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學院介紹
東北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國傢重點大學。地處遼寧省,是遼寧地區最好的大學。學校設有研究生院、秦皇島分校、基礎學院、文法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理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材料與冶金學院、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學院、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體育部以及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學科建設
學校設有58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傢第一類特色專業4個,第二類特色專業1個。有171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另設MBA、MPA、工程碩士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81個學科有權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有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共涵蓋15個二級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4個國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有國傢工科基礎課程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傢工科基礎課程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電子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第一批國傢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
東北大學堅持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在保持和發揚面嚮基礎産業的冶金、材料、礦業、機械等傳統學科優勢的同時,大力支學校正門(北門)持和發展計算機、自動化等高科技新興學科,形成了工學為主,理學、哲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在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首次開展的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排名評估中,該校控製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榮登該學科榜首。
師資力量
截止2009年10月,在2322名教師中,共有教授36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2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4人,國傢級教學名師3人,博士導師277人;現在校博士研究生2528人,碩士研究生5118人,普通本科生23080人。
科研實力
東北大學不斷強化教學、科研功能。1989年以來,東北大學共獲國傢級優秀教學成果奬19項,其中一等奬5項,二等奬14項。獲得國傢精品課程13門,國傢級教學團隊2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2005年,東北大學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國傢教育部舉行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估。“十五”以來,學校承擔各類科技主樓項目2500多項,獲國傢和省部級科技成果奬勵209項,其中國傢級奬項21項,獲得國傢專利207項,被國際三大檢索係統收錄論文4211篇。
東北大學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優勢,以孵化高新技術産業作為服務社會的堅實支撐點,探索出了一條産學研相結合,創辦高新技術産業的有效途徑。東北大學科學園是我國第一個國傢大學科技園,2000年,東北大學科學園成為國傢首批15傢大學科學園試點建設單位之一。
國際交流
東北大學堅持面嚮世界,開放辦學。學校先後與23個國傢和地區的123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共聘請705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東北大學名采礦館譽教授和兼職教授;先後選派教師4000多人(次)出國進修、講學和科研合作,促進了學校學術水平的提高。[1] |
|
2009年在任校領導[3]有:
黨委書記:孫傢學
校 長:赫冀成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田夢平
黨委副書記:熊曉梅
副校長 劉積仁
副校長 王宛山
副校長 薑茂發
副校長 左 良
副校長 陳德祥
副校長 婁成武 |
|
1.雲濤日破
(1923-1931)
20世紀初,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東北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着富庶,也引得列強垂涎。日本以其地理條件的便利,將魔爪伸嚮東北,不僅進行殘酷的經濟侵略、資源掠奪、還進行文化控製。在這風雨飄搖的時局下,誕生了東北大學。
1921年初,東北仍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而幾位知識分子的內心卻充溢炙熱的激情。他們嚮時任東三省巡閱使、奉天督軍的張作霖建議:欲使東北富強,不受外人侵略,必須興辦大學教育,培養各方面人才。他們就是當時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廳廳長謝蔭昌。對於他們的建議,奉天省議會於當年10月25日進行討論,通過聯合吉、黑兩省創辦東北大學以儲備人才、振興教育的議案。
1922年春,東北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頒發“東北大學之印”,4月26日正式啓用,東北大學宣告成立,在原文學專門學校舊址開辦文法科大學,在高等師範學校舊址開辦理工科大學,王永江為首任校長。王永江出任校長後,堅持他一嚮的嚴謹作風,聘名師、招學生、購設備,學校順利起步。
