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東 >聊城 > 聊城市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聊城市區美食:【八批果子】聊城風味食品。因炸製成的果子分為八條,兩端相連,形成橢圓而得名。在製作時,和成的面是礬、鹼和????的混合面團,炸製時面團的各批都成大氣泡,其酥脆程度,落地碎裂不可收拾,且可久放,是傳統的美味早點食品。
  【瓜嗒】聊城風味食品。是一種煎烙的餡類小食品。創製於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現已被收入《中國名吃譜》一書。尤以沙鎮瓜嗒最為有名。製作技術精巧,味道鮮美。所製餡料有肉餡、雞蛋餡、肉蛋混合餡(又名“風攪雪”)等多種。製作時,用面團將餡捲好,先放入鍋中煎烙,後放在文火上烘烤。烤熟的瓜嗒,色澤金黃,落地可碎,食之香酥,味道可口。
  【孟傢包】聊城風味小吃。又名灌湯包,為祖傳手藝。由孟繼海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創製,是以面粉、帶骨生豬肉為主料,小磨香油、蔥白、生薑、大料面、醬油、甜醬、凍子為作料,分製餡、煮凍、和面和成型等四步操作。熟後表面光滑柔軟、不滲湯,皮薄餡鮮,原汁原味,湯汁入口,香而不膩,食者皆贊不絶口。
  【紅棗】聊城特産。也稱大棗、圓鈴棗。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和糖分,還含有鈣、磷、鐵等人體必需元素。鮮棗每100剋棗肉中含維生素C高達380~600毫剋,居百果之首。紅棗個大肉多,甘甜可口,既是寶貴的木本糧食,又是滋補健身的佳品。經常適量食用大棗,對身體虛弱、神經衰弱、陰虛肝虧、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勞傷咳嗽、貧血等均有顯著療效。紅棗可鮮食,也可晾幹熏製。用鮮紅棗熏烤而成的烏棗(又名熏棗、焦棗),早在清代就暢銷大江南北。1997年開始出口,十分暢銷,被譽為“佐食佳品”,深受歡迎,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國和港澳地區。聊城市區購物:【聊城毛筆】民間工藝。聊城毛筆有着悠久的歷史。“東昌作坊,書筆兩行”,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清代首科狀元、康熙皇帝的老師傅以漸進京會試,即選用聊城上等毛筆,康熙皇帝曾用聊城毛筆撰文賦詩,並為“光嶽樓”題寫“神光鐘〖ht5”,7〗日〖kg-*3〗英”匾額。聊城毛筆,外型美觀,剛柔相濟,富有彈性,吸墨性強,不掉毛,不散毛,是中國的名牌産品。共有200餘種,大小不一,大到可寫一米見方之字的“抓筆”,小到可寫蠅頭小楷筆。按製作原料可分為“羊毫”、“狼毫”、“兼毫”、“七紫三羊”等等,一應俱全。其中,“極品精選長鋒大楷”、“極品精製中楷羊毫”、“民主”、“和平”、“前進”、“勝利”等名牌大中小楷筆,曾被山東省外貿部門定名為“狼毫捲筆”出口,銷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
  【藍印花布】民間工藝。産生於漢代,盛行於明、清。聊城、臨清、陽𠔌、莘縣、茌平等地,在明代就已有“傢傢紡車轉,戶戶機杼聲,村村有土染”之說。清道光十七年(1837),高唐縣每集上市花布多達數十萬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藍印花布幾乎成為農民群衆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60年代以後,曾一度被各種化纖産品所代替。如今,它又開始作為一種裝飾品備受人們的喜愛。藍印花布版式圖樣活潑多彩,有“鯉魚戲蓮圖”、“獅子滾綉球”、“貓蝶富貴”、“鳳凰牡丹”等,大都取材於民間生活和傳說,構圖大膽豪放,靜中有動,藍底白花,十分醒目,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純樸本色。現在,經過美術工藝者的精心挖掘整理,又創製了藍底白花、紅底白花、褐底白花等幾個樣板。産品在“全國民間工藝展覽會”上受到人們普遍贊譽。
