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風景名勝 : 青海方言 : 漳州市區 : 三亞 : 綿陽 : 薌城區 [顯示全部] : 中國 >青海 >西寧 > 南山寺
顯示地圖
目錄
·《舒璘 Shu Lin: 南山寺 Nanshan Temple》·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在廣西貴縣南山公園內
·合稱·在 福建省 漳州市 南·在 廣西 貴縣 南山公園 內
·合稱·No. 8·No. 9
·海南省三亞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Sanya City, Hainan Province·福建省漳州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in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青海省樂都縣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in Ledu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
·廣東省汕頭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Shantou, Guangdong·山西省臺懷縣南山寺 Huai County, Shanxi Province, Taiwan, Nanshan Temple·廣西區貴港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Guiga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山西省柳林縣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in Shanxi Liulin County·浙江省奉化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Fenghua, Zhejiang Province·泰州南山寺 Taizhou Nanshan Temple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南山寺 Nantong City, Jiangsu Tongzhou District Nanshan Temple·廣東省化州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of the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相關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詩人: 舒璘 Shu Lin

南山寺
南山寺
南山寺
南山寺
  山𠔌幽深鎖梵宮,千章灌木鬱蘢蔥。
  香浮古篆半檐霧,茶潄清泉兩腋風。
  鶴伴老僧歸夕照,山留行客駐霜楓。
  前朝閣閣渾秋草,眺望悽然碧嶺中。
在福建省漳州市南
  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唐開元24年(公元736年)建。寺內大雄寶殿巍峨莊嚴。東殿淨業堂,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筍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彌陀佛。寺內還有一隻大銅鐘,係元朝延佑年間鑄造。又有來自印度的《貝葉經》和頒自清廷的《全藏經》等珍貴文物。
在廣西貴縣南山公園內
  在廣西貴縣南山公園內。建於北宋。宋太宗賜御書,宋仁宗題"景佑禪寺"額匾。元文宗即位削壁,雜樹間生,傳南山有"不老鬆"三字。登山可覽貴縣全城風光。
合稱
  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山西省東北部五臺山臺懷鎮南三公裏山腰。元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
在 福建省 漳州市 南
  在 福建省 漳州市 南。 唐 開元 24年(公元736年)建。寺內 大雄寶殿 巍峨莊嚴。東殿 淨業堂 ,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筍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彌陀佛。寺內還有一隻大銅鐘, 元朝 延祐 年間鑄造。又有來自 印度 的《貝葉經》和頒自 清 廷的《全藏經》等珍貴文物。
在 廣西 貴縣 南山公園 內
  在 廣西 貴縣 南山公園 內。建於 北宋 。 宋太宗 賜御書, 宋仁宗 題:“ 景祐 禪寺”額匾。 元文宗 即位削壁,雜樹間生,傳 南山 有“不老鬆”三字。登山可覽 貴縣 全城風光。
合稱
  祐國寺 、 極樂寺 、 善德堂 的合稱。在 山西省 東北部 五臺山 臺懷鎮 南三公裏山腰。 元 元貞 二年(公元1296年)創建, 明 嘉靖 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建, 清代 增修,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
No. 8
  南山寺聯繫方式地址:漳州市區九竜江畔的丹霞山麓。
  郵編:363000南山寺投訴電話漳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6-2029622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南山寺景區榮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山寺門票價格5元南山寺節慶活動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在這一天,都要按照傳統習慣,舉行盛大的竜舟競賽。南山寺開放時間8:00——17:00南山寺最佳旅遊時間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遊。南山寺導遊圖南山寺特別提醒寺廟原為唐朝京官陳邕被謫之後南遷漳州所建宅院,因建築堂皇被誣為造宮殿以謀反,為避禍害遂改為寺廟。明朝時寺院興旺,禪宗臨濟宗喝雲派發源於此,後分燈閩南乃至東南亞各國,成為喝雲祖庭。現存建築係清末重修,但仍保留着唐代風格,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淨業堂、藏經閣等。南山寺內的碑文、經綸等文物寶藏十分豐富,自古就有“五寶”、“八勝”之稱。南山寺美食漳州最有特色的菜餚不外乎海鮮和當地的各種鹵味。海味包括對蝦、紅蟹、鰻魚、海蟶等等,清蒸是最佳的烹調方法,這樣可以保持原味,鮮嫩爽口,十分美味。
  鹵味主要有鹵豬頭肉、鹵豬舌頭、鹵鴨、鹵雞,都做得香噴噴的,吃起來很入味。
  南山寺住宿目前,全市擁有旅行社28傢,其中國際社2傢,國內社26傢;星級酒店12傢,其中三星級6傢,二星級6傢。旅遊接待床位5000多床,旅遊定點單位7傢,全市直接旅遊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旅遊接待服務體係基本成竜配套。旅遊業形成了一定的産業規模,逐步成為漳州經濟發展的重要産業。南山寺購物蘆筍、魚膠、紫菜餅、魚翅、海蜇皮、竜蝦、南山寺交通可坐市區3路、12路、15路公交車前往。南山寺玩法參觀、祭寺、旅遊、
  南山寺位於漳州市南郊,建於唐開元年間,為閩南著名古剎之一。
  寺內現存建築群為清末重修,但具有唐代的風格,規模雄偉。寺內的歷史古跡以“南山寺五寶”最為著名,它們分別是重達650多公斤的大銅鐘、用天然石筍雕刻的佛像、血書滑緣經、光緒帝御賜藏經及緬甸玉佛。在這五樣寶貝中,以緬甸玉佛最為珍貴,它是由純漢白玉石雕琢而成的,是清末年間從緬甸運回的,目前我國僅存三尊,南山寺的這尊是最大的。
  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竜年間(西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
