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話 : 中國 >廣東 >揭陽 >揭西縣 > 棉湖鎮
顯示地圖
目錄
歷史
  棉湖鎮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古名道江,後因鎮東南面的雲湖兩岸盛産木棉,改名棉湖,素有“上田肥美,良物殷饒,衣冠之族,弦誦之傢,甲於通邑”之譽。
  明洪武三年(1370年),揭邑轄之湖口巡檢司官署由東園洲仔村遷至棉湖,轄霖田都。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棉湖設佐堂,轄區長80裏,寬40裏,為揭陽縣之重鎮,後曾稱棉湖市。
  民國期間,為揭陽第三區署,轄蛟竜、東園,陽夏,塔頭,共安、和順、金坑、鴻江、錢坑、月錫、河內、鳳湖、逢三等13個鄉。
  棉湖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1925年,蔣中正、廖仲愷、周恩來等兩次率領東徵到棉湖,曾住宿興道書院。
  1926年,中國工農紅軍開始在湖西祠堂活動。
  1928年何石、盧篤茂等人直接到湖西發動農民參加革命。同年5月,湖西成立農會,建立蘇维埃政權。建國後,湖西、花園村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評為紅色遊擊區。興道書院、湖西祠堂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9年11月成立棉湖中人民政府。
  1950年5月改為棉湖鎮人民政府。
  1958年與東園、鳳江兩鄉合併為棉湖人民公社。
  1961年,原棉湖人民公社拆出鳳江、東園、塔頭、甲浦 個人民公社,棉湖鎮自成一個人民公社。
  1972年,原東園人民公社的下浦、境潭,甲浦、上浦、厚埔5個生産大隊劃屬棉湖鎮人民公社。
  1975年,原屬普寧縣的貢山、四鄉、湖西3個生産大隊劃屬棉湖鎮人民公社。
  1983年開始,棉湖鎮人民公社改稱棉湖鎮
  1996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中心鎮之一。
水利建設
  1989年,榕江南河灰堤加固工程1000米動工,投資80多萬元。是年上級撥款80萬元,加固轄區與普寧交界1525米險段堤圍。
  1990年,基本完成19.4公裏堤圍的加高培厚和鞏固工程,使全綫堤圍達到防禦20年一遇洪峰的標準。
  棉湖大壩1996年,新建境潭、瀋厝場、貢東、湖西、上浦等5個電灌站,總裝機容量100千瓦,改善農田灌溉3450畝。
  1999年,完成總投資821萬元的貢山電排除險改造工程建設,解决了貢山片萬畝耕地的排澇問題。
  2002年,投資23萬元建設上浦電灌站,建設500畝農田三面光排灌渠係。
  2003年,完成投資2860萬元的棉湖電排工程,根治棉湖內澇積水問題。
農業
  種植水稻、番薯等。
  1993年,貢山村新種500畝青欖、柑橘。
  1996年,全鎮形成五大農副産品生産基地,即4000畝水果基地,285畝淡水養殖基地,年飼養量23.5萬衹的“三鳥”基地,1200畝蔬菜基地和甲埔村450頭役奶兼用牛基地。
  2003年,糧食種植面積26640畝,産量10680噸。隨着經濟和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産中蔬菜、水果等的種植量呈上升趨勢。不斷抓好荔枝、青欖、竜眼等基地的建設,發展“三高”農業,發展農村第二、三産業。
工業
  棉湖鎮是揭西縣的工業重鎮,工業生産有着堅實的基礎。
  1979年後,個體私營工業發展迅猛,國營和集體企業的主導地位漸漸為私營企業所取代。
  1988年籌資65.6萬元開闢嶺東工業區。
  1989年後,企業體製改革加大步伐,實行政企分開,擴大經營自主權,實行廠長責任製,讓企業自身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對於虧損企業進行關、停、並、轉。
  1991年成立城南、城北、城中、城郊四個企業管理辦事處,負責對個體私營工業的管理。
  1993年增加工業區面積400畝。
  1994年闢建嶺頂工業區。
  1996年嶺頂工業區4條主幹道築成水泥路。
