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平涼旅遊投訴電話:平涼旅遊投訴電話:0933-8215830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平涼最佳旅遊時間:夏、秋兩季平涼民俗節慶活動:王母宮朝聖旅遊節、平涼崆峒武術旅遊節、崇信大槐樹旅遊節、靈臺文物展、平涼城市地圖:平涼特別提醒: 由於衆多的景點都所處山地,要註意安全,最好穿旅遊鞋或平底鞋。平涼美食: 平涼的風味小吃衆多有:聞名遐邇的風味食品——涇川罐罐蒸饃、靜寧大餅、靜寧鹵雞、紅燜肘子、滬齒饃、酸湯面等。平涼購物:玉糧春係列酒·蘋果·芹菜·核桃
平涼交通: 平涼交通以公路為主,現寶(雞)中(衛)鐵路開通後穿境而過,交通以平涼市為中心嚮各縣輻射。蘭州至平涼間開通有旅遊列車。平涼住宿: 隨着平涼旅遊産業開發步伐進一步加快,住宿設施迅速得以改善,接待服務網絡已具規模,一批新建賓館飯店相斷投入營運。全市現有國營、集體、個體賓館、飯店、招待所110多傢,其中三星級以上2傢,二星級以上1傢,一星級2傢,從業人員5300多人,擁有床位13000多張,日接待能力達到萬人以上。平涼娛樂: 娛樂活動有:放河燈、點法、背猴、娶黑媳婦等。
位置:平涼位於甘肅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東鄰陝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
面積:總面積11140平方公裏。
人口:人口200多萬。
行政區劃分:現轄六縣一市。
平涼這塊黃土地,地靈人傑,曾涌現出許多文韜武略、彪炳史册的俊彥志士。中國歷史上十大名醫之一,中華針灸學鼻祖,世界文化名人,東晉著名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醫學家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傢、文學家,曾三任節度、兩度出任宰相的牛僧儒,南宋時期與嶽飛齊名的抗金名將吳王介、吳磷、劉琦;明代“嘉靖八纔之一”的趙時春;近代著名畫傢汪若南、張觀雲、曾魯齋、劉芳銘等,都誕生、成長於平涼。
平涼“當隴山之口,踞六盤山之險”,歷來就是隴東重鎮、兵傢相爭之地。周文王伐密,秦、皇、漢武巡幸,大將蒙恬徵途祭禮,馬超據安定城,名將尉遲恭、郭子儀轉戰涇州,夏主赫連定稱帝,北周太祖宇文泰興起和著名的“唐蕃之盟”,唐肅宗亨平叛復國,都發生在平涼。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和馮玉祥等近代史上的愛國志士,也在平涼留下了赫赫業績。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平涼開赴延安根據地,更為平涼的歷史增添了光輝的篇一章。
在悠久的歷史文化熏陶和淵源流長的涇河水的哺育下,平涼相繼形成了本區域的特色文化,即阿陽文化、崆峒文化、西王母文化、商周文化、芮鞠文化、秦漢文化、紫荊文化。
平涼山川毓秀,風光奇特,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星羅棋布,相映生輝,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有國際iso9001質量管理體係和iso14001質量管理體係雙認證景區1處,國傢4a級和2a級風景名勝區3處,國傢級、省級森林公園和園林公園10餘處。
聞名海內外的名勝景區主要有:天下道教第一山——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崆峒山,天下王母第一宮——涇川回山王母宮,人類開元第一城——伏羲誕生地靜寧古成紀,神州祭靈第一臺——周文王伐密所築古靈臺,秦、漢皇帝祭祀炎、黃二帝的華亭蓮花臺,隴東著名山水園林柳湖,“絲綢之路”“姊妹窟”、“雙明珠”之一的南石窟寺,隴東“天然盆景”崇信竜泉寺,以及竜隱寺、紫荊山、明代寶塔、西周靈臺和皇甫謐、牛僧儒墓等衆多風景名勝、文物古跡,莊浪梯田、涇川造林等人工生態建設更是聞名全國。平涼——這顆“絲綢之路”黃金旅遊綫上的明珠,正在放射出日益璀璨的光彩。 |
|
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地處北緯34°54'--35°43',東經108°30'--107°45'之間,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陝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全市轄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六縣和崆峒一區,總土地面積1.1萬平方公裏,海拔在890--2857米之間。年均氣溫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間。平涼市的氣候,屬半幹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在全省氣候區劃中,屬於涇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在農業氣候區劃中,屬於隴東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
根據氣象上通常把氣候平均溫度大於22℃定為夏季,小於10℃定為鼕季,10至22℃以下為春、秋季的標準劃分。春、夏季106天,秋季為77天,鼕季為182天。又根據物候反映和農事活動劃分四季,則把0℃以上至15℃以下定為春季,15℃以上定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為秋季,0℃以下定為鼕季。四季按此標準劃分, 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鼕季為12、1、2月。
全市氣候總的特點是南濕、 北幹、東暖、西涼。由於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氣候的垂直差異明顯。一般規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長季縮短5天,大於10℃的積溫減少107℃,無霜期減少3.1天。
平涼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 各季降水量分佈很不均勻,鼕春雨少,6月下旬進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結束。主要降水集中在7、8、9 三個月。降水的年際變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達744.5毫米,1942年最少,衹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現一個枯水年(降水量小於400毫米)。枯水年過後一般都緊接一個豐水年(降水量為600毫米)。 由於隴山餘脈的地形影響,降水的區域分佈比較明顯,但總的趨勢是由西南嚮西北遞減,西南部山區年平均降水量可達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國、大秦、西陽一帶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 涇河川區及北部塬區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平涼市全年大部分時間受高空西風環流影響,平均風速2.16米/秒(2級),多年平均出現最大風速17米/秒(8級)9次,年內最多25次。秋鼕季為西北風,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或東風。全年出現風嚮較多的有東、東東南、東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個明顯的與川道走嚮一致的地形風。
2008年底全市總人口240.8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32萬人。常住人口達219.0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1.57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1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203人。全市有回、蒙古、滿、藏、彝、維吾爾、苗、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傢、哈尼、哈薩剋、黎、僳僳、佤、畲、東鄉、土、達斡爾、羌、撒拉、錫伯、普米、塔吉剋、怒、保安、裕固、獨竜、赫哲族共3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6.2萬多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3%,其中回族約16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8.8%;分佈在崆峒區的大寨、上楊、峽門、白廟、寨河、大秦、西陽等7個鄉和華亭縣神峪、山寨2個鄉,共有110個回族村,530個純回族社。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平涼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即涇川、靈臺、崇信、華亭、莊浪、靜寧六縣和崆峒區。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崆峒區,郵政編碼:744000,電話區號:0933.