  開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因與姦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竜江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製,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成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消息傳來,陳太傅慌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捨宅為寺院,讓她削發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衹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淨室",將府第改為"報劬院"。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復旨,陳太傅免予問罪。
  南山寺具體建造時間應在開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以後,初名"報劬院"。寧幹德六年(即開寶元年,西元968年)刺史陳文愷重修,改名"崇福"(其時漳泉二州陳洪進所轄,漳州長官稱刺史。宋太平興國三年即西元978陳洪進上表"納土",漳泉二州正式歸宋),漳州知州章大任題匾"南州法堀"於報劬院,明朝纔改稱報劬院為南山寺
  南山寺規模宏大。進五個並列的大門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大佛像,兩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鋼)高大形象。原為泥塑,為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俗語雲:"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四大金剛全部倒塌。災後改用水泥重新塑造,為古今所未有。其造型藝術尤其超越古今。彌勒佛背後,供奉一尊護法韋陀,兩手按住一桿"降魔杵",直插地面。據說這"落地杵"為表示此寺可供應四方遊僧膳宿的標志(另一種是合掌當胸,降魔杵平放在兩手臂間,表示不供應遊僧膳食)。
  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寶佛"(三尊),是宋代修建寺院時重塑的,其特徵是兩個耳朵下端成尖形,解放後,認為寺是唐朝建成的,佛像是宋代塑的,兩相不合,因此叫它"改頭換面",把它的頭"砍"掉,按照唐朝特徵耳朵下端圓形的頭面。但佛像踞坐的石殿和"桌裙"仍是宋朝的。
  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個石佛閣,稱"淨業堂",閣中有一巨大的石筍,聘請石匠各師把它雕成彌陀佛像。佛像連蓮花座高達一丈六尺,造型優美,俗稱大石佛。經考古專傢監定,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藝術珍品。關於這尊大石佛,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位有名的石雕各師聽說南山寺要雕塑大石佛,前來應聘,要求較高的工資,但聲明,在雕成之後,要是有人能指出任何一個缺點,可以分文不取。完工之日,邀請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評論,大傢嘖嘖稱贊,無人指出缺點。那師傅正在洋洋得意,忽然一個小孩子高聲說:"大石佛的指頭那麽大,而鼻孔那麽小,怎麽能伸進去挖鼻屎呢?"大傢纔註意到有這個缺點。要找石匠評說時,石匠已偷偷溜走了。其實這衹是笑談。
  大雄寶殿的左角懸挂一口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銅鐘。它本是唐朝鑄造,元朝延祜六年(1931年)擴建寺院時重新鑄造,鐘上有元朝住持僧古愚的題銘。鐘聲洪亮,幾裏路外還可聽見。關於這口大鐘的鑄造,也有一段故事:傳說當年寺內僧人為鑄這口鐘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婦,誠心地把僅有的一枝銅釵捐獻出來,一個乞丐也把僅有的一枚銅錢捐獻出來,僧人雖然笑納,卻視為無關輕重,將其棄置一旁。大鐘出爐時,鐘面有一個小小圓窟窿和一條小裂痕,經過幾次重新澆鑄,這兩個缺點依然存在。後來住持僧想起了那銅釵和銅錢,拿來一比,完全符合,而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來。至今大鐘上的銅錢和銅釵痕跡猶在,這故事隱喻着一個哲理。
  石佛閣的右鄰是德星堂,俗稱官房,原是供來客住的。1930-1931年間,陶鑄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住在這裏,特委機關就隱蔽在這寺內領導革命。
  大雄寶殿的後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經閣,內珍藏六十廚經文,其中有無價之寶血書《華岩經》,相傳是明天啓年間寺僧融(一說雄)和蓮山及尼姑蓮三人用三年時間刺血合寫而成,筆法端秀,字跡顯出金黃色,共八十一捲。可惜在"文革"時受破壞,僅存殘頁。還有光緒帝御賜《藏經》,即貝葉經,也是少有的珍貴文物。閣中還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純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潔如玉,被稱為玉佛。據查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蓮法師從緬甸募化而來。這種白石佛全國衹有三尊,一在北京團城(一說圍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高坡上的左端是陳太傅祠,據傳是當年陳邕故居,後人改建為祠,供奉陳太傅塑像,後像被毀。
  太傅祠後面有樓,現稱"小姐樓",又稱"姑娘樓",傳說為金娘當年的閨房。但據對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陳北愷(已90多歲)老先生說,那樓上供奉的是自陳邕之父陳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稱"五祖樓",所謂"小姐樓"乃是訛稱,並從而訛為"姑娘樓"。
  金娘小姐水削發為尼之後,曾受皇上封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後山上,人稱"姑娘墓",解放後因五個工廠需要共建一座自來水池,把姑娘遺骸移葬在藏經閣後園中,修建成新墓,立碑為遊客所瞻仰。
  大石佛、白玉佛、大鐘、血書《嚴華經》、御賜《藏經》(貝葉經)合稱南山寺五寶。
No. 9
  南山寺投訴電話三亞旅遊投訴電話:0898-88392211
  海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98-653584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從臺懷中心區沿公路南下至楊柏峪村,轉嚮西過清水河,行數百米,就來到南山寺所坐落的山腳下了。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積九十多畝,計有殿堂樓房窯三百多間。南山寺整個寺院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極樂寺,上三層名佑國寺,中間一層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們的總稱。該寺創建於元代,以現存寺內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八月所立石碑為證,當時稱“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九年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代末年,有一個皈依佛門的九宮道首領叫普濟,是寺院的住持和尚,他同清政府關係密切,慈禧太後親筆題寫“真如自在”木匾賜普濟,普濟還將其字刻印在石上,供奉起來。民國初年,由東北信徒捐資,普濟和尚將原有的極樂寺、佑國寺、善德堂三處合建在一起,稱為南山寺。普濟死後,寺院修建未停,建築工程浩大,規模壯觀,連續動工二十三年,後因“七七事變”停工未竣。經過大規模的修建,南山寺建築樣式別具一格,多以青石和漢白玉石構成,石雕內容兼有佛、道、儒三傢的色彩。
  杜牧《阿房宮賦》中描繪阿房宮時說:“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五臺山南山寺,有着同樣的氣勢和風姿。步入寺內,回欄麯徑、亭臺樓閣,應接不暇,甬道深處、院落門首,多有石刻題詞、對聯,特別是各類建築物上的石雕,題材多樣,內容紛繁,遊歷其中,有步移景換、多姿多彩的感覺。在寺廟中,象這樣宏觀浩大、微觀精細的群體建築是很少見的。
