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英文名:(Terracotta Army; Terra-cotta Figur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地理位置:經度109.2733508348465 緯度34.3853218153532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着鮮豔的顔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顔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衹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竪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嚮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綫輓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製,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着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着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絶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鈎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係。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輓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衝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鬍服,外着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禦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着長甲,手執無鈎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着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捲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鬍角反捲,內心似聚結着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儘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傢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伫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禦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竪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絶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麯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佈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係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繮,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鬍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衆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係在頜下,身着緊袖、交領右裧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釐米,進深88釐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釐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釐米。二號車輿上罩着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臥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臥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裏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傢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着各種鮮豔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釐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臥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臥車”模型。考古專傢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絶的是這裏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釐米,薄的地方僅有0.1釐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禦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準,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釐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挂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采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傢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麽方法製作?采取什麽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佈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着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着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製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製、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豔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緑、緑、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緑、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顔面及手、腳面顔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鬍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註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着緑色長襦,下穿緑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着紅袍第二個身着緑袍,第三個身着紫袍,第四個身着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豔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着鮮豔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緑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緑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顔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梁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豔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緑、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顔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顔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緑等,其顔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顔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緑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顔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顔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産和廣泛使用這些顔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衹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顔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采取平塗一種顔色,衹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鬍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着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緑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兵馬俑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低估,而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他讓外國人贊嘆,讓中國人驕傲! |
|
位於徐州市東郊獅子山的西麓。
1984年12月。一個偶然的契機,在徐州市東郊獅子山的西麓發現了一組漢代兵馬俑,考古工作者隨後進行了全面的發掘,揭開了這支沉睡於地下兩千多年楚漢軍隊的神秘面紗。獅子山兵馬俑,不僅數量衆多,而且種類繁多,顯示出豐富的內容:有博袖長袍的官員俑、冠幘握兵器的衛士俑、執長器械的發辮俑、足登戰靴和抱弩負弓的甲士俑等十餘種。獅子山兵馬俑既是漢代的藝術珍品,又是徐州作為軍事重鎮的歷史見證,不僅對研究漢代雕塑藝術有極高的價值,對於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喪葬制度、軍製戰陣都有着同樣的價值。
漢兵馬俑原是距今2150多年前的西漢楚國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陪葬品,就像秦兵馬俑是為秦始皇陵“驪山”陪葬的一樣。漢代社會是一個視死如生的社會,人們認為人死以後,衹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生活,因此生前所能享受到的一切物質待遇和精神待遇,死後都要想方設法帶到另外一個世界裏去,徐州的各座楚王墓中,粉倉、廚房、錢庫、樂舞廳、會客廳應有盡有,就連厠所也製作得一絲不苟、設施齊全。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一些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和高級將領,死後自然希望能繼續指揮千軍萬馬,兵馬俑就應運而生了。但是根據漢代的葬製,除非有立下特等功勳的人才享受用兵馬俑陪葬,而且還要得到皇帝的恩準,目前國內發現的大規模兵馬俑僅有三處,秦始皇兵馬俑和鹹陽楊傢灣漢兵馬俑,除此之外,就衹有徐州發現的這一處。在徐州出現了這樣大規模的兵馬俑群,充分說明了漢代徐州在政治、軍事上的特殊地位。徐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漢代文化尤為發達,因為這裏是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劉邦在政權剛剛穩定後,就委派他的弟弟劉交為楚王來管理這一地區。漢代初的劉交在同姓王中地位最高,加上高祖手下的文臣、武將多數是徐州人,這樣的特殊背景,造成了徐州在漢代成為僅次於都城長安的政治文化中心,漢兵馬俑是徐州發達的漢文化的一個有力佐證,它以無可替代的歷史內涵告訴八方賓朋,“兩漢文化看徐州”。星羅棋布的漢墓,巧奪天工的漢畫像石,還有獨具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的漢兵馬俑,就像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閃爍在古彭城大地上,反映了漢代彭城人創造的輝煌的物質文明。 |
|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東約5公裏,距西安市城區約37公裏,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麽選位在這裏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竜,秦始皇陵正好位於竜頭眼睛的位置。衆所周知,自古就有“畫竜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墻有2門,東、西、南3墻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25-56平方公裏。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係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絶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象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傢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衹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裏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製,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衆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嚮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裏,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裏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臺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墻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墻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墻內地下存有地宮,纔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周小虎解釋說。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細夯土墻,即所謂的宮墻。經驗證,宮墻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墻寬16米,北墻寬22米。“在修建宮墻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墻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墻,若箭能插進墻體,修好的宮墻必須推倒重建。”段清波說,宮墻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釐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墻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嚮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墻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墻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墻。段清波說,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墻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墻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秦陵式宮墻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段清波說。
