽陵;發車時間為:8:0--18:00;途經抗戰路、古渡 公園、石油助劑廠等,正點對開一個班次;票價為4元/張。
自駕車
  自駕車可從張傢堡上西銅高速公路嚮北直至渭河大橋處,然後上西安鹹陽國際機場專綫即到。 苑區旅遊服務設施 苑區清晰的旅遊標志 供遊客免費乘坐的旅遊觀光車 為遊客提供地方特色小吃 多處方便的旅遊休息處
導遊服務
  6種語言的電子語音導遊係統
  50名中外文優秀導遊員
旅遊服務熱綫
  029- 86031470
  029- 87880866
  029-33715373
中國歷史
  陽陵是漢景帝劉啓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傢灣、後溝村北的鹹陽原上, 地跨鹹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1990年5月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漢景帝陽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查、測繪、鑽探、發掘和研究,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發掘研究成果。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公裏,南北寬1至3公裏,面積約12平方公裏。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製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帝陵座西面東,居於陵園的中部偏西;後陵、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一號建築基址等距分佈於帝陵四角;嬪妃陪葬墓區和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南北兩側,左右對稱;刑徒墓地及三處建築遺址在帝陵西側,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園棋盤狀分佈於帝陵東側的司馬道兩側;陽陵邑則設置在陵園的東端。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佈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唯我獨尊的皇傢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 陽陵帝、後陵均為"亞"字形,座西面東的探明,在西漢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這次發現基本解决了學術界關於漢陵面南還是面東這一長期爭論不休的難題,否定了漢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進行佈局的論點,解决了漢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難題。 帝陵園內86座從葬坑的鑽探發現和試掘為漢陵的田野調查、鑽探和發掘提出了新的課題,為帝陵制度的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這些從葬坑的分佈和坑內陪葬物品的放置,無疑與當時宮廷的制度等有關,因而對這批從葬坑的發掘和研究,對漢代宮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習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價值。帝陵陵園南門闕是目前發掘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闕遺址,它的發掘對於門闕的起源、發展,門闕制度的形成、影響,以及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南闕門遺址還出土有目前發現最早的磚質圍棋盤、陶質脊獸和最大的板瓦等。位於帝陵東南、後陵正南的南區從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區從葬坑,分別占地96000平方米。 90年-97年,先後對南區的14座坑進行了部分試掘或整體發掘,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糧食的倉庫,還有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及成組的陶、鐵、銅質生活用具,全面展現了漢代的軍旅場景,可能與西漢時期的"南軍"、"北軍"有一定關係。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東南。此處地形隆起,外貌呈緩坡狀。根據考古鑽探得知,遺址平面近方形,邊長約260米,外圍有壕溝環繞。遺址中心部分的最高處放置着一塊方形巨石,當地群衆叫做"羅經石",經測定為正南北方向。據研究推測,它可能為修建陽陵時標定水平、測量高度和標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測量標石 。這處建築遺址地勢高亢,佈局規整,規模宏大,應該是陽陵陵園中最重要的禮製性建築之一。刑徒墓地在帝陵西北約1.5公裏處,其面積達8萬平方米,70年代初被發現,估計葬於此地的刑徒在萬人以上。72年發掘了其中的29座墓葬,發現了35具人骨架,其墓葬排列無序,屍骨凌亂,相互枕籍,埋葬草率,均無陪葬品。骨架上大多戴有"鉗"、"釱"等類鐵製刑具,有的還有明顯的砍斫痕跡。陪葬墓園區西起帝陵東側約1100米處,東到馬傢灣鄉米傢崖村塬邊。全長2350米,占地約3.5平方公裏。整個墓區被壕溝分成若幹個方塊,成為墓園,這些墓園東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盤狀分佈。這次發現的陪葬墓園數量衆多,圍溝完整,佈局規整,排列有序,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這一發現在西漢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1998年以來,陝西省委、省政府根據我省實際情況,結合漢陽陵遺址分佈密集、規模宏大,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十分豐富等特點,本着滾動開發的原則,在核心區內徵用了2894畝文物保護和建設用地,擬將漢陽陵建成一個功能、設施、質量等均為世界一流的大遺址保護和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統一的漢文化綜合旅遊風景區。1999年9月30日,經陝西省文物局評審驗收,漢文化旅遊景區的先期工程--漢陽陵考古陳列館正式竣工並嚮社會開放。陳列館陳列面積1400平方米,展綫350米,展出文物1770件。同時,還限製性開放了南區從葬坑、羅經石遺址、帝陵排水渠道、南門闕遺址和帝陵從葬坑等六個零散景點。在今後幾年裏,陝西省將投巨資開發和建設陽陵,隨着陽陵考古事業的發展,這裏將會成為世人矚目的旅遊勝地和考古與文物保護基地。陽陵的考古科研成果是舉世矚目的,它的鑽探、發掘、研究成果為西漢帝陵的埋葬、陪葬制度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研究西漢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提供了大量詳實的實物資料,為西漢諸陵的考古研究中起到了先導和藉鑒的作用,漢陽陵考古陳列館的對外開放則嚮世人展示了整個"文景之治"的盛況。
包含詞
鹹陽漢陽陵漢陽陵俑坑漢陽陵遺址
漢陽陵博物館漢陽陵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