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515200 代碼:445224 區號:0663
拼音:Huì Lái Xiàn,Huilai Xian
惠來縣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揭陽市南部。地處北回歸綫附近。總面積1207平方千米。總人口109萬人(2003年)。轄14個鎮(惠城、華湖、仙庵、靖海、周田、前詹、 神泉、東隴、岐石、隆江、溪西、鰲江、東港、葵潭)。縣人民政府駐惠城鎮。
海岸綫長81千米。雨水充沛,年均降水量1829毫米。日照充足、年均氣溫21.8℃。廣汕公路和深汕公路橫貫縣境。內陸河流8條,主要有竜江河(俗稱竜溪)、????嶺河、雷嶺河和鰲江河。境內苗海村有彭湃和徐嚮前1928年率領紅軍和農民武裝攻打惠來縣城的指揮部舊址。蘇區林樟村的“三山祠”,是彭湃主持 “潮普惠三縣暴動會議”舊址。城北60年代興建的惠來縣革命烈士陵園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
|
地名:惠來《英語∶HuiLai》
惠來地圖國傢: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管轄範圍:全縣共轄14個鎮級、3個街道辦事處、3鄉、1華僑管理區
郵編:515200。區號:0663
惠來縣地處粵東沿海,背倚大南山,面瀕南海。陸地面積1253平方公裏,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裏,海岸綫長82公裏,是揭陽市唯一的沿海縣和海上交通門戶。惠來縣現轄14個鎮,縣政府駐地惠城鎮。置縣於明嘉靖三年(公元1523年),迄今479年。旅居港澳臺和海外僑胞20多萬人,是廣東省著名僑鄉。
惠來全境居北回歸綫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産資源20多種,其中花崗岩總儲量1500萬立方米,高嶺土總儲量5000萬噸,稀有金屬鋯英石儲量1.2萬噸。水力、風力資源豐富。有水庫,山塘200多座,總庫容量近4億立方米,藴藏發電能力達5.29萬千瓦,有水力發電站48座,總裝機容量1.28萬千瓦。全縣可建風電場面積30平方公裏,被定為“國傢乘風計劃”的海灣石風電場首期工程2000年投産以來取得較好效益。特色農業發展較好,荔枝種植面積達1.6萬公頃,産量近4萬噸;竜蝦、鮑魚、石斑魚、海膽等名珍海鮮産量也較高。 |
|
在2006中國經濟年度論壇暨亞洲企業領袖【揭陽】年會上惠來被中國能源協會命名為“中國能源工業大縣”
12月8~10日在舉辦的2006中國經濟年度論壇暨亞洲企業領袖揭陽年會,群英薈萃,盛事頻傳。記者高興獲悉,位於粵東沿海的惠來縣,在大會上被中國能源協會命名為“中國能源工業大縣”。中國能源協會經過審核和實地考察,認為惠來縣基本具備“中國能源工業大縣”命名授牌條件,特授予牌匾和榮譽證書。
近幾年來,國傢把能源工業發展擺上戰略地位,提出加快電力和能源基礎産業建設的重要舉措。重新審視、思索後的惠來,對未來發展進行重新定位,提出了“建設能源工業大縣”這一新的發展戰略目標,以超常規的方式招商引資,引進一批重大能源工業項目落戶。惠來這艘後發“大 船”,正鼓起能源“東風”,起錨揚帆,乘風破浪。
如今,漫步在惠來縣靖海海濱,一座現代化“電城”已橫空出世,令人眼前一亮。它, 就是首期投資60多億元、建設120萬千瓦機組的惠來電廠。項目2005年7月獲國傢發改委核準,破土動工,目前進展順利,現已完成總體進度75%以上,一號機組、二號機組可在2007年1月、6月如期發電。從2008年開始,惠來電廠還將繼續上6×100萬千瓦機組項目,屆時將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火力發電廠。惠來電廠正式投産營運後,僅首期2臺機組年可新增産值40億元,年可為國傢提供稅收5億元以上。在惠來,火電廠成了引擎,推動惠來能源工業“車輪”嚮前奔跑。 |
|
惠來縣境內古為百越之地。秦 漢時,為南海郡博羅、揭陽轄地。晉以後至明代中期均為潮陽、海豐轄地。
明嘉靖三年(1524),始析潮陽縣隆井都一半和大坭、惠來、酉頭3都及海豐縣的竜溪都合置惠來縣,因縣治在惠來都,故名。嘉靖四年(1525)建城,得名惠城,因其地處葵嶺東南,故又稱葵陽。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割入靖海千戶所。置縣後隸屬潮州府管轄至清末。
民國時期,先後屬廣東都督府、巡按使潮循道、東江行政委員公署、東區綏靖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五、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5月20日惠來全境解放,8月,成立惠來縣人民政府。惠來縣先後隸屬潮梅人民行政公署、潮汕臨時專員公署、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潮汕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汕頭專員公署。1958年12月10日,撤銷惠來縣建製,與普寧縣合併。1961年3月恢復惠來縣建製,隸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製,惠來縣屬汕頭市。1987年全縣共置14個鎮、3個鄉、4個農林場,下轄288個村民委員會,27個居民委員會,553個自然村,總人口74.12萬人。民族為漢族。方言以潮汕話為主和少數客傢話。總耕地面積35.71萬畝,人均0.48畝。
1992年歸屬揭陽市。
1997年,面積1253平方千米,人口87萬。轄14鎮3鄉,縣府駐惠城鎮。
1999年,惠來縣轄14鎮3鄉(惠城鎮、華湖鎮、仙庵鎮、靖海鎮、周田鎮、前詹鎮、神泉鎮、東隴鎮、岐石鎮、隆江鎮、溪西鎮、鰲江鎮、東港鎮、葵潭鎮、南海鄉、青山鄉、河林鄉);大南山華僑管理區轄3辦事處(桃園辦事處、竜湖辦事處、嶺門辦事處)。
2000年,惠來縣轄14個鎮、3個鄉。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961658人,其中:惠城鎮 115033人、華湖鎮 56075人、仙庵鎮 72274人、靖海鎮 64137人、周田鎮 65582人、前詹鎮 43938人、神泉鎮 70110人、東隴鎮 73523人、岐石鎮 48583人、隆江鎮 99244人、溪西鎮 45636人、鰲江鎮 38461人、東港鎮 25384人、葵潭鎮 75063人、南海鄉 13965人、青山鄉 10494人、河林鄉 17255人、東埔農場虛擬鎮 9654人、葵潭農場虛擬鎮 4325人、大南山華僑管理區虛擬鎮 12303人、青坑林場虛擬鄉 619人。
2002年,惠來縣轄14個鎮(惠城、華湖、仙庵、靖海、周田、前詹、神泉、東隴、岐石、隆江、溪西、鰲江、東港、葵潭)、3個鄉(南海、青山、河林)。