除了宮墻,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說,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墻,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象。“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嚮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說,《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纔修建了阻排水渠。段清波風趣地說:“秦人太聰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國傢大劇院,也不過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决水浸問題的。”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裏。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係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裏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 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着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麯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註,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製、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啓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
|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嚮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嚮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裏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鈎、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着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綫履係帶,免盔束發,輓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嚮的過洞裏,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麯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麯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佈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係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繮,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鬍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佈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衹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衹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佈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鈎連,折麯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傢的理論圖解。 |
|
秦始皇陵兵馬俑最初是被陝西潼縣係楊村村民發現的。原先,這裏祖輩有地底深處有“瓦王爺”的傳說。1974年,村民們為了抗旱,在村南柿樹林畔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的時候 ,竟然真的發現了“瓦王爺”—— 一個陶製的人頭雕塑像。正好一位幹部來檢查打井進度,見到這個情景,他急忙把這消息報告給縣文化館。經過文物部門幾年的勘查和發現,氣勢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終於展示在世人面前。
秦始皇兵馬俑時隔24年09年6月13日第3次發掘
時隔24年,秦兵馬俑一號坑繼1985年第二次發掘後,今日下午1時將迎來第三次發掘。即將發掘的200平方米隱藏着怎樣的秘密,人們期待着。
一個兵馬俑的上半身已浮出地面 發掘區域已被清理平整
昨日,秦俑博物館內遊人如織,即將進行第三次發掘的兵馬俑一號坑更是備受青睞。人們在參觀時,眼睛不由自主地停留在一號坑中間偏西北的區域,該區域屬於第三次發掘範圍,已被工作人員用紅色帶子圍了起來,並已被清理平整。
在一號坑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忙碌着佈置現場,今日下午13時,一號坑將啓動第三次發掘,屆時中央電視臺將進行現場直播。
一號坑僅發掘了三分之一
據專傢介紹,在目前發現的兵馬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2米、距地面深約5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而目前僅發掘了三分之一。
被稱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曾著書對一號坑提出了“一號坑應為軍陣”的觀點。專傢根據每個探方裏(把發掘區劃分為若幹方格,分工發掘,這些方格叫探方)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多件,其中以步兵居多。目前,一號坑經前兩次發掘(第一次為1978年到1984年間)共清理出土兵馬俑1000多件。
2009年6月13日,秦兵馬俑一號坑進行第三次正式考古發掘,引起了海內外廣泛關註。除70餘件兵馬俑外,目前考古已經清理出戰車遺跡2乘、戰馬8匹、青銅鏃等兵器和大量的車部件等。目前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5大亮點值得期待
期待一:精美彩繪俑
有專傢介紹,兵馬俑在最初都是彩繪的,後來因深埋地下、火燒等原因,有的彩繪脫落,有的因遇空氣等原因變成了灰色。如果被挖的區域沒全部被火燒過09年6月13日即將第三次發掘的兵馬俑一號坑的話,人們很可能會看到精美的彩色兵馬俑。
期待二:秦國兵器再現光芒
在一號坑內,除了戟外,弓弩、青銅劍等兵器數不勝數。熟悉兵馬俑發掘情況的專傢說,此次發掘還可能發現其他武器。
期待三:能否發現“軍師”
一號坑內,6000多兵馬俑全屬“武”類,難道偌大的軍陣衹有武將而沒有軍師嗎?著名考古學家石興邦說,發掘區域也可能會出現“文官俑”。
期待四:是否有“外國人面孔”
在2003年,考古隊在兵馬俑附近發現一座墓葬埋有121具人的骨架。專傢對骨架做DNA鑒定時,意外發現一個具有“歐亞西部特徵”的個體。專傢推測,在秦始皇的“軍陣”中,也不排除有外國人面孔的可能。
期待五:“緑臉俑”能否再現
在已發現的幾千個兵馬俑中,“緑臉俑”備受矚目。此次發掘會不會有更多“緑臉俑”、“藍臉俑”出現呢?兵馬俑到底隱藏着多少秘密,人們在期待着更多的驚喜。 |
|
秦始皇自13歲即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後,又從各地徵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死去,共修了37年。秦始皇原名贏政,兒子即位後叫秦二世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為了防範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徵着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着金製的野雞;墓室內點燃着用鯨油製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佈置了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暴死於沙丘平臺(今河北平鄉)。死後2個月,屍體運回鹹陽,舉行喪葬儀式。入葬時,秦二世鬍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項羽對秦始皇陵的破壞