建校之初東大呈請奉天省公署,撥地另建校捨。省公署很快批復,撥昭陵前白樁外陵地並毗鄰民地共500餘畝,作為新校址。經一年多建設,1925年9月,理工大樓、教授住宅、學生宿舍及相應的附屬設施在新校址竣工。理工科先行遷入,與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學遙相呼應,形成南北兩校區。1926年的東大一覽曾對當時的校園環境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理科工科校址,偏南一帶地勢高阜,土質堅厚,中建正樓一座,形如蛺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開河環抱樓前洋洋西去,瞻眺環境爽塏蔥蘢誠勝地也。這方聖地孕育了東北大學蒸蒸日上的未來。
學校按照現代大學的格局設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較為齊全的學科,各學科之學會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文法科成立自治會、夏聲社、社會科學研究社;工學院成立礦學會;理工預科成立英語研究會;孫國封院長為促進科學進步,發起科學教育協進會。這一時期校內各種學術講座開展的紅紅火火,主講人不僅有國內的名師、大傢,還有來自英法美等發達國傢的學者、專傢,所講題目從“火山現象”,到“教育的變遷”;從“東三省農業發展與中國民生關係”,到“列國對華之聯合政策”,內容涉及政治、人文、科技等多個領域。
“知行合一”是東北大學當時的校訓。為力戒紙上談兵,東大建成工廠,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求得真知,鞏固所學,留學德國歸來的楊毓楨任廠長。1926年11月,文法理工各科組織學生參觀華北機械廠及紡織廠,以增長工業方面知識;同年12月,俄文係學生抵達哈爾濱,實地考察;1927年,理工科學生參觀奉海路、撫順煤礦。實地參觀考察、創建學會、開辦講座,剛剛誕生的東北大學已經開始運用現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啓迪學生思想,豐富學術文化。這些傳統延續至今,成為東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7年11月,東北大學首任校長王永江因病逝世後,大學委員會公推奉天省省長劉尚清繼任校長,踵事增華,歷有建設。
1928年8月16日,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剛剛過去兩個多月,身負國仇傢恨的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長張學良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直以教育為立國之本的少帥對東大的發展傾註了大量心血,明確提出以“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應社會之需要,謀求文化之發展”為辦學宗旨,在學校建設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係列新舉措,東北大學從此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
為改善辦學條件,張學良校長先後共捐獻180萬現洋,建築文法學院教學樓各一座、可容數百人的凹字型學生宿舍一座、教授住宅38棟、化學館、紡織館、圖書館、實驗室及馬蹄形體育場等。時任建築委員會技術部主任的孫國封院長曾言:本校此次建築實為東三省偉大工程。對於東大的建築,一位老校友這樣深情回憶:東北大學學堂的教室,建築宏偉、工精料美,樣式新異,斜陽夕照,輝煌美麗,眩目奪神,而我們得在這個教室裏受課,是何等的榮幸!何等的快樂!
1929年7月1日,東北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張學良校長嚮120名學生頒發畢業證書,授予學士學位。各係畢業成績第一的學生還由學校選送,往英美德各國留學深造。同年秋,文法兩院學生遷入北陵校區,東北大學羽翼漸豐。
東北大學宏偉校園不僅留下了學子求學的腳步,也留下了衆多名師辛勤耕耘的身影。張學良校長重金禮聘,廣招良師,章士釗、梁漱溟、羅文幹、馮祖恂、劉先州等一批名師執教東大,可謂英才薈萃,俊彥雲集。
1928年8月,結束歐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應張學良校長邀請來東大,着手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築係。破除男女之隔閡,並給予婦女界以研究高深學術之機會,張學良校長上任伊始便極力倡導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東北大學校門,從此開創東北大學男女同校之新紀元。
張學良出任東大校長之後對體育教育異常重視,增聘體育教員,組織學生代表隊參加各類體育比賽。1929年第14屆華北運動會在東北大學舉行,東大健兒大顯神威,破數項全國紀錄,奪得男子田徑賽第一名。東大足球隊、籃球隊還遠征日本進行比賽。東大學子以其強健的體魄駁斥了“東亞病夫”的謬論。
到1930年秋,東大有6個學院24個係8個專修科,捨宇壯麗、設備充足,經費充裕,良師薈萃,學風淳穆,極一時之盛。
正當學校蓬勃發展之際,“九一八”的炮火炸碎了東北大學的強校之夢,東北淪陷。
2:風雨載途
(1931-1949)機電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一夜之間占領瀋陽,城陷未幾,日本南滿公學學堂堂長來校,偽緻慰問,勸照常上課,稱經費由日本供給。全校師生悲憤已極,嚴詞拒絶,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為第一所流亡大學。東大師生先到北平、後遷開封、西安,南下三臺,一路求學,一路鬥爭。
1931年9月26日東北大學大部分師生遷往北平,教授們組織“教授代表會”,推動學校復校事宜,學生也成立了“東大臨時學生會”,協助教授們工作。10月18日,學校藉北平南兵馬司舊稅務監督公署為校捨,勉強復課。因條件所限,部分係科停辦,同時添加邊疆政治係、傢政係等實用學科。
1932年,為了粉碎日本帝國主義霸占我國東北合法化的陰謀,艱難辦學的張學良校長出資8000現洋資助我校學生劉長春參加第十屆奧運會,此舉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有力的還擊。1932年7月30日,劉長春手執中國國旗闊步走在奧運會開幕式上,這是中國首次派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1933年,著名愛國人士,馮庸大學創辦人馮庸先生將馮庸大學九個係全部並入該校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旨在侵吞我國華北的一係列事件,而南京國民黨政府卻一再退讓,並準備於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關於“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12月9日,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北平市學生救國聯合會組織發動了“一二.九”學生抗日愛國運動,在其他學校師生受軍警圍困,未能及時到達的情況下,東大師生衝破手持大刀的軍警包圍,孤軍出動,從崇元觀到西四北大街,再到東郊民巷,他們冒着嚴寒,一直堅持到夜晚,成為鬥爭中的主力和先鋒。儘管有人被捕,有人受傷,但學生們仍然頑強鬥爭,緊接着又舉行了“一二·一六”示威遊行。斯諾曾這樣評述“一二九”運動——“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國知識青年所表現出來的政治勇氣,情景振奮人心,無論對參加者還是旁觀者來說都是如此”。