  【雕刻葫蘆】民間工藝。葫蘆經特殊加工處理後,染色雕刻,成為一種家庭擺設,或作為秋末鼕初盛放蟈蟈的保溫器具,在聊城地區廣大農村早已相沿成習,並出現了不少長於此技的能工巧匠。雕刻葫蘆時,首先將葫蘆切割,組合造型,改平刻為透刻,使圖案立體化,代表産品有“仿古宮燈”、“八仙過海”、“三國演義”等。“葫蘆蟈蟈”是由一隻黃色葫蘆和上面趴着的兩衹緑色蟈蟈組成。一隻蟈蟈軀體僕伏,後腿緊蹬,大有一觸即跳之勢;另一隻蟈蟈仿佛剛從葫蘆中爬出,左顧右盼,富有田園風味與鄉間濃郁的生活氣息。聊城雕刻葫蘆歷史悠久,格調新穎,高雅深沉,古色古香,製作精細,內容多變,其産品暢銷東南亞和美洲地區,深受歡迎。
  【牛筋腰帶】民間工藝。又名涼帶。起源於清宣統年間,是聞名中外、全國獨一無二的傳統名牌工藝産品。采用細黃牛皮編織而成,花樣有“單、雙魚鱗”、“菊花”等,還有練功專用,寬約10釐米的“雙菊花”腰帶。從欣賞角度看,以疏密得當的點綫,構成簡潔明快的圖案,舒展大方的造型,配以黑或深棕的色調,給人以古樸大方之美感。堅固硬挺,透氣性好,老幼皆宜,暢銷全國,並遠銷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等國。
  【面積】8714平方千米
  【人口】562萬(2002年)
  【區號】0635
  【代碼】371500
  【郵編】252052
  【駐地】東昌府區
  【區劃】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商末曾在今聊城一帶建微子國,春秋後期為聊國。秦置聊城縣,屬東郡。北魏時為平原郡治所。隋唐五代為博州治所。宋代將城自巢陵遷至今址,作為聊城縣治、博州州治。元代改為東昌路治,由此聊城又稱東昌。明洪武初東昌路改為東昌府,治聊城。清代聊城仍為東昌府治。民國初為濟西道,後改東臨道,又改山東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均治聊城。1949年9月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駐聊城縣,屬平原省人民政府;1951年12月平原省撤銷,聊城歸山東省。1983年改聊城縣為聊城市。1997年8月,國務院批準聊城撤地設市,原聊城市改為東昌府區。
  
  聊城是大運河北段的著名商埠,史稱“江北一都會”,城市格局獨特,文物古跡衆多,1994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傢歷史文化名城。始建於宋代的古城,被寬闊的護城河(東昌湖)環繞,方正規整;元代以後隨運河開通興起的新城區,沿運河作帶狀展布,因地就勢,自由舒展。城區內外大量文物古跡保護完好,構築巧妙的山陝會館、氣勢雄偉的光嶽樓、莊嚴雄渾的曹植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渾樸挺拔的鐵塔、捨利塔,古色古香的鰲頭磯,武鬆打虎的景陽崗,藏書宏富的海源閣,聞名遐邇的獅子樓,以及樓閣連垣的清真寺、海慧寺等100餘處古建築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陽𠔌景陽崗竜山文化城為黃河中下遊地區面積最大的竜山文化城址。位於聊城古城四周的東昌湖,面積4.2平方公裏,是全國最寬的護城河。貫穿古城的古運河,似一條歷史的飄帶,展示着聊城的古老與滄桑。在歷史的長河中,聊城人才輩出,三國華歆,唐初馬周,金末侯摯、高霖,明代朱延禧,清代傅以漸等,均官至相位。宋代醫學家成無己,著述頗豐,首次完成“醫方之祖”——《傷寒論》的註釋。明代文學家謝榛、於慎行,在中國文壇上享有盛名。當代有大學問傢季羨林。聊城現已成為京九綫上的旅遊熱點。
  
  聊城市是新興的對外開放城市。1998年國內生産總值23539億元。已初步形成以機械、紡織、化工、造紙、醫藥、食品等六大支柱行業為主導、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現有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1500多傢,大中型骨幹企業70多傢,且擁有一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名牌拳頭産品。聊城發電廠、山東時風機械集團、陽𠔌電纜集團、東阿阿膠集團、魯西化工集團、中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東昌集團等成為全市國有企業的“竜頭”;聊城嘉明實業公司、陽𠔌鳳祥集團等異軍突起,成為全市鄉鎮企業的“領頭雁”。