2003年,惠來縣撤銷青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葵潭鎮和隆江鎮;其管轄的螃蟹、青坑、圓墩3個村委會劃歸葵潭鎮,葵潭鎮政府駐地不變;其管轄的頭寮、尾寮2個村委會劃歸隆江鎮,隆江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河林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惠城鎮,調整後,惠城鎮轄原惠城鎮和河林鄉的行政區域範圍,惠城鎮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惠來縣轄14個鎮(惠城、華湖、仙庵、靖海、周田、前詹、 神泉、東隴、岐石、隆江、溪西、鰲江、東港、葵潭)。 |
|
惠來經濟歷史上以農業為主,有“草縣”之稱。地理條件雖然優越,但歷史上旱、澇、風、潮災害頻繁,有“三日無雨火燒埔,一日下雨變洪湖。十年九災多荒月,十傢傢戶九傢愁”和“一年鹹水淹,三年斷炊煙”等民謠俗語。過去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産發展緩慢。1949年全縣水稻平均畝産101公斤,總産量3.85萬噸,農業總産值僅3777萬元。新中國建立後,實行土地改革,提高社會生産力,促進農業生産的發展。特別是1978年以後,農村落實聯産承包責任製,調動了農民生産積極性,又推廣科學種田,糧食産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稻平均畝産378公斤,總産12.29萬噸,比1978年分別增長50%和5.3%。在此基礎上,合理調整生産佈局,組織農業深度開發,發展以荔枝、菠蘿、香蕉為大宗的水果生産,荔枝産量居潮汕之首,瓤肉清脆香甜,在香港素享盛名。其他經濟作物種植以花生、茶葉、黃麻、蘿蔔、蔬菜、甘蔗為主,蘿蔔幹質量居全國首位。蔬菜從自給發展為外銷。至1987年,全縣水果種植達22.63萬畝,是年總産2.12萬噸,比1978年擴大1.79倍,總産提高5倍,其中荔枝種植面積達8.4萬畝,總産量1293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2..65倍和16.7%,菠蘿、香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全縣農業總産值為2.05億元,比1978增長91.6%。
縣境雨量充沛,但分佈不均。每年5月至8月為多雨期,占全年降雨量88%,常在春夏之交發生洪澇。農業生産量遭受嚴重破壞,農民生活困苦。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重視下,大規模築造堤圍,興修水利,提高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至1987年,全縣共修築山塘水庫224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7座,小型216座,蓄水4億立方米,灌溉面積27.59萬畝;修築引水工程29宗,引水量85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4萬畝。加固江海堤圍、閘壩251.2公裏,其中竜江幹堤25公裏,捍衛耕地面積22..2萬畝,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基本實現農田灌溉水利化。同時加強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職權,建造水電站。新中國建立38年來,全縣共建成五福田、船橋等大小水電站48處,裝機62臺,容量1.23萬千瓦。解决農村、城鎮用電照明和供給部分工業用電、農業機電排灌。惠來有山地面積101.55萬畝。新中國建立前,大部分是荒山禿嶺,沿海是荒沙一片。新中國建立後重視造林緑化,既營造用材林、新炭林、竹林和果林,沿海沙灘又營造防護林,林業生産發展很快。至1977年,全縣山林實有面積5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50年1%提高到28.7%,但也出現過1958年“砍林煉鋼”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砍林造田”的失誤,林業發展過程有挫折。到80年代,實行縣、鎮、村三級領導幹部挂鈎林種果責任製,同時貫徹“以迅速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林果結合和營造豐産林為重點”的林業發展方針,造林緑化有新的發展。據林業部門統計,至1987年全縣有林面積77.9萬畝,占山地叫面積76.7%,比1977年增長44%,森森覆蓋率已達41.5%。林木主要品種有鬆柏、相思、桉樹、杉、竹等,果林主要品種有荔枝、竜眼、芒果、生(烏)欖、菠蘿、梅、楊桃、梨、桃、李等。全縣已基本消滅荒山,林果並茂。
惠來農民歷來重視養豬、養牛羊和雞、鵝、鴨(下稱三鳥),把發展畜牧業作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新中國建立後,飼養業發展較快,1985年全縣生豬飼養量32.6萬頭,年終存欄量20.2萬頭,比1949年分別增長2.3倍和3.3倍。為加快飼養業的迅速發展,1987年引進澳大利亞牧草,全縣種植面積8088畝,居汕頭市各縣之首。年總産幹草2.5萬噸,占全市産量一半。並建成畜牧飼料粉試驗加工廠和牧草綜合示範中心,給發展畜牧業創造有利條件。1987年全縣耕牛年末儲欄量3.09萬頭,比1978年增長59.3%,生豬飼養量34.98萬頭,年終存欄量20.68萬萬頭,分別比1978年增長40.8%和19.1%,三鳥飼養量173萬衹,比1978年增長1.42倍。
全縣可養殖的海水面積1.05萬畝,淡水面積5.27萬畝,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漁船配置現代化捕魚設備、通訊設備,促進水産總量明顯提高,1987年水産品總量2.88萬噸,比1949年增長7.2倍。其中:海水捕撈2.54萬噸,海水養殖1333噸,比1949年分別增長6.5倍和24倍。名貴海鮮産品如魷魚、竜蝦、對蝦、鮑魚、海膽、石斑石、鰻魚、烏賊、紫菜、赤蟹等遠銷海內外。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淡水養殖業發展迅速。1986年全縣投資人民幣2964.4萬元,美金550萬元,建成養蝦池7100畝,在靖海、資深建蝦苗室2個,育苗水體2000立方米。在隆江、溪西等建養鰻池311.4畝。在神泉、靖海建鮑魚養殖基地,規模效益日趨擴大。大量蝦、鰻、鮑魚等水産品和水産加工品進入國際市場。1987年全縣淡水捕撈總量150噸,淡水養殖1931噸,比1980年分別增長85.4%和215.5%,海、淡水資源得到初步開發。