  南山寺建築依托山勢,層次高低分明,錯落有緻。寺院最下面有一堵大影壁,長十七點三米,高約八米,石徹底座,磚砌壁身,頂部壁檐有磚雕,壁面嵌有漢白玉石,上刻題詞和對聯。左邊的石刻對聯是:風化神中夢,迷路天作合。右邊的石刻對聯是:了道心圓地,真光上明天。中間圓形的石面上也刻有同樣內容的字跡。從影壁旁入寺院,首先登一百零八級石臺階。臺階盡頭的高臺上,立有二座高大的石牌樓,長十二點八米,寬一點六米,高約九米。牌樓下有三個門洞,上分三層樓頭,一層比一層內縮,居中的樓頭最高,兩側配以對稱的分層次的四個樓頭。中門洞額的石面上題有“蒼鬆無毀智轉雲中飛騰萬裏山水乎”字樣。兩個邊門的外側和內側,都刻有楹聯。牌樓的背面也有許多石刻題詞和對聯。
  石牌樓後面的建築是大鐘樓。鐘樓分兩層,下層是敦實的石建築,上層是重檐木構建築。下層門洞的拱券和門框上,刻有“八洞神仙”圖,邊側刻一副對聯。鐘樓背面門洞兩旁,又有兩個小門洞,內砌二十八層臺階,直通樓上。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有各種花草樹木,很簡單的勾勒,就把神韻顯示出來,足見其刀法的純熟。高層的本建築上,塗金着彩,十分華麗。南山寺的大鐘樓,石建和木建相結合,石刻人物花卉和石刻題字相結合,石雕和彩繪相結合,很有特點。遊人穿過大門洞,登小門洞內的二十八級暗石階上樓,可憑欄觀光。
  大鐘樓左側是一個院落,東面有一座小殿,上挂“敕建極樂寺”匾額,殿前立元代石碑—通,清代石碑數通。至此,方顯出南山寺的古樸氣氛。小徑左側。又有一個門,門旁有磚砌建築的鐘鼓二樓,入內是一個四合大院,大院正西經北嚮南的就是南山寺現存塑像設置最完整的大雄寶殿。殿內正中為泥塑釋迦牟尼佛和阿難、迦葉兩個大弟子,再前正中為石雕文殊騎獅像。左側為石雕送子觀音像,觀音菩薩慈愛地把小孩放在膝上,一手護抱,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觀音菩薩的背後,捲起凹石,表示山洞的樣子,這座雕像形象十分生動。右側為木雕普賢菩薩。菩薩伸出的十八臂作出各種姿勢,下踩一朵蓮蓬,身邊眼兩頭小象,看上去翩翩欲飛。大殿兩側的泥塑十八羅漢,其工藝水平之高,在五臺山所有大雄寶殿內同類塑像中首屈一指。羅漢的個性鮮明,有的疾惡如仇,有的泰然自若,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老態竜鐘,一個個栩栩如生。十八羅漢所靠的山墻內壁上有壁畫,左側壁畫為釋迦牟尼佛傳記,右側壁畫為唐僧取經。殿門內額上挂一竪匾,上有慈禧太後題寫的“真如自在”四字。
  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個窄過道,通人大殿後面的禪堂院,院中立有慈禧太後題寫的“真如自在”石刻,字跡與大殿木匾上的一樣。
  南山寺堪稱石雕藝術的寶庫。遊人到此,如同湖覽雕刻藝術的畫廊,使您的情感飛嚮天上人間合為一體的浪漫境界,並受到極大的藝術感染和歷史文化知識的教益。
海南省三亞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Sanya City, Hainan Province
  南山寺位於海南省三亞市以西40公裏南山文化區內的“佛教文化公園”中。據史志所載,三亞南山即菩薩長居之“補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稱,故瓊州歷來即有觀音出巡南海之說。南山側望之東瑁西瑁二島,相傳即觀音挑土老祖宗遺跡,唐天寶年間,律宗祖師鑒真曾五次東渡日本受阻,登陸南山弘法,得觀音菩薩護持,第六次東渡成功。其後,日本遣唐僧東密祖師弘法大師西來求法,亦為臺風阻至南山,得觀音加持,經泉州至長安求法成就。《崖州志》載:“光緒六年(1881年),三亞鴨仔塘村(南山東南麓)忽自産蓮花,葉甚茂,三年乃謝。光緒二十三年,復産,愈産愈甚,至今愈茂。”由此可見南山與佛門之殊勝因緣。
  南山居瓊州之南,山高五百餘米,形似巨鰲,又若觀音菩薩慈航普渡坐騎之相。山勢迤邐疊翠,丘除環抱,祥雲繚繞;面南海,浪激石音,水照天色,實有海天佛國氣象。1993年,經阮崇武先生倡議,中國國務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同意,海南省政府正式批準興建南山寺,先後又批準在寺側興建南山佛教文化苑,在寺前海中塑高108米觀音巨型銅像。山之毗鄰,左為天涯海角,右為大東海,蓋“大生態、大文化、大環保”之大悲曼荼羅也。
  南山寺占地400畝,仿唐風格,建有仁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鐘鼓樓、轉輪藏、法堂、觀音院、悲田院等,依山就勢,錯落有緻,莊嚴肅穆,清淨幽雅。入其境若入真觀音菩薩說法之道場。南山寺於1995年11月奠基動工,建設者以大毅力智慧剋服重重睏難,為時兩年半,大雄寶殿、兜北內院、仁王殿大功初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親筆題寫“南山寺”和“海天叢林”。恰逢1998年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紀念年,觀音南巡,法雲南被,爰於4月12日,隆重舉行盛大祝聖祈福觀音大法會。並泐碑頌告:“謀者建者,施者受者,無不解脫,悉入大悲性海,功德無量,普皆回嚮。
  南山寺是一座仿古盛唐風格居山面海大型寺院。整個氣勢恢宏,為中國50年來新建最大道場,也是南國規模最大寺廟。園內景緻與雕塑相協調,建築與緑化相融合,既規整肅穆,又幽雅清淨。名山、名寺、名僧,閃相輝映,相得益彰。仁王殿內供奉寺廟門神哼哈二將,明清後,這種殿式建築逐漸演變成牌坊式建築——山門。天王殿當中供奉天冠彌勒和兩個侍者,兩旁立護法神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分別是鐘樓和轉輪藏。從天王殿穿過遊廊,便可進入大雄寶殿,殿內供奉主尊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還有文殊、普賢、迦葉、阿難、帝釋、梵天、兩尊供養菩薩和十六羅漢塑像。
  “不二法門”是一個由大型唐代風格六樓、建築、群像雕塑、經幢、石刻、浮雕、園林組成的景點。這裏的每個小品與建築都體現出佛傢思想精髓——“不二”理念。不二法門廣場被高大的的木棉樹和鮮紅的木棉花簇擁着,廣場裏建須彌山,須彌山住衆多護法天神。繞過須彌山,便進入“圓通經幢”,其四周是“天竜八部”群像雕塑。由經幢前行,便見“天女散花”石刻,石刻之後是一尊高大的“達摩面壁”浮雕。達摩在嵩山少林面壁九年,被尊為西天禪宗第28祖、中國禪宗初祖。
  從不二法門廣場下到麯橋,便是面積為2200玉米的“八寶蓮池”,仿海義世界而建,內有各種珊瑚石、海藻、水下燈具及琉璃製品,也有形態各異熱帶海洋觀賞魚穿梭其間,在燈光照射下,讓人仿佛置身於神奇海底世界。沿着麯橋前行一尊巨大“耳根圓通”石刻,“耳根圓通”1象徵觀菩薩修煉法門,“聞聲救苦”,遍及十方。“耳根圓通”旁邊,建成有觀音閣,閣上安放一尊金碧輝煌的金玉觀音,高3.8米,造價約人民幣1. 9億元,觀音閣一側是“寶瓶淨水”雕刻,另一側是種滿蓮花的蓮花池。蓮花素來被佛教信徒視為聖物,認為它能啓迪人們不為外物所役,“出淤泥而不染”。花架對面是巨大“慈般普渡”木雕,木雕旁是刻滿書法的碑亭和觀音菩薩的坐具——“蓮花寶座”石刻。由茶社前行星期達300米的《心經》石刻前是紫竹林。
  由“吉祥如意”石刻拾級而上,是古色古香吉祥鐘亭,內有一座高1.8米,重0.8噸的鑄銅大鐘,遇上重大節慶日,這裏便有隆重的撞鐘儀式,祈福消災。由吉祥鐘亭嚮前,穿過茂林修竹,便可見仿古竹簡巨幅石刻,上刻《吉祥經》。吉祥經周圍布滿名傢書法石刻。吉祥如意園南邊是“如意花榭”,花榭當中是一巨大天然如意石,既像一老鷹踞石,又似烈馬驚躍。偏居花榭一隅的是一座日本遣唐僧空海和尚銅像。空海大各尚西渡中國求學時,曾為臺風所阻,漂至南山,於此休整後赴長安。
  南山海上觀音聖像高108米,凌波伫立在直徑120米的海上金剛洲(觀音島)上。像體為 正觀音的一體化三尊造型,寶相莊嚴,腳踏一百零八瓣蓮花寶座,蓮花座下為金剛臺,金剛臺 內是面積達15700平方米的圓通寶殿。金剛洲由長280米的普濟橋與陸岸相連,並與面積達60 000平方米的觀音廣場及廣場兩側主題公園,共同組成占地面積近30萬平方米的“觀音淨苑” 景區。
  總之,南山寺是一座融佛教文化、建築園林、觀光休憩於一體的現代佛新興寺院。1993年,海南省政府特邀國內佛教界知名長老、南京樓霞山住持圓湛法師來南山選址建地,並正式聘請圓湛大師擔任南山寺首任住持。圓湛法師來南山選址建地,並正式聘請圓湛大師擔任南山寺首任住持。圓湛大師原籍江蘇人,現年86歲,兼任海南省佛教協會籌備組長,海南省政協常員。
福建省漳州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in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位於漳州市區九竜江南畔的丹霞山麓,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據《竜溪縣志?古跡》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是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至明朝纔改稱南山寺