平涼市 面積11325平方千米,人口242萬人(2007年)。 區號為0933 郵政編碼744000
崆峒區 面積1936平方千米,人口48萬。郵政編碼744000。區人民政府駐西大街。
涇川縣 面積1486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744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靈臺縣 面積2038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744400。縣人民政府駐中臺鎮。
崇信縣 面積 850平方千米,人口 9萬。郵政編碼744200。縣人民政府駐錦屏鎮。
華亭縣 面積1266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744100。縣人民政府駐東華鎮。
莊浪縣 面積1556平方千米,人口42萬。郵政編碼744600。縣人民政府駐水洛鎮。
靜寧縣 面積2193平方千米,人口47萬。郵政編碼743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
|
平涼是甘肅省主要農林産品生産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産區,盛産小麥、玉米、𠔌類、蕎麥、油菜、鬍麻、林果、烤煙等,具有開發"兩高一優"農業的廣阔前景,曾與慶陽地區以"隴東糧倉"聞名遐邇。市上和七縣(區)先後獲農業部、國務院"糧食生産先進地區(縣)"榮譽奬。旱作山區盛産鬍麻、葵花、土豆、莜麥和豆類等;陰濕山區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類中藥材的重要産地,目前全市年存欄黃牛50多萬頭,年交易各種畜皮200 多萬張。中藥材主要有黨參、黃芪、甘草、大黃、貝母、鼕花等150多種。山藥、百合、蕨菜、 甲魚等極具地方特色,皮毛肉類遠近聞名;川區以果、菜為主,特別是近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農村支柱産業之一。全市現有森林、生態係統及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5個,總面積7.4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6%,森林面積397萬畝,森林覆蓋率17.98%。植物種類共51科84屬254種, 野生動物31種。林業資源在省內有較大優勢。最為富裕的是崆峒區四十裏鋪鎮洪嶽村,洪嶽村的村民,勤勞致富,
礦産資源:從全國來看,平涼屬自然資源比較貧瘠的地區,但從省內及周邊地區範圍內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較優勢。市內的華亭煤田是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的地段,總面積150平方公裏,是甘肅省第一大煤崆峒山田, 煤層平均厚度達28.7米,探明總儲量34.7億噸,且煤質優良,具有高活性、高發熱量、低灰、低硫、低熔點的特性,不僅是優質動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國最好的氣化用煤。
石灰岩資源:有資料介紹總儲量30多億噸,但勘探程度低,探明儲量約3億噸, 主要分佈在平涼市和華亭縣;莊浪縣臥竜寺石灰岩礦床為遠景儲量,約2 億噸。對石灰岩的利用,目前主要是生産水泥、石灰和建築石料。
另外還有粘土、石英砂等,主要分佈在華亭縣安口鎮一帶,開採利用歷史較早,目前主要用於生産日用陶瓷、高低壓電瓷、燈泡等。
旅遊資源:平涼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現已發現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 46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5處。其中"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區)、王母宮--西王母降生處的回中山(涇川縣)、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靜寧縣)、西周第一臺--古靈臺(靈臺縣)等歷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 (靈臺縣)、南宋銀本位貨幣銀合子、佛捨利金銀棺(涇川縣),被譽為"中華之最"。平涼也是祖國針灸學鼻祖、晉代醫學家皇甫謐(靈臺縣),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靈臺縣), 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莊浪縣),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崆峒區)的故鄉。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傢首批5A級風景名勝崆峒山,此外還有王母宮、溫泉、柳湖、南石窟寺、竜泉寺(崇信縣內)、蓮花臺、紫荊山、國傢級森林公園雲崖寺,以及明代寶塔、李元諒墓等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都是尋根訪古、觀光旅遊、避暑休閑的好去處。旅遊業有望培育成我市新興的支柱産業。 |
|
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之重鎮,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綫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衝,不僅是西北地區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站。寶中鐵路縱穿南北,平定高速、西長鳳高速加緊建設,天平鐵路、西平鐵路已經開工建設,天平高速公路和寶平高速公路也即將開工建設。312國道和天水一平涼、銀川—平涼、寶雞—平涼等省道為骨架,縣鄉道路為支點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交通便捷暢達,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全市2004年電話用戶達11.04萬戶,普及率達10.4部/百人。西蘭烏光纜貫穿全市,七縣(區)市話全部實現程控交換,移動通信、數據通信覆蓋了境內縣以上城鎮,通訊方便快捷。全市已建成33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8座,35千伏變電站25座,已實現縣縣有110千伏變電站,2-3個鄉(鎮)有一座35千伏變電站;電力總裝機容量125萬千瓦。電力不僅能滿足本市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嚮其它地區送電。 |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
近年來,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各項社會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4年底,全市地區生産總值達到96.3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0.05億元(大口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20元。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産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以“平涼金果”為主的果樹經濟林118萬畝,年産果品40萬噸以上。“平涼金果”榮獲2004年中國國際林業博覽會金奬。“平涼紅牛”品種優良,年存欄73.6萬頭,年交易各種畜皮470多萬張,肉、蛋、奶年總産量達8.97萬噸。2004年,農業增加值達到24.95億元,糧食總産量達到84.69萬噸,草畜、果菜等農村支柱産業總收入達到11.75億元,“平涼金果”、“平涼紅牛”兩大品牌走出西北,享譽全國。工業經濟在促改革、調結構、求發展中不斷開拓前進,工業企業效益顯著提高。以煤炭、電力、建材、醫藥、食品、製革等行業為主體,以“全國煤炭優秀企業”華煤集團為代表的一批銷售收入過億元的竜頭骨幹企業,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2004年工業增加值達到28億元,增長21.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3億元,增長33.95%,位居全省第二。第三産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優化,三次産業比例分別調整到25.95:39.57:34.48,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進一步凸顯。
