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620522 |
|
秦安縣轄5個鎮、12個鄉:興國鎮、蓮花鎮、西川鎮、隴城鎮、郭嘉鎮、劉坪鄉、五營鄉、中山鄉、葉堡鄉、安伏鄉、魏店鄉、王鋪鄉、千戶鄉、王窯鄉、雲山鄉、王尹鄉、興豐鄉。共有6個社區、428個行政村。
興國鎮 面積65.21平方千米,人口78843人(2005年)。轄6個社區、28個行政村。
秦安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興國鎮解放前稱街泉鎮,1954年改名為城關鎮,1984年更名為興國鎮至今。1985年全鎮11個村,7個居委會,共有6116戶,25242人,其中農業3461戶,16231人。2004年1月撤鄉並鎮後,全鎮轄34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2005年末總戶數23198戶,總人口78843人。其中農業人口52191人,非農戶26652人,全鎮總面積65.2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09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銷6個村:⑴撤銷楊坪村、十裏鋪村,並入蔡店村;⑵撤銷宋窪村、張磨村,將宋窪村和張磨村的張傢磨自然村並入王新村,將張磨村的周傢莊自然村並入鳳山村;⑶撤銷小灣村,並入賈川村;⑷撤銷蔡山村,將蔡山村的蔡傢山自然村並入邢泉村,將蔡山村的彭傢坪自然村並入何川村。撤並後共轄28個村:豐樂、南關、鳳山、北大、茂林、依仁、賢門、映南、蔡店、鄭川、廟嘴、王坪、邢灣、李山、康灣、棗灘、趙灣、高坪、何川、邢泉、王新、康坡、孫蔡、腰崖、蔚林、蔡小、賈川、李傢河。
蓮花鎮 面積94.52平方千米,人口42074人(2005年)。轄26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東北部,地處靜寧、莊浪、秦安三縣的交匯地帶。2000年撤鄉建鎮。全鎮面積94.52平方千米,2005年底,全鎮共28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9556戶,42074人。2006年撤銷2個村:⑴撤銷安臺村,並入董傢新莊村;⑵撤銷七圖村,並入高樓村。撤並後共轄26個村:蓮花、上河、薑寨、仁義、桑川、郭河、袁山、馮溝、曾梁、大莊梁、槐竜、新莊灣、湫果、高樓、小戶、範墩、陽灣、灣兒、董灣、曹傢川、好地、雙廟、董傢新莊、馬麯、姚屲、吳灣。
西川鎮 面積72.82平方千米,人口38939人(2005年)。轄30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城西郊,東接興國鎮,西鄰王窯鄉,南靠千戶鄉,北與葉堡鄉相毗連,最南端和北道區西坪鄉相瀕臨。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千米。鎮域海拔在1120—1865米之間。全鎮南北走嚮20千米,東西寬10千米,總面積72.8185平方千米。2001年西川正式撤鄉建鎮,同時又被縣委、縣政府列為新城區。2005年,全鎮共43個行政村,66個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8105戶,38939人,其中農業戶7492戶,38159人,全鎮人口密度為534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銷13個村:⑴撤銷曹傢窪村,並入鄭橋村;⑵撤銷鴨兒溝村,並入張新村;⑶撤銷吳窪村,並入雒川村;⑷撤銷周傢峽口村,並入王峽村;⑸撤銷劉傢溝村,並入小寨村;⑹撤銷孫嘴村、郭傢山村,並入薑灣村;⑺撤銷梁山村、安傢灣村,並入王傢小莊村;⑻撤銷進馬山村,並入焦山村;⑼撤銷黑竜窪村,並入李窪村;⑽撤銷上高堡村,並入薑堡村;⑾撤銷馮傢山村,將馮傢山村的馮傢山自然村並入雒堡村,將馮傢山村的歹傢窯自然村並入宋峽村。撤並後共轄30個村:王傢小莊、下王峽、侯辛、薑堡、王堡、何灣、鴉灣、李窪、宋峽、王灣、李堡、雒堡、宋場、張坡、王峽、折橋、雒川、焦山、水溝、王傢牌樓、小寨、川口、薑灣、張新、神明川、安坪、張坪、高堡、鄭橋、吳川。
隴城鎮 面積78.94平方千米,人口31272人(2005年)。轄22個行政村。
位於縣城東部,距縣城45千米。東連張傢川回族自治縣,南接清水縣,地處張傢川、清水、秦安三縣交界地帶,鎮域面積78.94平方千米。海拔在1500-1900米之間。隴城鎮歷史悠久,三國古戰場街亭就在境內,是古秦安四大集鎮之一。史料計載,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涼洲刺史部冶在隴城(古名為竜城);西晉時設置略陽郡、略陽縣,隋朝時設置隴城縣。以後歷代在隴城一直設置有道、縣、鎮的建製。解放後設立隴城區,1965年撤區並社,1984年撤社立鄉,2003年撤鄉建鎮。2005年,全鎮轄30個行政村,68個村民小組,6534戶,總人口31272人;其中農業人口22452人,非農業人口8820人;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銷8個村:⑴撤銷李傢莊村,並入略陽村;⑵撤銷石堡村、張傅村,並入南七村;⑶撤銷梨園村、常傢坪村,並入常營村;⑷撤銷中莊村,並入陰坡村;⑸撤銷趙山村,並入崇仁村;⑹撤銷王李村,並入頭圖村。撤並後共轄22個村:張傢溝、張灣、媧皇、山王、張趙、陳村、鳳尾、王傢灣、常營、西關、竜泉、略陽、上袁、南七、頭圖、陰坡、朱魏、範呂、上魏、許墩、金泉、崇仁。
郭嘉鎮 人口45784人(2005年)。轄35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北部,距縣城20千米,地處通渭、甘𠔌, 秦安縣三縣的交匯地帶。2005年,全鎮有42個行政村,111個村民小組,9113戶,總人口457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8人。2006年撤銷7個村:⑴撤銷黃灣村,並入劉傢上溝村;⑵撤銷趙河村,並入槐廟村;⑶撤銷朱溝村,並入段坡村;⑷撤銷河灘村,並入鬍河村;⑸撤銷下莊村,並入月陽村;⑹撤銷柏集村,並入高崖村;⑺撤銷何灣村,並入劉灣村。撤並後共轄35個村:郭嘉、邵嘴、暖泉、劉傢上溝、洛泉、下山、耀紫、馬峽、宋溝、寺嘴、胥堡、渦坨、元川、槐廟、貟王、高崖、邵堡、槐川、車坪、西山、上川、朱灣、邵溝、張河、瓦坪、孫坡、背後溝、鬍河、劉灣、吊灣、陳溝、把竜、月陽、王傢陰屲、段坡。
劉坪鄉 面積58.1平方千米,人口23080人(2004年)。轄21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東部,毗鄰縣城。面積58.1平方米,海拔1220—1900米,西低東高。2004年,全鄉共轄22個村,46個村民小組,4571戶,23080人。2006年撤銷1個村:撤銷關新村,並入楊傢大灣村。撤並後共轄21個村:寺坪、秦屲、杜寨、樹莊、陳傢寨、任溝、川子、墩灣、赤山、老灣、崔河、何傢灣、鄧坪、劉坪、周傢灣、任吳、彭屲、喬溝、黃傢灣、張寨、楊傢大灣。