  2003年,國營和集體企業從1989年以前的191傢減為26傢,民辦工業從1989年以前的1000多傢減為620傢,涌現了大量有競爭力的私營企業。
  工業主要産品有電綫電纜、高壓電器、傢用電器、電木原料、塑料五金製品、薄膜和彩印等。各企業越來越趨嚮於增強科技含量,與科研單位挂鈎,引進技術人才,壯大企業科技力量,使企業成為開發科學技術的主體,開發出更多的高新技術産品。如南光、曙光、興利、華寶、百文等多傢企業,多年來與大專院校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係,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南光塑料製品廠引進上海塑料研究所先進生産技術、設備,成功生産了優新産品“PVC熱縮膜”和“PVC真空鍍鋁熱縮膜”,填補國內同類産品的空白。
  1998年3月,棉湖鎮被中共揭陽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鄉鎮企業“億元衝綫”活動先進鎮;同年11月,被廣東省政府農業辦公室、鄉鎮企業管理局授予“鄉鎮企業百強鎮”稱號。
  1999年5月,被揭陽市人民政府評為“科技實力強鎮”。有多傢企業獲農業部頒發的全面質量管理達標證書:ISO9001質量體係認證的有5傢(興利高壓電器廠、南光實業有限公司、新興電綫公司、達成電綫廠、永興彩印公司),成為揭陽市知名商標的有5傢(興利高壓電器廠、南光實業有限公司、華寶電纜公司、新興電綫公司、達成電綫廠),獲廣東省科委頒發的民營科技企業有4傢(華寶電纜公司、興利高壓電器廠、南光實業有限公司、粵新塑膠公司)。
商業
  棉湖鎮是潮汕地區著名集鎮之一。
  1989年,棉湖中心市場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評為全省文明市場,
  1992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市場”。
  1993年,全鎮市場面積達46800平方米。市場由以前的較分散集中到幾個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帶,過去的街上小攤點也漸為固定鋪戶所代替。
  2003年,全鎮擁有個體工商戶2250傢,有集貿市場4個(中心市場、南門市場、竹園內市場和鴻江林市場),其中中心市場又包括第一商場、第二商場和第三商場。當年棉湖鎮市場的工商管理費收入1190.47萬元。
交通
  棉湖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
  1989年,完成棉洪(棉湖至洪陽)公路拓寬鋪柏油工程;同時投資196萬元,修築棉梅(棉湖至梅雲)公路、棉貢(棉湖至貢山)公路、木棉一路、雲邊路以及從湖西橋至湖東坡南北兩側石籬,維修棉東(棉湖至東園)公路城區路段和拓寬工業區公路。同年,改建河棉(河婆至棉湖)公路,1999年又加以拓寬。
  1992年,修築棉壩(棉湖至大壩)公路、大棉(大溪至棉湖)公路。同年,建成湖西大橋、竹葛堤橋、新建過境公路和南河大橋,拓寬棉梅公路城區路段。
  1995年9月,鳳棉大橋工程奠基,1999年竣工。
  1996年,完成棉東公路水泥路面建設,新築棉壩一路湖西路段水泥路面,棉壩二路湖坡路段及棉梅公路棉湖路段,1999年完成棉壩二路修築工程。
  1997年,動工興建棉湖大道。
  棉湖大橋1998年建成棉湖至東園潭口大橋。
  1999年完成棉湖大橋擴建工程。
  2002年,投資600多萬元續建棉湖大道。2003年起,建築棉梅綫棉貢路段工程和京棉(京溪園至棉湖)公路棉湖路段工程。
  鎮區的道路建設。
  1990年10月,籌資145.3萬元,將雲光路、育新路、花園路、興中路、迎賓路、棉梅路、城東路、南門路、湖濱路、道江新村路、湖濱新村路共11條路鋪築水泥路面,總長4625米,面積2.6萬平方米。
  1993年,完成道江路人行道路面改造。
  1996年4月中旬,動工修築鎮區電爐廠至五一廠路段和湖濱旅社前至糖廠前路段。
  1999年,投資117萬元建設完善鎮區總長990米的花園、南湖、興華等路段水泥路建設。同年,投資74萬元完成榕雲路、延東路修築工程。
  2003年,新築、改建鎮區街道水泥路16條,長3090米。個體戶汽車(包括貨車)的數量在400部以上。
電力