旅遊産業———打造西部人文生態旅遊基地
平涼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旅遊文化底藴深厚,為古絲綢之路北綫東端之重鎮。境內發現齊傢、仰韶等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65處,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出土於涇川縣的佛捨利金銀棺、靈臺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全市有各類旅遊景點100多處,國傢2A級以上景區12處。
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為國傢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傢地質公園,被評為“中國顧客最滿意的十大風景名勝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和全國首批30個“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基地”之一。
天下王母第一宮———涇川回山王母宮,是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國傢重點民俗文化景區。
人類開元第一城———靜寧成紀文化城,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界石鋪紅軍長徵紀念館,被列為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綫路的重要景點。
神州祭靈第一臺———古靈臺,藴涵着西周文化的神秘魅力。
秦皇祭天第一壇———華亭蓮花臺,以“人修的竜門洞,天生的蓮花臺”而久負盛名。
第一個全國梯田化模範縣———莊浪縣,百萬畝梯田成為黃土高原上一道獨特的生態風景綫。
崇信縣境內的4A級景區竜泉寺、千年菩提樹、“華夏古槐王”自成風景,引人入勝。崆峒十萬溝、靜寧仙人峽等森林峽𠔌險峻幽深,旖旎多姿。涇川溫泉、莊浪天池朝那湫、隴上名泉貫珠泉等水域景觀獨具魅力。
經過20多年的持續開發,先後開展了國傢園林城市、衛生城市、文化名市、國傢級生態示範區創建和景區景點功能配套建設,旅遊基礎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全市星級賓館(飯店)達到18傢,旅行社15傢。與周邊14個城市建立了旅遊經濟區域聯盟,共同構建了絲路遺珍之旅、尋根朝覲之旅、紅色教育之旅、休閑度假之旅、西北風情之旅五條精品綫路,成為甘肅旅遊的重點區域和陝甘寧三省(區)旅遊聯動發展的重要節點。開發出了五大類上百種旅遊商品,發掘恢復的“中國紙織畫”備受海內外遊客喜愛。
平涼是一個富饒美麗的地方,優惠的旅遊發展政策,是您投資興業的熱土。我們在旅遊産業開發上,對全市各旅遊景點門票均常年優惠,對外地旅行社組團來平旅遊進行奬勵,對旅遊招商項目在土地開發、稅費徵收等方面實行全面優惠。熱忱歡迎國內外客商及社會各界前來旅遊觀光、開發建設,共同開創美好未來!
煤電産業———打造甘肅最大能源煤化工基地
平涼屬鄂爾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層最厚地段,是鄂爾多斯盆地能源綜合利用重點市。市內華亭煤田為甘肅第一大煤田、全國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儲量35.75億噸,占全省探明儲量的54%,不僅是優質的動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國最好的氣化用煤。全市現有規模以上煤炭生産企業18戶,礦井31對,年設計生産能力2200萬噸以上;發電公司3個,總裝機容量154萬千瓦。2008年,全市原煤産量2014萬噸,發電量93億千瓦時,分別占全省總量的二分之一強和近六分之一,以煤電産業為支撐的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初步形成。
果菜産業———打造中國優質果品基地
平涼是全國蘋果優勢産區和最佳適生區,現有果樹經濟林158萬畝,以紅富士為主的優質果品達85.27萬畝、年産量65萬噸,形成了3個果業集中區和12條優勢果産業帶,五個縣(區)被國傢列入“名優特經濟林示範縣”,兩個縣獲得“中國蘋果之鄉”、“中國紅富士之鄉”稱號,獲得全國第一個蘋果類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産品保護、緑色食品、緑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中國良好農業規範(GAP)示範基地認證,特供2008年北京奧運會。蔬菜種植面積62.9萬畝。建有規模果品加工企業20多傢,加工能力35萬噸,“平涼金果”遠銷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和東南亞、俄羅斯及港澳地區。
草畜産業———打造甘肅緑色畜牧基地
平涼是中國西北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年肉牛飼養量97.4萬頭,出欄33.5萬頭,居甘肅農區之首。建有景興10萬頭肉牛精細加工廠、西開牧業5萬頭屠宰綫、百興集團福利製革廠、凱灃出口牛肉罐頭加工廠、旭康牛肉食品生産廠等一批竜頭加工企業,牛皮加工能力100萬張,草産品加工能力10萬噸。成功註册全國第一件活牛證明商標———“平涼紅牛”,牛肉、皮革、熟肉製品、骨製品等銷售全國市場,活牛及牛肉出口國外地區。
蘋果産業------全國優質蘋果出口基地
平涼靜寧目前已經是全國蘋果出口基地。因靜寧氣候。陽光等因素。合適蘋果生長。紅富士尤其出名。産品基本全部出口。 |
|
平涼市文化底藴深厚。這裏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遊繁衍生息、走嚮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開啓了農業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堅在這裏厲兵秣馬欲平定前涼,始以平涼之名置郡。