  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竜年間(公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與姦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竜江南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製,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消息傳來,陳太傅謊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捨宅為寺院,讓她削發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衹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淨室”,將府第改為“報劬院”。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復旨,陳太傅免予問罪。
  南山寺具體建造時間應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後,初名“報劬院”。宋乾德六年(即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刺史陳文重修,改名“崇福”(其時漳泉二州為陳洪進所轄,漳州長官稱刺史。宋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陳洪進上表“納土”,漳泉二州正式歸宋),漳州知州章大任題匾“南州法罄”於南山寺
  南山寺規模宏大。進五個並列的大門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大佛像,兩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高大形象。原為泥塑,為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俗語雲“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四大金剛全部坍倒。災後改用水泥重新塑造,為古今所未有。其造型藝術尤其超越古今。彌勒佛背後,供奉一尊護法韋陀,兩手按住一桿“降魔杵”,直插地面。據說這“落地杵”為表示此寺可供應四方遊僧膳宿的標志(另一種是合掌當胸,降魔杵平放在兩手臂間,表示不供應遊僧膳宿)。
  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寶佛”(三尊),是來代修建寺院時重塑的,其特徵是兩個耳朵下端成尖形。解放後,認為寺是唐朝建的,佛像是宋代塑的,兩相不合,因此叫它“改頭換面”,把它的頭“砍”掉,按照唐朝特徵重塑成耳朵下端圓形的頭面。但佛像踞坐的石殿和“桌裙”仍是宋朝的。
  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個石佛閣,稱“淨業堂”,閣中有一巨大的石筍,聘請石匠名師把它雕成彌陀佛像。佛像連蓮花座高達一丈六尺,造型優美,俗稱大石佛。經考古專傢鑒定,是一幹多年前唐代藝術珍品。關於這尊大石佛,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位有名的石雕名師聽說南山寺要雕塑大石佛,前來應聘,要求較高的工資,但聲明,在雕成之後,要是有人能指出任何一個缺點,可以分文不取。完工之日,邀請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評論,大傢嘖嘖稱贊,無人指出缺點。那師傅正在洋洋得意,忽然有一個小孩高聲說:“大石佛的指頭那麽大,而鼻孔那麽小,怎麽能伸進去挖鼻屎呢?”大傢纔註意到有這個缺點。要找石匠評說時,石匠已偷偷溜走了。其實這衹是笑談。
  大雄寶殿的左角懸挂一口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銅鐘。它本是唐朝鑄造,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擴建寺院時重新鑄造,鐘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題銘。鐘聲洪亮,幾裏路外還可聽見。關於這口大鐘的鑄造,也有一段故事:傳說當年寺內僧人為鑄這口鐘四出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婦,誠心地把僅有的一枝銅釵捐獻出來,-個乞丐也把僅有的一枚用錢捐獻出來,僧人雖然笑納,卻視為無關輕重,將其棄置一旁。大鐘出爐時,鐘面有一個小小圓窟窿和一條小裂痕,經過幾次重新澆鑄,這兩個缺點依然存在。後來住持僧想起了那銅釵和銅錢,拿來一比,完全符合,而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來。至今大鐘上的銅錢和銅釵痕跡猶存,這故事隱喻着一個哲理。
  石佛閣的右鄰是德星堂,俗稱官房,原是供來客住宿的。1930~1931年間,陶鑄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住在這裏,特委機關就在這寺內領導革命。
  大雄寶殿後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經閣,內珍藏六十廚經文,其中有無價之寶血書《華岩經》,相傳是明天啓年間寺僧融(一說雄)和蓮山及尼姑蓮三人用三年時間刺血合寫而成,筆法端秀,字跡顯出金黃色,共八十一捲。可惜在“文革”時受破壞,僅存殘頁。還有光緒帝御賜的《藏經》,即貝葉經,也是少有的珍貴文物。閣中還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純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潔如玉,被稱為玉佛。據查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蓮法師從緬甸募化而來。這種白石佛全國衹有三尊,一在北京團城(一說圍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高坡上的左端是陳太傅祠,據傳是當年陳邕故居,後人改建為祠,供奉陳太傅塑像,後像被毀。
  太傅祠後面有樓,現稱“小姐樓”,又稱“姑娘樓”,傳說為金娘當年的閨房。但據對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陳北愷(已90多歲)老先生說,那樓上供奉的是自陳邕之父陳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稱“五祖樓”,所謂“小姐樓”乃是訛稱,並從而訛為“姑娘樓”。
  金娘小姐削發為尼之後,曾受皇上封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後山上,人稱“姑娘墓”,解放後因五個工廠需要共建一座自來水池,把姑娘遺骸移葬在緻經閣後園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號),為遊客所瞻仰。
青海省樂都縣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in Ledu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
  位於樂都縣城東南8公裏處,在今高廟鎮西6公裏的新盛村 (原名石嘴子)南隅湟水北岸,岸邊一巨岩伸人湟水,寺建於岩上,故村名為石嘴礬,今簡寫為“石嘴子”。《青海記》記南山寺為番寺,今走訪當地老人,卻不知寺初建於何時,衹雲早年曾有番僧住此,後因當地均為漢族,番僧離寺出走。現存南山寺係解放前古剎,為四合院廟宇式建築,寺背東面西,山門彩繪有孔子十二弟子、八仙盤古出世、女媧補天、玉橋耕讀、天皇五地之類的儒傢說教圖,正東正殿供有百子娘娘塑像,二童待立兩側,左右兩側為周代文王、武王夫人畫像,南北廂房供有當地土地山神泥塑像,有1廟祝守護,古歷節慶日,或初一日、十五日偶爾有信徒入寺進香。今從寺字建築供物到活動方式已殊難找到藏傳佛寺痕跡。
廣東省汕頭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Shantou, Guangdong
广东省汕头市南山寺
  位於廣東汕頭南澳島古城之南,地處“獨鯉朝陽”,後枕金山,面嚮梅花村,古樹參天,坑泉潺潺,井水甘甜,幽深清雅。