五營鄉 面積99平方千米,人口39851人(2005年)。轄31個行政村。
地處秦安縣東北部,距縣城45千米,是聞名中外的大地灣遺址所在地。2005年,全鄉轄32個行政村,7731戶,39851人,總面積99平方千米。2006年撤銷1個村:撤銷安山村,並入趙王村。撤並後共轄31個村:邵店、趙宋、馬川、羅灣、勝利、焦溝、王屲、西坡、何窪、楊灣、敦厚、腰莊、魚尾、袁莊、雒塬、張塬、楊山、北坡、王店、蔡河、薛李、陳峽、趙王、麻溝、蔡仁、閻溝、花雙、馬小、魏山、徐屲、王傢陽屲。
中山鄉 面積118.8平方千米。轄28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東部山區,距縣城33千米,地處東經105°21′-106°02′,北緯34°44′-35°11′之間,東與五營鄉接壤,南同興豐鄉,清水縣王河鄉相鄰,西靠劉坪,北依蓮花鄉。全鄉南北長33千米,東西寬19千米,海拔1600-1984米,總面積118.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251.8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銷6個村:⑴撤銷渠子村,並入酸刺坡村;⑵撤銷張麻村,將張麻村的張麻傢自然村並入東寨村,將張麻村的賈傢山自然村、張傢灣自然村並入宋坡村;⑶撤銷九竜村、武坡村,並入北莊村;⑷撤銷劉箕村,並入中山村;⑸撤銷觀音村,並入下陳村。撤並後共轄28個村:中山、車山、山後、北莊、香山、宋坡、佘王、郭箕、肖渠、簸箕、蔚文、東寨、蘇峽、牛楊、河灣、姚溝、下陳、元鋒、孫趙、縣傢灣、酸刺坡、景傢、後溝、鬍傢崖灣、緱灣、吊坪、何山、郭屲。
葉堡鄉 面積94.97平方千米,人口38519人(2005年)。轄22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中部,距縣城北10千米處。地形東西狹長,西部是河𠔌盆地,東部是高山梁峁區,全鄉海拔在1200m至1800m之間。全鄉總面積94.97平方千米。葉堡鄉歷史悠久,鄉境內的陽兀川(歷史上稱顯親川或敬親川),從西漢時始治著名的成紀縣至唐朝,曾是幾個朝代的州、縣治地,歷時800餘年。2005年,全鄉共有25個行政村,90個自然村,106個村民小組,8356戶,38519人,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銷3個村:⑴撤銷王坡村,並入蔡傢牌樓村;⑵撤銷殷溝村,並入李坪村;⑶撤銷張武村,並入錢坪村。撤並後共轄22個村:葉堡、錢坪、李坪、東升、馬廟、何李、新陽、金城、侯灘、新區、師河、龐宋、何坪、新聯、三棵樹、蔡傢牌樓、武莊、程傢崖灣、程溝、竇傢溝、王溝、吳溝。
安伏鄉 面積71.42平方千米,人口36218人(2005年)。轄24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城偏北部。全鄉總面積71.42平方千米,海拔在1300-1800米之間。2005年,全鄉轄28個行政村,4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6218人。2006年撤銷4個村:⑴撤銷溫灣村,並入麻灣村;⑵撤銷大坪村、集賢村,並入龔川村;⑶撤銷水泉村,並入剪灣村。撤並後共轄24個村:安伏、陳河、伏灣、姬峽、姬窪、杜傢峴、朱峽、麻灣、新灣、楊寺、溝門、劉溝、伏窪、安川、劉窪、龔川、剪灣、李河、楊峽、宋灣、杜灣裏、大莊、陽山、魏墳。
魏店鄉 人口33492人(2005年)。轄31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城北50千米處,西連通渭縣,北、東接靜寧縣,南鄰本縣郭嘉鎮、安伏鄉。南北長14.6千米,東西寬9.7千米,北高南低。最高山為高高山,海拔1880米。主要河流為顯清河。2005年,全鄉共有33個行政村,108個村民小組,132個自然村,總戶數6549戶,其中農業戶數6267戶,總人口33492人,其中農業人口32556人,非農業人口936人,人口密度241人/平方千米;鄉政府駐地魏南村。2006年撤銷2個村:⑴撤銷辛屲村,並入張傢坡村;⑵撤銷田山村,並入竜王廟村。撤並後共轄31個村:劉傢四嘴、梨樹梁、竜王廟、孫莊、隴灘、龐溝、康傢坡、劉岔、焦灣、化屲、武華、魏坡、魏南、董傢灣、陳寨、張傢寨、伏峽、孫陰屲、侯坪、雙石、王傢窯、大灣、伏河、陳莊、山上灣、吊川、張傢坡、貟灣、任學、蔣臺、張傢坪。
王鋪鄉 面積147.2平方千米,人口30123人(2005年)。轄30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北部,是全縣海拔最高處,最高海拔2012米,距縣城42千米,面積147.2平方千米.2005年,全鄉有35個村,總人口30123人,農業人口28958人。2006年撤銷5個村:⑴撤銷羅門村,並入賈岔村;⑵撤銷吳傢河村,並入高灣村;⑶撤銷陽坡灣村,並入大寺村;⑷撤銷水灘村,並入榆木村;⑸撤銷馬林村,並入梁峴村。撤並後共轄30個村:王鋪、梁峴、馬莊、五營、半墩、馮貟、曹傢灣、馮傢溝、羅店、羅孟、嶽謝、馮堡、賈岔、楊崖、盧鬍傢、崔岔、郭岔、陽屲、郭集、高灣、周岔、連灣、坡窪、榆木、邵莊、龐河、大寺、張嘴、青林、師傢山。
千戶鄉 面積76.84平方千米,人口26194人(2005年)。轄34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西部半山區,與甘𠔌縣、麥積區交壤,總區域面積76.84平方千米。海拔在1400—1870米之間。2005年,全鄉總戶數5430戶,總人口26194人,轄34個村委會,44個村民小組。2006年撤銷17個村:⑴撤銷王嘴村,並入王嶺村;⑵撤銷鬍傢渠村,並入曹灣村;⑶撤銷成傢大灣村,並入天城堡村;⑷撤銷任張村,並入永安村;⑸撤銷董傢灣村、何陳傢村,並入周灣村;⑹撤銷鏵尖村,並入六圖村;⑺撤銷姚溝裏村,並入盧溝村;⑻撤銷永樂村,並入四坪村;⑼撤銷王傢吊灣村、汪傢山村,並入田傢山村;⑽撤銷右樹村,並入何呂村;⑾撤銷周張傢村,並入徐王村;⑿撤銷積淤村,並入出食村;⒀撤銷上寨村、任汪村,並入川珠村;⒁撤銷趙傢溝村,並入劉莊村。撤並後共轄17個村:千戶、盧溝、劉莊、曹灣、老山、六圖、永安、周灣、天城堡、王嶺、田傢山、出食、四坪、川珠、徐王、何呂、王傢新莊。
王窯鄉 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22777人(2005年)。轄23個行政村。
距縣城17千米,面積為85平方千米。2005年,全鄉25個村委會,97個村民小組,115個自然村,4652戶,22777人。2006年撤銷3個村,新成立1個村:⑴撤銷郭老村,並入漆老村;⑵撤銷崖灣村、藺傢村,合併成立罐嶺村。撤並後共轄23個村:楊何、高窪、石溝、彭傢、何溝、堡子、下灣、呂山、丁山、高廟、魏灣、山場、喬廟、劉窯、王窯、陰灣、小灣河、張窪、漆老、杜灣、閻山、雨伯、罐嶺。