東北大學體育專修科音樂教師閻紹璩也親身經歷了這次鬥爭。1936年,閻紹璩以著名詩人光未然的詩作《五月的鮮花》為詞,譜麯一首,將他在“一二.九”運動中的真實感受,化作悠遠的旋律——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埋了志士的鮮血,為了輓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的抗爭不惜……這首從東大校園唱出的歌一問世,就在抗日民衆中引起強烈共鳴,並被迅速傳唱,而這首歌也連同那次振奮人心的愛國運動一起載入史册。而今,每到12月9日,東大校園就又會傳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尋常的歷史也伴着歌聲走進年輕東大人的心裏。
“一二九”運動以後,華北局勢危在旦夕,“華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各大學於是紛紛準備外遷。1936年初,張學良校長在西安西門外選定陝西省立農林職業專科學校舊址為校捨,東大工學院及補習班率先遷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2月24日,西安分校正式上課。在這抗日的大後方,兩度遷校的東大師生,渴望安寧的環境,渴望潛心治學。
正在西安任職的張學良將軍,為給東大創造適宜的發展環境,籌資15萬元,修建校捨。在修建大禮堂時,張將軍有感於“九·一八”後國破校散的處境,在禮堂基石上題詞:“瀋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復我河山!”
輾轉之中東大師生在努力學習的同時,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的洪流之中。1936年,“一二.九”運動一周年那天,西安一萬多青年學生,舉行了以“停止內戰,團结抗日”為中心內容的請願遊行。東北大學西安分校的學生,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高呼:“槍口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停止內戰,打回老傢去!”等口號,在嚮陝西省主席邵力子請願未達到目的的情況下,衝出軍警戒嚴的中山門,高唱救亡歌麯,嚮臨潼進發,嚮正在那裏的蔣介石請願。得知學生們要來臨潼的消息,蔣介石下令堵截學生,武裝鎮壓,格殺勿論。張學良校長深恐學生遭到傷害,驅車追上學生請願隊伍。勸阻學生返回校園。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嚮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但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校長卻從此失去自由,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幽禁生活。1937年1月,南京國民黨政府委臧啓芳為代校長,根據國民黨政府南遷東北大學的指令,在開封河南大學內設東北大學辦事處,東北大學遷到開封。同年5月,東北大學改為國立,臧啓芳來西安接收西安分校,6月,開封學生遷來西安,集中辦學。
1938年春,日軍轟炸西安,東大不得不再度遷校,由陝入川。
1938 年7 月, 奉教育部令:東北大學工學院和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合併為國立西北工學院(1938.7-1950.12)。
東北大學暫藉四川三臺縣舊試院和草堂寺及縣屬聯立高中之一部分為校捨,工學院遷出,重點建設文、理、法、商學科。
在東北大學當年的校址上,而今一所國傢級示範中學——三臺中學,已在川內聲名赫赫。
當時一批名師齊集東大,陸侃如、馮沅君、金毓黻、高亨、楊榮國、姚雪垠等先後來校任教。
1940年,著名學者金毓黻先生到東大籌備“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儘管經費睏難,物資缺乏,但在先生的苦心安排下,極短的時間內研究所便初具規模。一批研究生追隨先生不僅鑽研歷史,亦關註現實,成果頗豐。
1942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令:改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給予碩士學位。東大的研究生教育,由此發端。
這一時期東大編印的學術刊物《東北集刊》、《志林》收錄了師生數百萬字的論文,研究課題從“大學精神”到“儒傢政治思想的發展”;從“三臺物價”到“東北人口發展的特點”,涉獵之廣泛,調查之縝密,論證之嚴謹,令人嘆服。
學術研究欣欣嚮榮,學生活動蓬勃開展。學校通道兩旁一直延伸到大門口的壁報都是學生的創作,以宣傳抗日,抨擊腐朽政治,揭露社會黑暗為主要內容。
“學聲”、“黑土地”等社團聚集了一批熱血青年,成為進步學生成長的搖籃。學生劇團不僅在校內演出,還走出校門,舉行義演,所得款物,捐贈前綫,支援抗戰。
在三臺這座川北小城,東大度過了8年時光,在物力財力兩感窘迫的歲月裏,師生們直面困苦,笑對艱難,追求學術發展,傳播進步文化,那段日子因此而熠熠生輝,三臺小城,因而平添萬千氣象。
老校友劉黑枷在文章《歌聲琴韻》中曾這樣回憶當年的情景:“我們那時在學校裏最愛唱的歌,是東北流亡三部麯、在鬆花江上等,每次唱歌都心潮激蕩,懷念故鄉,遙想前綫,對真正領導抗戰的先進政黨激起無限景仰”。半個世紀過去了,東北大學80年校慶前夕,學校的記者趕往三臺采訪的時候,我們的老校友,把記者們領到了當時東大組織修建的防空洞裏,在那裏,老人們情不自禁的唱起了當年的歌。
1945年8月14日,東大師生與全國人民一道迎來了抗戰勝利的曙光。在這場戰爭中,有60位東大人奮勇嚮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被授予烈士稱號。
當勝利來臨,人們百感交集,陸侃如教授欣然提筆撰寫對聯:萬裏流亡,嚐膽臥薪,緬懷黑水白山,此時真個還鄉去;八年抗戰,收京降敵,珍重禹時舜壤,來日無忘守土難。
1946年東大師生從三臺陸續返回瀋陽,1947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開學。1948年6月,國民黨在東北戰場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命令東北大學再遷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隨着新中國的成立,東北大學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3. 力耕躬學
(1949-1993)