惠來有悠久的文化淵源。境內已發掘出古代的夔紋陶器、西周甬鐘、春秋銅矛、東漢銅鼓等文物。古老傳統文化相沿繼承,人才輩出,藝文昌盛。明初,蘇福(民間稱為蘇神童)所作《三十夜詩》膾炙人口。1949年以前,惠來已有周田的中一枝香、海埕的正天香兩兩個潮劇團,還有皮影戲、木偶戲等。新中國建立後至1957年,惠來正式成立玉正潮劇團,文化事業發展較快,但中間仍有落。1978~1987年,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化設施配套逐步完善。全縣僅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學生467人,小學約214所,學生約1.3萬人。1978年以來,教育事業更受到重視,至1987年全縣投入教育奬金3599萬元(包括財政撥款、華僑捐資、群衆集資),新建擴建拆建校捨21.9萬平方米,維修校捨3.68萬平方米。據縣教育部門統計,1987年底,全縣有中學26所,其中完全中學9擬,初級中學17所,在校學生2.68萬人;職業中學2所,學生1689人,電視大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小學242所,學生7.43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幼兒園74所,入園幼兒1.16萬人,各類學校總計346所。全縣形成從幼兒到大學的教育體係。教育條件的改善,有效地推進教育質量的提高。自恢復高考制度至1987年,全縣考上大學院校1386人,中專學校991人,中師826人,技工學校204人。在抓好普及教育的同時,積極辦好各類成人教育,以及青壯年的掃盲工作。至1987年,全縣有19項科技成果獲奬,其中獲國傢奬1項,省級奬2項,市級奬16項。縣農業科研部門培育的雜交水稻“矮優2號”等4個品種,推廣種植面積24萬畝,增值850元。國營縣電器石研製的DJWJIO―1·2·3型高壓電力計算箱,BJW-0.5型低壓計量箱兩項産品創值250萬元。惠來的體育事業,新中國建立後有所發展。1987年少年組象棋新秀許銀川被送進省象棋隊集訓,8月,參加全國賽進入了八強。全縣體育項目有:武術、籃球、象棋、潛水、遊泳、蕩千秋、賽竜舟等。
縣內名勝古跡多處,主要有竜泉山莊風景區、百花尖風景區、黃光山風景區、銘湖岩、仙井岩、清水岩、神泉的海角甘泉、蜃樓海市(非固定),惠城東柵永福寺(活佛宋禪祖師潛修圓寂之地)等,自然景觀優美,吸引了中外遊客。改革開放後,旅遊事業日益發展。 |
|
惠來依山傍海,名勝古跡衆多。“惠來八景”聞名遐邇,有峻峭挺拔的“百花領袖”,取之不竭的“海角甘泉”等,神泉的“海市蜃樓”與山東蓬萊齊名。人文景觀豐富,有22處文化古跡列為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教活動歷史悠久,有唐代高僧大顛潛修的虎頭岩寺、清初宋禪祖師坐禪的永福寺以及西天佛寺等。沿海景點有海蝕崖、海蝕柱、海灘等,其中靖海灣東部的“客鳥尾石筍區”更以突兀新奇著稱。濱海旅遊業初具規模。有占地面積380公頃,集植物觀賞、高爾夫球場、海濱度假村、潮汕民俗文化村於一體的粵東金海灣植物園。此外,南海、靖海等地的海濱度假村己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道教勝地赤鬆觀竜藏洞
在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惠城鎮西北8公裏處, 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古昔一仙廟,世稱“竜藏洞”。這裏山清水秀,清幽雅靜,自然風光綺麗,民間傳說:當地幹旱缺水時,唯有此處終日泉水潺潺!歷代地理先生朝思暮想擇此地作風水,誰知羅庚盤一擺放,指針即不動彈,不可思議。置身此地,真有神秘玄妙之感。
據傳,清朝乾隆年間,惠來縣靖海鄉人宋超月乙鏡真人,與道友暢遊潮州九邑,惠來都十八景地,識昆侖山落脈,西係葵峰望天嶺、雙乳峰,居普陀岩虎頭山,悟蓮峰山油瓶石坑有玉盒獻寶,仙師南行追竜趕鳳,但見竜藏鳳棲,到了“竜藏洞”,遂推卜立願而戲言曰:“藏世道宣仙地,389年後,自有吾後傳明月善人,在此為師創觀建宮,存真容於竜藏洞。”至公元1994年11月,當地道友自籌資金300餘萬元,修復古廟,圓成“竜藏洞赤鬆觀黃大仙廟”,並經揭陽市宗教事務局核準,惠來縣宗教事務局批準登記開放。於1996年陰歷8月23日,舉行黃大仙誕辰暨竜藏洞管理委員會成立挂牌揭彩雙慶活動,盛況空前。還先後接待了海內外來賓3萬多人,舉行“羅天大醮”法會3 次。祈禱世界和平,國傢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快樂!參加信衆約15萬人次。現在在赤鬆觀後殿興建了“乙鏡真人宮”,於1997年4月20日舉行奠基典禮,請汕頭大學及汕頭園林建築高級工程師設計,參偈先賢魯班圖模,定為天地人三纔乾坤宮閣,分三層設計:上層呈天壇形衝雲宮;中層為城郭形八卦迷宮;底層為富麗堂皇地宮。三層疊宮,有24 屋頂、36飛檐、72角椽、99洞孔,8柱6門玄洞衝天,造型獨特,史無前例。還規劃在山腰修復“觀音圓通宮”、“報孝堂”﹙功德堂﹚,在山頂復建“衝天觀”,以恭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呂純陽祖師等八仙。
近年來,竜藏洞管理委員會在修復道觀的同時,積極地為當地社會公益福利事業做貢獻,如自籌資金 100萬餘元,修建7公裏長、寬8米的黃大仙公路,架設了電話綫和供電綫路,改善了當地山區的交通、通訊和生産、生活條件,受到當地群衆的贊揚。
亞洲最大的航標塔
海上航標燈塔。位於惠來靖海鎮坂美村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於1882年,數建數毀。現在的燈塔為1989年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塔高68米,塔頂燈光視距24.5海裏,主光燈每10秒閃動一次,並配有雷達應答器和無綫電導航係統等設備,是中國16個導航臺中最高者,有“亞洲第一航標塔”之稱。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位於神泉鎮區東南角,宋時是海灘上一個淡水泉眼,明時砌成泉井,其時潮汕神童蘇福為它題寫獨腳聯“抉(快)取攜而不竭任鹵浸鹹蒸獨標平淡”,一時成為絶對,擴大了此泉影響,並被人們編造出許多神奇傳說,使此泉演變為“神泉”。清乾隆間知縣王瑋在井旁建亭,將蘇福獨聯刻在亭柱上,並樹碑撰文。清代歌詠神泉詩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産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稱。
黃光山佛光寺
惠來縣黃光山佛光寺。位於惠來縣城西北方向,距縣城17.3公裏,地處溪西鎮魯陽村與麯溪村之間的群山中。原名“黃藤崗”,曾稱“黃亭崗”,後改名“黃光山”。清宣統三年(1 9 1 1)桂月(農歷八月) 碑刻為“黃光山”,1997年改名為“黃光山佛光寺”故名。
相傳唐代高僧大顛曾雲遊至此,瀏覽南山風光,鑒別靈脈。山前左右有兩條大坑,溪水繞其下綿十裏,狀如兩條巨竜成雙成對。龜山與蛇山墊伏於西澗之側,大、小獅山與象山列布於東澗之東畔。山崗間有“臥虎石”。相傳古時澆水“虎形”即現。山下有“打鼓潭”,潭水碧澄深邃,光靈如礁,終年不竭。在青山緑水的清幽裏,有碧水池,相傳七仙女曾下凡至此沐 浴,故有“仙女瑤池”之稱,留有“仙浴盆”之古跡。又相傳八仙的呂洞賓也曾經駕馭五彩祥雲至此,欣賞風光美景,遺留有呂仙翁的足跡,稱“仙腳跡”。登黃光山巔峰眺望,可睽見惠(來)、陸()、潮(陽)、普(寧)、揭(陽)五縣田疇連綿;遠眺南海波瀾壯闊,海水連天,海天一色。寺內有明代銅錢,有皇封聖旨牌,有摩崖石刻等珍貴文物。在寺院前面有一片寬闊的場地,為清代惠邑武舉人練武之場所。土地革命時期與抗日戰爭時期,玄德古寺還曾作為中共地下活動根據地。
1997年建成的佛光大佛,蓮花座高2.08米,大佛身高21.34米,總重量為3200噸,造價300多萬元。佛像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為廣東佛像之最,譽稱為“粵東第一佛”。