  棉湖鎮設城東和城西2個供電所。
  1989年,變電站增容3200千伏安,變壓器容量達17600千伏安;新建成5000千瓦火力發電站。
  1990年,動工興建11萬伏變電站,7月竣工調試供電。1993年,建設金和至棉湖11萬伏高壓綫路和改造鎮區綫路。
  1992年8月開通4000門程控電話。
  1995年,在厚埔龜山新建22萬伏變電站。
  2003年,總裝機容量40萬千瓦。
郵電通信
  棉湖有電信分局、郵政分局各1個。郵編:515438
  1996年,投資1420萬元,擴容程控電話10350門,開通移動電話500門。
  1998年投資2000多萬元擴容8000門程控電話。
  1999年3月動工興建棉湖郵電大樓,首期工程投資970萬元,建成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的職工宿舍樓,完成地下管道鋪設和其他配套設施的建設。
  2003年底,180個卡式電話,2個信箱,電話容量28000門,固定電話23000戶,公用電話180戶,寬帶業務700戶,移動電話通訊基站5個,是年電信業務收入1800萬元,郵政業務收入170萬元。
市鎮建設
  四屆五次全會以來,棉湖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中心鎮“三個一”工程,緊緊圍繞“工業商貿大鎮、教育文化強鎮、宜居和諧棉湖”的發展思路,傾力打造“一水二園三區四創新”工程,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宜商、宜貿的揭西東部中心竜頭鎮,在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和城鎮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
  先後編製了《棉湖鎮(1992—2010)總體規劃》和《棉湖鎮(2003—2020年)總體規劃》。
  1992年1月,完成供水總廠工程。
  1999年,完成供水總廠水改工程。
  2003年,建設揭西縣第二自來水廠工程。
  1990年興建電視差轉臺和調頻廣播臺。
  1999年建成財政所大樓。
  2000年建成計生綜合大樓。
  2001年完成瀎湖工程。2003年建成可安放1.4萬個骨灰盒的公益性骨灰大樓。
  2006年7月-2007年1月,棉湖鎮黨政帶領群衆衝破傳統舊習,在占地1500畝的“祖墳禁地”上大搞工業開發,先後將7000餘座祖墳遷入了新建的村公墓(骨灰樓)。截至五月底,這一祖墳地上新建成的園區已引進工業項目20個,投資總額近5億元。此舉不僅為全鎮工業發展註入了強勁動力,也為新農村建設和推進殯葬改革譜寫了新篇章。隨後,開發區“三通一平”工程迅速得以鋪開,如今,這片昔日亂墳崗已初步建成一個占地面積2491畝,區位優越、佈局合理的生態型工業示範基地——棉湖鯉魚門工業集中區。已有投資1.5億元的揭陽市華粵公司、投資1.3億元的廣東鋼精不銹鋼廚具公司等20傢企業先後落戶,總投資額已近5億元。
  2009年9月25日,投資6億多元的曙光新城,在揭西縣棉湖鎮隆重開工。這是揭西縣嚮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的一項重大舉措。
文化教育
  2003年,有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4所,小學17所,幼兒園30所。在職中小學教師937人,在校中小學生25866人,其中高中生2600人,初中生6542人,小學生16597人;在園幼兒近2000人。影劇院2所。
  1989年,建成境潭小學、武德小學。
  1993年,新建上浦永光小學、花園小學,改建文祠小學。
  1995年,新建興道中學教學大樓、湖西中學。
  1998年,建成新湖小學、下浦小學。
  1999年,籌集資金300多萬元,用於貢山2所學校的“改薄”工作,完成湖東小學建設。
  2001年,建成城北中學和實驗小學。
  2003年,完成解放路小學擴建工程、貢山小學“改薄”工程,建成棉湖中學新校區教學大樓二棟。
  棉湖中學1999年,棉湖中學應屆高中畢業生楊佳雄,獲綜合分900分,全省並列第一名,成為全省的“高考狀元”。
  1995年,錄製的《粵東古鎮——棉湖》,是棉湖地區第一部有關棉湖鎮歷史和文物的影視作品。