興豐鄉 人口34215人(2005年)。轄22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東南部,東接清水縣王河、遠門二鄉,南接雲山、王尹鄉,西鄰興國鎮,北與中山鄉接壤,鄉政府所在地興豐村,距縣城22千米。最高海拔範山梁1880米,最低海拔拔灣河𠔌1420米,平均海拔1680米。2005年,全鄉轄23個行政村,90個村民小組,全鄉7203戶、34215人,其中農業人口6866戶、33808人。2006年撤銷1個村:撤銷董傢大莊村,並入何楊村。撤並後共轄22個村:興豐、古灣、震霖、三圖、傅寨、範山、拔灣、槐陽、石屲、槐樹、陽坡、上陳、陰屲、燕灣、安灣、李傢山、朱李、褚灣、那坡、鄭峽、何楊、張莊。
雲山鄉 面積58.63平方千米,人口19025人(2005年)。轄20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東南部。東連清水縣土門和遠門鄉,南接清水縣郭川鄉和天水麥積區石佛鄉,西與王尹鄉接壤,北鄰興豐鄉。面積58.63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7%。鄉人民政府駐雲山村,北距秦安縣城22千米,南距天水市區31千米。最高的梁傢山,海拔1806米,最低的潘傢河,海拔1360米。2005年底,雲山鄉下轄雲山、楊吳、吳大、康崖、張灣、葛趙、霍李、潘河、下寨、上姚、興隆、高黨、張溝、李川、盧坪、徐張、蒲山、南溝、謝馬、西莊、背窪等21個村民委員會,59個自然村,62個村民小組,全鄉3912戶,1902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10人,人口密度為317人/平方千米。2006年撤銷1個村:撤銷李川村,並入盧坪村。撤並後共轄20個村:雲山、興隆、上姚、下寨、背窪、盧坪、潘河、西莊、張溝、高黨、南溝、徐張、張傢灣、葛趙、霍李、康崖、吳大、楊吳、謝馬、蒲傢山。
王尹鄉 面積70.3平方千米,人口29030人(2005年)。轄18個行政村。
位於秦安縣東南部,東連雲山、興豐兩鄉,南接北道區石佛鄉,西、北與興國鎮接壤.面積70.3平方千米。2005年,轄26個行政村,總人口29030人。鄉政府駐地尹傢川村,西北距縣城11千米。2006年撤銷8個村:⑴撤銷草灣村,並入鬍傢坪村;⑵撤銷全家窯村,並入西王村;⑶撤銷成小村,並入南瓦村;⑷撤銷郭灣村,並入姚傢溝村;⑸撤銷馬山村,並入馬河村;⑹撤銷包全村,並入趙梁村;⑺撤銷總門村,並入李磨村;⑻撤銷孟河村,並入郭山村。撤並後共轄18個村:尹川、王川、鬍傢坪、郭山、張底、南瓦、郝康、陶楊、姚傢溝、王廟、李莊、王新莊、西王、趙梁、馬河、孫灣、傅山、李磨。 |
|
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秦安古稱成紀,據史書記載,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就出生在這裏,素有“羲裏媧鄉”之稱。縣內文物古跡衆多,有大地灣、興國寺2處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現仰韶、馬傢窯、齊傢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68處,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秦安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的要衝,三國時期的街亭戰場就在縣內隴城一帶。這裏名人輩出,飛將軍李廣,前秦王苻堅,詩仙李白,明朝山東巡撫、著名書法傢鬍纘宗,清代“隴上鐵漢”安維峻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這些文物古跡和人文資源為該縣發展旅遊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交通便利,區位條件優越。秦安是天水的北大門,天饞公路、靖天公路縱貫南北,涇甘公路橫穿東西,蓮葉公路、蔡蓮公路建成通車,已成為溝通隴東、隴南、蘭州及西安的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增長較快,城市功能初步完善,對周邊地區形成了較強的輻射力、吸引力和帶動力。
群衆商品意識濃厚,商貿流通繁榮。民間商貿活動歷來十分活躍,小商品市場已成為隴東南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之一,並形成了以小商品市場為竜頭的城鄉市場流通網絡,秦安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商埠重鎮。人力資源充裕,人口素質較高,不僅有利於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和第三産業,而且有利於發展技術密集型産業。
氣候條件優越,果椒質優量多。秦安光照充足,土層深厚,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宜於瓜果生長,是我國北方主要果椒生産基地之一,目前,全縣果椒園面積達54.5萬畝,已被國傢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桃之鄉”,正在申報“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蘋果之鄉、花椒之鄉”稱號,果椒生産藴藏着巨大的發展潛力。 |
|
2006年底,秦安縣以蘋果、桃、梨為主的果樹栽培已達33.23萬畝,林果産業得到了國傢、省、市的充分肯定,2000年秦安被國傢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桃之鄉”。2003年“大地灣”蜜桃被市政府評為天水市名牌農産品;2004、2005、2006年紅富士、金冠、新紅星蘋果,秦安蜜桃、早酥梨、花椒、凱特杏等7個果椒品種獲國傢級緑色食品認證。2004年10月,生産的紅富士、新紅星、紅雪桃等果品在“首屆SFT2004年中國〈深圳〉國際水果及技術展覽會”上,獲得參展金奬,並被評為果品狀元及深港地區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果品品牌。2006年8月,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推薦果品評選會”上,該縣生産的“北京七號”秦安蜜桃以個大、色豔、味美、質優、安全受到專傢和評委的好評,被評為一等奬,同時榮獲“中華名果”稱號。2007年元月,秦安縣被國傢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經濟林産業建設示範縣”。日前,國傢質檢總局發佈2009年第41號公告,批準甘肅天水的秦安花椒為地理標志産品。 秦安花椒是秦安縣繼秦安蜜桃之後,第二個獲得地理標志保護認定的産品。 |
|
西周(前11世紀-前771),縣地屬秦。
春秋(前770-前477),縣地分屬邽、冀兩縣。
戰國(前477-前221),縣地屬隴西郡。
秦(前221一前206),縣地屬隴西郡。