2004年佛光寺被省民族宗教委員會評為“廣東省委文明宗教活動場所”。2005年10月,應惠來縣佛教協會和寺內僧衆的誠邀,南華寺方丈傳正大和尚正式擔任佛光寺主持。
榕石永福禪寺
抱石蒼榕奪化功
擎天傍立梵王宮
在惠來縣城北部。有古榕抱石而生,榕則虯枝勁幹,石則苔痕斑駁,木石結緣,蔚為奇觀。石上曾有一祠奉祀九子母神,明代又於其旁建榕石庵,此庵幾百年間歷經滄桑,幾度興廢,解放後,已是廟宇頽敗,幾將倒塌,近年,由華僑捐助重建新寺,稱“榕石永福寺”,現有大雄寶殿、東西閣、功德祠、祖師廟等,規模宏偉,遠勝舊寺,數十身貼金佛像,神態儼然;緑瓦朱扉,金碧輝煌,成為又一旅遊勝地。
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常出現於神泉港西南海面,時間多在春夏之交,天將大雨前夕。“海市蜃樓”的出現次次有異,有古代的臺榭、亭閣,有現代的高樓大廈,還曾出現過日本侵華的戰爭場面。同一次蜃景也變幻莫測,景象萬千:時而勇士披堅執稅,萬臺奔騰,時而麯苑、酒旗,仕女嬉遊,或隱或現,若遠若近,蔚為壯觀。蜃景出現有一年一次或數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長則幾小時,短則十幾分鐘,甚至一瞬即逝。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現,從下午一時至六時四十五分纔消逝,是有史以來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當地漁民總結為觀察氣候經驗,有“景遠候風,景近候雨”之說。
今年的海市蜃樓出現了兩次,分別在四月和五月份,其中四月份一次時間長達四五個小時之長。
靖海古堡
位於惠來縣靖海鎮,古稱靖海所。靖海所設於山地高處,城峘周長1500多米,高近5米。東北面城峘完整,有甕城及城樓,墻以石壘築,上有城垛及望孔。靖海所歷來是潮汕地區的軍事要地,明代在附近築有南北炮臺及烽火臺。
客鳥尾石筍
“這裏的奇石真是嘆為觀止,在全國來說也是難得一見!”這是一位旅遊發燒友暢遊惠來縣靖海鎮客鳥尾石筍之後由衷發出的贊嘆。這片海濱石筍區被大自然長年纍月的雕琢、加工和呵護,出落得美輪美奐、神奇脫俗。
石筍區由一個伸人海中的小山頭和周圍一片片或聯結或分散的大小石頭組成,初來乍到者立即會被目不暇接的神奇石頭所徵服:小山頭像一個巨大的山水盆景,它最高處的石頭是一頭引頸眺望的“海獅”,像是要跑到岸上溜達溜達;海獅的腳下,是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錦緞”,每一個方寸之間各有各的圖案和美妙之處,像動物又像花朵,這些圖案表面滑爽近乎晶瑩剔透。小山頭四周的石頭更顯個性和特色,有的像一個個破土而出的竹筍,彰顯生命的張力;有的像一群憨態可掬的企鵝,享受明媚的春光;有的像一簇簇浪花,開懷大笑般互相追逐;有的像一本本排列整齊的紅皮書;引領遊客去領略大海的奧秘;有的像是一群仙人在觀海;有的像是一群海豹在曬太陽。所有的石筍為了標新立異,都不約而同在顔色上做文章,有的故意漲紅着臉,好讓自己更加嫵媚;有的獨標平淡,於潔白晶瑩中體現一種清高;有的身着雜色衫兒,在群石之間顯示自身的兼容和素雅。它們任憑風吹雨打、任憑日曬海蝕,依然清新、依然亮麗。輕鬆活潑的色調,和着麗日藍天,和着湛藍的大海,和着潔白的浪花,和着岸上風能發電廠一排排優雅的風車,和着照相機不停的咔嚓聲,和着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合奏出一麯風景這邊獨好的交響麯,令遊入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靖海鎮客鳥尾石筍區距離惠來縣城衹有區區的30多公裏,交通便捷,景區至今保持天然樸素的本色,沒有任何人為雕琢,也沒有別處景區的擁擠和雜亂,更沒有俗氣的商業氣息,來這裏完完全全可以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下和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來一次親密接觸,讓自己融入自然,融入風景,於輕鬆寫意中讓身心得到放鬆。而且沿途是風光旖旎的海濱長廊,中間有國內第一航標塔等名勝風光,以及在建中的國內最大風能發電廠,是一條旅遊的黃金路綫。
莊嚴禪寺
百花山莊嚴禪寺,位於惠來縣城以東三十裏處周田鎮施傢村,俗稱“百花尖”。它創建於宋,明、清均有葺修和擴建,規模宏大。1983年10月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8月被批準登記開放。係嶺東名勝之一。
古往今來,年代變遷,幾度葺修。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重修古剎。辛酉年(1984)以來,搜集失散碑刻、名人詞賦,集名句勒於盤石之上,重展古範,供遊人欣賞。1988年開始籌劃於寺前建大雄寶殿,經精心設計,於1993年擇吉鳩工,破土運後,填坑壘堤,以興建大殿,劈山攔壩以造祖堂,並在大殿兩邊建二層樓為會議廳、客堂、禪房及其它配套設施。至乙亥年(1995)蒲月竣工。
新建成的莊嚴禪寺,在百花石門內,坐北嚮南,面闊70米,進深30米,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總投資100多萬元。由上下傍山築宇八組單體構成,為四合院建築,廳堂均以木石結構,蓋金黃色琉璃瓦,屬歇山頂及硬山頂。
文昌閣塔
文昌閣塔位於惠來縣城之南,初建於明嘉靖年間,清順治時毀於火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縣張秉政修閣,移北嚮南。乾隆二年(1737年)知縣楊宗秉於閣前祠原地建文昌閣塔三層,額曰“奎光閣”。此塔為風水塔,屬古代磚石結構,貝灰夯築,狀為三層八角形,密檐式塔檐,高23米,每層皆有石柱支架,外有欄桿,內有旋梯可上;藻井上繪有八卦圖。第三層北門上刻有清知府周碩勳“巢鳳凌雲”楷書。登塔遠眺,海光山色,盡收眼底。
1988年,縣政府於塔周劃地百畝,營建綜合型娛樂場所,命名為“葵陽公園”,古老的文昌閣塔修葺一新,閣塔前仿建了昔年的文明書院,展出文物、古董,兩側為革命歷史展覽館。公園內遊亭小閣分設而立,盆景、假山、噴泉、蘭圃、古榕等選景而設,呈現出一派充滿生機活力的嶄新面貌,增添了古跡的風采。園內有環水長廊,供人休憩,廊壁上刻有惠來著名風景綫圖,可供導遊。 |
|
1999年,惠來縣轄14鎮3鄉(惠城鎮、華湖鎮、仙庵鎮、靖海鎮、周田鎮、前詹鎮、神泉鎮、東隴鎮、岐石鎮、隆江鎮、溪西鎮、鰲江鎮、東港鎮、葵潭鎮、南海鄉、青山鄉、河林鄉);大南山華僑管理區轄3辦事處(桃園辦事處、竜湖辦事處、嶺門辦事處)。
2000年,惠來縣轄14個鎮、3個鄉。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961658人,其中:惠城鎮 115033人、華湖鎮 56075人、仙庵鎮 72274人、靖海鎮 64137人、周田鎮 65582人、前詹鎮 43938人、神泉鎮 70110人、東隴鎮 73523人、岐石鎮 48583人、隆江鎮 99244人、溪西鎮 45636人、鰲江鎮 38461人、東港鎮 25384人、葵潭鎮 75063人、南海鄉 13965人、青山鄉 10494人、河林鄉 17255人、東埔農場虛擬鎮 9654人、葵潭農場虛擬鎮 4325人、大南山華僑管理區虛擬鎮 12303人、青坑林場虛擬鄉 619人。