聊城客車為山東省拳頭産品,居全國同行業第二位;農用三輪車年産量達到60多萬輛,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位;電纜、拖拉機、油泵油嘴、活塞環等産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能力;nd5機車輸油泵、7rdl-16柴油機汽缸蓋等産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型鑿岩釺具、矩形電永磁吸盤、xj萬能銑床填補國內空白。魯西化工集團總公司現已形成年産20萬噸合成氨、30萬噸尿素的能力,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創全國同行業領先水平,是全國化肥生産先進企業。東阿阿膠馳名中外,産量占全國的75%,出口量占全國的90%以上。聊城農業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阔,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肉、菜、果生産基地和農副産品深加工、出口基地。7個縣市區為全國糧棉生産大縣,全市年産糧食33億公斤,棉花最高年産量達702萬擔,ph82-2-2優質高蛋白小麥為面包生産專用原料,1993年獲中國博覽會金奬。多種經營發展迅速,十大無公害蔬菜達100多萬畝,暢銷京、津、滬等30多個大中城市,並出口十幾個國傢和地區。林果生産發展迅速,冠縣鴨梨久負盛名,種植面積達2萬公頃,為全國之最。畜牧養殖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産業,肉牛出口量居山東省第一位,肉雞飼養、加工、出口量居山東省第二位。
  
  聊城地處京九、邯濟鐵路交匯處,是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綫四大編組站之一。濟聊高速公路與濟(南)青(島)高速公路相接,1小時可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境內公路四通八達,4條國道、10條省道貫穿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4600多公裏。全市城鄉電話交換設備全部實現程控化,電話裝機總容量達到17.5萬門,已與100多個國傢和地區通傳真電路和國際直撥電話。全市現有各類商業網點5萬個,各類市場403處,其中年交易額過億元的25處,過4億元的3處,過10億元的1處。科教文衛體事業蓬勃發展,成績顯著。目前,全市已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並擁有電視臺1座,電視差轉臺11座,中波廣播電臺1座,調頻電臺7座。獨具特色的民歌、“八角鼓”、“大秧歌”等傳統麯藝節目多次在全國獲奬,聊城雜技、馬戲馳名中外,曾多次代表國傢出國演出。衛生機構共553個,其中醫院185處,病床近萬張。體育設施日益完善,群衆體育活動迅速發展,先後為省和國傢培養輸送了世界乒乓球冠軍劉偉等一大批優秀運動員。市政建設成績斐然,至1996年,聊城市共開闢、整修主次街道244條,總長度達620公裏,其中高級、次高級路面520公裏,形成了以東昌府區為中心,6個縣城和1個代管市為衛星城市的城市體係。
  
  50年代聊城製定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時,就確定了“保護古城,開闢新區”的原則。近50年來,聊城市區不斷擴大,但新增部分全部建於古城之外,古城格局和風貌完整地保留下來。1996年,聊城市政府編製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繼續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在古城區繼續保持白墻、灰瓦、坡屋頂的民居風格,不搞高層建築,繼續保留原有街道,以保護古城固有特點。在全國重點文物光嶽樓、山陝會館以及古運河、東昌湖附近,已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製地帶。如今,投資約20億元以保護和復原聊城古城為主的“鳳凰計劃”正在實施。以展現歷史風貌與人文景觀的“水滸旅遊綫”、“古運河民族文化旅遊綫”和以古城、水城、文城為特點的“東昌湖風景名勝區”正在形成。
分類詳情
山陝會館湖濱公園水城明珠大劇場
夢幻樂園鰲頭磯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
孔繁森同志紀念館東昌湖風景名勝區鳳凰苑農業科技園
古運河風景區水城廣場薑堤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