  該寺創於明末,由火神爺小廟擴建而成。相傳當時寺有木匾“潛雲正宗”,至“文革”中的1976年被“紅衛兵”連同大批佛像、經書典藉(包括疊石岩所移寄者)諸文物一起焚毀。今遺一塊石板,長1.05米,寬0.5米,因石面呈灰色中,左上角卻浮現白色部分,彎形似月;右下方卻露出一點兒似日之白,故素稱“日月石”,昔為後座亭前臺階打坐之石,今已鋪在天王殿彌勒佛前地面。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1918年正月初三大地震時,寺倒塌殆盡,僅存門樓和大殿四石柱。震後4年,島上七鶴岩尼師釋修徹、修解,發下宏願,攜徒來寺,在善信們捐助下,於廢墟上,五易春秋,至1927年竣工,艱苦重建成前院房、正廳寶殿、兩側廂房,使其重光。“文革”中驅尼廢寺,瘡痍滿目。1978年,政策落實,寺獲生機。釋長仰攜盲師公釋演證返寺,挑起復寺重擔,經海內外善信解囊,總投資100餘萬元,重建大雄寶殿(1994年12月4日奠基,至1998年10月竣工),增建祖堂、客堂大樓、天王殿、觀音閣(1990年仲秋竣工)等,全寺宏大莊嚴,結構精巧,雕梁畫棟,飛檐翅角,琉璃煥彩。
  建築面積1千餘平方米,坐東北嚮西南的古剎,衹見古代門匾額石刻深厚逸美的“南山寺”三字。新建的大山門樓,坐南嚮北,高約9米,寬約10米,恢偉瑰麗。大門內闢有停車場,興建一座三層接待樓(每層約200平方米)。嚮南走過圍墻,就抵中心,從西嚮東聳立着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堂、觀音閣、左廂三層樓,右側大庭院、齋堂等。寶殿雄偉,祖堂莊嚴,觀音閣恢宏,鐘磬傳聲,花草流芳,令人留連。
山西省臺懷縣南山寺 Huai County, Shanxi Province, Taiwan, Nanshan Temple
  南山寺是山西五臺山的一座大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南山寺北距臺懷鎮約2公裏,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餘間,占地6公頃,規模之大在五臺山首屈一指,而且懸於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築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創建於元代,當時叫“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施工23年,終於形成今天的規模。
  南山寺引人入勝之處是它的氣魄、石雕和泥塑。我們沿登山古道盤桓而上,未入山門已被古剎的氣勢所折服。五臺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這一影壁是最大的,寬17.3米,高約8米,石砌底座,細磨青磚築壁身,中嵌漢白玉石雕,多有題詞和對聯,頂部壁檐有磚雕。轉過影壁便是氣魄雄偉的108級石階和白牌樓。108級臺階在五臺山不衹一處,但比較而言,菩薩頂的臺階是以陡峭著稱,而南山寺的臺階則以宏偉寬大聞名。臺階分三段,每段36級,直抵盡頭的牌樓。南山寺的這座牌樓同樣以氣勢取勝。這座牌樓寬達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樓頭,中間大而高,兩旁稍低矮,比例勻稱,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構更使牌樓氣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額更令人玩味。牌樓之後的大鐘樓兼作山門,下面是方臺石券門洞,上面是兩層木樓,高大而穩健,我們可以順門洞兩側小洞的28級臺階登上木樓,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各種花草樹木,雕工純熟。憑欄遠望,清水河𠔌的風光,中臺、北臺、南臺的雄姿可盡收眼底。
  南山寺有一獨特之處,我國其餘寺廟一般都尊奉“四大天王”,但是南山寺卻供奉了六尊神像,除了“四大天王”之外,另外兩個是大名鼎鼎的“哼哈二將”,這在我國佛教寺廟中是獨一無二的,非常奇特,具體原因不詳。
  從大鐘樓左側穿過一座小院便進入大雄寶殿所在四合大院,這裏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繪一新的大雄寶殿內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釋迦牟尼佛,兩旁站立者為阿南和迦葉兩大弟子。佛壇前正中是文殊騎獅石像,右側為木雕普賢菩薩,左邊為石雕送子觀音,殿兩壁是十八羅漢。該殿的造像之精,在五臺山寺廟中頗有名氣。特別是送子觀音,一個白胖胖的小孩,天真無邪,活潑可愛,慈愛的觀音左手抱護小孩,右手撫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親切。另外,腳踏蓮花,臂有十八,身後跟着兩頭活蹦亂跳的小象的普賢造像亦相當精美。而十八羅漢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給人印象同樣很深。出大雄殿,從左側拾階而上,穿過善德堂,便來到最上三層的佑國寺。這裏可說是石雕的海洋,幾乎是無石不雕。一進院共有石刻圖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帥”、“天女散花”、“蘇武牧羊”等最為人們熟悉;二進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擇鄰”、“太公釣魚”的故事等;三進院共294幅,有“三顧茅廬”、“孫悟空、豬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個佑國寺石刻圖案近千幅,內容之豐,數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稱全山一絶。
廣西區貴港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Guiga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南山寺,位於貴港市城區南郊東南約3公裏鬱江岸邊二十四峰中的南山公園內獅山岩洞裏,是千年古寺,嶺南名剎。
  南山海拔70米,為鬱江畔24峰之冠。山上奇岩峭壁,雜樹間生,景色雅緻。相傳昔有不老鬆,今半山尚有“不老鬆”崖刻。山前山後有岸洞11個,洞中多有宋以來題刻,觀音岩內還有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登臨山巔,可鳥瞰全城。南山寺於南山上,始修於宋朝,宋太宗賜御書,宋仁宗題“景佑禪寺”額匾。元文宗即位前兩次住寺,題“南山寺”,稱南宗正脈,是西江重要佛寺。“山明水秀本從來,雲水光中計四峰”。寺依山踞洞而建,門外有菩提樹,寺內麯徑通幽,有宋、元、明、清石刻百餘方和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大鐵鐘等歷史文物。洞內鐘乳石豐富多姿,有飛來佛、石獅、石象、石鯉等,另有晉代葛洪煉丹遺址和流米洞遺跡。南山寺歷代為旅遊勝地,今寺內石刻與宋代鐵鐘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二十四峰,根據各山的不同形狀分別名為:獅山、文筆山、驢山、馬山、雞兒山、屏風山、棲鳳山、靴山、風浪山、三臺山、大鐘山、朝笏山、蠃山、蓮花山、白鶴山、尖山、香爐山、望夫山、獨寨山、兩面山、涼帽山、龜山、鳳凰山,形似獅子,半山腰有兩個石洞,分列於獅鼻兩邊,形似獅子的兩個鼻孔,山上遍長“竜骨草”,把整個獅山覆蓋得嚴嚴實實,活象一隻披茸醒獅。迎着初升紅日,獅山就會出現“醒獅朝陽”一景,煞是好看。南山寺就在獅山下依山據洞而建,掩映於萬緑叢中,山前群峰環繞,如嚮獅王俯伏朝拜狀,構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天然秀麗勝景。
  南山寺始建於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善智和尚來到貴州(今貴港),踏遍山川,最後選在風景如畫的獅山岩洞裏建立寺廟,供奉如來、三寶諸佛,自此南山寺香火興旺,名氣日盛。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以宋太宗墨跡賜天下名山,南山寺獲賜太宗御書224軸,並建御書閣安奉。當時,南山已成為天下名山,揚名中原大地。宋仁宗於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大力整頓寺宇,下令“毀天下無額賜寺院”,由於南山寺是州治所在的寺廟,素負盛名,宋仁宗乃親書“景祐禪寺”匾額賜給南山寺。因此南山寺又名景祐禪寺。自此,南山寺聲名遠播,成為嶺南名剎,終日香客盈門,達官貴人、騷人墨客慕名來遊者,絡繹不絶。這是南山寺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