2002年,惠來縣轄14個鎮(惠城、華湖、仙庵、靖海、周田、前詹、神泉、東隴、岐石、隆江、溪西、鰲江、東港、葵潭)、3個鄉(南海、青山、河林)。
2003年,惠來縣撤銷青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葵潭鎮和隆江鎮;其管轄的螃蟹、青坑、圓墩3個村委會劃歸葵潭鎮,葵潭鎮政府駐地不變;其管轄的頭寮、尾寮2個村委會劃歸隆江鎮,隆江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河林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惠城鎮,調整後,惠城鎮轄原惠城鎮和河林鄉的行政區域範圍,惠城鎮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惠來縣轄14個鎮(惠城、華湖、仙庵、靖海、周田、前詹、 神泉、東隴、岐石、隆江、溪西、鰲江、東港、葵潭)。 |
|
投入資金4.15億元,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交通網絡更趨完善,省道揭神綫全綫貫通,葵西綫、惠紅綫等地方幹綫公路上等級建設相繼上馬。水利建設有新進展,全年開工項目190宗,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54宗,大型項目石榴潭水庫和尖官陂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順利開工,國債投資項目鳳山港海堤、見竜海堤除險加固工程進展順利。農村改水工程穩步推進,其中岐石片區供水工程於年內動工。實施新區“緑化工程”,縣城面貌有明顯改觀。 |
|
七樣菜
在潮汕平原,正月初七吃七樣菜的習俗由來已久:每逢這天,人們將七種蔬菜放在一起烹調,取個好意頭,謂之能明目,並且財運亨通。這種風俗習慣最早可上溯到晉朝,晉議郎董勳《答問禮俗》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人日也稱“人勝節”。
七樣菜對哪七樣沒有具體規定,大多以潮汕所産的大菜、春菜、芥藍、厚荷等為主,數量的多少也無限製,可隨意。其實,人日吃七樣菜,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此時,春氣生,天寒漸暖,菜蔬逐漸多起來。食混合菜,能使腸胃適應季節轉變。
正月初七吃“七樣菜”,這一古老的中原習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來、歷久彌新,正在於它的好意頭。它使人們吃出了好心情,同時又寄托了人們期盼財運興旺、順風順水、吉祥如意的 景 屏
景屏或稱活景、藏景、美景屏。是一種廣場遊展式造型藝術。以戲出場面為內容,人物由小童扮演,配以一定景物。真人(故叫活景)假景定格造型,構成一定主題的景觀。一個景觀叫一屏,遊展時一屏或幾屏,由人力扛擡,新中國建立後改為板車或汽車運載。定格造型用鋼筋作支架,支架都通過景物隱藏起來,人物的手腳也多隱藏起來,以假造的展露在外,因而屏中人物似是站在或安坐在支撐力極小的器物(如橫簫之尾、樹枝之梢、或扁擔之端一類)之上。使觀衆感到表演者具有不可思議的能耐或似神仙般的超能,而産生奇特新鮮之感,這正是它魅力的所在。此項技術相傳始創於清嘉慶年間,至1987年有不斷改進,形象更加逼真。新中國建立後還有以現代戲為題材的景屏。遊展時或配以鑼鼓八音,更具氣派,成為春節期間或盛大節日的拔尖節目。靖海鎮有張、林、曾三姓,以造景聞名,代代相傳。民國期間香港曾邀往展藝,博得中外人士稱奇贊賞。
潮州音樂
民國初期,縣內有儒傢樂社,又稱閑間、樂社,係能奏會彈之人,在工作之餘,組合彈奏。縣城有“怡情社”樂班。民國36年(1947)又創“陶情社”,為精通、喜愛潮樂者聚合的小團體,並起了積纍、整理樂譜的作用。如《寒鴉戲水》、《昭君怨》、《十八板頭雙飛燕》、《二板連小八板》等本,至1987年已散失殆盡。類似縣城這種樂社,隆江、靖海、東隴等地都有。新中國建立後潮州音樂廣泛流行,各個鄉鎮及大的鄉村都有樂社。
方言歌
唱歌册
潮州歌册是一種以潮汕方言為表現形式的敘事長詩。惠來縣廣大婦女喜歡唱歌册和聽歌册。唱歌册時,依歌册唱誦,歌聲悠揚悅耳,表達非常清晰。聽者邊作手頭工作,邊聽麯文。唱歌册衹憑唱者順口朗誦,七言、五言、淺白押韻,四名一韻,無樂伴奏。新中國建立前曾有刻版數百種歌册,內容都是民間故事、歷史故事,情節離奇麯折,連接多本,是一種嚮廣大婦女傳播歷史知識、文化知識的好形式。頗有吸引力,為婦女所喜愛。
唱漁歌
漁歌內容反映漁民生活與生産。1958年神泉鎮業餘劇團曾整理漁歌多首,其中《歌唱新漁村》曾參加汕頭地區民歌匯唱。 大鑼鼓
大鑼鼓,為惠來縣春節期間供遊行表演的文娛活動。除在本村表演外,還有進縣城或到鄰村穿街走巷表演,以示和睦親鄰。一隊大鑼鼓的組成可多達上百人,頭尾可擺1~2華裏。前有大旗招展,後有鑼鼓鏗鏘,絲竹悠揚。
大鑼鼓演出時,隊前用一根青竹挂一幅紅幡,上帖金字“國泰民安”。接着是大旗隊,肩扛大旗,一隊數十人,多者上百人、徐徐前進。50年代以前多是男青年扛旗,以後多用女青年,身着時裝。80年代開始穿皮鞋、西裝短裙,戴烏晶眼鏡,肩扛約3米長的鑲邊錦旗,上帖四字組成的吉祥語。接着是以24面大鑼(有的多至32面),8付深鈸,10衹海蠃為主的樂隊。隊員身穿同一式樣的顔色的服裝,頭紮英雄巾。接着又是擔炮囊與挑花籃的男女兒童,都作古裝小生、花旦化妝。用竹片纏紅綢的扁擔,擔起來搖搖晃晃,悠悠顫顫煞是優雅。最後是大鼓亭,後跟嗩吶隊及八音班,演員全部穿長衫戴禮帽,邊行邊演奏潮州音樂。鼎盛時,全縣有過200多班,一直傳到1987年,形式未改,但大旗與人的裝扮,有了更新。春節期間或隆重節日,多班匯集縣城或各圩鎮表演,附近村莊群衆都進城觀看,萬人空巷。
鰲 舞
方言稱舞鰲,鰲魚用竹、木、布紮形彩繪製成,長3尺,竜頭魚身。舞者手擎鰲魚揮舞。一班有5衹。在鑼鼓伴奏下,有追逐、穿花、跳徑、躍竜門、咬鬥、喧春等動作。清末,惠城始組織舞鰲隊,群衆認為有吉祥、利市的兆頭。鰲魚生活在海底岩石間,屬珍貴魚類,𠔌認為幸運者才能捕撈到。故自古以來,民間喜用“鰲”定名。惠來縣就有鰲頭村、鰲頭塔、鰲江之名稱。
獅 舞
方言稱舞虎獅。惠來縣春節至元宵有舞獅習慣。舞獅隊多來自農村。獅頭為截底半球形,直徑與成人肩膀差不多,青面白眉或金眉,圓目(能轉動)方口(木製),額上有一“王”字,額頂至兩顎圍上一條褐黃色獸毛皮。獅身是一幅近丈的黃布,獅尾為一大簇流芳狀的紅麻絲。舞時,一人在前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尾,按鑼鼓節拍表演。動作神態有理毛、舔背、抓癢、瞌睡等。還有一種稱“高腳獅”,舞獅者肢踩高蹺,並增加一位戴面具的獅娘。舞獅後,有武術表演,多為南派的手拳、棍、叉、雙刀、雙鐧等真功夫。有的還表演縱身串火圈的驚險動作,多姿多彩,觀衆不斷鼓掌歡呼,為節目增添了歡樂氣氛。
竜 舞