西漢(前206—25),漢承秦製,以郡轄縣,郡國並行。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隴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縣治)。當時天水郡轄16縣,縣治在今秦安境的有街泉縣(治今隴城鎮)、成紀縣(治今葉堡川)、略陽道(治今五營鄉蔡河村)。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13州部(監察區),縣地屬涼州天水郡。初始元年(8)王莽篡漢,改天水郡為填戎郡,縣地屬填戎郡。更始元年(23),成紀人隗囂應更始帝劉玄聚衆十萬反對王莽,攻占了平襄,建立了割據隴右諸郡的西州政權,縣地隗囂占據達十年之久。
東漢(25—220),劉秀稱帝後,為實現其統一大業,於建武八年(32)親徵隴上,占了略陽道故城,隴右失地復歸東漢。光武中興,以官多役煩,省並天下郡、縣、道治地。在今秦安境內廢略陽道,置略陽縣(街泉縣改名)。移涼州治於隴(今張傢川治)。建武中元元年(56),劃成紀縣地為顯親侯竇固的侯國封地。明帝永平十六年(73),天水郡改名漢炳郡,治冀縣(今甘𠔌縣),轄13城(縣),縣治在今秦安境內的略陽縣、成紀縣。
三國(220-280),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復漢陽郡為天水郡(治冀縣),分雍州的隴右部分為秦州,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黃初二年(221),從天水郡分置廣魏郡,郡治臨渭(今縣東南)。改置顯親侯國地為顯親縣(今縣東北)。縣境內並存三縣,由兩郡管轄。成紀縣顯親縣屬秦州天水郡。略陽縣屬秦州廣魏郡。
西晉(265—317),晉武帝泰始五年(269),以雍州隴右的隴西、南安、天水、略陽等七郡置秦州,領六郡24縣。今秦安境內並存三縣,屬兩郡管轄。成紀縣、顯新縣(顯親縣改名)屬秦州天水郡;略陽縣屬秦州略陽郡(廣魏郡改名,治臨渭)。
東晉十六國(317—420),晉末大亂,郡縣治地多變,縣地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領屬。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縣地屬前趙。成帝鹹和三年(328),前趙被後趙所滅,縣地屬後趙。穆帝永和七年(351),符健在長安稱帝,建立前秦,縣地屬前秦。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乞伏國仁建立西秦,縣地屬西秦。安帝隆安四年(400),縣地被後秦主姚興所據。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劉裕滅秦,縣地歸東晉。第二年,夏赫連勃勃入侵,縣地被夏占領。
南北朝(420—589),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北魏統一北方,縣地屬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將顯新縣並入安戎後復建,臨渭縣並入隴城縣(略陽縣改名)。縣境內並存三縣,由兩郡管轄。成紀縣、顯新縣屬秦州天水郡;隴城縣屬秦州略陽郡,郡治安戎縣(今張傢川縣竜山鎮)。北魏廢除成紀縣,新置安陽縣(治今古城鄉),兼設安陽郡,安陽郡轄安陽縣、烏水縣(今縣西北)。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縣地屬西魏。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略陽郡(治隴城)移治隴城縣,隴城縣改名略陽縣。在安陽郡增置北泰州。恭帝大統四年(557),縣地屬北周。北周廢除顯新縣,恢復成紀縣,屬略陽郡。
隋朝(581—618)。隋初,廢郡為州。文帝開皇三年(583)廢除略陽郡。略陽縣改名河陽縣。開皇六年(586)恢復顯新縣(即顯親),河陽縣改名隴城縣。開皇十八年(598)安陽郡廢,安陽縣改名長川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廢除顯新縣,與烏水縣一同並入長川縣。此時,縣境內並存三縣,由兩郡管轄。成紀縣、隴城縣屬天水郡,長川縣屬隴西郡。大業九年(613),金城府校尉薛舉,稱帝天水,縣地被薛舉占領。
唐朝(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討平薛舉,縣地屬唐。唐初,改郡為州,武德二年(619),以隴城縣置文州,縣境內 l州2縣。武德八年(625),改文州為隴城縣,屬秦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在州之上分全國為10道(監察區),縣地屬隴右道秦州。貞觀六年(632),廢長川縣,並入隴城縣。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 (734),因地震,秦州移治成紀縣的敬親川(今葉堡川),因隴水南侵,成紀亦遷新城。天寶元年(742),秦州復移治上邽,改秦州為天水郡,轄成紀、隴城、上邽、伏羌、清水五縣。肅宗乾元元年(758),改天水郡為秦州。代宗寶應元年(762),隴右被吐蕃占領,縣地城廓皆毀,百姓被逼身穿鬍服,大半被淪為奴隸,時間長達87年。宣宗大中三年(849),淪陷地收歸唐朝。懿宗鹹通四年(863)廢除隴城縣。昭宗景福二年 (893),秦、隴、風、岐等15州,為風翔節度使李茂貞所據。
五代(907—960),前蜀高祖永平五年(915),前蜀主王建收復李茂貞占領之地,縣地屬前蜀。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李存勖滅前蜀,縣地屬後唐。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就歸化鎮復置隴城縣,治所在秦州東的東柯𠔌(今北道區馬跑泉西)。後唐末帝清泰三年(936),石敬唐滅後唐建立後晉,縣地屬後晉。後晉出帝開運三年(946),契丹滅後晉,第二年,雄武軍節度使何建斬契丹使者,以秦、成、階3州投降後蜀,縣地屬後蜀。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柴榮下詔伐蜀,取秦、成、鳳、階4州,縣地屬後周。
宋朝(960—1279),初仍襲唐製,分全國為10道。宋太祖建隆三年(962),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雄武軍節度。太宗太平興國後移成紀縣治於上邽。後廢天水郡,而以成紀名郡。有顯親川之成紀,有秦州附廓之成紀。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領府、州、縣、軍、監。縣地屬陝西路秦州雄武軍節度。仁宗慶歷五年(1045),置隴城寨(治今隴城鎮)。英宗治平四年(1067),置雞川寨(今屬通渭縣)。神宗熙寧五年(1072),從陝西路分置秦風路(治秦州)和永興路,縣地屬秦鳳路秦州雄武軍節度。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縣地陷於金。紹興九年(1139)被南宋收復。紹興十二年(1142)以渭河為界,割秦州一半予金,縣地屬金。當時的秦州有“漢四番八”(屬宋者稱漢,屬金者稱番)之說。金熙宗皇統二年(!142),秦鳳路改稱熙秦路。金人占領縣地後,以秦寨為秦安城。金正隆二年(1157),以秦安城、臘傢城始置秦安縣(治今興國鎮)。秦安作為縣名由此開始。同時析置雞川縣。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熙秦路改稱風翔路,秦州隸屬風翔路,改隴城寨為縣。秦州統領秦安、隴城、雞川等8縣。秦安縣屬風翔路秦州管轄。