  南山寺距城區中心約四公裏。從市新世紀廣場乘8路公共汽車,跨過鬱江大橋,就到南山寺附近的文筆山。這山巍峨高大,厚重端莊,西看如支筆,東望似猴子,北眺像觀音。山前有一池塘,據說,以前常有驊騮(猴子)、鳳凰在塘邊或塘中戲耍,故名驊騮塘,又名鳳凰塘。相傳,文筆山是貴港一支神筆,它以驊騮塘為墨池,大地為紙,舔之不完,寫之不盡,是貴港人才輩出的風水寶地。
  從文筆山行約400米,就到坐落獅山的南山寺步入寺門,再沿石級而上到八角亭。此亭始建於清初,乾隆後期重修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南山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亭內供奉大肚佛,兩側是四大金剛,亭的三面墻壁鑲滿一塊塊石碑。亭東第一塊是建八角亭的碑文,文曰:清朝初期,南山寺“景物蕭疏十之四五”,據貴縣志記載,那時,由於農民起義紛呈,清立國十三年後纔有縣官來坐衙執政。碑文裏說的知縣澹(淡)公,就是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到任的。
  從八角亭沿着之字形石級直上,就到南山大洞。洞門刻有:“洞門雲鎖三鼕暖,石室風生九夏涼”的對聯。洞門石壁上有一棵不老鬆,是貴縣舊八景之一。這棵小松樹自公元989年建寺時已有,一千多年來,不長高也不長大,總是老樣子,四季常青,令人稱奇。據說“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典故就源於此。
  進入洞中,衹見該洞上窟窿,下寬敞,東西長50米,南北寬30米,高15米多。因洞中有“石像天成,非鑿非刻”的天然石佛三尊及歷元到明,後人增刻已達三十餘尊,小石佛遍布崖上,故名石佛洞。該洞又是南山寺供奉如來佛祖及寺僧做佛事的地方,這尊如來佛像是新塑造的,高八米,故該洞又稱大殿。大洞是個文物豐富的大寶庫,不但有石佛、石象、石牛、石獅、石虎、石鯉,還有御書碑和飛來鐘等勝跡,以及歷代騷人墨客的詩詞、題額摩崖,琳琅滿目,令人嘆為觀止。據統計,南山寺的摩崖碑刻有180多幅(塊),其中自治區博物館有拓片的50幅,是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有一塊極為珍貴的御書碑。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圖貼睦爾親王被流放海南島,中途來遊南山。公元1323年奉召返京,重遊南山,並親書“南山寺”三字賜與寺僧。公元1328年圖貼睦爾登位,號文
  宗皇帝。後貴州(貴縣)州官撰跋刻《御書碑》立於石佛洞北壁下保存。
  洞的左側有一口大鐵鐘,叫飛來鐘,高1.8米,口徑1.2米,重一噸多,用槌擊之,發出巨響,山鳴𠔌應,聲播十裏。鐘面鑄有“皇宋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乙醜歲正月”,“撫州匠人曾守政鑄造”等字樣。此鐘歷時近千年,為貴港市尚存16個鐵鐘之最,是全國十大名鐘之一,被列為廣西重點保護文物。這個古老鐵鐘原是廣州光孝寺的神物,它之所以神,據傳說,因它慕南山風景優美,香火興旺,在一夜之間從廣州飛來,自挂於大洞一根橫木之上,長鳴七天七夜而止。神鐘還能卜吉兇,知禍福,來人拜之、求之,都逢兇化吉,是南山寺又一奇寶。
  大洞西側是觀音岩,與大洞相連,呈長方形,長約15米,寬5米多,從大洞拾級而上可到達。此岩是歷代石刻較多的地方,其中有講農業生産的,如清雍正年間曾兩度任貴縣知縣的天津人孫超群寫的“南山記”石刻碑文。文中提到當時貴縣還不懂種旱田,農民都是“以手拔草,睏難開闢,亦難多種”。於是他推廣了北方旱地農具鐵鋤,對農民“躬行教種”,“數日間旱田之利益通曉”。他還滿有信心地說“將來之闢土必多,民生厚望矣”。
  觀音岩寬敞明亮,舊社會官紳遊山到此,必擺酒吟詩,清風南來,令人飄飄欲仙。因此,清康熙貢生、山水郎曾光國題刻“登臨即仙”。岩內有“鯉魚滴水”、“通天洞”勝景。關於鯉魚滴水有個神話傳說,很久以前,鬱江鯉魚灣有條鯉魚精,到南山寺稱王作惡,民憤很大,被觀音菩薩施法使其現出原形,並把它拋到觀音洞頂的石壁上倒挂起來,鯉魚哭泣的淚水流到嘴邊滴下來,成了現在的“鯉魚滴水”奇觀,真是“一竅有靈通地脈,半空無雨滴天槳”。觀音岩西壁上有一洞口,洞道僅供一人沿崖攀登而上,半山上有小岩洞,過去建有魁星閣,曾是僧人住宿之地。這個洞叫“通天洞”,登臨者眼前即展現奇觀。“登臨即仙”,誰不雅興倍增?我遊至此處,曾觸景生情,口占一絶:“古寺風光處處優,鯉魚滴水送清流。沿崖直上通天洞,掩映林光畫閣樓”。
  在大洞東側,有兩個小岩洞,一稱流雲洞,清晨經常有雲霧從山外漫進。一稱流米洞,在洞頂石壁上有一似漏鬥狀的小洞,以前有米從洞中流出,寺中幾人,米流幾許,不多也不少。這些米從那裏來呢?相傳是金龜和仙鶴去遊伏波灘,見米船觸礁沉沒,將遺下的米運回南山寺的。但後來有個貪心和尚,把流米洞鑿寬,企圖讓米多出,把金龜和仙鶴辛辛苦苦運回的大米掏空了。金龜和仙鶴知道後,嘆息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怒之下,從此不再去運米了。自此之後,流米洞也不再流米了。金龜和仙鶴終日坐禪,後來也仙化了。據說,南山二十四峰中的龜山、鶴山,就是當年金龜、仙鶴的化身。此外,在流米洞北側的石壁上還有個直通山頂的洞,險陡難上。洞中有條躍竜門的鯉魚,故稱石鯉洞。公元1872年有個學士遊南山曾吟詩一首,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寫道:“鬍不貫之柳,烹玉法一試?”意思是說:“為什麽不用柳條把那條鯉魚串回來蒸它吃呢?”鯉魚跳竜門,竜門就在這裏,你看,鯉魚已跳到洞口來了。
  在大洞東門附近,過去建有東樓“御書閣”,是安奉宋太宗賜御書224軸的地方,現已被毀無存。我們從大洞東門出來,沿着羊腸小道拾級攀登北上,衹見半山峭壁上刻有“問心”兩字,用意似乎是要每個登山者回答:“繼續前進還是半途而止?”面對那“鳥道磐羊腸,怪石削雞距,天梯斷後連,下瞰毛骨竪”的險峻歷程,衹有下定决心,“飛步白雲巔”,才能觀賞到那“石龕益奇麗”的景色。後人在“問心”旁建有個半山亭,讓遊人小憩後繼續攀登。有詩云:“一生能有幾回遊,勿在半山亭裏休,南峰頂上風光好,古郡勝景目中收。”到了北極洞,十分涼爽,有“南北戶通”、“千裏俯窺”的奇景。清乾隆初年,潯州知府李綺(江蘇人)有詩云:“未盡登臨興,還來絶頂遊。俯身皆下界,極目見神州”。妙哉!尤為後兩句寫景抒情,情融於景,讀後令人振奮。北極洞又名葛仙岩,是公元四世紀晉代藥物傢葛洪從廣東羅浮山來此山採藥煉丹時居住的地方。在這個岩的山腳下有個泉眼,常年有泉水涌動而出,水清味甜可口,水中含有丹砂,飲之可延年益壽。據傳說,當年葛洪就在泉眼邊築圍成井,取此井水到北極洞築竈煉丹。他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煉出了仙丹,修成了正果,成仙升天去了。後人為紀念他的功德,尊稱他為葛仙,北極洞又得名葛仙洞。那口井稱為仙人井,葛洪煉丹的竈稱為葛仙竈,今遺跡尚存。清代舉人石崇先有《丹竈吟》雲:“水雲深入好棲遲,行滿功成在此時。九轉靈丹真火候,三翻消息登離奇。一天驀靜三更現,萬法全空五夜知。得道仙翁駕鶴去,長留丹竈使人思。”看來,一切均有證可考。
  從北極洞出來,登上獅山頂峰,倚着嵯峨的山石,遠眺稻浪翻滾,蔗海蔥蘢,青山聳翠,鬱水蕩波,鬧市人涌,大道車流,真是氣象萬千。近看廿四峰羅列如畫屏,翠黛環立。宋代貴州(今貴港)郡守陳昭嗣作詩曰:“二十四峰稱小桂,山明水秀本從來。”1991年我們陪南寧市葵花詩社十老遊南山時也吟道:“陪客南山再次遊,攀登步上頂峰樓。披襟極目情無限,廿四奇峰眼底收。”可謂異麯同工。
  從獅山頂峰沿石級而下,來到山背腳下的捨利塔。此塔共4層,高6米,寬2.5米,塔上端書“捨利寶塔”四字,下端有佛像浮雕一尊。塔旁有一石碑曰“南山捨利塔記”,碑高96釐米,寬76釐米。碑文有“佛光頻耀,震動人天,信女陳覺定喜捨桂鈔一千五百一十五元敬造石塔……”等字樣。這個塔是民國年間,本邑南江村盛光庭得知南山寺末代住持李春崖收有普仁大師園寂時的一顆佛珠藏於廣東肇慶慶雲寺,便親到那裏索珠回來,即與當地紳耆龔雨庭、葉瑞庭、周景賢、林進纔等人商議建捨利塔。隨後便以貴縣佛教協會名義發出緣部,嚮各方善男信女,廣結善緣,隨緣樂捐,並得到香港信女陳覺定大力支持,遂於1936年間全塔建成,將普仁大師的佛珠藏於塔內。
  捨利塔前面是一片廣阔的悠閑林蔭地,內中有水塘。目前,市政府已撥款興建動物園,並於2003年8月13日建成對外開放。動物園占地60畝,分為猛獸觀賞區、靈長類觀賞區、綜合表演館、兒童逗趣園等區域。展出東北虎、獅子、狒狒、犀鳥等極具觀賞價值的動物30多種200多頭(),及包括黑熊、鳥類、猴子及寵物狗在內的綜合性表演。據瞭解,該園是廣西僅次於南寧市動物園的第二大公有動物園。南山寺動物園的建成開放,為南山景區增添了一個炫目的亮點。