境內有仰韶、齊傢、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傢一級文物196件。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捨利金銀棺、靈臺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 在衆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尤以中華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開元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天下王母第一宮——回中宮、神州祭靈第一臺——古靈臺等聞名於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裏吸引了衆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親詣崆峒山,嚮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周穆王“八駿日行三萬裏”,與西王母相會於回中;秦始皇、漢武帝先後西巡,登崆峒而攬勝;秦王李世民涇州大捷,展雄纔而凱旋;李白、杜甫情係崆峒,佳作傳世;成吉思汗駐蹕隴山,建有寢宮;明代韓王就藩平涼,傳十一世;名道張三豐於崆峒山訪道修煉,歷時五年。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於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平涼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種。地靈人傑的平涼還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傢、文學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錡,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清初名臣慕天顔等一大批文韜武略傑出人物。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初步打造出了崆峒山、西王母、大雲寺、皇甫謐等有較強吸引力和較大影響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使這塊土地充滿了靈氣,充滿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古文化遺址
平涼市境內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除採集到石器外,還有人類頭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馬、羊等動物化石,足以證明早在60萬年前轄境內即有人類活動。
大嶺上遺址1976年夏由劉玉林和何浩林在涇川縣太平鄉梅傢窪嶺背後村首次發現一批石製品。後經多年調查清理,共發現石製品41件,其中典型的石器8件,有尖狀器、砍砸器、颳削器和一器多用的大尖狀器。總體上類型單調,製作粗糙,無規律可循,呈現出明顯的原始性。遺址地層斷面出露明顯,古土壤條帶清楚。石器存於第二層和第五層。據測定,第五層古土壤條帶地層時代約與藍田公王嶺地層相當,即距今約115萬年—65萬年,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早期。迄今為止,係甘肅境內惟一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第二層約與北京猿人時代相近,距今約70萬年—23萬年,地質時代屬更新世中期。
牛角溝遺址1974年初,由劉玉林在涇川縣涇明鄉東莊村牛角溝發現一件打製精美的石球和兩件石片。後經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等專傢親臨現場考察指導,於1975年初劉玉林在同一地點發現人類頭蓋骨化石和幾十件石器及中華鼢鼠、披毛犀、鹿、馬、牛等動物化石。人類頭骨化石僅存右額部一小片、右頂骨大部、較完整的石顳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頂骨一小部。專傢斷定為一“20歲左右的女性青年個體”,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其人種特徵“與蒙古人種相符”,距今約3—5萬年,是甘肅境內第一個有人化石的遺址。
南峪溝遺址位於涇川縣飛雲鄉南峪村東200米處,1976年發現,屬舊石器晚期遺址。發現的石器有石斧、石英、石片,並伴有馬、羊等動物化石7件。
雙堡子溝遺址位於莊浪縣南湖鎮雙堡子溝,1982年發現,後經1986年和1988年2次復查,在雜色粘土層中發現10多件石器,多為颳削器,其中一件白色石英岩製成的類似高背盤狀颳削器較為精細。中國《人類學學報》認為“其加工方法和形狀與甘肅東部的環縣劉傢岔的石器接近”,係舊石器晚期遺址。伴隨石器出土的有披毛犀牛、牛角、羊角等化石。
長尾溝口遺址位於莊浪縣朱店鎮水洛河西岸長尾溝口。早在1955年即有發現,後經1986年、1988年兩次調查,在溝口兩側斷崖上采到石器;並於其剖面下方發現一脫層的人類頭骨化石。後在溝口右側黃土層下亦發現石器,兩處石器計20餘件,其中有白色石英岩製成的凹刃颳削器。遺址土樣經蘭州大學地理係實驗室測 定為距今27100±600年,脫層頭蓋骨鑒定為晚期智人。
石洞門遺址位於莊浪縣陽川鄉李傢灣西北500米山坡上,1988年發現,屬仰韶文化遺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遺跡有粟窖一處,呈倒紡錘形,口徑1.2米,底徑2.5米,深1.8米,內有20釐米厚粟粒,已碳化。遺物有廟底溝類型彩陶罐、盆、碗、尖底瓶等,紋飾有勾葉圓點紋、夾砂乳燈紋等。199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余家塬遺址位於莊浪縣南湖鎮北關村余家塬東南100米處。屬仰韶文化遺存,涵漢文化、宋文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遺跡有灰坑。出土遺物有廟底溝類型彩陶盆、鉢、尖底瓶、罐及漢瓦、漢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殘片和白瓷殘片。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傢塬子遺址位於崇信縣銅城鄉麻堡子村西南200米處,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屬仰韶文化遺存。面積約2.9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0.5—3米深。暴露遺跡有袋形灰坑。遺物有半坡和廟底溝兩種類型的尖底瓶、鉢、盆、罐、陶紡輪、刀、石斧、石環及彩陶片、紅陶殘片。紋飾有魚紋、幾何紋、寬帶紋、麯綫紋、繩紋、附加堆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梁坡遺址位於崇信縣錦屏鎮梁坡村西北100米處,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屬仰韶文化和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1.8—4.4米深。遺跡有灰坑、白灰面。遺物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齊傢文化的鉢、盆、尖底瓶、罐、石刀、石錛、石鏟、石斧、石鑿、石環及彩陶殘片、灰褐陶片等。紋飾有幾何紋、孤綫圓點紋、粗繩紋、籃紋、錐刺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傢臺遺址位於崆峒區柳湖鄉王坪村吊莊20米處的臺地上。1958年發現,屬仰韶文化兼有齊傢文化和周文化遺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遺跡有灰坑、白灰面、竈。先後出土遺物有尖底瓶、碗、鉢、杯、石斧、石刀、石錐、石球、石紡輪、骨椎及大量紅陶、灰陶、彩陶殘片等20多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番子坪遺址位於靜寧縣李店鄉深溝河西南岸的臺地上。屬馬傢窯文化和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遺跡有灰坑、竈坑、陶窯、白灰面、墓葬。遺物有陶罐、陶瓶、陶鬲、陶鉢,陶質多為細泥紅陶、夾砂灰陶、夾砂杜紅陶。遺址上分佈有漢墓,清理發掘4處,出土文物400餘件。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遺址位於靈臺縣中臺鎮許傢溝村達溪河北岸二級臺地上。屬仰韶文化、齊傢文化和周代、秦代、漢代文化疊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遺址的硬地面是一種近似混凝土的材料鋪就,表面青色、光硬,內含小石子,長度為20多米,厚為20—30釐米,是地面建築遺址。遺物有紅陶尖底瓶、紅陶黑彩鉢、紅陶罐、紅陶繩紋甕和繩紋罐、斷片及漢代灰陶罐、陶倉等。