東北全境解放後,為適應新中國建設對人才的大量需求,1949年3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决定,以東北大學工學院為基礎建立瀋陽工學院,校址設在原瀋陽奉天工冶金館業大學和市第二工科學校。次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决定籌建東北工業大學,包括瀋陽工學院、撫順礦專和鞍山工專。8月,東北人民政府發佈命令,將上述三校合組為東北工學院,校址設在長沼湖,也就是現在的瀋陽南湖,著名冶金專傢靳樹梁擔任院長。1950年9月,東北工學院舉行成立大會暨首次開學典禮,當時學生2936人,教師417人。教師中既有原東北大學的教授,也有從全國各地招聘的專傢、學者。廣納賢才,吸取各方專傢之所長。受聘的教師來自天南海北,有的是高等學府的名師,有的是生産單位的技術專傢。建國之初,在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這一舉措,為東工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剛剛成立的東北工學院,各項工作迅速展開,從招聘教師,到招收學生;從專業的設置到基層教學組織的創建,為了讓學校盡快走上正軌,大傢衹爭朝夕。
1951年10月8日,東北人民政府批準了東北工學院南湖基建工程開工申請,南湖校區的建設緊鑼密鼓地展開。經過一年多的施工,1953年4月17日,原鐵西校址交給工農速成中學,東北工學院遷往南湖校址。
當時的院長靳樹梁曾在一首詞中這樣描繪南湖舊時的景象:“風自吹襟,人爭掩鼻,汩汩溝流半糞污,湖安在?指幾行衰柳,一片黃瀘。”然而,經過東工人幾百個晝夜的建設,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尋不到舊時的模樣。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從這裏汲取知識的甘露,獲得智慧的啓迪,這裏也便成為年輕的夢開始的地方。光陰荏苒,而今用夢和希望滋潤的校園,越發顯出勃勃生機,新建築鱗次櫛比,新景觀悅目賞心。
1952年,全國範圍進行高校院係調整。根據國傢建設需要,大連工學院的電機係;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采礦係、冶金係;山東大學采礦係均並入東工。東工的化工係各組,土木係的水利、路工兩組,機械係的汽車組調到大連工學院。地質係各組、數學係、物理係全體學生及部分教師分別調整到長春地質學院、東北人民大學(現為吉林大學)、東大。
院係調整後,東北工學院進一步修訂了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認真改進和充實教研組。建校以來,這種在實踐中的改進就從未停止過。不斷總結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研究、完善教學法;編寫、翻譯教材,以《現代煉鐵學》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教材正是那一時期教師們的心血結晶。
教師們高昂的工作熱情也深深地感染着學生,學生中勤奮好學蔚然成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采礦係五四屆採煤甲乙兩班。1954年4月,東工發佈了《關於介紹五四煤甲、乙兩班學習經驗的通令》,决定授予兩班“學習模範班”稱號,“五四煤”的經驗開始在學生中推廣。
而今,“五四煤”的成員都已進入古稀之年,但他們踏實、嚴謹的學風成為一筆寶貴財富,感召着後來的學子。
東北大學早在建校之初,就以“知行合一”為校訓,註重實踐。來自生産第一綫的靳樹梁院長更是對此身體力行。他帶領幾位青年教師為本溪鋼鐵公司成功地解决了高爐結瘤問題;在四川威遠鋼鐵廠高爐改造失敗,四處求助甚至藉鑒了蘇聯經驗,仍無濟於事的情況下,切中要害,提出科學、有效的解决方案,為高爐的正常生産做出貢獻。
他主張工科院校要實行廠校合作,教學要面嚮生産,理論要聯繫實際。在他的倡導下,東工與多傢廠礦、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合同,共同對生産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學生的認識實習、生産實習、畢業實習環節得到強化。
在此基礎上,按照培養工程師的目標,東工首先對礦區開採專業五三屆學生進行畢業設計,這是全國工科院校中最早進行畢業設計的專業。教育部肯定了畢業設計的經驗,並嚮全國高等工科院校進行推廣。面嚮實踐夯實理論基礎,東工人求真、務實的精神就已經在孕育之中。
1953年,學校召開了科學研究座談會,確立了“在加強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並與教學工作密切結合起來,逐步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方針。此後,學校開始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學生中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展開。
1953年末東工出版了第一本《科學研究資料》;
1955年初,舉行了第一次科學報告會;同年召開學生科學報告會,選舉産生了學生科學技術協會。
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成立,院長靳樹梁教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7年教師謝緒愷,在第一屆全國力學學術會議上,宣讀了《研究綫性係統穩定性的新方法》論文,提出了多項式穩定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該組條件後來被編入《一般力學》教材中,被命名為“謝緒愷判據”。
1958年國慶前夕,國內第一臺模擬電子計算機在東北工學院研製成功。與今天的PC機相比,這臺計算機占地30平方米,堪稱龐然大物,然而就是這個龐然大物,為中國的信息技術發展寫下光輝的一筆,這一筆凝聚了東工人的智慧、東工人的堅忍不拔的努力和奮鬥。
經過十年的建設,東北工學院獲得長足發展,1960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决定》,東北工學院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這為東北工學院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學校招收了文革後第一批學生,共計1667名。東北工學院再次成為莘莘學子嚮往的著名學府;
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煉鐵教研室被評為先進集體,教師張嗣瀛被評為先進科技工作者,22項科研成果獲優秀成果奬;
1978年,東北工學院首批被恢復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