  從捨利塔沿石級南下,回到南山寺門西側,甘液池邊,有棵遠近聞名的菩提樹,樹高16米,主幹直徑1.1米,葉大如掌,遮覆直徑達8米,四季常青,樹本名貝多羅,是佛教聖樹,相傳以前西天衆僧在此樹下宣講佛經,證菩提果,因而又稱菩提樹,因其稀有長壽,而成為南山寺之瑰寶。此樹原産印度,我國稀有,南山寺和廣東羊城光孝寺各有一棵,合起來齊名。貴港人曾紹箕於1686年作《南山即景》詩時曾提到菩提樹雲:“行看池邊菩提樹,靈鳥枝頭學梵音”,據此推斷,南山寺菩提樹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但迄今還是青翠挺拔,枝繁葉茂,未顯竜鐘老態。更奇的是,將菩提葉浸於水中,存其盤脈,儼如薄紗,寺中僧人曾用以寫經,可存千年,今人用作書簽,可防蛀蟲。南山風景區是貴港旅遊勝地,屬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南山名勝古跡的保護和修建工作,1977年起,南山寺擴建為南山公園,總面積達1354.6畝,其中石山占772.5畝。至目前止,南山已建石級水泥登山路三條,兩條分別建於寺的東西側,各寬1.3米,總長451.7米,均置鐵桿扶欄,老幼上落安全。另一條建於驢山,開闢了驢山遊覽新區。此外,還建了古香古色圍墻170多米,古裝企樓式園門一座,亭臺樓榭多座,混凝土水泥環塘路一條,寬3米,長490多米;又另鋪築混凝土遊園路600多米。近年來公園內外遍植各種樹木花卉4萬多株,四季常青,花香滿園。連接中山路的南山公園主幹道已通車,交通方便。再有,在寺西還建有兩層古青石樓文物陳列館,展出羅泊灣一號大型漢墓出土文物;在寺東建有烈士陵園,竪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前有譚壽林、董銓漢兩位革命烈士的塑像,還有黃彰烈士墓及其塑像。貴港市人民政府除了引資建動物園外,還引資4000萬元興建南山賓館,把南山公園建成了A級國傢旅遊景區。不久,南山寺將以嶄新面貌,迎接海內外遊客的光臨。
山西省柳林縣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in Shanxi Liulin County
山西省柳林县南山寺
  孟門南山寺,又名靈泉寺,係山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黃河岸畔。孟門古鎮戰國時期為趙國藺邑。漢元朔三年(前126),漢武帝封其代共王子熹為藺侯;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鬍縣,兼置定鬍郡。唐武德三年(620), 置西定州 ;貞觀二年(628), 廢西定州,改定鬍縣為孟門縣;七年(633) 廢孟門縣,置孟門鎮;八年(634) 廢孟門鎮,復置定鬍縣。直到金至元年間(1264一1294) ,廢孟門縣,設孟門鎮。前後長達1400多年,一直是地跨柳林、中陽、臨縣(臨縣三交以南大部分,包括今天著名的磧口古鎮在內) 以及陝西省吳堡縣全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西周穆王時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呂梁武當山玄武道場,為了祭祀鯀禹治水之功績,在孟門南山(又名莊王山)禹王石附近創建了孟門道院。
  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三年,唐太宗駕幸於此,甚感壯美,敕賜尉遲恭在孟門道院旁監造樓臺殿宇數百處。此後便聞名於黃河中遊,有“西晉第一叢林”、“五竜聖飛之地”等的美譽。 曾為山西永寧州(今呂梁)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統領山西、陝西兩省今離石、柳林、中陽、臨縣和吳堡、綏德六縣的一百多處寺廟。該寺為群體建築,坐北嚮南,有山門、觀音殿、聖境殿、古佛殿、普慧院、靈泉別院、友雲亭、祖師堂等殿宇,均建造恢宏,金碧輝煌,總占地面積8250平方米。唐太宗、明太祖曾親莅該寺並降諭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別為其敕賜“靈泉寺”額,並為寺中兩位高僧賜號及佛乘。
  南山峰巒若壁插天,山腰開闊平緩,透宛回環,若涌若連,若盤若躍,甘泉飛瀑山椒,翠柏雲屏,下臨洶涌黃河,設險據勝,乃一方之大觀。該寺建築年代久遠,自然風光優美,景緻甚多,昔人以其形勝,列有十景:
  黃河晚波:寺臨黃河,一望數十裏,奔涌而來,岸上舟人,晚眺如畫。
  孟門煙雨:寺在鎮南,據河東臯,園樹連綿,早晚霞燦爛。
  翠柏雲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環圍四匝,望之如屏。
  東流環碧:東溪自山澗而出,經五十餘裏,盤折西流繞寺,寺樹映之如碧。
  靈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傳金大定時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閤穎之祥,固名曰靈。
  鐘綻神文:寺有鐘一口,橫文下裂,相傳數十年前紋闊可容手指。但擊之聲宏如故。
  深林玉帶:寺柏陰森密佈,步入深林,從林間遠眺,黃河碧波蕩漾,如錦帶然。
  秋鳥歸山:寺山茂樹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鴉群飛棲集,經鼕至春始去,歲有常期。
  端陽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開期常以農歷五月五日,歲無先後。
  柏抱蓮盆:山巔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麯嚮上,枝葉蔥籠,形似蓮花。
  1674年(甲寅年)8月,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傢、詩人、書畫傢、醫學家、戲麯傢、武術傢、社會活動傢、號稱“十七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的傅山曾遊歷到此,並作詩《自青竜驛過靈泉寺》:
  寺遠吾儕僻,秋高獨往盟。
  柏來花眼翠,霞上老心明。
  淨界悲文藻,威河響甲兵。
  顢頇僧榻 藉,壁壘夢經行
  寺東南百米處的亂石叢中,有一塊2米高光禿的獨石上生長着一顆約20年左右樹齡的神奇柏樹。此樹直徑30釐米、高5米,根係完全深紮於微小的裂縫內,而整石完好。在嚴重缺乏生長所需營養及水分的條件下,植株依然生長茂盛,為當地一奇景。寺域還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塊石碑組成的塔林、碑林;山門口有兩株參天翠柏;靈泉別院旁有一株五圍古柏等。
  孟門還有定湖廟、將軍廟、財神廟等衆多大大小小的寺廟星羅棋布於孟門鎮的各個古村,成為南山寺的陪襯式景點。
  2008年2月9日,由中國民俗學會、國傢紐帶工程東方文化館、東西方藝術傢協會(紐約)民俗藝術委員會、柳林縣人民政府等單位主辦的“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南山寺開幕。孟門古鎮以及南山寺全面真實地展示了黃河黃土高原原生態的民俗文化藝術和歷史文化遺跡.。來自國內外的90餘名國內外民俗專傢、學者彙聚一堂,研究和探索如何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年節文化,特別是推動黃河中遊及黃土高原腹部區際間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幕式上,孟門鎮被授予“中國民俗文化保護之鄉”的稱號,並被確定為“南京大學民俗教研基地”。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傢和各界人士深感中華傳統年節文化急需保護,全體通過了《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浙江省奉化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Fenghua, Zhejiang Province
  南山寺位於奉化市南面的南山上,為佛教祭祀場所,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海拔約120米。據傳該寺由來自天台的行腳僧建造。南山寺為硬山頂建築,共有三進院落,第一進為山門殿,約50平方米,正面供奉彌勒,反面韋陀,兩側為四大金剛,第二進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正面供奉如來,反面供奉觀音,兩側為十八羅漢另有文殊、普賢等幾座菩薩。第三進為三勝殿,分兩層,第一層為觀世音,第二層為三聖,始為做法事之處。在寺西側是齋堂廂房,廂房前有放生池和牌位樓。另有一口古井,全寺共有六、七位出傢人。寺西北面約四百米處的寒山亭於2002年新建,為六角攢尖石亭。亭前有南山不老鬆,周圍分列功德碑、功德林及一塊“心”字石。