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堡子山遺址位於靈臺縣梁原鄉橫渠村,屬仰韶文化兼有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以上。遺物有紅陶鉢、尖底瓶殘件、颳削器、陶鈴、骨鏟、石斧、石錛、石鑿等,同時伴有秦、漢、唐、宋各代陶器出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傢咀遺址位於靈臺縣百裏鄉稔溝蔣傢咀川臺地。屬仰韶文化兼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遺跡有灰坑、白灰面。遺物有細泥紅陶片、灰陶片、颳削器、磨製石器及紅陶盆、罐。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姚李遺址位於靈臺縣獨店鎮姚李村,屬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距地表4至6米。遺跡有袋狀灰坑、白灰面。遺物於地表可見,有泥質陶片、夾砂紅陶片、夾砂灰陶片和大量素面灰陶片及蒜頭陶瓶、紅陶盆、鑽眼石斧、石鑿等。紋飾有籃紋、堆紋、細繩 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草脈殿遺址位於靈臺縣什字鎮草脈村,屬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6米。遺跡有袋狀灰坑、白灰面、半地穴居址、𠔌窖。𠔌窖底存有0.8米厚的𠔌粒及𠔌稭,已碳化。遺物有褐陶罐、灰陶折肩罐、殘骨針等。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川口柳傢遺址位於莊浪縣水洛鄉川口柳傢村東100米,水洛河東二級臺地上,屬寺窪文化遺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0.8米,暴露遺跡有灰坑。遺物有馬鞍口罐、鼎和銅尊、銅劍、殘戈、夾砂紅陶片、器物殘片,紋飾有素面、附加堆紋、繩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窪遺址位於莊浪縣水洛鄉徐傢下碾村西200米,屬寺窪文化遺存。面積約1萬平方米,遺址上大量分佈寺窪文化墓葬,1981年經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涇渭考古隊對獅子窪104座墓葬的發掘,清理出土遺物以陶器為多,有雙馬鞍口罐、齊口罐、五聯罐、白彩灰陶罐、黑彩紅陶罐。銅器有戈、矛、刀、鏃等。出土陪葬牛、馬、羊動物骨骸,並有鬆緑石、瑪瑙珠等飾物出土。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溝遺址位於平涼市西二十公裏安國鄉東溝,屬寺窪文化遺存。1958年由山洪衝刷緻裸露而被發現。面積約1萬平方米,包括墓葬遺址和廟坪居住處遺址。內有伸肢仰臥的人骨架一具。遺物有紅陶罐、陶鬲、陶壺等陶器20餘種。另有銅鼎、銅鈴、銅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貝飾等遺物。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山上遺址位於崆峒區白水鎮白水村西南100米處。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有灰層、灰坑、白灰面遺跡。出土遺物有較完整的陶器尖底瓶、缸、席紋印模,還有石丸、石錘及蚌飾品等。屬仰韶文化,兼含齊傢文化。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塬坪遺址位於崆峒區四十裏鋪鎮嵋峴村塬頭100米處,暴露遺跡白灰面、灰坑、竈坑、火種坑等,地表有多種陶器(含彩陶)殘片,屬仰韶文化和齊傢文化。199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溝坪遺址位於靈臺縣新開鄉寺溝坪。遺址長50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文化層厚1—3米。遺物有細泥紅陶鬲及細泥彩陶片和盆口沿、瓶頸等,屬仰韶文化。
周傢坪遺址位於靈臺縣梁原鄉景傢莊村周傢坪黑河南岸二級臺地上。遺址面積4500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出土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細砂紅陶、夾砂紅陶、鬲口沿、罐口、缸底、骨錐等,同時有春秋時期的灰陶豆、陶簋、青銅車馬鑾鈴、戈、矛、錛、削、鏃以及三個大小有序的銅鼎和稀有文物銅柄鐵劍一把,屬齊傢文化兼存周文化。
高傢溝遺址位於靜寧縣葫蘆河、李店河、清水河三水交匯處的仁大鄉高傢溝村南500米處的二級臺地上,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5米,暴露遺跡有灰坑、竈坑、燒窯坑、火種坑、白灰面、墓葬。出土遺物有陶罐、瓶、盆、鉢和石斧、石刀、蛋丸紡輪等。陶器多為素面細泥紅陶、夾砂灰陶和彩陶,紋飾有籃紋、繩紋等。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馬傢窯文化,兼含齊傢文化和寺窪文化。
竇傢坪遺址位於靜寧縣賈河鄉竇傢坪村東250米處的河𠔌臺地上,面積5.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1.7米,暴露遺跡有灰坑、竈坑、燒窯坑、墓葬。出土遺物有旋渦紋彩陶瓶、灰陶瓶、星月形堆積紋夾砂紅陶缸和石斧、玉鏟等。陶器多為繩紋素面紅陶、彩陶等,屬齊傢文化。
郭傢塬遺址位於靜寧縣深溝河西岸深溝鄉上揚村南200米處,面積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5米,暴露遺跡有灰坑、竈坑、火種坑、白灰面等。出土遺物有素面繩紋細泥紅陶、夾砂灰紅陶和多種紋飾的彩陶,且有一組廟底溝文化類型的陶盆、陶碗、陶杯等。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和馬傢窯文化,兼含齊傢文化。
寺坪塬遺址位於莊浪縣水洛鎮東南部水洛南、北兩河交匯處三角地帶。1958年發現,面積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米,有大量袋狀灰坑、燒紅土居住面、竈坑等。1992年又發現一巨大灰坑,底徑8米、殘深6米。出土陶片顯示有寬帶紋鉢、窄帶紋鉢、勾葉圓點紋鉢、弧綫紋斂口罐、圓口變體魚紋盆、杯口尖底瓶、細泥紅陶直口鉢,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吳傢溝遺址位於莊浪縣朱店鎮吳傢樂觀村北部。1958年發現,面積1.25萬平方米,文化遺跡有大量灰坑、灰層及草拌泥居住面。地表遺留陶片顯示有細泥紅陶杯口附加堆紋尖底瓶、直口鉢、斂口彩陶罐、平口沿彩陶盆、平口沿灰陶尖底瓶等。1971年出土一紅陶獸頭壺,定為國傢一級文物,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姚傢溝遺址位於崇信縣錦屏鎮關村西南60米處的河南岸二級臺地上。面積4.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3米。斷層暴露有袋形灰坑和灰層。出土遺物有彩陶盆、紅陶鉢、灰陶鬲、罐、釜、盂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兼有戰國時秦文化遺存。 |
|
平涼市文化底藴深厚。這裏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遊繁衍生息、走嚮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開啓了農業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堅在這裏厲兵秣馬欲平定前涼,始以平涼之名置郡。