1978年,在廣泛調查和討論基礎上,學校製定了《東北工學院1978至1985年規劃》。規劃中明確指出:“盡快把該院整頓、建設和發展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出科研成果,又出專門人才的社會主義理工科大學。”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學校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教學和科研上來。
以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新工藝項目獲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為代表,東工人用他們特有的勤奮和智慧,培育出一大批科研成果,科學研究之風大興,科研工作開展地有聲有色。
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東北工學院本着“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緊緊圍繞兩個中心,推行一係列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1986年11月6日,李鵬副總理視察東工,並題詞勉勵:“堅持教育改革,為國傢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改革開放,促使東北工學院將發展的視角瞄嚮國際教育舞臺。1981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阿巴拉契大學校長約翰·托馬斯率代表團來校參觀訪問,次年9月,畢可楨院長率團到美國匹茨堡大學和阿巴拉契大學,進行校際交流和教育考察。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次互訪,以此為開端,東北工學院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互派學者、聯合科研、召開國際學術會議,學校在世界學術界的影響不斷擴大。
1978年後,東北工學院恢復了招收研究生制度。1986年4月,國傢教委批準東工試辦研究生院,這是學校把高層次人才培養作為重要任務的里程碑,也是東北工學院步入第一層次大學的重要標志。
1987年繼遼寧分院之後,東北工學院成立了秦皇島分院,1988年4月,成立了冶金部東北工學院繼續教育中心,同年9月國傢教委批準東工成立成人教育學院。這些變化使東工在人才培養上,從過去比較單一的以培養工科全日製本科生為目標的辦學結構,逐步轉變成以研究生與本科生為主體,多層次、多類型並存,以工科為主體,理工文管相結合的辦學結構。
學科類型的豐富,為學科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敏銳地將學科建設放到了一個突出的地位上。1984年,學校在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科建設。在此思想指導下,以采礦工程和鋼鐵冶金為代表的一批學科迅速發展起來。
在“既為冶金係統又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方針的指導下,東北工學院解放思想探索辦學新模式,使學校在辦學條件相當艱難的情況下,贏得了發展機遇。同時,校領導一班人也在嘗試,將科研成果産業化,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現實促使學校認真學習和思考——高等學校要不要辦科技産業?結論是不但要辦,而且要辦好。
1988年,在時任東北工學院院長陸鐘武的倡導下,瀋陽開始建立南湖科技開發區,確定建立“東北工學院科學園”和“三好街科技一條街”;東工乘勢而上,提出“項目起步,政策導嚮,滾動發展,分步實施”的建園方針;確定“軟件開發”、“醫用全身CT”等4個起步項目,把毗鄰“三好街”的院墻推倒,劃出相鄰的80畝校園作“科學園”。這標志着東北工學院開始融入社會,積極投身國民經濟建設。這也是我國第一個以大學命名並被世界大學科學園協會接受為會員的科學園。國內知名的東大軟件集團就是從這個科技園中成長起來的。1988年,研製出國內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的李華天教授的弟子,年僅33歲的東北工學院教授劉積任帶領3個年輕人,以三臺電腦、三萬元科研經費開始了他們在信息技術領域的艱難創業,這便是東軟傳奇的開篇。
不畏艱難,敢於開拓,東軟的成功豐富着東北大學辦學理念的內涵,更為後來者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
4. 知馨行遠
(1993-2003)
寧恩承圖書館1993年,原國傢教委正式批復將東北工學院復名為東北大學。4月22日復名儀式隆重舉行。在東北大學的發展史上,這是值得銘記的一天。
復名以後的東北大學抓住了一個又一個發展機遇:
1996年成為全國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
1999年成為教育部直屬的國傢重點大學;
2001年實現部、省、市共建。
東北大學充分藉鑒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經驗,對時代特徵和教育發展的規律進行深入分析,並結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確立了建設“多科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大學的奮鬥目標。在現代大學奮鬥目標的內涵中,多科性是基礎;研究型是核心;國際化是重要途徑之一。
學科建設是大學發展的平臺,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關鍵所在。東北大學在鞏固原有冶金學科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適當發展人文、社會和管理學科,並大膽地建設了藝術專業,促進科學和藝術的融合。一批適應21世紀科技、經濟、社會需要的新興學科群蓬勃發展。
2002年,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自動控製學科名列第一,計算機應用學科名列第九。這兩個學科還建成了國傢冶金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計算機軟件國傢工程研究中心、國傢數字化醫學影像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學科水平國內一流。
新的優勢學科發展方興未艾;傳統學科勇於開拓,尋找新的突破點。
鋼鐵冶金學科以生態化和信息化鋼鐵冶金為特色,為解决我國鋼鐵行業重大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難題提供科技支撐,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采礦工程學科以“資源觀”、“環境觀”、“經濟觀”、“信息化”為學科建設理念,在岩石破壞的非綫性理論與數值模擬及采礦技術和礦業信息方面的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已將研究領域拓展到機器人運動學與動力學、虛擬設計與網絡化設計、係統概率風險分析、納米技術與微機電係統,建有國傢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在震動利用與控製、機械動力學及無級變速傳動方面的研究國際領先,在重載齒輪傳動及摩擦學方面也卓有建樹;