泰州南山寺 Taizhou Nanshan Temple
  地處泰州老城東南。始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八七六)。僖宗賜名“護國寺”。北宋治平元年(一零六四)改名“資福禪院”;政和七年(一一一七)改設道觀“神霄玉清萬壽宮”。南宋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復為“資福禪寺”。淳熙十年(一一八三)寺毀;紹熙年間僧紹信、覺妙重建;嘉定年間立戒壇。明為“祝聖道場”,設僧正司(管理佛教的機構);永樂十八年(一四二零)鑄鐵鐘一口,鐘聲洪亮,聲聞數十裏,惜已不存。崇禎五年,天竺僧方志重建浮圖。
  清道光時稱南山教寺。教寺,是佛教律宗派寺廟的專用名稱,創始人唐代僧人道宣住終南山,故名“南山律宗”,簡稱“南山宗”,他創設“戒臺”,訂佛教受戒儀式,簡稱“律宗”。從此,凡歸從此教義的僧人寺廟,皆冠“教寺”之名。宋嘉定年間,此寺曾立“戒臺”,南山教寺之名由此開始,後人簡稱其為“南山寺”。
  寺坐北朝南,分主次二軸綫。主軸上由南嚮北依次建有山門、二殿、大雄寶殿,大殿左右分設鐘、鼓二樓。殿間兩側建有側殿、廊屋,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規製;次軸綫上,前後各有一座面闊五間的殿宇,中間一側另有較大型的殿宇,還有一些輔助用房。山門殿南是市河,再南邊是城墻,外為護城河。地勢高敞,環境開闊。
  滄海桑田,南山寺僅存大雄寶殿及東面幾間附房。大雄寶殿為廡殿重檐,楠木金柱,內外柱等高,脊桁下用叉手,建築技法為元代以前常見手法,鬥拱為明式做法,天花上用草栿作,梁枋上彩繪二竜戲珠和唐三藏師徒西天取經以及動、植物圖案。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瓦當、滴水上飾有竜鳳圖案。整體屬明中期風格,屋面則繼承了唐代的建築手法。雖經千年風霜,仍翹角飛檐,巍然屹立。一九五七年,南山寺大雄寶殿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八五年四月,知名園林建築專傢陳從周教授應邀來泰,在視察南山寺後認為,大雄寶殿為廡殿重檐的屋頂建築,類同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山東岱廟,是中國古建築史上至高等級的屋面式樣,一般用於皇宮的主要建築,以示尊崇或隆重。在江蘇的寺廟建築中,衹有蘇州的文廟和泰州南山寺是這種形式的古建築。
  二零零三年六月,泰州對南山寺大雄寶殿進行維修,二零零四年八月告竣。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南山寺 Nantong City, Jiangsu Tongzhou District Nanshan Temple
  通州區南山寺一期規劃用地48、5畝,控製用地100畝。整體建築按照明清風格設計,分三條軸綫,中軸綫上設大雄寶殿“三世如來”像計建造牌坊、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寶殿和萬佛殿。東軸綫設計建造多寶財神殿、通州塔、觀音殿、藥師殿和方丈樓。西軸綫設計建造帝釋殿、地藏殿、極樂水院、極樂樓和藏經樓。目前已經建好的有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寶殿、觀音殿、鐘樓、鼓樓、法物流通處和廂房兩幢。正在建設的有帝釋殿,多寶財神殿和通州塔,準備開工建設的有牌坊、極樂樓、藥師殿等。
  通州南山寺始建於明朝,清嘉慶重修,改革開放後為落實宗教政策於80年代中期將金沙雙皮橋頭總庵更名為南山寺對外開放,92年經通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將人民東路朝陽路口老南山廟作為南山寺下院對外開放,請杭州佛學院畢業生耀來法師主持日常管理工作。94年經通州市政府批準選址通州市開發區盆架橋村易地南遷。
廣東省化州市南山寺 Nanshan Temple of the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化州市南山寺
  1996年出版的《化州縣志》載:“佛教傳入化州時間無考,據光緒版《化州志》載,境內建成最早的佛教寺院是宋南山寺和報恩光孝寺,可見在一千多年前佛教已在本地傳播。”又據1997年出版的《茂名市志》載:“盛唐時,化州建有南山寺。”上述兩志書對南山寺的建寺時間有出入,但都明確指出化州有佛教文化活動場所南山寺。據考,宋代化州南山寺的佛教文化活動鼎盛,不僅信徒香客多,連一些官員文人學士也常到訪。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學家范祖禹就曾居住在南山寺。 范祖禹(1040—1098),祖籍江蘇吳縣。英宗治平年間中進士甲科。因受司馬光賞識,曾參與《資治通鑒》的撰修、校訂、出版等工作,歷時15年之久。歷任著作郎、《神宗實錄》檢討、侍講、禮部侍郎、諫議大夫、瀚林學士等職,後追封為竜圖閣學士。他為官剛直不阿,常犯顔直諫,因而得罪姦臣,被貶離京,流遷各地,元符元年(1098)徙遷化州。時任昭州別駕,化州安置。因纍纍謫遷,心力交瘁,范祖禹來化後,便住進了幽靜的南山寺。他與州地百姓及文人相處融洽。據說,他居南山寺期間,不僅研究佛學,還將中原文化嚮僧人和當地文化人傳播。對化州橘紅,他給予很高的評價,州地流傳着“范公識橘”的故事。他愛上了南粵這方水土。他說:橘紅氣正,南山養性;三生有幸,終居勝境。據化州黨史、文史研究專傢陳土富考證:范祖禹病逝於城西獅子嶺南山寺中。可見這佛門聖地,與一代文化名人范祖禹有緣。
  據有關資料記載,明代著名高僧憨山禪師,受神宗皇帝御賜金幣三千,於南山寺修葺道場,整頓僧規,開禪接衆,隨緣度化。神宗還御賜“海印”佛匾,光耀門楣。兩廣總督戴耀題贈:“曹溪演法六祖之道”。於是南山寺更為興旺,名聲遠播。隨着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南山寺在人間蒸發了。它毀於何時,已無從考究。
  佛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佛教場所、勝地,也是旅遊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了落實宗教政策,弘揚佛教文化,增加旅遊文化景點,化州市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於2006年始,在該市麗崗鎮麗山嶺西麓重建南山寺。麗山嶺,距化州市區十公裏,因其主峰獨尖,秀麗玉立,故又名尖崗嶺。州志稱之為“州之鎮山”,又稱“化州第一山”。山上奇石、名勝古跡衆多,林海鬆濤,花香鳥語,自然山態保護尚好。清道光狀元林召棠曾登臨尖崗,手書“瞿鳥兆高飛”四字刻石至今仍存在山上,山腰還有“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太夫人廟。麗山鐘靈毓秀,選其西麓建南山寺,實在是明智之舉。據說,重建南山寺的發起人龐居士和南山寺現任主持釋大師選寺址時,從化州市區出發,一路驅車北行,當來到麗山西麓前面的一段鄉道時,汽車突然熄火,司機弄了好一陣,仍無法啓動,車上幾人下來推車,衹輕輕一推,車便啓動了。由於汽車出現異常,於是司機掉頭返回,僅行駛200米路程,車又熄火了。龐居士等人心有所悟,則下車沿着麗山西麓山腰踏行,豁然見到兩塊光亮的山石,狀如綻放的蓮花瓣;周圍樹木蔥籠,鳥語花香;山前沃野千頃,清溪流泉;遠處山脈騰竜,氣勢非凡。好一處靈氣寶地。於是他們决定把佛寺建在這裏。奇怪的是,當他們回到汽車時,車則順利啓動了,回到城區後,司機開車去修理廠請修車師傅查看,卻沒發現任何故障。這種情況儘管是一種巧合,也屬於奇聞趣事。
  重建的南山寺,用地300畝,預算耗資5000萬元,所有耗費全憑善者仁人解囊捐資。初定計劃用八年時間完成,分三期進行。按標準設計圖,首期觀音殿、四合院工程及天皇殿工程已竣工開光,呈現出古色古香、雄偉肅穆景象,吸引衆多香客和遊人。大雄寶殿工程正在籌建。還有三聖殿、祖師殿、藏經閣、羅漢樓、靜修堂、彌陀村、海會塔、九竜壁等等近20多個建築物,得分批建造。到整個工程竣工時,南山寺將會是南國佛教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相關詞
廣西貴港轄區鬱江旅遊山西孟門寺廟
教育學校初中孟門鎮泰州文峰塔八景海陵
呂梁
包含詞
南山寺村老南山寺
呂梁南山寺三亞南山寺
南山寺林區孟門南山寺
化州南山寺柳林南山寺
臺懷南山寺海南南山寺
山西南山寺貴港南山寺
奉化南山寺九日南山寺
漳州南山寺通州南山寺
次韻遊南山寺題顯孝南山寺
孟門南山寺景區遊南山寺題澹軒
近郭城南山寺深人日南山寺約汪憲
五臺山南山寺壁畫南山寺彌陀佛石造像
九日偕府城諸貴人遊南山寺分韻和杜工部九日詩南山寺瀟灑閣呈川無竭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