境內有仰韶、齊傢、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傢一級文物196件。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捨利金銀棺、靈臺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 在衆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尤以中華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開元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天下王母第一宮——回中宮、神州祭靈第一臺——古靈臺等聞名於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裏吸引了衆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親詣崆峒山,嚮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周穆王“八駿日行三萬裏”,與西王母相會於回中;秦始皇、漢武帝先後西巡,登崆峒而攬勝;秦王李世民涇州大捷,展雄纔而凱旋;李白、杜甫情係崆峒,佳作傳世;成吉思汗駐蹕隴山,建有寢宮;明代韓王就藩平涼,傳十一世;名道張三豐於崆峒山訪道修煉,歷時五年。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於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平涼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種。地靈人傑的平涼還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傢、文學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錡,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清初名臣慕天顔等一大批文韜武略傑出人物。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初步打造出了崆峒山、西王母、大雲寺、皇甫謐等有較強吸引力和較大影響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使這塊土地充滿了靈氣,充滿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
|
平涼市境內現已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2處,除採集到石器外,還有人類頭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馬、羊等動物化石,足以證明早在60萬年前轄境內即有人類活動。
大嶺上遺址1976年夏由劉玉林和何浩林在涇川縣太平鄉梅傢窪嶺背後村首次發現一批石製品。後經多年調查清理,共發現石製品41件,其中典型的石器8件,有尖狀器、砍砸器、颳削器和一器多用的大尖狀器。總體上類型單調,製作粗糙,無規律可循,呈現出明顯的原始性。遺址地層斷面出露明顯,古土壤條帶清楚。石器存於第二層和第五層。據測定,第五層古土壤條帶地層時代約與藍田公王嶺地層相當,即距今約115萬年—65萬年,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早期。迄今為止,係甘肅境內惟一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第二層約與北京猿人時代相近,距今約70萬年—23萬年,地質時代屬更新世中期。
牛角溝遺址1974年初,由劉玉林在涇川縣涇明鄉東莊村牛角溝發現一件打製精美的石球和兩件石片。後經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等專傢親臨現場考察指導,於1975年初劉玉林在同一地點發現人類頭蓋骨化石和幾十件石器及中華鼢鼠、披毛犀、鹿、馬、牛等動物化石。人類頭骨化石僅存右額部一小片、右頂骨大部、較完整的石顳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頂骨一小部。專傢斷定為一“20歲左右的女性青年個體”,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其人種特徵“與蒙古人種相符”,距今約3—5萬年,是甘肅境內第一個有人化石的遺址。
南峪溝遺址位於涇川縣飛雲鄉南峪村東200米處,1976年發現,屬舊石器晚期遺址。發現的石器有石斧、石英、石片,並伴有馬、羊等動物化石7件。
雙堡子溝遺址位於莊浪縣南湖鎮雙堡子溝,1982年發現,後經1986年和1988年2次復查,在雜色粘土層中發現10多件石器,多為颳削器,其中一件白色石英岩製成的類似高背盤狀颳削器較為精細。中國《人類學學報》認為“其加工方法和形狀與甘肅東部的環縣劉傢岔的石器接近”,係舊石器晚期遺址。伴隨石器出土的有披毛犀牛、牛角、羊角等化石。
長尾溝口遺址位於莊浪縣朱店鎮水洛河西岸長尾溝口。早在1955年即有發現,後經1986年、1988年兩次調查,在溝口兩側斷崖上采到石器;並於其剖面下方發現一脫層的人類頭骨化石。後在溝口右側黃土層下亦發現石器,兩處石器計20餘件,其中有白色石英岩製成的凹刃颳削器。遺址土樣經蘭州大學地理係實驗室測 定為距今27100±600年,脫層頭蓋骨鑒定為晚期智人。
石洞門遺址位於莊浪縣陽川鄉李傢灣西北500米山坡上,1988年發現,屬仰韶文化遺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遺跡有粟窖一處,呈倒紡錘形,口徑1.2米,底徑2.5米,深1.8米,內有20釐米厚粟粒,已碳化。遺物有廟底溝類型彩陶罐、盆、碗、尖底瓶等,紋飾有勾葉圓點紋、夾砂乳燈紋等。199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余家塬遺址位於莊浪縣南湖鎮北關村余家塬東南100米處。屬仰韶文化遺存,涵漢文化、宋文化。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遺跡有灰坑。出土遺物有廟底溝類型彩陶盆、鉢、尖底瓶、罐及漢瓦、漢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殘片和白瓷殘片。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傢塬子遺址位於崇信縣銅城鄉麻堡子村西南200米處,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屬仰韶文化遺存。面積約2.9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0.5—3米深。暴露遺跡有袋形灰坑。遺物有半坡和廟底溝兩種類型的尖底瓶、鉢、盆、罐、陶紡輪、刀、石斧、石環及彩陶片、紅陶殘片。紋飾有魚紋、幾何紋、寬帶紋、麯綫紋、繩紋、附加堆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梁坡遺址位於崇信縣錦屏鎮梁坡村西北100米處,河北岸的二級臺地上,屬仰韶文化和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1.8—4.4米深。遺跡有灰坑、白灰面。遺物有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齊傢文化的鉢、盆、尖底瓶、罐、石刀、石錛、石鏟、石斧、石鑿、石環及彩陶殘片、灰褐陶片等。紋飾有幾何紋、孤綫圓點紋、粗繩紋、籃紋、錐刺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傢臺遺址位於崆峒區柳湖鄉王坪村吊莊20米處的臺地上。1958年發現,屬仰韶文化兼有齊傢文化和周文化遺存。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遺跡有灰坑、白灰面、竈。先後出土遺物有尖底瓶、碗、鉢、杯、石斧、石刀、石錐、石球、石紡輪、骨椎及大量紅陶、灰陶、彩陶殘片等20多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番子坪遺址位於靜寧縣李店鄉深溝河西南岸的臺地上。屬馬傢窯文化和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遺跡有灰坑、竈坑、陶窯、白灰面、墓葬。