有色金屬冶金學科承擔並完成了大批國傢重大研究項目,並將研究領域拓展到熔????與熔體理論與技術、稀土增值冶金技術、特色資源綜合提取技術、新材料製備技術和新能源開發等方面;
材料學科在保持金屬材料優勢領域的同時,正在嚮陶瓷材料和材料應用技術方面拓寬。在材料織構與晶界設計、合金相圖與合金設計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要基礎性成果,基礎研究逐漸與國際前沿接軌並同步發展。
以這些學科為代表,東大的整體學科水平大幅度提高,95年以來,國傢重點學科由2個增加到7個;遼寧省重點學科由8個增加到18個。學科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完善,學科門類由5個增加到8個、覆蓋的一級學科由19個增加到27個、博士後流動站由5個增加到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由23個增加到3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由40個增加到76個,本科生專業由34個增加到49個。還獲得了MBA、MPA和工程碩士三個專業學位授權。而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在學校辦學條件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完成的。
近十年來,獲國傢各級各類科技成果奬勵626項,省部級一等奬以上77項,由東大獨立完成或牽頭的項目占絶大多數,解决重大科技課題的項目不斷增加。職務發明專利申請合計281項;職務發明專利授權合計176項。
學校承擔國傢和企業科技製高點項目總計7454項,經費174233萬元,科研經費總量在普通高校中始終處於前列。科技經費自1995年突破億元以來,連年攀升。1999年東北大學的全口徑科研經費為2.04億元,居全國高校第六位;2000年達2.72億元,人均科研經費19.22萬元,是“九五”初期的2倍;2002年全口徑科研經費為3.28億元,人均22.69萬元。
學校註重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在《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的申報中取得豐碩成果,柴天佑教授當選《復雜生産製造過程實時、智能控製與優化理論和方法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學校在《新一代鋼鐵材料的重大基礎研究》和《提高鋁材質量的基礎研究》等國傢重大基礎研究項目中,共獲得5項課題級、13項專題級的研究項目。
學校發表學術論文數量逐年增加,被三大檢索收錄論文共計1915篇,核心期刊5507篇。《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成為世界著名檢索係統之一的EI Compendex的核心期刊,邁出了走嚮世界的第一步。從2000年起,被EI收錄論文數連續三年名列全國高校學報前五位,學術影響不斷擴大。學校主辦的《控製與决策》雜志,在國內信息與係統科學領域的同類雜志中位居第2位。
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上個世紀20年代,張學良老校長重金禮聘,海內外名師雲集東大在當時傳為佳話;建國之初,東工南下招聘各類專傢堪稱創新之舉。何世禮教學樓改革開放後,學校破格提拔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在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實踐中,東大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以求賢若渴的胸懷和唯才是舉的氣度吸引人才,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造就新一代的學科帶頭人。
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東大師資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結構趨於合理,層次明顯提高。到“九五”末期,生師比達到15:1;兩院院士由2人增加到6人;4人被聘為教育部第四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學部委員。
學科建設的發展,科研水平的提高,師資力量的加強,為學生的培養創造了更為廣阔的空間。學校本着穩定本科生規模、擴大研究生規模的原則,學生規模穩中有升。2000年研究生招生總數約是95年的6.9倍,“九五”期間博士學位授予數是82年至95年授予總數的2.5倍。
學校堅持以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創新人才為宗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體係和結構,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培養更加科學,更能適應社會的要求。一批批青年學子在這裏充實頭腦,增長才幹。
東大的舞臺是寬廣的,不僅僅是學習,她還給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創造發展的機會。開放的環境、自由的氛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在這裏經過鍛煉,得到提升,東大成為莘莘學子成長的加油站。95年以來,學生纍计600餘人次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其中100餘人次在國際級大賽中取得名次,為國爭光。