元朝(1271—1368),始設行中書省,以省轄路,路轄州(府),州轄縣。世祖至元七年(1270),將隴城縣、雞川縣並入秦安縣。至此,秦安始為一縣,為秦州管轄。至元十八年(1281),分置陝西、甘肅兩個行中書省,秦安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總帥府秦州管轄。
明朝(1368-1644)洪武二年(1369),鞏昌府直隸陝西行中書省,秦州屬鞏昌府(治今隴西縣),秦安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鞏昌府秦州管轄。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統各府州縣,廢甘肅行中書省。秦安縣屬陝西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管轄。
清朝(1644—1911)康熙二年(1663),分陝西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駐鞏昌,泰安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管轄。康熙八年(1669),陝甘分省,秦安縣屬甘肅鞏昌府秦州管轄。雍正七年(1729),升秦州為秦州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等5縣。光緒二年(1876),秦安縣屬甘肅省鞏秦階道直隸秦州管轄。
中華民國(1912-1949),民國2年(1913),北京政府推行省、縣兩級製,暫存道製,以聯絡督導。改鞏秦階道為隴南道。民國3年,改隴南道為渭川道(治今秦州區),統領秦安等14縣。民國16年,南京國民政府廢道設行政區,實行省、縣兩級製,秦安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管轄。民國24年,全省劃設7個行政區,天水為第四區,秦安縣屬甘肅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區管轄,直至秦安解放。
解放後,實行省(市)、縣(市)兩級製。並設有大行政區、專區、區三級派出機構。1949年8月3日秦安縣解放後,屬甘肅省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管轄。1951年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改稱為天水區,轄秦安等12個縣(市)。1955年天水區改稱為天水專區,轄秦安縣等13縣(市)。1969年天水專區改稱為天水地區,轄秦安縣等11個縣(市)。1985年7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天水地區,設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製,轄秦安縣等5縣2區。1985年8月至2006年元月,建置區劃無變動。 |
|
改革開放以來,秦安縣在中央、省、市的正確領導下,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堅持從實際出發,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逐步探索出了“不斷強化農業基礎,重點開發四大支柱産業,整體推動全縣經濟發展,實現穩定解决溫飽”的發展思路,立足當前,着眼長遠,長短綫合理佈局,農工商綜合發展,着力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有效地帶動和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們在保持過去經濟發展思路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積極實施城市帶動、産業興縣和項目拉動戰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
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2005年, 全縣生産總值完成14.78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第一産業完成4.3億元,增長26.46% ;第二産業完成3.5億元,增長8% ;第三産業完成6.98億元,增長8.9%。財政收入完成5066萬元,占預算的100.7%,同口徑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5.14億元,增長14.91%。
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平穩。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堅持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攬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突出重點,剋服睏難,狠抓落實,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平穩。
一是旱作高效農業技術推廣力度進一步加大。以抗旱減災保糧為中心,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糧食生産連年豐收,2005年,糧食總産量達14.58萬噸,增長6.8%。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在淺山幹旱地區大力推廣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全縣已建成山地日光溫室808座,其中日光溫室桃棚189座,蔬菜、中藥材、牧草等新興産業發展勢頭良好,劉坪青椒通過了國傢級無公害蔬菜産品認證。
二是林果業得到進一步提升。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做強做大做優林果支柱産業的思路,進一步加強了林果基地建設和新技術推廣力度。林果業嚮區域化佈局、模式化栽培、規模化經營、優質無公害化生産的方向發展,全縣果椒園面積達54.5萬畝,其中以蘋果、桃為主的果樹面積33.3萬畝, 戶均3.1畝, 花椒面積21.2萬畝,戶均1.95畝,無公害果椒生産基地11.84萬畝,被命名為省級無公害水果示範基地縣,秦安蜜桃、紅富士蘋果、新紅星蘋果、金冠蘋果、早酥梨、花椒通過了國傢級緑色食品認證,紅富士、新紅星、紅雪桃等果品在“首屆SFT2004年中國(深圳)國際水果及技術展覽會”上獲得參展會金奬、果品狀元和深港地區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果品品牌。2005年果椒總産量1.85億公斤,總收入2.65億元,農民人均520元。完成果椒建園1.63萬畝,高接換優7600畝,新建無公害果椒基地6萬畝,完成水果套袋1.85億個,縣財政補貼扶持建成總貯量3100噸果品氣調庫4座。