遺物有陶罐、陶瓶、陶鬲、陶鉢,陶質多為細泥紅陶、夾砂灰陶、夾砂杜紅陶。遺址上分佈有漢墓,清理發掘4處,出土文物400餘件。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遺址位於靈臺縣中臺鎮許傢溝村達溪河北岸二級臺地上。屬仰韶文化、齊傢文化和周代、秦代、漢代文化疊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遺址的硬地面是一種近似混凝土的材料鋪就,表面青色、光硬,內含小石子,長度為20多米,厚為20—30釐米,是地面建築遺址。遺物有紅陶尖底瓶、紅陶黑彩鉢、紅陶罐、紅陶繩紋甕和繩紋罐、斷片及漢代灰陶罐、陶倉等。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堡子山遺址位於靈臺縣梁原鄉橫渠村,屬仰韶文化兼有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以上。遺物有紅陶鉢、尖底瓶殘件、颳削器、陶鈴、骨鏟、石斧、石錛、石鑿等,同時伴有秦、漢、唐、宋各代陶器出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傢咀遺址位於靈臺縣百裏鄉稔溝蔣傢咀川臺地。屬仰韶文化兼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遺跡有灰坑、白灰面。遺物有細泥紅陶片、灰陶片、颳削器、磨製石器及紅陶盆、罐。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姚李遺址位於靈臺縣獨店鎮姚李村,屬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距地表4至6米。遺跡有袋狀灰坑、白灰面。遺物於地表可見,有泥質陶片、夾砂紅陶片、夾砂灰陶片和大量素面灰陶片及蒜頭陶瓶、紅陶盆、鑽眼石斧、石鑿等。紋飾有籃紋、堆紋、細繩 紋。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草脈殿遺址位於靈臺縣什字鎮草脈村,屬齊傢文化遺存。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6米。遺跡有袋狀灰坑、白灰面、半地穴居址、𠔌窖。𠔌窖底存有0.8米厚的𠔌粒及𠔌稭,已碳化。遺物有褐陶罐、灰陶折肩罐、殘骨針等。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川口柳傢遺址位於莊浪縣水洛鄉川口柳傢村東100米,水洛河東二級臺地上,屬寺窪文化遺存。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0.8米,暴露遺跡有灰坑。遺物有馬鞍口罐、鼎和銅尊、銅劍、殘戈、夾砂紅陶片、器物殘片,紋飾有素面、附加堆紋、繩紋。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獅子窪遺址位於莊浪縣水洛鄉徐傢下碾村西200米,屬寺窪文化遺存。面積約1萬平方米,遺址上大量分佈寺窪文化墓葬,1981年經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涇渭考古隊對獅子窪104座墓葬的發掘,清理出土遺物以陶器為多,有雙馬鞍口罐、齊口罐、五聯罐、白彩灰陶罐、黑彩紅陶罐。銅器有戈、矛、刀、鏃等。出土陪葬牛、馬、羊動物骨骸,並有鬆緑石、瑪瑙珠等飾物出土。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溝遺址位於平涼市西二十公裏安國鄉東溝,屬寺窪文化遺存。1958年由山洪衝刷緻裸露而被發現。面積約1萬平方米,包括墓葬遺址和廟坪居住處遺址。內有伸肢仰臥的人骨架一具。遺物有紅陶罐、陶鬲、陶壺等陶器20餘種。另有銅鼎、銅鈴、銅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貝飾等遺物。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山上遺址位於崆峒區白水鎮白水村西南100米處。面積3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有灰層、灰坑、白灰面遺跡。出土遺物有較完整的陶器尖底瓶、缸、席紋印模,還有石丸、石錘及蚌飾品等。屬仰韶文化,兼含齊傢文化。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塬坪遺址位於崆峒區四十裏鋪鎮嵋峴村塬頭100米處,暴露遺跡白灰面、灰坑、竈坑、火種坑等,地表有多種陶器(含彩陶)殘片,屬仰韶文化和齊傢文化。1992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溝坪遺址位於靈臺縣新開鄉寺溝坪。遺址長500餘米,東西寬300餘米,文化層厚1—3米。遺物有細泥紅陶鬲及細泥彩陶片和盆口沿、瓶頸等,屬仰韶文化。
周傢坪遺址位於靈臺縣梁原鄉景傢莊村周傢坪黑河南岸二級臺地上。遺址面積4500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出土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細砂紅陶、夾砂紅陶、鬲口沿、罐口、缸底、骨錐等,同時有春秋時期的灰陶豆、陶簋、青銅車馬鑾鈴、戈、矛、錛、削、鏃以及三個大小有序的銅鼎和稀有文物銅柄鐵劍一把,屬齊傢文化兼存周文化。
高傢溝遺址位於靜寧縣葫蘆河、李店河、清水河三水交匯處的仁大鄉高傢溝村南500米處的二級臺地上,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5米,暴露遺跡有灰坑、竈坑、燒窯坑、火種坑、白灰面、墓葬。出土遺物有陶罐、瓶、盆、鉢和石斧、石刀、蛋丸紡輪等。陶器多為素面細泥紅陶、夾砂灰陶和彩陶,紋飾有籃紋、繩紋等。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馬傢窯文化,兼含齊傢文化和寺窪文化。
竇傢坪遺址位於靜寧縣賈河鄉竇傢坪村東250米處的河𠔌臺地上,面積5.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1.7米,暴露遺跡有灰坑、竈坑、燒窯坑、墓葬。出土遺物有旋渦紋彩陶瓶、灰陶瓶、星月形堆積紋夾砂紅陶缸和石斧、玉鏟等。陶器多為繩紋素面紅陶、彩陶等,屬齊傢文化。
郭傢塬遺址位於靜寧縣深溝河西岸深溝鄉上揚村南200米處,面積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5米,暴露遺跡有灰坑、竈坑、火種坑、白灰面等。出土遺物有素面繩紋細泥紅陶、夾砂灰紅陶和多種紋飾的彩陶,且有一組廟底溝文化類型的陶盆、陶碗、陶杯等。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文化和馬傢窯文化,兼含齊傢文化。
寺坪塬遺址位於莊浪縣水洛鎮東南部水洛南、北兩河交匯處三角地帶。1958年發現,面積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米,有大量袋狀灰坑、燒紅土居住面、竈坑等。1992年又發現一巨大灰坑,底徑8米、殘深6米。出土陶片顯示有寬帶紋鉢、窄帶紋鉢、勾葉圓點紋鉢、弧綫紋斂口罐、圓口變體魚紋盆、杯口尖底瓶、細泥紅陶直口鉢,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吳傢溝遺址位於莊浪縣朱店鎮吳傢樂觀村北部。1958年發現,面積1.25萬平方米,文化遺跡有大量灰坑、灰層及草拌泥居住面。地表遺留陶片顯示有細泥紅陶杯口附加堆紋尖底瓶、直口鉢、斂口彩陶罐、平口沿彩陶盆、平口沿灰陶尖底瓶等。1971年出土一紅陶獸頭壺,定為國傢一級文物,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姚傢溝遺址位於崇信縣錦屏鎮關村西南60米處的河南岸二級臺地上。面積4.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3米。斷層暴露有袋形灰坑和灰層。出土遺物有彩陶盆、紅陶鉢、灰陶鬲、罐、釜、盂等。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兼有戰國時秦文化遺存。 |
教育情況 Educational situation |