東北大學堅持面嚮世界,開放辦學,先後同美、日、英、德、法、意、以及臺灣、香港等20個國傢和地區的81所大學、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邀請了2000多位外籍專傢來校任教、講學和合作科研。共聘請50餘位國內外著名學者為東北大學名譽教授和兼職教授;先後選派教師1600多人(次)出國進修、講學和科研合作,回國後成為骨幹,大大提高了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走出國門,眼界大開,現代大學不能僅僅是人才培養的中心和科學研究的中心,而且應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發動機。這就意味着大學不能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必須加強開發研究,盡可能地把科研成果轉變為實用的生産技術,直接推動社會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東北大學一方面面嚮廠礦地區,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促進企業進步和效益增長。近10年來,東北大學與32個省、市、地區近千傢企業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科技合作關係,合作行業已從冶金拓展到石油、化工、機械、汽車、輕工、紡織、建材、醫藥等行業。並成立專門的校企合作委員會,增進校企相互瞭解,加速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另一方面,積極孵化高新技術産業,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産力。1989年,東北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大學科學園,從這個科學園中成長起來我國首傢上市軟件企業——東軟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十幾年來,東大始終在思考,大學究竟該如何辦産業,大學與産業是什麽關係。總結經驗,學校大膽地提出了“放飛原則”。
這就是東大的氣魄,東大的胸懷。大膽創新,敢為天下先,已經成為東大精神重要組成部分,為東大人所遵從,並不斷發揚光大。[4] |
|
簡稱:東大分校,英文: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 縮寫NEUQ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是經教育部正式批準成立,在東北大學統一規劃下,面嚮全國招生,相對獨立辦學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始建於1987年,是東北大學的有機組成部分。1996年,正式進入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承擔東北大學“211工程”建設子項目。1998年,隨東北大學劃入教育部。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在繼續面嚮全國獨立招生的基礎上,電子註册和學生畢業統一歸口東北大學。2006年,開始承擔東北大學“985工程”建設子項目。
學校位於奧運協辦城市之一的秦皇島市,校園北倚燕山、南臨渤海;學校占地總面積33.4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9.65萬平方米。校園內林木花草郁郁葱葱,樓群建築風格迥異,環境優美清新,文化氛圍濃厚,生活設施完善,是一所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大學。2008年8月,學校作為成立奧運獨立訓練場館的京外高校,成功接待巴西、意大利等9支國奧足球隊訓練任務,為北京奧運會做出直接貢獻。
學校現有教職工600餘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等學校畢業的教授、副教授近150人,專任教師中獲博士、碩士學位者占70%。學校設有研究生分院、9個係及繼續教育、網絡教育2個分院。在校本科生76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近400人。27個本科專業包括會計學、金融學、經濟學、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英語語言文學、日語、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過程裝備與控製、冶金工程。招收碩士研究生的學科有國際貿易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概率論及數理統計、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通信與信息係統、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會計學、企業管理學、軟件工程。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學科有通信與信息係統、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導航、製導與控製、計算機工程。
學校按照“提高質量求生存、狠抓學科建設上水平、適度擴大規模求效益、深化內部管理促發展”的辦學思路,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確立了厚基礎、強專業、寬口徑、重基礎的培養方案,不斷優化課程結構,構建了完整的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培養保障體係,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與東北大學總校一起,獲得了“優秀”的成績。
學校十分重視實驗教學環節,始終把實驗室建設作為學校發展建設的重點,現有9個實驗中心,下設二級實驗室22個,包括35個專業技術實驗室,17個外語語音室和8個計算中心機房。另有2個國傢“985”工程重點建設平臺——測嚮定位實驗室、下一代互聯網實驗室。
學校歷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設有德國歐登多公司、中國移動通訊公司、電子工藝實習基地以及世界一流水平的羅剋韋爾自動化實訓實習基地等校內外實習基地40個,這些實習基地集教學、研究、開發、培訓於一體,為師生的學習和研發提供了良好的科學實驗環境。
學校擁有現代化圖書館,藏書74餘萬册,中外文期刊700餘種,各類中外文網絡數據庫39個。具備各種自動化管理係統及完善的網絡設施,為師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務;校園網絡設施完善,擁有國傢公用數據網和中國教育科研網兩個出口,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網絡環境。
學校不斷優化科研環境,拓寬科研領域,設有控製工程研究所、復雜係統建模與優化研究所、哲學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工程優化設計與智能天綫研究所、智能測控研究所、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翻譯研究所、應用地質研究所、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等21個科研機構,其中信息技術與智能軟件研究所由中國科學院張景中院士擔任所長、周巢塵院士擔任副所長。
學校治學嚴謹,培養的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紮實、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學生多次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國傢級賽事中獲奬。2008年5月,學校學生組隊出徵海外榮獲亞洲大學生英語辯論賽冠軍、8月,學校兩支學生代表隊分獲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總决賽兩個一等奬。畢業生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深受用人單位歡迎,一次就業率連年居河北省前茅。