三是養殖業發展勢頭良好。依托世行貸款、扶貧整村推進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大力發展養殖業,新發展規模養殖戶900戶,養殖專業村5個,養殖小區6處,家庭養殖場10個。 纍计發展規模養殖戶1.4萬戶,專業養殖村100個,家庭養殖場131個,畜禽飼養量達230萬頭(衹)。
四是以整村推進為重點的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顯著,世行項目進展良好。繼續推行各級領導幫扶工作責任製,積極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在完善提高2004年王鋪鄉楊崖等8村整村推進工作的同時,全面完成了雲山鄉南溝等10村整村推進項目,新修農路58公裏,新建牛捨、豬捨1454座,引進良種牛(豬)4930頭,維修學校6所,建成村文化衛生設施10處,果窖264座。世行項目以示範村建設為切入點,在中山劉箕等9村開展了以“養殖業圈捨改建、良種引進、果椒園建設、科技培訓”為主要內容的示範村建設,改造圈捨629座,養殖肉牛1500頭,肉豬1680頭。
五是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以改土興水為重點,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綜合治理小流域24條面積211.3平方公裏,新建、續建小水利工程439處、集雨和人飲水窖11.43萬眼,發展補灌面積16.41萬畝。積極開展了農村沼氣項目建設,在劉坪、葉堡、蓮花、王尹、王窯5鄉鎮建成沼氣池4050座。全面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任務,實現了村村通電。纍计完成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工程29.6萬畝,生態環境得到一定改善。
六是勞務經濟穩步發展。將勞務輸轉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專業培訓,規模化輸出,一體化服務”的思路,認真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摸底工作,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資源數據庫,在各鄉鎮設立勞務工作站17個,加大“陽光工程”培訓力度,內引外聯,發佈信息,強化管理,多渠道輸轉務工人員。2005年,全縣新開闢勞務基地13個,勞務輸轉13.8萬人(次),勞務總收入2.4億元,比上年增長19.4%。
七是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以舊城改造為重點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突破,2002年以來,先後投入拆遷建設資金6.35億元,拆除建築物15.07萬平方米,新增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建成了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小商品市場改擴建工程、成紀商廈、傢具裝飾材料市場、成紀大道東段、葫蘆河大橋、濱河路立交橋匝道、興國文化廣場、青年路、新華街、環城北路農貿綜合市場、城區供水改擴建工程等重點工程,體育中心、北壇小區、等項目正在建設,城區道路網絡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蓮花、西川、郭嘉、隴城撤鄉建鎮。310國道天讒段、蔡蓮公路、蓮葉公路正式通車,郭上、楊梁、秦遠公路建成投入使用,新建、改建鄉村公路962.93公裏,全縣公路總里程1793.59公裏,道路通行能力得到了明顯改善。郵電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全縣移動信號覆蓋率達90%以上,農村通電話率為91%。
2005年,委托甘肅省城鄉規劃設計院修編了《秦安縣城市總體規劃》。城區拆遷改造步伐進一步加快,投入拆遷資金1075萬元,完成了原針織地毯廠、百貨公司等6個區域的拆遷, 拆除各類建築面積2.62萬平方米, 土地面積60.5畝。新引進天水廣廈、甘肅重邦等4傢房地産開發公司參與天啓花園、南河路住宅小區、濱河雅苑商住小區等工程建設,城區供水工程投入使用,徹底告別了城區飲苦水、鹹水的歷史。積極開展土地儲備工作,共挂牌出讓土地3宗36.81畝,實現土地使用權合同收益1466.1萬元。完成了全縣“十一五”鄉鎮體係規劃編製,蓮花、郭嘉、葉堡、魏店等4鄉鎮的小城鎮規劃通過評審,積極申報隴城鎮、五營鄉邵店村為全省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
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堅持把項目爭取和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完善了項目目標管理責任製和縣級領導聯繫重點項目制度,靠實責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2005年,全縣共落實各類項目219項,總投資1.7億元,其中國傢投資1.64億元。簽定招商引資合同項目17項,總投資2.3億。
縣域工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全縣已改製縣屬企業55戶,占企業總數57戶的96.5%;立足資源優勢,重點對8個有一定規模、市場前景看好的企業項目進行了扶持,年産500噸白酒的大秦酒廠、30萬條拉捨爾毛毯生産綫、前進包裝有限公司500萬個包裝箱生産綫、年年紅床上用品生産綫和蓮花嚮陽食品廠800噸貯藏冷庫正式投産。新發展鄉鎮企業33傢,完成增加值7億元,增長16.3%;新增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652戶,從業人員2182人,註册資金2058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7億元,同比增長14.11%