“擡頭見喜,舉步生風”。用這副傳統對聯來形容今日的平涼教育,大概是再也妥貼不過了。 今年年初,平涼衛校升專獲得成功,填補了平涼市高等教育的空白,緊接着,平涼師範的升專申報又提上議事日程;近日,省教育廳在莊浪召開了“兩基”攻堅現場會;不久,全省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暨縣級職教中心建設現場會又將在靜寧縣拉開帷幕。在平涼廣大城鄉,一處處排危建校工程投入使用,一幢幢教學樓工程又擺開戰場;這裏是鄉裏的孩子用上了計算機,那裏是城裏的學校建起了寬帶網——零零總總的信息表明,平涼教育的思路寬了、方法活了、局面新了,平涼教育大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代來臨了。 一、排危建成新校捨 近幾年,受人口基數、人口增長慣性的影響,校捨緊缺、危房劇增,已經成為製約平涼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這種難堪的現狀,與平涼人素有的尊師重教、崇尚文化的光榮傳統極不協調。平涼市委書記劉立軍曾經動情地說,“一想起有許多學生大雨裏在危房中上課,我就睡不着覺。”正是基於這種憂患、這種責任,平涼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排危建校當做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突破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難點,並確定2002年為“排危建校年”。 領導的决心、教育部門的信心,還有社會各界凝聚起來的愛心,為負重爬坡、攻堅破難的平涼市排危建校工作註入了極大的活力。各縣區紛紛發揮籌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財政投、部門幫、銀行貸、群衆捐、工隊墊等多種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資金短缺的問題。廣大幹部群衆集萬民之力、打排危建校硬仗的義舉確實令人感動,他們有的人捐出了生活費,有的人捐出了準備蓋房的材料,特別是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平涼籍有志之士,情係教育事業,將贈款連同愛心一起寄給老傢的孩子們。靈臺籍人、蘭州新源置業責任公司總裁於新生先生,一次性捐資30萬元,再加上鎮村配套的18.3萬元,修建了一座全新的獨店鎮瓦玉新源小學。 殫精竭慮辦教育,含辛茹苦育兒女。去年,平涼市共安排排危建校學校616所,新建校捨面積達到26.3萬平方米,占計劃任務的146.07%。平涼人在排危建校工作上確實費了心思、花了資金、出了大力,幹成了多年想幹都沒有幹成的大事。前不久,楊詠中市長又與各縣區簽訂了2003年“排危建校”責任書,8.5萬平方米的校捨新建、改建工程已經在各地陸續鋪開。在平涼,“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最先進的設施在課堂”這一景觀,已經成為平涼教育最具實力的得意之作。 二、網絡開闢新天地 在地處關山深處的莊浪縣永寧中學,山裏的孩子們輕點鼠標,就可以遨遊學海。大山遮不住他們渴求外界信息的眼睛,也擋不住他們享受先進教育資源的權利。這一切,都有賴於該校建成了微機室,開了山區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先河。 新一屆市委、市政府把信息化建設與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城鎮化建設和發展非公有製經濟,並列為全市的五項重點工作。對信息化建設這一全新的命題,平涼教育界首先“破題”,全力謀劃這篇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大文章。僅去年一年,全市共建成78所學校,82個微機室,配套微機2758臺,分別占年初下達任務的141.8%、149.1%和167.2%,建成信息技術學校13個,建成教育衛星寬帶網站168個,新增開設微機課的學校90個。在全省率先建成省級示範性高中的平涼一中,信息化建設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該校幾年來共投資100萬元建成了一個跟讀式語音教室和兩個多媒體教室,建起了一個計算機局域網、雙嚮電視教學網等多網合一的校園網絡係統。現在全校共擁有教學微機145臺,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建成僅幾年時間的靜寧縣阿陽小學,一開始就步入了信息技術教育的高速公路,可謂出手不凡。該校已建成計算機微機教室2個,22個教學班都安裝上了計算機、VCD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作為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指揮中心”的市教育局,不僅成立了教育信息中心,而且還籌資近40萬元建成了局機關局域網,完成了教育信息中心機房以及多功能視頻會議廳的安裝工程。到目前,全市共有175所學校建成了216個計算機教室,微機總數達到7195臺,建成教育衛星寬帶網站180個,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學生達到12萬人,占中小學生總數的25%。
信息化為平涼教育安上了“順風耳”、“千裏眼”。今年,又將嚮更高的層次、更寬的廣度大力推進---40所學校將建成微機室、100個教育寬帶網站將建成、平涼教育網站將投入使用······項目多多,亮點頻頻,信息化把平涼教育帶嚮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 三、改革打造新格局 作為平涼最早發展職業教育學校之一的平涼信息工程學校(原平涼技校)不斷調整思路,拓寬招生渠道,連續3年以來,該校每年畢業的電算會計等5個專業的400名學生,由於專業適應市場需求,學生素質好,全部到北京、廣州等地找到了理想的用武之地。目前,該校已經探索出一條成功的路子,幼教、普教、職教、成教諧調發展的良好格局已初步形成。去年,平涼市各類職業學校招生7318人,與普高招生之比達到0.37:1,職教、成教撐起平涼教育的“半壁江山”。這是改革的成果,也是發展的必然出路。同時,為了優化教育資源,提高整體水平和辦學效益,平涼市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省上的有關規定,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高中擴大規模”的要求,對全市普通中小學佈局進行了合理調整。去年全市共撤並55所小學,增辦2所初中。社會力量辦學取得了較大進展,有3所私立學校破土出芽。普通高中的建辦,更為平涼社會各界所矚目。今年,平涼一中和涇川、靈臺、崇信、莊浪5所一中將改辦普通高級中學,其他縣一中力爭改辦成普通高中。平涼市還從滿足廣大學生和傢長的需求與願望出發,今年將繼續盡最大努力擴大招生,預計將完成普通高中1萬人的招生任務。關於平涼城區學校佈局問題,已經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區兩級已開始研究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平涼城區中小學入學難的問題會得到一個滿意的解决。 平涼教育,正藉助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機緣,健步邁嚮新天地。 |
|
平涼市 平涼鎮 |
|
甘肅 | 教育 | 學校 | 中學 | 寧夏 | 慶陽 | 平定高速 | 西北師範大學 | 畫傢 | 人物 | 藝術 | 森林公園 | 地理 | 旅遊 | 寺院 | 鄉鎮 | 城鄉建設 | 地貌 | 地名 | 農業 | 更多結果... |
|
|
|
|
華亭縣 | 崇信縣 | 靜寧縣 | 靈臺縣 | 莊浪縣 | 涇川縣 | 崆峒區 | 平涼市區 | 平涼市市轄區 | |
柳湖 | 崆峒山 | 南石窟寺 | 王母宮山 | 石拱寺石窟 | 太統森林公園 | 雲崖寺國傢森林公園 | 莊浪梯田 | 界石鋪紅軍長徵紀念館 | 陳傢洞石窟 | 雲崖寺景區 | 竜泉寺景區 | 古靈臺景區 | 朝那湫景區 | 明代平涼寶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