據《漢書》和《水經註》記載,秦始皇陵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註》中說,項羽入鹹陽之後,以30萬人運了30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後,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 後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迸人墓穴,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毀, 說大火延續燒了90天都沒滅。據說,方圓數十裏的陵區地面,也隨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為了籠絡人心,公元前195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安排20戶人傢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護。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曾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陝西巡撫畢沅,還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豐富,必然會引起各種人物的覬覦。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竜、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裏。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
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4米厚的宮墻,宮墻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了若幹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衹發現兩個直徑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隨着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毀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
但也有人認為司馬遷寫《史記》,距秦始皇人葬僅百餘年。司馬遷《史記》中有專門篇章論述秦始皇,但對陵墓被毀一事,卻衹字未提,而六百年後的酈道元卻做了詳細記述。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宴寨鄉西揚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裏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後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探察,考古工作者在地宮周圍打了兩百多個探洞,衹發現了2個盜洞,一個在陵東北,一個在陵西側,盜洞直徑約 90釐米,深達9米,但離陵中心還差250米,都沒進入地宮。現在,這兩個盜洞部己被探埋地層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來了。至於封土層,除當年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幾個戰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
根據封土層未被掘動、地宮宮墻無破壞痕跡以及地宮中水銀有規律分佈等情況,可以得出地宮基本完好、末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班固、酈道元所說的項羽掘墓、地宮失火之說是不可靠的。據估計,當年項羽盜毀的可能是陵園的附屬建築。如確實如此,始皇陵又將是一座舉世無雙的地下宮殿,對秦始皇屍體能起防腐作用,所以,發掘之時人們很可能還能一睹顯赫一世皇帝的真面目呢! |
|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前後費時近40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未完全竣工。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曾令洲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鼕,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皇陵使用的大量石材是從百餘裏之外的渭北諸山運來的,尤其陵園使用的數十萬立方米木材都係從千裏迢迢的湖北、四川等地靠人工砍伐又憑人力運往驪山腳下的。加之陵園陪葬的8000兵馬俑和銅車銅馬等一大批做工精細的陪葬品。這樣巨大的工程量在中外陵寢建造史都是極其罕見的。就以陵園工程初期階段來說,當時正值秦國對外進行大規模戰爭之際,相當一部分人被招募充軍作戰,再抽調更多的人力從事陵園工程的修建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陵園工程初期階段究竟投入了多少人力,雖然史書缺載,無從考證,但數量是不會很大的。而陵園工程第二階段正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全國的歷史大業之際,從秦始皇本人來說他完全有可能把註意力由戰爭轉移到陵園工程修建方面。從國傢的實情來說衹有這時纔有可能從全國各地抽調大量的人力物力從事陵園工程的修建。從全國各地徵發了72萬人修建秦陵,擴大規模,像這樣龐大的修陵群體,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是絶無僅有的。72萬修陵大軍分工不同,一部分在四川砍伐運輸木材,一部分在渭水北岸斬鑿石材。但絶大部分勞役還是集中在秦始皇陵內外。要在短短八個月的時間裏,完成從安葬秦始皇到覆土結束,就必須集中力量突擊才能完成。秦始皇三十五年,又將修陵人的一半即36萬人抽走,去修阿房宮。據初步推算,僅地宮和封土的杭築就需修陵人18,734,625個。如果要計算封土的運輸,其數字就更為驚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世元年“四月,驪山事大畢,復作阿房宮。”此時修陵者大致為30萬左右的人。209年初,陵墓的主體纔算基本完成。衹剩下少量的掃尾工程。210年,秦始皇死後,秦二世鬍亥繼位,繼續擴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裏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鹹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嚮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衆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陵園最後被迫中止,施工前後將近40年,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鬍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
|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佈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裏,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令全世界人驚嘆,令全中國人自豪! |
|
1、地宮在不在驪山?
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專傢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
2、墓室完好與否?
探測發現,墓室周圍有一圈極厚的宮墻,墓室完好無損與此密切相關。這種新發現的墓葬形式被稱為“秦陵式”。
3、地宮有無水銀?
探測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水銀,且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史記》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證明。並且在中央十套《走近科學》欄目中提到,水銀有降溫防腐的作用,降溫是使秦陵鼕暖夏涼,好像就是皇宮的宮殿一般,而防腐是為了更好的保存墓室中的屍體。
4、墓道有幾條?
探測結果表明,衹有東、西各一條墓道。而從商周到漢代,帝王墓道通常為東南西北4條。這一新發現引起專傢極大關註。
5、陵墓為何選在驪山之阿?