財稅工作取得較好成績。以增稅、消稅、徵收零散稅為主要手段,依法強化稅收徵管,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繼續深化財政管理改革,積極推行下崗失業人員小額貸款和財政扶貧資金報賬製試點工作,鄉鎮零戶統管運行良好。切實強化支出管理,加強資金調度,基本保證了重點支出,及時足額發放了職工工資,首次兌現了年終一次性奬金。2005年,全縣財政支出2.68億元,比上年增長22.8%。金融運行良好,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貸款餘額分別增長4.8%和4.7%。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全縣於1998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决溫飽的奮鬥目標,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38元,淨增119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4604元,淨增411元,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6平方米以上。認真開展了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足額發放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啓動了行政事業單位基本醫療保險。高度重視了城鎮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災區和城鄉睏難群衆的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繼續保持了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計劃生育工作認真落實國傢奬勵扶助政策,進一步加強了基層計生服務所建設,積極開展了計劃生育清理核查和專項治理,整體工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7‰以內。教育工作繼續鞏固“兩基”成果,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擴大了高中辦學規模,加快了危房改造步伐、22所中小學校危房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縣五中建成招生,縣二中和四小實現整體對換,五小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職校實驗樓和縣體育局建設進展良好。國傢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通過了省上驗收。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2005年全縣高考本科上綫人數847人, 上綫率15.44%。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有了新的發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科技工作以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推廣和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為重點,近年來,引進、示範和推廣實用科學技術122項,建成科技示範鄉鎮15個,科技示範村229個,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順利通過了國傢科技部對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的考核。高度重視文化旅遊和文物保護工作,創辦了綜合性文化季刊《大地灣》,縣宣傳文化中心和圖書館樓完成主體工程,完成了全縣文物普查、文廟大成殿維修工程和街亭古戰場、女媧洞旅遊景區規劃,新公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6%和95%。穩步推進衛生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疾病預防控製、婦幼保健得到加強,王窯衛生院和縣傳染病專科樓建成使用,縣中醫院綜合樓開工建設。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和民主法製建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
|
http://www.qinan.gov.cn |
|
秦安 |
|
陽新縣 | 黃石市 | 甘肅省 | 湖北省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文廟 | 遺跡 | 地理 | 行政村 | |
|
|
秦安縣文廟 | 秦安縣飯店 | 秦安縣方言 | 秦安縣女媧廟 | 秦安縣博物館 | 秦安縣郵政局 | 秦安縣中醫院 | 秦安縣電影院 | 秦安縣第三中學 | 秦安縣第一中學 | 秦安縣魏店中學 | 秦安縣復合肥廠 | 秦安縣求知網吧 | 秦安縣旺贏磚廠 | 秦安縣永興磚廠 | 秦安縣在綫網吧 | 秦安縣紅達磚廠 | 秦安縣和平網吧 | 秦安縣百貨公司 | 秦安縣蔬菜公司 | 秦安縣醫藥公司 | 秦安縣人民醫院 | 秦安縣工商旅社 | 秦安縣輕紡商城 | 秦安縣鴻運旅館 | 秦安縣成紀商廈 | 秦安縣新興網吧 | 秦安縣四平磚廠 | 秦安縣利貞飯店 | 秦安縣藝境網吧 | 秦安縣農電公司 | 秦安縣????務管理局 | 秦安縣日新印刷廠 | 秦安縣天興譽印部 | 秦安縣信達建材廠 | 秦安縣葉堡磚瓦廠 | 秦安縣紅星招待所 | 秦安縣萬通汽修廠 | 秦安縣西關磚瓦廠 | 秦安縣育農經營部 | 秦安縣自來水公司 | 秦安縣大陽養殖場 | 秦安縣鴻達養殖場 | 秦安縣三元食品廠 | 秦安縣興旺養殖場 | 秦安縣建平包裝廠 | 秦安縣蓮花機磚廠 | 秦安縣王新建材廠 | 秦安縣建林養殖場 | 秦安縣蓮花塑料廠 | 秦安縣新時代網吧 | 秦安縣華鑫門窗廠 | 秦安縣永昌磚瓦廠 | 秦安縣福迎門酒樓 | 秦安縣雲山供銷社 | 秦安縣三峰塑料廠 | 秦安縣衛生防疫站 | 秦安縣飛天經銷部 | 秦安縣五星鉛筆廠 | 秦安縣瑞林麵粉廠 | 秦安縣東方紅磚廠 | 秦安縣果友農資服務中心 | 秦安縣隴城鄉供銷經理部 | 秦安縣建林塑料製品廠 | 秦安縣永泰農技咨詢服務部 | 秦安縣新華書店郭嘉門市部 | 秦安縣貨運配載服務站 | 甘肅省秦安縣新華書店 | 秦安縣永祥實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媧鄉果品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惠園有限責任公司 | 秦安縣西川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鑫盛農副有限公司 | 