方言稱舞竜。惠來縣舞竜,始於清鹹豐年間。青山鄉的螃蟹村和葵潭鎮的長春村,有舞“雙竜搶寶”的節目。光緒年間,惠城鎮英內村開始組織舞竜隊,此後,每年春節期間都有舞竜。竜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繪製作,九節或十一節為一條竜,一鼓一鑼一鈸伴奏。動作有反肚、翻滾、跳竜門、追珠等。仿佛在波濤壯闊海裏翻騰,活竜活現。夜間裝上蠟燭,竜眼熠熠發光。有的口吐星火,稱舞火竜。透過鞭炮爆響,硝煙彌漫,竜如在雲霧中飛騰,五彩繽紛,極為壯觀。
英 歌 舞
惠來英歌舞,相傳始於明朝中葉,表演形式與海豐、陸豐同類節目相似,故稱為“南下英歌”(南下,意即潮境之南)。一隊英歌大體分為剛健雄渾的扣棒為“前棚”;豐富多彩的戲麯片斷為“後柵”。集舞蹈、戲麯於一體。
英歌前棚,表演者化裝為梁山泊三十六天罡(有的加上七十二地煞)。畫上不同的臉譜,頭紮武士巾,一色武士打扮,其中前18人(或36人)雙手各執尺許木棒;18人握手鼓執鼓棒。演出時,隨鑼鼓節奏,執木棒者,兩相扣擊,執手鼓者擊鼓。後棚與前棚相反,是輕柔美妙折子戲打扮。每一出折子戲一般2-3人,多是群衆喜聞樂見戲麯的片斷,為雙搖櫓、彈四板、打花鼓、十八摸等。
英歌舞出演時,前頭是一畫綢質紅幡,上寫班名。一化裝玩蛇少年引導英歌隊前進。接着是一對表演滑稽動作的男女,頭蓋像大燈籠一樣的頭罩,身着戲裝,手執一把破葵扇,嘻嘻鬧鬧,既加強喜劇氣氛,又為舞隊開道。三十六天罡後面是英歌鑼鼓。鼓師是整個英歌隊的指揮者,有的坐在鼓車上,有的把鼓挂於胸前,另有敲大鑼、打大鈸、欽仔、吹海蠃者配合。扣英歌舞有多種變化,惠來縣多采用二拍一段連作,即“咚咚~鏘、咚咚~鏘”。節奏輕速,舞姿矯健快捷。舞隊所到,群衆自動列於兩旁欣賞。在廣場演出時,前棚扣棒者圍成一個圓圈坐下休息(以鼓棒作“凳子”),後棚演出折子戲。有時可演一兩個鐘頭,然後再整隊行進。英歌舞多在春節、元宵節表演,分佈於惠城、隆江、神泉、靖海等地。
惠來“打火醮”
惠來“打火醮”,盛行於明末清初至民國。此俗在潮汕地區唯惠來獨有。“打火醮”一次長達10餘天,固定在當年11月進行,但沒固定日。這期間,各地的親朋都雲集縣城參加盛會,各社頭請來潮汕各地的戲班,一連10天,每晚演出通宵達旦。街道兩旁鋪戶,張燈結彩,熱鬧非凡。 惠來“打火醮”由來已久。雍正十一年癸醜(1713)年,江西舉人裘曰菊到惠來任知縣,當時惠來背山面海,暴雨過後,滴水無存,屬火地,被稱為“水清竜骨現”,因此,他倡議逢丙年“打醮”,以禳除災祟。從此,逢丙年“打醮”的習俗便延續下來。
那是全縣十年一祭的盛大慶典,常在縣城舉行,旨在祈求神靈不讓火災降臨。突出的景點是在城隍廟前搭建一座華麗宏偉的醮棚,夜晚亮起千百盞燈火,有點輝煌若仙境的境界。其他活動有:在大街上罩上白布,街旁接連懸挂燈屏人仔;每個社頭都要演戲;有時還邀藝人作特殊表演。較有特色的是演奏倒吊嗩吶。即表演者用雙腳挂於一橫桿上,頭部嚮下,同時吹奏大小不等的三把嗩吶。即鼻孔插兩把,口銜一把,吹奏出不同音色的優美旋律。
此外,在迎神送神活動中,為了顯示神有靈,由同身作各種,驚險表演。如走火城(即同身在一片燒紅的木炭上面行走),咬犁頭(即同身口咬燒紅的犁頭),竹籃請水、坐刀轎、臥釘床等,使祭神活動增加熱鬧、神秘氣氛。
惠來的“打火醮”活動,在新中國建立前時有出現,新中國建立後幾十年不曾見過,近年來為弘揚民俗文化,部分活動由民間組織得到恢復和發揚,2006年11月縣城城隍廟的“打火醮”活動萬人空巷,十分隆重。
生老習俗
祈子
祈求得子的習俗與燈關係密切。“燈”,在潮語中與“丁”音。因此, 關於“燈”,人們從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為這是一傢香火能否承繼 的問題。一個姑娘出嫁時,嫁妝少沒有人非議,但是,一盞嶄新的油燈卻是少不了。這盞 燈帶到婆傢之後要放在床頭,意思是為婆傢帶來了男丁。
生了男孩的人傢,會在元宵夜舉行熱鬧非凡的“上燈”活動。在潮州,人們往往將燈挂到鳳棲路路口的鳳棲廟門口,然後,每晚抱着孩子到廟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燈籠裏添點紅蠟燭,一方面接受四鄰的祝賀。還要在廟前懸八屏大“花燈”,後宮裏還挂着一隻彩鳳,並在供桌上擺了“花碗”。其實,以“燈”諧“丁”以祈求子的習俗,不僅是潮汕地區有,在其他地區也很多。
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媽祖聖誕這一天,潮汕鄉民都要到天妃廟去擡 天妃出遊。這時,那些結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為踴躍。因為能為媽祖擡轎, 都意在求媽祖贈福賜子。而那些無能力為媽祖擡轎效勞的,就站在路旁, 等媽祖聖駕經過時,摸一摸媽祖轎,也算是沾了光。
在民間的習俗活動中,還有不少是將這一種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於民 俗活動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時,除了備一盞油燈外,還得備些竜眼幹。竜 眼幹,潮汕人稱之為“桂圓”,除含有富貴圓滿的意義外,也含着早生貴 子的願望。那些在這一年結婚的人傢,搓完了湯圓後,總會 將湯圓數一數,如果湯圓是單數,那麽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雙數,則意 味生女孩。
保胎
婦女有了身孕,便有了許多禁忌,如忌動磚瓦土石、修葺房屋、拆窗、 砌竈等,唯恐觸動了胎神; 生産 婦女臨産時,必須請來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産房裏服侍妻子,要和全 傢的男人一樣離開産房。有些人為了分娩順利,還會到廟宇裏去祭拜“催 生娘娘”,保佑順産。
産婦産下嬰兒後,胎衣不能隨便丟,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濱沙灘, 據說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於是,産婦的娘傢就必須準備雞蛋送到産婦傢,為其補養。
坐臘、開葷
産婦在産後一個星期內,産房不能透風,這段日子叫做“坐臘”。到了 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舉行“開葷”儀式,産婦開始吃 肉、吃魚來滋養身體。同時,還要備辦禮物送給鄰里親朋,生男孩的送甜 麵條,生女孩的送用薯粉製的圓子,稱為“圓仔”。到了滿月,則必須備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親朋好友,叫做喝“滿月酒”。很多地方嬰兒出生第十二日這一天要為他洗澡,會在洗澡盤裏放入一顆像碗一般大的石頭,表示孩子將來膽子會大。
為使嬰兒順利長大,又有一係列民俗活動。有的人會購買耳環、腳鐲 給小孩子佩戴,據說這樣就可使小孩長壽。
飲茶禮俗