學校高度重視國際間的合作交流和友好往來,現已與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傢的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合作關係,並本着“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定期派出人員到各國學習、考察、講學,在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學校全體師生自強不息,發揚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精神,創造了學校改革與發展的纍纍碩果,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與認可。處在歷史新階段的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將全面貫徹東北大學的辦學思想,堅持以培養人才為核心,以學科建設為重點,以隊伍建設和條件建設為支撐,以內涵發展為主綫,通過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朝着創辦高水平大學的目標而不斷前進。 |
|
日本東北大學
日本東北大學(東北大學,日語:とうほくだいがく,英文:Tohoku University),位於日本東北地方最大都市─仙臺市的國立大學。
美國東北大學
美國東北大學 (英語:Northeastern University)成立於1898年,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大學。主校園占地67英畝,位於波士頓市,緊鄰著名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
黝數 |
|
遼寧 | 大學 | 獨立學院 | 教師 | 學者 | 名人 | 個人 | 教育 | 計算機 | 軟件工程 | 英文簡稱 | 建築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出版社 | 華北電力大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人物 | 教授 | 更多結果... |
|
|
東北大學舊址 | 日本東北大學 | 美國東北大學 | 東北大學工學院 | 東北大學檔案館 | 東北大學出版社 | 東北大學理學院 | 東北大學圖書館 | 東北大學機械學院 | 東北大學研究生院 | 東北大學物理協會 | 東北大學軟件學院 |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 |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東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東北大學設計研究院 | 東北大學大連藝術學院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學院 | 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 東北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 | 東北大學研究生院本鋼分院 | 東北大學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技術學院 | 東北大學TD | 東北大學湖南函授站 | 東北大學澳中商學院 | 東北大學自學考試輔導中心 | 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電子商務專業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軟件工程專業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網絡工程專業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專業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 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東北大學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 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日語專業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英語專業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動畫專業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 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物流工程專業 | 東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秦皇島分院 | 東北大學盤錦經貿委自學輔導中心 | 東北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大連教學中心 | 東北大學成人教育學校本溪分院 | |
|
|
托福 | 外事處 | 雅思 | 計算機等級考試 | 工管 | 七捨 | 八捨 | 理院 | 易購 | 采礦館 | 冶金館 | 一捨東 | 一捨西 | 二捨東 | 二捨西 | 三捨區 | 五捨 | 六捨 | 九捨 | 何世禮教學館 | 漢卿會堂 | 管理館 | 邵逸夫教學館 | 機電館 | 五五體育場 | 信息學館 | 一捨籃球場 | 二捨籃球場 | 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 中荷生醫 | 中荷 | 資土學院 | 資土 | 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 | 材料與冶金學院 | 材冶 | 社體 | 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學院 | 東榮賓館 | 品味快餐 | 頂好快餐 | 賽千味 | 賽千味永和豆漿 | 東軟電腦城 | 東軟醫療 | 東軟實習 | 三人行書店 | 南門出版社書店 | 學生浴池 | 一捨食堂 | 二捨食堂 | 中心食堂 | 回民餐廳 | 基礎學院 | 學生城食堂 | 九捨食堂 | 東大醫院 | 校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