秦安縣橙源果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農興果業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依仁油桃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廣達果品氣調中心 | 秦安縣新華書店蓮花門市部 | 秦安縣新華書店什字門市部 | 秦安縣古城鄉腰崖地毯廠 | 秦安縣惠農農資服務中心 | 秦安縣水務局物資購銷站 | 秦安縣永豐農資服務部 | 秦安縣隴城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恆翔果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網上傢園網絡中心 | 秦安縣大地灣空心磚廠 | 秦安縣好地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水務局機電修配廠 | 秦安縣農業機械公司門市部 | 秦安縣豐源養殖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古城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雲山醫藥購銷店 | 秦安縣蔬菜合作商店 | 秦安縣郵政局何川郵政所 | 秦安縣郵政局蓮花郵電支局 | 秦安縣郵政局中山郵電所 | 秦安縣郵政局魏店郵電支局 | 秦安縣農業機械公司 | 秦安縣葉堡儀斌粉條加工廠 | 秦安縣郭加綜合加工廠 | 秦安縣蓮花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魏店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望康農藥經銷部 | 秦安縣盛源花椒加工廠 | 秦安縣郭加醫藥購銷店 | 秦安縣飛天經銷部第二分部 | 秦安縣郭加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 秦安縣塑料編織農膜廠 | 秦安縣葉堡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糖酒副食公司經營部 | 秦安縣興豐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宏強果業保鮮氣調站 | 秦安縣誼華勞保服裝廠 | 甘肅省秦安縣油脂化工廠 | 秦安縣康樂化工有限公司 | 秦安縣醫藥公司藥材加工廠 | 秦安縣醫藥公司早晚門市部 | 秦安縣劉坪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魏店醫藥購銷店 | 秦安縣工商勞動服務公司 | 秦安縣蜘蛛網絡中心 | 秦安縣職校建築工程隊 | 中國農業銀行秦安縣支行 | 秦安縣康寶純淨水廠 | 秦安縣恆利果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自來水公司營業室 | 秦安縣蓮花醫藥購銷店 | 秦安縣大傢畜交易綜合市場 | 秦安縣隆鑫摩托車銷售部 | 秦安縣永興農資經銷部 | 秦安縣長城建築有限公司 | 秦安縣秦融實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暢和駕駛員服務中心 | 秦安縣王甫鄉農具廠 | 秦安縣伍傑蘋果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郵政局安伏郵電所 | 秦安縣益衆農副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世紀元網絡中心 | 秦安縣方園土畜産品加工廠 | 秦安縣梨樹果業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 秦安縣潤農農資服務中心 | 秦安縣農友農資服務中心 | 秦安縣植保技術服務部 | 秦安縣都市驛站網絡休閑吧 | 秦安縣雲山鄉供銷經理部 | 秦安縣人民政府招待所 | 秦安縣郵政局五營郵政所 | 秦安縣農機公司招待所 | 秦安縣農業生産資料公司 | 秦安縣豐𠔌糧食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鑫德紳服裝有限公司 | 秦安縣林果技術服務部 | 秦安縣郵政局解放路郵政所 | 秦安縣成紀再生資源加工廠 | 秦安縣明明塑料加工廠 | 秦安縣東方網絡休閑會所 | 秦安縣隴城商城服務中心 | 秦安縣長豐果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電力開發有限公司 | 秦安縣張老三食品有限公司 | 秦安縣房地産綜合開發公司 | 秦安縣匯豐藥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愛玉農藥經營部 | 秦安縣飛天經銷部第一分部 | 秦安縣雲山鄉西莊村建築隊 | 秦安縣五營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恆鑫果業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氣象勞動服務公司 | 秦安縣魏坡蘋果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千戶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巨豐農藥經銷部 | 秦安縣晉南昆雲磷肥廠 | 秦安縣鄭川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盈動果品有限公司 | 秦安縣日新印刷廠經營部 | 秦安縣華康藥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王尹供銷合作社 | 秦安縣郵政局興豐郵政所 | 秦安縣房屋拆遷有限公司 | 秦安縣陽兀川磚瓦廠 | 秦安縣新羅面粉有限公司 | 秦安縣果豐果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恆衆果業有限公司 | 秦安縣怡人網絡中心 | 秦安縣郵政局王窯郵電所 | 秦安縣郵政局千戶郵電所 | 秦安縣郵政局王甫郵電支局 | 秦安縣郵政局隴城郵電支局 | 秦安縣媧皇果品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飛琦鋼鋁門窗廠 | 秦安縣隴城鄉農機修配廠 | 秦安縣陽光在綫網吧 | 秦安縣郵政局郭加郵電支局 | 秦安縣郵政局葉堡郵電支局 | 秦安縣西川雙扶磚廠 | 秦安縣恆豐果業專業合作社 | 秦安縣雲山綜合加工廠 | | 更多結果... |
|
|
安伏鄉 | 王甫鄉 | 郭家乡 | 古城鄉 | 蓮花鄉 | 蓮花鎮 | 郭傢鎮 | 五營鄉 | 郭嘉鎮 | 劉坪鄉 | 千戶鄉 | 王尹鄉 | 西川鄉 | 興豐鄉 | 葉堡鄉 | 鄭川鄉 | 隴城鄉 | 好地鄉 | 吊灣鄉 | 王窯鄉 | 西川鎮 | 興國鎮 | 雲山鄉 | 中山鄉 | 郭集鄉 | 隴城鎮 | 魏店鄉 | 鬍王尹鄉 | 王鋪鄉 | 先農街 | 高傢坪 | 黑竜窪村 | 錦帶山 | 張傢坪 | |
|
|