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 : 青海方言 [显示全部] : 中国 >青海 >西宁 >西宁市区 > 青海民族学院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青海民族学院投诉电话西宁市旅游投诉电话:0971-6117282
  青海省旅游投诉电话:0971—6159841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青海民族学院创建于1949年12月,座落在青藏高原古城——西宁市,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院占地433亩,建筑面积近22.3万平方米,校内景色秀丽,环境优雅,是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青海民族学院现已成为集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预科生和外国留学生、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兼容、文理政法兼备、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现有27个教学、研究系部,21个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和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民商法学、物理化学、民族学等5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化学是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工1020,其中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564人,正副教授196人,学生7438人。馆藏图书82万册。已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4万名,他们在省内外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青海民族学院不仅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而且是研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人口等问题的重要基地,特别在藏学、中国民族史(青海地方民族史)、民族学、行政管理学、民商法学、物理化学、数学、汉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较深,建树独到,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被评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青海民族研究》被评为国家数据库统计系统核心刊物。改革开放以来,学院教科人员发表论文3871篇,出版著作、教材179部,先后有121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青海民族学院是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的缩影,也是青海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国外代表团、港澳台地区友好社团等多次来院参观、访问,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青海民院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先后吸引了美、英、日、澳大利亚、南非、哥伦比亚等2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来院学习,具有留学生学历培养权和学位授予权。
  青海民族学院将以建设综合性、开放性民族大学为奋斗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服务青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育人环境,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
学校名称
  青海民族学院 外语名称:Qinghai Nationalities College
创建时间
  1949年12月
网站地址
  学院网站:http://www.qhmu.edu.cn/
  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邮编: 810007
学院简介
  青海民族学院创建于1949年12月,坐落在青藏高原古城——西宁市,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
现状
  学院占地433亩,建筑面积近22.3万平方米,校内景色秀丽,环境优雅,是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青海民族学院现已成为集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预科生和外国留学生、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兼容、文理政法兼备、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综合性高等院校。现有27个教学、研究系部,21个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和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民商法学、物理化学、民族学等5个硕士研究生专业。藏语言文学、中国民族史、化学是省级重点学科。
  2009年4月15日,青海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020,其中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564人,正副教授196人,学生7438人。馆藏图书82万册。已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4万名,他们在省内外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任领导:院党委书记:熊敦邦同志;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何峰
院系设置
  青海民族学院下设法学院、藏学院、数学院、文学院、经管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化学于生命科学学院、民族学于人类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预科学院、职教学院、电信系、体育系、计算机系、艺术系、蒙学系、交通于工程系。
学院发展
  青海民族学院不仅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而且是研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人口等问题的重要基地,特别在藏学、中国民族史(青海地方民族史)、民族学、行政管理学、民商法学、物理化学、数学、汉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较深,建树独到,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被评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青海民族研究》被评为国家数据库统计系统核心刊物。改革开放以来,学院教科人员发表论文3871篇,出版著作、教材179部,先后有121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青海民族学院是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的缩影,也是青海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国外代表团、港澳台地区友好社团等多次来院参观、访问,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青海民院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先后吸引了美、英、日、澳大利亚、南非、哥伦比亚等2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来院学习,具有留学生学历培养权和学位授予权。
校史沿革
  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学院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成立。
  1950年4月,“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改名为“青海省人民公学”。
  1950年9月,“青海省人民公学”更名为“青海省民族公学”。
  195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成为青海省第一所高等院校。
  1962年10月,青海师范学院、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和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民族学院
  1964年3月,国务院批复青海民族学院分设为青海民族学院和青海大学。
  1979年5月,省委决定由省委书记扎西旺徐同志兼任青海民族学院院长,张济民同志任青海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学院招收第一届藏缅语族语言文学研究生。
  1981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硕士学位单位。
  1993年7月,青海民族学院获得外国留学生学历培养权和学位授予权,开始对外招生。
  2000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青海民族学院,组建青海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4月,青海职业技术学院实质性整合到青海民族学院
  2003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5年5月,西宁铁路司机学校整体并入青海民族学院
  2009年4月15日,青海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校友录
  1.青海民院数学系走出的著名女作家毛竹简介:
  毛竹,女,笔名佚人、竹子、东方。 毛竹出生于大巴山区一个倾斜的竹篱笆内,随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父亲在青藏高原“支边”二十多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数学)。当过知青教师编辑记者。现为中国石油报社记者。被文人们称作“大巴山主峰神农架神秘美丽的女野人”,“青藏高原戴骷髅项链的雪山女神”。
  毛竹1980年开始发表数学论文,1986年开始发表歌曲(词曲)、诗、散文、小说。作品近200多万字散见全国各大小报刊。出书多部:《迷失在西部》、《透明的性感》、《透明的女性》、《透明的激情》、《透明的分娩》、《生命的隐衷》等。
  2.娱乐界人物
  青海民族学院以其特有的民族性,培养出了一批在青藏地区走红的民族歌手,主要以藏族歌手为主。
  多哇才吉,女,藏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曾饰演《天边的情歌》中女主角卓玛,代表歌曲有《阿教拉》《十二盘》等
相关词
青海西宁万州小伙
包含词
青海民族学院预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