  2000年,“棉湖網站”是棉湖地區最先進入計算機網絡的個體戶網站。
  棉湖地方特色文化社團主要有潮樂社、燈謎協會、書畫協會、漢劇社。富有傳統特色的地方文化,有棉湖僻語、舞竜、舞獅、英歌、燈會、花卉盆景展、廟會、賽竜舟、說書和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等。民間傳統工藝有木雕、竹編、剪紙、石刻等。
  棉湖鎮各學校分別為:厚埔小學、四鄉小學、文祠小學、新湖小學、武德小學、上浦永光學校、湖東小學 湖西小學、花園小學 、解放路小學、貢山小學、下浦小學、中心小學、境潭小學、林少卿小學、實驗小學、棉湖中學、興道中學、城北中學、湖西中學。
醫療衛生
  有醫院2所(華僑醫院和二輕醫療所),醫務人員270人;鄉村個體醫療站13個,醫務人員18人。
  棉湖華僑醫院1990年建成華僑醫院,占地面積33.6畝,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有病床200張,內設16個臨床科室。
  1996年3月通過省級達標驗收,成為粵東首傢鎮級“二級甲等醫院”。
社會治安
  設有鎮區和鎮郊2個公安派出所。
  棉湖派出所1992年,成立200人的保安總隊。
  2003年,組建有鎮級巡邏隊2支,村級(自然村)脫産治安巡邏隊16支,有二級脫産治安巡邏隊員158人。
土特産
  棉湖鎮位於揭西縣東部,是“歷史文化名鎮”和“千年古鎮”,當地群衆長期以來都有製作潮汕小食的習俗,它匯集了潮汕周邊地區民間傳統地方風味,棉湖小食在粵東地區久負盛名,享譽海內外。
  主要有:棉湖瓜丁、烏膜豆仁、新埔紅腳芥蘭、下浦大蕉、四鄉薑薯、厚埔春菜、貢山方柿、新陂果蔗、果汁、糕果、春餅、無米果、安仔?@、無渣瓜丁、神香餅、油麻方等三十多個品種。
  棉湖小食街為弘揚潮汕飲食文化,棉湖鎮人民政府擬在本鎮中心位置建設一條地方風味小食街,主要製作、銷售棉湖乃至潮汕傳統小食,滿足廣大市民及遊客品償、購買。規劃建設棉湖地方風味小食街項目,資金概算1800萬元,預計5年可收回投資成本。
旅遊點
  雲湖兩月、花果古寺和鰲頭獨占(境潭溪頭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個。古打鐵街作坊群是本縣唯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棉湖戰役
  揭西縣棉湖(原屬揭陽縣),乃潮汕重鎮,它在中國現代史上發生的最重大事件,要數上世紀20年代的棉湖戰役,而這一戰役直接指揮者就是後期成為國民黨要人的何應欽。 1924年11月,孫中山從廣州北上與北京政府謀求國內和平,剛抵天津,便沉痾不起。盤踞於東江一帶的反動軍閥陳炯明認為有機可乘,搜羅殘餘叛軍及地方土匪勢力,陰謀從粵東一帶進攻廣州。為鞏固廣東革命政府,大元帥府决定出兵討伐陳炯明,這就是著名的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徵。何應欽出任由黃埔學生組成的教導第一團團長,作為東徵軍右翼先鋒參戰。 何應欽,貴州省興義縣人,出生於1890年4月,1909年留學日本,初入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結識了比他高—屆的蔣介石, 1924年2月何應欽經日本士官學校同學、時任黃埔軍校籌備委員的王柏齡介紹,參與黃埔軍校籌建,擔任總教官。 東徵軍右翼在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和蘇聯顧問加倫的指揮下,從廣州揮師東進,力剋淡水、海陸豐,直指潮汕。陳炯明右路軍林虎部聞東徵軍抄其潮梅老巢,即糾集2萬餘精兵,從潮梅側翼五華、河婆急速東移,企圖聯合潮汕的洪兆麟部,東西夾擊,消滅東徵軍於揭陽一帶。 1925年3月12日,林虎分兵兩路,其中一路攻擊鯉湖,另路為主力抵達棉湖西側的和順 (今金和鎮一帶),東徵軍教導一團在何應欽率領下,擔負迎擊和順之敵。13日上午8時,教導一團在新塘村與敵遭遇,展開激戰,教導團兵力1000餘人,而敵多其近10倍。何應欽指揮全團3個營的兵力投入戰鬥,命令第一營為前鋒,嚮敵正面進攻,第三營嚮敵左側背攻擊,第二營為預備隊殿後。 戰鬥打響,敵軍藉人多勢衆,將一營包圍。