潮汕工夫茶,已成為當前研究潮汕文化項目之一。飲工夫茶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際禮尚,因而産生了許多禮俗。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緻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先尊後卑,先老後少”到人傢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先客後主,司爐最末”。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步就方之外,還得先敬客人來賓然後自傢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後,這個司爐的,俗稱“櫃長”(煮茶衝茶者)纔可以飲喝,否則就對客人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傢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頭衝腳惜(音同),二衝茶葉”主人衝茶時,頭衝必須衝後倒掉不可喝。因為裏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衝腳惜(音同),二衝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衝茶就是欺侮人傢。
“新客換茶”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後的二衝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衆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有時因自己工作關係飲茶時間長會誤工作或是客人的話不投機,客人夜訪影響睡眠,主人故意不換茶葉,客人就要察覺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辭,否則會惹主人沒趣。
“無茶色”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衝之後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無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無色還在衝,是對客人冷淡,不盡地主之誼;二是由於上一點引申對人不恭,辦事不認真,效果不顯著,欲有“某人無茶色”。
“茶三酒四禿桃二”本地人習慣於在茶盤上放三個杯,是由於俗語“茶三酒四禿桃二”而來,總認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須四人為伍,便於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風景遊玩就以二人為宜,二人便於統一意見,滿足遊興。
傳統節日
春 節
俗稱“正月頭”,指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共3天。正月初一稱“元旦”。傳說這一天是管全年的,所以迎接這一天的到來,人們非常虔誠。一要打掃房屋,貼上春聯。二要沐浴齋戒,沐浴在前一天晚上,齋戒在當天早上。三要守歲迎年。剛交子時,就要爭先放響第一聲鞭炮,稱“開門炮”熱烈歡迎新年到來。
春節主要活動是祝福,俗稱“拜年”。傢裏是晚輩嚮長輩祝福,對外是到親友傢拜年,要帶上禮品,主要是“大吉”(柑),送給對方尊長。對方一般是收兩個,回送兩個,互致敬意。80年代後,送“紅包”的多,送柑的就很少了。有打電話去祝福的。過去不準嫁出的女兒回傢看見“過年燈”,而今風俗改變,在城鎮正月初一這一天,女兒、女婿成為各傢的主要客人。
另一類的拜年活動是舞獅、舞竜、唱麯、吹嗩吶、搖錢樹,俗稱“鬧新正”,嚮主人傢討賞錢。新中國建立後,確定正月頭為春節,放假3天,要求各地開展民間文化娛樂活動,討賞錢的就少了。
春節,各傢都煮甜粥。初一早,每人都要先吃甜粥,祀祖後纔吃早飯。這幾天,大人孩子都要穿新衣,三餐都要吃幹飯。幹飯要煮多點,留有“剩飯”,作“米𠔌吃不完”先兆。
開正以後,還有正月初七吃“七樣菜”風俗。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節”。舊志載,元宵節的活動從正月十一日起至二月乃止,約為20天,相當熱鬧。
元宵節的活動有3個內容。
第一是“興燈”。上一年生男孩的人傢要到祖祠和神廟裏去挂燈籠、彩燈。
第二是“看新娘”。元宵夜(多在正月十六夜),凡上一年裏娶的媳婦都要豔妝靚扮立於廳堂中讓裏鄰觀看。廳堂中擺着方桌,上放茶點,新娘坐於桌後,中央由長輩一陪伴坐着。鄰里來時方起立,但不言語,衹讓人細看。看者多屬青少年。此俗50年代起廢除。
第三是遊神賽會。50年代後也大都停止舉行。
城鎮地方,元宵這一夜街巷都懸挂彩燈,俗稱燈節。兒童耍鯉魚燈、蛤婆燈,很是熱鬧。惠城東郊、北柵有木鞦韆,供人玩蕩;還有燈謎。50年代後,木鞦韆停,燈謎較活躍。
據調查,石峻、後山等農村,則仍有木鞦韆活動。
清明節
有兩個“清明”:一個是三月初三古清明,踏青節;一個是農歷時序的清明節。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俗稱“過紙”。主要是清除墳前雜草,用紅油將墓碑字跡漆新,在墳頭挂上五色紙條,擺上祭品。祭品一般是糖餅,拜後分給掃墓的人作點心並將糖餅分給當地牧童。這一天由傢人去掃墓的是近祖,遠祖掃墓一般由理事人負責訂期進行。
惠來習俗,掃墓並不限定清明一天。從清明日至三月底,都可以掃墓。子孫住居分散的,常選定三月裏的一天出門,掃墓後並聚餐。
50年代後,惠城有由機關團體或學校師生到烈士陵園敬獻花圈的活動。80年代後,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也常回鄉掃墓,紀念祖先。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俗稱五月節。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水自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一天定為節日。有賽竜舟、吃粽子風俗。賽竜舟含有救溺者的意思。赤洲渡口、竜江、惠城南柵池、東片西塘池和獅石湖曾溺人的地方都賽過竜舟。也有一些地方會在當天中午十二點到河裏遊泳,俗稱“五時液”愚意洗掉身上一切雜疾,希望以後身體健康。粽子,用麻竹葉包糯米煮熟,稱為“粽球”。原為祭品,現已成為有獨特風味的小食。
這個節日,民間有許多殺蟲措施:一是用艾懸插門口或廳堂,女人則用嫩艾葉簪發,說是“闢邪”;用埔薑在傢裏驅蠅驅蚊,唱驅蠅歌;二是讓小孩在這一天吃中藥“使君子”,驅蛔蟲;三是做梔粽、梔糅,據說吃了能健胃、清熱、消積;四是藥店在這一天要曬貴重藥材,讀書人要曬書籍,以防蟲蛀。這一天,可說是民間的殺蟲節。
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棵品特殊,做“人仔棵”、“媳婦仔”,或叫“草棕頭”。
在這個月,各庵堂多舉行“盂蘭盆會”,俗稱“施孤”。有“高孤”、“暗孤”之分。“施高孤”較為隆重。搭上“孤棚”,即用木柱、木板搭成高棚(有的長幾丈、十幾丈),上面陳列各種祭品,有面包山(即用竹紮成高塔形,糊上紙,外面挂滿面包)、棵山(即用竹紮成錐形,約一米高,糊上紙,外面貼上紅棵)、飯包、米糖方等等。主持庵寺則請來一班法師,設座禱祝。即用幾張方桌聯成大祭桌,主要法師披架裟、戴僧帽,高坐祭桌上念經,並用手演示各種動作,其餘法師坐在供桌兩邊,配以鼓樂,場面肅穆莊重。廣場上還祀着三尊彩紙糊成的高大神像,即大士聖王居中,兩旁為山神伯公。至下午四時左右,祭禮結束,焚燒紙禮(有金山、銀山),小孩子一哄而上將三尊神像砸爛,火化。之後,孤棚上將祭品收起來,嚮下面觀衆投擲,觀衆爭、搶,叫搶孤。有搶實物,如面包、棵,有搶竹簽,憑竹簽可嚮主持者換飯包、糖方。至此結束,叫散孤。“施暗孤”則較簡單,即由各庵寺擇日(或定日)舉辦,老百姓各帶祭品紙禮拜祭,結束時紙禮焚化、祭品各自帶回。