戰國時期一些國君陵園的營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設計圖。秦始皇陵園的營建按理也應該有平面規劃圖,而製圖之前先要選擇墓地。我們知道秦始皇執政於都城鹹陽,為什麽陵園卻要選在遠離鹹陽的驪山之阿?查閱有關典籍,最早解釋這個問題的是北魏時期《水經註》的作者酈道元。他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塚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經·渭水註》)。此說在學界延襲千餘年,並且被認為是最早的、最權威性的觀點而深信莫疑。《水經註》的解釋單從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然而仔細回味起來秦始皇當年作為一個13歲的孩童能否知道藍田的美金與美玉還是個問題。即使知道,當年選擇陵墓位置恐怕也不會按照一個徒具空名的國王個人意志來决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製及陵墓的設計意圖方面尋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國君墓的位置不無關係。秦始皇先祖及太後的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製所决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嚮、北嚮、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兇宜等。”即在芷陽的宣太後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與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長者在西、晚輩居東的原則。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的有昭襄王、莊襄王和宣太後。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而作為晚輩的秦始皇衹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於傳統禮製。可見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的禮製。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造陵”的觀念相關。大約自春秋時代開始,各諸侯國國君相繼興起了“依山造陵”的風氣。許多國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對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的國君墓幹脆建在山顛之上,以顯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也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戰國時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襲了“依山造陵”的典範,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驪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嚮渭水,而且這一帶有着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山勢起伏,層巒疊幛。從渭河北岸遠遠眺去,這段山脈左右對稱,似一巨大的屏風立於始皇陵後,站在陵頂南望,這段山脈又呈弧形,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
6、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衹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麽,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仔細推敲,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决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麽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麽,金雁的控製與指揮係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
|
秦始皇兵馬俑在室內參觀,所以全年適宜,但節假日人多擁擠。 |
|
旺季:每年3月1日至當年11月底,全票90元人民幣/人次,優惠票:①有學生證的學生,年齡大於16歲的學生45元/人次。 ②有學生證的學生,年齡低於16歲的小孩免費
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全票65元人民幣/人次,優惠票35元人民幣/人次。65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證可購買優惠票,70歲以上老人持老年證免費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全年開放,節假日不休息。開放時間如下:
3月16日—11月14日: 8:30—17:30
11月15日—3月15日: 8:30—17:00 |
|
由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遊5(306)路公交至終點站“兵馬俑”,全程票價7元。此外,東廣場還有914、915路公交開往兵馬俑,單程7元。車程1-1.5小時。
由臨潼區前往,可乘坐101專綫、914、915路公車,車程15分鐘左右。
除了公交車以外,火車站附近還有不少中巴車、旅遊車前往兵馬俑,並且有“東綫一日遊”的旅遊項目。從市內打車前往景點的話單程價格打表為120元左右,不是很划算。
提醒:
如果打算乘坐公交車前往,要看車身是否印有“公交”字樣,車頭是否有規範的綫路編號、路綫圖或站名列表,並且要在規範的固定公交站點候車,以免被拉客者帶上黑車。另外,私營的中巴車或小旅行社的旅遊車,有可能會在路上帶遊客去人造景點或購物點,浪費遊覽時間,這點需要註意。
往往有許多拉客的人手裏拿着西安景點照片或者不知名旅行社的宣傳單,很熱心的問遊客去不去兵馬俑等景點,價格非常便宜。遇到這種情況請謹慎對待,不要輕易相信,否則有了問題都沒辦法投訴。原則上不管哪裏都不要跟拉客的人走。 |
|
- : Terracotta warrior
- n.: terra-cotta figures,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
|
|
旅遊 | 陝西 | 歷史 | 博物館 | 百科大全 | 人物 | 道教 | 中國歷史 | 宋代 | 雕塑 | 文物 | 騎兵俑 | 古跡 | 名勝 | 紀念 | 劉翔 | 薩馬蘭奇 | 奧林匹剋畫傢 | 景點 | 藝術創作 | 考古 | 更多結果... |
|
|
女兵馬俑 | 漢兵馬俑 | 秦·兵馬俑 | 兵馬俑筆筒 | 海底兵馬俑 | 南方兵馬俑 | 兵馬俑真相 | 危山兵馬俑 | 秦陵兵馬俑 | 兵馬俑弓兵 | 兵馬俑劍兵 | 兵馬俑風雲 | 秦代兵馬俑 | 兵馬俑槍兵 | 兵馬俑戰車 | 兵馬俑騎兵 | 獅子山兵馬俑 | 兵馬俑博物館 | 秦始皇兵馬俑 | 兵馬俑幻想麯 | 兵馬俑一號坑 | 秦·兵馬俑幻想麯 | 獅子山漢兵馬俑 | 秦始皇陵兵馬俑 | 秦兵馬俑幻想麯 | 漢兵馬俑博物館 | 精銳兵馬俑騎兵 | 精銳兵馬俑弓兵 | 精銳兵馬俑槍兵 | 精銳兵馬俑劍兵 | 兵馬俑戰車隊長 | 兵馬俑騎兵隊長 | 兵馬俑槍兵隊長 | 兵馬俑劍兵隊長 | 驪山陵和兵馬俑 | 精銳兵馬俑戰車 | 兵馬俑弓兵隊長 | 秦始皇兵馬俑群雕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 遊走於美國“兵馬俑”峽𠔌 |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 |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 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 | 兵馬俑BBS | 秦玉人與兵馬俑發髻一致 | 秦兵馬俑剪紙長捲作者 | 遊走於美國兵馬俑峽𠔌 | 陝西省秦始皇兵馬俑 | 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 最佳拍檔之兵馬俑風雲 | 秦代兵馬俑塑造工藝 | 世界十大古墓秘聞之一-秦始皇兵馬俑秘聞 | 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 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的陝西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全景 | 復活的軍團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