何應欽親臨指揮一營官兵沉着應戰,以至用刺刀肉博,但因寡不敵衆,傷亡頗多,何應欽急令預備隊二營拼死嚮敵衝鋒,並命令以陳誠為連長的炮兵連嚮敵陣開炮,終將敵暫時擊退。 上午11時,敵又糾集兵力圍攻教導團,敵軍一度進攻到何應欽所在的團指揮部僅200多米處,形勢十分危急。何應欽即指揮留守團部的特務連奮勇反擊,戰鬥相持一晌。午後,負責左側攻敵的第三營被敵包圍,何應欽一面即令學兵連增援,集合團部所有工作員,包括警衛、勤務兵、夥夫都投入戰鬥;一面設起空城計,命令士兵在陣地周圍插遍東徵軍的旗幟,迷惑敵軍,又命炮兵將剩餘的炮彈猛烈射擊。戰鬥持續到下午5時,所幸擔負抗擊鯉湖之敵的教導二團趕來和順增援,直接攻擊林虎的司令部,林虎軍受前後夾擊,看前方又旗幟遍布,疑有伏兵,不敢戀戰,率殘部敗走。 棉湖戰役的勝利,大大激勵東徵軍士氣。東徵軍乘勝揮師興梅,3月13日攻戰五華,20日力剋興寧,4月11日占領梅縣,第一次東徵勝利結束。 棉湖戰役,教導一團以兩幹之兵,擊潰林虎萬軍之衆,在中國現代軍事戰爭史上樹立了一個以少勝多的戰例。 棉湖之戰及後的第二次東徵的勝利,廣州國民政府對何應欽大加褒奬,於是年年底,先後任命何應欽為潮汕善後督辦。潮梅警備司令、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代校長。 何應欽一直將棉湖戰役當成他平生的得意之作。每年3月13日棉湖之戰為紀念日,他都出面邀集參加此役的黃埔學生餐聚,以示慶賀,此舉一直沿習到他的晚年,幾十年從不間斷。 縱觀何應欽一生,自從蔣介石一起背叛國民革命後,以親日反共出名。但其早年在鞏固孫中山創立的國民革命成果、打擊反動軍閥作出過貢獻。
  1925年3月,廣州國民政府由許崇智任總司令,廖仲凱為黨代表,組織第一批東徵軍挺進粵東,以第一期生為基層指揮員的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是“棉湖戰役”的主力軍。掃蕩陳炯明。由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率領東徵軍的右路軍12日進駐在廣東省揭陽(揭西)縣與普寧縣交界的棉湖地區。
  3月13日,陳炯明的林虎部隊已先到棉湖西面和順一帶,占據有利地形,且兵力強於東徵軍十倍以上。其時,東徵軍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第一團(何應欽)正面攻打“大功山”林虎部;第二團(錢大鈞)由梅塘攻打裏湖劉志陸部;粵軍第七旅由塔頭繞攻“和順”右側,形成先掃除外圍小股敵人,後形成三面包圍的態勢。初戰時,由於對地形不熟,再加上通訊不靈,行動遲緩,教導團排長林冠亞在廣東棉湖戰役中中彈犧牲。黃埔軍校校軍在此役中傷亡達1/2強,如該團第三營黨代表3名連長2死1傷,排長9人中7死1傷,385名士兵僅餘111人。
  最終,黃埔軍校校軍教導第一團、第二團以3000多兵力擊潰陳炯明的20000精銳部隊,堪稱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此次戰役在我國軍事史上稱“棉湖戰役”,是第一次東徵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役。棉湖戰役,對於中國國民黨及其黃埔軍校校軍具有重大歷史作用和意義。蔣介石在戰鬥危急關頭曾對何應欽說:“必須想辦法輓回局勢,我們不能後退一步,假如今天在此地失敗了,我們就一切都完了,再無希望返回廣州了,革命事業也得遭到嚴重的挫折。”棉湖戰役指揮官何應欽稱:“此次戰鬥,為時雖不過一日,但戰鬥之慘烈,實近代各國戰爭所少見,其關係革命成敗亦最巨。”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在棉湖作戰時,親臨戰場第一綫參與策劃與指揮。曾參與棉湖戰役的蘇軍首席顧問加倫將軍指出:“這次戰役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很少的,蘇聯十月革命時,處境非常睏難,但作戰是非常英勇,也很少有可以和這次棉湖戰役相媲美的。”因此,棉湖大捷是具有革命意義的、里程碑式的戰役。
  補充資料:
  下午,有一處陣地被敵人突破,陣綫幾乎崩潰,敵軍衝到團部指揮所附近,大喊要“活捉蔣介石和蘇俄顧問。”在團指揮所的蘇俄顧問束手無策,極感憂慮,蔣介石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指揮所裏反剪着雙手,急速地踱來踱去,嘴裏面不停地叨嘮着:“娘希匹,林虎這雜種,想置我於死地!想置我於死地!”陳誠當時也站在蔣介石身旁,炮打不響,他也幹着急。蔣介石看着他氣不打一處來,說道:“你這個炮兵連連長為什麽不試試,把炮架起來打打看?!”隨即偕同蘇俄顧問跟着陳誠前往炮兵陣地。蔣介石在日本留學三年多,學的就是炮兵專業,他要去炮兵陣地看個究竟。說來也巧,陳誠將一門山炮稍加調整,裝上炮彈,親自拉火,“轟”的一聲響了,炮彈落在嚮第一團指揮部蠕動的敵人中間,隨即有幾個敵軍士兵被炸死。陳誠喜出望外,立即命令其他五門炮都架起來調試,結果均打響了。炮彈雨點般地落在敵群之中,敵人紛紛棄陣而走,炮兵大顯神威。校軍陣地上的官兵看到這戲劇性的一幕,頓時精神一振,紛紛對敵人發起反擊,敵軍開始動搖。雙方苦戰至正午,粵軍許旅從右翼趕至,加入第三營的陣地,敵軍這纔開始潰退。下午,第一團和粵軍許旅協同追擊敵兵,不意進至和順村落入敵人包圍圈,林軍總預備隊進行反攻。許旅不支而退,一團第一、第三營又被包圍,傷亡慘重。尤其是第三營,死傷散失幾盡。在這種情況下,團部官兵一面整理隊伍,堅决抵禦;一面到處搖旗吶喊,迷惑敵人,使敵人不敢輕易冒進。當第一團在曾塘村、和順村浴血奮戰的時候,擔任左翼的錢大鈞率領的第二團一直滯留在棉湖東南方的鯉湖,無法前進。後來得到當地農民的協助,纔找到通路。下午二時後,該團到達和順,在側面給敵以有力之攻擊。林軍乃被打敗,嚮五華、興寧退去。棉湖之戰,以東徵軍的勝利而告結束。
  黃埔一期學員在棉湖大捷(1925.3.13)陣亡及部分負傷情況 載《黃埔軍校研究》
  序號
  姓名
  時任職務
  傷亡情況
  1楊厚卿
  教導第一團第三營副營長
  激戰中犧牲
  2王傢修
  教導第一團第二營排長
  激戰中犧牲
  3陳 述
  教導第一團副連長
  激戰中犧牲
  4袁 榮
  教導第一團副排長
  激戰中犧牲
  5餘海濱
  教導第一團三營九連連長
  激戰中犧牲
  6陳 鐵
  教導第一團連長
  肉搏戰負重傷
  7蕭贊育
  教導第一團第三營見習官
  胸部中彈重傷
  8宋希濂
  教導第二團二營四連排長
  作戰中負傷
  9 邢國福
  教導第一團司務長
  作戰中負傷
  10 林冠亞
  教導第一團第二營排長
  激戰中犧牲
  11樊崧華
  教導第一團第三連排長
  激戰中犧牲
  12 鬍仕勳
  教導第一團第五連排長
  激戰中犧牲
  13於洛東
  教導第一團排長
  激戰中犧牲
  14劉赤忱
  教導一團三營九連副連長
  激戰中犧牲
  15鄭洞國
  教導第一團第四連排長
  作戰中負傷
  16 吳 斌
  教導第一團三營七連排長
  右手臂中彈傷
  17 李奇中
  教導第一團連黨代表
  作戰中負傷
  說明:上表所列僅是參加棉湖戰役的部分第一期生名單。
No. 16
  揭西縣轄鎮。在縣境東部。創於北宋仁宗年間,古名道江,又稱雲湖,後因雲湖沿岸多木棉樹,故名棉湖。元代建棉湖寨。清代已成為重要集鎮,稱棉湖市。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
  棉湖鎮地處縣境東部,榕江南河中遊,東、南與普寧市赤崗、大壩鎮鄰接,西、北與鳳江、東園鎮隔榕江南河相望,面積29.8797平方公裏,其中鎮城區5.5平方公裏。距縣城42公裏(鎮政府駐地距縣政府駐地公路里程。下同)。鎮城區處於榕江南河中遊平原,西、北為榕江南河環繞,南北有雲湖水貫通。2003年底,總戶數23830戶,戶籍人口100051人。全鎮工農業總産值21.5327億元,國稅收入1050萬元,地稅收入600萬元,人年均收入3795元。海外華僑及港、澳、臺同胞5.5萬人。轄1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4個村民委員會,有35個自然村。1996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中心鎮之一。
英文解釋
  1. :  Mianhu Town
近義詞
棉湖
分類詳情
城郊城南城北城中新寨居委會
興中路米街寧古巷四鄉村委湖西村委新湖村委
厚埔村委上浦村委甲浦村委境潭村委下浦村委
鯉魚溝村委貢山村委新厝陂村委貢東村委玉石村委
考溪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