從七月初一“開孤門”到七月底“關孤門”各庵寺輪流擇日舉辦。
中秋節
俗稱“八月半”乙這天晚上,除了祀祖,就是拜月。月圓人圓,這個節日許多人是當團圓節看待的。夜來拜月,不論城鄉,都由婦女主持。在門前或庭院放一方桌,上供鮮果糕餅,紅燭大香,恭候“月娘”升上中天。過去還有少年築瓦塔煬火煨芋,以及“誑掃帚神”、“誑三姑”、“誑田師爺”等巫祝活動,80年代後已罕見。有些鄉鎮還在這一天開展集體賞月活動。即徵集古玩、文物,紮上彩棚陳列,婦女則藉此比賽做雅棵工藝。
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即第二個草藥節。這天有特殊的活動--登高,有特殊的食物--燜草藥飯,食“糯米糟”(甜酒)。這個節設有祭祖。
謝 神
惠來縣居民除了信天主教、基督教者外,大多有在農歷正月嚮神靈祈福許願,並在年尾酬謝神恩的習俗。
農歷10~12月中旬,每村每社每戶都擇吉日、備盛禮拜祭神靈。特別是整個村許願的,拜祭禮儀更為隆重。通常是演戲(包括皮影戲)、大鑼鼓、八音班、紙竜袍冠履、全豬全羊、大雅裸……特殊的祭禮有上刀梯、燒焰火,還有十年一祭的打火醮。擇要敘述如下。
第一、上刀梯
新中國建立前各個大鄉(5000人以上)多有此拜祭活動。即在晚造已收割的田埕上平整一片十多平方米的地基,上面鋪上由兩塊拼成的長約4米、寬2米、厚5米的硬木,再放上兩個特製的大竜船缶鉢,每個直徑一米多,口下底上。鉢上各竪起一根可以製作包帆船桅桿的大杉木,長約20米。再用麻繩將磨得明晃晃的刀的兩端縛在青竹片上,成一竹刀梯,寬約70公分,刀的間隔約20公分。然後將這竹刀梯固定在兩根大杉木上,每把刀都貼上神符,這樣刀梯就初具模型了。再用兩根大青竹(留竹尾)縛在刀梯頂端,並用麻繩縛成索梯狀,索梯四層,每層約0.5米。四周用長繩固定,並用木樁𠔌笪圍起來,衹留一小門,這就是刀梯了。到了吉日,由同身(即神、人同身,巫師)拜祭。同身緑衣紅褲,頭紮紅巾,身背銅釘球,赤足,先在廟中拜祭,並表演各種動作,有護法點燃紙條,口念咒語在旁服侍。同身口中念念有詞,一會,即甩銅球開路,手持燃香,跑到刀梯下,將香咬在嘴裏,手攀足蹬,直上刀梯,在刀梯盡頭拜祭,將香插在備好的竹香爐中。表演動作後,又上索梯,鑽來鑽去,有的還在索梯上翻筋鬥。這就是祭天。拜祭完畢,同身下刀梯回廟,算是完成一個程序。每天兩次,一直拜了三四天才結束。善衆圍觀的有時上萬人。
第二、燒焰火
這種活動是在特大的慶典上纔舉辦的。惠來燒的焰火與外地的不同。此種焰火的單位稱棚,一棚中分若幹鼎,就像一幕戲分成幾場一樣。首先需選一相當空曠的場地,中間竪上一根長木柱,上面挂着若幹個長圓筒形的東西,好像捲起來的大草席。每筒叫一鼎。放燒的時間多選沒月黑夜晚10時左右。經各項拜祭活動結束後,由村中主持人點燃導火綫,衹見夜空中噴射出一串耀眼的火花。不久,一個圓筒接上火,唰的一聲擴展成一幅長方形的圖案。以閃爍的火綫為綫條,勾勒出各種各樣的形象。有的是一幢宏偉的洋樓,窗戶以一個嘩嘩轉動的“火風車”來表示,紅黃藍白緑,色彩斑斕,有的是一個農民在田間戽水,那表示水流的火花,隨着農民動作有節奏地噴射。有的是一個婦女在推磨挨豆腐,隨着那女人一伸一縮的手勢,表示豆漿的火花四處噴射。有魚躍,有鳥飛,有虎,有獅,這樣一鼎接一鼎的燒,每鼎5分鐘左右。最後的壓軸戲是放下一條火竜,頭、身、尾都在晃動,雙眼是極好看的小火風車。擺動一番之後,轟的一聲,一個火球從竜口電吐出來,那熠熠生輝的五彩火球直竄高空,照得四周透亮,人形俱可辨認。霎時火球墜落,竜吐珠至此演示完畢,整棚焰火算是燒完了,接着是成千上萬觀衆的歡呼喝彩聲,與主持人放鞭炮的畢畢剝剝的聲音。
第三、打火醮
那是全縣十年一祭的盛大慶典,常在縣城舉行,旨在祈求神靈不讓火災降臨。突出的景點是在城隍廟前搭建一座華麗宏偉的醮棚,夜晚亮起千百盞燈火,有點輝煌若仙境的境界。其他活動有:在大街上罩上白布,街旁接連懸挂燈屏人仔;每個社頭都要演戲;有時還邀藝人作特殊表演。較有特色的是演奏倒吊嗩吶。即表演者用雙腳挂於一橫桿上,頭部嚮下,同時吹奏大小不等的三把嗩吶。即鼻孔插兩把,口銜一把,吹奏出不同音色的優美旋律。
此外,在迎神送神活動中,為了顯示神有靈,由同身作各種,驚險表演。如走火城(即同身在一片燒紅的木炭上面行走),咬犁頭(即同身口咬燒紅的犁頭),竹籃請水、坐刀轎、臥釘床等,使祭神活動增加熱鬧、神秘氣氛。
以上所記述的特殊謝神活動,在新中國建立前時有出現,新中國建立後幾十年不曾見過,近年來為弘揚民俗文化,部分活動由民間組織得到恢復和發揚,2006年11月縣城城隍廟的打火醮活動萬人空巷,十分隆重。
鼕 節
即夏歷的“鼕至”。民間非常重視,稱為圓滿節。早晨,全家的人都要先吃一碗湯圓,吃了鼕節圓,就叫增加一歲了。
鼕節圓除供人吃外,還用表來表示節日氣氛。門環、竈頭、𠔌囤、豬牢、牛捨,都要貼摺一粒,表示到處都圓圓滿滿。這一天,又是耕牛的節日。要讓牛休息,不放牧,主人要用鼕節圓喂它,割蔗尾供它嚙,在牛的前額貼上一粒湯圓。
除了湯圓,還包餃子,叫“鼕節繭”。這種餃子與北方不同,是用粳米粕製成的。
除 夕
夏歷每年最後的一個夜晚,俗稱“廿九夜”。有時是三十夜。除夕的主要活動是結束將過去的這一年的事務,做好迎接新一年的準備。這項活動實際在十二月廿四日就開始了。
第一件是送神。祭竈以後,便將傢裏墻上貼的神符、香爐裏的殘香、舊門聯、門神,都一概掃淨,送到小溪裏或竹叢下。
第二件是“采囤”。就是打掃屋子。這次打掃,上下四壁都要洗掃,蚊帳被席也要洗淨。
第三件是迎新準備。如購買年糕;蒸製果品;佈置門戶,貼上春聯;修整儀容,男的要理發,女的要修容;廿九夜要沐浴更衣,穿上新衣服。此外,水缸要添滿水,米甕要裝滿米,油燈要添滿油一過年燈不能熄滅。
晚上祀祖後吃團年飯,飯後有一個禮節,就是大人給小孩送壓歲錢。 |
|
- n.: Huilai County
|
|
惠來 |
|
廣東 | 鄉鎮 | 中國 | 投資 | 廣東省 | 辦廠 | 旅遊 | 文化習俗 | ????業公司 | ????務局 | 潮汕文化 | 潮汕旅遊 | 惠來旅遊 | 惠來簡介 | 人物 | 教師 | |
|
|
惠來縣佛光寺 | 惠來縣????務局 | 惠來縣康復醫院 | 惠來縣葵峰醫院 | 惠來縣人民醫院 | 中共惠來縣委黨校 | 惠來縣衛生防疫站 | 惠來縣工藝寶石廠 | 惠來縣慈雲中醫院 | 惠來縣婦幼保健所 | 惠來縣二輕工藝廠 | 惠來縣益濱服裝廠 | 惠來縣富林大酒店 | 惠來縣新豐盛服裝有限公司 | 惠來縣二輕葵潭工藝廠 | 惠來縣慢性病防治站 | 惠來縣保得利服裝有限公司 | 惠來縣宇威服裝服有限公司 | 惠來縣抽紗葵潭針織服裝廠 | 惠來縣葵峰賓館餐飲部 | 惠來縣葵峰賓館旅業部 | 惠來縣葵潭葵峰賓館 | 惠來縣東港西城飯店 | 惠來縣葵鏗皮革二廠 | 惠來縣葵鏗皮革廠有限公司 | 惠來縣葵鏗皮革三廠 | 惠來縣惠城高鐵城服裝廠 | 惠來縣慈雲中醫院振興中醫藥基金會 | 惠來縣旅遊工藝品生産供應總公司 | 惠來縣惠城金竜服裝裝飾花廠 | |
|
|
東港鎮 | 青山鄉 | 鰲江鎮 | 華湖鎮 | 神泉鎮 | 仙庵鎮 | 東隴鎮 | 惠城鎮 | 隆江鎮 | 溪西鎮 | 靖海鎮 | 葵潭鎮 | 南海鄉 | 河林鄉 | 前詹鎮 | 岐石鎮 | 周田鎮 | 葵潭場 | 東埔場 | 青坑場 | 葵潭農場 | 青坑林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